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渤中坳陷古近系中_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渤中坳陷古近系中_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渤中坳陷古近系中_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渤中坳陷古近系中_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第30卷 第4期

O I L &G A S G E O L O G Y 2009年8月 

收稿日期:2009-05-05。 第一作者简介:王清斌(1975—),男,硕士,沉积与储层。 基金项目: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S C 06T J -T Q L-004-B H 02)。

文章编号:0253-9985(2009)04-0438-06

渤中坳陷古近系中、深部碎屑岩储层

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王清斌1

,臧春艳2

,赖维成1

,王 波1

,王雪莲1

,赵小娇

3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 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天津300452; 3.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碳酸盐胶结物是渤中坳陷古近系砂岩储层中最重要的胶结物。薄片分析表明,中、深部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铁白云石、铁方解石。统计显示,随着层位和深度加深,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含量突增段主要发生在东营组;碳酸盐含量超过10%,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由薄片分析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可知,菱铁矿多以孔隙充填和

颗粒环边方式产出,主要形成于同生到早成岩早期;方解石主要以粒状或呈连生胶结方式产出,方解石相对含量与δ18

O 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大部分方解石形成较晚;铁方解石主要以粒状产出,以铁方解石为主的样品对应着较低的δ18O 值,且沉淀温度高;白云石主要以斑块状充填粒间孔隙,其相对含量与δ18O 值呈明显正相关性,且沉淀温度较低、形成较早;铁白云石主要以分散的粒状产出,其相对含量与δ18O 值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沉淀温度相对较低。

关键词:碳、氧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碎屑岩储层;古近系;渤中坳陷中图分类号:T E 122.2 文献标识码:A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o r i g i no f c a r b o n a t e c e m e n t s i nt h e m i d d l e

a n dd e e pc l a s t i c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t h e P a l e o g e n e i n t h e B o z h o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W a n g Q i n g b i n 1

,Z a n g C h u n y a n 2

,L a i W e i c h e n g 1

,W a n g B o 1

,W a n g X u e l i a n 1

,Z h a o X i a o j i a o

3

(1.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 N O O CT i a n j i nC o m p a n y ,T i a n j i n 300452,C h i n a ;2.O i l f i e l dE n g i n e e r i n g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 N O O CE n e r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m p a n y ,T i a n j i n 300452,C h i n a ;

3.S c h o o l o f O c e a nS c i e n c e s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C a r b o n a t e c e m e n t s a r e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c e m e n t s i n t h e P a l e o g e n e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t h e

B o z h o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i n s e c t i o n s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m a i n c e m e n t s o f t h e m i d d l e a n d d e e p c l a s t i c r e s e r v o i r s a r e s i d -e r i t e s ,d o l o m i t e s ,c a l c i t e s ,f e r r o d o l o m i t e s a n d f e r r o c a l c i t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a t a ,c a r b o n a t e c o n t e n t g r a d -u a l l y r i s e s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d e p t h .As h a r p i n c r e a s e o f c a r b o n a t e c o n t e n t o c c u r s i n t h e P a l e o g e n e D o n g y i n g F o r -m a t i o n .W h e n t h e c a r b o n a t e c o n t e n t e x c e e d s 10%,i t w i l l h a v e a g r e a t i m p a c t o n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i n s e c t i o n s a n d i s o t o p e s r e v e a l s t h a t t h e s i d e r i t e s m a i n l y o c c u r a s p o r e s f i l l i n g s a n d p a r t i c l e r i mc e -m e n t s a n d w e r e m a i n l y f o r m e d i n t h e s y n s e d i m e n t a r y p e r i o d o r a t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t h e e a r l y d i a g e n e s i s .T h e c a l -c i t e s m a i n l y o c c u r a s p a r t i c l e s o r p o i k i l i t i c c e m e n t s .T h e r e l a t i v e c a l c i t e c o n t e n t h a s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δ18

O v a l u e s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m o s t o f t h e c a l c i t e s w e r e f o r m e d l a t e .T h e f e r r o c a l c i t e s m a i n l y o c c u r a s p a r t i c l e s .T h e f e r r o -c a l c i t e -d o m i n a n t s a m p l e s c o r r e l a t e w i t h l o wδ18

Ov a l u e s a n d r e l a t i v e l y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T h e d o l o -m i t e s m a i n l y o c c u r a s i n t e r g r a n u l a r p o r e -f i l l i n g p a r t i c l e s i np a t c h e s ,a n di t s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h a s o b v i o u s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δ18

Ov a l u e .I t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i s r e l a t i v e l y l o wa n d t h e t i m e o f f o r m i n g i s r e l a t i v e l y e a r l y .T h e f e r r o d o l o m i t e s m a i n l y o c c u r a s d i s p e r s e d p a r t i c l e s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h a s o b v i o u s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δ18Ov a l u e a n d i t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i s r e l a t i v e l y l o w .

 第4期王清斌,等.渤中坳陷古近系中、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439

K e y w o r d s:c a r b o n a n d o x y g e n i s o t o p e;c a r b o n a t e c e m e n t;c l a s t i c r e s e r v o i r;P a l e o g e n e;B o z h o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古近系是渤中坳陷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1,2]。碳酸盐胶结物是渤中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中常见的胶结物之一。古近系地层由于埋深大,碳酸盐胶结物较发育,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显著。对碳酸盐胶结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的研究可为预测优质碎屑岩储层提供重要参考。

1 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1.1 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

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分析显示,渤中坳陷古近 系中、深层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包括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菱铁矿。不同层位岩心分析表明,碳酸盐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明(化镇组)下段至沙(河街组)三段,除东(营组)二(段)上(亚段)碳酸盐含量较低外,随着埋藏时间的增加,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逐渐增加,其中沙三段碳酸盐胶结物平均含量超过9%(表1)。

薄片分析表明,碳酸盐胶结物中的(铁)白云石和(铁)方解石随深度的增加含量均逐渐增加。(铁)白云石、(铁)方解石含量突增段均发生在东营组,表现在平均含量及含碳酸盐样品比例两个方面(表2;图1)。不同类别的碳酸盐在不同层位的差异性,反映了原始沉积条件及后期成岩流体

表1 渤中坳陷各层位砂岩储层碳酸盐含量统计

T a b l e1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c a r b o n a t ec o n t e n t s i nt h e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f o r m a t i o n s i nt h e B o z h o n gD e p r e s s i o n 层位明下段馆陶组东二上东二下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

碳酸盐含量,%1.903.641.945.525.878.479.12深度/m1300~20001200~25002600~36002800~38003100~39003300~35003400~3800样品数/个4511564220335561

表2 渤中坳陷各类碳酸盐胶结物平均含量

T a b l e2 A v e r a g e c o n t e n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c a r b o n a t e c e m e n t s i nt h e B o z h o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层位

平均含量,%

(铁)白云石(铁)方解石菱铁矿

样品总数/个

明下段0.280.600.26358

馆陶组0.510.620.5855

东一段0.211.440.0734

东二段2.140.922.7548

沙一、二段1.873.560.27139

沙三段4.032.941.30203

表3 渤中坳陷碳酸盐含量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T a b l e3 I n f l u e n c e s o f c a r b o n a t e c o n t e n t s o n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r e s e r v o i r s i nt h e B o z h o n gD e p r e s s i o n 碳酸盐胶结物含量,%<10>10

