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阅读与鉴赏 诗十七

阅读与鉴赏 诗十七

阅读与鉴赏 诗十七
阅读与鉴赏 诗十七

阅读与鉴赏诗十七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

1.根据要求做题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去二三,

烟村四五,

亭台六七,

八九十花。

(2)分析数量词在该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1)里家座枝(2)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图一至十十个数词和量词的巧妙配合,使该诗形象丰满,朗朗上口

【解析】

【详解】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重点考查对诗歌中量词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第一句中,“去”是“距离”的意思,可确定“二三”后的量词是“里”;第二句中,“烟村”,指被烟雾笼罩的村庄,诗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的村庄中有四五户人家,量词用“家”恰当;第三句说的是“亭台”,量词用“座”恰当;第四句横线后是“花”,量词用“枝”恰当。

(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数量词在该诗中的表达效果”,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结合数量词在句中的意思、诗歌的意象、意境来分析。本诗中“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支”意思很好理解,整首诗写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从意象和意境来看,诗人在每句诗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个量词,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等意象编织在一起,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使诗中意象如在目前,构成一幅自然朴实、幽静美丽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点睛】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诗歌中的“炼字”。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请对某类词语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类词语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等。解答时要将所考查的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类词语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类词语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答案】采地黄卖地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分析理解概括诗歌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看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赏析概括内容的诗句仔细阅读,根据诗句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答题。本题要求考生概括出诗歌前八句和后八句分别叙写了什么内容。仔细阅读这首诗,诗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农民生活成了问题,为下文写采地黄做铺垫;二、三两联交代农民生活的景况,说明为了活命,农民只得采挖地黄。第四联具体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由此可见以上四联为诗歌的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为度荒采地黄。后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来的地黄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央告对方用这地黄喂对方的肥马,自己愿换些吃残的

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

【点睛】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成为可能。鉴赏的关键在理解,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标题入手理解诗歌。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很多论述类文章,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学生要明白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阅读诗歌题目开始来读懂诗歌内容。②利用注解和诗前小序理解诗歌。诗歌作品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抒发的特定的情感,注释和小序往往解说作品的写作原因、背景,所以,通过注解和小序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注解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会向读者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特别是在考试试卷中,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③阅读诗句理解诗歌。阅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字词,读懂字面意思;二是懂得诗家语,辨语序,补省略,弄懂诗歌内容;三是明意象,懂兴寄,读懂诗歌的深层含义。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题干问的是“三、四两联”,就要奔向

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①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②相当:相遇,相逢。

4.诗歌前八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奈何此征夫”至“何时返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

【答案】

4.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表现征人的辛劳困苦。然后以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永远无法回归故土,表现征人漂泊在外的无奈

与孤独。这几句诗为下文描写征人的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

5.(1)①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②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③出征之久,年岁飞逝,老之将至;④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2)这些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反映了征夫思乡不得归的主题。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诗句作用能力。赏析诗歌表现手法,首先指出诗歌运用的是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诗句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目是“诗歌前八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仔细阅读诗歌前八句,可知诗歌前八句通过“鸿雁”和“转蓬”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征夫的生活境遇,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赏析诗歌内容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把握赏析内容的部分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把握其所写的内容,进而把握其表达主旨。本题要求概括“奈何此征夫”至“何时返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仔细阅读“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六句答题时抓住描写征夫的生活的关键词句,如“不解鞍”“不离傍”“老将至”“返故乡”等进行概括征夫的生活,进分析这些内容所体现的主题即可。

【点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出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答题时先点出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艳歌行

无名氏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悲歌

无名氏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艳歌行》中,好心的女主人帮游子缝补衣衫,却被从外归来的丈夫误会。B.《艳歌行》中,兄弟几人面对男主人的误会,并未极力为自己辩解和开脱。C.《悲歌》中,游子以远望故乡代替还乡,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D.《悲歌》中,游子内心的情感无法诉说,就像车轮在肠中转动般阵阵绞痛。

7.古诗词中“燕”的意象丰富,下列表格中,对诗词中“燕”寄寓的感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8.《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同,请简要赏析二者的抒情手法。

