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综述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综述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综述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综述

第31卷第4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131No14 2009年4月Foreign Economics&Management Apr12009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综述

杨丽丽,赵 进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 要: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不断探索企业国际化程度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国际化程度与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国际商务学者关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20世纪70~90年代初,大多数研究得出了两者呈正向或负向线性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得出了两者呈反J形或倒U形曲线关系、U形曲线关系和水平S形曲线关系的不同结论。此外,部分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两者关系不确定或者不显著的结论。荷兰学者Hennart(2007)还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完全否认了国际化与企业绩效间存在任何直接或普遍的系统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直接或普遍的系统关系的假设毫无理论根据。[1]由于相关研究的结论各不相同,因此,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仍然是西方学者关注和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拟对国内外已有的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旨在为对我国企业进行比较规范的实证研究提供思路。

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衡量

关于企业国际化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经济学派认为,国际化就是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联系的某些阶段,不包括出口。而组织行为学派则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渐进过程(Johanson和Vahlne,1977);是企业有意识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表现(Richard,1989),包括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活动和形式(Y oung等,1989),如产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国际分包生产、特许经营等;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企业的过程。[2]战略管理学派则认为,国际化是企业地域市场多元化的结果。例如, Hitt、Ho skisson和Kim(1997)就认为,国际化是企业运用内部资源和能力,通过克服存在于世界各国或地区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谋取利益,跨越国界进入不同市场或区域的扩张行为。因此,无论通过销售、制造还是研发活动进入不同的地理区域或海外市场的拓展都可以被称为国际化。[3]

正是由于对国际化的认识不同,因此,学者们对国际化程度的理解也有所差异。相关研究文献中不

收稿日期:2009202215

作者简介:杨丽丽(1978-),女,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 进(1958-),男,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仅出现了国际化程度的不同表达方式,如国际化程度(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多元化程度(degree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ty)或多国性(multinationality),而且对国际化程度的衡量也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方法。

11单维度单指标衡量法。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衡量必须能够反映企业国内外经营业务的相对规模和重要性(Grant,1987)。大多数学者从经营绩效的角度,采用企业国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foreign sales to total sales,FSTS)、企业出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export sales ratio,ESR)或企业在本国以外实现的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foreign revenue to total revenue,FR TR)等单一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Morck和Yeung(1991)以及Delio s和Beamish(1999)等学者则从运营结构的角度,采用企业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foreign asset s to total asset s,FA TA)、海外雇员占雇员总人数的比重(

foreign employees to total(overseas subsidiaries to total subsidiaries,OSTS)(1993)根据战略管理学派的观点,(number of o2 verseas subsidiaries,NOS)、subsidiaries are index)或熵值

指标(ent ropy如FSTS可以

,FA TA可衡量企业依赖海外生产的程度,而NOS 或NCOS、

散程度。[5]

21多维度复合指标衡量法。Sullivan(1994)认为,采用单一指标无法反映国际化的多层面性特征,容易造成研究结果不一的情形,因而提出了由多个指标组成的复合指标。他收集了74家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1979~1990年的数据,通过因素分析提出了以五个指标加总法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方法,他所采用的五个指标分别是FSTS、FA TA、OSTS、高管国际经验(total numbers of years of top manag2 ers’international experience,TM IE)和国际化经营的心理离散度(p sychic dispersion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PDIO)。联合国贸发会议(UNC TAD)发表的《2000年度世界投资报告》采用FA TA、FSTS 和FETE三个指标的平均数作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2]G omes等(1999)、Cont ractor等(2003)、Li和Qian(2004)、L u和Beamish(2004)以及Thomas和Eden(2004)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把FSTS、FA TA、NCOS、OSTS或FETE等多个单一指标整合成复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6]

31多维度多指标衡量法。我国学者鲁桐(2000)认为,仅用个别复合指标并不能反映不同企业的不同国际化特征,还必须对国际化经营进行量化结构分析,并提出了国际化蛛网模型。该模型主要运用专家打分法从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组织结构、人事管理、跨国化指数等六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国际化程度。[7]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弥补单独使用定量指标的不足,不过也存在部分评价指标主观化的问题。G oerzen和Beamish(2003)在采用1999年的数据对580家日本跨国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中首次把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分解成两个相互联系但又彼此有别的维度———资产国际化分散程度和涉及国家多样性,每一维度又由若干指标组成。其中,资产国际化分散程度反映跨国公司增值活动全球分布的广度,而涉及国家多样性则反映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复杂程度。[8]尽管多维度指标能够更好地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但由于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绝大多数研究只采用FSTS或其他单一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综上所述,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采用单维度单指标、多维度复合指标和多维度多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表1列示了相关实证研究较常用的国际化程度衡量指标。

二、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一)企业绩效的内涵及评价

外经营绩效。

企业绩效包括客观绩效和主观绩效两个方面。客观绩效通常采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指标来评价,而主观绩效则采用满意度等主观指标来衡量。为了探讨国际化能否优化企业绩效,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通常考察企业的客观绩效,大多采用总资产报酬率(ROA)、销售利润率(ROS)或净资产收益率(RO E)等基于会计数据的财务指标以及托宾Q值、风险调整收益率等基于市场数据的财务指标。部分研究还同时采用销售增长率等经营绩效指标,如Grant(1987)对英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研究、Zara等(2000)对美国新创企业的研究以及Geringer等(2000)对日本制造业企业的研究。而Kart r2 ishen和Scordis(1998)、G omes等(1999)以及Ruigrok和Wagner(2003)等一些学者更倾向于采用成本—效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以避免各国不同会计方法以及管理层操纵行为造成的影响。另有学者证明成本—效率指标能反映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比盈利指标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即R2值更大)。[6]尽管成本—效率指标具有上述优点,但由于各种财务数据较易获得,因此,学者们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财务指标。

