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余凤龙,黄震方,曹芳

摘要:论文在从理论上剖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人口城镇化指数、旅游经济发展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全国层面,1993年到2011年,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旅游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直接推动作用并不明显;从区域层面,2000年到2011年,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都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间接地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各省年均城镇化与旅游经济水平的拟合效果较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经济越发达。研究还发现,物质资本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而劳动力、市场化、产业结构等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依靠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能更好地释放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城镇化;旅游经济;经济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1年的51.27%,国家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发展,中国旅游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在经济增速放缓的今天,政府和主流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化是未来10a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和内在动力,而被国家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业,具有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及对宏观环境敏感的中国旅游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结构重构以及衍生的消费、投资和结构效应将直接或者间接引导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升级,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加速旅游产业投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也推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旅游业发展将是城镇化释放潜力的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标志,研究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

1、文献评述与理论分析

1.1文献评述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的重要问题。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为探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投入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研究将相关变量内生化以及这些变量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基于城乡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快速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城乡人口迁移理论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关系问题。重构发展经济学框架的“新结构经济学”指出结构变迁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城镇化加速了人口、就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劳动生产率获得了很大提高。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国内外早期代表性研究成果是钱纳里和周一星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得到国内外较多学者的认可,显示城镇化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些成果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启发。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旅游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旅游城镇化(城市化)角度展开研究,Mullins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Hannigan、Gladstone和Chang等分析了旅游城镇化的类型、特征与模式,陆林等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种模式,黄震方等研究了旅游城市化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与旅游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日趋增多,麻学锋、高楠等认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但徐洁等认为城镇化与旅游业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余凤龙等研究显示城镇化是刺激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内外从旅游城镇化的角度研究相对较多,而随着国家对城镇化和旅游产业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关于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现实的需求,不多的研究成果存在多定性、少定量,多规范、少实证,零散研究多而系统研究不足等问题,表现如下:将城镇化作为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转型背景进行探讨,侧重从定性角度探讨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系统深入研究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相对较少;定量研究中主要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测度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

展的影响,而将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结合起来,从时空角度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差异较少。

1.2理论分析

城镇化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同时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扩大、消费行为变迁及其诱发的相关产业投资等产生系列连锁影响。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进行解读:①消费效应。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日趋增加,城镇化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衍发了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推动了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模式变迁与升级,扩大了旅游消费规模,提升了旅游消费水平。201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名义城镇化率为52.57%,而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29%,粗略估计仍有2亿多农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市,据测算,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是农村居民的1.86倍,如果大部分农民工达到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我国旅游消费规模将大幅度增加。②投资效应。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对餐饮、住宿、游览和娱乐等消费需要的增加,以及因人口集聚效应引发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居民对旅游与休闲度假的需求,这都加大了对旅游业基础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了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中国旅游产业规模最大的饭店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超前和引领中国城镇化发展,1998年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饭店业进

入了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直接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是城镇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城镇化有利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是一个国家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结构的转型升级直接或间接促进了旅游经济增长。上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旅游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仅来源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还来源于结构变迁因素,通过这些要素传导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以释放城镇化的消费和投资效应。因而,城镇化通过人口迁移和产业集聚,在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的作用下,促进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反之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及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较通用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征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首先利用计量经

济学方法,从全国层面分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然后,在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从区域层面剖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论文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国家层面探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选取国家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为避免由于数据非平稳性所致的伪回归现象:首先,利用ADF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其次,利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考察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最后,若存在长期均衡,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上述检验均运用Eviews6.0计量软件分析。

第二部分从区域层面剖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根据上述的增长理论分析,城镇化可以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要素积累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而在经典而广泛应用的

C-D生产函数式(1)的基础上,将产业结构因素也作为独立的增长要素纳入模型,构建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模型,由于该模型包含参数非线性,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即式(2):Y=AKαLβ(1)lnY=lnA+αlnK+βlnL+γSTR(2)式中:Y表示总产出,K、L和STR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α、β和γ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弹性系数,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涵盖制度、技术、文化等其他影响因素。