样品数/个28858

孔隙度,%

平均值17.0711.56

主分布区间

(样品比例,%)

10~20

(70.1)

10~20

(50.0)

渗透率/(10-3μm2)

平均值28.577.84

主分布区间

(样品比例,%)

1~50

(58.0)

0.01~0.50

(70.7)

 44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30卷

 

图1 渤中坳陷各层位砂岩储层含碳酸盐胶结物

样品比例统计

F i g.1 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 s a m p l e s c o n t a i n i n g c a r b o n a t e c e m e n t s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t h e B o z h o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的综合控制。(铁)白云石、(铁)方解石与深度的密切相关性,说明(铁)白云石、(铁)方解石主要是埋藏成岩期的产物。菱铁矿与深度相关性不明显,东二段和沙三段菱铁矿含量及含菱铁矿样品比例较高。

1.2 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成岩早期,碳酸盐胶结可增强砂岩的抗压实能力, 使部分粒间孔隙得以保存;进入中成岩A期后,有机酸和C O2酸性流体溶蚀碳酸盐胶结物,使原生孔隙重新开启并形成次生孔隙[3~6]。

对渤中坳陷深度大于2500m的碎屑岩统计表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大于10%时,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显著下降,孔隙度高值区间比例显著降低,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降低了两个数量级(表3)。在渤中坳陷中、深层,碳酸盐含量较高时对储层物性影响较明显。碳酸盐含量是中、深层重要的物性控制因素之一。

2 碳酸盐胶结物微观特征

通过茜素红和铁氰化钾混合溶液染色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碳酸盐胶结物的产出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查明了渤中坳陷古近系碎屑岩碳酸盐胶结物的微观特征。

2.1 (铁)方解石

薄片染色后方解石呈粉红色-红色,阴极发光下方解石呈黄色-橙色(图2a)。方解石以粒状为主,部分样品为连生结构,常表现为对长石、岩屑

图2 渤中坳陷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薄片显微照片

F i g.2 T h i ns e c t i o n p h o t o m i c r o g r a p h s o f c a r b o n a t e c e m e n t s i n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t h e B o z h o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a.亮黄色方解石充填粒间孔隙,B1井,4167m,阴极发光照片;

b.方解石充填长石粒内溶蚀孔隙,C2D井,3197.1m,染色薄片,正交偏光照片;

c.白云石呈孔隙衬里沿孔隙边缘分布,铁方解石充填孔隙剩余空间,X X1井,3357m,染色薄片,正交偏光照片;

d.白云石交代早期方解石,X X1井,3357m,染色薄片,单偏光照片;

e.铁白云石以分散的颗粒状充填粒间孔隙,X X1井,3699m,染色 薄片,单偏光照片;

f.菱铁矿呈团块状充填粒间孔隙,X X1井,2798m,染色薄片,正交偏光照片

 第4期王清斌,等.渤中坳陷古近系中、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441

及粘土基质的交代,还可见方解石占据骨架颗粒

溶蚀孔(图2b);常见早期方解石被白云石、铁白云石、铁方解石交代。

从方解石的产出特征来看,方解石胶结主要可分为两期。少部分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说明这部分方解石形成于白云石之前,形成较早。充填孔隙的不规则粒状方解石,主要占据压实后的残余孔隙,形成较晚;占据颗粒溶蚀孔的方解石,形成于酸性水产生的溶蚀作用之后,也形成较晚。铁方解石染色后主要呈现为蓝紫色,多以粒状产出,充填孔隙或交代晚期孔隙充填的方解石(图2c)。

2.2 (铁)白云石

染色薄片中白云石无色,多数白云石晶粒以粉-泥晶为主,晶粒集合体常呈斑块状致密胶结孔隙或以孔隙衬里的方式和环绕颗粒方式产出(图2c),常交代骨架颗粒、早期方解石,交代强烈仅见骨架颗粒残余(图2d)。

铁白云石染色后呈蓝色,常交代白云石及骨架颗粒,部分呈粉晶粒状不均匀分散于孔隙中(图2e)。铁白云石主要是深埋藏时的产物[7]。

2.3 菱铁矿

菱铁矿主要以假杂基形态充填原生粒间孔隙产出,部分菱铁矿呈团块状,晶粒以泥晶-粉晶为主,常与有机质伴生,整体颜色较暗(图2f)。菱铁矿发育的位置,颗粒主要以点接触为主,反应了菱铁矿主要形成于砂岩原生孔隙发育的早成岩期[7]。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特征

对渤中坳陷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碎屑岩样品的碳酸盐胶结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分析。先将样品粉碎至小于100目的粉末,再加入100%的磷酸,在常温下充分反应24h,收集C O2气体。首先,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进行同位素分析,同位素比值以P D B标准的千分率偏差给出,氧、碳同位素分析精度为0.02‰。接着,通过薄片分析对样品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进行分类统计,揭示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

3.1 碳、氧同位素值的变化

渤中坳陷古近系中、深部储层中的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值变化范围较大。碳同位素值位于-4.7‰~9.2‰之间,平均3.4‰,整体偏正;氧同位素值位于-17.4‰~-9.1‰之间,平均-13.3‰,整体偏负(表4)。

碳、氧同位素值整体表现为较好的正相关性(图3),说明一些轻碳含量高的碳酸盐是在较晚的成岩阶段形成的,而一些δ13C值较高的碳酸盐则是在较早的成岩阶段形成的[10~12]。将测试分析数据结果投点碳酸盐成因分析图[12]上,多数投在了与生物成因气有关的碳酸盐范围内,部分投在了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的碳酸盐范围内,没有数据点投在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的碳酸盐范围内(图4)。这说明,在渤中坳陷古近系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湖水硫酸盐含量低,早期成岩作用以甲烷化作用为主。甲烷以

表4 渤中坳陷X21井古近系砂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析

T a b l e4 A n a l y s i s o nc a r b o n a t e c e m e n t s i nt h e P a l e o g e n e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t h e B o z h o n gD e p r e s s i o n

层位深度/m

δ13C

(P D B),‰

δ18O

(P D B),‰

碳酸盐胶结物含量,%

菱铁矿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

温度/℃产出方式

E

3

d2(上)2788-4.7-17.4832240127粒状结构

E

3

s132889.2-13.8少量304498粉晶环边

E

3

s13320.57.6-12.0少量少量26784粒状结构

E

3

s233562.5-12.5少量125288粒状结构

E

3

s233571.9-14.4少量13341103粒状结构

E

3

s23393-3.5-14.9少量35131107连生结构

E

3

s336993.2-15.2少量0403109粒状结构

E

3

s337536.2-9.1少量022464粒状结构

E

3

s337641.8-15.233000109粒状结构 注:1)计算温度时流体的δ18O(S N O W)值取现今海水值(0,S N O W),按U r e y(1965)的温度计算公式计算[8,9]。

2)E3d2(上)为渐新统东营组二段上亚段;E3s1,E3s2,E3s3分别为渐新统沙河街组一段、二段、三段。

 442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30卷 

富12C为特征,导致流体中13C富集,使δ13C值偏正[10~12]。而投在有机酸脱羧作用相关碳酸盐范围内的两个样品都以高含量方解石为特征,同时对应着较低的δ18O值,沉淀温度也较高,反映了这类方解石胶结作用发生的深度较深,是成岩中-晚 期胶结作用的产物。