(二)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11特定优势与内部化———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根据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如果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内部组织比外部市场交易更加有利,跨国公司就会对外扩张并从中获得交易成本优势(Williamson,1975)或生产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Porter,1985;Grant, 1987;K im、Hwang和Burgers,1993)。因此,国际化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即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一些国际商务学者的实证研究也为这一理论假设提供了证据支持。例如,Vernon(1971)对1964年187家美国大型制造业跨国企业和国内经营企业的比较分析,以及Hughes(1975)对1970~1973年46家美国跨国企业和50家国内经营企业的比较分析,均证明跨国企业的绩效明显优于国内经营企业;K im等(1993)在对1982年列入《福布斯》排行榜的125家美国企业的研究中,对国际化程度不同的企业的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控制产业特征的前提下,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进行了回归统计分析。他们都得出了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的结论。

考虑到国际化作用于企业绩效的时滞效应,Grant等(1987)在采用1972~1984年的数据对304家

英国大型制造业企业进行的实证分析中,采用国际化程度的滞后项(FR TR滞后四年)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以ROA衡量的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在控制产业特征、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等其他绩效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绩效水平会刺激企业向海外扩张,而向海外扩张又能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盈利,即提高企业绩效。

21国际化的劣势———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尽管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承认海外经营会产生额外的成本,但极少关注国际化产生的成本,原因在于其隐含的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特定优势,足以克服国际化的劣势(即与国内经营相比,海外投资和经营必然会发生额外成本)。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化所产生的成本可以抵消至少是部分抵消国际化所带来的收益,对企业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成本的来源包括外来企业劣势(liabilities of foreignness)、新创事业缺陷(liabilities of newness)、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金融和政治风险、经营地域分散性和文化多样性所造成的协调和激励等方面的困难。

一直以来,金融学者比较关注国际化的成本或负面效应,他们以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和股票市场价值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重点研究了投资者对国际化的认同、跨境金融交易成本以及国际化与风险分散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国际化劣势确实存在”的证据。

Michael和Shaked(1986)以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Sharpe、J ensen和Treynor指数)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以20%的FSTS作为国际企业与国内经营企业的区分标准,运用1973~1982年的数据对美国58家国际化企业和43家国内经营企业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国际化企业的绩效明显低于国内经营企业。Collins(1990)通过对133家美国《财富》500强企业1976~1985年的业绩与国际化程度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市场的国际化企业与国内经营企业在绩效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以欠发达国家为主要市场的国际化企业回报率明显低于国内经营企业。Kart rishen和Scordis (1998)采用1984~1992年的数据对15个国家的93家保险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营运成本占总收入的比重随着企业经营地域范围的扩大呈加速上升的趋势。Denis和Y ost(2002)在采用1984~1997年的数据对7520家美国公司进行的研究中,以股票溢价及其波动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以FSTS作为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通过比较分析和回归分析均证实:随着国际多元化的发展,国际化企业的市值相对于国内经营企业会有所下降。[9]此外,Dess等(1995)通过研究还指出有关国际化的各种收益可能只是人为杜撰的,企业绩效实际上与研发或广告营销强度而不是国际化本身相关。[10]

31国际化的渐进性———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由于国际化既能带来收益,也会产生成本,因此,Daniels和Bracker(1989)、Geringer等(1989)、Hitt等(1997)以及G omes等(1999)等学者都认为,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是单调的线性关系。在国际化扩张的某些阶段,收益的增加超过成本;而在另外一些阶段,成本又大于收益。这些学者根据渐进论的分析思路,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演化过程。在国际化扩张的初期,企业通常会进入与母国文化和体制相似或相近的市场环境,从而能够很快地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区位优势带来的收益,并可最大限度地克服国际化劣势;在随后的海外扩张过程中,企业将逐步拓展文化相异的市场,环境的多元化和组织的复杂化必然会导致管理成本与监督成本的急剧上涨,最终超过国际化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企业绩效在某一国际化水平上达到最大值,这一临界点被称为国际化拐点。

在采用1974~1983年的数据对美国八个行业116家企业的实证分析中,Daniels和Bracker(1989)根据FSTS、FA TA的百分比把研究样本分为国际化程度由低到高的六个组(0%~10%、10%~20%、20%~30%、30%~40%、40%~50%和50%以上),采用变异数方差分析法考察了各组企业绩效均值的变化,发现国际化拐点位于50%以上的区间内,而具体的数值则因产业而异。Geringer等(1989)采用类似的方法分别对1977~1981年间的欧美百强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国际化拐点位于FSTS为60%~79.9%的区间内。

Ramaswamy(1995)在采用1980~1987年的数据对25家美国制药企业进行的实证分析中,引入国际化程度的二次项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汇集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别对用ROA、ROS和附加值报酬率(ROVA)衡量的企业绩效与用FSTS衡量的国际化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ROA,国际化拐点位于FA TA为0.56的水平上;而对于ROS和ROVA,国际化拐点分别位于FA TA为0.64和0.82的水平上。