在卢卡斯(R.E.Lucas)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定义了一个包括人力资本贡献的生产函数,但在初步研究中,对城镇化与以旅游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表征的人力资本两个变量进行分步滞后模型分析发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由于表征变量选择不科学,但旅游企业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本文主要揭示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暂且不考虑企业生产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制度经济学尤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面向市场化的制度变迁是推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把城镇化与改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能更好地释放城镇化潜力。因此,基于相关理论基础,

参考樊纲等学者研究成果,将模型(2)改进为计量回归模型(3):

lnYit=α0+α1lnKit+α2lnLit+α3STRSit+α4STRTit+α5MARit+λit(3)式中:Y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产出,Kit、Lit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劳动力,STRSit、STRTit分别表示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二产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三产比重),MARit表示市场化指数;α0是常数项,α1、α2、α3、α4、α5分别表示lnK、lnL、STRS、STRT、MAR的变化对旅游收入增长贡献程度;λit是随机干扰项,表示受随机因素影响而未能观察到的其它因素。

其次,构建城镇化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模型。城镇化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市场化等因素,即通过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推进,传导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而为了深入考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城镇化与模型(3)中各投入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以研究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相关模型如下:lnKit=b0+b1lnURit+ε1t(4)lnLit=c0+c1lnURit+ε2t(5)

STRSit=d0+d1lnURit+ε3t(6)STRTit=e0+e1lnURit+ε4t(7)

MARit=f0+f1lnURit+ε5t(8)λit=g0+g1lnURit+ε6t(9)式中:UR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城镇化指数,模型(9)中的被解释变量λ为模型(3)中的残差项,用来解释城镇化是否会通过文化、技术等非显著因素对旅游经济产生影响[31]。

2.2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1)城镇化指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虽然单一的人口城镇化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城镇化的丰富内涵,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农村居民职业的非农化过程以及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由乡村转向城市的过程,因而,仍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城镇化水平。中国城镇化水平从1993年的27.99%分别提升到2000年的36.22%和2011年的51.27%,年均分别提升了3.42和3.21个百分点。

(2)旅游总收入数据。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真正进入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旅游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且1993年国家旅游局改变了旅游业统计口径,因而,选取从1993年到2011年的旅游总收入数据考察城

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旅游总收入从1134×108元增加到22500×108元,年均增加18%,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高于城镇化进程。“旅游高等院校”指旅游高等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

(3)旅游企业数据。本文选取纳入全面统计报表的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2000年以前,饭店企业的

统计口径是旅游涉外饭店,之后调整为星级饭店,且之前各省的城镇化数据相对缺乏。考虑到旅游企业数据的完整性和比较性,以2000—2011年为研究时段,以代表性的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类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之和作为产出衡量指标,固定资产原值之和、从业人员之和分别作为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指标。由于西藏旅游数据的不完整,以及其旅游发展的特殊性,研究区域是中国内地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区)。2000—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

旅游企业营业总收入从1072.36×108元增加到5178.52×108元,年均增长

15.39%;总固定资产从2075.57×108元增加到5377.35×108元,年均增长9.04%;总从业人员从101.12×104人增加到183.65×104人,年均增长5.57%。

(4)市场化数据。樊纲课题组借鉴了国际上的经济自由度指数,结合我国国情构造并计算了中国市场化指数,也是目前使用较为权威且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市场化指数,但由于到目前为止,市场化指数的时间跨度只涵盖了从1997

到2009年共13a,本文根据1997—2009年的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模型,补充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虽然这可能有一定误差,但总体上能反映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持续提升。2000—2011年,市场化指数从4.42提高到8.32,年均提升5.92%。

(5)产业结构数据。从2000年到2011年,全国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从45.9%、39.02%提升到46.6%、43.35%,变化幅度不大,但不同省份产业结构差

异明显,如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最高、最低的分别是山西(59.0%)、北京(23.1%),第三产业比重最高、最低的分别是北京(76.1%)、河南(29.7%),简单比较而言,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第一产业比重越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的省份,旅游经济水平越发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关系

