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

发展及其思考

罗小龙 张京祥 江晓峰

提要 苏南模式曾经为苏南地区的繁荣乃至全国农村的发展积累了典型经验,作出了贡献。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南模式在社会、经济背景转换和自身缺陷的作用下面临种种困境,开始了跨世纪的嬗变。本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关键词:苏南模式 变迁 小城镇 思考

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农民为谋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创举,是苏南农民集体智慧结晶,并曾一度成为最具特色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样板。它在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小城镇的不断涌现。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之中,苏南模式开始陷入困境,甚至穷途末路。与之相伴而生的小城镇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变迁的剖析透视了苏南小城镇发展,希望在这次历史性的变迁中为小城镇探寻新的出路,使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铸苏南辉煌。

1 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1.1 苏南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苏南模式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企业也有增无减。困境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1.1.1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模式的巨大冲击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首先,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进入了买方市场,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乡镇企业在短缺经济时代的优势因此而丧失殆尽,产品的市场空间逐步萎缩。其次,乡镇企业中技术平平,产品水平一般的乡镇企业不能面对消费者消费方式,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第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国家对乡镇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废止,对苏南模式更是雪上加霜。

1.1.2 经济多元化使苏南模式步履艰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的逐步搞活,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地域劳动分工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他们与乡镇企业一起在苏南地区开始群雄逐鹿,瓜分市场份额。乡镇企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但乡镇企业“论实力不如国有企业,论效率不如外资企业,论活力不如个体私营企业”,因此,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三者的夹缝中步履艰难。

1.1.3 苏南模式自身制度上的缺陷是其陷入困境的内因

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下形成的过渡型经济模式,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1993年,中国开始在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上昂首阔步,苏南模式的弊端弱点就逐步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其对政府的依赖性极大,成为乡镇政府创办的“小国企”。同时,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模糊,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不够多样化,机制运行举步艰难,不能够真正作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从而逐步陷入困境。

苏南模式正是在以上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而前景黯淡。1995年以后,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权制度改革,到1999年苏州市90%以上的乡镇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使产权人格化、经营者获得了大部分企业的所有权、乡镇政府退出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切实增强了企业活力,使苏南模式得到改善和发展。

1.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小城镇经过80年代、90年代初的普遍繁荣之后,在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下,苏南模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小城镇在苏南模式的变迁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1.2.1 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达不到规模效应

苏南模式带来了城镇的普遍发展,但存在着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等普遍问题。苏州市建制镇密度大,全市平均每37.4km2就有一个建制镇,但城镇建设标准低、规模小,全市154个建制镇中还有28个建制镇的镇域人口不足两万,镇区人口不足2000人,建成区面积过小,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匮乏。从经济学角度看,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充分作用,而且也为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据1996年苏州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办在农村集镇的乡镇企业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的41.3%,集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数的12.7%,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形成,大多数乡镇人气不足、街道冷落。随着苏南模式的终结和社会经济变动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出现了一线希望。

1.2.2 苏南模式变迁中城镇人口回流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使小城镇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逐渐消失,农民的户籍观念也在淡化,许多小城镇出现了人口回流农村的现象。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城镇就业空间狭

小,使农民被迫回流。1995年起乡镇企业出现明显回落,乡镇企业职工不得不从企业中溢出,此后在企业股份制、私有化的改制中,企业冗员再次被精简,又一次使企业职工大量重返乡土。1995年、1996年和1997年10月底的苏州市乡镇企业职工总数分别下降为110.73万人、100.66万人和92.77万人,与1994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9.09万人、29.16万人、37.05万人,其降幅分别为14.7%、22.46%、

28.54%,其中尤以村办企业为甚,降幅分别高达16.65%、

29.01%和34.54%,回流流向基本是3:3:4(指第一产业:个体私营二产和三产:无固定职业者)的格局。即使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张家港,乡镇职工返流情况也同样存在。另一方面,城市中下岗工人的增多使农民向往城镇的憧憬破灭。城市工业的不景气,使农民不得不对进城产生后顾之忧,他们开始紧守现在承包的耕地和老宅基地。据苏州市政策研究室、农工等部门对20.18万户的调查,有4.49%的农户要求收回责任田后重新回家种田。与此同时,从1996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到1998年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负增长达到-0.28%。城镇人口回流农村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一同向小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1.2.3 苏南模式变迁中再度出现侵占耕地、工业布局分散的趋势