3.2 碳酸盐胶结物成因与δ18O和δ13C值的联系

δ18O和δ13C的值主要反映了各类不同的碳酸盐矿物对测量值的综合影响,而这一影响在许多研究中并没有被详细讨论过。实际上,试验得到的δ18O和δ13C的值是不同类型碳酸盐矿物δ18O和δ13C值的加权平均值,而各类不同碳酸盐矿物含量占全部酸可溶物的比例(相对含量)反映了这类碳酸盐胶结物的δ18O和δ13C值对试验测量值的贡献。通过这类碳酸盐胶结物的相对含量与δ18O和δ13C值的相关性分析,就可以建立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与δ18O和δ13C值的联系。

3.2.1 方解石和铁方解石

方解石胶结物占碳酸盐胶结物的比例与δ18O 值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图5a),这反映了多数方解石胶结物主要形成于温度较高的环境下;方解石占优势的样品,计算所得的温度都较高(109~127℃),这与方解石相对含量与δ18O值的相关性也是吻合的。方解石胶结物相对含量与δ13C值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图5b),说明方解石相对含量越高,其轻碳越富集,而有机酸脱羧作用是埋藏条件下形成轻碳富集碳酸盐的重要机制之一[12]。方解石连生胶结的两个样品都投在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的碳酸盐区(图4),说明其成因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沉淀温度较高,形成较晚。综上,方解石主要是成岩中-晚期的产物。

铁方解石含量较低,与方解石共存时往往方解石比例较高,δ18O和δ13C值更多地反应了方解石的影响。分析表明,铁方解石相对含量与δ18O 和δ13C值的相关性都较差。铁方解石占优势的样品有一个,计算的沉淀温度较高,形成较晚。

图5 方解石相对含量与δ18O和δ13C值的相关性

F i g.5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o f c a l c i t e a n dδ18O/δ13Cv a l u e s

 第4期王清斌,等.渤中坳陷古近系中、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443

 

 图6 白云石相对含量与δ18O 和δ13

C 值的相关性

F i g .6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o f d o l o m i t e a n dδ18O /δ13

Cv a l u e s

3.2.2 白云石和铁白云石

与方解石不同,白云石胶结物占碳酸盐胶结物的比例与δ18

O 值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图6a ),这反映了白云石主要形成于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

下;白云石占优势的样品,计算得到的温度都相对较低,由于受其他高温沉淀的碳酸盐矿物的影响,白云石形成的实际温度应低于这一温度,因此白云石胶结物应为早成岩期的产物。白云石胶结物的相对含量与δ13C 值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图6b ),白云石相对含量较高的样品,对应的δ13

C 值相对较高,说明其形成于C 13

相对富集的环境中;结合成因投点,白云石相对含量较高的样品全部投在与生物成因气相关的碳酸盐区,说明白云石主要产生在成岩早期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13

C 相对富集的环境中

[10~12]

铁白云石相对含量与δ18

O 和δ13

C 值的相关性

规律与白云石一致,即与δ18

O 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δ13

C 值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理论上,铁白云石形成的温度要高于白云石,铁白云石占优势样品的计算温度低于铁方解石占优势的样品。因此,铁白云石形成时间晚于白云石,早于铁方解石。

4 结论

1)渤中坳陷古近系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矿物类型有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铁

矿,其中最主要的是方解石和白云石。碳酸盐含量超过10%时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

2)方解石呈粒状和连生结构产出。古近系碎屑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沉淀温度高,主要为成

岩中-晚期碳酸盐,与有机酸脱羧12

C 富集作用有关。铁方解石常交代骨架颗粒、方解石、白云石及

充填颗粒溶蚀孔。以铁方解石为主的样品沉淀温度高,形成较晚。

3)白云石主要以不规则的颗粒环边、孔隙衬

里、孔隙充填方式产出;古近系碎屑岩中的白云石胶结物沉淀温度较低,与生物发酵13

C 富集作用有关。铁白云石常交代白云石,形成相对较晚。

4)菱铁矿主要以颗粒环边状、假杂基形态充填原生粒间孔隙产出,形成在早成岩期。

参 考 文 献

1 翟光明.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六)[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90~105

2 邓宏文,王红亮.古地貌对陆相裂谷盆地层序充填特征的控制———以渤中凹陷西斜坡区下第三系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4):294~295

3 张敏强,黄思静,吴志轩,等.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近系储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形成机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7,34(3):259~266

4 邹明亮,黄思静.西湖凹陷平湖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2008,20(1):47~525 蒋恕,蔡东升.辽河坳陷辽中凹陷成岩作用与中深层孔隙演化[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3):362~369

6 张琴,钟大康.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81~2837 刘宝珺,张锦泉.沉积成岩作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5~79

8 强子同.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M].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107~122

9 张理刚.稳定同位素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M].陕西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2~130

10 汪品先,刘传联.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研究方法[M].北京:海

洋出版社,1993.96~123

11 刘传联.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分及

其古湖泊学意义[J ].沉积学报,1998,16(3):110~11412 郭宏莉,王大锐.塔里木油气区砂岩储集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同

位素组成与成因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3):31~32

(编辑 李 军)

