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Linux的LCD驱动源码分析及移植

Linux的LCD驱动源码分析及移植

Linux的LCD驱动源码分析及移植
Linux的LCD驱动源码分析及移植

Linux的LCD驱动源码分析及移植(三部曲)

第一部分:

基于ARM9处理器的linux-2.6.32.2操作系统内核移植手记part5.1(LCD驱动源码分析及移植之platform device)

1.与LCD控制器硬件相关的寄存器内容请参照三星S3C2440A技术手册中的第15章。

2. LCD Controller的平台设备定义如下(文件位于linux/arch/arm/plat-s3c24xx/devs.c):

1./* LCD Controller */

2.

3.static struct resource s3c_lcd_resource[] = {

4. [0] = {

5. .start = S3C24XX_PA_LCD,

6. .end = S3C24XX_PA_LCD + S3C24XX_SZ_LCD - 1,

7. .flags = IORESOURCE_MEM,

8. },

9. [1] = {

10. .start = IRQ_LCD,

11. .end = IRQ_LCD,

12. .flags = IORESOURCE_IRQ,

13. }

14.

15.};

16.

17.static u64 s3c_device_lcd_dmamask = 0xffffffffUL;

18.

19.struct platform_device s3c_device_lcd = {

20. .name = "s3c2410-lcd",

21. .id = -1,

22. .num_resources = ARRAY_SIZE(s3c_lcd_resource),

23. .resource = s3c_lcd_resource,

24. .dev = {

25. .dma_mask = &s3c_device_lcd_dmamask,

26. .coherent_dma_mask = 0xffffffffUL

27. }

28.};

29.

30.EXPORT_SYMBOL(s3c_device_lcd);

平台设备的结构体定义为s3c_device_lcd,该设备在平台总线中的名字取为s3c2410-lcd,该平台设备申请的两个板级资源为以S3C24XX_PA_LCD为起始的IORESOURCE_MEM资源和一个定义为IRQ_LCD的IORESOURCE_IRQ资源。

其中,

1.#define S3C24XX_PA_LCD S3C2410_PA_LCD

1./* LCD controller */

2.#define S3C2410_PA_LCD (0x4D000000)

3.#define S3C24XX_SZ_LCD SZ_1M

0x4D000000为LCDCON1寄存器的地址。

3. LCD Controller的平台设备的注册如下(文件位于linux/arch/arm/mach-s3c2440/mach-smdk24 40.c):

1.static struct platform_device *smdk2440_devices[] __initdata = {

2. &s3c_device_usb,

3.

4. &s3c_device_lcd,

5.

6. &s3c_device_wdt,

7. &s3c_device_i2c0,

8. &s3c_device_iis,

9. &s3c_device_rtc,

10.};

以上第4行代码将lcd平台设备注册进内核。

4.在系统初始化时将smdk2440_fb_info结构体添加进平台设备的私有结构中。具体流程如下:

4.1

1.MACHINE_START(S3C2440, "SMDK2440")

2. /* Maintainer: Ben Dooks */

3. .phys_io = S3C2410_PA_UART,

4. .io_pg_offst = (((u32)S3C24XX_VA_UART) >> 18) & 0xfffc,

5. .boot_params = S3C2410_SDRAM_PA + 0x100,

6.

7. .init_irq = s3c24xx_init_irq,

8. .map_io = smdk2440_map_io,

9. .init_machine = smdk2440_machine_init,

10. .timer = &s3c24xx_timer,

11.MACHINE_END

启动S3C2440机器,系统将通过“.init_machine = smdk2440_machine_init,”调用smdk2440_machine_init()函数。

4.2

1.static void __init smdk2440_machine_init(void)

2.{

3. s3c24xx_fb_set_platdata(&smdk2440_fb_info);

4. s3c_i2c0_set_platdata(NULL);

5.

6. platform_add_devices(smdk2440_devices, ARRAY_SIZE(smdk2440_devices));

7. smdk_machine_init();

8.}

在 smdk2440_machine_init函数中,通过“s3c24xx_fb_set_platdata(&smdk2440_fb_info);”将smdk2440_fb_info添加进平台设备的私有结构中。

4.3

1.void __init s3c24xx_fb_set_platdata(struct s3c2410fb_mach_info *pd)

2.{

3. struct s3c2410fb_mach_info *npd;

4.

5. npd = kmalloc(sizeof(*npd), GFP_KERNEL);

6.if(npd){

7. memcpy(npd, pd, sizeof(*npd));

8. s3c_device_lcd.dev.platform_data = npd;

9.}else{

10. printk(KERN_ERR "no memory for LCD platform data\n");

11.}

12.}

以上代码为smdk2440_fb_info结构的添加过程,其中“s3c_device_lcd.dev.platform_data = npd;”为核心实现部分。

4.4

1.static struct s3c2410fb_mach_info smdk2440_fb_info __initdata ={

2..displays =&smdk2440_lcd_cfg,

3..num_displays = 1,

4..default_display = 0,

5.

6.#if 0

7./* currently setup by downloader */

8..gpccon = 0xaa940659,

9..gpccon_mask = 0xffffffff,

10..gpcup = 0x0000ffff,

11..gpcup_mask = 0xffffffff,

12..gpdcon = 0xaa84aaa0,

13..gpdcon_mask = 0xffffffff,

14..gpdup = 0x0000faff,

15..gpdup_mask = 0xffffffff,

16.#endif

17.

18.//.lpcsel =((0xCE6)&~7)| 1<<4,

19.};

以上为smdk2440_fb_info结构体定义。在此需要注释掉源码中的

“.lpcsel = ((0xCE6) & ~7) | 1<<4”!本结构中的关键为“ .displays = &smdk2440_lcd_cfg,”,即LCD的硬件参数,需要根据具体的LCD屏幕来确定,小生使用的是天嵌3.5寸屏幕,所以该结构体的赋值如下:

4.5

1.static struct s3c2410fb_display smdk2440_lcd_cfg __initdata = {

2.