4.组织学习与组织演变———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U形关系。Daniels与Bracker(1989)等的倒U形关系假设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国际商务学者的质疑。Sullivan(1994)认为,这种关于“国际化拐点是既定的、普遍存在的”的论断忽视了企业自身及其战略差别,否定了主动式管理的有效性,并指出国际化必然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内部变革,随着企业的对外扩张,其现有结构、体制和其他内部设置会不能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致使业绩下滑。为了节省开支或避免逆国际化发展,企业被迫重构其内部体制。如果企业能够重新实现内部体制和外部环境的匹配,其业绩就会回升,进入所谓的收敛阶段。因此,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呈现一个或多个“收敛、下降、再定位、收敛”循环的周期性特征。[11]Sulli2 van采用1988~1990年的数据对美国七个行业75家公司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呈现一种三角波形态(由多个U形曲线连接而成)。

Hitt等人(1997)认为,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企业并不一定会经历绩效下滑,国际化过程中的各种学习机会能够让企业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海外市场知识,从而为进一步的对外扩张做好准备。他们在采用1988~1990年的数据对295家美国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对于产品高度多元化的企业为正向线性,对于适度多元化的企业则呈倒U形,而对于非多元化企业则呈U形,从而论证了应对复杂环境的管理经验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保持卓越绩效的关键,且这种经验可通过产品多元化来获得。[3]

Lu和Beamish(2001)采用1986~1997年的数据对164家日本中小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缺乏国际化经验和知识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U形关系。在首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时,中小企业要比当地竞争对手承担更高的成本,无法立刻实现对外投资的各种潜在利益。然而,随着组织学习和对外投资经验的积累,新增对外投资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12]Ruigrok和Wagner (2003)采用1993~1997年的数据对51家德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研究也得出了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U形关系的结论。对此,他们的解释是:由于邻近国家的市场规模均较小,无法吸纳大量的投资,大多数德国企业在国际化初期就必须涉足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心理距离较远的国家,从而很快面临由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不匹配造成的绩效下滑,并不得不开始学习新的市场知识,重构企业的内部体系、机制和流程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在经历成功的调整与适应以后,企业绩效在随后的对外扩张过程中逐步上升。[13]

51国际化扩张三阶段论———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水平S形关系。针对不同研究得出的不同结论,一些学者试图整合各方面的观点,提出一个更加一般和通用的理论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便是Cont ractor等(2003)提出的国际化扩张三阶段模型。Cont ractor等人认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通常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有两个限制条件。首先,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由于学习成本高昂、不熟悉外国市场和当地文化、海外业务没有达到有效规模等原因,企业绩效会有所下降。其次,在国际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企业也可能由于过度国际化而导致绩效下滑。如果企业进入太多的国家,包括一些外围或市场较小的国家,那么,协调和管理成本就会快速上涨,最终超过进一步对外扩张能带来的收益。[14]因此,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呈水平S形曲线状,即企业的绩效随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首先下降,然后上升,最终再下降。Contractor等人对全球最大的103家服务企业的研究证实了他们提出的水平S形曲线关系的假设。

L u和Beamish(2004)综合考虑了国际化带来的利用特定资产和寻求新的竞争优势的利益,以及其固有的外来企业劣势、新创事业缺陷和管理分散业务的额外费用,运用图示法形象地说明了国际化程度

与企业绩效水平S形曲线关系的产生机理。他们采用1986~1997年的数据对1489家日本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Chiang等(2005)对我国台湾上市公司的研究以及Li(2005)对美国服务企业的实证研究,均证实了水平S形曲线关系的存在。

Ruigrok等(2007)选择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瑞士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水平S形曲线关系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多数瑞士企业不得不在成立之初就进行对外扩展,因此,瑞士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当一部分瑞士企业的FSTS高达90%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瑞士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呈向右平移的水平S形曲线关系:企业绩效首先上升到中等国际化水平,然后开始下降,在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上又会经历较为缓和的上升,最终在极高的国际化水平上再次下降。这个结果表明,在国际化过程中,面对多元化环境的挑战和经营绩效的压力,企业虽然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和调整来恢复业绩的增长,但当国际化发展到极高的水平以后,组织和环境复杂性迅速加剧,从而导致绝大多数企业无法成功应对。[15]

61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小结。以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有关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既有实证研究。它们的主要结论是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两者呈正向线性、负向线性、倒U 形、U形和水平S形关系。表2列示了相关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表2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概要

关系形态理论视角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正向线性关系特定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资源基础观国际化为企业带来净收益

负向线性关系外来企业劣势论、代理理论国际化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倒U形曲线关系国际化渐进论

国际化会给企业带来净收益,但到拐点,管理成本

开始急剧上涨并导致绩效下滑

U形曲线关系组织学习、组织演化、复杂性理论(自我调节和适

应)以及权变理论

国际化造成企业与外部环境不匹配,并导致绩效下

滑,迫使企业开发新的知识并调整战略和组织结

构,以提高企业的绩效。这一过程呈现周期性循环

的特征

水平S形曲线关系国际化扩张三阶段论(综合性框架)

企业的绩效先随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然后上

升,最终再下降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三)各种情境因素的作用

众多相异的研究结论表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context ual2 dependence),企业的国籍、地理区位和产业特征等外部因素以及国际化速度、战略等内部因素均会对两者的关系产生影响。相关模型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就会导致研究结论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目前,国际商务学者主要在模型中引入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营销强度(广告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规模、年龄和所属行业以及产品多元化程度等反映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其他特征的调节变量或控制变量。研究结果普遍显示:研发强度、营销强度、企业规模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年龄起负向调节作用,而产品多元化程度的影响则难以确定。

