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概要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概要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概要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概要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概要

题型:名词解释、单选、简答、计算、论述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生产函数:在一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品的最大产

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定量的资源在两种产品间的不同分配组合的曲线。

3.边际替换率:资源投入总量一定时,一种产品的增加量与另一种产品的相应减少量之间的比率。

4.规模经济:随着基本经营单位经营规模的变化,其经济效益亦发生变化的经济现象。

5.技术创新: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

6.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渠道,在社会经济系统中进行传

播、适应的过程。

7.扩散度=实际扩散规模/应扩散规模*100% 横向扩散速度=扩散度增量/时间增量=每单位时间扩散度

8.农业推广:狭义的农业推广仅指技术的推广;广义的农业推广强调“教育过程”,引导农民提升知识水平和决策能力;

9.现代农业推广【】: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去改善生活

10.比较分析法:将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加以整理,根据可比性原则,

运用各种技术经济效果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平行、分组、动态、比较利益)

11.因素分析法

(1)连环替代法:在多因素分析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而逐个分析其中每因素变动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2)指数加权法:利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指数变动关系,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12.综合评分法:对评价农业技术方案或农业技术系统的各个评价指标用一个具体的分值进行量化,然后根据分值的大小对技术方案或技术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二、其它题目

1.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

(1)农业生产周期性;

(2)表明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

(3)反映的是既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关系;

(4)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

(5)变量具有纯质性;

2.一元回归方程的建立求解(计算)

3.CD函数模型意义:弹性分析、边际值分析、测定科技进步率。详见P24-25

4.第三章课件中的计算题及第四章末的测验

5.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1)综合性;是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共同作用结果。(自然,社经,技术)(2)外生性;市场需求拉动,其他学科和社会支援......多领域扩张。

(3)选择性;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条件进行选择。

(4)阶段性;研发周期、推广、市场容量、消费习惯的影响。

(5)表现为生产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耕作方式等。

6.各种技术进步类型的比较?

(1)中性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都按比例得到了节约。(生物技术发展)

(2)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效率,资本份额减少,节约远大于劳动力的节约。

优点:符合农村资金不足,劳动力有余的实际状况,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收入非配,符合产业梯度转移规律。

缺点:相对劳动率不高,人均所得增长缓慢,不利于社会资本存量积累和增长,助长了人口增长趋势,不利于摆脱“人口陷阱”。

(3)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对资本份额减少,节约远大于资本节约。

优点:涉及产业链长,产业关联效应大;有效增加产出、知识进步的物质形态,放大劳动者和物质资源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综合效率,缓解劳动力不足;资金积累

加快。

缺点:适应性有限,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投入大、投资风险大。

(4)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由于技术进步的偏向使得土地的份额相对减少。

优点: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缓解了耕地自然稀缺,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中性,对农户经营规模没有要求。

缺点:容易过度开垦,不利于地力恢复;化学集约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

能源依赖性,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较快。

7.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进步?

8.技术创新的分类?(按技术来源标准)

自主创新(中国努力中)模仿创新(日本最成功)引进创新合作创新(产学研一体化)9.熊彼特创新模型

模型1

存在与科学新发展相关但不能确定的基本发明主流,相对于经济系统而言,是一个外生变量,大半处于现有企业和市场结构之外;先行的企业家敏锐嗅觉到其潜在的经济利润,并准备冒发明和创新的风险;先行企业家率先的根本性的创新,将使现有的结构处于不均衡状态,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并获得短期的超额利润,但长期内因为模仿效应,这种利润很快耗散。

模型2

强调垄断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并因为规模经济的作用,而成为总产量长期扩张最有力的发动机;技术创新被内生化,巨型企业内部有专门研发部门和专门的?活动。

10.诱致性创新理论

希克斯认为要素的稀缺会诱致发明(创新);但罗森堡觉得诱导机制确实存在,但是这是由技术发展不平衡、生产环节和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来诱致的。不过这种创新不

是一劳永逸的,新的卡口会诱致新的创新。

11.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1)主体多元;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生产单位等。

(2)公共物品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保密性较差,容易被人模仿和复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导致的正的外部性。

(3)非市场性;市场机制失效,专利制度等知识产权制度失效。

(4)供需双向约束性;农户需求不足的原因,政府与农业科研机构技术供给不足的原因。

12.我国干预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怎么做)

大的背景,转型尚未完成,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

在改善环境上,加强立法,创造政策环境,激发创新动力;

在资源供给上,明确重点加大投入,使创新资源(人力、资金、技术)得以有效使用;在需求方面,创造条件,刺激企业和社会需求,利用政府购买工具,创造“政府市场”,特别是对有益于农民生产增收技术、品种,加大推广力度,形成社会效应。

13.农业技术采用过程?

