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对成人化青少年儿童的塑造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对成人化青少年儿童的塑造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对成人化青少年儿童的塑造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对成人化青少年儿童的塑造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对成人化青少年儿童的塑造

【摘要】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自近代报业的崛起到今天新媒体的勃兴,青少年儿童的生活与社交方式、价值观念在大众媒介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动范围窄化、语言表达成人化、消费需求异常化等等,媒介这把“双刃剑”使成人与青少年儿童的界限难以明辨。为此,优化大众媒介,推动青少年儿童世界的回归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众媒介;青少年儿童;成人化

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有力的修辞工具,它促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鳞次栉比的“小村落”,世界各国在每个人眼中不再陌生。也正因为有了它,使大众的学习工作方式、求索与创新精神、时尚与风气的弘扬、价值观念的修缮、悠久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了量与质的飞跃。而青少年儿童作为大众的一个分支,受其拟态传播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其自我属性与社会属性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值得每一位有良知的媒介经营管理者深思,值得每一个家庭在媒介环境下重新思考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一、大众传播媒介与青少年儿童世界

17世纪初定期报刊诞生,从此,随着从政论报刊、政党报刊的萌芽,到廉价报刊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与获取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印刷信息传播代替了传统而漫长的口语信息传播走入受众的视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古登堡璀璨的光环,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成功,从而推进广播的诞生,大众传播媒介再添新丁,并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其形式让受众耳目一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创新,大众不再满足只听到声音,更希望在此基础上获取关于声音中所描述的人与物的虚拟再现。1926年1月26日,贝尔德发明了能够传输和接收图像的设备,声画兼备、视听结合不再是传播梦,电视真正的诞生了。电视的出现使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受众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生动。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与电视,从传播模式上看都是点对面的传播,受众对信息接收的方式是推而不是主动地拉,为了改变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模式,20世纪末发明了用一个超链接网络就可以有效的组建电脑信息网络,也就是应用广泛的万维网。互联网作为一个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正在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加之手机媒体的普及,二者珠联璧合,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注入新的能量。青少年儿童是大众媒介的主要参与者,是“泛娱乐化”时代的主要代言人之一,他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大众媒介所改变。

抛接石子、跳皮筋、捉迷藏、丢手帕等等,这些对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人来说,都是儿童时期耳熟能详的娱乐活动。这些游戏,在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今天正在逐渐消失。每一种在大众媒介影响下出现的新社会问题,都使家长对青少年儿童多了一份担心。例如:读书看报为什么使孩子略显孤僻?收音机里的俗语是不是太多了?电视里怎么又那么多的暴力镜头?网络上那么多的色情暴力信息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只因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相比更加脆弱,家

儿童成人化论文:儿童成人化

儿童成人化论文:儿童成人化 摘要:“儿童成人化”是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究其缘由在于儿童社会化的需要,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媒介影响。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应对“儿童成人化”,使孩子“返真”,必须尊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树立“媒介意识”,建立“道德学习共同体”,与儿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共同成长。 关键词:儿童成人化;表现;缘由;应对策略 如今,打开电视,经常可见舞台上摇头晃脑的儿童,这些“成人化的儿童”俨然一个个“小大人”,他们或穿着成人化的服装,或跳着成人的舞蹈,或唱着成人的歌曲。这些艳丽潇洒的服装与他们的年龄不符;这些热辣的舞蹈使他们幼小的身姿扭曲;这些或激越或忧伤的歌曲都是关于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不仅在电视屏幕上,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成人化的儿童。孩子们失去了他们的童真,那份纯真早已不在。 一、时代之殇:儿童成人化 在西方的中世纪,成人化的儿童是一种常态,“儿童”一词根本不存在。而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成人化现象再次出现。“儿童成人化”已成我们的时代之殇。 2010年11月25日,一则题为“苏州最年轻杀鱼弟!绝

对震撼你的视网膜神经”的帖子迅速在“西祠胡同”网站 走红。这位只有11岁的小男孩眼神犀利、技巧高超,他娴熟卖鱼、杀鱼过程的照片“秒杀”了众多网友。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步步高点读机电视广告中的小女孩用极其矫揉造作的声音说的这句广告语人 们耳熟能详,虽然该广告语出自儿童之口,但是,这个小女孩的语气却透着成人般的老练,极不自然。 近年来,未成年女孩早孕的发生率不断增长。据调查,中国内地每年约有1000万的堕胎案例,其中四分之一的当事者是未成年女孩 例子不胜枚举。儿童不再像儿童,“天真烂漫”“可爱无邪”这些词似乎已与其无关,取而代之的是“老气横秋”“成熟世故”。然而,他们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成熟。 [1]就是说,儿童成人化指的是儿童在思维、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2]目前的趋势是像对待小大人那样对待孩子,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正在发生着童年和成人的整体同化,或者融合。[3]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 二、由“外”到“内”:儿童成人化的表征 儿童的成人化,可以从“外”与“内”两方面分析,这里的“外”指的是外在的穿着、行为等,而“内”指的是内