从1993到2011年期间,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旅游总收入取得了相应的增长。利用SPSS16.0的Pearson相关分析,城镇化与旅游总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13,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城镇化与旅游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借鉴有关研究成果,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拟合:lnUR=α+βlnINC,用1993—2011年的城镇化进程对数(lnUR)对旅游总收入对数(lnINC)进行回归,考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间的时间序列关系,城镇化与旅游总收入具有明显的对数关系。下面通过计量检验,进一步探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1)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是决定回归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标,因而首先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检验数据是城镇化(UR)和旅游总收入(INC),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法,采用AIC法则确定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变量lnUR和lnINC在1%的显著水平上不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序列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据此初步推断城镇化和旅游总收入之间可进行数据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2)E-G协整检验。根据E-G两步法做协整检验,首先建立回归方程:lnINC=β0+β1lnUR+μ。因为变量lnINC和lnUR都是同阶平稳的,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INC=-5.763+3.935lnUR,R2=0.9660,F=483.3034(10)(-8.8183)(21.9841)然后对方程的回归残差序列做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的ADF统计值是-2.649,并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残差是平稳的,且方程拟合度较高,解释力较强,回归方程的设立比较合理,城镇化与旅游总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模型不存在谬误回归,进而理论上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上述分析反映了城镇化和旅游总收入增长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按照AIC和SC最小准则,通过计量软件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确定城镇化与旅游总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最佳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旅游经济发展(lnINC)是城镇化(lnUR)的格兰杰原因,而城

镇化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目前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旅游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

3.2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分析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分别将变量lnK、lnL、STRS、STRT、MAR 与lnY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选取变量的合理性,由于都是面板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的影响,采用面板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检验。回归模型显示,选取变量都与旅游收入间呈现很高的相关性,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反映了变量指标选取较为合理。在5个模型中,市场化指数与旅游收入的R2(0.9643)最高,而两个产业结构指数与旅游收入的R2相对较低。

然后,分析各因素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时空差异。利用Eviews6.0对模型(3)进行回归检验,由于本文面板数据的截面数远大于时期数,因此模型估计采用截面固定效应模型。为了比较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时空差异,将研究期间分为2000—2005和2006—2011年两个平均的时间段,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回归。是回归结果,各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总体良好,尤其是反映时间段的模型(1)、(2)和(3)以及其全部要素变量都通过了不同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拟合系数分别达0.9844、0.9912和0.9974,DW值分别为1.4936、1.9794和1.8984,3个模型的解释力较好。

由第1列的估计系数可知,物质资本、市场化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

0.4804、0.1921和0.0962,初步说明了在2000—2011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经济增长仍然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和劳动力投入次之。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425、0.0373,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也较为显著地推进了旅游经济增长。第2列、3列是两个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物质资本的影响效应减弱,而劳动力、市场化和产业结构要素的影响效应都呈现增强趋势。其中,市场化的弹性系数从0.1216提升到0.2027,反映了市场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表明面向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持续变迁是推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市场化改革能更好地释放新型城镇化的潜力。

最后,分析城镇化与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等增长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根据2000—2011年城镇化指数和相关指标数据,仍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的面板数据方法对方程(4)至

(9)进行估计。由于模型中只考虑了城镇化对各要素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参数方差出现偏差,DW值也都小于1,存在自回归问题,影响了分析结果,因此对方程都做了自相关纠正,转型后的DW值都介于1.5与2.5之间,检验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且方程的拟合系数都较高。表4是自相关纠正后的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与经过纠正后的资本、劳动力、二产比重和市场化都呈现为正相关,且系数均在5%以上水平上显著,说明物质资本、劳动力、二产比重和市场化是城镇化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城镇化促进了旅游企业的固定资本积累,人口的集聚缓解了旅游从业人员紧缺问题,城镇化战略也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但三产比重经过校正后,与城镇化的作用系数不显著,然而在上述分析旅游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时,三产比重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反映了目前未能有效发挥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第三产业发展,从而间接对旅游经济产生影响。研究显示残差项λ值与城镇化二者的相关程度较小,且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当前中国城镇化主要通过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对旅游经济产生影响,而通过其它因素传导城镇化的影响效应较弱。

3.3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区域比较

各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然而东部地区模型的DW 值(1.2134)较小,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问题,以及中西部地区模型的劳动力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回归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误。为此,进一步对各省份的城镇化与旅游企业收入进行回归,以比较其拟合程度,回归方程全部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将拟合系数与各省在2000—2011年间的年均城镇化水平、年均旅游企业收入进行直观比较。