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14.农业技术采用的一般特征?

(1)经济有利性;农户采用决策时首先考虑是否能够带来收益。

(2)风险性;受制于自身的人为因素风险;扩大危险;市场价格不确定性;过度竞争等。(3)周期性;新技术不断替代的过程具有周期性。

(4)农业技术采用是农户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

(5)市场诱导性;农户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农业技术。

15.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

(1)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影响着农民采用技术的周期。

(2)自然与社会环境;农业技术的地区适应性,受当地经济状况和环境制约。

(3)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收益与成本的不可测性......

(4)农民的技术偏好;构成对技术的有效需求。

(5)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分散、异质性强。

(6)政府行为;强制性指令及计划指标、宏观指导和干预、国家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16.农业技术扩散方式?

(1)传习式扩散方式;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2)接力式扩散方式;师徒相传。

(3)波浪(纹)式扩散;中心向四周辐射。

(4)跳跃式扩散;打破时间上先后顺序和地域上的远近界限,直接在同一时间引进到不同地区。

17.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P121

18.综合分析法mad重中之重

19.种植业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

综合性;内容、过程、技术、效果、关联、社会影响。

经济效益的长期性、持续性;特别注意长期效益、土地肥力。

不稳定性;自然因素影响大。

顺应自然规律是基本要求;人类劳动消耗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紧密结合。

20.两个指标

复种指数=全年多种作物总播种面积/总耕地面积*100%

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商品量/农产品总量*100%

21.耕作制度技术中的对比分析法P209

通过不同技术方案的相关指标的计算,通过指标之间具体数值大小的对照来反映各种方案的经济效益的优劣,从而作为取舍的依据。

22.种子使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效益=?Y×S

?Y=(Y1P1-Y0P0)-(C1—C0)

式中:Y1为新品种的产量;Y0为原品种的产量;P1为新品种的价格;P0为原品种的价格;C1为生产新品种的生成成本;C0为生产原品种的生产成本。

23.畜牧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特点?

以生态经济结构你的动态平衡为前提;

提高饲料转化率是畜牧业技术经济分析的关键;

以畜禽饲养的最终产品量为衡量标准;

畜牧业技术经济受畜牧业生产脆弱性的影响大;

工厂化饲养是发展优势。

第三章和八章全覆盖,另看。仅供参考!

2016年1月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10. 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 11. 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有利于(至少无害于)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材料

农业技术经济学 一、概念 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你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 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2、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3、投资估算:对新建项目或技术改造所需要的投资总额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过程。 4、资金筹措: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和法定程序,从不同的资金渠道,筹措所需资金的全 过程。 5、总成本费用:指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产品而花费的全部成本和费用。 6、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生产规模范为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成本。 7、变动成本:是指产品成本费用中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费用。 8、折旧:工业项目投入运营之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磨损和贬值,其价值逐步 转移到产品中区,这种伴随这固定资产磨损发生的价值转移称为固定资产折旧。 9、摊销:与固定资产类似,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通常也有一定的有效服务期,它们的价值 要在服务期内逐步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区,以逐年摊销的形式体现出来。 10、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 性、和固定性。 11、净现金流量:它是同一时点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差额。用Ft表示即Ft=Ci-Co 12、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超出金额的部分。利息=到期应付(收)款总金额-原借 入(贷出)款总金额 13、利率:单位时间内所得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本金)之比。利率(i)=单位时间内利息 (I)/本金(P)*100% 14、名义利率:已知实际计息周期利率,按照单利的形式计算出的年利率。 15、实际利率:已知实际计息周期利率,按照复利的形式计算出的年利率。 16、资金等值: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后,不同时点上数额不等的资金在一定利率条件下 具有相等的价值。 17、投资回收期:以项目净现金流入回收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且从项 目建设开始年算起。 18、净现值:方案在寿命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期初时的现金之和。 净现值指标值。 19、投资收益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正常年份的净收益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20、独立方案:各个方案的现金流量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性,且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都不 影响其他方案是否采用。 21、互斥方案:各个方案之间具有排他性,即方案之间互不相容,互相排斥,接受其中一个 方案就要放弃其他所有方案。 22、敏感性分析:研究当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并 分析当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的承受能力。 23、概率分析: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不同变动幅度的概率分布及其对项目经济性指 标的影响,对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性以方案优劣做出判断的一种不确定分析方 法。 25、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至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所发生的实体磨损 26、无形磨损:也称经济磨损,指由于技术进步引起设备的贬值。