论少儿声乐教学 资料

论少儿声乐教学 少儿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首选的一门艺术形式。它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激发、挖掘、培养热爱唱歌的孩子自身潜质与兴趣。因此引导和培养少儿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是少儿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少儿声乐对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荣誉感、纪律性、团结合作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总之,少儿声乐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让儿童从喜欢音乐到热爱音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少儿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就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发生的兴趣。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应表现为强烈但比较短暂。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知识水平、接受与领悟能力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当孩子初学声乐时,兴趣的激发主要在于直接兴趣。对他们来说,

听着美妙的节拍,认识新鲜的事物,他们总是能愉快地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外在的干扰就会让他们丧失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所以,作为教师,就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及方法。 1、赏识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少儿在练习 过程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鼓励是孩子坚持学声乐的重要动力。 2、激发求知欲。可以不断为少儿设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自 身的求知欲望。求知欲一经激发,会促使他们对学习声乐过程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提高效率。 3、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有兴趣的教学方法。少儿的兴趣转移很快,枯燥的教学计划会导致幼儿失去耐性。所以,一定要制定新颖有趣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少儿声乐的教学有别于成人,教学中往往要针对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课程的内容,逐渐激发他们对声乐的热爱。对少儿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对声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再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在技巧及能力上有所提高。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 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过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 二、注重氛围,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训练少儿唱出优美的歌声,并且还要加强少儿在歌唱中表演和形体的有机结合,使少儿获得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和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二、如何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及做法 我认为:第一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它应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在实际生活中就有老师偏爱某个孩子,其他的一些孩子就会说老师喜欢XX不喜欢我等。 第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参与活动,这有利于他们与人交往获得宽容、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获得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第三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真实的、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让幼儿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接触,为幼儿最初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快、更好地融人现实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教师们自觉的、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幼儿内化社会性要求。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在许多规则面前,我们许多教师充当的是一个说教者角色,而不是一个实践者角色。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成人化”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成人化” 生活中,家长常会不自觉地试图用自己的想法去影响孩子,例如在孩子的穿着打扮上,在孩子选购物品时,这时将有可能出现一些情况,家长将孩子“幼稚化”或者“成熟化”。如今的孩子,很多心理年龄都比实际年龄大,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家长应如何引导才不会矫枉过正? 原则一:遵循孩子天性 南宁市民刘女士有一个4岁大的宝贝儿子。在为儿子挑选玩具时,刘女士认为,“按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会喜欢积木之类的玩具。没想到儿子却对其视若罔闻,偏偏对机械类的模型玩具感兴趣。刘女士有些惊讶,她感慨,如今的小孩普遍都比实际年龄成熟,不能再用以前的观点去左右他们了,只要不过分,就应该让他们顺其自然的去选择。 刘女士之所以深有感触,还因为有一次带着儿子逛街,儿子非得吵闹着要店里一辆售价最贵的模型车。起初刘女士以为儿子“只选贵的”,后来观察和交流,她才了解到,4岁的儿子并不知道“高价值”的意义,而是单纯从天性出发,仅认为那辆车的“手触感好”、“更像真车”而已。从此,刘女士养成了将儿子放在平等位置,有事一起沟通商量的习惯。 教育、心理咨询师蔡靖之认同刘女士的做法。当孩子有自我判断能力时,与他们相处,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沟通、观察、思考,从而总结出更好的相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何尝不是如此?这就是所谓“与孩子做朋友、一同成长”的教育方式。 原则二:做当下年龄该做的事 赖先生步入中年后感慨,由于性格原因,他从小就比同龄孩子心理成熟,虽然也被夸奖是个懂事又安静的孩子,但是其实内心并不开心。朋友也不多,因为他当时觉得同龄的朋友很“幼稚”,而成年后,他又很后悔没在年少轻狂的年龄做些曾被他认为“幼稚的疯狂事”。 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如今也常常因为社会的氛围和家长的眼光来做些超过他们实际年龄的事。一位7岁孩子的母亲吴美珍表示,成人服装去年流行罗马靴、短裤搭黑丝袜等,在儿童服装店里销售的衣服也紧跟潮流,“现在的孩子着装是不是过于成人化了?那衣服要是放大几号也能给成人模特走秀了。”幼儿园表演,肚皮舞、拉丁舞等节目形式层出不穷。“其实得承认,有时孩子们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就是有点担心他们没能享受自己年龄的乐趣。” “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蔡靖之表示,他们作为心理咨询师,很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当下年龄该做的事,包括家长也要按孩子的生理年龄、心理来对待孩子。因为过于成熟不仅容易缺少朋友,还可能因此错过了一些人生体验。但是,人是会受身边环境影响的,如果孩子不能再保持“稚嫩”,那就应该让孩子按最有利于其成长的方式进行教育。