随着乡镇企业的壮大,使农民收入在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开始改变自己的居处和建设农村城镇。这次建设高潮从80初到90年代中期,主要是农民将自己居住的砖瓦房改造为楼房,乡镇企业也由于经营的需要而扩建厂房。这使苏南农村和集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同时也造成耕地大量流失和产业布局分散等问题,使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90年代中期以后,苏南农村地区的农民又将房屋全面营建成“别墅式洋房”。由于房屋具有夸耀性质,因此在占地上大大高于规定的每户235m2的宅基地要求,有的甚至超过了260m2。同时,在苏南模式变迁中不断涌现的个私企业大多以兴办家庭工厂的方式大量占用村镇土地,如太仓市璜泾镇家庭兴办的纺织工厂就有四、五家之多,并要求不断扩大厂房规模,此类情况不胜枚举。苏南已经再度出现了侵占耕地、产业布局分散的迹象,应该预见“家庭工厂”的建设可能标志着苏南村镇建设第二次高潮的开始,必须吸取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沉痛教训,在这次建设中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2 新形式下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思考

2.1 对小城镇定位的再认识

传统观念将小城镇定位于城乡联系的纽带,主要起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但是建筑于农村乡镇之上的半城半乡的小城镇带有极大的乡土气息,存在着大量摆动于城乡之间的亦工亦农人口,农村城镇化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小城镇建设走上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对小城镇的定位作出重新认识,使之真正纳入城市体系之中,作为区别于乡村的城市进行建设,完成由农业城镇向工业城镇的转化,从而提升我国小城镇在世界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切实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在小城镇发展中应充分利用门槛较低和具有良好居住环境等优势,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品质,使苏南地区从农村城镇化走上城市现代化的道路。

2.2 出台系统的政策体系引导小城镇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小城镇目前存在的问题表明政府制定一两项人口、土地、产业等政策虽然对小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出台系统的政策体系才能真正把小城镇引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城镇主要是人口和产业的载体,因此,必须在人口集聚和产业集中上作文章。在人口集聚方面,应该充分肯定户籍制度逐步取消的积极意义,但是针对当前农民不愿进城的状况,城镇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对进城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再培训等系列政策以引导农民进城,使其在生活空间转变的同时城市的观念也得到确立,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在产业集聚上,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促进布局分散的乡镇企业、联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并在土地使用上采取差别审批和差别分配对其优先安排,通过置换的办法将企业向城镇集中,同时必须在土地审批上杜绝诸如“家庭工厂”的新企业的遍地开花,避免村镇的盲目无序发展。

2.3 增设县辖市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苏南地区20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合理、设施完善的小城镇。但是由于行政体制上的禁锢,小城镇政府缺乏管理权威和管理能力,致使小城镇发展受到许多限制,必须认识到建设中心镇和重点镇的做法只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城市规划上的延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应囿于这种“计划式”的城镇发展思路,只有在体制层面上进行彻底变革才能使小城镇再次出现生机。可从行政管理体制入手升级基础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建制镇为县辖市,其在行政层次上较县级市低半格,但享有优惠的财政税收等政策,管理对象也由对农业的管理转变为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城市建设也将因此而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县辖市由于经济领域自主权的扩大,在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得到增强。这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小城镇达不到规模效益的种种弊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镇人口回流,并可能为专业人才进城就业产生吸引。从地区中心城市的角度看,县辖市也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缓冲区。县辖市的构想如果付诸实施必定为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变迁中的苏南模式社会、经济、政治也强烈变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必须认识到用旧有的体制和方法是解决不好也解决不了这些新问题,只有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开拓思路、探索新方法才能够使苏南地区的小城镇摆脱困境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000-06

(下转第40页)

4.4.2 项目开发应尽可能完全市场化。国内大量的经验证明,这是减少行政干预和幕后交易,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条件。当然,这也意味着:第一,置换土地中所有地块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应一律采用公开招标或拍卖的出让方式,杜绝协议出让行为;第二,严禁“置换公司”本身参与项目开发,并通过加强透明度和监督力度,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公平竞争;第三,被置换单位可以参加投标活动,但只有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其优先权的问题。

