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外文文献翻译

学院:

班级:

姓名: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Darling ; Nancy

至少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家们就对父母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很感兴趣。其中,一个最直接研究就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本篇论文简述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以及讨论了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内容,它包括许多特定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论是单独地还是整体地都会对儿童的日常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有些特定的教养行为,例如,打骂孩子或是对他们严厉的批评就可能影响了孩子们的发展,但是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行为也会产生误导。有许多作者曾经指出,多种教养方式的混合运用会比单独地用一种方式产生更好的效果。主张运用多种教养方式的大部分研究者们的思想主要依赖于Diana Baumrind的父母教育方式的观念。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构(或是类型)主要是用来探讨父母更好地教育儿童以使他们更好的成长的一般规律(Baumrind,1991)。这里介绍两种观点以更好的理解这个定义。第一,父母教养方式是描述父母教育儿童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由类型学家 Baumrind 提出的教养方式不应该被理解为包括异常的父母教养方式,例如,在家庭中经常受到父母忽视或者辱骂的孩子。第二,Baumrind认为通常的教养方式都是围绕着怎样控制儿童这个话题展开的。虽然许多父母在如何教育孩子或是使孩子社会化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某些方面他们是相同的。据推测,父母的首要角色是影响,教育以及管束孩子。

父母教养方式涉及两个重要方面:父母的反应以及父母的严格要求(Maccoby & Martin,1983)。父母的反应(也就是父母的情感理解、温暖)包括在某种程度上父母有意识地通过与孩子产生共鸣来培育孩子的个性,自我约束以及自我主张的能力,对孩子的特殊需求及要求持有支持或是默许的态度(Baumrind,1991,p.62)。父母的严格要求(也就是行为控制)包括要求苛刻的父母要求孩子融入到整个家庭中,通过他们成熟的要求,监督及意愿来教育不服管教的孩子(Baumrind,1991,pp. 61-62)。

四种教养方式

根据父母在严格要求及反应上的高低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溺爱型、专断型、权威型、放任型(Maccoby & Martin, 1983)。它们每一种都反应了父母的价值观,社会阅历及行为的方式(Baumrind,1991)并且达到了严格要求

和反应上的明显平衡。

溺爱型教养方式(也就是宽容或者非指导)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回应而不是苛刻的要求。他们是慈爱的,不受传统束缚的,不要求孩子有成熟的行为,不过多的要求孩子自律并且避免冲突(Baumrind, 1991,p. 62)。溺爱型教养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民主型教养方式(虽然他们很慈爱,但是他们更认真、更投入地教育孩子)和非指导型的父母教育方式。

专断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及高指导。这样的父母是服从导向及地位导向,并希望他们的命令被绝对的服从 (Baumrind,1991,p. 62)。这些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秩序的以及结构化的带有明确规定的环境。专断型教养方式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非专断—指导型(他们在他们的权利范围内是指导的,但并非是专断孩子们的行为)和专断—指导型(他们是高专断孩子们的行为)。

权威型教养方式既是高反应的又是高严格要求的。这样的父母为他们孩子的行为直接规定了明确的标准。他们是果断的但并非专断及限制孩子们的行为。他们的教育方法是支持性的并非惩罚性的。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果断的、有社会责任的、自我约束的以及合作型的人物(Baumrind,1991,p. 62)。

放任型教养方式既是低反应的又是低严格要求的。虽然大部分属于这种类型的父母都在正常的范围内,但是在极端情况,这种教养方式可能既包括拒绝—忽视教养方式又包括忽视教养方式。

由于父母教育方式是一种类型学,而不是一种父母反应及严格要求的线性的组合,所以每种教育方式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简单的叠加(Baumrind,1991)。除了不同于父母反应及严格要求外,在某种程度上,父母教育方式也不同于一个以三维为特征的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即是通过运用为人父母的行为,例如,不对孩子施与爱,羞骂孩子,企图控制孩子心里和情感的发展。专断型及权威型的一个主要的不同是,在心理控制的维度上,两者都过高的要求孩子并希望他们的孩子行为得当,服从父母的命令。但是,专断型教养方式也期望他们的孩子没有任何疑问地接受他们的决断,价值观以及目标。相比之下,权威型教养方式在对待孩子上更开明,给孩子更多的解释的权利。因此,虽然权威型及专断型教养方式在行为控制上一样高,但是,权威型教养方式在心理控制上较低,而专断型倾向于较高。