3. .lcdcon5 = S3C2410_LCDCON5_FRM565 |

4. S3C2410_LCDCON5_INVVLINE |

5. S3C2410_LCDCON5_INVVFRAME |

6. S3C2410_LCDCON5_PWREN |

7. S3C2410_LCDCON5_HWSWP,

8.

9. .type = S3C2410_LCDCON1_TFT,

10.

11. .width = 320,

12. .height = 240,

13.

14. .pixclock = 80000, /* HCLK 100 MHz, divisor 3 */

15. .xres = 320,

16. .yres = 240,

17. .bpp = 16,

18.

19. .setclkval = 0x3,

20. .left_margin = 28, /* for HFPD*/

21. .right_margin = 24, /* for HBPD*/

22. .hsync_len = 42, /* for HSPW*/

23. .upper_margin = 6, /* for VFPD*/

24. .lower_margin = 2, /* for VBPD*/

25. .vsync_len = 12, /* for VSPW*/

26.

27.};

以上位LCD屏幕硬件参数。

注:

a.本文旨在将与友善之臂开发板配套的的linux-2.6.32.2内核移植到天嵌科技的TQ2440开发板上。

b. 硬件平台:天嵌科技TQ2440开发板(标配)

c. 软件平台:linux-2.6.32.2内核源码

第二部分:

基于ARM9处理器的linux-2.6.32.2操作系统内核移植手记part5.2(LCD驱动源码分析及移植之platform driver)

5.LCD驱动模块的注册与注销:

注册与注销模块由module_init宏与module_exit宏指定。

6.LCD平台设备驱动s3c2410fb_driver。

该结构定义了LCD驱动程序的名字:"s3c2410-lcd",以及探测函数probe,移除函数remove,电源挂起函数suspend和电源恢复函数resume。

由此可见,真正的探测函数为s3c24xxfb_probe。

第一行用于获取platform device中定义的平台数据(已经在本博客的上一篇文章中提及)。其中的mach_info定义如下:

主要是记录LCD的一些属性,包括与显示参数相关的“struct s3c2410fb_display *displays; ”及使用的GPIO引脚。而”if (mach_info->default_display >=mach_info->num_displays) {...}“用来查看显示屏幕的具体规格。

获取设备中断号(定义于mach-smdk2440.c中)。

在内存中申请sizeof(struct s3c2410fb_info)+sizeof(struct fb_info)大小的空间,然后将获得的

其中 platform_set_drvdata宏如下:

设置驱动数据。

映射内核资源(IO口,中断号,硬件地址转虚拟地址)。

关闭显示屏幕

对fbinfo进行赋值。

映射中断响应函数。

打开LCD时钟并使能。

u-boot启动分析

背景: Board →ar7240(ap93) Cpu →mips 1、首先弄清楚什么是u-boot Uboot是德国DENX小组的开发,它用于多种嵌入式CPU的bootloader程序, uboot不仅支持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引导,当前,它还支持其他的很多嵌入式操作系统。 除了PowerPC系列,还支持MIPS,x86,ARM,NIOS,XScale。 2、下载完uboot后解压,在根目录下,有如下重要的信息(目录或者文件): 以下为为每个目录的说明: Board:和一些已有开发板有关的文件。每一个开发板都以一个子目录出现在当前目录中,子目录存放和开发板相关的配置文件。它的每个子文件夹里都有如下文件(以ar7240/ap93为例): Makefile Config.mk Ap93.c 和板子相关的代码 Flash.c Flash操作代码 u-boot.lds 对应的链接文件 common:实现uboot命令行下支持的命令,每一条命令都对应一个文件。例如bootm命令对应就是cmd_bootm.c cpu:与特定CPU架构相关目录,每一款Uboot下支持的CPU在该目录下对应一个子目录,比如有子目录mips等。它的每个子文件夹里都有入下文件: Makefile Config.mk Cpu.c 和处理器相关的代码s Interrupts.c 中断处理代码 Serial.c 串口初始化代码 Start.s 全局开始启动代码 Disk:对磁盘的支持

Doc:文档目录。Uboot有非常完善的文档。 Drivers:Uboot支持的设备驱动程序都放在该目录,比如网卡,支持CFI的Flash,串口和USB等。 Fs:支持的文件系统,Uboot现在支持cramfs、fat、fdos、jffs2和registerfs。 Include:Uboot使用的头文件,还有对各种硬件平台支持的汇编文件,系统的配置文件和对文件系统支持的文件。该目下configs目录有与开发板相关的配置文件,如 ar7240_soc.h。该目录下的asm目录有与CPU体系结构相关的头文件,比如说mips 对应的有asm-mips。 Lib_xxx:与体系结构相关的库文件。如与ARM相关的库放在lib_arm中。 Net:与网络协议栈相关的代码,BOOTP协议、TFTP协议、RARP协议和NFS文件系统的实现。 Tools:生成Uboot的工具,如:mkimage等等。 3、mips架构u-boot启动流程 u-boot的启动过程大致做如下工作: 1、cpu初始化 2、时钟、串口、内存(ddr ram)初始化 3、内存划分、分配栈、数据、配置参数、以及u-boot代码在内存中的位置。 4、对u-boot代码作relocate 5、初始化malloc、flash、pci以及外设(比如,网口) 6、进入命令行或者直接启动Linux kernel 刚一开始由于参考网上代码,我一个劲的对基于smdk2410的板子,arm926ejs的cpu看了N 久,启动过程和这个大致相同。 整个启动中要涉及到四个文件: Start.S →cpu/mips/start.S Cache.S →cpu/mips/cache.S Lowlevel_init.S →board/ar7240/common/lowlevel_init.S Board.c →lib_mips/board.c 整个启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来看: Stage1:系统上电后通过汇编执行代码 Stage2:通过一些列设置搭建了C环境,通过汇编指令跳转到C语言执行. Stage1: 程序从Start.S的_start开始执行.(至于为什么,参考u-boot.lds分析.doc) 先查看start.S文件吧!~ 从_start标记开始会看到一长串莫名奇妙的代码:

UBoot移植详解

u-boot 移植步骤详解 1 U-Boot简介 U-Boot,全称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GPL条款的开放源码项目。从FADSROM、8xxROM、PPCBOOT逐步发展演化而来。其源码目录、编译形式与Linux内核很相似,事实上,不少U-Boot源码就是相应的Linux内核源程序的简化,尤其是一些设备的驱动程序,这从U-Boot源码的注释中能体现这一点。但是U-Boot不仅仅支持嵌入式Linux 系统的引导,当前,它还支持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嵌入式操作系统。其目前要支持的目标操作系统是OpenBSD, NetBSD, FreeBSD,4.4BSD, Linux, SVR4, Esix, Solaris, Irix, SCO, Dell, NCR, VxWorks, LynxOS, pSOS, QNX, RTEMS, ARTOS。这是U-Boot中Universal的一层含义,另外一层含义则是U-Boot除了支持PowerPC系列的处理器外,还能支持MIPS、x86、ARM、NIOS、XScale等诸多常用系列的处理器。这两个特点正是U-Boot项目的开发目标,即支持尽可能多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就目前来看,U-Boot对PowerPC系列处理器支持最为丰富,对Linux的支持最完善。其它系列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基本是在2002年11 月PPCBOOT 改名为U-Boot后逐步扩充的。从PPCBOOT向U-Boot的顺利过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U-Boot的维护人德国DENX软件工程中心Wolfgang Denk[以下简称W.D]本人精湛专业水平和持着不懈的努力。当前,U-Boot项目正在他的领军之下,众多有志于开放源码BOOT LOADER移植工作的嵌入式开发人员正如火如荼地将各个不同系列嵌入式处理器的移植工作不断展开和深入,以支持更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装载与引导。 选择U-Boot的理由: ①开放源码; ②支持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如Linux、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 ③支持多个处理器系列,如PowerPC、ARM、x86、MIPS、XScale; ④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④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⑤高度灵活的功能设置,适合U-Boot调试、操作系统不同引导要求、产品发布等; ⑥丰富的设备驱动源码,如串口、以太网、SDRAM、FLASH、LCD、NVRAM、EEPROM、RTC、键盘等; ⑦较为丰富的开发调试文档与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 2 U-Boot主要目录结构 - board 目标板相关文件,主要包含SDRAM、FLASH驱动; - common 独立于处理器体系结构的通用代码,如内存大小探测与故障检测;

AM335x uboot spl分析

AM335x uboot spl分析 芯片到uboot启动流程 ROM → SPL→ uboot.img 简介 在335x 中ROM code是第一级的bootlader。mpu上电后将会自动执行这里的代码,完成部分初始化和引导第二级的bootlader,第二级的bootlader引导第三级bootader,在 ti官方上对于第二级和第三级的bootlader由uboot提供。 SPL To unify all existing implementations for a secondary program loader (SPL) and to allow simply adding of new implementations this generic SPL framework has been created. With this framework almost all source files for a board can be reused. No code duplication or symlinking is necessary anymore. 1> Basic ARM initialization 2> UART console initialization 3> Clocks and DPLL locking (minimal) 4> SDRAM initialization 5> Mux (minimal) 6> BootDevice initialization(based on where we are booting from.MMC1/MMC2/Nand/Onenand) 7> Bootloading real u-boot from the BootDevice and passing control to it. uboot spl源代码分析 一、makefile分析 打开spl文件夹只有一个makefile 可见spl都是复用uboot原先的代码。 主要涉及的代码文件为u-boot-2011.09-psp04.06.00.03/arch/arm/cpu/armv7 u-boot-2011.09-psp04.06.00.03/arch/arm/lib u-boot-2011.09-psp04.06.00.03/drivers LDSCRIPT := $(TOPDIR)/board/$(BOARDDIR)/u-boot-spl.lds 这个为链接脚本 __image_copy_end _end 三、代码解析 __start 为程序开始(arch/arm/cpu/armv7/start.S) .globl _start 这是在定义u-boot的启动定义入口点,汇编程序的缺省入口是 start 标号,用户也可以在连接脚本文件中用ENTRY标志指明其它入口点。

UBoot源码分析1

?UBoot源码解析(一)

主要内容 ?分析UBoot是如何引导Linux内核 ?UBoot源码的一阶段解析

BootLoader概念?Boot Loader 就是在操作系统内核运行之前运行 的一段小程序。通过这段小程序,我们可以初始 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图,从而将系 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以便为最 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准备好正确的环境 ?通常,Boot Loader 是严重地依赖于硬件而实现 的,特别是在嵌入式世界。因此,在嵌入式世界 里建立一个通用的Boot Loader 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对Boot Loader 归纳出 一些通用的概念来,以指导用户特定的Boot Loader 设计与实现。

UBoot来源?U-Boot 是 Das U-Boot 的简称,其含义是 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 GPL 条款的开放源码项目。最早德国 DENX 软件工程中心的 Wolfgang Denk 基于 8xxROM 和 FADSROM 的源码创建了 PPCBoot 工程项目,此后不断 添加处理器的支持。而后,Sysgo Gmbh 把 PPCBoot 移 植到 ARM 平台上,创建了 ARMBoot 工程项目。最终, 以 PPCBoot 工程和 ARMBoot 工程为基础,创建了 U- Boot 工程。 ?而今,U-Boot 作为一个主流、通用的 BootLoader,成功地被移植到包括 PowerPC、ARM、X86 、MIPS、NIOS、XScale 等主流体系结构上的百种开发板,成为功能最多、 灵活性最强,并且开发最积极的开源 BootLoader。目前。 U-Boot 仍然由 DENX 的 Wolfgang Denk 维护