胶结物

1.定义:胶结物是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2.成因:化学沉淀 3.常见的胶结物类型 (1)硅质胶结物:蛋白石、玉髓、石英 (2)碳酸盐胶结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 (3)铁质胶结物:赤铁矿、褐铁矿 (4)其它胶结物:粘土矿物、石膏、硬石膏、黄铁矿、磁铁矿、磷酸盐类矿物等 泥质一般较软,如果填隙物多的话,可以看到贝壳状断口,比较滑,用手捻不会有沙质感,铁质一般颜色比较深,红褐色,硅质较硬,一般在石英、长石质石英砂岩中,沉积石英岩中,碎屑成份一般含石英较多,色浅(一般浅灰白,有铁染时呈肉红色),石英多时会看到岩石断面上的油脂光泽,钙质一般出现在碳酸盐岩地区,与硅质特征有些相近,但硬度较低,角砾成分也以碳酸盐为主。 泥质、铁质、钙质、硅质胶结物在显微镜下简单的能区别,但是铁质和钙质区分不开。再说泥质可以有钙质也可以有铁质,楼主的问题也欠妥。楼主是想区分胶结物形态呢还是想做胶结物的成分,但是我说得这些方法绝对有用,而不像5楼说得一物用处,我觉得你们还没接触这些方法,你可以和你们的导师探讨一下。 假设片中有大量碳酸盐胶结物不能确定类型,x射线显示为白云石,只需要鉴定其铁含量就能确定矿物,当然如果连胶结物都不认识,x射线显示石英,你非把这个做胶结物,那就没办法了。 阴极发光也是同样道理,首先你得知道,哪些是胶结物,哪些不是,在加以判断, 在阴极发光下铁含量高的胶结物一般发红色光;镁含量高的胶结物一般发橙色光;菱铁矿发橙红色光;方解石发黄色-橙色光;白云石暗红色光,铁白云石不发光;菱镁矿橙色光。人工方解石,颜色偏粉一些,这些很多科研和外协项目都是通过这些手段区分胶结物的。茜素红是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区分碳酸盐的方法:胶结物方解石遇S茜素红,变粉红-红,颜色深浅由方解石中铁含量决定;白云石遇S茜素红不变色;铁白云石变蓝色;菱铁矿不变色。菱铁矿和白云石就得配合阴极发光,菱铁矿和白云石发光不同。 硅质,用显微镜完全可以鉴别。 泥质,如果想知道成分,必须x射线,其他方法对于泥质都没用,显微镜下的泥质无法区分,染色由于泥质为泥晶太小不能被染色。阴极发光也可以判断大概成分,但是不能确定,只有x射线能确定泥质成分。 扫描电镜(SEM),放大倍数可以到几万倍,而且是立体的,能看到很多偏光镜下不能看到的形态,泥晶甚至包壳那么细小,在镜下也是很大的,产状形态明显的不同。像伊利石在偏光下很多时候只能定成粘土,但是SEM下能看到发丝状、搭桥状,高岭石能看到书页状、蠕虫状。SEM主要是观察形态,区别微小颗粒,此外还可以配能谱,能谱能显示你所选择矿物的元素组成和百分比。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 储层评价是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岩心分析资料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动静态资料等,从测井角度综合评价含油气储层,查明复杂岩性储层的参数计算方法、流体性质判别以及解决面临的某类特殊地质问题等。 中国石油拥有一批科研院所和测井公司,对碳酸盐岩复杂岩性测井评价方法有深入研究。其中在国内油田比较有特色的单位有四川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塔里木塔河油田等,在国外区块对碳酸盐岩有深入研究的有长城钻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过去几十年已经储备了一批碳酸盐岩测井评价专家,形成了多项特色评价技术。 (一)储层参数评价技术 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通常具有较大的非均质性,它使得基于均质性地层模型的阿尔奇公式难以准确地描述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了获得这类储层的孔、渗、饱及其它关键参数,借助微观岩心分析、数字岩心技术和特殊测井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了均质性储层参数评价方法,形成了新的针对非均质性储层的参数评价技术。 1.储层四性关系综合评价技术 u技术原理: 碳酸盐储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小相差大、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的孔隙不能完全反映储集性能,岩石物理研究采用薄片分析、X-衍射、毛管压力实验等多种手段解析岩石组分、内部结构、孔隙类型、裂缝发育情况、孔喉大小、孔喉配置关系等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充分了解岩石的岩性、物性特征,用岩心刻度测井,分析储层电性特征,结合录井、试油资料,确定储层的含油性,只有立足于充分的岩石物理研究才能更好地确定储层的“四性”关系。

u技术特点: 以岩石物理研究为坚实基础,确定岩性、物性特征,以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录井、试油资料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u适用范围: 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 u实例: 下图为某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实例,通过岩石物理研究确定储层岩性、物性、划分储层类型,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分析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录井和试油资料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研究 摘要:中国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研究始于70年代以后,胜利、华北和辽河油田等三十多个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相继发现,使得国内油气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勘探开发领域。国内广泛地分布着碳酸盐岩地层,已发现的具有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包括塔里木、四川、柴达木、鄂尔多斯、珠江口、渤海湾、苏北等盆地。地层层序上从元古界地层到新生界地层除少数几个层系以外,都发现了具有工业性油气流的地层。业界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类型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因此,本文在深入解读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的各家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成因类型归纳总结 1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分析 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有构造运动、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和白云岩化四种。 ①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对碳酸盐岩具有控制作用,构造环境决定了储集体的类型与展布特征。构造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形成了两个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附近,碳酸盐岩遭受大气淡水淋滤,形成了大量的储集空间,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场所。构造作用的另一个作用是形成了大量的裂缝系统,这些裂缝系统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储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为埋藏期酸性流体的渗流提供通道,使酸性流体对业已存在的缝洞系统进行溶蚀扩大、重新配置,在局部地方形成优质储层。 ②沉积相带 沉积相带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主控因素之一,沉积层序着孔洞的发育。沉积相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沉积作用来进行的。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各不相同的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差异可以产生结构不同,甚至岩性不同的岩石类型,进而控制储层的形成与演化。 ③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 1、内容和要求 (1)颜色; (2)矿物成分、含量、结构等,其中矿物结构分粒屑结构、礁岩结构、残余结构、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要求描述粒屑组分、含量、基质、胶结物等特征。粒屑组分描述应包括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粒屑含量是指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基质(一般把粒径<0.032mm的颗粒划为基质=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成因及胶结物(亮晶)成分、含量、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等都是应描述的内容。 礁岩结构:分析原地生长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及成因;分析异地堆积的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等。 残余结构:确定原结构类型、残余程度,分析成因。 晶粒结构:描述晶体形态、晶粒间接触关系以及晶间孔发育和连通程度,确定晶粒大小、各种晶粒的比例。 (3)沉积构造 物理成因构造 a.流动构造:确定类型(冲刷痕、皱痕、微型层理及渗流砂),描述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向; b.变形构造:确定类型(滑塌构造、水成岩墙),描述特征; c.暴露构造:确定类型(雨痕、干裂、席状裂隙、鸡丝构造、帐蓬构造),描述特征; d.重力成因构造:确定类型(递变层理、包卷构造,枕状构造、重荷模构造),描述特征。 化学成因构造

a.结晶构造:确定类型(晶痕、示底构造),描述特征; b.压溶构造:确定类型(缝合线、叠锥构造)描述特征; c.交代增生构造:确定类型(结核、渗滤豆石),描述特征。 生物沉积构造 a.生物遗迹:确定类型(足迹、爬痕、潜穴、钻孔),描述形态和分布; b.生物扰动构造:确定类型(定形扰动、无定形扰动),描述形态和分布; c.鸟眼构造:描述鸟眼孔的大小、充填物质与充填情况、分布特点,分析成因。 生物—化学沉积构造 a. 葡萄状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 b. 叠层石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 (4)、沉积层序研究 在单井剖面上划分沉积旋回,确定其性质、大小;分析旋回间的接触及组合关系;在旋回内部划分次级旋回并分析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成因及控制因素。 建立研究井的沉积层序及单维模式。 2、技术和方法 (1)岩心观察和描述 系统地观察描述岩心的颜色、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古生物类型以及孔、洞、缝发育情况。 (2)岩心实验室分析 岩心薄片鉴定。 酸蚀分析。将岩石制成光面,放入酸液(浓度为23%的醋酸或5%~10%的盐酸)中,作用一定时间后取出,清洗干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不溶组分。 揭片分析。将涂有醋酸盐的薄膜覆盖在经酸蚀后的岩石光面上,作用一定时间后揭下该薄膜,在显微镜下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非碳酸盐组分分离。把岩石制成3cm×3cm×0.6cm的样品,放入浓度为20%的醋酸中浸泡,使碳酸盐全部溶解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酸不溶物的成分和特征。 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岩石的矿物成分、超显微结构和构造、超微古生物化石。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的油气田常常储量大、单井产量高,容易形成大型油气田,世界上共有九口日产量曾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八口属碳酸盐岩储集层。世界许多重要产油气区的储层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在我国,碳酸盐岩储层分布也极为广泛。[1]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原生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与砂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砂岩与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据Choquette和Pray,1970 修改) (一)原生孔隙 1、粒间孔隙

