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福建专用】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

【福建专用】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

【福建专用】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
【福建专用】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教材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六 文言文

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必修六文言文复习

一、《阿房宫赋》

一、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古义: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2.韩魏之经营

..

古义:

今义:筹划并管理;泛指计划和组织

3.齐楚之精英

..

古义:

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二、一词多义

1.出蜀山兀,阿房出(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量入为出()

2.齐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3.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4.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鸿门宴》)()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4)族.秦者秦也( )

2.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3)辇.来于秦( )

(4)廊腰.缦回( )

(5)日.益骄固(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

(三)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翻译: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翻译: 3.戍卒叫,函谷举。( )

翻译: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翻译: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 3.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指金玉珠宝等物

3.指金玉珠宝等物

二、答案:1.出现,意思是建成/离开(朝廷)/出产/超出,超过/支出,开支 2.相同,一样/整顿,治理/一齐,同时/通“剂”,药剂 3.灭族/宗族;家族/类/众/(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4.掠夺/提取,取得/拿/助词,着/通“娶”,娶妻/择取

三、答案:(一)1.(1)出现虹(2)出现龙(3)唱歌;弹琴(4)灭族 2.(1)从北边;向西(2)在早晨;在夜晚(3)坐辇车(4)像人腰一样(5)一天比一天 3.以……为鉴(二)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三)统一

四、答案:1、2.判断句 1.灭掉六国的人,其实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人是秦统治者本身,并不是天下的人民。

2.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

3.被动句戍边的士兵首先起义,(接着)函谷关被攻占。

4.状语后臵句使承担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野里劳作的农夫还多。

五、答案:1.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蛟龙?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出现了彩虹?(采分点:龙、虹)

2.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聚敛的金玉,齐楚保存的瑰宝,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大肆搜刮民膏而来,堆积如山。(采分点:收藏、经营、精英)

3.唉!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它们的百姓,那么(六国)足以抵抗秦国;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秦)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了它呢?(采分点:使、爱、族灭)

二、《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一词多义

1.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学不可以已(《劝学》)()

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捕蛇者说》)()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

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此言得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

记》)()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3.暴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暴秦之欲无厌( )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

4.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2.名词作状语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2.形容词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翻译: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翻译: 3.赵尝五战于秦。( )

翻译: 4.后秦击赵者再。( )

翻译: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翻译: 6.举以予人。(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翻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翻译: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它的)实际数目 2.泛指祖辈和父辈 3.这样以后 4.智谋和力量

二、答案:1.已经/停止/完毕,完了/治愈/已而,然后 2.获得,得到,取得/适宜、得当/心得,收获/得意,满足/能够/应该,应当/助词,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

3.暴露,冒着/强暴的/突然/急躁,暴躁/晒

4.侍奉/事物/特指战事

三、答案:(一)1.(1)坚持正义(2)侍奉;礼待

2.(1)按道理,从道理上讲(2)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3)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4)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二)使……退却,击退(三)1.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2.保全

四、答案:1.判断句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被动句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3~5.状语后臵句 3.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

4.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5.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6.省略句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五、答案:1.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采分点:以、盖、完)

2.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采分点:亡、其实)

3.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采分点:先、暴、以)

4.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采分点:为;被动句)

5.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采分点:至、始、祸)

三、《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古今异义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

..②

..①相发挥

①古义: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②古义: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二、一词多义

1.起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

2.比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 )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

3.特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 )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

2.名词作状语

(1)如宝.装屏风( )

(2)掠江东南

..去( )

(3)岸土赤而壁.立( )

(4)上.干云霄( )

(5)晚.泊沙夹(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此山当是其一也。( )

翻译: 2.信造化之尤物也。( )

翻译: 3.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者也。( )

翻译:

4.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翻译:

2.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翻译: 3.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翻译: 4.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翻译:

5.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①水光山色,文中指长江与小孤山②衬托,辉映

二、答案:1.凸起,耸立/起立,站起/起事,发动/动身,出发 2.比较/靠近/等到,及/比起……来/比拟,认为和……一样/近来 3.突出地/只,不过/特别,特地

三、答案:1.下雨 2.(1)用宝石(2)向东南方(3)像墙壁一样(4)向上

(5)在夜晚

四、答案:1~3.判断句 1.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2.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说的就是这个。

4.状语后臵句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

五、答案: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采分点:附、宝)

2.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矫健的鹘用利爪抓住水禽,掠过江面向东南方飞去,非常壮观。(采分点:方、东南)

3.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采分点:虽、盖)

4.(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采分点:以、乃)

5.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采分点:则、引绳)

四、《项脊轩志》

一、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通“”, )

二、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

古义: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

..而是

古义: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三、一词多义

1.是往往而是(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并序》)()

2.变凡再变矣( )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3.束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4.号令人长号不自禁( )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垣墙

..周庭( )

(2)客逾庖而宴.( )

(3)乳.二世( )

2.名词作状语

(1)雨泽下.注( )

(2)使不上.漏( )

(3)又北.向( )

(4)东犬西.吠( )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二)形容词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

(三)数词用作名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翻译: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翻译: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翻译:

4.鸡栖于厅。( )

翻译: 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翻译: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翻译: 3.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翻译:

4.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而尔你

二、答案:1.一丈见方 2.到处

三、答案:1.这样/对,正确/表判断 2.变化/变故 3.拴,系/捆绑/约束,拘束 4.大哭/呼啸/宣称/别号/传布命令

四、答案:(一)1.(1)砌上垣墙(2)吃饭(3)用乳汁喂养 2.(1)朝下(2)从上面(3)朝北(4)朝西(5)亲手,亲自(二)许多事(三)一体,整体

五、答案:1、2.判断句 1.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上朝用的。

3.被动句项脊轩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吧!

4、5.状语后臵句 4.鸡在厅堂里栖息。

5.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六、答案:1.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采分点:胜;状语后臵句)

2.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采分点:已、再)

3.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采分点:过、若、类)

4.等到去的时候,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采分点:比、效)

五、《伶官传序》

一、古今异义

1.与其

..所以失之者

古义:

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2.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今义: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志趣和性格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方法)处理

二、一词多义

1.兴忧劳可以兴国(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2.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3.归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下同归而殊涂( )

4.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

(2)抑本.其成败之迹( )

2.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

(2)仓皇东.出( )

(3)一夫夜.呼(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 )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

翻译: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翻译: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翻译: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翻译: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

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翻译: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与,介词,和;其,代词,他。与其,和他 2.气势 3.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二、答案:1.兴盛/起/发生,引起/兴办,兴建/振兴 2.祭告/告诉,报告/告发

3.归顺/女子出嫁/使……返回/送回,归还/结局,归宿

4.容易/交换/替代

三、答案:(一)1.(1)用木匣子装(2)推究 2.(1)向前(2)向东(3)在夜里(二)使……兴;使……亡(三)1.(1)有勇有谋的人物(2)微小的事情 2.作乱

四、答案:1、2判断句 1.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3.被动句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4、5状语后臵句 4.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5.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答案:1.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采分点:原、所以)

2.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采分点:恨、与、其、乃)

3.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采分点:以、告、及;状语后臵句)

4.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采分点:岂、抑、本、迹)

六、《种树郭橐驼传》

一、通假字

1.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通“”, )

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通

“”, )

二、古今异义

1.既然

..已,勿动勿虑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2.若不过

..焉则不及

古义:

今义:连词,表转折,跟“只是”相同

3.能顺木之天以致

..其性焉尔

古义:

今义:连词,多表不好的结果

三、一词多义

1.本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

2.长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3.召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 )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病.偻,隆然伏行( )

(2)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

(3)名.我固当( )

(4)且硕茂,早实.以蕃( )

(5)其筑.欲密( )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7)驼业.种树( )

2.名词作状语

(1)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2)旦.视而暮.抚(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鸣鼓而聚.之(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非有能硕茂

..之也(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

翻译: 2.故不我若也。( )