uboot版本文件结构

uboot版本文件结构的更新改变 分类:ARM2011-09-22 12:57 339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本来是开始分析uboot代码的,但是无论是教材还是网上资料都对于我最新下的uboot原码结构不同,对于还是小白的我不容易找到相应的文件,下面是uboot版本中文件组织结构的改变,,,,, u-boot版本情况 网站:http://ftp.denx.de/pub/u-boot/ 1、版本号变化: 2008年8月及以前 按版本号命名:u-boot-1.3.4.tar.bz2(2008年8月更新) 2008年8月以后均按日期命名。 目前最新版本:u-boot-2011.06.tar.bz2(2011年6月更新) 2、目录结构变化: u-boot目录结构主要经历过2次变化,u-boot版本第一次从u-boot-1.3.2开始发生变化,主要增加了api的内容;变化最大的是第二次,从2010.6版本开始。 u-boot-2010.03及以前版本 ├── api存放uboot提供的接口函数 ├── board根据不同开发板定制的代码,代码也不少 ├── common通用的代码,涵盖各个方面,已命令行处理为主 ├── cpu与体系结构相关的代码,uboot的重头戏 ├── disk磁盘分区相关代码 ├── doc文档,一堆README开头的文件 ├── drivers驱动,很丰富,每种类型的设备驱动占用一个子目录 ├── examples示例程序 ├── fs文件系统,支持嵌入式开发板常见的文件系统 ├── include头文件,已通用的头文件为主 ├── lib_【arch】与体系结构相关的通用库文件 ├── nand_spl NAND存储器相关代码 ├── net网络相关代码,小型的协议栈 ├── onenand_ipl

iTop4412的uboot第一阶段

2 uboo t 源码分析 2.5.1.star t.S 2.5.1.star t.S 引入引入 2.5.1.1、u-boot.lds中找到start.S入口 (1)在C语言中整个项目的入口就是 main函数(这是 个.c文件的项目,第一个要分析的文件就是包含了C语言规定的),所以譬如说一 个有 main函数的那个文件。 10000 ( 2 方。ENTRY(_start)因此 _start 符号所在的文件就是整个程序的起始文 件, _sta rt 所在处的 代码就是整个程序的起始代码。 2.5.1.2、SourceInsight中如何找到 文件 (1)当前状况:我们知道在uboot中的1000多个文件中有一个符号 叫 _start,但是我们不知道 这个符号在哪个文件中。这种情况下要查找一个符号在所有项目中文件中的引用,要使用SourceInsight的搜索功能。 (2)start.s 在cpu/arm_cortexa9/start.s (3)然后进入start.S文件中,发现 个uboot的入口代码,就是第57 57行中就 是行。_sta rt 标号的定义处,于是乎我们就找到了整 2.5.1.3、SI中找文件技巧 (1)以上,找到了start.S文件,下面我们就从start.S文件开始分析uboot第一阶段。 (2)在SI中,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要找的文件的名字,但是我们又不知道他在哪个目录下,我 们要怎样找到并打开这个文件?方法是在 SI中先打开右边的工程项目管理栏目,然后点击 最左边那个(这个是以文件为单位来浏览的),然后在上面输入栏中输入要找的文件的名 字。我们在输入的时候,SI在不断帮我们进行匹配,即使你不记得文件的全名只是大概记 得名字,也能帮助你找到你要找的文件。 2.5.2.start.S解析1 2.5.2.1、不简单的头文件包含

uboot环境变量总结

Common目录下面与环境变量有关的文件有以下几个:env_common.c,env_dataflash.c,env_eeprom.c,env_flash.c,env_nand.c,env_nowhere.c,env_nvram.c,environment.c。 env_common.c中包含的是default_environment[]的定义; env_dataflash.c,env_eeprom.c,env_flash.c,env_nand.c, env_nvram.c 中包含的是相应存储器与环境变量有关的函数:env_init(void),saveenv(void),env_relocate_spec (void),env_relocate_spec (void),use_default()。至于env_nowhere.c,因为我们没有定义CFG_ENV_IS_NOWHERE,所以这个文件实际上没有用。 environment.c这个文件时是我真正理解环境变量的一个关键。在这个文件里定义了一个完整的环境变量的结构体,即包含了这两个ENV_CRC(用于CRC校验),Flags(标志有没有环境变量的备份,根据CFG_REDUNDAND_ENVIRONMENT这个宏定义判断)。定义这个环境变量结构体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字: __PPCENV__,而__PPCENV__在该.c文件中好像说是gnu c编译器的属性,如下: # define __PPCENV__ __attribute__ ((section(".text"))) 意思是把这个环境变量表作为代码段,所以在编译完UBOOT后,UBOOT的代码段就会有环境变量表。当然,这要在我们定义了ENV_IS_EMBEDDED之后才行,具体而言,环境变量表会在以下几个地方出现(以nand flash为例): 1、UBOOT中的代码段(定义了ENV_IS_EMBEDDED), 2、UBOOT中的默认环 境变量, 3、紧接UBOOT(0x0 ~ 0x1ffff)后面:0x20000 ~ 0x3ffff 之间,包括备份的环境变量,我们读取,保存也是对这个区域(即参数区)进行的。3、SDRAM中的UBOOT中,包括代码段部分和默认部分,4、SDRAM中的melloc分配的内存空间中。 Environment.c代码如下: env_t environment __PPCENV__ = { ENV_CRC, /* CRC Sum */ #ifdef CFG_REDUNDAND_ENVIRONMENT 1, /* Flags: valid */ #endif { #if defined(CONFIG_BOOTARGS) "bootargs=" CONFIG_BOOTARGS "\0" #endif #if defined(CONFIG_BOOTCOMMAND) "bootcmd=" CONFIG_BOOTCOMMAND "\0" #endif #if defined(CONFIG_RAMBOOTCOMMAND) "ramboot=" CONFIG_RAMBOOTCOMMAND "\0"