【答案】

6. C

7. C

8.《艳歌行》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诗中写了游子在异乡衣衫破烂,好心的女主人帮他们缝补衣物,却被归来的丈夫误会的一场尴尬,借此抒发了远行在外不如在家的感慨,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悲歌》采用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有误,远望故乡而不得见,无法排遣痛苦。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及情感赏析能力。意象是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诗词中,诗人往往借助于某些“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读者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一般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本题要求选出“对诗词中‘燕’寄寓的感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当年燕子知何处”,这里的“当年”“何处”提示了古今对比,世事变迁的视角。“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描绘的是眼前的荒凉景象,也进一步印证了这是昔盛今衰的慨叹。所以本项诗句中对“燕”寄寓的感情是“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之慨”。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要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题目是“《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同,请简要赏析二者的抒情手法”,题干已经规定赏析的表达技巧为抒情手法。且题目提示了两首诗的抒情手法的不同,因此要先答出各自采用的抒情方式(间接/直接),再分析内容和情感。《艳歌行》中写了游子在异乡衣衫破烂,好心的女主人帮他们缝补衣物,却被归来的丈夫误会的一场尴尬,借此抒发了远行在外不如在家的感慨,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是间接抒情。《悲歌》开篇就点出了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还乡无望便无可奈何地以望乡来代替还乡。然后更是直接说“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承接上句望乡而来。“郁郁”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写山岗累累。突出还乡困难及对故乡的思念。“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写出了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无亲人,即便是有家可归,但“欲渡河无船”,回不去。“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更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是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写他的思乡之情,他的痛苦遭遇,不敢乱说,只好闷在心中,万分痛苦,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这是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是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艳歌行》采用了间接抒情手法,通过写游子在异乡衣衫破烂,好心的女主人帮他们缝补衣物,却被归来的丈夫误会的一场尴尬,借此抒发了远行在外不如在家的感慨,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而《悲歌》通篇采用直抒胸臆,也就是直接抒情手法,表达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答题时先点出每首诗的抒情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空”是指江边“空旷”之意。

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0.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9.BD

10.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写出三条即可)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

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结合尾联内容分析,“动静结合”说法错误。故选B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抓住“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长不用”“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等内容,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水①

杜甫

三月桃花浪②,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③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注)①此诗系杜甫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时作。②桃花浪:桃花汛。③连筒:用竹筒汲水的水车。

此诗写景状物运用了什么突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动静结合,互相衬托。汛期水位达到江岸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沙滩,水色青碧得可撼动岸边的人家,都是静景描写;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动静互为映衬,画面更显灵动。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处主要是考查写景的手法,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本题先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再分析手法,可从动静、远近、虚实、视听等角度

来分析。本首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找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即可。汛期水位达到江岸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沙滩,水色青碧得可撼动岸边的人家,都是静景描写;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

【点睛】

分析诗歌写景状物运用的手法,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从诗中来看,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故选A项。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3.分析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中的作用。

14.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案】

13.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心绪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14.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中寄寓着独守闺房的主人公的幽怨之情。③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反衬主人公的孤单寂寞,抒写主人公心中的哀怨伤感。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的能力。作答这类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去

考虑:①结构上,根据诗句所在的位置去判断它的作用;②内容上,理解诗歌大意,联系语境去分析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景物特点和景物变换特点;诗歌写景抒情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等;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歌在写景时调动了颜色、形态、香气多个角度。由“奇树”“绿叶”“荣”“馨香”等可得出,此诗在写景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手法;“将以遗所思”表明了思妇的情感在写景中逐渐升华。“馨香盈怀袖”一句中,“怀袖”一词将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故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感别经时”表现出了思妇借花怀念之情,由此可体会出思妇的孤独寂寞感伤,联系前几句的“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可得出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点睛】

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词中上阕写的是清明时节冷雨纷纷的悲景,抒发的是寂寞愁苦的悲情,可答借景抒情;而下阕所写是美好的江南春景,抒发的却是诗人国破家亡之悲,可答乐景衬哀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5.“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比喻什么?诗人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5.“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明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极度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诗人误入官场,深受束缚,因此迫切希望摆脱束缚、回归自然。