各省城镇化与旅游企业收入的拟合效果较好,按照5等分分类法,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是两端的6个省份:其一,回归系数、城镇化水平和旅游收入的最高6个省份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二,最低的6个省份中,回归系数除了江西省外,城镇化除了河南省外,旅游收入除了吉林省外,这三个省都位于中部地区,其余都是西部省份。从三大地域看,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58.956%),旅游企业收入也最高(181.813×108元),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最大(46.638);城镇化水平最低的西部地区(37.060%),旅游收入也最低

(37.274×108元),回归系数(3.816)也最小。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区域的一致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产业越发达。但少部分区域也呈现特殊情况,如我国老工业基地东三省的城镇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黑龙江和吉林分别排名第5、第7和第8位,但除了辽宁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外,黑龙江和吉林的年均旅游收入分别排名第24和25位,反映了东三省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不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东三省在2000年的城镇化水平已经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而2000—2011年的11a间,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其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较弱,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读了中国政府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望通过城镇化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发展举措,激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活力,促进包括旅游经济在内的东北经济发展。

城镇化进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相对一致性,反映了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各地区望通过提升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化在强投资和扩内需中的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但同时也说明了,虽然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旅游经济的发展初步获取并验证了城镇化和市场化改革的“红利”,但目前我国还仍然处于传统城镇化阶段,城镇化质量较低,物质资本等传统增长要素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结构转型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我们必须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城镇化扩张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通过市场化改革,增强技术、制度和结构转型等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释放城镇化红利,这也是我国尤其是中西部相对落后省份旅游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新型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和未来改革的重要红利,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城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层面看,1993—2011年,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对数函数关系,

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呈现一定的协调性,旅游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种模式,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明显。②从区域层面看,2000—2011年,模型回归显示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都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产业结构变革和市场化进程,间接地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促进旅游经济增长,但研究也显示城镇化有助于推进第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对三次产业结构的作用并不显著。总之,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是有效发挥城镇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此外,研究也显示各省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拟合效果较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经济越发达,两者之间具有区域的一致性。③研究还显示,物质资本等传统要素积累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市场化、结构转型等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因而需要将市场化改革与城镇化推进相互融合,通过户籍、土地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解决农民市民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而更好地释放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潜力。

4.2讨论

由于城镇化问题、旅游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及数据等方面原因,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1)数据质量对于实证分析是重要的,本文选取旅游企业中有代表性的星级饭店和旅行社数据以及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数据作为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指标,数据主要取自官方的统计年鉴,我国旅游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一直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在研究中也发现个别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推敲,这使得我们对研究结论必须保持一定审慎,但官方数据对于当前旅游计量经济分析仍是最好的数据来源之一。

(2)本文试图实证研究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时,为了便于处理和突出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城镇化标准作了简化处理,用比较通用的城镇人口比重表征城镇化水平,其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尤其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和注重质量的城镇化,因而城镇化

的内涵和衡量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能更全面深入地考察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城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使得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城镇化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社会分工、技术溢出和创新效应等多渠道传导城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其间接效应内化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之中,难以全面辨析和有效剥离,进一步研究中仍要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城镇化对旅游业的传导机理和影响效应。

需要强调的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通过发挥旅游业的民生特性和社会功能,可以让普通群众享有更多的旅游福利,享受城镇化改革的阳光。面向市场化的新型城镇化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是城镇化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民生质量的重要载体,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也将日趋增强。

参考文献:

[1]陈明星,陆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

[2]李富强,董直庆,王林辉.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J].经济研究,

[3]钱陈.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和模型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

[5]蔺雪芹,王岱,任旺兵,等.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

[6]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李新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J].人口与经济,

[8]顾朝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

[9]梁进社.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理论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10]吴福象,刘志彪.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11]曾青春,刘科学.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省际差异分析[J].城市问题,

[12]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

[13]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4]麻学锋,孙根年.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与机制分析[J].旅游学刊,