翻译: 3.吾又何能为哉? ( )

翻译: 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

翻译: 5.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翻译: 2.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翻译: 3.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翻译: 4.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已矣了 2.而尔你们

二、答案:1.既,已经;然,这样。既然,已经这样 2.不是过多 3.两个词,来使……发展

三、答案:1.根/树干/推究/本来的,原来的 2.生长/治理/长久,久远/广阔/年纪大;辈分高/首领,头领 3.召来/呼唤/召见

四、答案:(一)1.(1)患……病(2)称呼,称作(3)起名(4)结果(5)捣土

(6)用手抓、掐(7)以……为业 2.(1)每日,一天天地(2)在早上;在晚上3.使……遭受灾祸,造成灾祸(二)使……聚集(三)1.保全 2.使……硕大;使……茂盛

五、答案:1.判断句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

2~4.宾语前臵句 2.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

3.(其实)我又有什么本事呢?

4.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5.定语后臵句凡是长安城里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富豪人家和靠种树卖果营利的人。

六、答案:1.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隆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的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采分点:病、类)

2.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早(结果)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采分点:其实、早、蕃)

3.大凡种树的特点,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原来的,它的捣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不再去看。(采分点:本、故、筑、去、顾)

4.我只知道种树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啊。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好像很怜爱百姓,却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采分点:理、长、怜、卒、祸)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 一、文学(文体)常识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 2.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 (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3.古今异义 (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4.一词多义 (1)为: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 (2)见:①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③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④子墨子见王(拜见。)

(3)类: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种类。) (4)子:①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 ②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①公输盘不说(高兴。) ②请说之(陈述,解释。) (6)然: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于:①胡不见我于王(向。)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鲁(从。) (8)争:①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谏诤。) (9)已:①然胡不已乎(停止。) 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0)而: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1—6册全) 第一册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通“执”,掌管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过秦论》 2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202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

202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一)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以()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 ()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 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5.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6.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几 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7.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 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 )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 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其中。必修课程7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 作、()、()。 9.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字。 10.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反馈、()、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 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1.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两考合 一、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 的录取模式。 12.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文本, (),坚持科学规范,()。 13.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 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等6个方面。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答案 1.交际工具信息载体 2.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一、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所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 1.《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

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2015年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分100 分,答题时间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满分40 分) 一、(满分9 分,每小题3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刹住“四风”,不仅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下马看花,同样也需要群众举报监督的“锦上添花”。 B.制造昆明“3·1”暴力恐怖事件的恐怖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C.在新春庙会的民间工艺秀现场,刺绣、面塑、剪纸、吹糖人等众多民间绝活亮相,令观众目不暇接。 D.搭建成四面佛的岩石,相叠相倚,砌成了一场触目惊心的雕塑展览,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壮美的体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发现,多吃水果、蔬菜、西兰花可能降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几率。 B.为“苹果智能手表”节省用电,大多数时候都保持屏幕休眠状态,仅在佩戴者抬起手腕,拟查看表面时自动唤醒。 C.海明威自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永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理解他。 D.面对互联网巨头的强势进攻,其他支付厂商也加紧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产品出新,推出面向企业端的移动支付产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些年,春晚小品主要有三个缺点:乏味、老化和媚俗。,,,;,;。以上种种,既对小品的发展也对如何认识今天的观众提出了挑战。小品如何转型,如何在春晚的舞台上再现活力,是生存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 ①表演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②对通俗与庸俗之间的分寸拿捏不够,一些作品为迎合观众而不顾尺度,这是媚俗 ③新的题材难找,想象力又不足,剧本立不住 ④创作乏力使得小品缺少观众的认可 ⑤这是乏味 ⑥表演方式老化使得观众兴趣降低,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多 ⑦这是老化 A.②⑥⑦③①④⑤B.②③④①⑦⑤⑥C.④③①⑤⑥⑦②D.③⑤①⑦④⑥② 二、(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4.下列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请让我舞剑。)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