K otabe等(2002)采用1988~1993年的数据对49家美国制造业企业进行的研究表明,研发强度和营销强度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L u和Beamish(2004)对日本企业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那些在无形资产上投入较多的企业能够从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中获得较高的利润。我国学者黄嫚丽等(2006)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研发强度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广告强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即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一个门槛效应,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2]Qian(2002)采用1989~1993年的数据对美国制造业71家中小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适度的产品多元化能够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谭伟强等(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则显示,同时实行产品多元化和跨国经营战略

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但开展国际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则具有较好的绩效表现。[16]Bausch和Krist (2007)采用元分析法对前人的36项研究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研发强度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产品多元化则起负向调节作用;欧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成立不久的大型企业的国际化绩效表现优于历史悠久的小型企业,且年龄因素的影响大于企业规模的影响,即经营灵活性相对于资源可获得性而言,对企业海外经营的成功更为关键。[17] 近年来,一些学者还进一步考察了企业出口、市场进入方式、区位选择等国际化战略行为变量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Pantzalis(2001)利用1990年的数据对420家美国跨国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经营的企业其市场价值明显高于那些没有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企业。L u和Beamish(2004)对164家日本中小企业的研究表明,同时进行大规模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会降低企业的绩效,而与具有当地知识的伙伴结盟有助于克服中小企业在资源和能力上的劣势。Cristina和Esteban(2007)对西班牙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国际化的绩效表现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进入方式,还取决于进入方式与投资区位、企业所有权优势及国际化经验等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18]

三、结论及展望

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回顾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国际商务学者的相关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均衡分析转变为基于动力学的演绎推理;从传统的经济学分析转变为从战略、组织学习和管理等多个角度去考察。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由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以及企业国际化动因和战略的多样性,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关系形态并不相同。这可能表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关系模型。 第三,现有研究主要论证了国际化过程中的企业绩效变动趋势,但是,我们仍不清楚这种绩效变化趋势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经营效率变化或国际化创新行为造成的。尽管Sullivan(1994)等人采用多维度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但他们主要考察了由这些多维度指标组成的复合指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没有分析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

第四,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大样本横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来对不同的关系假设进行验证。由于企业资源和国际化过程的独特性以及相关调节变量的复杂性和相异性,这种基于多行业大样本的研究很难揭示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一般关系。

此外,大多数研究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没有适用性。

综上所述,今后必须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实地研究,即针对单个行业或个别企业,合理选择国际化程度和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从不同的视角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进一步剖析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这样的研究最好实施纵向追踪,把企业国际化的具体过程与不同时期的绩效表现联系起来,论证国际化程度较低的企业是否真的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它们的绩效能否随着国际化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改善。此外,应该加强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与绩效的研究,揭示它们不同的国际化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Hennart,J2F.The t 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a multinationality2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7,

47(3):423-4521

[2]黄嫚丽,蓝海林.特定优势视角的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Hitt,M A,Hoskisson,R E,and K im,H.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Effect s o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product2diver2

sified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4):767-798.(下转第36页)

[11]Ruggles,H.The state of t he no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actic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80-89.

[12]McElroy,M W.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Complexity,learning,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M].Boston,MA:Butter2

wort h2Heinemann Press,2003.

[13]Nonaka,I,And K onno,N.The creation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3):40-54.

[14]Ehms,K,and Langen,M.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R].APQC Conference,Las Vegas,NV,2000:7-8.

[15]Balafas,P,J ackson,T,and Dawson,R.Deplo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ecuring future sponsorship wit hin a highly hierar2

chical role2based organizational 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Culture and Change Management,2004,4(3):643 -652.

[16]Diaz,V,and Mc Gee,P.Distributed learning object s:An open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A].in Amy Metcalfe(Ed.).Knowl2

edge manage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A critical analysis[C].Hershey,PA:IDEA Group Publishing,2005:147-181.

[17]Eppler,M J.Making knowledge visible t hrough knowledge maps:Concept s,element s,cases[A].in C W Holsapple(Ed.).Hand2

book of knowledge management[C].Springer2Verlag,Berlin:Heidelberg,2003:425-438.

[18]Eppler,M J,and Burkhard,R A.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Framework and cases[J].Journal of Knowl2

edge Management,2007,4(11):112-122.

[19]Mertins,K,Heisig,P,and Finke,I.Wissensmanagement2audit:Benchmarks für den umgang mit wissen[A].in K Schwuchow,

and J Gut mann(Eds.).J ahrbuch Personalentwicklung und Weiterbildung[C].Luchterhand Verlag:Neuwied,2001:157-162. [20]Hylton,A.Measuring and valuing knowledge:The role of t he knowledge audit[EB/OL].Copyright:Ke Kma2Audit,Dr Ann Hyl2

ton,http://www.Ke https://www.sodocs.net/doc/018273018.html,,2002.

(责任编辑:康 辉)

(上接第21页)

[4]K im,W C,Hwang,P,and Burgers,W P.Multinationals’diversification and t he risk2return trade2off[J].St 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4):275-286.

[5]G omes,L,and Ramaswamy,K.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 he form of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na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0(1):173-188.

[6]Lei Li.Multina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A synt hetic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9(2):117-1391

[7]鲁桐.W 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8]G oerzen,A,and Beamish,P.Geographic scope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

24(13):1289-1306.

[9]Denis,D,and Y ost,K.G lob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5):1952-19791

[10]Dess,G G,Gupta,A,Hennart,J F,and Hill,C W L.Conducting and integrating strategy research at t he international,corpo2

rate,and business levels:Issue and direc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5,21(3):357-393.

[11]Sullivan,D.The t hreshol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Replication,extension,and reinterpretation[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2

view,1994,34(2):165-186.

[12]Lu,J W,and Beamish,P W.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M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6):

565-586

[13]Ruigrok,W,and Wagner,H.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J].Management Inter2

national Review,2003,43(1):63-83.