16.前四句写近景,描写自己的宅院,体现了诗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后四句写远景,描写了一幅更为广阔的田园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谧、淡泊、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解析】

15.试题分析:题干是“‘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比喻什么?诗人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和两者间关系,还要从中所体现的效果。“尘网”、“樊笼”在作者看来是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回答本题时,先明确喻体是什么,再回答诗人的思想感情。

16.试题分析:题干是“‘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考查点有二:一是描写的手法,二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方宅十余亩”可知先是“近景”,再筛选出“暧暧远人村”,可知是“远景”。从整体画面充满生机来看,可知诗人对田园生活是喜爱的。回答本题时,先指出景物描写的视觉变化,景物的特点,最后回答诗人的感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doc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1)“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2.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

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我夸木心的时候,也是连嫉妒也忘了。”

“我夸木心的时候,也是连嫉妒也忘了。” 嫉妒,到底是种怎样的情感呢? 培根在《琼美卡随想录》中如是写到,“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恐怕要算嫉妒最顽强最持久的了,所以说,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 骄傲如木心,面对培根对嫉妒的分析,说:“关于‘嫉妒’,就这样听他说说,自己想想,大家聊聊,够了——我佩服他,佩服得身心愉快”。 而一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作家说起木心,说他写上海这个城市,“能写得如此够味,读后入迷,连嫉妒也忘了”。 这三人里,后两者都好像在说“嫉妒”,却又不全在说“嫉妒”,或许他们只是在将内心情感通过“嫉妒”二字传递,借此表达 自己赞赏的心情吧。 今晚这篇推送,也分享给你一篇读木心的感受——作者韩月牙,她是如此写道自己,“夸木心的时候,也是连嫉妒也忘了。”读木心文| 韩月牙 一、木心是谁孙,东吴人士,名璞,字玉山。后用“牧心”,“牧”字太雅也太俗,况且意马心猿,牧不了。做过教师,学 生都很好,就是不能使之再好上去:牧己牧人两无成,如能“木”了,倒也罢了。其实是取其笔画少,写起来方便。名字 是个符号,最好不含什么意义,否则很累赘,往往成了讽刺。

自作多情和自作无情都是可笑的。以后我还想改名。(《鱼丽之宴》第18页) 1984年,木心曾答台湾《联合文学》编者问,那时他被称为“一个文学的鲁滨孙”,已经“以迥然绝尘、拒斥流俗的风格,引起广大读者强烈注目”。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他向众人介绍自己时,有上述这段话。孙璞,是木心的本名。至于字,和百度上的说法不一样,百度上说,木心字仰中。也许都是对的,也许木心后来真的改了名。他不是强调,名字是个符号,最好不要有什么意义吗?仰中,这个字,对于一个1982年就定居纽约的华人来说,不想到它的意义是很难的。按照中国取名字的传统,当是玉山,“璞”是未雕琢过的玉石,和“玉山”关联紧密。做过教师,是木心很重要的人生经历。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教学生在绘画上有突破,本就很难,而木心对于艺术的认知和追求,远超过一般人。也许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更需要天资禀赋。但木心把话说得很漂亮,是自己,一个做教师的,没能使他们更好,而不是某些学生的禀赋不够。我这么一想,有外交辞令的嫌疑了。关于累赘和讽刺。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有意义的,但木心希望“最好不含什么意义”,言下之意,他的名字还是有意义的。只是他觉得这样是累赘,解释也是麻烦。“讽刺”二字,木心的话不只是漂亮了,简直是绝妙好辞。“牧”的雅俗,都达到极致,体现的正是木心拒斥流俗的一面,“两无成”应该是“讽刺”的宾语。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 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 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 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 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

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分类 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歌——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 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 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第一题、赏析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完成题目: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_会吾中_评木心诗歌_从前慢_

