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

第22卷第6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I.22,No.62006年12月

JournaI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SoiiaI Siienies )

Dei.2006

【收稿日期】2006-10-18

【作者简介】靳健(1949-),男,甘肃会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研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国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百年的变迁。外国进步教育思想传入中国,独立设置语文课程,采用学分评价的管理策略,以知识为中心设置语文课程,是1950年以前影响高中语文课标发展的重要因素。确定工具性特点,颁行分科大纲,完善全面发展目标,开设选修课,实施学分制,建构开放有序的课程,批判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置语文课程,是1950年以后影响高中语文课标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善于沟通的新一代,塑造教师的启导者角色,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确定学生语文发展方向,理论原则概念示例相结合,是香港特区高中语文课标的主要特色。【关

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百年变迁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 (2006)06-0117-04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ourse the Standard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Recent 100Years

JIN 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uersity ,Lanzhou 730070,China )

Abstract :From the Oing government issuing 1903School System in 1904to Ministry of Eduiation issuing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2003,the iurriiuIum standard of Chinese senior middIe sihooI has been deveIoped for 100years.The foreign progressive eduiationaI thought had been spreaded into China ;Chinese iourse had been offered as an independent iourse.The strategy of iredit appreiiation had been adopted ;knowIedge had been the ienter of Chinese iourse.AII of these had affeited the deveIopment of Chinese iurriiuIum standard before 1950.However ,sinie then ,the foIIowing ones ———iertaining the main iharaiter of Chinese as a tooI.issuing a iourse standard whiih divides Chinese iourse into Chinese Ianguage and Chinese Iit-erature ,perfeiting fuII-siaIe deveIopment purpose ,offering optionaI iourse ,enforiing iredit system ,buiId an open and ordered Chinese iourse ,iritiiizing the trend of making knowIedge as the iourse ientre and supporting to make the students as the iourse ienter.These are the main distini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iurriiuIum standard of Hong Kong senior middIes ———training the abiIity of iommuniiation ,making the teaiher be a guarder ,deveIoping the fuII-siaIe deveIopment of the young ,iertaining the deveIoping direition of Chinese iourse ,attaihing the theory priniipIes to the typiiaI ionieption demonstration.Key oords :senior middIe sihooI ;Chinese ;iourse standard ;100years'evoIution 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变迁。对百年来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理性的思考,预测未来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1950年以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

外国进步教育思想传入我国,促进了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教学方式的变化。国家颁行《奏定学堂章程》,独立设置语文课程,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国际化变迁创造了条件。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必修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采用学分评价方法,引入了当时新式的管理策略。以知识为中心设置语文课程,是1950年以前影响高中语文课标发展的重要因素。

颁行《奏定学堂章程》,独立设置语文课程,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近代化变迁创造了条件。1904年清政府公

711—

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因为这一年是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公布后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癸卯学制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中学堂“学科程度章”的结构和程度要求基本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学校开设“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标志着我国独立设置语文课程,是我国语文课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文学包括读文、作文、习字、文学史四项内容。读文讲究文义和文法。作文提倡“清真雅正”,忌僻怪字,忌涩口句,忌狂妄议论,忌袭用报馆陈言,忌空言成篇。这些要求至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读经讲经仍然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说明语文课程要彻底摆脱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束缚还需要后人付出艰辛的努力。

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必修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均采用了学分评价的新式管理策略。1921年11月,北洋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也称“壬戌学制”。学校系统共分五级,依次为:幼稚园、小学校、中学校、大学校、大学院。1923年公布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冯顺伯拟),其目标为:甲项,第一学年,最近文字(散文、小说、剧本、新诗);第二学年,古代文字(古诗之优点、诗之进化、韵文之美质)。乙项,第一学年,论辩文;第二学年,记载文。授课时间每周4小时,两学年授毕,共16学分。1923年公布的高级中学《必修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穆济波拟),其目标为:甲项,文字学(言语与文字,字音、字形、字义);乙项,文学概论(文学概说、中国历代文学之变迁、近代世界文学之趋势)。授课时间每周4小时,一学年授毕,共8学分。学分管理进入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始于这两个学程纲要。它体现了我国语文课程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体现了外国先进的课程理论对我国语文课程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是这种学分管理距离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学习还相去甚远,因为这两个学程纲要是建构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外国教育思想传入我国,促进了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教学方式的变化。1901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介绍到了中国,1923年的课程标准在结构和教学目标方面,明显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建构。赫尔巴特和莱茵的“五段教程———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语文教学。191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到了中国,1929年以后的几个课程标准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倾向,注重对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精读、略读、文法、修辞、作文、说话等在优化的课标中都列为作业要项。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作文练习方法有:命题作文、翻译、读书笔记、游览参观之记载、专题研究、应用文件、文学创作等7项。语文课程目标由传授学科知识变化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领域,这种变化却不太明显。一

