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发展启示

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发展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49197512.html,

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发展启示

作者:叶志伟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融资约束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相关研究重点经历了3个阶段:融资约束度量模型的构建阶段,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的研究阶段,融资约束分析框架复杂化分散化的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中国学者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上可以加强对融资约束研究框架的整合,实证研究上可以与中国商业实践更加紧密结合。

【关键词】融资约束影响因素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5

融资约束是公司财务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Fazzari et al(1988)首次研究该问题,并给出定义:融资约束是指在不完美资本市场的情况下,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导致企业投资过于依赖内部资金,进而造成投资低于最优投资水平的现象。自Fazzari et al.(1988)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开辟性的研究之后,相关领域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一批学者们首先建立了不同的融资约束研究模型;后人在前人模型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再之后,更多的学者进入到融资约束研究领域,不断将新元素纳入到融资约束模型中;在扩展融资约束领域研究边界的同时,也造成融资约束研究线索的分散化。

一、融资约束经典模型

由于融资约束本身很难准确数量化,所以早期学者们的研究重心在如何构建合适的融资约束模型来度量企业的融资约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早期的投资-现金流模型、KZ模型、现金-现金流模型和较新的WW指数、SA指数。下面分别详细综述。

(一)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是由FHP(Fazzari,Hubbard&Petersen,1988)提出来的,他们的核心观点是融资约束程度可以由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间接度量——敏感性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严重。具体而言,他们以股利支付率为先验分组指标,将美国1984年上市的421家制造业公司,按照此前10年不同的股利支付率分为3组:第一组是连续10年股利支付率都小于0.1的公司,为融资约束程度最重的一组;第二组是10年股利支付率为0.1-0.2之间的公司,为融资约束程度中等一组;剩下的公司为第3组。之后,他们分别检验了这3组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发现这3组现金流敏感系数都显著为正,且敏感系数与股利支付率——融资约束程度——成正比,这也就证明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可以作为融资约束程度的度量工具。与FHP类似,Fazzari和Petersen(1993)、Gilchrist和Himmelburg(1995)参考FHP(1988)的思路,利用不用的样本得到与FHP(1988)相似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