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第一章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声乐心理概述 1.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它以儿童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为研究对象,为儿童从事各种实践和学习活动提供心理依据,使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们有章可寻,正确地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 1.2音乐心理学与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作为研究儿童声乐心理的理论依据,音乐心理学与声乐心理学的概念分别是:音乐心理学是指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并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声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从心理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与情感、能力与记忆等诸多方面,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艺术规律,从而为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提供心理方面的依据,并为广大学习声乐的学子找到科学的声乐学习方法提供帮助。 3儿童声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儿童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2.1心理状态概述

(一)定义:心理状态是在一段具体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总的 特征2,如聚精会神、兴高采烈、漫不经心、萎靡不振等等,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心理状态是由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歌唱者在演唱或练习一首乐曲时的心理状态受到他对这首歌的喜好程度以及自身情绪状态、身体状况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或放松愉快或紧张生硬等等各种各样的状态状况。 由此可见,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演唱歌曲,才能够发挥正常。 (二)心理状态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心理活动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受外界事物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没有客观世界就不可能有人类活动。所以,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没有客观现实就没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具有客观性。例如:当一个人看到某种事物而头脑里闪现出另外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这就是“睹物思人’’,当一个人受到外界环境的触动,产生内心情感的波动这就是“触景生情"。“睹物"、“触景"反映的是客观现实,“思人~‘生情”则反映的是一种心理活动,这些现象形象的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 2、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包括成年人、老人、儿童、他们都z 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251。 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儿童玩具成人化令人担忧

儿童玩具成人化令人担忧 目前儿童玩具成人化消费日趋明显,玩具成人化消费会对小孩的身心健康将产生负面阻碍,不利于小孩的成长,还会造成小孩躯体发育显现不正常的早熟。 儿童玩具不断成人化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消费倾向,消费倾向的错乱会对个人身心产生不利阻碍。而目前,儿童玩具成人化消费日趋明显,对此,教育界人士指出,儿童玩具成人化消费阻碍身心健康。 “益智”玩具教你赌博儿童游戏成人化吓坏家长 市民宋先生这几天为买玩具大伤脑筋:六一儿童节,他想送给小孩一个有意义的礼物,便把目光锁定在益智玩具上,认为能够开发小孩的智力,锤炼动手能力。然而,当他千挑万选拿回家一看,却大呼上当。 宋先生讲,他跑了市区好几家商尝超市,发觉所谓的益智玩具大同 小异,其中以棋牌类居多,像“富翁”、“争霸”等,有的竟教小孩玩“轮盘赌”。考虑再三,他购买了一种号称是普及中国地理常识的游戏棋,回家打开一看,却是“挂羊头卖狗肉”,里面涉及“投资”、“破产”、“贷款”、“付息”、“坐牢”等诸多因素,连成人看着都发蒙,不明白该玩具包装上的适宜年龄“6岁以上”到底是什么概念。 对此,一位经销商讲明讲,从小培养小孩的理财意识没有什么不行,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益智类玩具”。然而宋先生质疑,小孩对善和恶的辨论能力弱,假如从小就把赌博、破产、坐牢视同儿戏,难道可不能对小孩的成长带来负面阻碍吗? 记者采访发觉,现在许多家长青睐所谓益智类玩具,一些生产商也抓住消费者的这一心理,在广告宣传和产品包装上大谈“激发想象力”、“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小孩实践能力”等概念,而且这些玩具的价格不菲,一样都在几十元到数百元。 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提醒,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益智玩具的标准,商场上有的益智玩具名不符实,家长在选择此类玩具时要认真,不要轻信宣传。玩具步入高档路线“过‘六一’,假如只去趟麦当劳或者只去公园玩差不多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了。”市区的小任夫妇告诉记者,早在五月初,他们就开始筹划今年“六一”给刚刚进入小学校门的珍宝亲小孩买点什么。因为学校的同学都在讲爸爸妈妈要送什么礼物,因此这礼物还不能太拿不出手。思来想去,他们决定送给小孩一台掌上游戏机。谈到如此做的理由时小任讲明讲,现在有的掌上游戏机功能先进,让小孩早点接触,能够增长小孩的知识;加上平常也喜爱,只要不阻碍学习,或许还能够帮小孩开发智力呢。只是品牌掌上游戏机价格都在千元以上,他们迟迟还没有出手,如何讲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和小任夫妇有相同感受的父母不在少数。记者采访中发觉,各大商场、专卖店的儿童玩具专柜明显走上高档、高价“路线”,专门是许多益智型“高科技”玩具更是价格不菲。 专家点评:关于儿童玩具成人化消费的现象,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天真、爽朗、纯朴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成人化消费会对小孩的身心健康将产生负面阻碍,不利于小孩的成长,还会造成小孩躯体发育显现不正常的早熟。因此,家长们要正确引导小孩的消费观念,重视和处理好小孩的玩具成人化消费现象,不要因为溺爱而害了小孩。