[15]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

[16]徐洁,华钢,胡平.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长沙市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一研究背景 (1)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2)“喜上眉梢”岳麓山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2012年1月5日长沙市没有国家5A级景区的缺憾将成为历史,就在这一天国家旅游管理局正式确认岳麓山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将择期授牌。5A 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景区的最高级别,代表着景观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以及游客满意度的顶级水平,是景区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成为5A级景区必将极大的提升长沙市旅游业的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是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为此在上述的背景下讨论长沙市旅游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长沙市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的实际带动作用,继而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继续重视旅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正处于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时期,绿色经济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文中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有过深入探索研究并建议从更深层次完善省域绿色经济发展对策。 【关键词】绿色经济;研究综述 0.引言 2013年最新公布的数据上看,我国在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在数据的背后所隐藏的是我国森林平均每年减少520万公顷,土地沙化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并且沙化以每年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递增等等。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沙漠化等现象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人类意识到由于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以后,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措施,提倡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政府不断做出努力,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的焦点就是世界各国政府以及世界人民应当注意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气候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不能以地球环境破坏的代价换取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12年里约热内卢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新概念。 在严峻的生态形势下,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里约+20”成果文件中提出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经济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发展绿色经济是降低生态稀缺性的必然选择。[1]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绿色经济的国外研究现状 绿色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1]绿色经济学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能够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大部分学者认为绿色经济应该与绿色新政、绿色工作相结合来讨论,当然也有基于气候变化的绿色经济思想,“里约+20峰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下发展绿色经济。[2] 英国学者认为经过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后,英国可再生能源供应所占比例将会提高,住房的节能改造也将使得生活方式朝节能方向改进,政府从政策和资金

论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论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摘要:北票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会带来人民收入增加,会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带动作用越发明显。不仅我市开始重视旅游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更加关注旅游经济,创造黄金周,利用旅游经济拉动全国经济。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富裕了,腰包鼓了,有剩余的钱了,人们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等精神享受,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旅游,用于旅游的费用越来越多,于是旅游成为当今时尚。正因为如此,旅游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旅游经济收入也成为我们北票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统计,2009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5.43亿元;2010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7.3亿元;2011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9.8亿元。 一、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旅游的发展可以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三燕文化、佛教遗址等。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吸引众多的游人,在旅游的同时会增加消费,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的增加。北票是贫困县,如果旅游经济发展好了,很有可能会通过旅游来摘掉贫困的帽子。 首先,旅游的发展可以带来当地环境的改善。环境优美的地方才可能吸引众多民众,要想持续发展旅游,就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同时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一个城市的旅游开发的越是深入,这个城市的建设就越优美,环境越清新。反过来,一个城市脏乱差,不可能吸引民众来。 其次,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经济涵盖内容广泛,发展起来必需要相关配套设施,如旅行社、交通、住宿和餐饮等相关设施的发展,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再次,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民众的收入。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的是衣食住行多个行业的发展,而衣食住行涵盖了服装店、小饰品店、饭店、旅店、超市、水果店等众多店铺,几乎涉及所有的个体商户。旅游的发展,将会直接增加他们的收入,进而增加当地社会的收入。人民增收,生活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对摆脱贫困是指日可待的。如果某个区域发展比较落后,可以研发旅游项目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项目可以吸引富裕地区的民众到此游玩观光消费,这样钱就流入到落后的旅游当地,从横向看可以削弱贫富差距的拉大。当地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政府要重视开发旅游项目,可以利用此来脱贫,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项目。 二、我市旅游助推经济发展缓慢因素 旅游经济不仅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助推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有: 第一,缺乏真正的品牌。目前北票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共四个,有大黑山景区、白石景区、燕湖园和惠宁寺,这些景区都在努力发展自身的特色,单一个大黑山景区就开发了杏林春晓、黑山烟树、群峰竞秀、烟霞深处等多处迷人的景区。但是从城市的整体上看,缺乏品牌。 第二,旅游经济发展欠缺合力。各个景区都在争相发展自己,对北票经济的发展起到促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7年—2025年) 成都市旅游局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 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 2009年3月