大众文艺 40摘要:本文从自然音响、意象盛宴、睿智悖论三个层面来赏析 木心先生最受读者喜爱的小诗《从前慢》,期望通过对这首小诗的赏析见出木心先生作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其创作对于当代文坛的价值所在。 关键字:木心;从前慢;音响;意象;悖论 木心半生都在漂泊——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可以说,文学之于木心先生就是“散步散远了的乡愁”。《从前慢》这首小诗便是木心先生在旅途中所写,当我们阅读这首小诗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旅途中,身心疲惫的长者坐在咖啡厅里,看着窗外行走的人群,镀金的回忆之门慢慢打开,五彩斑斓的生活断章跃然于纸上。 一、自然音响 木心先生被称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肇始于五四时期的现代诗歌区别于古典诗歌的“现代感”大概有这几个方面:诗歌内容的革新;诗歌精神内涵的革新;诗歌表现形式的革新。白话诗派、新月派、现代派、朦胧派等诗派的诗歌创作使得现代诗成为现当代诗歌创作的主流。木心的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现代诗的探索和尝试。与木心大概同时代的林庚所提倡的“自然诗”与木心的诗歌创作不谋而合。林庚在其《诗与自由诗》一文中指出:“自由诗好比冲锋陷阵的战士,一面冲开了旧诗的约束,一面则抓到一些新的进展;……故自然诗的佳作是‘似曾相似燕归来’,然而一个形式能叫大家都熟,则除多走外还须容易熟,所以既谈到“律”,则“韵”的和谐也就有其必要了。”第一次读木心的小诗《从前慢》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慢慢品味后会发现这首小诗的用韵和谐,如“自然音响”般,可称为“自然诗”的佳作。 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使诗歌音响达到舒缓悠扬的效果,如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早先与少年的韵同为ao ian,读来有一种复沓之感;大家为叠韵词,诚诚恳恳为双声叠韵词,读来有连绵之趣;“一句”二字的重复有种强调的感觉, 声调徐缓悠长,使得小诗的节奏慢了下来,给全诗定下了带着淡淡忧愁的怀旧情调。这种复沓连绵的音响与回忆的自然过程是相吻合的。 而诗韵的选择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 “i”韵、“iu”韵、“e”韵和鼻音韵母(en/eng/an/ang)的大量使用在小诗中是很突出的。回忆书写是种回溯式的书写,其过程自然是缓慢。“i”韵、“iu”韵、“e”韵在古典诗韵中多为哀婉、悠长之音,在表达哀怨的情绪或者是宁静的意境之时较为常用,如王维的《红豆》、《竹里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鼻音韵母(en\eng\an\ang)作为复韵母本身发音就比较缓慢,后鼻音由于其发音部位靠后,音响效果就更为悠长,如诗题从前慢,三个字都为鼻音,从是后鼻音ong,前和慢是前鼻音an,并且叠韵,读者在读到诗题之后,音响效果自然就缓慢下来,这种音响效果自然会使读者的心神宁静,进入诗歌的意境,回忆的世界。而“i”韵、“iu”韵、“e”韵发生相对细弱,鼻音韵母(en/ eng/an/ang)发音相对洪亮,通过运用这些诗韵不仅使全诗的音响效果自然缓慢,如一位长者娓娓道来,而且还使全诗的音响效 “会吾中” ——评木心诗歌《从前慢》周恩宏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 无论是坚守“道德理想主义”创作的新鲁军还是有着着传统道德基因的新生代“鲁军新锐”,在现代、先锋等路子上走的都相对晚一些,或许会被贯之以保守甚至是“守旧”的称谓,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更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写道德,写正面形象,便是弘扬主旋律,太中心而没有读者。