多存在于粒屑灰岩,特征与砂岩的相似,不同之处是,易受成岩后生作用的改变,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另外,有的由较大的生物壳体、碎片或其它颗粒遮蔽之下形成的孔隙,称遮蔽孔隙,也属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 是颗粒内部的孔隙,沉积前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两种: 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死亡之后生物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灰泥充填或部分充填而保留下来的空间。多存在于生物灰岩,孔隙度很高,但必须有粒间或其它孔隙使它相通才有效。 鲕内孔隙:原始鲕的核心为气泡而形成。 3、生物骨架孔隙 4、生物钻空孔隙 5、鸟眼孔隙 (二)次生孔隙 1、晶间孔隙 2、角砾孔隙 3、溶蚀孔隙 根据成因和大小,包括以下几种: 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而部分被溶解掉所形成的孔隙,称粒内溶孔。整个颗粒被溶掉而保留原颗粒形态的孔隙称溶模孔。粒间溶孔:胶结物或杂基被溶解而形成。 晶间溶孔:碳酸盐晶体间的物质选择性溶解而形成。 岩溶溶孔洞:上述溶蚀进一步扩大或与不整合面淋滤溶解有关的岩溶带所形成的较大或大规模溶洞。孔径<5mm或1cm为溶孔;>5mm或1cm为溶洞。 4、裂缝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及成岩史、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孔隙、裂缝、溶洞、储集空间体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等。基本工作流程列入表5.1。 无论是以原生孔隙为主,还是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沉积相及成岩史是这类储层形成和发育的基础。它决定储集类型、孔隙、裂缝、溶洞发育程度和分布、储渗能力、储层非均质性。也是储层层位对比划分的基础和依据。 一、沉积相描述

1.沉积相标志 (1)岩性标志。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 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下面在表5.2中列出碳酸盐岩常见的几种颜色反映由氧化到还原环境的 ②自生矿物: 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凝矿):海相矿物。 c. 锰结核: 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 黄铁矿: 还原环境。 f.石膏、硬石膏:潮坪特别是潮上、潮间环境。 ③沉积结构。碳酸盐岩的结构分为粒屑(颗粒),礁岩和晶粒三种。不同的沉积结构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碳酸盐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 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1.沉积相标志 (1)岩性标志 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②自生矿物: 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磷矿):海相矿物。 c.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黄铁矿:还原环境。 f.石膏、硬石膏:潮坪特别是潮上、潮间环境。 ③沉积结构。碳酸盐岩的结构分为粒屑(颗粒),礁岩和晶粒三种。不同的沉积结构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粒屑结构;粒屑结构由粒屑、灰泥、胶结物和孔隙四部分组成。粒屑结构代表台地边缘浅滩相环境。根据颗粒类型、分选、磨圆、排列方向性、填充物胶结进一步确定微相。 a.内碎屑、生屑反映强水动力条件。 b.鲕粒、核形石、球团粒、凝块石反映化学加积、凝聚环境,水动力中高能。鲕粒包壳代表中等能量,持续搅动,碳酸钙过饱和的环境,核形石(藻包壳)、泥晶套反映浅水环境。 c.分选好,反映持续稳定的水动力条件,反之则反映强水动力条件。 d.磨圆度高反映强水动力环境,反之反映弱水动力环境。 e.颗粒、生屑化石平行排列,尖端方向交错,长轴平行海岸,反映振荡水流。尖端指向一个方向,长轴仍平行海岸线,则为单向水流。 f.用胶结物和灰泥的相对含量反映水动力强弱。胶结物/(胶结物+灰泥)在0~1之间,越接近0,水动力越弱,反之越强。 礁岩结构: a.生长结构:原地生长坚硬生物骨架,代表台地边缘生物礁环境。 b.粘结结构:层纹状、波纹状藻迭层结构代表潮上-潮间中低能环境。柱状、锥状藻迭层结构代表潮间~潮下高能环境。 晶粒结构:泥晶代表盆地低能,广海陆棚低能环境。 ④沉积构造。反映水流成因构造: a.沟膜、槽模、递变层理代表浊流环境。

碳酸盐岩储层

世界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中储集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 碳酸盐岩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层,约占全球储量的一半,产量已达到总产量6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3油气资源储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特别是中东、北美、俄罗斯的许多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均与碳酸盐岩密切相关。 碳酸盐岩和碳酸盐沉积物从前寒武纪到现在均有产出,分布极广,约占沉积岩总量的 1/5至1/4。碳酸盐岩本身也是有用矿产,如石灰岩、白云岩,以及菱铁矿、菱锰矿、菱镁矿等,广泛用于冶金、建筑、装饰、化工等工业。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层系分布范围广泛,从震旦系至三叠系均有分布,约占大陆沉积岩总面积的40%。据初步统计,我国有28个盆地发育分布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很大。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为385亿吨油当量。 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一般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溶叠加改造、多期成藏等过程,形成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碳酸盐岩勘探正处于大油气田发现高峰期,是近期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与常规的砂岩油气藏相比,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对于以“潜山”起家的华北油田而言,碳酸盐岩油藏探明储量比例只有41.6%。因储层具有典型的双重介质特点,渗流规律特殊,加之非均质性严重、开发技术不完善,开采效果迥异。 碳酸盐岩勘探技术发展 近年来,中国石油开始全面开展碳酸盐岩物探技术研究,形成了成熟的碳酸盐岩配套技术,储层钻遇率大幅度提高,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碳酸盐岩勘探成为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的重要领域。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碳酸盐岩勘探以地表地质调查和重磁物探为主,发现了如四川威远、华北任丘等油气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地震勘探技术在落实构造、发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现了塔里木盆地轮古、英买力潜山及塔中等含油气构造。进入21世纪,随着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深化了对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油气藏的认识,全面推动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在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实施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超过1.5万平方公里,探井成功率提高了25%。

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

一.研究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影响因素 1.渗透率 1.1存在成层渗流的渗透率 对于渗流成层性的存在, 地下水往往具有承压性质。即使渗流的成层性不甚明显, 但岩体的渗透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总是存在的。将岩体的渗透系数表达为 1.2裂缝型介质等效渗透率张量计算方法(详见李亚军《缝洞型介质等效连续模型油水两相流动模拟理论研究》)先通过建立裂缝型介质几何模型,利用几何模型对裂缝型介质做关于等效渗透率张量的分析,建立了求解裂缝型

多孔介质等效渗透率张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连续边界条件和周期边界条件下的边界积分方程,得到裂缝型多孔介质网格块的等效渗透率张量。所求得的等效渗透率张量能够反映裂缝的空间分布和属性参数对油藏渗透特性的影响假设裂缝型介质为水平介质,裂缝为垂直于水平面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矩形面,裂缝的纵向切深等于所研究区域的厚度,此时可视为二维空间中的介质体,裂缝等价于二维空间中的线型裂缝。 图一 裂缝的中心位置,开度,长度,倾角,方位角,密度,组系等参数称为裂缝的特征参数,所有裂缝以这些特征参数进行定义。如图二在二维空间,裂缝通过中点O方位角H长度L 及开度h 确定。根据裂缝属性参数的地质学统计分析研究,假设裂缝中心位置服从均匀分布,裂缝长度服从指数分布,方位角服从正态分。