嵌入式Linux之我行 史上最牛最详细的uboot移植,不看别后悔

嵌入式Linux之我行——u-boot-2009.08在2440上的移植详解(一) 嵌入式Linux之我行,主要讲述和总结了本人在学习嵌入式linux中的每个步骤。一为总结经验,二希望能给想入门嵌入式Linux 的朋友提供方便。如有错误之处,谢请指正。 ?共享资源,欢迎转载:https://www.sodocs.net/doc/0e7772080.html, 一、移植环境 ?主机:VMWare--Fedora 9 ?开发板:Mini2440--64MB Nand,Kernel:2.6.30.4 ?编译器:arm-linux-gcc-4.3.2.tgz ?u-boot:u-boot-2009.08.tar.bz2 二、移植步骤 本次移植的功能特点包括: ?支持Nand Flash读写 ?支持从Nor/Nand Flash启动 ?支持CS8900或者DM9000网卡 ?支持Yaffs文件系统 ?支持USB下载(还未实现) 1.了解u-boot主要的目录结构和启动流程,如下图。

u-boot的stage1代码通常放在cpu/xxxx/start.S文件中,他用汇编语言写成;u-boot的stage2代码通常放在lib_xxxx/board.c文件中,他用C语言写成。各个部分的流程图如下:

2. 建立自己的开发板项目并测试编译。 目前u-boot对很多CPU直接支持,可以查看board目录的一些子目录,如:board/samsung/目录下就是对三星一些ARM 处理器的支持,有smdk2400、smdk2410和smdk6400,但没有2440,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开发板项目。 1)因2440和2410的资源差不多,主频和外设有点差别,所以我们就在board/samsung/下建立自己开发板的项目,取名叫my2440 2)因2440和2410的资源差不多,所以就以2410项目的代码作为模板,以后再修改

U_Boot第一启动阶段Uboot启动分析笔记-----Stage1(start.S与lowlevel_init.S详解)

Uboot启动分析笔记-----Stage1(start.S与lowlevel_init.S详解) Uboot启动分析笔记-----Stage1(start.S与lowlevel_init.S详解) 1 u-boot.lds 首先了解uboot的链接脚本board/my2410/u-boot.lds,它定义了目标程序各部分的链接顺序。OUTPUT_FORMAT("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指定输出可执行文件为ELF格式,32为,ARM小端*/ OUTPUT_ARCH(arm) /*指定输出可执行文件为ARM平台*/ ENTRY(_start) /*起始代码段为_start*/ SECTIONS { /* 指定可执行image文件的全局入口点,通常这个地址都放在ROM(flash)0x0位置*、. = 0x00000000;从0x0位置开始 . = ALIGN(4); 4字节对齐 .text : {

cpu/arm920t/start.o (.text) board/my2440/lowlevel_init.o (.text) *(.text) } . = ALIGN(4); .rodata : { *(SORT_BY_ALIGNMENT(SORT_BY_NAME(.rodata*))) } . = ALIGN(4); .data : { *(.data) } /* 只读数据段,所有的只读数据段都放在这个位置*/ . = ALIGN(4); .got : { *(.got) } /*指定got段, got段式是uboot自定义的一个段, 非标准段*/ . = .; __u_boot_cmd_start = .; /*把__u_boot_cmd_start赋值为当前位置, 即起始位置*/ .u_boot_cmd : { *(.u_boot_cmd) } /* u_boot_cmd段,所有的u-boot命令相关的定义都放在这个位置,因为每个命令定义等长,所以只要以__u_boot_cmd_start为起始地址进行查找就可以很快查找到某一个命令的定义,并依据定义的命令指针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处理用户的任务*/ __u_boot_cmd_end = .; /* u_boot_cmd段结束位置,由此可以看出,这段空间的长度并没有严格限制,用户可以添加一些u-boot的命令,最终都会在连接是存放在这个位置。*/

LCD驱动分析_LCD控制器设置及代码详解

LCD驱动分析_LCD控制器设置及代码详解 1. LCD工作的硬件需求: 要使一块LCD正常的显示文字或图像,不仅需要LCD驱动器,而且还需要相应的LCD 控制器。在通常情况下,生产厂商把LCD驱动器会以COF/COG的形式与LCD玻璃基板制作在一起,而LCD控制器则是由外部的电路来实现,现在很多的MCU内部都集成了LCD控制器,如S3C2410/2440等。通过LCD控制器就可以产生LCD驱动器所需要的控制信号来控制STN/TFT屏了。 2. S3C2440内部LCD控制器结构图: 我们根据数据手册来描述一下这个集成在S3C2440内部的LCD控制器: a:LCD控制器由REGBANK、LCDCDMA、TIMEGEN、VIDPRCS寄存器组成; b:REGBANK由17个可编程的寄存器组和一块256*16的调色板内存组成,它们用来配置LCD控制器的; c:LCDCDMA是一个专用的DMA,它能自动地把在侦内存中的视频数据传送到LCD驱动器,通过使用这个DMA通道,视频数据在不需要CPU的干预的情况下显示在LCD屏上; d:VIDPRCS接收来自LCDCDMA的数据,将数据转换为合适的数据格式,比如说4/8位单扫,4位双扫显示模式,然后通过数据端口VD[23:0]传送视频数据到LCD驱动器;e:TIMEGEN由可编程的逻辑组成,他生成LCD驱动器需要的控制信号,比如VSYNC、HSYNC、VCLK和LEND等等,而这些控制信号又与REGBANK寄存器组中的LCDCON1/2/3/4/5的配置密切相关,通过不同的配置,TIMEGEN就能产生这些信号的不同形态,从而支持不同的LCD驱动器(即不同的STN/TFT屏)。 3. 常见TFT屏工作时序分析: LCD提供的外部接口信号:

关于uboot移植 CAMDIVN与时钟

关于uboot移植 CAMDIVN与时钟 2010-03-09 19:57 在该文件的122行附近有这样一个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 S3C24X0_REG32 LOCKTIME; S3C24X0_REG32 MPLLCON; S3C24X0_REG32 UPLLCON; S3C24X0_REG32 CLKCON; S3C24X0_REG32 CLKSLOW; S3C24X0_REG32 CLKDIVN; } /*__attribute__((__packed__))*/ S3C24X0_CLOCK_POWER; 是用来封装时钟寄存器的,我们要在其中增加一项S3C24X0_REG32 CAMDIVN,为什么加这么一个呢?因为这个寄存器是2410所没有的,而2440在配置时钟的时候又必须用到,看名字我们就知道是用来配置CAMERA时钟的,也就是配置摄像头的时钟的。 貌似和配置uboot启动的时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我们在修改下一个文件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其用途了, 此结构体修改后的结果为 typedef struct { S3C24X0_REG32 LOCKTIME; S3C24X0_REG32 MPLLCON; S3C24X0_REG32 UPLLCON; S3C24X0_REG32 CLKCON; S3C24X0_REG32 CLKSLOW; S3C24X0_REG32 CLKDIVN; S3C24X0_REG32 CAMDIVN; } /*__attribute__((__packed__))*/ S3C24X0_CLOCK_POWER; 第二个文件..\cpu\arm920t\s3c24x0\speed.c 在这个文件中需要修改两个函数 第一个函数在54行附近:static ulong get_PLLCLK(int pllreg) 由于S3C2410和S3C2440的MPLL、UPLL计算公式不一样,所以get_PLLCLK 函数也需要修改:

LCD显示屏的器件选择和驱动电路设计

LCD显示屏的器件选择和驱动电路设计 如何实现LCD平板显示屏驱动电路的高性能设计是当前手持设备设计工程师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分析了LCD显示面板的分类和性能特点,介绍了LCD显示屏设计中关键器件L DO和白光LED的选择要点,以及电荷泵LED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 STN-LCD彩屏模块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上部是一块由偏光片、玻璃、液晶组成的LCD屏,其下面是白光LED和背光板,还包括LCD驱动IC和给LCD驱动IC提供一个稳定电源的低压差稳压器(LDO),二到八颗白光LED以及LED驱动的升压稳压IC。 STN-LCD彩屏模块的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外来电源Vcc经LDO降压稳压后,向LCD驱动IC如S6B33BOA提供工作电压,驱动彩色STN-LCD的液晶显示图形和文字;外部电源Vcc经电荷泵升压稳压,向白光LED如NACW215/NSCW335提供恒压、恒流电源,LED的白光经背光板反射,使LCD液晶的65K色彩充分表现出来,LED的亮度直接影响LCD色彩的靓丽程度。

LCD属于平板显示器的一种,按驱动方式可分为静态驱动(Static)、单纯矩阵驱动(Simple Matrix)以及有源矩阵驱动(Active Matrix)三种。其中,单纯矩阵型又可分为扭转式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超扭转式向列型(Super Twisted Nematic,STN),以及其它无源矩阵驱动液晶显示器。有源矩阵型大致可区分为薄膜式晶体管型(ThinFilmTr ansistor,TFT)及二端子二极管型(Metal/Insulator/Metal,MIM)两种。TN、STN及TFT型液晶显示器因其利用液晶分子扭转原理的不同,在视角、彩色、对比度及动画显示品质上有优劣之分,使其在产品的应用范围分类亦有明显差异。以目前液晶显示技术所应用的范围以及层次而言,有源矩阵驱动技术是以薄膜式晶体管型为主流,多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及动画、影像处理产品;单纯矩阵驱动技术目前则以扭转向列以及STN为主,STN液晶显示器经由彩色滤光片(colorfilter),可以分别显示红、绿、蓝三原色,再经由三原色比例的调和,可以显示出全彩模式的真彩色。目前彩色STN-LCD的应用多以手机、PDA、数码相机和视屏游戏机消费产品以及文字处理器为主。 器件选择 1.LDO选择。由于手机、PDA、数码相机和视屏游戏机消费产品都是以电池为电源,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电源电压逐渐下降,LCD驱动IC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电压,因此设计电路时通常由一个LDO提供一个稳定的 2.8V或 3.0V电压。LCM将安装在手机的上方,与手机的射频靠得很近,为了防止干扰,必须选用低噪音的LDO,如LP2985、AAT3215。 2.白光LED。按背光源的设计要求,需要前降电压(VF)和前降电流(IF)小、亮度高(500-1800mcd)的白光LED。以手机LCM为例,目前都使用3-4颗白光LED,随着LED 的亮度增加和手机厂商要求降低成本和功耗,预计到2004年中LCM都会选用2颗高亮度白光LED(1200-2000mcd),PDA和智能手机由于LCD屏较大会按需要使用4-8颗白光LED。NAC W215/NSCW335和EL99-21/215UCW/TR8是自带反射镜的白光LED,EL系列其亮度分为T、S、R三个等级,T为720-1000mcd,S为500-720mcd,都是在手机LCD背光适用之列。 LED驱动电路设计

经典=Uboot-2-命令详解(bootm)