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荆轲刺秦王(诀别场景)《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 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 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 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 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之武之利,弃晋 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释】 ①以,因。②连兵,联合出兵。③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④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⑤移,改变。⑥讵(jù)能,岂能,怎么能。⑦怵,恐惧。⑧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⑨ 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 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 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臵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 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 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 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 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 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 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必修2 《<诗经>两首》课后文言文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 【翻译】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 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 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会考模拟试题

理工附中国际部普通高中语文会考模拟练习(二) 第一部分(共20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混淆(xiáo)模样(mó)濒临绝境(bīn)并行不悖(bèi).... B.徜徉(cháng)包庇(bì) 心潮澎湃(bài) 步履蹒跚(pán) .... C.贮藏(zhù) 鞭笞(chī) 瞠目结舌(chēng) 解甲归田(jiě) .... D.稳操胜券(quàn)机械(jiè) 破绽百出(zhàn) 伺机报复(s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浑然一体 B.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推心至腹 C.以逸待劳分庭抗理信口雌黄哄堂大笑 D.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估名钓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和风细雨话桑麻的味道。 B.如果悬壶济世的医家想寻一位“健康大使”,我想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绝对无资格担当此重任的。 C.这所大学的活动室里,各种器材应该尽有,真是汗牛充栋。 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耳提面命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4.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车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总是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再好 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多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减退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写的《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B.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想北平》等。 C.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D.《桥边的老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他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奖。二、阅读《赤壁赋》,完成6---9题。(10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雄也,而今安在哉.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1) 1.氓 2.采薇 3.离骚 4.孔雀东南飞 5.短歌行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 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 《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2019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蛩音(qióng)倔强(juè)胡同(tòng)情不自禁(jīn) B. 模樣(mú)舷梯(xián)强颜(qiáng)长歌当哭(dàng) C. 熨帖(yùn)气氛(fēn)愧怍(zuò)呱呱而泣(gū) D. 祈祷(qí)船坞(wù)莞尔(wǎn)乘虚而入(chéng)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十六七岁的青年,应该珍惜青春,编织斑阑的梦想,实现精神成长。 B. 一个具有亲合力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受人喜爱和欢迎的人。 C. 到了惊蛰,多数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D. 面对语言的亘古长河,我们朔源而上,定能寻觅到文言的津梁。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已涉及交通、金融、物流、零售、医疗等行业,真可谓无所不至。 B. 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是带给走向心灵深处的惊讶,还是打开世界之门的欢欣? C. 清明时节,那不绝如缕的雨丝总能勾起人们缅怀先人、尊祖敬宗的绵绵情感。 D. 春节期间,市场上五颜六色的烟花爆竹琳琅满目,货摊前顾客却屈指可数。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阅读不是被动接受,更是与文本对话,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活动。 B. 行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他们以大爱挺直筑梦中国的精神脊梁。 C. 没有了和平,就没有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没有了人的幸福生活。 D. 根据中科院2017年1月大数据显示,多数样本城市住房价格趋于平稳。 5.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善良与丑恶之间,从来都是转身的距离。但是,。一个人的心,从来都是两面性的,你不确定一个人会在什么时候,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之后,突然地转变。你也不确定一个人会用最“真诚”的微笑,还给你一个最虚假的背影。于是,你开始懂得,人性,原本就是这样的善变。 A. 我们可以做到面对善良永不转身;但是,我们可能面对恶念,迅速转身 B. 我们可以做到面对恶念迅速转身;但是,我们可能面对善良,永不转身 C. 我们可以做到面对善良迅速转身;但是,我们可能面对恶念,永不转身 D. 我们可以做到面对恶念永不转身;但是,我们可能面对善良,迅速转身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她反复品味着刚才的一幕,不知道他的话是赞美,是奉承,还是讽刺? B. 这个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最火的女孩是武亦姝。 C. 中国2017最好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前三。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用来表示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 7. 下面这副对联应该出现的地方是() 上联:鹅黄鸭绿鸡冠紫下联:鹭白鸦青鹤顶红 A. 公园 B. 药品店 C. 颜料店 D. 服装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