最新《管理经济学》考试答案-含案例分析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交叉弹性 交叉弹性指某种商品的供需量对其他相关替代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供需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交叉弹性系数可以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它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分别呈替代、不相关或互补关系。可替代程度愈高,交叉价格弹性愈大。 2.声望定价 所谓声望定价法是指利用消费者仰慕名牌商品或名店的声望所产生的某种心理来制定商品的价格。因为消费者具有崇尚名牌的心理,往往以价格来判断产品质量,认为价高质必优,这种定价策略既补偿了提供优质产品或劳务的商家的必要耗费,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二、简要回答问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在进行商品需求估计中,应当怎进行市场调查?如何选择参数和变量? 在进行商品需求时,应当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销售渠道、消费者以及法律法规、社会、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等方面调查: 1)首先应该将要推出的产品的性能与市场上的商品做比较。列举出市场同类或类似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并与新产品做比较,说明新产品的优势。 2)走访批发商和销售商,了解市场同类或类似产品的销量,进价等。并想办法得知或估算市场主流产品的成本。并将新产品的成本与市场主流产品的成本做比较。 3)走访销售商和消费者,了解市场同类或类似产品的优缺点,找出市场同类或类似产品的弊端,并在新产品中加以改进。 4)收集国家、地方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策上找出新产品的市场前景。 5)新产品在何区域推出、针对哪个层次的消费群体推出,需要调查了解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及当地的消费层次,找准合适的目标客户。 市场调查所需参数和变量应当根据产品的特征选取。如低端产品应当选择竞争产品的价格以及成本作为变量,高端产品应选择地域消费水平为主参数。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有何特征?厂商生产决定最佳产出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Y = A(t)LαKβμ(μ≤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阐述了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及资本的关系。如果技术条件改变,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某一特定要素投入组合在技术条件下能且只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技术技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工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 二、问答题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④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 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 答:(1)综合性。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2)计量性。用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3)比较性。比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始终。(4)预见性。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用性。(6)时空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学科性质: (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2)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 (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管理经济学概述与基础概念

管理经济学概述与基础概念 【本讲重点】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管理者的基本任务 管理经济学的性质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管理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市场与企业(一) 管理经济学概述 管理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它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理论主要是围绕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等几个因素提出的,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三种: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1.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有效配置稀缺性的经济资源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习管理经济学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经济学的产生机制。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现实经济中产生的一对矛盾: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则是无限的。任何社会或个人都无法得到所想要的一切东西。怎样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这就是经济学这一门学科产生的前提。 也许有人会对“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空气、海水不就是大量存在的吗?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成为经济资源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2. 经济资源的三个条件 (1)经济资源是人类已经发现的资源 现在,人类已经探明的地球上的石油、煤炭、铁矿等资源的储量都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资源都属于非再生资源。也许经过一段时间,当我们耗尽了这些资源以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就会遭遇到很大的难题。乐观的人认为,不必为这种问题担心,在今天的资源用完之前,人类完全有可能已经发现了新的替代资源。但是,经济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人类将来的确可能发现新的资源来替代今天的石油、铁矿和煤炭,但这是未知的、不确定的。我们可以统计到经济资源目录里的是人类今天已经发现的资源,而那些没有被发现或将来可能

