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

模型。然而,本文分析的是30个地区,个体较少,因此将个体效应视为|司定效应较为合适。(2)随机效应假定个体效应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而同定效应则无需这一假设,对于本文的研究而言后者显然更为合适。据此,我们将模型设定如下:

虼=乃+届lnTLif+履lrlTSit+“f,(3)

式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y表示地区经济增艮或者波动,lnTL、lnTS分别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指标的对数值,u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r地区不可观测效应。

然而产业结构只是经济增长或者波动的一种影响冈素,为更好地检验它们之间的关系,需控制住其他因素的影响。一般的做法是引入控制变量,但是由于经济现实中对经济增长和周期的影响因素很多,很多文献都根据自身的需要或者数据的可得性选择控制变量,没有一定的标准。为了避免控制变量选择的随意性,我们回避了控制变量的选用,借鉴了Frank(2005)分析地区经济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的做法,直接利用增长(或波动)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进行控制。从而计量模型变为:

yn=yI+_|3LlnTLft+p2InTSi,+IB,(yk奄InTL.)+p‘yn毒lnTSi,)+uit(4、)进一步,对(4)式进行差分处理以消除个体效应,得到差分模型:

AY,,=层AInTL,,+履Aln/S.+屈A(Yi,木h1呸,)+屈A(此宰lnTS,,)+Auff(5)由于差分会导致差分的随机扰动项的相关性,因此在估计时需要采用面板稳健性标准差。同时由于回归变量中出现了含有因变量的交互项,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BaumandSehaffer(2002)建议将模型所有的解释变量视为内生,并以其滞后项和差分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面板广义矩估计。这种处理方式是基于残差项与不同期的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假设下做出的,但是额外时期的数据在提供了额外的矩条件和额外的工具变量的同时,也容易造成:I=具变量过度的问题,因此还必须做一个过渡识别检验。

Hansen(1982)给出了一个有效矩估计的J检验统计量,在原假设下工具变量满足正交性,工具变量是有效的,本文采取这种检验方式对工具变量进行过度识别。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指标,本文以各地区各年份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对于产业结构指标采用前文描述的泰尔指数汞lTs指数,所有数据资料均来源于《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一2008),在计算过程中的个别缺失数据,通过移动平均法补齐。

对经济波动的衡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利】l{j|HP滤波(HordickandPrescott,1980)将经济产出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趋势成分为潜在产出,周期成分则为产出缺口,并将产出缺口的绝对值序列即为波动大小的度量。分解通过最小化下式得到:7'7’一l

∑(inr,-inr,+)+五∑E(1nY,:。-inr,‘)-(1nY,+-inY"。)】2(6)f-lt=2

其中,InZ为每一期GDP的对数值,111Z’则为滞在产出,表示增长的趋势成分,

而(InZ—lnZ’)极为产出缺口,为增长的周期成分,九为趋势成分波动的惩罚冈子。然而

这种分解模式实际上并为完全将经济的波动分离出米,而只是将波动分离成为了趋势波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

作者:郑若谷, 干春晖, 余典范

作者单位:郑若谷,干春晖(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温杰.张建华.WEN Jie.ZHANG Jian-hua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资源再配置效应[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10(6)

2.罗光强.曾伟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以湖南为例[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78786303.html,/Conference_7345462.aspx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粗放型的耗能工业为基础工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利用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产业的构成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不足,目前其增加值在GDP中仅占28%,远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各地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恶性的竞争、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有的还需依赖进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到2001年仍然有36513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 “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 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特色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 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 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 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 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导学2、根据上题分析的结论概括:(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有哪些? 答: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导学3、(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物美价廉的洋货涌入、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发展。 导学4、(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发生在哪一地区?为什么是该地区? 答: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列强侵略早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

