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历届三种全会看中国改革开放

从历届三种全会看中国改革开放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新时期中国改革之路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届三中全会部分回首35年的改革历程,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连接起这些节点,也就抓住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古人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我们透过历史,重现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党的领导人的运筹帷幄,重温为改革开放殚精竭虑、出谋划策的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大家呈现三中全会上改革者的气势与风范。

1.为什么高度关注三中全会

每5年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的中央委员会。此后,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所有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都得参加。

一中全会:第一次全会通常在党代会闭幕的第二天召开,主要讨论并选举中央最高领导层,如选举政治局常委,通过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等。

二中全会:在党代会召开的次年春天、全国两会召开之前举行,主要讨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人选建议名单。

三中全会:当年秋冬召开。集中探讨全局性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会期一般为3—5天。因此,三中全会出台的决议,往往被视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主政纲领,对此后5年国家经济形势产生决定性影响。

2.关于历届三中全会的综述

A、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为何被称为共和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原因就在于,它实现了拨乱反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总而言之,它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原则通过了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两个文件和1979年、1980年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B、此后历届三中全会,都与经济改革和发展规划有关。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此为标志,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并吹响了向全面体制改革进军的号角。

C、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风帆高悬的改革之船下面,

暗流汹涌,稍有不慎,就有渗水沉舟的危险。在这一紧要时期,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使原本过热的经济逐渐进入平静期。

D、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

集体的领导。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和领导下,在邓小平“南方谈话”

的推动下,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E、体制改革的目标虽已确立,但目标的构建路径和具体内容尚未细化。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构建了可供操作的蓝图。

F、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历来都是定天下、稳民心的战

略产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下搞好“三农”问题成为中央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同时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G、进入21世纪,中国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前行。2002年,党的

十六大确立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第二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总结10年市场经济历程、开启未来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世纪宣言。2008年,时逢我国农村改革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3.十一届三中全会

图片说明:1978年,邓小平(右)和陈云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只开了5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实是一场学习会,是对此前开了一个多月、3天前才结束的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进行讨论和学习。或者说,也是一个仪式,一个向党内外、国内外宣布中央工作会议所做决策的仪式。

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并且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4.十二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改革的序幕

图片说明: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胡耀邦(中)与杨尚昆(右)、余秋里(左)在休息室里交谈。

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改革开放大计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与此同时,城市中也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性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如何由农村改革和企业局部试点拓展为全面改革,成了全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近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引领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奔去。

5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清扫道路

图片说明:1988年12月4日,中央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和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国务院总理李鹏(左二)在闭幕会上讲话。

秋季爆发的物价暴涨和全面抢购,被认为是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闯关”失利后,宏观经济陷入紊乱,全国上下弥漫着阴郁的紧张气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9月26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等方针,并确定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会议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5年或较长一段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

6.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新框架

图片说明:1994年6月26日,江泽民(前排右三)在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左一)和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右二)等人的陪同下,到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视察新港区。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已进行了10余年。虽然这十几年来,改革一直朝着扩大市场作用的方向在走,但始终没有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党内外,关于改革方向的争论也从未间断。如果不确立一个基本框架,经济改革就会缺乏可操作的蓝图,从而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五个环节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内容。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作一座大厦,这五个方面就是大厦的五大支柱;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此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7.十五届三中全会——抓住“三农”不动摇

图片说明:1998年11月,朱镕基在辽宁大连某粮库考察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党的工作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到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召开的55次全会中,有13次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与往届研究“三农”问题的中央全会不同,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三农”问题的第一次全会。这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

十五届三中全会因其对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做出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部署而载入史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