图二 裂缝的开度是指裂缝壁之间的距离,主要取决于所处深度。孔隙压力和岩石类型。根据所发表的一些关于天然裂缝的宽度数据可知,裂缝开度通常在10~200Lm之间变化,统计资料表明最常见的范围在10~40Lm之间(如图三),且服从对数正态分。假设采用裂缝开度的对数正态分布,裂缝系统各属性参数的统计分布函数见表一。 表一

陈晶_2011010949_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 及其基本特征 姓名:陈晶班级:地质11-7 学号:2011010949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受到岩相、成岩、构造、流体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储层成因机理、主要储渗空间类型和岩石特征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种类型:礁滩型储集层、岩溶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 1 礁滩型储集层 1.1 成因 礁型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礁滩体的成岩早期暴露,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 礁丘在纵向上营建,形成隆起,礁丘顶部及礁前发育礁坪及中高能的生屑砂砾屑滩,向两翼逐渐相变为礁翼和棘屑滩,横向上过渡为礁后低能带、中低能砂屑滩和滩间海。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礁丘营建的共同作用下,礁丘的顶部间歇性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中,受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在纵向上区别为大气淡水渗流岩溶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岩溶带。 在暴露期间由礁型地貌转化而成的岩溶地貌,已形成岩溶发育规模。礁滩复合体核部形成岩溶高地,礁翼形成岩溶斜坡,礁后低能带、礁滩间海形成岩溶洼地、洼坑。储层在侧向上主要发育礁滩复合体核部和翼部,核部以好—中等储层为主,翼部以好储层为主,礁后低能滩和低能泥晶灰岩沉积区储层变薄变差。 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渗性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多期构造破裂作用所形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了储层和微观孔隙结构的连通性。

1.2 特征 1.2.1 礁滩型储集层岩石类型 塔中礁滩体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礁滩相礁灰岩类和颗粒灰岩类,其中生屑粘结岩、生屑灰岩、生物砂砾屑灰岩是发育孔洞型储层的岩石类型,而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是孔隙型储层潜在储集岩类型。以塔中82井区为例,在剖面上一般以内碎屑灰岩和隐藻泥晶灰岩为主,一般占地层厚度的25% 以上;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和泥晶灰岩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地层厚度的10%~15%。 1.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礁滩体储层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粒内及粒间孔、裂缝为主。 溶蚀孔洞一般为肉眼可见的小洞、大孔,岩心显示礁滩体储层溶蚀洞比较发育,孔洞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孔洞发育段岩石呈蜂窝状。 粒内溶孔主要见于砂屑内,少数见于生屑和鲕粒内,是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所致。 粒间溶孔指粒间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形成的孔隙,主要溶蚀粒间中细晶粒状方解石,溶蚀强烈时,可溶蚀纤维状方解石甚至颗粒边缘,使颗粒边缘呈港湾状或锯齿状。 裂缝是碳酸盐岩重要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从成因来分主要有3种类型,即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 1.2.3 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礁滩体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控制因素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沉积微相控制了岩石的岩性和结构,从而控制了岩石原生孔隙的发育。生屑滩、粒屑滩由于颗粒支撑作用形成大量的粒间孔,虽然大部分孔洞为灰泥、生物碎屑和多期方解石充填、半充填,但仍有1%~3%残余孔隙被保存,同时为组构的选择溶蚀奠定了基础。 二是早期暴露蜂窝状溶蚀是形成优质孔洞层的重要因素。中—晚奥陶世构造与海平面振荡变化频繁,造成沉积的多旋回叠加,海平面的相对下降可能造成短暂的同生期大气淡水岩溶成岩环境,使礁滩复合体形成的古地貌高部位露出海面。在潮湿多雨的气候下,受到富CO2 的大气淡水的淋滤,选择性地溶蚀了准稳定矿物组成的颗粒或第一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又可沿着裂缝、残留原生孔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溶缝和溶蚀孔洞,从而形成优质孔洞层。 三是构造作用是改善礁滩体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走滑断裂活动的断裂和裂

S区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微相的识别

S区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微相的识别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储层评价和识别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等问题上都存在一定多解性问题,而且,单纯地用岩性资料和常规测井特征,很难准确的识别碳酸盐岩的沉积微相。电成像测井具有高分辨率特点,能够清晰识别沉积构造现象,成为沉积微相识别最有效手段[1]。本文采用一种综合识别法,将常规测井曲线与电成像测井图像结合,建立了典型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综合测井识别图版有效克服了多解性问题,在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标签: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电成像测井 Abstract: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complex in sedimentary types,and have strong reservoir heterogeneity,leading to certain problems in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Sex data and conventional logging features make it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carbonat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Electrical image logging has high re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clearly identify sedimentary structure phenomena,making it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for identifying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ombine the conventional well logging curve with the image of the electric imaging log,and a typical carbonat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tegrated logging identification plate is built to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multi-solution problem and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n application. Key words:carbonate rock;sedimentary microfacies;electrical imaging logging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研究发现,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分布和空间展布,并且在有利沉积相带内发育着大面积的油气藏,所以沉积微相的识别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碳酸盐岩沉积微相测井识主要是建立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模型,但是考虑到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多样,纵向上有多期叠合发育特征,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差异不明显且复杂多变,造成沉积微相识别困难,本文针对S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和二叠系长兴组碳酸盐岩地层,利用电成像测井高分辨率特点,结合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识别沉积微相。 2.沉积微相的识别 飞仙关~长兴组处于S地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相,发育巨厚的浅滩—生物礁沉积体,储层岩石类型多,其中鲕粒和残余鲕粒白云岩、结晶白云岩、砾屑白云岩和海绵礁白云岩是重要的岩石储集类型。长兴期沉积环境总体由碳酸盐缓坡向碳酸盐台地演化,飞仙关期是在长兴期台地基础上发展成熟直到消亡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为特征,两个层位的礁滩相沉积具有继承发育的特点,所以本章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 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及成岩史、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孔隙、裂 缝、溶洞、储集空间体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等。基本工作流程列入表5.1。 博客石油转载 更多精彩请登陆 https://www.sodocs.net/doc/018133813.html,

博客石油转载 更多精彩请登陆https://www.sodocs.net/doc/018133813.html,

无论是以原生孔隙为主,还是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沉积相及成岩史是这 类储层形成和发育的基础。它决定储集类型、孔隙、裂缝、溶洞发育程度和分布、储渗能力、 储层非均质性。也是储层层位对比划分的基础和依据。 一、沉积相描述 1.沉积相标志 (1)岩性标志。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 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下面在表5.2中列出碳酸盐岩常见的几种颜色反映由氧化到还原环境的 博客石油转载 更多精彩请登陆 https://www.sodocs.net/doc/018133813.html, ②自生矿物: 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 温度10~15℃。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凝矿):海相矿物。 c. 锰结核: 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 黄铁矿: 还原环境。