4.4.3 制定沿岸地区的城市规划应充分研究土地区位的演替规律。土地区位的演替规律是指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发展和地域分布规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人文、历史、风俗等多方面因素。而当前的城市规划往往注重城市的形态效果,偏重静态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中不同类型间的空间替代、时间演替规律经常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造成规划适应性差,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即或是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或是造成规划项目过早实施而不能达到预计的要求,造成资源浪费。黄浦江作为上海市的母亲河,在形成上海市历史文脉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沿岸地区实施再开发时,如何继续保护和发扬这种影响,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0-04

注 释

①根据统计,上海市楼市目前尚有1000万m2的空置量,50%左右的办公物业空置率,商业用房也远远超过消费容量,因而空置房的消化任重道远。

②这里不应该再考虑土地转让的收益问题。如果土地转让的收益要归区政府,则它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开发责任。然而在低密度开发的条件约束下,区政府显然也不可能由此获取盈余。

参考文献

①吴良镛,世纪之交———论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科技时报, 1998[9]

②侯学钢 彭再德,上海城市功能转变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规划,1997[4]

③安德鲁-海姆,中国土地的经营管理:在市场经济形成中面临的选择.

④渡边俊一,日本和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制———从比较城市规划的观点上论述.国外城市规划,1994[2]

⑤刘武君,东京临海地区的水际开发.国外城市规划,1996[2]

⑥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98[2]

⑦蒋碧绢,借鉴欧洲土地储备经验,加强城市土地管理.上海土地,1999[3]

⑧阎水玉 王祥荣,泰晤士河在伦敦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定位、保证措施及其特征的分析.国外城市规划,1999[1]

⑨陈鸿锟,旧区重建:香港土地发展公司的经验.城市规划, 1996[6]

⑩杨继瑞,台湾地区的土地重划与都市更新.国土经济, 1997[6]

作者简介:陶小马,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何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上接第27页)

参考文献

①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②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

③胡福明等,苏南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④王国祥,关于“苏南模式”的思考.上海农村发展研究,1998

[2]

⑤裴叔平等,苏南工业化道路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⑥黄胜平等,完善和发展“苏南模式”的必由之路.江苏社会科学,1999[4]

⑦费孝通,苏南乡村发展的新趋势.中国乡镇企业,1999[3]

⑧顾建平,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启示、问题与趋势.中国软科学, 1999[10]

作者简介:罗小龙,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生

张京祥,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博士

江晓峰,江苏省吴县市房产管理局

欢迎订阅2001年《城市规划汇刊》

《城市规划汇刊》是本研究城市规划的学术性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综合介绍国内外有关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道路交通、生活居住、园林风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论述;及时报道在改革开放以来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中新的动态,新的探索,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实践总结等最新信息。

本刊阅读对象是: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中学习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绿地、城市建设、城市道路、经济地理学等专业的师生;各界关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读者。

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城市规划汇刊》编辑部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邮局发行。欢迎各界读者直接向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465。

本刊为双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3363,美国国际CODE N中心国际刊名代码CGHUEF,国内统一刊号CN31-1360/TU),2001年共出版6期(总第131-136期),芯页由80页,每期定价8元,全年共48元。

《城市规划汇刊》编辑部2000年8月

Urban Planning Forum Series No.129,No.5,2000

A bstract

1.Urban Center Design in Wenzhou City(By ZHENG Zheng,KUA NG Xiaoming&ZHANG Yiqu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utlines of urban center design in Wenzhou,mainl y focusing on the feature creat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design and the regulatory pl an,and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ity of urban design.

Key Wo rds:urban center,urban des ign,urban feature,practicalit y,Wenzhou

2.Analysis on Some M isunderstandings of the Western Great Exploration in China(By SHI Yishao)

This paper dis cuss es s ome theoretical unders tandings on the Wes tern Great Expl oration,then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cus ing on the invest ment returns,science and technol ogy advantages,counter-market regulation,and get financing in return with res ources.