浅谈儿童声乐教学

浅谈儿童声乐教学 作者:黄堃日期:2010-05-31 19:10:18 声乐是一门摸不着,看不见,只能用心,用脑,用嗓,用耳去感受的艺术,是音乐艺术中最容易为儿童喜爱、接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文化事业的进步和素质教育进展的日益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了学习声乐的行列中。但是声乐学习的过程期是枯燥的、艰难的,怎样能使孩子学习声乐既轻松愉快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是众多声乐教师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们要追求的理想。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 1. 感触教学法: 医学中有望,闻,问,切之说,在声乐教学中,也应有看,摸,说,听之说。 如,我告诉孩子歌唱时上大牙上抬,上口盖往上抬,可是小孩子,不知道哪是上大牙和上口盖在哪里,我就用一支筷子指着让孩子往上抬,这样孩子就非常明白了。在气息训练过程中,我说,气息的保持就像充了气的气球,不能松懈。可是他们怎能理解,于是就让孩子抚摸自己的肚皮和教师去抚摸孩子的肚皮, 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了。听,就是听孩子的声音,如果声音是从嘴巴里出来的就很白,告诉孩子歌唱的气流千万不要从嘴巴里露掉了,声音是从眼睛里出来的,好像要把眼睛穿透,这样声音的位置就高了。怎么叫“说”呢,我说,打开鼻腔就像一个空房子一样,自由的歌唱,如果鼻腔打不开就像蹲在桌子下面一样缩手缩脚伸展不开,歌唱就会没声音的。通过说,听,看,摸的教学,孩子的声乐进步快,有成效。 2.趣味教学法 在给孩子做发声训练时,a,o,e,I,u,v 的教学,是不可取的,也不现实,我用喊“妈妈”,叫“爸爸”或小狗“旺旺”等形象化的方法进行教学,当孩子难以张大嘴巴歌唱时,我就让孩子“啃苹果”,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教学效果甚佳。 3. 逐字教学法 学唱歌曲时,孩子对汉字咬的不准,位置也不高,有时还难以完成一句歌词,我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唱,有时还把生母,韵母分开教,虽然教师累了,但是,给孩子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孩子学习声乐的信心,我就是再苦再累心里甜啊。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孩子的声乐就会逐渐提高。 总之,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孩子从听,看,说,唱,动等方面感受,领悟,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的愉快氛围中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浅谈少儿声乐的教学与研究