[14]Contractor,F J,Kundu,S K,and Hsu,C2C.A t hree2stage t heory of international expansion:The link between multina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 he service sect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3,34(1):5-18.

[15]Ruigrok,W,Amann,W,and Wagner,H.The internationalization2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t Swiss firms:A test of t he S2shape

and extreme degre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7,47(3):349-3681

[16]谭伟强.多元化、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R].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400975),2005.

[17]Bausch,A,and Krist,M.The effect of context2related moderators on t he internationalization2performance relationship:Evidence

from meta2analysi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7,47(3):319-3471

[18]Cristina,L2D,and Esteban,G2C.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 ment s:Interaction between entry mode and FDI at2

tribut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7,47(3):393-4221

(责任编辑:康 辉)

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1

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国际化程度研究述评 在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中,关于如何衡量和比较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不少的探讨和研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美国学者丹尼尔·沙利文(DanielSullivan)曾尝试用五种经济指标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DOI)=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FSTS)+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ATA)+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OSTS)+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TMIE)+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PDIO)。(2)芬兰学者韦尔奇和罗斯坦内(Welch,Luostarinen)提出了国际化进程的六纬度测度模型,设计了一个全面综合的分析框架来评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这六个纬度分别是运作方式、销售对象、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财务资源。(3)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出版的《2000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3×100%。 其中最有代表意义、应用最广泛的是跨国化指数,其揭示了跨国公司国外参与深度,因其简单、易测量而被应用最多,但是其仅仅衡量了企业国外活动的一个方面,它未能提供一家企业国外活动的地域多元性,未能揭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广度。我国学者也对企业国际化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鲁桐(2000)提出的“蛛网模型评价法”,试图将反映企业国际化的六个方面进行五级量化分析。这六个方面分别是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组织结构和跨国化指数。 企业国际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述评价指标无疑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国际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是,这些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各个指标等量齐观,评价指标没有权重的区别,导致完全不同的企业最后的国际化程度相近甚至相同。 第二,这些评价标准没有将企业国际化的内向和外向国际化加以区别,在中国,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加入对企业内向国际化的研究第三,这些指标没有将企业国际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指标来处理,只是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教育技术学2002级申政22# [摘要]: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也越来越关注绩效管理,并着手于以绩效来提高建构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上下协力树立注重实绩的理念和创造价值的理念。成功实施绩效管理,不但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更能提升管理部门的地位。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绩效(Performance)就是企业的运作效率。近年来,有关绩效评价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选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如层次分析法[1]、数据包络法[2]、主成分分析法[3]等等,而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和探讨企业绩效动态变化的理论和方法却不多见。研究企业绩效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绩效评估形成完整的闭环,使企业运作方式得以改进。因此,关于绩效的动态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世界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及挑战,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切实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的管理效用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绩效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价值创造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通过“选、育、用、留”4个环节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因此,企业经理必须认真研究绩效管理,努力推动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有效利用绩效管理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的方法、手段和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商场如战场,商海多风浪”。一方面是日趋复杂的经营管理环境,一方面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对于广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而言真可谓是“前狼后虎”,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惟一有把握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将会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4]。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商场中打拼也是如此。而且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是,在商场中往往棋差一招,全盘皆输。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管理之王”的时代,钻研更为精要的经营管理之道,已经成为每一位矢志开拓市场、铸造辉煌业绩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4]。 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绩效管理必将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走下去,并且会越来越有成效。 二、关于绩效管理 我们经常认为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只是为了奖优罚劣。于是绩效管理成为管理者手中的鞭笞,而员工则视之为监工的化身,秋后算帐的变种。实际上,绩效管理的真正目标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提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意识,促使员工团结一致向组织目标前进[8]。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战略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是员工和经理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定立绩效发展目标,通过过程的持续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经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