管理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得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管理经济学得目得就是( A ) A.解决企业决策问题B、发现企业行为得一般规律C、谋取企业短期赢利最大化?D、揭示价格机制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用作判断资源就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得成本概念就是(B A、会计成本?B、机会成本C、固定成本D、沉没成本 3、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得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得原因就是( C )A、彩色电视机得价格上升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得预期价格上升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得预期价格下降D、黑白电视机得价格上升 4、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得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得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得需求得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B)A、正数?B、负数C、0D、1 5、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边际产量会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增加相同数量得产出,应该( C )A、停止增加可变生产要素?B、减少可变生产要素得投入量C、增加可变生产要素得投入量?D、减少固定生产要素 6、当劳动得边际产量为负值时,生产处于(C)A、劳动投入得第一阶段B、劳动投入得第二阶段C、劳动投入得第三阶段D、资本投入得第二阶段 7、随着产量得增加,平均固定成本(D)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B、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C、一直趋于上升?D、一直趋于下降 8、从原点出发与TC曲线相切得直线得斜率(A) A、等于AC得最低值B、大于MC C、等于AVC得最高值?D、等于AFC得最低值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就是(C)A、P=AR?B、P=MR C、P=MC D、P=AC 10、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之间得主要区别就是(C) A、厂商得广告开支不同?B、非价格竞争得手段不同C、厂商之间相互影响得程度不同?D、价格决定得机制不同11、当成本相同时,垄断厂商与竞争厂商一致得就是( A )A、利润最大化目标?B、产出水平C、生产效率?D、长期得经济利润 12、如果某新产品顾客弹性小,而且具有试制期长与规模经济不显著等特征,那么该新产品定价策略适合于( B ) A、渗透定价?B、撇油定价C、心理定价?D、折扣定价13、如果中间产品具有外部市场(完全竞争),中间产品转移价格应( C )A、大于市场价格?B、小于市场价格C、等于市场价格D、大于边际成本 14、如果管理者能够预测执行决策将来可能会得出得几种结果与每种结果得概率就是多少,这种决策叫做( B )A、确定条件下得决策?B、风险条件下得决策C、不确定条件下得决策D、随机决策

林业经济学

1:林业发展:背景:全球环境问题(经济高速增长→外部负经济→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林业的转变(森林分类经营、森林认证、碳循环)),市场经济问题(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变化、对林业需求变化,生活水平提高、林业与非林业水平拉大、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区人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问题。 ②主要特征:林业的功能转化,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被动式资源利用型—以资源定向培育基础的主动型资源生产、开发利用型),林业的政策性加强,区域化、国际化趋势,社会化趋势。F=(1+i)n P。③20字方针: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林业: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且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①特点:林业生产周期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林业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林业生产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经济依赖性,林业生产经济性产品与森林多种效益紧密结合。世界林业发展四阶段论: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法、澳),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瑞、美)。 3:林业经济学: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理论方法,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重要问题、林业内部及与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①特点:交叉性,实证性,复杂性。②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系统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结合。③林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基本内容: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劳动资料和对象),经营管理现代化。标志:森林覆盖率,森林生产率,单位面积采伐量,木材利用率,林道密度,劳动生产率,林地生产率。④林业管理体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整个体系,是推动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保证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统一。⑤中国森林资源变化特点: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天然林稳步增加,人工林快速发展,森林采伐人工林比重继续上升。 4:林业生产要素:林地和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林业资金,林业科技进步 5:林地和森林资源:①自然:林地资源:用于生产和再生产森林资源土地,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生产资料,包括林地宜林疏林未成林造林地灌林地苗圃地等。林业生产最主要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特点:面积有限,林地位置固定性和差别性,林地生产力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不断提高。②经济:土地报酬递减现象,林地供给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地租收入公式:R=PQ -CQ-KtQ=(P-C-Kt) Q,C农产品生产费,Q产量,K距城市距离,t农产品运费率。③森林: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以乔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的总称。特征:可更新,繁殖力、生产力强,生产性和抗逆性强,不同用途的兼容性,林价变动的缓慢性。森林资源:林木、竹子和林地,以及林区范围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称。④森林资源再生产:森林不断培育,采伐利用为主体,同时培育、饲养林区动植物、微生物等周而复始的过程。途径:扩大森林面积,各类林地充分利用,提高森林经营强度,充分利用有林地,提高森林生产率和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管理,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增加森林生产量。 ⑦林业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森林资源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内涵型,外延型)。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⑨森林资源评价:森林资源提供林产品和生态功能的能力为中心量和质的估计和计算,同时揭示