bootm命令中地址参数,内核加载地址以及内核入口地址 分类:u-boot2010-11-04 10:472962人阅读评论(0)收藏举报downloadlinuxbytecmdheaderimage bootm命令只能用来引导经过mkimage构建了镜像头的内核镜像文件以及根文件镜像,对于没有用mkimage对内核进行处理的话,那直接把内核下载到连接脚本中指定的加载地址0x30008000再运行就行,内核会自解压运行(不过内核运行需要一个tag来传递参数,而这个tag是由bootloader提供的,在u-boot下默认是由bootm命令建立的)。 通过mkimage可以给内核镜像或根文件系统镜像加入一个用来记录镜像的各种信息的头。同样通过mkimage也可以将内核镜像进行一次压缩(指定-C none/gzip/bzip2),所以这里也就引申出了两个阶段的解压缩过程:第一个阶段是u-boot里面的解压缩,也就是将由mkimage压缩的镜像解压缩得到原始的没加镜像头的内核镜像。第二个阶段是内核镜像的自解压,u-boot 里面的解压实际上是bootm 实现的,把mkimage -C bzip2或者gzip 生成的uImage进行解压;而kernel的自解压是对zImage进行解压,发生在bootm解压之后。 下面通过cmd_bootm.c文件中对bootm命令进行解析以及执行的过程来分析,这三种不同地址的区别: ulong load_addr = CFG_LOAD_ADDR; /* Default Load Address */ int do_bootm (cmd_tbl_t *cmdtp, int flag, int argc, char *argv[]) { ...... if (argc < 2) { addr = load_addr;//当bootm命令后面不带地址参数时,将默认的加载地址赋值给addr } else { addr = simple_strtoul(argv[1], NULL, 16); //如果bootm命令后面带了加载地址,则将该地址赋值给addr,所以最终有用的地址还是bootm命令后附带的地址 } ...... //

uboot调试指南

Uboot调试参考指南 一、调试目的 Uboot的调试旨在通过观察uboot运行时状态来测试硬件问题。 二、调试步骤 1.修改代码 在uboot代码路径下,编辑uboot代码,需要做以下修改; a.修改config.mk文件,添加以下两行内容: AFLAGS += -Wa,-gdwarf2 CFLAGS += -g2 -gdwarf-2 b.修改. /arch/powerpc/lib/board.c文件 debug("Now running in RAM - U-Boot at: %08lx\n", dest_addr); printf("Now running in RAM - U-Boot at: %08lx\n", dest_addr); 将debug改为printf,如上所示。 2.编译uboot 执行make BSC9131RDB_SYSCLK100_NAND,编译uboot 3.将编译好的u-boot-nand.bin(uboot image格式)及u-boot(elf格式文件)文件拷 贝出来 4.烧录uboot 将步骤3中保存的u-boot-nand.bin烧录到目标板中,烧录过程略。 5.建立工程 a.在cw界面,点击file->import, 选择code warrior -> Power architecture ELF executable,如图1所示: 图1 建立elf工程 b.选择步骤3中保存的u-boot(elf格式文件),toolchain选择bareboard application, target OS选择none,工程名字请根据需要设置,比如我的机器上设置为example, 点击next,如图2所示:

Ubuntu下配置并使用LXR查看Uboot代码(原创)

Ubuntu下配置并使用LXR查看Uboot代码(原创) 之前买了个mini6410觉得查看uboot的源代码太麻烦,上网查到,利用lxr查看源代码比较方便,使用到的有:apache2,glimpse-4.18.6,lxr,u-boot-mini6410(查看的目标文件夹),我使用的Ubuntu9.10,在ylmf3下面也验证成功。 下面就正式开始搭建我们自己的lxr. 建议下面的所有的操作都使用root权限操作: sudo su 输入当前用户的使用密码即可就变成“root@XXXXXXX:” 一、安装apach2: sudo apt-get install apache2 二、安装glimpse: 先去网站下载最新的源代码glimpse-4.18.6.tar.gz,然后解压到当前目录下 tar -xvgf glimpse-4.18.6.tar.gz 再接着进入解压后的目录下,比如我的是: cd glimpse-4.18.6/ 在编译之前,首先看看你的机器上是否已经安装了flex,因为编译glimpse的时候需要这个软件。如果没有的话,那么进行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flex 接着进行编译: ./configur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执行完上面的步骤后,将生成的glimpse glimpseindex 拷贝到/bin目录下: cd /bin sudo cp glimpse glimpseindex /bin 三、安装lxr sudo apt-get install lxr 新建/usr/share/lxr/http/.htaccess文件 在里面增加如下内容: SetHandler cgi-script 四、复制U-boot源代码

uboot启动代码详解

·1 引言 在专用的嵌入式板子运行GNU/Linux 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一个嵌入式Linux 系统从软件的角度看通常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 引导加载程序。固化在固件(firmware)中的boot 代码,也就是Boot Loader,它的启动通常分为两个阶段。 2. Linux 内核。特定于嵌入式板子的定制内核以及内核的启动参数。 3. 文件系统。包括根文件系统和建立于Flash 内存设备之上文件系统,root fs。 4. 用户应用程序。特定于用户的应用程序。有时在用户应用程序和内核层之间可能还会包括一个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常用的嵌入式GUI 有:MicroWindows 和MiniGUI 等。 引导加载程序是系统加电后运行的第一段软件代码。回忆一下PC 的体系结构我们可以知道,PC 机中的引导加载程序由BIOS(其本质就是一段固件程序)和位于硬盘MBR 中的OS Boot Loader(比如,LILO 和GRUB 等)一起组成。BIOS 在完成硬件检测和资源分配后,将硬盘MBR 中的Boot Loader 读到系统的RAM 中,然后将控制权交给OS Boot Loader。Boot Loader 的主要运行任务就是将内核映象从硬盘上读到RAM 中,然后跳转到内核的入口点去运行,也即开始启动操作系统。 而在嵌入式系统中,通常并没有像BIOS 那样的固件程序(注,有的嵌入式CPU 也会内嵌一段短小的启动程序),因此整个系统的加载启动任务就完全由Boot Loader 来完成。比如在一个基于ARM7TDMI core 的嵌入式系统中,系统在上电或复位时通常都从地址 0x00000000 处开始执行,而在这个地址处安排的通常就是系统的Boot Loader 程序。·2 bootloader简介 简单地说,Boot Loader (引导加载程序)就是在操作系统内核运行之前运行的一段小程序,它的作用就是加载操作系统, 实现硬件的初始化,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图,为操作系统内核准备好硬件环境并引导内核的启动。如上图所示的那样在设备的启动过程中bootloader位于最底层,首先被运行来引导操作系统运行,很容易可以看出bootloader是底层程序所以它的实现严重地依赖于硬件,特别是在嵌入式世界。因此,在嵌入式世界里建立一个通用的BootLoader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一些功能强大、支持硬件环境较多的BootLoader也被广大的使用者和爱好者所支持,从而形成了一些被广泛认可的、较为通用的的bootloader实现。 2.1 Boot Loader 所支持的CPU 和嵌入式板 每种不同的CPU 体系结构都有不同的Boot Loader。有些Boot Loader 也支持多种体系结构的CPU,比如U-Boot 就同时支持ARM 体系结构和MIPS 体系结构。除了依赖于CPU 的体系结构外,Boot Loader 实际上也依赖于具体的嵌入式板级设备的配置。这也就是说,对于两块不同的嵌入式板而言,即使它们是基于同一种CPU 而构建的,要想让运行在一块板子上的Boot Loader 程序也能运行在另一块板子上,通常也都需要修改Boot Loader 的源程序。 2.2 Boot Loader 的安装媒介(Installation Medium)