目录 前言 (1) 总纲 (3) (一)规划年限 (3) (二)规划范围 (3) (三)规划性质 (3) (四)规划目标 (3)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 (4) (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 (4) (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4)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 (4) (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二、发展的总体定位与战略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定位与战略 (6) (三)发展阶段与指标体系 (8) (四)旅游形象与宣传口号 (8) 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 (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 (二)市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10) (三)旅游中心地内部网络体系规划 (11) 四、旅游产品与项目体系 (12) (一)产品体系 (12) (二)项目策划 (13) (三)各区(市)县旅游产品发展导向 (18) 五、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 (19) (一)全面提升景区设施和服务 (19) (二)全面提升接待设施与服务 (19) (三)全面提升餐饮设施与服务 (19) (四)提升旅游中介服务 (20) (五)提升购物设施与服务 (20) (六)提升文娱设施与服务 (20) (七)提升会展设施与服务 (20) (八)进一步改善信息与引导服务 (20) (九)全面提升交通设施与服务 (21) 六、目的地营销计划 (21) (一)营销策略及方式 (21) (二)加强专项营销 (22)

绿色会展发展模式及发展策略

绿色会展发展模式及发展策略 ★精品文档★ 绿色会展发展模式及发展策略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会展提倡绿色节能理念。本 文试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三个案例来探讨绿 色会展发展模式,希望能为绿色会展的发展提供参考。 3.1北京奥运模式 “绿色奥运”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其内涵是要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运动会的工程建设、市场开发、采购、物流、住宿、餐饮及大型活动等,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北京奥运会充分利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北京奥运会的的绿色模式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筹办、举办及赛后利用的过程中。这是历届大型活动中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绿色概念,并作为主题予以实施。奥运会之后也为北京留下一个奥林匹克森林公

园,为北京市民留下了一大片绿色天地,极大地改善了北京的城市面貌。北京奥运会始终践行绿色概念,例如森林公园的各种座椅均是由回收的废旧牛奶盒制作而成的。通过北京奥运会绿色模式可以看出:会前高调提倡,会中积极探索,会后留下绿地。3.2上海世博模式

继北京奥运会绿色概念之后,上海世博会也围绕绿色、环保大作文章。前期,通过举办各种论坛集思广益,如和GE (解释一下?)举办“绿色创想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活动, 引领整个世博努力打造有序世博、安全世博、环保世博、绿色世博理念,例如在场馆建设方面重点实施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战略。通过这一系列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层次含义。 上海世博会共建设了200多个展示场馆。有关场馆建设的要求,组委会提出要选择节能材料,并明确只给节能开绿灯。不仅各国的场馆建设使用了节能概念,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充分利用了节能材料,其中世博轴的设计就是一个节能轴。作为世博园区最大的景观轴线,世博轴的照明相关设施除了使用新型科技节能材料外,还大胆采用了“阳光谷” 设计。六个巨型的“阳光谷”排列在世博轴中,引导阳光自然倾斜而下,使用大自然的恩赐实现节能的最大化。借助上海世博会的示范作用,节能建筑和节能材料的使用得到了有力推广。 通过上海世博会绿色模式可以看出:会前积极研讨,会中主打节能,会后带动产业。 3?3西安世园模式 西安世园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在中国 大陆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会。西安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

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计划

旅游产业经济发展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很多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有的基础是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省区拥有的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 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2012 届经济学二学位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江西省萍乡市房地产业金融政策探析 学生姓名:卢小亮 所在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号: 20081119094 指导教师:达古拉