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剖析国内外现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一)绩效考核的引进 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1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的。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组织。最早提出绩效管理的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评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但是斯坦利.E.西肖尔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只关注企业本身的内部因素。 (二)全过程绩效管理 20世纪快进入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几个代表性观点。首先罗杰斯等人的主要观点是绩效应该从整体进行管理,他们于1990年指出在政府里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计划、改进和考察。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 魏继华宗刚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 摘要:近年来企业绩效评价问题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国内外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发现有关绩效评价系统在企业内部动态演进的研究较少,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建 议应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绩效评价研究概况演进 近年来国内外对企业绩效测量和管理的研究兴趣日渐浓厚,许多知名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从各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理论和实务中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模式、框架等不断涌现。尽管很多企业采用了许多方法和程序来设计和实施更好的企业绩效评价,但是这些方法是如何在实施中演进的却鲜有人关注。 一、国外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概况 (一)指标选择和框架设计是多数文献的关注点早期国外业绩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问题上。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最早源于上个世纪初,哈瑞(Harrell,1911)标准成本制度中的成本指标;纳德森?布朗(DonaldsonBrown,1960)的杜邦分析体系投资报酬率(ROI)指标;霍尔?麦尔尼斯(Melnnes,1971)的净资产回报率(RONA)指标;帕森(Persen,1979)的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财务指标;米勒(MillerJ.G,1982)首次将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时期企业的范围与规模主宰着竞争,而各种财务指标提供了经营成功的评判标准,因而传统的财务性评价基本上能够满足当时管理理念的要求。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原有财务评价模式遭受到诸多责难,如美国学者保罗.尼文(PaulR.Niven,2002)将传统的财务性评价的局限性概括如下:与当今的经营环境不符合、滞后性、倾向于强调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思考、与企业组织的各个层次不相关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关注某个部分的评价会导致整体结果的弱化。一些学者在批判基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业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从多个维度开展“平衡”的评价,从而使得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如何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成为一个新课题。在诸多研究成果中,较具影响的有:凯文?克罗斯(Kelvin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Lynch)的业绩金字塔(PerformancePyramid),强调了组织战略在确定企业绩效指标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互赢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重复运动的等级制度(罗宏等,2002)。然而,此模型只是在理论上比较成型,而未能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实施。罗伯特?卡普兰(Kaplan,R.S.)和戴维?诺顿(Norton,D.P.)的平衡计分卡(BSC)将长期与短期因素、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外部与内部等多方面因素引入业绩评价系统(Kaplan,R.S.&Norton,D.P.,1992)。随后提出的战略地图(StrategyMaps)是平衡计分卡的自然延伸,揭示了平衡计分卡系统各个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Kaplan,R.S.&Norton,D.P,2000);而Kanji,G.和Moura(2002)提出的基于QW和KBEM相结合的计分卡(KBS),指出了BSC的四个维度因果联系并不是很清晰的缺陷;Eric.Wolstenholme(1998)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引入平衡计分卡研究;后来其他学者(AndrewP.Sage.等,2000)提出“动态平衡计分卡”(DBSC),力求达到策略和中短期的绩效相联系,在平衡计分卡反馈基础上更新之前动态地产生一个最佳的业绩指标评价系统。总体而言,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平衡”的评价模式必须明确回答有关学者所质疑的三方面的问题: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各维度的因果关系以及评价系统的动态更新。在对平衡计分卡反思的基础上,AndyNeely的业绩多棱体(PerformancePrism)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角度来考虑组织目标和战略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要求(Bourne等,2003)。这是业绩多棱体相对于平衡计分卡的突破,但是该模式并没有进一步分析经营者的利益通过什么机制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及战略相联系,使有关业绩相关者的分析对业绩评价的影响未真正发挥作用。 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大影响的还有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的经济增加值(EVA)方法。这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量化了投资增值收益,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避免了企业利润高估,真实地反映了股东财富增加状况,是对企业真实经济利润的评定。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内在的缺陷:EVA中涉及到的债务成本显而易见,而股权成本却难以计量;EVA的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只能用于有限范围的持续经营的企业,而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新成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等;EVA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影响;EVA受折旧方法选择、资本成本波动的影响等。其后,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市场增加值(MVA)使得EVA作为一种业绩评价方法逐步地完善化、合理化。 (二)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动态演进少有涉足Senge(1996)指出,在当今高度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应对持续不断的变革以追求卓越,而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演进的低效管理会导致评价危机;Kaplan和Norton(1993)指出,在设计与实施绩 作者简介: 魏继华(1976-),男,河南镇平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宗刚(1957-),男,北京市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国际化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是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的思考。第一章论文的导论从企业国际化的国、内外背景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目的。第二章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过程,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沿革,并给出 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 第三、四章在分析和评价西方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动因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发展动因和发展状况进行评述。第五章通过比较和分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特征,论文认为中国转轨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的差异化。第六章探讨在现有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为什么需要转换传统竞争的思维模式和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竞争等问题。第七章主要研究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快速增长时期,不同产业对外直投资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选择问题。 第八章专门研究在“走出去”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已经进入跨国并购时代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策略和并购模式。第九章国际化的对策建议。与现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研究范围上,本文研究的内容聚焦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上。如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和进入战略、如何与国外竞争者竞争、是直接投资还是跨国并购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等。 理论、实证、战略三位一体,紧密结合。2.在研究对象上,直接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国 际市场进入模式和竞争战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从比较 优势到竞争优势等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3.论文总结和归纳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提出了针对中国国情的若干政策建议。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但面对变幻万千的国际市场,往往是镜花水月。

企业国际化: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2006-12-26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一、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 近几年,中国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发展模式也趋于多元化。未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数量和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受国内石油企业综合能力不高、国内市场化程度低、国际经验缺乏等约束,国际化道路充满了风险。 1. 中国石油业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原油加工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第六大产油国、第十二大原油探明储量国。中国石油业正在向竞争性市场发展,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评价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地位,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 (1)相对于需求的资源短缺。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从1997年的8.9%上升到2004年的40.4%; (2)国内原油产量平稳增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原油产量占世界份额稳定在 4.3%~4.4%之间,而国内原油消费需求从1994年的4.61%上升到2004年的8.28%; (3)国内炼油能力和加工量的全球份额越来越高。2004年,中国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炼油能力从1995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6.9%,原油加工量从4.3%上升到7.4%。 在《福布斯》2005年20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和中海油有限公司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分别排第8、第11和第41位。但与国际重要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仍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总量和效益差距大、上下游一体化协调性不强、经营效率有待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石油公司大多是全产业链国际化,中国石油企业主要是上游国际化,在海外的原油产量比重、海外原油加工量比重和海外成品油销售比重等三个指标都非常低,甚至为零)。 2.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主要有六种模式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路径可以分为“请进来”(1988年,宁波镇海石化成为中国第一个为海外客商承接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和“走出去”两个阶段,其中走出去阶段,又可以分为多途径走出去(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油气资源收购(2002年,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印尼五个区块油气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管理学者、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措施,综述如下: 一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考核发展而来,绩效考核的内涵也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以后,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正式进入了企业管理活动范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 “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科学管理”是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运用中体现绩效考核。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与“绩效考核”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强论,如奥法佛的ERG 强论、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强论和认知评价强论、亚当斯的公平强论和弗鲁姆的期望强论等对人事管理有广泛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早期理论与“绩效考核” 巴克的人力资源职能强论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而且要是企业所有人员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在最高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做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彼特.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1992年斯挂瑞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可从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及重要程度三大类来分析。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考核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考核,转向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二近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状况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概念的提出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地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模型经济竞争文献综述 对于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整个组织的绩效;二是指个人的绩效。对于绩效的含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二是从工作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应当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工作的行为。 一、参考文献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陈瑜编写的《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中以是以DT公司为研究对象。DT公司是一家由研究所转制形成的高科技上