农业技术经济学(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既有复杂的技术活动又有复杂的经济关系。(统一体) 2、技术与经济是相互筹建、相互制约的:技术是经济的前提条件和手段;经济发展是 技术进步的动力。 3、经济处于支配地位,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二.技术经济学三要素? (1)技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济:①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③劳动节约和经济分析;(3)计量:运用数学原理、计算技术对技术经济原题或某一事物的计量(有确定性,但不一定有正确性) 三.木桶效应原理? 只由长短不同的木板围成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1、重视预测性,讲求稳定可靠的研究效果(经济效果)。 2、经济实效性,讲求全面提高经济技术效果。 3、计量精确性,讲求最佳经济效果。(定性分析与定性分析) 4、评价及时性,讲求现实的经济效果。 5、学科综合性,讲求整体的社会效果。 五.农业生产资源的主要性质? 1、可控性与不可控性:(1)可控:人力资源、物质资源;(2)不可控:自然资源(阳光、雨水等) 2、资源的积储性和流动性(饲料→畜产品) 3、互补性、附带性(相互配合,并存在一定比例) 4、资源的再生性、相对性:(土壤的养分是可再生的,并且是相对的)掠夺式经营→再生性消失。 六.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主要原则? 1、总体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 2、具体原则:(1)要科学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2)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及其影响因素。(3)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 目标;(4)应保证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简便。 七.经济效果临界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指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只有产出大于投 入时才能真正获得收益)

林业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 绪论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林业经济学的定义 (二)、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林业的概念 (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释林业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五)、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四、教学难点 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 (一)、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发展历程 普通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一般选择规律、贸易活动的规律和整体经济运行规律。 经济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对象具有稀缺和效用属性,并且产生了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需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文献中已有关于林业经济活动的记载;但作为一门独立的林业经济科学,则是在资本主义林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林业经济学在欧洲的发展始于(森林经理学和)林政学。 19世纪以前森林资源作为一般的生产、生活资料,具有效用性,但相对当时的资源量,稀缺性不明显,没有产生独立的林业经济学科。工业革命后,森林资源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相对社会需求,稀缺性明显化。产生了以木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林业经济学,主要任务是探寻最优的经营方式,实现木材的最大持久收获。 这一时期还开始运用宏观法律手段对林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如国家森林令的出现,18世纪法国《森林管理法》,1791年公布《森林法》,1827年《森林法》,19世纪后各国先后

制定《森林法》。 这一时期的林业经济学研究严格来说,属于经济学中生产理论部分和宏观管理政策内容,称之为林业经营学、经理学、政策学较为准确。依据林学(生物学属性)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木材生产,解决永续生产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国家对森林的管理。对森林资源的经济学属性和直接的经济学问题研究较少,这和当时主流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客观环境有关。以后传入日本,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而突破了林政学研究的范围。 1920年法国于费尔的《林业经济》专著问世,1945年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也都出版了林业经济学著作。日本的研究涉及林政、林业经营、林业会计、林业经济史、木材市场、林业计量经济学等。美国的林业经济学除研究木材采运经济、木材市场经济外,还重视对森林永续利用和森林多种效益的研究,建立了森林资源经济学等。 进入20世纪后,人们在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同时,开始对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给予更多的关注。运用新古典主义的理论研究林业经济活动。研究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森林资源、林业生产活动的特殊经济属性,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林业生产活动和森林资源(如林业生产要素、林业经济活动特殊会计核算、融资、保险)的特殊经济属性,实现林业经济活动各个阶段(营林、采伐、集材、加工造材、林产品贸易)收益的最大化,同时考虑其社会、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综合收益的最大化(森林资源的价值构成、林业保护项目的投入产出研究等)。美国林业经济学研究是代表。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的林业经济学研究也是沿袭的这条发展道路。但二战后,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再加上德国一直有重视林业的历史传统和对林业生态、社会需求的增长,德国开始研究国家预算制林业经营管理问题。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建立,依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现代林业科学理论,服务国家林业部门行政和计划管理的需要,形成了另一种林业经济学体系,主要研究林业所有制、林业经济结构和以计划为主国家管理林业的理论和方法。 上述两种研究方向,构成了完善型的林业经济学体系。与此同时,非洲、大洋州和亚太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解决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林业有关的经济、社会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林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解释、解决本国的特殊林业社会、经济问题,形成一些特殊、专门的专题研究成果,构成了这些国家林业经济学研究内容。但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内容结构,属于不完善型的林业经济学体系。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3.基础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2)专家评分法 (3)集值统计法 找n位专家,第j位专家对指标r 给出区间估计,得出n个专家对指标r 的一个集值统计序列,将其投影到区 间轴上。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1.农业生产函数 概念:特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 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 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 术关系。如图: 理解:建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基础上;所描述的是要素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 的关系。表示方法:列表法、图示法、数学表达式法研究的问题:①投入—产