2012 年 3月 目录 摘要 (2) -、古城镇旅游 (2) 二、历史街区旅游 (4) 三、旅游发展的主导思路 (5) 1、保护性的发展 (7) 2、商业与文化协调互动 (8) 3、区域品牌的塑造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摘要:历史悠久的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旅游因资源得天独厚,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的目光。近年来,成都市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历史街区旅游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成都;古镇旅游;历史街区旅游;问题;对策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成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一、古城镇旅游 四川素有中国“风景省”,无论是在自然、人文景观还是民俗风情,种类多、品种全、分布广泛,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最多的省区。特别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等,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在这些品种繁多的景点里,成都地区拥有里面众多的旅游资源,是当之无愧的旅游城市。成都的旅游资源丰富,处处是景点,引得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下面以成都古城镇旅游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来浅讨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好处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到恢复和开发,传统的明间艺术受到重视和发扬,濒临湮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它们不仅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受到游客的欢迎,而且也激发了当地人民对其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四)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现代商务旅游,专业旅游和会议旅游的发展,起着传播知识和交流科学技术的作用。从游客产生地分析,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产生的游客多,通过这样的交流,一方面,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目的地地区可以获得先进文化注入,信息渠道得以拓展,经营管理理念可以得到更新,从而进一步适应当前时常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促进目的地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几带地区的基础设施会不断改进,旅游资源及环境会得到修整和完善,为游客服务的生活设施也会响应增加,从客观上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旅游业的运行现状看,旅游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而且旅游业还是一种朝阳产业,正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政府盲目的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绿色工业”,甚至有些地方盲目地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保继刚在《旅游区域经济影响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到这样两种旅游对区域经济贡献的研究方法,即乘数理论和收入流转分析法: “鉴于旅游业综合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旅游学界在一些旅游经济学著作中往往对经济学的乘数理论加以修正和发展,形成旅游乘数理论,并加以说明旅游业“兴一业,旺百业”的产业关联性。乘数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乘数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联系,任何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都会自发的引起整个经济产出就业等水平的变动,后者的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终需求量之比即是乘数。 “Kreatzwiser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影响提出收入流转分析,以一个酒店的经营为例,指出一个旅游者支出(即在当地的旅游收入)在家庭和当地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将产生4种形式的流转: 直接收入:酒店(代表当地旅游零售商)因旅游者支出而获得的收入 间接收入:当地家庭和当地旅游批发商因酒店的购买行为而获得的收入 诱发收入:因当地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而获得的收入 收入漏损:因当地任何经济主题的对外支付行为而损失的当地收入 在这里对收入流转形式的总结,实际上与旅游乘数分析最初所提出的研究对象并无差别,其之间不同之处在于乘数效应不会关注像酒店这样一个独立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不会关注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收入流转问题,它只是截取流转的开始和结束两个片段,通过一些简化的运算关系来景泰的开带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收入流转分析的优点在于,他可以清楚的从细节方面描述当地行业的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的层次,不需要太多的统计资料,数据更新也比较容易,可以切实的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似乎像是旅游乘数分析的一种返璞归真的发展,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模糊转向精细,但是最终能够揭示旅游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真实过程。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成都市功能区发展规划

成都产业功能区规划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将重点发展国际区域性枢纽、国际区域性金融及总部、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功能,并以产业功能区作为推动战略性产业功能实现的空间载体。 以“山、水、田、林”的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将市域划分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提升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4大总体功能区。 ?成都市产业总体功能区分布图:

①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包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邛崃及蒲江。该区以地质、熊猫、温泉、水利、道源文化等旅游产品为依托,打造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包括金堂、青白江、龙泉驿、双流及新津。该区以景观农业为导向,以打造西部一流的国家级乡村田园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②优化型发展区 优化型发展区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包括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城镇布局注重显山露水,充分体现“城在田中”。 ③提升型发展区 提升型发展区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区域。范围为中心城区,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格局。 ④扩展型发展区 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包括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等以丘陵为主的地区,城镇布局要在保护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形成“城田相融”的格局。 同时,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规划了成都-德阳-绵阳、成都-资阳-遂宁、成都-眉山-乐山、成都-雅安和成都-阿坝5

个区域产业合作区。 市级战略功能区: 在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划定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 ①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 该产业功能区定位是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含软件)、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规划范围北至一环路,西至成昆铁路,南至货运铁路外绕线,东至成自泸高速公路,面积约237平方公里。其中,

河南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评述论文

文献综述 论

文 学院: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学号:09202028 :振华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评述 振华 农业大学450002 摘要: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和现代化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的。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平等、保障人权的和谐社会环境。只有建立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才能达到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同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环境;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

Review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Henan (Zhenhua Zhang) Abstract:The realization of capitalist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t the base of hug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the cost of sacrific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 economy is a new form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based o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economy and for the purpo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ed in harmony. The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ing the green economy is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and improve human health, to create an egalitarian,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Only by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romoting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can we achiev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Green economy Environment Industria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Justice 1背景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和现代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传统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它是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走过来的。其运行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发调节,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然而,它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的,结果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 近几十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本国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宏观管理政策及立法来强化生态经济,并加强了防止环境污染、以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建设,谋求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迅速腾飞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着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发展历程,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关键