市公司,本文的作者作为DT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同业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指导并实施了公司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作者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以对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主线,针对DT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在对企业现有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并据此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分为部门、干部和员工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的基础激励框架。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技术与方法,根据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成功建立了适合于D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并对体系的推行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7年杨建奎编写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三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

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的原因: 一:国际化是为了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 二:能够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中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 三: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四:加快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另外的,欲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的力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严重制约。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加大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程度。一: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约束需要更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中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如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加剧,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未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的扩张,能源资源矛盾可能还将持续或加剧。需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海外资源的合作开始与利用。二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投资扩张加大了产能过剩,据估计目前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已经较高,需要加大参与全球产业重组和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同时,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强,具有多元化的比较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国际化不是一条平坦大道。即使像联想、华为这样在中国占据绝对优势的企业,道路依然十分坎坷。因此,在做战略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它与组织控制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与企业的经营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管理控制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经营结果与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以及确定导致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避免产生于经营目标不一致的行为。研究构建中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的规范示列和编制客观的评价报告;二是设计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系统;四是选择合理实用的评价计分方法。”因此,怎样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怎样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财务指标 一、引言 自20世纪初杜邦公司运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进行业绩评价以来,业绩评价就再也没有逃出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伴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对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又成为国外业绩评价的两大主流方法。(王化成,2004)

业绩评价就是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目标从而来设计与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客观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相应经营期内的业绩做出客观的、公正的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无论是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还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思想,西方的一些国家的业绩评价不管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和成熟。很多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兴盛不衰,20世纪初出现了对成本的业绩评价;20世纪中期出现了杜邦分析法,运用财务指标对分权部门业绩进行评价和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积分法开始兴起,该系统是集经济增加值、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标杆管理,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于一身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因此,当前应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企业现状的业绩评价体系,实施和制定适应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和业绩评价体系。 二、国外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发展 西方的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大约建立过三个过程,分别是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财务业绩评价阶段和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哈瑞(1911)设计了标准成本制度,这是美国最早出现的标准成本制度,他开创了业绩评价指标的先河。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成本控制,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

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及功能 第一节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绩效评价的功能及重要性 第二章企业经营绩效的财务和非财务评价 第一节传统的财务评价及缺陷 第二节非财务评价及缺陷 第三章综合绩效评价----平衡计分法简介 第一节平衡计分法介绍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与其它绩效测评法的比较第三节平衡计分法与战略治理的关系 第四章综合绩效评价——平衡计分法的应用第一节 AAA公司建立自己的平衡计分法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在AAA公司的进一步应用第五章平衡计分法在我国应用探讨 第一节我国绩效考核现状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在我国应用初探 结论 第一章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及功能 绩效评价是企业治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评价,治理者能够了解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状况、资源配置状况以及企业的实施状况,并能及时发觉问题,为纠偏提供依据。本章将回忆绩效评价的历史进程,强调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阐述绩效评价的功能。 第一节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历史演变,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方式的不断改变,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增强而进行的。我们以时刻为序对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回忆。 一、经营绩效评价思想的萌芽 经营绩效评价最早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经营方式开始改变,企业治理者为猎取更多的

利润,必须讲求有效的治理,而要实现有效的治理,就要借助财务报表提供的资料,当时的绩效评价要紧是依靠企业提供的报表对企业过去经营的绩效进行评价,要紧指标也确实是企业的利润。 二、60年代的研究 这一时期,绩效评价的研究要紧是针对控股公司。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霍金斯(Hawkins)、泽诺夫(Zenoff)、莫里尔(Mallriel)。尽管投资酬劳率(ROI)和剩余收益(RI)越来越多的被作为业绩计量指标,然而销售利润率(Profit on sales)被认为是更重要的指标。这时期人们认识到有必要针对子公司特有的经营环境,设立适合控股公司的特定绩效评价方法。【1】 三、70年代的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的范围开始扩大,讨论问题更加深入。1971年,麦尔金斯(Melnnes)分析了30家美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绩效评价系统,指出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ROI,其次是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这一时期对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的还有:美国的财务经理研究基金会(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美国会计协会(AAA)、罗宾 【1】尚志强著,《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1998年5月,经济科学出版社,6页

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本科生学年论文1 题目: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院(系)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班级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姓名胡婷婷 指导教师(职称)麻凤梅(讲师) 提交时间二〇一三年七月

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胡婷婷 (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陕西安康,72500) 摘要: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对国内、国外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理论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理论体系。 关键词:绩效;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Hu Tingt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 Abstract:In the economic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From which it can be seen tha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has experienced by sing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o the direction of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process, finally formed a complete se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Key words: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review