80年代的坚守“道德理想主义”的山东作家用执着的坚守对抗着传统文明的流逝和诚信、礼义的消失。但是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传统道德滑坡和失落的种种弊端已经逐渐显现,这时候的文坛鲁军新锐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则是道德滑坡之后,我们该怎么做的话题。有的选择用回归传统、回到农村(东紫的《在楼群中歌唱》),有的选择封闭自己,用一己脆弱的力量进行决绝的反抗(东紫的《左左右右》),宗利华的《笼子里有草》),有的选择建构一个理想道德的“桃花源”(艾玛的“涔水镇”系列小说)。文学鲁军用作家的精神自觉和人文情怀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三、在真假善恶的人性纠结中,找寻道德叙事的张力空间 道德法则往往来自于习俗或者传统,这些习俗在某些时间段变演变成为制约人之行为的“普世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按照这种普世价值或者是严格的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出于生存本能或者某些利益的驱动,人都是在选择性的执行这些标准,执行的程度变决定着一个人外在的品质,通俗的讲便是德性,而其实质应该是人性与所谓“神性”的交锋和对垒,这种选择是很艰难的。就像东紫小说《在楼群中歌唱》中的李守志面对如何处理“捡到的一万块钱”一样,昧下这些钱女儿就可以来城里上学了,交还这些钱才对得起良心,才能活得心里亮堂堂的,敞亮亮的。李守志选择了后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崇高人性的回归。艾玛小说《浮生计》中新米杀猪之前蒙上猪的眼睛的做法,这种对动物的慈悲则是人性中恻隐之心、悲悯情怀的现实关照。东紫、艾玛等山东青年作家的道德写作就呈现这种特点,不先入为主、居高临下地以某种道德标准对叙述对象做要求和评判,而是着眼于通过与生活细节、与个体经历的描摹关照中找寻人性中或明或暗的闪亮之光。人性在哪里开始,又在哪里修复?每个人的内心都潜伏着沉沦和上升两种人性趋向,这两种人性趋向在生命展开的过程中产生复杂的交织,转变成了各种行为选择,成为了道德和品质的区分点。“鲁军新锐”作品中的“道德”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深入到人性中善于恶的复杂交织和两难选择中,展示不以判断为前提的“道德叙事”。不先入为主、居高临下地以某种道德标准对叙述对象进行严格的批判,也不放弃对于道德生命个体性与超越性的追寻,以担负重整生活信念的现代使命重新审视人性并理解人性,温暖人性并重塑人性。作家张炜曾经说过:正直的人遭受诽谤,勤劳的人忍受贫穷,丑陋尖刻的人横冲直闯,当我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怎么能够安静下来?正所谓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层面,很多有道德的因素,但又不是道德所可承担的,文学鲁军的道德叙事通过讲述现代个体的生命故事关注个人生命、个体生活悲剧的深层次空间,要比抽象的理性伦理丰富和深刻的多,这样更容易深入到人性道德领域的善与恶的复杂交织和两难选择中,“鲁军新锐”用坚守传统道德的遗传基因,深入到人性的本源,在都市生活的各色人等中演绎着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如果对现实和乡村问题的思考仅仅归结到道德层面上,则会消弱小说内容的张力空间,将道德层面的思考放在人性开掘的深度,深刻剖析其中的人性内涵和心理内涵,挖掘故事之外的东西,将道德的关注点放在故事之外,从更大的格局来思考和反映道德的话题,也应是“鲁军新锐”作家着力拓展的创作空间。 ?文艺评论?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作者: ————————————————————————————————日期: ?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木 心(素材)