沉积和成岩特征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

沉积和成岩特征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 ——以波斯湾南帕尔斯气田为例 1、摘要: 世界上最大的非伴生气藏赋存于上达兰-上胡夫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碳酸盐岩蒸发继承。南气田地区的详细描述表明,储层物性是区域沉积和成岩过程的函数。研究单元的沉积相研究表明,沉积物在碳酸盐均斜缓坡的内部区域沉积,随后受到表层成岩作用和埋藏作用。 沉积相的垂直分布表明旋回和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岩石类型的分类基于主导的毛细管空间,定义不同的区域。这种方法体现了孔渗性能和岩石类型的关系。成岩叠覆对储层物性有很大影响。 虽然在储层研究的原始孔渗非均质性继承了上达兰-上胡夫的古地台,但是孔渗性被成岩叠覆严重改变了。 因此确定了沉积相类型与储层物性的可能的初步关系。因此,要精确表征上达兰-上胡夫的储层物性特征就必须整合成岩特征和沉积史。 关键词:碳酸盐储层非均质性,成岩作用,波斯湾,南帕尔斯气田,胡夫储层,达兰-胡夫地层。 2、介绍 在波斯湾盆地自20世纪70年代,许多巨大的天然气和凝析气田已被发现。大多数气田生成于二叠,三叠层系(伊朗地层委员会1976年;萨博&凯拉德皮尔1978),或胡夫碳酸盐层系。根据我们的估计,波斯湾地区占世界已探明天然气总储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在这个天然气前景地区,也被称为胡夫储层,有超过80个非伴生天然气领域。有机丰富的志留纪热页岩被认为是这些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岩广泛分布在阿拉伯板块和扎格洛斯山脉,阿拉伯环拱,以及中部和北部阿曼山。在波斯湾地区这种潜在的储层在仍然相对未开发的(伊朗,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科威特)。沉积物往往向北变厚,远离阿拉伯陆棚,说明存在一个内地深盆,现在的伊朗,和向西部和海湾东南区域变浅趋势(Kashfi 1992年)。三叠系的非渗透性的硬石膏和页岩层序(相当于Sudair地层)为储层提供了盖层。

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对比研究

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的比较:从全球视角看孔-深和孔-渗关系 摘要:图表展示比较了包括除加拿大以外的所有产油国的30122个碎屑岩储层和10481个碳酸盐岩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和深度的关系。然而,用单独的图包括了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的5534个碎屑岩储层和2830个碳酸盐岩储层。不包括加拿大的储层的平均渗透率与平均孔隙度关系展示了出来。通过对控制各岩性储层质量的主导因素对砂岩和碳酸盐岩之间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影响因素作了讨论。伴随深度增大中值和最大孔隙度逐步减少的趋势反映了埋藏成岩孔隙度的减少,它是响应于随深度增加热暴露的增加的。这一趋势看起来与砂岩和碳酸盐岩的孔隙度一般都由于深埋藏过程中的溶解作用而增加的说法不一致。在给定的深度,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低值的中值和最大孔隙度,极有可能是由于碳酸盐岩矿物相对于石英有较强的化学反应,这导致了它对于化学压实和相关的胶结作用具有较低的抵抗性。与碳酸盐岩储层相比,在所有深度段低孔隙度(0-8%)碎屑岩储层的相对贫乏或许可以反映出在碳酸盐岩中更易于发生的断裂现象,以及那些断裂对于低孔隙度岩石中促进形成经济性的流速的有效性。总体说来,碳酸盐岩储层与砂岩储层相比在给定的孔隙度不具有较低的渗透率,但确实有较少比例的既高孔隙度又高渗透率值的部分存在。本文提供的数据可以对在缺乏例如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等详细的地质资料的情况下的任意给定深度的探井的钻探中储层质量的分布作为一个基本的向导。 引言 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岩的两个最根本的区别是:(1)沉积物产生的地点(砂岩为异地而碳酸盐岩为原地)和(2)碳酸盐矿物之间具有更强的化学反应(Choquette and Pray, 1970; Moore, 2001)。后一个不同对于成岩作用和储层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对大多数碎屑岩储层的早期成岩作用除了碳酸盐结核和土壤发育只有很小的影响,然而碳酸盐岩以广泛的早期石化和孔隙度改变为特征。通过这种对比,大量的和系统的不同之处或许可以通过两类岩性的石油储集岩的孔-深和孔-渗分布体现出来。尽管这种不同的存在看起来被广泛的接受并且碳酸盐岩储层常作为基础单独讨论而广泛引用(Tucker and Wright, 1990; Lucia,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与分布》一书出版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与分布》一书出版 从世界范围看,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特别是中东、北美、前苏联的许多大型一 特大型油气田的油气产层均为碳酸盐岩储层。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历史由来已久,资料积累丰富,目前 仍是国际地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厚度大、领域多,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海相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与预测技术一直是制约勘探开发的重大瓶颈问题。 为推进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理论技术进步,支撑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国家科技部在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先后设立了二轮国家重大专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优质储层分布与保存条件 评价”)和“973”项目(“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多种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模式”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优 质储层形成与分布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石油化工联合基金项目“深层一超深层规模 性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与地质模式”等研究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有关下属油田先后设 立了一系列重点科技攻关、勘探先导和生产支撑项目,大力支持对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储 层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以此为依托,来自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 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石化西北油气分公 司、西南油气分公司的近百人“产、学、研三结合”研究团队,积极参与了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碳酸 盐岩油气勘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并申报了部分 发明专利及多项软件著作权,编写了多项企业技术标准。为使同行们了解中国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 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何治亮、钱一雄等以前述项目攻关成果为基础,历时二年,共同 努力、汇聚集体智慧而成《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与分布》专著,由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 该书在对碳酸盐岩岩石与储层分类综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白云岩尤其是微生物白云岩研究的最 新成果、碳酸盐岩溶蚀实验方法及溶蚀机理;论述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主要储层类型与形成的区域动 力学背景;分别对岩溶型、礁滩型、白云岩型储层的岩石类型、储层空间特征、成岩作用、储层发育与分布的 地质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善了白云岩成岩流体研究的方法体系,并基于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微观结构的 数字图像分析,采用分形理论,建立了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组构的二维、三维定量表征新方法;总结了塔里 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建立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碳酸盐岩 储层评价预测方法,并对三大盆地重点层系和地区的储层进行了分布预测和评价。 (彭守涛)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结合钻井、岩芯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发育的岩溶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优质岩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岩溶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有利区带。结果表明作为研究区碳酸盐岩溶储集体主体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储层,其有效储集空间类型包括裂缝-孔洞型、单一洞穴型、多洞穴缝洞连通型等三种,前者在成像测井上表现为斑块与黑色条带分布,后两者在地震剖面上分别表现为单串珠强反射、多串珠复合强放射响应。研究区岩溶储层的发育受控于高能沉积相带、构造隆升作用、断裂活动和两期水系的发育等因素。 关键词:层间岩溶潜山岩溶顺层岩溶岩溶储层碳酸盐岩哈拉哈塘地区 一、地质背景 哈拉哈塘地区在构造区划上位于塔北隆起南缘斜坡中部,西为英买力凸起,北接轮台凸起,南邻北部坳陷,东与轮南凸起相接,面积约4000km2。塔北隆起是一个长期继承性发育、晚期深埋于库车新生代山前坳陷之下的前侏罗纪古隆起,其演化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泥盆纪古隆起形成阶段、石炭纪-三叠纪断裂与断隆发育阶段、侏罗纪-古近纪稳定沉降发展阶段,以及新近纪-第四纪整体发展阶段等五期演化过程。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震旦系至泥盆系海相沉积地层、石炭系至二叠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和中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奥陶系可细分为上统桑塔木组(O3s)、良里塔格组(O3l)及吐木休克组(O3t),中统一间房组(O2y),中-下统鹰山组(O1-2y)、下奥陶统蓬莱坝组(O1p)。中奥陶统一间房组-鹰山组1段上部地层是目前发现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岩溶储集层。上奥陶统桑塔木组、良里塔格组、吐木休克组整体由南向北依次剥蚀尖灭,最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覆盖于奥陶系一间房组潜山之上。 二、岩溶储层特征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十章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主要碳酸盐沉积模式 一、两种浅海—陆表海及陆缘海(重点)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重点) 三、潮汐作用相带模式 四、综合模式 五、深水碳酸盐沉积模式 第三节生物礁与礁相 一、概述 二、礁的分类 三、礁复合体和礁相 四、礁发育的一般规律 五、地质历史中的礁和造礁生物 第十章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Sedimentary facies and facies model of ocean carbonate)学时:3学时 基本内容: ①基本概念:陆表海、陆缘海、清水沉积作用、生物礁、生态礁、地层礁、丘; ②基本原理:碳酸盐岩沉积环境,Irwin(1965)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能量带的划分及其特征,Laporte (1967)和Young等(1972)的潮汐作用模式及其各相带特征,Wilson (1975)的综合模式9个相带名称,湖泊碳酸盐沉积特征,生物礁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重点:陆表海、陆缘海、生态礁的概念;代表性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如Irwin(1965)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Laporte (1967)和Young等(1972)的潮汐作用模式。 教学路思路:通过与碎屑岩沉积环境的对比来介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主要特征,然后介绍国内外一些典型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重点讲解几个代表性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如Irwin(1965)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Laporte (1967)和Young等(1972)的潮汐作