浅谈少儿声乐的教学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1-02-24T16:30:29.710Z 来源:《学园》2010年12月上期供稿作者:薛佳瑜 [导读] 少儿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需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激发、挖掘、培养热爱歌唱的同学们的兴趣与能力。 薛佳瑜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少儿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需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激发、挖掘、培养热爱歌唱的同学们的兴趣与能力。声乐教学要求学者从一个较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表达声音,通过声音的变化、对比等手段更好地传达美,最终使歌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兴趣情感发声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2-0038-02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期,孩子们往往喜欢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带着颗颗童心,对歌唱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少儿声乐是针对孩童时期的嗓音条件、歌曲表现、情感表达等全方面的素质进行的一种科学的声乐教学形式。 少儿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激发、挖掘、培养热爱歌唱的孩子的自身潜质与兴趣。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追求学生气息和发声的准确性,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素质。声乐要求我们以一个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声音,以声音的各种变化来传达美与情感,最终使歌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完美地展示音乐魅力。因此,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是少儿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几岁开始学习声乐最适宜 4~6 岁的孩子,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或一半不到,胸腔小,呼吸浅,多用的是头腔共鸣,因此声音特点是清脆、甜美而明亮。那么,如此稚嫩的嗓音就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最好能够自然发展,让孩子多欣赏和学唱各种形式的儿歌作品,培养孩子的乐感,同时,在表现音乐时,简单的肢体动作的诠释和配合在少儿声乐的训练中尤为重要。 儿童从7 岁开始学习声乐是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独立学习发声技巧,可以基本控制好自身的歌唱器官,同时对声音有一定的辨别力,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表现歌曲的能力,有利于少儿长时间的持续声乐歌唱的学习。 二歌唱训练中的重要三阶段 1.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活动就会成为一种能够使少儿积极主动参与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其实,少儿对音乐的兴趣大多还是比较高的,那么维持孩子这样的状态并进一步提高这种状态,是为下一步的歌唱训练做充分、必要准备的前提。歌唱训练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训练之前,先制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进入歌唱状态,并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及时激励,使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演唱情绪。唱、演、欣赏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不断扩宽,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2.科学的发声训练 由于少儿对事物的理解没有概念性,控制身体各歌唱器官的协调能力更是相对弱一些,因此针对少儿的声乐训练,以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加强各歌唱器官的协调配合更为恰当。针对歌唱呼吸、放松喉部、咬字吐字以及歌唱表现能力等进行单项练习,学生会有更深刻的概念性,在歌唱中可以有效地协调配合歌唱器官,保留住儿童明亮、自然的音色,在高、低音区达到声音、位置的完美统一。 (1)呼吸练习: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并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地运用气息。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遇的一些例子,如吹蜡烛、打哈欠等状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会,从而陈述自己呼吸时身体器官的变化特征,用这种亲自体会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地解释了呼吸的原理。 (2)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其实是一种艺术化了的说话。儿童歌曲大体分为两大类,欢快的和抒情的。我们常说,唱歌咬字要做到字正腔圆,听众才能轻松舒服地听懂歌曲的内容。那么,在表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歌曲时咬字吐字也略有区别。在演唱欢快类歌曲时,对歌曲中的每个字,声母首先要保证快速准确,并马上与韵母结合唱出字的韵母。无论是单韵母的拖腔,还是复韵母的拼合运腔及字尾的归韵、收声,唇、舌、喉、腭的动作都非常轻巧、灵活的配合,并必须要用“心”读字,这样便可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演唱抒情类的歌曲时,曲调慢而有序,咬字需把韵头、韵腹、韵尾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这就不急于归韵,过早的归韵会导致出现沉重的鼻音,应在快唱完一个字的韵尾时,快速归韵,这样有利于歌唱声音的连贯和感情的充分表达,使整首歌曲更加感染人。 (3)喉部打开练习:在歌唱中喉部要求保持打开状态,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生活细节可以辅助找到这一感觉:当口中含口水想说话时,喉咙的状态就是开着的;人一边打哈欠一边说话时喉头也是开的状态等等,让学生自己亲自做做就能体会这种感觉了。 (4)面部放松练习:在歌唱时要始终保持面部机能的自然放松状态。歌唱中易出现的下巴僵硬、不会微笑等问题,都会影响歌唱声音的正常发挥。一般说来,当面部保持微笑状态时,面部器官通常处于比较理想的位置。当笑肌抬起时,口腔内硬颚和软腭随之抬起,喉咙在这种状态下也会自然打开,这是最理想的歌唱状态。歌唱的初学期,应该建议学生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检查自己的面部状态是否自然放松、是否协调美观。 3.歌唱情感与表现力的培养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不具有像形状、色彩等的可视性特征,因此,它需要对审美知识进行不断的获取,对审美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才能具备深刻的审美理解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歌时,首先应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内涵以及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表达等,给出相应的引导。歌曲中的一些力度、速度、强弱等记号都可以帮助理解和表达音乐形象。孩子们的歌声是纯真的,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的,同时,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比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更为强烈、更能立竿见影。让学生从小就对美的事物有自己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尤为关键。在教师帮助理解音乐语言的同时,视听的结合,如对美术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的同时加强,可以促使儿童情感对音乐更快、更准确地产生共鸣。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发声技巧是歌唱的基础,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要用美妙的声音把歌曲的内涵、情感表达出来,使歌唱者