个重要的原因是,赫尔巴特和莱茵不但带来了教育理念,而且带来了非常适合于一线教师操作的五段教程,莱茵自身也是一个语文(德语)教育家,他熟知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杜威虽然亲临中国宣传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他的“问题探究模式”也是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好的教学范式,但对于具有言语实践、审美体验、形象思维、多元理解、情感陶冶特点的语文课程来说,杜威模式显得无能为力。如果不把“问题探究模式”转化为语文教学模式,一线教师对杜威只能敬而远之。如果理论不能和实践相结合,也只能被束之高阁。

政治化目标列入语文课程标准贻害无穷。30-40年代,政治化目标进入国语、国文课程标准,企图用“党国政要”的语言思想桎梏学生的灵魂,是我国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令人悲哀的事情。庸俗的政治化教育目标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需求强行进入语文课程,扭曲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扭曲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灵,恶化了一代青少年的品质,玷污并影响了公民的健康素质,对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都贻害无穷。这些始作俑者的确应该口诛笔伐,这种做法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束缚了我国语文课程的正常发展。

二、1950年以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

确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颁行汉语、文学分科大纲,逐渐完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开设语文选修课,实施学分制管理,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是这一阶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变化的亮点。批判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设置语文课程,迎来了语文课程的深层次变革,也体现了1950年以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趋势。

工具性特点,伤痕累累的语文课程盾牌。1950年我国母语课程改名为“语文”后,多个语文教学大纲阐明了其“工具性”特点。1956年《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指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是帮助年青一代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对年青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规定的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所有的课程都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语文课程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批判。专家们把列宁的话“语言是人类交际极重要的工具”也写进了大纲之中,并以此为盾牌来保护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师,可谓是煞费苦心。“工具性”至少保护和突出了语文课程的言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特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唯一可选的有一定意义的话语了。但是,在上一世纪90年代,工具性又遭到了猛烈的批评,尽管批评言论有这样那样的合理性,但脱离了历史背景的攻击同样显得很幼稚。不过,工具性的说法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所以,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它补充为:“语文是最

8

1

1

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分科大纲,出台便夭折的风险尝试。195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是汉语、文学分科大纲。在名称上,有些接近1950年以前国语、国文的说法,也体现出与国际课程名称接轨的倾向;在内容上,力图以语言知识系统和文学发展体系来改变阶级斗争思想教育课程的面貌,这种努力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也具有相当的风险,一年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颁行不到一年便被勒令停用,而且被扣上了许多“无须有”罪名,可谓是一次出台便夭折的风险尝试。

全面发展,语文课程目标逐渐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学大纲也被松绑了。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与其前后的大纲相比,是一个比较成熟、比较科学的大纲。它回归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卸下了政治思想教育课的枷锁,提出了发展智力、培养审美能力的要求;提出了培养听说能力的要求,纠正了以往忽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倾向;纠正了63大纲和80大纲过于追求语修逻文知识体系的倾向,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大纲的文字表述准确、简明、实在,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其真正的涵义。200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和以前的大纲相比,这又是一个较大的进步。2003年新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加完善,认为语文课程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选修课与学分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了五个选修课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以设计若干模块。课标要求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标规定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学分便可视为达到了高中阶段本课程基本学业的最低要求。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个学分。在必修课之外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不同需求,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采用学分制,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是促进我国语文课程改革与世界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放课程,语文回归生活的有益探索。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课标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和其它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目的在于让语文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当代社会,回归国际文化交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的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

语言空泛,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弊端。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内容标准,课标的文字表述和以前的有些大纲相比,空泛的词语多了一些。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理论概念的解释大而无当,面面俱到,结果语文的特点不见了,只剩下一些流行词语。对教学要求和评价的一些表述,也同样存在不好理解,难以实施的现象。出现这种弊端,反映了语文界浮躁风太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香港特区语文课程指引的特点

培养善于沟通的新一代,塑造教师的启导者角色,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确定学生语文发展方向,理论原则概念示例相结合,是香港特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特色。

