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案

红安县思源实验学校:秦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

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层次分明形态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九、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和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篇 1 ○教学目标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天气的科学小品文。在讲课之前,先让老师来讲个故事: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多媒体显示:小鸡叫不停不久雨淋淋小燕钻天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蚂蚁搬家蛤螟叫燕儿低飞大雨到突出显出:同时,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二、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2、找出课文中心句。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二(2—6):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1、观察云的形态来判定天气 2、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三(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中心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三、云是天气的“招牌”,那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了。好,同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2(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2(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2(参 考文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学生写“云”字的繁体“雲”。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有“雨”字。和天气有关。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我们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看云识天气》,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播放视频:看云识天气

17看云识天气学案及练习题

17 看云识天气学案及练习题 学习目标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思路。 2. 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观看自然的爱好和留心自然现象的适应。 一、研讨交流 1.按照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预 zh d o )纱 )波 崩t a( )漫 月晕( )形 2.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白的陵纱。( ) ( 2)因此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讲法。 ( 3)这时卷层云差不多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 4)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3.指出下列各句的讲明方法。 ①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的绫纱。( ) ② 人们常讲:“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讲,虹在东方,有雷无雨; 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4.分类讲明。 《看云识天气》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积云、积雨云、高积云、积云、 高层云、卷层云、雨层云等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 分不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点 zhu 1( 峰峦( 弥( 一霎( 匀称( 弧( 有时像一块洁 有时像一块洁白

(1) 晴朗的天 种类: (2) 阴雨雪天 种类: 5.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B.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看起来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C. 天空慢慢显现一层薄云,看起来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D. 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看起来都藏了起来。 6.阅读课文 2-6 自然段,完成下列咨询题: (1)划分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 2)请选择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介绍。 提示:① 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 让不人明白你将会带来 如何样的天气 示例: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不看我身子专门单薄,可我最轻巧,站得也最高, 阳光能够透过我照到地面。我专门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伙儿带来晴朗的 天气。 7.请写出有关天气的谚语。 二、阅读明白得( 30 分) 阅读下 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 天上的云,真是姿势万千,变化无常□ ②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 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 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 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口 ③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专门漂亮,有时又把 特点: 特点: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教师版)

17.《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及文章的思路。 3.运用比喻的妙处以及相关说明方法的学习。 4.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整体感知,疏通文脉。 二自学指导 1.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后,(点击课件第2张)并思考如下问题: (1)、文中第一自然段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 (4)、用方框“□”框出依次介绍的那些云和光彩的名称(即对云和光彩的分类),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更正 1.重点字词:(见课件第3张) 2.更正自学思考题: (1)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基本经验:第二自然段。 (3)2-6自然段。(2、3、4、5是从形态,6是从光彩。) (4)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晴天)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阴雨天) 光彩:日晕、月晕、日华、月华 根据完成自学指导学生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说明顺序:(总——分——总)见课件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当堂训练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2、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课时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二课看云识天气 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把我们带入一个妙趣横生的多彩世界,引领我们去打开科普之门。 一、基础夯实,积累新知 1.生字识别仪——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它们有时把天空点zhuì()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zhào()得很阴森。 ②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shà()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③乌云mí()漫着天空。 2.标点巧辨别——下列句中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③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说明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③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④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 4.语病大诊疗——找出下列句中语病,并在原句上改正。 ①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有用武之地。 ②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 5.谚语有学问——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中就引用到几则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下面,请你再补写两句与气象有关的谚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

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聚焦】 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难点突破】 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走进作者】 朱泳燚,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拓展链接】 1.关于天气的谚语 ①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②麻雀围食要落雪。③蚂蚁垒窝要落雨。④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⑤鱼跳水,有雨来。⑥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⑦燕子低飞要落雨。⑧龟背潮,下雨兆。⑨泥鳅静,天气晴。⑩猪街草,寒潮到。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集体备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分析法、表格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 二、玩味文题 板书课题之后,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明确: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三、解读课文 1.速读课文。 要求: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抓住关键句来回答,即第1段最后一句。 2.通读全文。 要求: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精读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①这一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总分总。 ②如何分层? 明确: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③第1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明确: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阅读第二部分。 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 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 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2 看云识天气学案2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2 看云识天气学案2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本文的结构,体会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的结构特点。 3.学习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⑶、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3、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总式递进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查工具书): 峰峦( ..lu..á.n.)点缀.(zhuì)一霎.间(shà)匀称.(chèn )预兆.(zhào ) 轻盈.(yíng )崩塌. ( tā ) 弥.漫(mí)谚.语(yàn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峰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轻盈:轻巧优美 预兆:事情发生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弥漫:布满。 征兆:预感到的或即将出现的迹象。 【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主要介绍了云的形态、色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揭示了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2. 根据文章内容,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他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 云的光彩简表

