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

(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使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学习细胞器时,我们了解到在很多细胞器上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细胞产生能量、合成养料以及进行自我更新等等生理活动,都完全依赖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细胞内全部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就是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如何能够高效地进行呢?那是因为有催化剂的存在。但是很多化学反应往往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但生物体内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酶就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让我们结合资料看看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酶的存在的。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过一段时间后,把小笼子取出,发现肉快消失了。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展示,教师予以解释和评价)

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一定是某种物质进入到笼子中,使肉分解。)

3.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能。需要高温、高压、强酸或强碱等剧烈条件。)

当时斯帕兰扎尼做过这个实验后他并不清楚起消化作用的物质是什么,但他的研究却为人们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这种物质就是酶。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酶的作用与本质,请大家注意思考本节聚焦的重点问题。

2、展示

分小组展示学案中[阅读要求及检测]部分,检验学生阅读课本及预习的效果,教师给予

评价。

3、要点与典型例题精讲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我们书上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酶的作用和作用特点。那就是对过氧化氢这种物质的分解。人体的新陈代谢除了生成人体需要的物质,也会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副产品产生,比如水系化合物在氧化时会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在人体内堆积的话会造成DNA损伤,并且加速人体的衰老进程。

性质:过氧化氢可自发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2 H2O2→ 2 H2O + O2

这个反应在自然条件下反应的比较缓慢,但细胞中具有的物质却可以加速这个反应。请学生仔细阅读78-79页实验内容(3min),思考以下问题并请学生回答。

(1)实验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里的“不同条件”指哪些?

(2号:90度水浴加热;3号:加入3%的氯化铁;4号:加入20%肝脏研磨液)

(2)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各是什么?

(自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人为改变的变量。本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本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加入试剂的量;实验室的温度;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等。无关变量是误差的产生根源,我们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因此尽量①所有用生物材料要相同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

(2)为什么要设计四组实验,1号组有什么作用?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四组实验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其中1号就是对照组)

教师可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注意观察不同的条件下,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如何。记录现象并进行讨论:

1、与1号试管相比,2号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号放出的气泡多,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提高反应速率吗?

(不能)

3、3号和4号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

(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4、3号与4号相比,4号试管中的反应速率快?这说明什么?为什么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说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速率比Fe3+高效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进行催化,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既然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为什么酶可以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地催化化学反应进行呢?我们可以先了解加热促进反应的原理,加热促使过氧化氢分解是因为加热使过氧化氢分子得到能量,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分解的活跃状态。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过氧化氢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并未供给过能量,而是降低了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推而广之,酶促使反应进行,原因是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阅读第80页内容,注意图5-1和5-2。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低,反应发生的速率越快。如果把发生化学反应比喻为驾驶汽车翻越一座高山,加温加压相当于加大油门,而催化剂则相当于帮司机找到一条穿山隧道。这就是催化剂所体现的优越性。而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效率更高。

二、酶的本质

酶究竟是什么物质呢?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但是酶的本质是怎样被揭示出来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一段科学发展史。请阅读第81页资料分析,填写第82页基础题第一题。再尝试回答讨论中的5个问题。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从毕希纳德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酶为蛋白质,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5、请给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来源、功能、化学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4、训练

请同学完成学案中[自主训练]的前6道选择题,并请每组派代表公布答案并给予简要解释。

5、总结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作用:催化化学反应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控制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2、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二、酶的本质

1、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

2、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等。

6、作业

完成习题本中本节中的选择题必作题。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1)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 (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使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学习细胞器时,我们了解到在很多细胞器上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细胞产生能量、合成养料以及进行自我更新等等生理活动,都完全依赖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细胞内全部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就是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如何能够高效地进行呢?那是因为有催化剂的存在。但是很多化学反应往往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但生物体内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酶就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让我们结合资料看看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酶的存在的。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过一段时间后,把小笼子取出,发现肉快消失了。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展示,教师予以解释和评价) 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一定是某种物质进入到笼子中,使肉分解。) 3.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能。需要高温、高压、强酸或强碱等剧烈条件。) 当时斯帕兰扎尼做过这个实验后他并不清楚起消化作用的物质是什么,但他的研究却为人们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这种物质就是酶。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酶的作用与本质,请大家注意思考本节聚焦的重点问题。 2、展示 分小组展示学案中[阅读要求及检测]部分,检验学生阅读课本及预习的效果,教师给予

化学反应的限度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高一化学组 李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 】在以前的学习中,你所接触的化学反应一般进行的很完全。例如,镁条燃烧后只剩下白色氧化镁,金属钠和水反应后最终得到澄清的溶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的很完全呢? 【学生回答】CO 2 和 H 2O ,Cl 2和H 2O 等化学反应进行的不完全。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与化学反应进行程度有关的内容——化学反应的限度。 【板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多媒体提供2SO 2 + O 23相关数据】