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

儿童社会化量表(父母填) 儿童姓名:性别:1. 男2.女年龄: 下面是关于孩子行为的一些问题,每题后面都有从“1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种选择,其中“1不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差的,“5完全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好的。请您根据每题所说的和自己孩子是否符合的情况,选择最符合您孩子的一个,在数字上面画圈。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在幼儿园或学校里遵守各项常规和纪律 1 2 3 4 5 2.能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并修正自己的意见 1 2 3 4 5 3.做事善于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 1 2 3 4 5 4.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很痛快 1 2 3 4 5 5.家里来生人不害怕,喜欢往跟前凑 1 2 3 4 5 6.知道疼妈妈爸爸 1 2 3 4 5 7.情绪不大起大落 1 2 3 4 5 8.知道自己长得好不好 1 2 3 4 5 9.在小孩子当中人缘好,朋友多 1 2 3 4 5 10.不爱打人 1 2 3 4 5 11.提出大人意想不到的好主意 1 2 3 4 5 12.不爱说谎话 1 2 3 4 5 13.心肠软,心眼儿好 1 2 3 4 5 14.玩游戏时爱争强好胜 1 2 3 4 5 15.爱把自己和别的孩子比(好坏) 1 2 3 4 5 16.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能够遵守 1 2 3 4 5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7.对小伙伴说的话理解快 1 2 3 4 5 18.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做事有“长性” 1 2 3 4 5 19.吃饭随叫随到,吃饭时不说笑停顿 1 2 3 4 5 20.到没去过的地方不怕生 1 2 3 4 5 21.对爸爸妈妈特别亲 1 2 3 4 5 22.很快忘掉不高兴的事 1 2 3 4 5 23.知道自己聪明不聪明 1 2 3 4 5 24.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 1 2 3 4 5 25.不爱骂人 1 2 3 4 5 26.提出和大人不同的意见 1 2 3 4 5 27.不偷家里的钱出去花 1 2 3 4 5 28.同情别人的困难 1 2 3 4 5 29.对大人的表扬特别在意 1 2 3 4 5 30.爱面子,怕被老师批评 1 2 3 4 5 31.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听话 1 2 3 4 5 32.懂得故意干坏事比无意做错事更坏 1 2 3 4 5 33.对左右为难的事情能果断选择一种办法 1 2 3 4 5 34.容易改掉坏习惯(如咬手指) 1 2 3 4 5 35.和不认识的孩子能很快混熟,跟他们玩 1 2 3 4 5 36.看见父母干活很累就上前帮助 1 2 3 4 5 37.不爱生气,不发大火 1 2 3 4 5 38.知道自己做事能力强不强 1 2 3 4 5 39.和小孩们一起玩时不爱和他们吵架 1 2 3 4 5 40.不毁坏自己的玩具物品 1 2 3 4 5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早熟的童年不再天真 成人化儿童是怎样炼成的

早熟的童年不再天真成人化儿童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5月31日11:01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邱炯/插画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童年还在,在大人的回忆里,在70后、80后怀旧的歌声中。 童年已经没了,因为当今社会,已经不允许一个人有太长的童年。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成人化的儿童新闻无孔不入地冲击着公众的眼球。在这种近乎癫狂的热闹之余,我们熟悉的那个童年却日渐模糊起来。当年轻一代们提前进入怀旧期的时候,今天的孩子又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在他们的童年里,池塘边的榕树上,还会有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吗? 寻找童年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那么,未来中国的那个时代正在接收着今天什么样的“信息”呢?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对13岁的武汉少年黄艺博和12岁的北京女孩林妙可来说,2011年的初夏显然过得不会太轻松。 突然而至的舆论风暴,让五道杠少年黄艺博一举成名的同时亦饱受非议,而有关“丰胸风波”则让三年前即在北京奥运会上名扬世界的林妙可家人怒不可遏。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成人化的儿童新闻已然无孔不入地冲击着公众的眼球。在这种近乎癫狂的热闹之余,我们熟悉的那个童年却日渐模糊起

来。当70后、80后们提前进入怀旧期的时候,今天的孩子又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在他们的童年里,池塘边的榕树上,还会有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吗? 童年不能承受之重 五道杠、官味十足、慰问题词等领导做派一样都不少,这是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黄艺博出现在网络中的形象。其博客的开篇《开博前言》中就这样表明心迹:“为万世开太平”(相关报道见第10版)。在网络时代,如此远大的志向,同时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的粉丝,小黄艺博想不红都难。 林妙可的故事看上去则更加“儿童不宜”。因网友在其参加活动照片中发现她胸部比正常同龄女孩要大,由此引发了“丰胸”的质疑。5月11日,林妙可母亲在微博上代其如是反击:“伤害不满12岁的我,你们能是胜利者吗?你们沾沾自喜之时,想想你这样大时有这样的坏人恶语攻击你吗?” 一个是“官样小大人”,一个是“奥运小童星”,当大人们在疾呼着出名要趁早的时候,过早成名的他们却注定要承受非凡的压力和代价。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若真如此,那么,未来中国的那个时代正在接收着今天什么样的“信息”呢? 成都一名7岁女孩为了能当班级舞蹈的领舞,央求妈妈去“走后门”,原因是她知道妈妈和班主任是同学;一位网友正在念小学的侄子特别喜欢亲戚开车去接他,因为那个亲戚有个好车,让他觉得“有面子”;听说爸爸因交通违章被开了罚单,需要重新去学交规,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说出的话令父母震惊:“你们送点礼给警察不就不用学习了”……这些散落在媒体和网络上的讲述,或许会让成年的我们瞠目结舌,但也不排除有家长会拍着孩子的脑袋称赞其“聪明过人”。 四年前的一部纪录片就曾为我们生动地记录了这样的场景:武汉一所小学三年一班选班长,表面上是三个孩子之间为选举相互倾轧勾心斗角,背后则是家长们机关算尽歪招频出。最后一个家长利用单位关系让孩子请全体同学免费坐轻轨“增进感情”,临到投票前夕又“适时”拿出糖衣炮弹——中秋礼物送给全体同学,结果以25票当选。这部名为《请投我一票》的纪录片,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很多国人。《华盛顿邮报》对其的评价是:关于一群孩子的,令人如坐针毡的政治戏剧。四年之后,看过该片的网友表示,“原来五道杠不是个例。”而媒体人洪晃则在微博上惊呼:“这么下去,真的会到最危险的时刻!” “最危险的时刻”或许还没到,但童年所承受的负荷过多却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负荷既包括学业的压力,做不完的功课,报不完的补习班,也有在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淫之下,孩子们过于成人化的思维和处事方式。 2011年全国两会上,孩子“想当贪官”的话题再次引起政协委员们的热议。全国政协常委张文康在谈到学术造假、公务员腐败等均体现出思想道德建设的短板时举例说,有的小孩长大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挣钱多”,张文康认为,“这是现实的也是可怕的。” 有的小孩要当贪官,还有的小孩想杀贪官。《国际先驱导报》去年曾经报道过,在福建南平发生杀害幼童案后,当地一名尚在幼儿园的孩子“写信”给凶手郑民生:“在那短短的55秒内,你杀了多少洁白善良的心,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你怎能杀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 其龄其语,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显然不仅仅是“童言无忌”那么简单。 当孩子不再天真