第22课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一一分说一一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3、请问今天天空挂的是哪种云,将会有怎样的天气? 4、品味欣赏 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某一点进行赏析,也可以不用此句式,自己随便说。(学生回答) (1)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 开头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一一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 以识天气。 “有时像一片洁白的羽毛”,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洁白和轻盈。 “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 用比喻,动态的描摹卷云的产生。 “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 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 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的描摹高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好处: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 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拟人: “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 “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 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的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好处:这些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 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谚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 晕,天气就会变坏。 东虹轰隆西虹雨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 将会有大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 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好处: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Xxxxx 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 (1)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日晕()崩塌() (2)释义:峰峦: 一霎间:预兆: 轻盈:弥漫: 征兆:崩塌: (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 二、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预习自测: 《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____ ,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三、细读课文,热点探究 1、快速阅读,理清文章结构。 总——分——总 (1):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2—6):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光彩 (7):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2. 划出文中描写的较优美的语句 例如:它们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卷云丝丝缕缕的飘浮着,有时像……,有时像……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就像…… 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突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三、语段精读 1.阅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样的天气”点名了全文的中心。 2.读课文第2段,想一想这段和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薄云——晴朗 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 本段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案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案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2、《看云识天气》学案

12、《看云识天气》学案 《看云识天气》学案班级姓名 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食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反复出现的词句。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引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 语言特点一一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常见结构方式: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 co __________ ②轻y ing ___________ ③l ing _________

纱 ④l in _________ 波⑤崩t a ___________ ⑥点zhu i ___________ .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②弥漫③月晕 ④霎间⑤匀称⑥弧形 释义: 峰峦:一霎间: 预兆:轻盈: 弥漫:征兆: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 理清思路: 部分。 第二部分。 第1层:写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写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 课堂检测 《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___ ,是一篇__________ ,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及不同

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运用 了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 阅读段,回答下面问题。 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 “ _______ ”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 “ _______ ”来说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的 意思是__________ 。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 。 本文的中心句是。 本段运用了、和修辞手法。 本段文字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基础演练”题。 【课后反思】 X||B|1.c|o| 第二课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掌握并学 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 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预习检测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本文介绍了哪两种方法的看云识天气? 你记住了哪些云的名称?其中哪些云象征晴天,哪些云 象征阴雨?你还记住了哪些光彩现象的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2+看云识天气(教师版)

1、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1、圈注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字词积累 棉絮(xù)预兆(zhào )

粼波(lín )绫纱( líng ) 点缀(zhuì)绸幕(chóu ) 三、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1、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第二自然段与上下文有何关系? (承上启下) 3、这二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3----5)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4、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图表。

四、小结课堂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重点探究 1、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二、赏析语言 1、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课案设计 ○课文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②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说明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

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也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a读准字音 b解释词语(参见教材) ③简单介绍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学生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 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 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c.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 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P15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及步骤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5具体介绍云的形态与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目标呈现 1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3)通过精读,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2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2)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预习热身 3说明文知识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分类 A.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4)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作积累,并摘记如下。 5初步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课文详细提纲 自主学习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 晕

华 虹 霞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 这一点的? 3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活动探究 1、第一段第一句中 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在文中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 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4 说明文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清楚地介绍知识,请找出文中运用以下说明方法的例子,思考作者运用它们的作用。 提示: (1)分类别 (2)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用 5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三、盘点提升 1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例如:1.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2.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日落乌云接,风雨定猛烈。 4.鱼鳞天,不雨风也颠。

看云识天气自主学习表格

(自主学习)学生姓名:___________ 依据名称特点位置 形态 色彩产生及分布情况累积农 谚 《看云识天气》研读导学案 学生姓名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反复朗、默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自主积淀·初步感知】 一、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 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自己难点: (2)释义: 峰峦:一霎间: 预兆:轻盈: 弥漫:征兆: 崩塌: 自己难点: 【合作研读·整体感悟】 1.全文写了哪些与天气有相关的?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 2.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请用图文结合方式概括文章的结构。 【关键品析·重点强化】 1.第六自然段中“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可能”能还去掉?为什么? 2.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 3、最后一段中“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中“还得”说明了什么? 4、“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这两句什么特点和好处? 5、全文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标注在书上,分析其作用,并在下面分别举一种。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一)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

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 导学案】 17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准确概述课文内容。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培养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日常使用的天气谚语。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点缀()轻盈()绫纱()冰雹()圆弧() 谚语()弥漫()晕圈()峰峦()预兆() 2.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高积去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B.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D.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就积云。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天风雪的预兆。 预兆: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4.填空。 (1)说明文是以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的文章。 (2)议论文以理服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和说明文;以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5.在方框中填写合适的文字。 总说云与天气的关系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2.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来预测天气情况吗? 知识呈现 3.填写晴天云简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