思考: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反应物能否按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计 量关系完全转变为生成物?为什么? 【学生回答】在2SO 2 + O 23反应中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 时,三氧化硫又分解成二氧化硫和氧气。它是个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 【设疑】什么是可逆反应?有什么特征? 【板书】1.可逆反应 概念: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正反应:从左到右进行的反应 逆反应:从右到左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用“”表示 【随堂练习1,2】小结可逆反应特点 【板书】可逆反应特点:(1)正、逆两个反应同条件、同时进行(2)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的限度,反应物的转化率<100%,达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探讨】观察下列数据表,反应SO 2 + O 2 3 进行到一定程度,反应“停止” 了吗?说明你的理由。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中的作用。该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设计 (精选范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教学设计 杨杰重庆市巴南区重庆三十四中学 400054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评教,落实“三讲三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能做好“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2、设计特色 我校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建立了“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四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展示、点评→合作探究(包括教师精讲点拨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检测与评价;为了一个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合作探究,增强参与性,培养合作精神,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让学生在相关的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图表、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理解酶作用的机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在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

人教版九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化学反应的限度》参考教案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2.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机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你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所有反应物能否完全(按照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量关系)转变成生成物,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预知理论产率极低的情况下,就不必再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进行探索性实验等。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推进新课]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44实验2-7,回答有关问题。 生:探究实验2-7:把1mol/l的Na2SO4溶液逐滴加到3ml-4ml 的CaCl2溶液中,直到不再有沉淀产生为止。 反应现象是:白色沉淀产生。

离子反应方程式:Ca2++ SO42+= CaSO4↓ 生2:继续演示实验2-7:过滤,取澄清溶液与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1mol/l的Na2CO3溶液,可能的现象是:有白色的沉淀 CaCO3产生,或者没有沉淀产生。 [板书]二、化学反应限度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45页 [板书]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板书] 化学平衡 不同的平衡体系到达平衡状态时,反应限度不同。 例如平衡体系1,Ca2++ SO42-====CaSO4↓ 平衡体系2,Ca2++CO32-====CaCO3↓ [合作探究]炼铁高炉尾气之谜 三、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 在生产生活中,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发生,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发生,这就要讨反应条件的控制。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46页 师:带领学生探究 A.建筑物定向爆破问题; B煤的燃烧条件问题。 ●原煤含S量:要求<2%,否则SO2排放浓度会偏高; ●原煤粒度:要求≤ 40mm,且越均匀越好,但不能使用粉煤; ●炉膛:耐高温; ●烟囱抽力要求有大于20%的富余能力,氧气要适当充足,等。 必要时查阅资料。 [课堂小结] i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限度。 ii.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使化学反应向有益的方向尽可能多、快地进行。

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word教案

第二课时酶的本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基本观点。 [情境创设]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李比希1822~1895(法国)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意义》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执教完化学反应的意义一节新授课后,启发和收获颇多,现与各位评委老师进行交流。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活动天地,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以“活动天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既简单又能体现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抓住这一认知的起点和认知需求,以化学反应的表示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对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 2、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当然本节课也有些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文登市侯家中心校张红 2010年8月10日14:24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回忆这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2)能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3)能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能够了解和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有关的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的框架;(2)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各种题型的总结,进一步了解如何运用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3)通过对于各种题型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的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总结单元知识点,将知识点和相应题型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归纳方法,体会“学以致用”,体会建构了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后对于学习的帮助,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单元基本知识点,并能说出各知识点的内容 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由第二单元学习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改变”可以做出推断“化学变化中,总质量不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去验证猜想归纳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定律从微观原因和宏观表现进一步理解定律定律的表现——化学方程式在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化

学方程式的意义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种纯净物固定的质量比进行实际实验和生产的计算 学生做练习,检验复习的效果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一、单元基本知识点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展开 I.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实验探究 1.探究过程 (1)作出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思考: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猜想呢?) (2)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的思路:称量的质量特点:称次质量,但是放次砝码(做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题目时特别需要考虑到的) 注意事项:若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者气体生成,则应在体系中进行实验(为什么?) (3)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分析得出结论: ,即质量守恒定律 2.课本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现象的回忆 (1)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实验的现象: (3)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在烧杯中实验的现象: II.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应用 (I)对定律的理解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限度》,本节知识用时一课时。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下普通班的学生。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和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二、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会求算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讨论法、讲授法指导教学。