浅谈儿童声乐的启蒙与辅导

浅谈儿童声乐的启蒙与辅导 声乐是儿童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声乐进行辅导既能激发儿童对声乐的兴趣,还能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声乐教学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存在着差异,由于儿童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声带很稚嫩,容易损伤,因此科学的声乐启蒙和辅导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现阶段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儿童;声乐;启蒙;辅导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儿童的启蒙和辅导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入全面改革和创新的阶段,为了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儿童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儿童的启蒙和辅导教育现状进行科学和理性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儿童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和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超前的教育情况下,只有对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教育进行探索,完善儿童声乐教学的理念和声乐教学体系,才能保证儿童审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在阐述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 (一)声乐教育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儿童声乐教育目标模糊,不明确。许多儿童声乐教育逐渐演变成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儿童的启蒙教育是面对全体学龄前群体的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专业职业教育活动。儿童的声乐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对声乐的兴趣和学习声乐的欲望,让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灵满足,因此儿童声乐教学应培养儿童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不是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儿童声乐教学课时不足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人数大约在30~35人之间,声乐教学一般以集体的形式授课,一周2学时,同时要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儿童声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声乐教学内容只是一点而过,忽略了细节教学。由于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声乐课未能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练习、辅导,导致儿童声乐水平参差不齐。 (三)声乐课程教学未能体现出专业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word版

1.埃里克森对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划分:1、基本的信任2、自主对羞怯、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与停滞8、自我整合对绝望。 2.儿童行为的起源:1、直接学习。在直接学习中,儿童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结果直接决定着儿童是否重复这些行为。2、模仿。模仿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3、强化。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是儿童获得行为的又一重要机制。 3.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1)社会学习把儿童行为的发展主要看作一种由经验的增加而导致的量变过程。该理论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忽视了生物成熟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2)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但是,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科学性,但是这种研究的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重视不够。 4.发展心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1、行为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其中成熟和经验是融合在一起的。2、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病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3、对物种不同进化阶段之间的比较必须依据行为的组织原则。4、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5.理论主题:一、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1、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2、情感与社会行为。二、生物与环境。三、个人与情境。四、儿童的社会互动。五、个人与社会系统。 6.当前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若干新趋势: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三、研究课题从分离走向整合。四、注重在多种不同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分析。 7.适应性的进化:一、人脑的进化。 二、亲代护养。首先,儿童护养期的延长促成了家庭规模的缩小。其次,整体适宜