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 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 经济形式: 生产方式: 对外关系: 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5年8010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学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涌人中国东南沿海。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布,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与“耕”分离。 (3)中国的丝、茶日趋。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促进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局面。 (2)“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2.代表 (1) (2)地方:、李鸿章、、张之洞等。 3.活动 (1)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 的、崇厚经营的天津。 (2)创办民用企业求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北洋福建 ①目的:以“_”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和,张之洞设立的和湖北织布局。 (3)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_、南洋和_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局: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对外国的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4)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受丰厚利润的刺激。 (3) 受_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 (1)时间:19世纪(2)地区:在沿海 (3)人物:官僚、地主和商人。 3.代表 (1)上海的发昌机械厂; (2)广东南海的; (3)天津的。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生产方式产生了。 重点突破 1..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曲折发展的理解与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经济。 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点有: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③中国的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空隙发展起来的,因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有的工业产品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主要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2. 洋务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比较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制造局。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立的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洋务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采用机器生产,都属于近代企业。但是军事工业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里,管理机构是封建衙门式的,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而不面向市场。而民用工业的经费既有清政府调拨,更多的是民间投资,经营方式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正是民用工业的创办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吴声功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领域的主要竞争优势,是立足于廉价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优势正在丧失。不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如越南、印度与中亚各国都在中国后面学习与追赶。如果我们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此,国内有的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大量生产轻纺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从目前日益升级的贸易磨擦看,我国这种低成本渗透战略已基本走到了尽头。伴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战略。 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怎么调整、怎么升级? 我认为,首先,结构性问题是动态可变性问题,处于动态可变性中的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只有在融入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增长环境中,才能获得较为妥善的解决。 按照系统科学观点讲,任何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都是要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的,系统的结构在这种交换过程中都是由量变到质量,都不会是绝对封闭与绝对静态的,这就是系统结构的可变性,即其动态性与开放性。在自然界,没有一种元素,它的结构是绝对不变的,只有开放性程度的差别而已。在人类社会,每一时代的社会结构也都是变动的。今天的中国经济结构也是一个动态可变的、开放的结构。那种闭关锁国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是不合时宜的;尽管那种国际制度盲信论——认为只要不懈地融入,不懈地接轨,就可以换来和平、和谐、完全失去自我的论调也是要不得的。但是,对于处于动态可变性中的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来讲,只有在融入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增长环境中,才能优化、升级,即获得较为妥善的解决。 中国经济就是在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过程中获得增长的。以一、二、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例,1980年,一、二、三产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0:49:21;2000年分别为16:50:34;2003年分别为15:52:33。我国GDP,从1978年3600亿元,到2003年达到11000亿元。从我国人均GDP看,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1987年,始终停留在300美元以下,到2000年达到856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到2003年突破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2004年,我国GDP总量为159878亿元;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投资823亿元,增长27.5%;第二产业投资31598亿元,增长38.4%;第三产业投资42675亿元,增长20%。从我国目前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看,应增强第三产业的投资,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才能使国民经济获得可持续增长。 可以这么讲,未来中国经济优势,只有在技术不断进步与变革、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提升,才能不断获得充分的发挥。并且,中国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必须突破一国视角,即必须从全球视角着手,构建、调整、优化、提升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其次,必须抓住战略机遇期,调整与整合、提升与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比较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的经济基石,始终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产业结构能否升级,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现了经济腾飞。不少学者认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源自于日本成功的产业发展政策。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岛国,其经济发展从资源的获取到产品的销售都对国际市场存在相当的依赖。因此,众多的日本学者立足于日本国情,从日本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总结出了一套将日本置于相关国际经济区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本课概述 本课三目分别介绍了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变动的三个主要表现。其中“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主要介绍了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自然经济出现“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和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的趋势,这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等条件;“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企业兴起、发展、失败的过程,强调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目介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概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栏目的资料帮助学生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前途。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以指导阅读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理解它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2)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辩证地评价其得失。 (3)掌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概况,分析其历史特征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文表格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与定量分析。 (2)通过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设问导入 著名诗人陶渊明给我们描绘过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社会中人们依赖怎样的经济形态来生活呢? 分析过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谁知道自然经济解体有何重要表现?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主要有: (1)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总之,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正在日益被打破。 问题情境2:那么,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英国运茶快船“海上贵族号”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行政管理0944013001 王峰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突出显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比例不协调等方面,在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刹不容缓。分析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引言: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包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行业结构从较低水准向高度水准的发展过程,它可以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金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以及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测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问的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它主要体现在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即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 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这为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具体来说,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在对国民生产总值做主要贡献的同时, 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与之相比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比例较发达国家低, 经济仍然是粗放型发展模式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1)政府政策 我国有着较长的计划经济历史,目前虽然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仍然很大,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举足轻重,如果政府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反之,则会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不必要的阻碍。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相关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方向。必将通过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完善企业重组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制定或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制定或修订行业准入条件;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调整淘汰落后工艺技术目录;建立产业信息的交流和披露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届时会促进产业技术和产品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等几个方面来推动这些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 (2)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集中反映了一国人力资本的状况。是制约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人口众多,但劳动力素质偏低,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业低附加值化、低技术化、低集约化和低加工度化的状态;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及教育、培训产业发展会受到较大的限制,产业结构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国须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劳动力可以较自由地在不同行业进行转移,会有较多的人力资源从传统的农业及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投入第三产业;同时由于劳动力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及政策选择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及政策选择 2013年01月23日13:49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42期第5~12页作者:刘秀 莲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6 内容提要:中国“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关键时期,而产业结构 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些高碳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于受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所以,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就更大。中国产业政策的目标是集中力量实现本国经济结构升级,尽快建立国家自主产业创新能力。政府政策的重点应该向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倾斜。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重点应该放在重大技术创新领域,以尽快实现降低成本,走上提高效能的轨道。 “十二五”期间,中国重化工业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这主要根源于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即中国仍处在资本和能源驱动的增长阶段。①因此,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难度显而易见。基于这种认识,在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既要兼顾发展,又要进行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目标是:节能环保、创新提效和持续发展。其中,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方向与重要任务。 (一)产业结构调整:量化指标。 在“十二五”规划中基本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 一是到“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②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根据《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③

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设计者:于晶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及表现。 (2)在“自强”和“求富”旗帜下,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认识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 (2)创设历史情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思路设计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3.课时:1课时 4.类型:多媒体 5..学法指导 1、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要着重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 2、洋务运动可以从背景、内容、失败原因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自主探究并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3、对史料进行分析,提高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图说历史:多媒体播放一组历史老照片,展示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男耕女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