两文三语,培养善于沟通的新一代。2000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咨询文件《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指出:“香港是国际都会,为提高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我们需要培养具有'两文三语'能力,善于沟通的新一代。”中国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一文二语'(中文、粤语、普通话)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能说流利而得体的粤语和普通话。为了使“一文二语”的设想为中国语文教育课程的目标和过程服务,他们设计了中国语文科、中国文学科、普通话科、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四种高中语文课程体系。2002年后,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专门能力,考虑开设汉字和书法、文学创作、文化专题、影视评赏等选修课程。在提高香港的国际竞争力这一视野确定中国语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把培养善于沟通的新一代作为发展国际都会的前提条件,2000文件可谓是高瞻远瞩。尤其是把'两文三语'共同作为学生发展的必备能力,使国际交际语英语、国家交际语普通话、香港方言粤语受到学校课程的同等重视,这对内地的语文课程标准建设,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会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专业自主,塑造教师的启导者角色。2001《中学中国语文课程指引》指出:“本课程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启导者,须发挥专业自主的精神,因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兴趣,灵活组织学习活动,选编适当和题材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并提供全方位的语文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学

9

1

1

习的兴趣和效率。”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精神,提倡语文教师自主编写学生发展需要和感兴趣的学习材料,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且由语文教师自主完成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估,将这些要求写进课程设计内容,在我国语文课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经常说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让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却不给教师任何权利和自由空间。教师没有自主选用教材的权利,更谈不上自主选编学习材料。教师的备课方式和教学过程受制于僵硬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更像一根无形的“狼牙棒”,随时耽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但愿《中学中国语文课程指引》的良好开端,有助于促进我国语文课程的深层次变革。

共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指出,为了发展全人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新一代,学校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中国语文教育;要在中国语文教育课程中渗透九种共通能力的培养,包括协作、沟通、创造、批判性思考、运用资讯科技、运算、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研习能力,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态度。其中,沟通能力指人与人在互动持续的过程中交往,以求达到既定目标或结果的能力。为了成为有效的沟通者,学生应该学习有效地聆听、说话、阅读与书写;学生应当学会怎样选用最恰当的方法,按照目标和情境的要求,传递信息;学生应该采用准确与合适的资料,为读者或听众系统而适当地组织内容;评估自己能否与人有效的沟通,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并且付诸行动。对于批判性思考能力,高中“教学示例举隅”指出:学习者能够聆听辩论,辨别真相与传闻、事实与假象、证据相关与否;能够阅读和聆听时事评论,指出并质疑看法前后不太一样的地方、隐含的基本假设、价值取向和理念;能够聆听多向说话,例如座谈会,分辨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意见,哪些是合理的判断;能够聆听别人转述事件,意识到资料的选取可能受个人观点影响而有所偏差;能够参与辩论,考虑提出哪个论据时,预计和评量对方的反驳,并即时作出决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共通能力的培养,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前瞻性举措。我们经常提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经常提倡语文学习的多元化探索,但那仅仅是一种务虚的建议。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共通能力实践活动与语文课程目标、语文学习方式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课程专家已经进行了务实的建构。

均衡学习,确定学生语文发展方向。2001《中学中国

语文课程指引》指出:“中国语文学习包括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九个学习范畴。这些范畴,是语文学习的一体多面,彼此相互依存。中国语文的学习,应以读、写、听、说为主导,带动其他学习范畴。在学习过程中,各学习范畴必须相联互通,而不可孤立割裂。”2000《学习领域?中国语文教育》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的语文学习经历,确定了以下发展方向:均衡发展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加强品德情意教育,加强文化学习,培养思维能力,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开放学习材料。强调以读、写、听、说为主导的实践过程(学习经历),强调通过均衡学习来确定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方向,确定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香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九个学习范畴比七点发展方向更全面更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引领功能。尤其是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计理念。

走进教学,理论原则概念示例相结合。“学会学习”是2000咨询文件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原则、学术概念、学习示例等形成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概念结合案例的整体架构。它不但描述了教育理想的蓝图,而且指出了清晰的实践模式、实践方法和实践手段。这是一个不需要“解读”的中国语文教育课程文件,因为文件本身已经走进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不是去猎奇时髦的术语,不是去把大家都明白的词语变换成大家都不明白的词语,不是去把一个简明的文件“解读”成一个复杂的文件,不是不培训就读不懂就不能上岗的一道“门槛”;而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课程指南和教师手册。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A].

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杏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香港公开大学.E808C?中国语文教育[M].香港:教育科技出版部,2002.

[4]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香港:2000.

[5]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马争朝]

2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