Key Wo rds:the Western Great Exploration,investment return,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tages,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3.Some Issues on the Revision of Urban Planning Legislatio n(By ZHANG Ping&C HEN Bingzhao)

From the require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l egal s ystem cons truction in China,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 hree main is sues:adding the regulation of urban s ys tem planning,and enhancing the regul ations of scientific urban policy making and the s upervis ion of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Key Wo rds:urban pl anning legislation,urban s ys tem planning,policy making,supervis ion

4.Creativ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apital———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 Techno logy Industrial Park(By XUE Puwen) China is now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orldwide knowledge economy trans ition.The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manage ment is becoming the most i mportant productivity,so we need the idea of kno w l edge economy in the current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especially in the coastal regions.This paper contributes t o understand the inner mechanis m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and its effects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instituti onal innovation,social structure,and social infras tructure.It also brings forward t 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the environment of kno wledge economy oriented.

Key Wo rds:innovation,social capital,Hi gh Tec hnology Indus trial Park,development s trategy

5.Confirm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Sensitive Land Use in Shanghai Urban Development(By LUO Zong)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sens itive urban land us e contributes to deepen the land us e c omprehens ive planning,and guide the reasonable urban land us e pattern and the rational urba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 ituation of population and land us e in Shanghai,this paper disc usses the type division and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sens itive land us e,evaluates the urban devel opment activity of this regions,and puts forward s 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 ugges tions. Key words:urban s ensitive land use,urban growth,ecological s yste m

6.Value Concept and Nature Co ncept of Urban Planning(By CA O Yongho ng&BA O Cunkuan)

Weltanschauung can lead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 h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rrect val ue concept and nature concept that the urban pl anning shoul d have, including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concept of resources value,new c oncept of devel opment,s ys tematic concept of ecol ogy,concept of globe.

Key words:urban planning,Weltanschauung,concept of value

7.The Flux of the Sunan Model and Town Development(By LUO Xiao long&ZHANG Jingxiang&JIANG Xiaofeng)

The Sunan model is a very typical development model that is contributed to its econo my and s ociety development.But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y,the problems of Sunan model are expos ed and have to change.This paper explores a series of pol ic y s ugges tions of to wn development with the cas e study of Suz hou City. Key Wo rds:Sunan,flux,to wn development

8.A Preliminary Study on Urban Information in China(By ZHEN Feng)

After1990s,the national informatiz ation has been emphas iz ed,which als o begin to affect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Based on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this paper discuss es the development policy and model of urban informatization,and puts forward s ome suggestions for urban information in China.

Key Wo rds:city,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al s trategy

9.Standard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Terms(By CHEN Zhenyao&PA N Weizong)

The terms of urban planning are used to express all definite planning ideas and should cl early explain and properl y us e them to meet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Standardization and Normaliz ati on.The aut hors put forward s ome ideas on thes e topics.

Key Wo rds:urban planning,terms

10.On the Land Use Displacement Pattern along the Bank of Huanpu River(By TAO Xiaoma&HE Fang)

The land use displ acement between the Yangpu Bridge and the Nanpu Bridge along t he bank of Huangpu River is bec oming an important ques 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It has been brought into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pl anning and t he outline of s ocial and economic devel opment in the next 10years.Bas ed on the target and proble ms in this proces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ational pattern of land displace ment,including its management,finance, operation,benefit compensation,and redevelopment policy.

Key Wo rds:the Huangpu River,bank,land use dis placement

11.Institutional Innovation—Thinking on propelling he urbanization process(By TANG Hairu)