各种教养方式类型的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已经在社会胜任力、学术成绩、心理发展及行为问题领域里成功地预测了孩子们的成长。基于对父母的采访,孩子的自我陈述以及对父母持续的观察的研究表明:

如果孩子的父母采用的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并采用客观的教育方式,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比非权威型管教的孩子在社会化方面有更强的能力,采用客

观的教育方式(Baumrind,1991,Weiss & Schwarz,1996,Milleretal,1993)。

?如果孩子的父母采用的是放任型的教养方式,那么这样的孩子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内表现的都很差。

一般来说,父母的反应能预测孩子的社会化及心理运作,而父母的严格要求则决定了孩子们的学业能力及行为控制能力(即是,学术成绩及其偏离)。这些研究表明:

?如果孩子的父母采用的是专断型的教养方式(高父母严格要求,但是低父母反应),那么这样的孩子一般在学校及处理行为问题上都表现的很好,但他们却有较高的焦虑水平,较低的自尊心及社会交往能力。

?如果孩子的父母采用的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高父母反应,但是低父母严格要求),善于解决行为问题但在学校表现不是很好,他们有较高的自尊心,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及较低的焦虑水平。

?鉴于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一个人如果持续受到权威型的教养,那么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他们发展的全部阶段都表现出较低的解决行为问题的水平。权威型教养方式的优势及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劣势都非常明显,贯穿了学龄前儿童到青少年再到成年这段时期。虽然在能力方面每个类型都发现了明显的区别,但是最大的不同是这些孩子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权威型教养家庭中的孩子与其他类型的孩子们之间的区别是一致的,但是相比之下更小(Weiss & Schwarz, 1996)。

正如权威型的父母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平衡他们的意愿与孩子的个性发展一致性的能力,所以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们能够很好地处理外部的要求与他们个性发展与独立需求之间的平衡。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机能,这种教育机能使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能够健康成长。父母的反应及严格要求是良好家教的主要部分。权威型父母教育方式能够很好的预测从儿童早期到青少年之间这段时期的孩子们的能力发展。但是,尽管对父母教养方式有了长期的研究,但是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表现中的发展变化,各类型的相关研究以及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潜在利益的进一步研究。(see Schwarzetal,1985;Darling & Steinberg,1993;Baumrind,1991;;and Barber,1996)。

参考文献

[1]Barber, B. K. (1996).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67(6), 3296-3319.

[2]Baumrind, D. (1989). Rearing competent children. In W. Damon (Ed.), Child development today and tomorrow (pp. 349-37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3]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4]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4), 1111-1119..

[5]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496.

[6]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 E. M. Hetherington (V 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th ed., pp. 1-101). New York: Wiley.

[7]Miller, N. B., Cowan, P. A., Cowan, C. P., & Hetherington, E. M. (1993). Externalizing in preschoolers and early adolescents: A cross-study replication of a family mode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1), 3-18.

[8]Schwarz, J. C., Barton-Henry, M. L., & Pruzinsky, T. (1985). Assessing child-rearing behaviors: A comparison of ratings made by mother, father, child, and sibling on the CRPBI. Child Development, 56(2), 462-479.

[9]Steinberg, L., Darling, N., & Fletcher, A. C. (1995).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An ecological journey. In P. Moen, G. H. Elder, Jr., & K. Luscher (Eds.), Examining lives in context: Perspectives on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pp. 423-466).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n.

[10]Steinberg, L., Dornbusch, S. M., & Brown, B. B. (1992). Ethnic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achievement: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6), 723-729.

[11]Weiss, L. H., & Schwarz, J. C.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types and older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cademic achievement, adjustment, and substance use. Child Development, 67(5), 2101-21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