旅游业发展的模式

第八章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及趋势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主要特征;了解战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掌握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以及在其指导下不同的旅游业发展类型的主要特征,正确认识它们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了解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制定的依据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特征及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虽然都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第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第二,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不同。经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总和。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中,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两大类。其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又有不同的现实模式,第三,不同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也会产生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从我们能够掌握的资料来看,旅游发展模式的一般性研究并不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点,国际旅游研究者主要是从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角度,来总结当地旅游发展的经验与问题。由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这种研究相对来说比较个案化,虽然,一般发展规律包含在其中,但缺乏对总体的概括和类比。也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如城市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模式、海滨度假旅游模式、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模式等等。” 国内研究者更习惯从总体提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这是由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研究者更加重视对其他经验的借鉴。(据田里《旅游经济学》322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张辉《旅游经济学原理》154页,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研究者往往从国家政策和整体发展计划的角度来分析,有时,甚至将旅游发展模式等同于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来进行讨论。这种研究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特征,不足是忽略了旅游非常规发展中的差异和问题.尤其忽略了旅游消费模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1、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驱动型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 其一,这种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长期受控于政府,或者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多。 其二,同时,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因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因而,存在着希望实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追赶情结”。 其三,由于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国内旅游没有起步,旅游收益的主导消费群体为国际旅游者. 其四,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并不主要回馈于旅游业发展自身,而是更多地用于国家急需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五,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由于给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比较融洽,甚至使当地人产生一种“旅游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最新范文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

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刍议我国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归纳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意义,并试图对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建国六十余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先后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在一步步的学习、发展、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此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初期, 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 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对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的资源分配方式在当时极大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并且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 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 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79——1992年间, 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市场主体从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明确, 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了轻工业, 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2但是这段时期摸索、探讨、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为我国后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 (V ol 24. No 2) Pp13--16 2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新模式的构建.《理论学刊》2010.09. Pp37--39

都江堰市旅游发展规划(摘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杨振之 一、教学目的 开设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以理论的方式,介绍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让这些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并了解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形成对规划的总体认识。 二、教学计划 本课程共有36个课时,每周两个课时。开发篇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要多花一些时间,其第一、二、四、六章各用两次课讲完,剩下的课程用10次课将完。 三、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的方法。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案例是理论的具体体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地形象策划 一、旅游地 1、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地的基础 2、旅游业是这一地区的重要产业,并能影响该地区的经济收入和经济增长 3、旅游地的范围可大可小,依具体情况而定 4、旅游地与旅游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二、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 三、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 (一)旅游资源的本我特质及其释放 1、历史文化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 2、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地形象定位的作用 3、历史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在旅游地形象定位中的优势比较(二)旅游者的感知、认知 (三)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1、差异化形象定位 2、旅游形象遮蔽 (四)旅游市场定位 四、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形象 五、旅游地形象定位与旅游地产品特色定位

六、旅游地形象的市场调查 1、知晓度调查 2、美誉度调查 3、形象度调查 4、满意度调查 5、旅游地形象信息来源渠道调查 七、旅游地形象的市场调查的评价 1、知晓度评价公式 2、美誉度评价公式 3、形象度评价公式 4、满意度评价公式 案例:四川省江油市旅游形象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摘要 第二章旅游产品策划 一、如何把握可开发为产品的资源要素 (一)发现、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二)要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 (三)把握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09521993.html, 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许金波 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20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我国跃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绿色经济;经济转型;对策建议 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等问题,环境承载力不足,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如此困境,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 绿色经济通过绿色投资和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一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传统生产运作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绿色经济将科技元素融入生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推行绿色新政,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扭转了“高投入、高能耗”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绿色经济以“绿色”“低碳”“集约发展”为主导理念,这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紧张、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节能技术的创新和新能源的推广创建了更为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面临的挑战 (一)受传统体制机制桎梏 长久以来,我国将GDP的高速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形成的体制机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扭转,成为横梗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巨大障碍。一是追求“政绩”忽视污染问题。GDP的增长必然依赖于产业的发展推动,部分地区为了追求“政绩”依然任由“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存在,绿色发展理念难以落地生根。二是要素价格市场定价机制尚不完善。我国已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部分资源领域的要素价格仍是由非市场化定价手段在控制,要素价格的不合理使得绿色经济发展止步不前。三是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依靠环境和资源消耗来推动,但环境补偿成本却未纳入生产成本,使得经济发展对环境侵害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抑制。 (二)绿色经济领域发展动力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