企业国际化理论解读

企业国际化理论 一、企业国际化的模式 进出口贸易 OEM贴牌生产、许可证授权、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化技术、非技术合作(非股权) 国际联盟 合资(股权) 绿地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并购 二、国际化理论的框架(主要分析哪些问题,可用于文献综述的框架) Dragon multinationals, John A. Mathews ?国际化的概念:什么是国际化(应该考虑dominant和latecomer) ?国际化的动机:利用优势与寻求优势 ?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国际化的(三类不同的跨国公司—dominant MNEs from USA, Japan and Euro; dominant MNEs from Scandinavian; latecomers) ?国际化能提供哪些好处,国际化优势的来源:OLI VS LLL 三、传统的国际化理论(established MNEs) 1、Trade Theory 1.1 Heckscher-Ohlin:国家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进行贸易。仅仅涉 及到贸易理论,是国际化的最初形式,没有涉及到MNE。 1.2 将MNE看成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资本由低收益率国家流向高收益率国家的结果。1.3 MNE产生于的原因在于技术差距。 2、Industrial Theory 2.1 Hymer(1976):MNE具有很多优势,形成了垄断势力,要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垄断势力。 2.2 Knickerbocker(1973):bandwagon effect(寡占反应理论),MNE是成群的。解释了为什 么美国跨国公司进行的大笔海外投资都发生在同一时刻。 2.3 Graham(1978):tit-for-tat hypothsis,MNE是对其他企业侵入本国市场的反击。 不能解释为什么回去投资设厂而不是通过授权? 3、Product Cycle Theory:Vernon 从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产品初期,仅限在国内生产伴随少量出口;成熟期,寻找新市场,大量出口,同时寻找低成本生产地,开始海外投资 4、Internalization Theory:Buckley & Casson(1976) 企业是理性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决策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特别是知识存在市场失灵。首先难以对知识进行估价,而卖方通过向卖方描述知识从而获得合理价格又容易造成模仿,从而是知识失去价值; 所以,企业需要内部化生产,来解决中间产品的市场失灵问题。 与前面所述的理论相比: 内部化理论认为MNE的形成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的结果,企业一开始不需要具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综合2011年第1期(中) STUDY AND EXPLOR E 研究与探索实际比率32.330.883.3312102.661.63相对比率4=3÷21.170.591.331.51.70.670.54表1沃尔评分法财务比率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成本/存货销售额/应收账款销售额/固定资产销售额/净资产合计 比重12525151010105100标准比率22.001.502.5086 4 3 评分5=1×429.2514.75 19.95 15.0017.006.702.70105.35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李丹曾繁荣 绩效评价是监督管理企业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价。随着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沃尔评分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财务报表结构指标评价法、相对值指标评价法等,现代方法主要包括经济增加值评价法、 平衡计分卡评价法、绩效金字塔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本文对一些主要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一、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沃尔评分法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 大·沃尔,其在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他选择了7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评分。沃尔评分法的指标内容与计算可见表1。 沃尔评分法理论上的一个弱点就是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 7个指标,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些,或者选择别的财务比率,以及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从理论上解决。沃尔评分法技术上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这个缺陷是由相对比率与比重相乘引起的。财务比率提高一倍,其评分增加100%,而缩小一倍,其评分只减少50%。 (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TheDuPontSy-stem)由F·唐纳德桑·布朗首创,它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其特点是以权益报酬率为核心指标,将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资本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上而下的、能够全面直观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揭示公司绩效领域中的薄弱环节,指出公司努力和改进的方向,同时也为决策者采取措施优化经营结构和理财结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指明了方向。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不足有:一方面指标较单一,很难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不能提供重要的现金流量而亟需补充和完善。 二、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经济增加值(EVA )评价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几种新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中,最引人注目和应用最 广泛的就是EVA(EconomicValueAdded)方法。根据EVA的创立者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的解释,EVA是企业资本收益 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更具体地说,EVA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之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如果差额是零,说明企业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这一概念的基础是利润,用于股本投资的钱实际上不是利润,在企业的收益高于其资本成本以前,实际上是亏损经营,企业是否有净利润实际上不能成为判断企业盈利与否的标准,只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弥补了资本成本时,才可以说是盈利的。 基本EVA公式如下:EVA=NOPAT-IC[D D +E KD+E D +E RF] 其中,NOPAT是税后营业净利润,IC是投资成本,D是长期负 债,E是所有者权益,KD是长期负债成本,RF是无风险投资报酬率。EVA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未扣除股权资本成本的缺陷,并且 EVA指标综合了公司的投入资本规模、资本成本和资本收益,因此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公司资本经营增值的状况,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合理、准确。该方法一经提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于其自身的优点:首先EVA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EVA指标考虑了资本成本,只有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的经营绩效指标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其次,EVA指标尽量剔除会计失真对绩效评价的影响。EVA指标要求在计算之前对会计信息来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尽量消除公认会计准则所造成的扭曲性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再次,该方法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根据EVA的定义可知,企业EVA业绩持续地增长意味着公司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持续增长,因此,应用EVA有助于企业进行符合股东利益的决 策。第四, EVA方法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即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 的行为,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这样就能够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最后,EVA方法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 (二)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由哈佛商学院的会计教授RobertKaplan和战略复兴集团总裁DavidNorton开发出来的企业平衡计分卡,迅速吸引了企业和咨询界的注意,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首先,现实正需要这样的一套评估体系,随着传统评估体系遇到巨大的挫折,面对更加复杂环境的需要,巨大的市场机会呼唤这一方法的出现。其次这一方法通过《哈佛企业评论》一系列的文章和咨询顾问的宣传,得到很好的包装和推广。最后,这一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存在一定的深度,这一优点使第一次看到企业平衡计分卡的读者很快就了解它,但是当其更细致地探求的时候,意识到其中所蕴涵的内容远比初次显现的要多。企业平衡计分卡的基础比较简单, 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