用模式,同时亦简要介绍一引起其他沉积模式。简要介绍湖泊碳酸盐沉积环境及其特征,生物礁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在各部分中均简要介绍碳酸盐岩沉积相带与油气及其它沉积矿产的关系。 主要参考书: ①冯增昭主编《沉积岩石学》下册第二十三、二十四章,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②M.M.阿斯兰尼等著,冯增昭等译,《石油地质学译文集》第四集,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科学出版社,1980. ③冯增昭编著《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④贾振远、李之琪编《碳酸盐岩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⑤冯增昭主编《中国沉积学》第二十一、二十二章,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⑥何幼斌编《Sedimentary Petrology》(英文辅助教材)第十一章,江汉石油学院,2003. 复习思考题: ①大规模海相或陆相湖泊碳酸盐沉积作用要求具备哪些特定条件? ②什么叫陆缘海?什么叫陆表海?如何用海进、海退解释陆表海和陆缘海在地史时期的演化?为什么我们现在见到的主要是陆缘海,而没有陆表海? ③试绘图说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及其与生油、储油条件的关系。 ④试绘图说明杨的潮汐作用相带模式及其划分标志。 ⑤试绘图说明威尔逊的碳酸盐岩相带模式及其划分标志,指明生油和储油有利相带。 ⑥试列表和绘图对比欧文、杨的和威尔逊等三种不同划分方法的碳酸盐相带模式,进而以威尔逊的相模式为重点,联系阿姆斯特朗的相模式,指出各相带的主要岩石类型、指相化石、指相自生矿物、沉积构造以及生油储油有利相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编制岸进和岸退的垂向层序,分析碳酸盐岩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⑦试说明阿姆斯特朗的相带模式,并以此说明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的关系。为什 么说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常常呈消长关系。 ⑧什么叫礁?礁相是如何划分的?礁在石油地质上有何意义? ⑨试论述影响生物礁的发生、发展、消亡以及它们的最终形态和内部构造的主要因素。 ⑩试归纳礁和造礁生物在地质历史不同时期的特点。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绪言 现代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的特点: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 第二节主要碳酸盐沉积模式 一、两种浅海—陆表海及陆缘海(重点) 1.陆表海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概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层序地层学应用”报告——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发展概论 课程名称: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老师:陈开远 学生:李东 学号:2110120011 学院:地信学院 日期:2012年12月5日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发展概论 一、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概述 Vail 等于1987 年提出层序地层学( sequencest rat igraphy ) 的概念,在1988 年, Van Wag oner 又提出了新的定义: 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可相互对比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学格架中有成因相关意义的岩相的科学。层序是最基本的单元,一个层序又可分为若干个体系域,体系域内部是个或多个准层序或准层序组。准层序即是在成因上具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一套岩层或岩层组。 确定层序所必需的许多信息来源于地震资料(当然也可以从露头和井孔中获得)。除了对早期的硅质碎屑岩讨论以外,对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讨论也是有用的,因为这样可以唤起对沉积倾向性的理解。所有的沉积体系都记录了相同的基本过程的影响,但它们的记录又各有所侧重,地质学家应该了解沉积体系在记录海平面变化、气候或其它环境因素中的倾向性,这样便能更加全面地对层序地层学进行学习和研究。 碳酸盐体系不同于硅质碎屑体系. 碳酸盐沉积物是在盆内形成的,因此除了区域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变化外,海洋气候和水文条件也控制着碳酸盐的沉积过程。J. S. Sang在对世界不同碳酸盐台地研究后认:为短期的全球海平面变化( 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生产率、碳酸盐台地或碳酸盐滩发育及其相分布的主要因素。 1、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层序地层学研究 目前,涉及我国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一生物礁油气层序地层学最为突出的几个成功研究实例是四川普光、新疆塔里木和南中国海油气区,获得了油气突破性发现。首先研究涉及层序单元划分与基本特征、主要层序界面识别、层序单元划分等内容, 完成了上第三系生物礁——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格架、典型生物礁储层层序格架、层序界面或单元划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体系域特征与沉积体系控制因素等研究。 2、碳酸盐岩沉积及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大地构造作用决定碳酸盐沉积作用背景, 大地构造背景下的盆地结构是影响碳酸盐岩 层序几何形态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已经识别出五种类型的碳酸盐台地: 缓坡型、镶边大架型、孤立型、陆表海型及淹没型( M. E. Tucker, 1990)。全球海平面水位也是碳酸盐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多数厚的、广泛分布的层序都形成在海平面高位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控制碳酸盐的沉积潜力, 控制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和岩相分布。碳酸盐岩沉积物多是在沉积环境中原地生长的。大部分碳酸盐岩沉积物是由生物产生, 其中不少是光合作用的副产物。因此,这种生产过程取决于光照程度,随着水深增加光照强度迅速降低高碳酸盐岩产率主要分布在海水上部50—100m 的水体中,因为该深度内悬浮着大量能 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有意义的是,在10m水深内碳酸盐岩产率最高, 而在10~20m内剧减。气候决定水的盐度、水的循环,影响碳酸盐岩沉积物的产率、稳定性和早期成岩的潜力。气候影响沉积层序中的沉积类型。在干旱气候和水体循环较局限的环境下,陆棚上的盆地、泻湖、朝上坪等环境会产生蒸发岩沉积。若陆源沉积物供源点邻近碳酸盐岩台地,那么气候差异将会影响硅质碎屑沉积物供给的类型,干旱气候有利于风成硅质碎屑沉积, 潮湿气候有利于河流三角洲硅质碎屑物的沉积。 二、碳酸盐建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