木心 木心(1927年2月14日--- 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诗人、文学家、画家。1927年生于乌镇东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木心在故乡浙江乌镇逝世,享年84岁,是陈丹青的导师,曾出版多部著作。 木心先生出身首富之家,舅舅是作家茅盾。1948年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是林风眠的学生。毕业后,任教于浦东高桥中学。1950年代起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职。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于1971年被逮捕入狱,原先他自订的二十二册文学作品也都被查抄。出狱后继续从事美术工作。他还曾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等职。[1] 1982年起前往美国纽约定居,继续其绘画及文学创业。当时,木心的诗歌已经有脱离现代诗的端倪。80年代他开始以一句话的形式写作俳句,1986年于台湾出版《琼美卡随想录》,首度发表了他的一行式俳句,影响了日后台湾的自由句发展,与隐地并列为自由句的先驱。此后他出版了包括《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录》等在内的十余部作品。他还曾在各地举办个人画展,他也是首位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0世纪中国画家。此外,他还于1989年至1994年间为旅居纽约的一群文艺爱好者讲授《世界文学史》,其中包括著名画家陈丹青等。2005年他受家乡乌镇的邀请回国定居。2011年10月因肺部感染住进桐乡第一人民医院,同年12月21日凌晨三时该医院病逝。[2] 美术作品《塔中之塔》 从技法上看我们又很难将之称其为国画,因为木心先生很少单纯地使用笔墨而是将中国传统与西方当代艺术中的多种绘制技巧融为一体,以创造出他想象中的风景,而这风景是他精神的唯一安顿。与这批风景一同展出的还有木心先生写于狱中的诗文杂记,这里面完全没有对时世不平的抱怨,而是想象了大量世界精英分子间的对话:托尔斯泰、莱奥那多、沃尔夫、托斯妥耶夫斯基、瓦格纳。 木心先生将2008年的画作展览命名“塔中之塔”,一个是生活中囚禁他的“雷峰塔”,一个是他内心营造的“象牙塔”。正如巫鸿所说,木心先生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对现实的反抗,而是精神的升华。 “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木心曾对前来观看画集的访问者说。评说木心的绘画便不免有点惶恐,因为他在天上洞彻地看着我们的眼睛,是否聪明,是否诚实。 木心传世的绘画,能看到的不多。我手头有三种他的画集,第一种是《The Art of Mu Xin:Landscape Paintings and Prison Notes》,收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收藏的33幅作品,据木心说半数创作于“文革”浩劫中;第二种是《Mu Xin Landscapes of The Mind》,收入4幅作品,均标明画于1979年;第三种是《Celebrating the Life and Art of Mu Xin》,收入40幅作品,为2002年至2003年创作,彼时旅居纽约。感谢美国收藏家郭莱德(Frederick Gordon)先生,他让我在上海看到了木心绘画的一件长幅原作。 木心先生所有以上绘画,全部是中国水墨,对象一律是自然山水。无论在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作者: ————————————————————————————————日期: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一) 一、思想情感归纳 思想内容示例 忧国伤时(忧国诗)1.反映社会的黑暗、离乱的痛苦杜甫《石壕吏》、白居易《望月有感》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泊秦淮》、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观刈麦》 4.山河沦丧的痛苦,对国家前途和命运 的担忧 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登楼》《春望》、夏 完淳《别云间》、李煜《相见欢》、陈与义《登岳 阳楼》 建功报国(边塞诗)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曹操《龟虽寿》《观沧海》、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李贺《雁门太守行》、王昌龄《从军行》、陆游《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 苦心情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陆游《卜算子·咏 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楼》 3.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 叹及被贬的愤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 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赤壁》、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思乡怀人(思乡诗)1.羁旅愁思,边关思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温庭筠《商山早行》、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 洛城闻笛》《送友人》、崔颢《黄鹤楼》、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王维《使至塞上》 2.思亲念友苏轼《水调歌头》、李商隐《夜雨寄北》 3.闺中怀人李清照《武陵春》 生活杂感(田园诗、怀古诗、咏怀 诗)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春色的赞美 陆游《游山西村》、陶渊明《饮酒(其五)》、王维 《竹里馆》《终南别业》、孟浩然《过故人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其一)》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 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牧《泊 秦淮》 3.青春易逝的伤感,思念的惆怅与悲伤晏殊《浣溪沙》、李清照《醉花阴》《武陵春》 4.表达作者高尚的情操或蕴含哲理 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杨万里《过 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观书有感》、赵翼《论 诗》 送别不舍 1.深情厚谊,依依不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渡荆门送别》

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教案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案(002) 高年级班学生姓名: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课题:表达技巧讲解课型:复习课单元课时:第1课时 学案评价等级: 【学习目标】 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学习任务】 一、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当然,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二、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从多年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看,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修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自问自答)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三、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象征、用典、化用、联想和想象、寓庄于谐、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 四、区别和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表现手法是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主要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这是公认的,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五、另外,还有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照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