3、教学过程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FeO(s)+CO(g) Fe(s)+CO2(g) 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化学反应在进行时都具有可逆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可逆反应。听讲、思考。倾听。 【板书】一、可逆反应做好笔记。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知识点整理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定义们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的的统称。 2、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 3、催化的本质: 4、酶与普通催化剂的不同: 5、大多数酶都是,少数也具催化功能。 6、酶的特性:; 7、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统称为: 8、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9、酶制剂适于在(条件下)保存 10、酶的失活:(1)过酸、过碱、温度过高,会使酶。(空间结构被破坏) (2)0度:不会使破坏,只是降低活性。 11、不同酶的最适PH值: 口腔:唾液淀粉酶, pH:6.8 胃: 胃蛋白酶, pH:1.5—2.2小肠:小肠液中的肠肽酶和胰液中的各种酶, pH:8—9 二、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材料:新鲜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 3.5%的FeCl3溶液. (2)步骤:1 2 3 4 (3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无关变量 4、对照试验: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材料: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 (2)步骤:1 2 3 4 (3)结论: 三、图像 (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图像(2)酶活性受PH影响图像

(3)反应速率随酶的浓度的变化(4)反应速率随底物的浓度的变化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 TP 一、定义们 1、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主要能源:。最终能 源: 2、ATP是的缩写。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A表 示,T表示其数量为个,P表示。~代表,~断裂时,会。 3、A TP的水解方程式:。 ATP的合成方程式:。 ATP分解与合成是否可逆? 5、应用:;;; 。

初中化学42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3

第四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 教学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信息,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引入]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为化工生产提供依据。回忆并回答:质量增加 思考 实验与探究: 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仪器:带小气球的锥形瓶 天平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思考:小气球的作用 2、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 合: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3、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仪器:带塞锥形瓶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思考:反光镜加热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质量、数目均不变。 布置作业: 课本92页1,2 目标检测 课后记: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2) 教学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信息,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二、如何表示化学反应: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叫化学方程式例: C + O2 = CO2 表示: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 ②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 ①用化学式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②配平: 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1)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 子反应后生成一个二氧 化碳分子。 (3)每12分质量的碳跟32份 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 成44分质量的二氧化碳。 练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水通电分解 过氧化氢制氧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白磷在氧气中燃烧 布置作业: 课本95页1,2,3 目标检测 课后记: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问题教案)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材分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解决方法] ⑴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⑵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⑴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⑵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问题思路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六、学生活动 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细胞代谢的定义,酶的本质,酶的特性等。 ⑵完成教材中的实验。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化学反应的表示优秀教案(定稿)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反应的几种表示方法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天地中四种不同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的优点 (2)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概念、意义、读法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意义、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主题 展示火箭发射的图片 设问:同学们知道火箭发射时所需的能量是什么燃料燃烧提供的吗?(引导学生回答氢气) 那么关于氢气燃烧这一反应可以怎样科学、简明的表示出来?而且体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化学反应的表示--------化学方程式 二、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学习目标。 三 、化学方程式 (一)学习任务一:化学反应方程式概念 大屏幕投放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的四种不同表示方法 分小组思考讨论:分析上述反应的四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哪种表示方法最好? 【交流】各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可以积极补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设疑:通过刚才同学们分析知道第四种表示方法最好,即简洁通用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它是怎样体现质量守恒的? (提出化学计量数:是体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展示电解水反应的四种表示方法,让学生快速说出哪种表示方法最好?(学生回答:第四种表示方法最好) 由上述两个反应的表示方法分析用这两个式子表示是最好的。 总结得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板书: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让学生观察几个化学方程式说明:在化学方程式中,通常用“△”表示反应需要__加热__,燃烧的条件用__点燃__用“↑”或“↓”注明生成物是_气体__或是_沉淀__. (二)学习任务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观察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根据 这个化学方程式: 22222H O H O ↑+↑通电

初中化学_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化学用语的优点,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进一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符号引入及复习元素符号化学式意义,来体会化学用语的优点,然后通过反馈练习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来评价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独立完成学过的几个化学反应及交流和反馈练习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3、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来进一步理解目标3。 四、教学流程设计: 1、复习导入: 通过符号汉字的信息引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进一步通过一组图片提出:如何表示化学反应? 2、探究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1)探究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 (2)探究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3)探究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3、课堂小结,通过微课总结巩固 4、课堂检测:检测本节课学习内容 5、课后作业: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体会方程式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符号,通过复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导入。提出问题: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应该如何表示呢?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符号,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化