出关系②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时,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③利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来生产多种农产品时,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特点:①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②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③一般不具有重复性。类型及公式:略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概念:在技术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 3.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P79) 例:两个不同土壤肥力地块的生产函数:y A =352+3.301x-0.0126x 2 ; y B =540+1.605x-0.008x 2 ,为了区 别于不同地块上施用的磷肥,分别以xA表示施用于A地块的磷肥量,x表示施用于B地块的磷肥量,要素分配的最佳方案可用下列方程组求得: MP A =MP B (边际产量相等) 3.301x-0.0126*2x=1.605x-0.008*2x x A +x B =100(磷肥总量为100) x A =80,x B =20 当A地块施用80单位的磷肥,B地块施用20单位的磷肥时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分配结果显然与边际产量最大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4.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3) 例: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一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Y=6(X1X2)1/3,要素X1的单价为25元,要素X2的单价为200元。欲使畜产品产量达108单位,两种要素如何配合可取得最低成本? 5.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4)

《管理经济学》补充试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经济学》补充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在竞争市场的厂商面临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局面()。 A.厂商增加产量利润不变 B.厂商增加产量便会增加利润 C.厂商减少产量便会增加利润 D.厂商减少产量便会减少利润 2.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A.企业数量很少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D.企业忽略其竞争对手的反应 3.对完全竞争的企业来说,如果产品的平均变动成本高于价格,它就应当()。 A.边生产边整顿,争取扭亏为盈 B.暂时维持生产,以减少亏损 C.立即停产 D.是否需要停产视市场情况而定 4.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企业 B.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 C.现实的企业 D.市场 5.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指()。 A.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钱 B.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的价值 C.当你不必为这种行为付钱时就等于零 D.投入这种行为的全部资源的其它可能的用途 6.某垄断企业实行价格歧视,他将在两个市场上()。 A.在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 B.确定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使两个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同;

C.在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市场出售较多的产品;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下方 D.左上方 8.垄断势力来源于()。 A.规模经济性 B.专利权 C.对资源的控制 D.以上都是 9.卡特尔制定价格的原则是()。 A.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 B.使整个卡特尔的产量最大 C.使整个卡特尔的成本最小 D.使卡特尔中各企业的利润最大 10.某企业在评估一项市场营销方案,其未来可能的各种状态、概率及预期收益如下表,其期望收益为()。 经济条件各 种 条 件 发 生 的 概 率 年收 益(万 元) 衰退0.1 200 正常0.6 300 繁荣0.3 600 A.300万元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doc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 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3、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 ?首先,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 ?其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可 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汇总版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选择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容:一是技术活动,目的是如何使农业生产活动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 以取得最好的技术效果;二是经济活动,目的是使农业生产活动如何适应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3.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4.技术的属性,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属性和中介属性。 5.四种基本技术主要是指广义的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 6.在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往往以资金量的大小表示,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 7.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8.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力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为对象。 9.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10.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从研究容,分为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从研究的角度, 分为技术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 1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系统性、数量性、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 1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理论、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原理、资源报酬变动规 律等。 13.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的围(单选题)。P19 14.狭义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含义:分为理论与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 15.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如种植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P20 二、名词解释 1.技术:广义技术泛指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是指人们按照预定的 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现代技术的概念 现代技术概念已经延伸到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活动的领域扩大,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技术的结果不仅成为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劳动的工具,而且成为人类认识自然、进行科学探索的手段; 2)在技术原理活动形成和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加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3)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包括原来意义中的工具,而且包括运用硬件的软件。 2.简述技术进步的的作用 1)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2)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3)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3.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领域存在哪些特殊矛盾 1)研究揭示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2)研究揭示技术措施、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和矛盾; 3)研究揭示生产措施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4)研究揭示及时措施与使用条件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4.农业技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容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方法;