uboot移植心得

最近跑完裸机之后,便开始跑系统,但想着裸机与系统之间隔着个Bootloader,反正以前也没怎么深入研究,便说花一到两周时间来搞搞U-BOOT。 参考了fzb和赵春江两位大牛的,也研究了2010.06版本的和2011.06版本两个经典版本,也对比了TQ(我买的板是天嵌的)自己写的U-BOOT,学到了不少,也发现了很多东西,以下便记录以下自己的心得吧,以便以后可以自己参考下。 U-BOOT的两个阶段启动过程:(2010.06经典版来说) 第一阶段:start.S的路径位于arch\arm\cpu\arm920t\这段汇编代码一般被称作第一阶段初始化代码。主要作用是初始化运行环境;初始化内存;重新放置UBOOT代码到内存中;跳入到内存中执行第二段初始化代码 1、关闭开门狗,屏蔽所有中断 2、设置分频比 3、bl cpu_init_crit() 关MMU,初始化内存 bl lowlevel_init() 配置内存,修改内存刷新率参数等 4、relocate判断当前代码是在NORFLASH还是RAM copy_loop循环将FLASH代码复制至RAM中 5、stack_setup栈设置 clear_bss_bss_start到_bss_end之间的数据清0 6、ldr pc , start_armboot 跳转到第二阶段 //===================================================================== 第二阶段:board.c的路径位于arch/arm/lib/board.c,这段代码为U-BOOT的第二阶段初始化代码。主要作用是初始化两个重要数据结构,对SDRAM的内存分配设置,对各种需要用到的外设进行初始化,最后循环跳入main_loop()函数 二阶段start_armboot分为board_init_f 和 board_init_r两部分 先执行的board_init_f部分: 1、为gd数据结构分配地址,并清零 2、执行init_fnc_ptr函数指针数组中的各个初始化函数,如下 board_early_init_f ,timer_init ,env_init init_baudrate serial_init console_init_f display_banner dram_init 3、A、分配SDRAM高64KB为TLB,用于U-BOOT B、分配SDRAM下一单元为U-BOOT代码段,数据段,BSS段 (这里插一句,原来BSS段是用来存放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与静态变量) C、接着开辟malloc空间,存bd , gd , 3个字大小的异常堆空间 4、将relorate的地址值赋给gd结构体相应变量(2011.06版本的,用于返回start.S) 后执行的board_init_r部分: 1、对gd , bd 数据结构赋值初始化 2、各种外设初始化: 初始化NORFLASH, NANDFLASH,初始化ONENAND FLASH

2440超详细U-BOOT(UBoot介绍+H-jtag使用+Uboot使用)

凌FL2440超详细U-BOOT作业(UBoot介绍+H-jtag使用+Uboot 使用) Bootloader是高端嵌入式系统开发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在操作系统内核启动之前运行的一段小程序。通过这段小程序,我们可以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图,从而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以便为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准备好正确的环境。现在主流的bootloader有U-BOOT、vivi、Eboot等。 本次作业先做Uboot的烧写吧。希望通过这个帖子,能让更多的初学者朋友了解一些UBoot的知识,也希望高手朋友对我的不足予以斧正。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Uboot: U-Boot,全称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GPL条款的开放源码项目。从FAD SROM、8xxROM、PPCBOOT逐步发展演化而来。其源码目录、编译形式与Linux内核很相似,事实上,不少U-Boot源码就是相应的Linux内核源程序的简化,尤其是一些设备的驱动程序,这从U-Boot源码的注释中能体现这一点。但是U-Boot不仅仅支持嵌入式Linu x系统的引导,当前,它还支持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嵌入式操作系统。其目前要支持的目标操作系统是OpenBSD, NetBSD, FreeBSD,4.4BSD, Linux, SVR4, Esix, Solaris, Irix, SCO, Dell, NCR, VxWorks, LynxOS, pSOS, QNX, RTEMS, ARTOS。这是U-Boot中Universal的一层含义,另外一层含义则是U-Boot除了支持PowerPC系列的处理器外,还能支持MIPS、x86、ARM、NIOS、XScale等诸多常用系列的处理器。这两个特点正是U-Boot项目的开发目标,即支持尽可能多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就目前来看,U-Boot对PowerPC系列处理器支持最为丰富,对Li nux的支持最完善。其它系列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基本是在2002年11 月PPCBOOT改名为U-Boot后逐步扩充的。从PPCBOOT向U-Boot的顺利过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U-Boot 的维护人德国DENX软件工程中心Wolfgang Denk[以下简称W.D]本人精湛专业水平和持着不懈的努力。当前,U-Boot项目正在他的领军之下,众多有志于开放源码BOOT LOAD ER移植工作的嵌入式开发人员正如火如荼地将各个不同系列嵌入式处理器的移植工作不断展开和深入,以支持更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装载与引导。 选择U-Boot的理由: ①开放源码; ②支持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如Linux、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 TOS, LynxOS; ③支持多个处理器系列,如PowerPC、ARM、x86、MIPS、XScal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