学变化的表示方法产生兴趣。 (二)探究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1、探究活动一: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氢气燃烧 进一步通过实验提出:如何表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以氢气燃烧为例,小组讨论都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这个化学反应?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提出符号表达式虽然简单但不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想到化学方程式。引导由元素、化学式及化学反应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通过小组合作拼写化学方程式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多种表示方法进行选择,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比较综合能力,然后能够依据化学式的定义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充分展示学生的总结能力。 2、探究活动二: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出示探究问题后,以氢气燃烧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微观模型进一步归纳质量关系,通过提示后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读化学方程式,(提示:从宏观定性、宏观定量、微观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一道选择题反馈交流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并在讨论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对比学会读化学方程式,借助提问,激发学生生疑、讨论、研究,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达到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3、探究活动三: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通过屏幕展示学过的一些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试着自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展示学生出错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对照原则重新检查,并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学生展示后交流配平的方法,然后通过视频观察红磷燃烧,总结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并及时进行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完成化学方程式总结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

课题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 三 维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方法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修改建 议[问题引入]这些反应的发生所经历的时间一样吗(看图片)?炸药爆 炸(图1)、金属锈蚀(图2)、溶洞形成(图3)、溶液中的离 子反应(图4、图6、图7)、镁条燃烧(图5)、溶液中新制的 氢氧化亚铁转化为氢氧化铁(8)、食物腐败、塑料老化……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结论]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 [分组讨论]化学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的一些现象来 判断反应的快慢。例如: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丝(图4),你能 多媒体 学生答

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浓度的变化——△C 时间的变化——△t 表达式:υ=△C/△t 单位:mol/(L?s)或mol/(L?min)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 温度、催化剂、溶液浓度、形成原电池、固体的表面积、反 应物状态、气体压强、潮湿的空气…… 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3、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的意义: 控制反应条件,提高那些对人类有利的反应速率,降低那些对人类反应不利的反应速率。 [巩固练习]1、将镁带投入盛放在敞口容器内的盐酸里,反应速率用产生的氢气的速率表示,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带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盐酸的体积,⑤氯离子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A、①④ B、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N2O42NO2反应,20S内反应物N2O4的浓度由 0.1mol/L降到0.06mol/L,则υ(N2O4)[单位为:mol/(L?S)]为 A、0.1 B、0.002 C、0.06 D、0.04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 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 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 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 学精神与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PPT,复习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三种细胞器的功能。(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可以看出在细胞这个最基 本的生命系统中,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许 多多的化学反应,我们称之为细胞代谢。(板书: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为什么能在温和的 条件下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共同学习第五章的(板书: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探究新知】

是谁发现的酶?怎样发现的?酶的本质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81页的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并回答有关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并分析酶的定义。同时板书: 酶的产生场所:活细胞 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酶的本质:有机物,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细胞代谢会产生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如过氧化氢。下面我们通过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来共同探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细胞代谢中有什么作用?(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78页实验,完成实验设计表格。展示PPT:出示视频实验,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会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2.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一-实验探究-一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习题巩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投影:图2-17快慢差别很大的化学反应 [思考与交流]:通过投影观察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反应很快,

有的反应很慢,但许多反应我们希望快,有些反应希望慢,人们希望能控制反应速率的快慢为人类造福。根据投影同学们交流一下在炸药爆炸、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溶洞形成、石油及煤生成等方面,那一些人们希望快?那一些人们希望慢? [学生活动]: [讲述]:咱们这一节就要讨论人们最关心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问题。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极限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讲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千差万别,快与慢是相对而言,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来衡量或比较。与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想类似,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的快慢用“反应速率”来表示。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结合运动速率的理解,自学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内容。 [提问]:请-位同学回答一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是什么?葛 [回答]:通常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 [板书]: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提问]: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呢? [回答]:由于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而时间的单位

初三化学中和反应教案全面

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难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一、学习要点 中和反应 【课前预习】 1.稀盐酸呈________性,其pH_______7,氢氧化钠溶液呈_________性,其pH_______7。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溶液的pH将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则溶液的pH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完成下列表格: 3.施用__________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被蚂蚁、蚊虫叮咬了,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使肌肉酸痛,涂上________或__________可以止痛、消肿。 4.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____,这样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课堂学习】 一.中和反应 【活动与探究一】探究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

【交流与讨论】 1.在【实验2】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在该反应中加入酚酞试液的作用是什么? 3.在【实验2】中当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溶液呈什么性?盐酸为什么逐滴滴入? 4.在反应中不断振荡试管的目的是什么? 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酸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碱+ 酸→盐+ 水中和反应HCl + NaOH 2HCl + Ca(OH)2 H2SO4 + 2NaOH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氯化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物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样的化合物我们称为盐。 2、中和反应是________与_______作用生成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反应 注意:反应物只能是酸与碱 反应实质:OH-+H+== H2O 5、中和和反应的应用: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列生活实例,并解释相关问题: (1)解释“向酸性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