专升本《管理经济学》_试卷_答案

专升本《管理经济学》 一、(共75题,共150分) 1. 均衡价格随着( )。(2分) A.供给和需求的增加而上升 B.供给和需求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标准答案:C 2. 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会( )。(2分) A.大大增加 B.稍有增加 C.下降 D.不变 .标准答案:C 3.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消费中得到的( )。(2分) A.满足程度 B.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C.边际效用 D.满足程度小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标准答案:B 4. 政府为了扶植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为此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 )。(2分) A.增加农产品的税收 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取消农产品生产者的补贴 .标准答案:C 5.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2分) A.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B.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 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没有关系 .标准答案:C 6. 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 (2分)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标准答案:C 7. 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TFC为( )。(2分) A.30000 B.5Q-Q2 C.5-Q D.30000/Q .标准答案:A 8.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2分) A.MR=SAC B.MR=STC C.AR=MC D.MR=SMC .标准答案:D 9. 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 )。(2分)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垄断市场 .标准答案:C 10. 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 )。(2分) A.平均产量是递减的 B.平均产量为零 C.边际产量为零 D.边际产量为负 .标准答案:D 11.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2分) A.产品有差别 B.产品无差别 C.有的有差别,有的无差别 D.以上说法都对 .标准答案:B 12. 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2分) A.在开始时减少,然后趋于增加 B.一直趋于减少 C.一直趋于增加 D.在开始时增加,然后趋于减少 .标准答案:B 13. 边际收益是指()。(2分) A.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B.增加一单位某投入要素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 C.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D.增加一单位某投入要素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标准答案:C 14. 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2分) A.1元 B.20元 C.88元 D.19元 .标准答案:D

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课堂笔记

绪论 什么是林业? 1、个体——树——木材 2、林子——林分——树种 树种: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经济林、特用林 经营分类:商品林、公益林(生态林) 林分调查因子: (1)林分的起源(实体林、萌生林;天然林、人工林) (2)树种:纯林、混交林 (3)平均年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4)平均直径:胸径1.3M处 (5)平均树高 (6)立地质量 (7)蓄积面积 林业的概念: 是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从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并且能够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生产部门。 为什么林业是跨行业发展? (1)生物性的物质生产 (2)采伐、采集性的物质生产 (3)工业性的物质生产 (4)间接性的物质生产 (5)非物质性的生产 (6)为教育科研服务 如何认识林业 (1)依靠自然力利用林业 (2)依靠工业化利用林业 (3)多效利用林业 林业的特点: (1)周期性、自然性、再生性 (2)风险性 (3)效用多样性 (4)社会性 林业的根本问题 就是科学地、正确地处理好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关系 林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中的主要作用: 1、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多种产品的物质生产系统 2、农业物质产品的保障和支持系统 3、人类生活环境的保障系统 4、全球生态平衡的维持系统 有关的重要经济指标和术语 (1)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面积 森林疏密度>0.2 天然林面积>0.1公顷人工林面积>0.067公顷 (2)林木蓄积量:是指森林面积上林木树干可能出材的材积总量

林木蓄积量=平均每株的材积量*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株数*森林面积 (3)林业用地面积包括有林地、无林地 (4)林木生长量=年末蓄积量-年初蓄积量 (5)森林采伐量一年内实际砍伐森林的数量采伐面积采伐的蓄积量 (6)迹地:森林采伐或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7)郁闭度:树冠遮蔽土地的程度 郁闭度=遮蔽点/样本点总数 >0.7 茂密0.7> >0.2 中密<0.2 疏密 林业经济学的特点 交叉性实证性复杂性 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林业经济研究包括三个子系统 森林资源系统林业生产经营系统森林生态环境系统 当前林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集体林林权改革 2、林业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工程的研究 4、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 5、生态林业和社会林业 6、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7、分类经营 8、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一般指从空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 第一章中国林业发展简史 一、旧中国的林业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林业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林业(1949~1952) (二)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时期(1953~1957) 普遍造林、护林,合理采育,利用木材 (三)严重挫折时期(1958~1976) 1、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1958~1962) 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综合利用 2、国民经济调整巩固提高(1963~1965) 1961年国家颁布《关于研究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若干政策的规定》谁造谁有 3、文革十年(1966~1976) (四)恢复振兴时期的林业 1、转变林业经营思想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 1979年恢复植树节 1981年全民义务造林条例 1993年中国特色林业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知识

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活动、经济活动。 3、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4、技术的属性: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化属性(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和中介属性。 5、技术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往往以(资金量)的大小表示。而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 6、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 7、农业技术经济学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8、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性质上是(经济科学),但其结构特征则表现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很强的(综合性)。 9、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1)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以及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国际、国家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问题。 —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部门、地区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3)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农业技术经济模型、技术经济方法、技术经济史、技术经济学说史。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有:种植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等。 10、领会: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系统性(系统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数量性(以量的分析为主,进行定量计算)、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