孩子“成人化”到底谁的错

孩子“成人化”到底谁的错 生活中,家长常会不自觉地试图用自己的想法去影响孩子,例如在孩子的穿着打扮上,在孩子选购物品时,这时将有可能出现一些情况,家长将孩子幼稚化或者成熟化。如今的孩子,很多心理年龄都比实际年龄大,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家长应如何引导才不会矫枉过正? 原则一:遵循孩子天性 南宁市民刘女士有一个4岁大的宝贝儿子。在为儿子挑选玩具时,刘女士认为,按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会喜欢积木之类的玩具。没想到儿子却对其视若罔闻,偏偏对机械类的模型玩具感兴趣。刘女士有些惊讶,她感慨,如今的小孩普遍都比实际年龄成熟,不能再用以前的观点去左右他们了,只要不过分,就应该让他们顺其自然的去选择。 刘女士之所以深有感触,还因为有一次带着儿子逛街,儿子非得吵闹着要店里一辆售价最贵的模型车。起初刘女士以为儿子只选贵的,后来观察和交流,她才了解到,4岁的儿子并不知道高价值的意义,而是单纯从天性出发,仅认为那辆车的手触感好、更像真车而已。从此,刘女士养成了将儿子放在平等位置,有事一起沟通商量的习惯。 教育、心理咨询师蔡靖之认同刘女士的做法。当孩子有自我判断能力时,与他们相处,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沟通、观察、思考,从而总结出更好的相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何尝不是如此?这就是所谓与孩子做朋友、一同成长的教育方式。 原则二:做当下年龄该做的事 赖先生步入中年后感慨,由于性格原因,他从小就比同龄孩子心理成熟,虽然也被夸奖是个懂事又安静的孩子,但是其实内心并不开心。朋友也不多,因为他当时觉得同龄的朋友很幼稚,而成年后,他又很后悔没在年少轻狂的年龄做些曾被他认为幼稚的疯狂事。 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如今也常常因为社会的氛围和家长的眼光来做些超过他们实际年龄的事。一位7岁孩子的母亲吴美珍表示,成人服装去年流行罗马靴、短裤搭黑丝袜等,在儿童服装店里销售的衣服也紧跟潮流,现在的孩子着装是不是过于成人化了?那衣服要是放大几号也能给成人模特走秀了。幼儿园表演,肚皮舞、拉丁舞等节目形式层出不穷。

如何看待孩子的成人化行为。

如何看待孩子的成人化行为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心理教师刘晓梅 成人化行为要从几个方面看,有些行为是值得提倡和鼓励孩子去做的,有些则应当避免。出现的原因,其实和部分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使孩子在同学面前不断炫耀家庭的富有,导致一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不平衡。 社会上的攀比风气,一些人为了某些目的,夸大自己的身份。 例如名片。成人使用名片是一种工作的需要。而孩子还不到需要名片的时候。好玩、新鲜的心理。从好的方面说,是为自己有这样优秀的父母感到自豪。从不好的方面说,就是一种炫耀。 一些过生日大摆宴席、送贵重礼品的行为同样应当引起家长的关注。 会使孩子的人生观变得偏离正常的健康成长的轨道逐渐的形成对名利的迷恋。 几个不利因素:1、影响孩子正常健康的人生观形成,也影响孩子对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专注力。 2、影响别人对孩子的评价。我们不能忽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老师、同学和其他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这些评价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心、人际关系和求知的兴趣。 3、助长他越来越难满足的物质要求。小时候他的物质欲望好满足,但进入青春期以后,他对物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样会使你感到吃力,总有一天,你对他的这种要求无法满足了,那时候怎么办?所以从小时候,就要将他小行为设定在他所在年龄的范围内。超出他现在年龄的行为,特别是带有虚荣、攀比心理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当然,对这些孩子不要只是单纯的批评,应当有针对性地和他做交流。 比如,首先让孩子谈,可以请他说这样做有什么价值或者对他自身有什么提高和帮助。他可能的回答是好玩、大家都印或者干脆不说,然后你可以指出,你这样做本身毫无意义。动机无非是夸耀自己的家庭显赫、富有,觉得自己在别人面有面子。胜过别人,这种心理本身就很虚荣,绝对是对你有害的。 你看到爸爸到局长、当老总很威风很风光,事实上爸爸的责任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关系到单位的兴衰,关系到很多人的饭碗。不是比看到的那么简单的。把成破厉害说给他听。还有给他点时间,让他自己消除这些虚荣行为。不要逼的很紧,也不要挖苦嘲笑。这样会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起来,也会影响家庭的和睦气氛。 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成人化行为都视为错误的。比如学校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模拟成人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像假设你是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假如你是家长,如何安排日常生活等等。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萧红中学心理咨询教师刘晓梅 地址:南岗区邮政街348号萧红中学心理咨询室 邮编:150001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精选.]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摘要: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探讨了家庭、幼儿园和同伴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给予指导。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家庭幼儿园同伴群体 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对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一些儿童、青少年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他们不会关心他人,社会生活能力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缺乏社会适应性。这样的儿童在目前就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困难,如果不积极地培养教育,这些人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遇到更多的困难。学前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已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学前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界定 学前儿童社会化是指学前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即使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①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儿童掌握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多方面内容,如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调节、交往技能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学、心理学界普遍将社会化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即社会(父母、学校等)影响儿童的过程,儿童则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随着研究的进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此过程看作是一个个体与社会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将个体视为其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影响者。就个体而言,首先,社会知识和价值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决非从社会向个体原封不动地转移,个体也并非机械、被动地接受它们,而是要经由主体的主动思考、理解来接受它注:①李幼穗.儿童社会化与非智力因素.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2).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