六种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六种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模式一:工业园区特色镇。突出发展以历史经典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镇。如泸州市二郎镇和遂宁市沱牌镇发掘川酒千年文化内涵,推动“名酒·名园·名镇”互动发展,使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成为展示四川厚重白酒文化的特色名镇。成都市新繁镇大力发展“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和“西部家具之都”家具产业园。凉山州安宁镇围绕发展现代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建设成凉工业园。广安市街子镇对接重庆产业转移发展汽摩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形成了一批产城相融的特色镇。 模式二:旅游观光特色镇。发挥历史文化厚重,山川雄奇秀美,民俗风情浓郁多姿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特色镇。做优历史文化名片,如江油市借助“诗仙故里”文化积淀和古迹遗存,打造青莲国际诗歌小镇。做优自然风光名片,如阿坝州漳扎镇打造以羌族风情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镇。做优休闲旅游名片,如南充市搬罾镇建设“锦绣田园”发展乡村观光旅游镇。 模式三:商贸物流特色镇。重点在区位和经济条件好、人口流动密度大的小城镇发展商贸物流特色镇。如泸州市九支镇引入13家知名企业发展商贸批发市场,成为川黔交界的商贸物流重镇。资阳市贾家镇依托成渝三条国道交汇地理优势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宜宾市新市镇依托长江、金沙江黄金水道打造辐射大小凉山的物资集散中心,取得了突出效果。 模式四:生态宜居特色镇。重点在生态优良、气候宜人的地方,发展适宜居住、康养和观光的生态宜居特色镇。如攀枝花市红格镇利用冬季气候温和盛产温泉的优势,打造阳光旅游品牌小镇。眉山市高庙镇依托峨眉山秀美风光和森林资源富集的优势,打造峨眉半山七里坪国际康养度假基地,现已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夏避暑、冬赏雪的度假休闲养生精品小镇。 模式五:现代农业特色镇。发挥四川农业大省的优势,建设服务农村、带动农业、助农增收的特色小城镇。如资阳市龙台镇突出柠檬种植优势,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研发为一体的柠檬集散中心,打造出“中国第一柠檬小镇”。再如内江市镇西镇发展无花果、白萝卜、大头菜、花生糖等特色农产品,一大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小城镇蓬勃兴起。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灵溪镇小城镇规划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走上调整战略、集约发展的道路,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下面,仅以灵溪镇为例,谈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认识 关键字: 自然概况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2]位于浙闽交界处鳌江流域,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城集镇,位于苍南县中心偏北。北离温州市区83公里,南距福建省福鼎市32公里。灵溪镇风光秀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在63-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1737毫米。灵溪地理条件优越,其西南距闽东地区仅16公里,北上83公里即温州市区,西依玉苍山,东濒东海,周边与浙江的平阳、文成、泰顺三县和福建省的福鼎相毗邻,是浙江的南大门。 人文概况 全镇面积达88.5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人,下辖9个办事处、112个行政村、24个居民区,当地语言为闽南语。1981年苍南从平阳分析出来并确定灵溪为县城后,灵溪人民充分利用浙闽边界的地理优势,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和资金,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灵溪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属三座水利发电站和一个3.5万伏变电站,工业企业有电力、建筑、砂石建材、藤编、玻璃纤维、茶叶、制衣、光学、包装印刷、化工等。城镇建设 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2004年,该镇饶北河以西约7.2 平方公里被市政府规划定为上饶市城东新区,上饶新火车站就坐落在该镇境内,给该镇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2005 年,灵溪镇党委、政府提出“接轨城区,融入都市,打造生态东郊镇,建设文明新花园”的发展定位,引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迈上灵溪发展的新征程。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一、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政策条件: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同时,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识到,我市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城区现代化是不够的,其与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我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产业条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原来布局在城市中的传统产业今后将主要向小城镇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镇企业及新建企业将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趋于严格,过去“遍地开花”式的企业布局方式将逐步改善;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这群人的户籍安置、转化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居住人口的结构,并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住房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 交通条件:灵溪镇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较多。如灵溪镇离市区为8公里,北与311高速公路连接,320国道穿境而过,依托上饶市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信息来源渠道多,人才多且引进容易,资金引进比较方便,随着今后市区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的东迁及新火车站的北移,这些都为灵溪镇的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镇建设质量不高。灵溪镇依托320国道建设,在国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造成“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欠帐过多。镇区没有完善的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绿地。 (3)规划管理中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4)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5)城镇规模偏小。如灵溪镇,镇区人口219万,全镇人口2.万人,即使全都住到镇区上,也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化…,有城市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人气不旺,行人稀落,夜幕未垂,店门早闭,毫无诱发消费之氛围。 (6)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破坏;是灵溪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灵溪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灵溪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浅谈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因农民工流入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小城镇数量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科学规划规模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 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完成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有总规,没有控制性详规,为随意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空间。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建设中,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场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 ,建筑布局单调呆板,“千城一

关于注重提高城市建设品味的几点建议

关于注重提高城市建设品味的几点建议 盖晶 小城镇介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近来年,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把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谋发展的格局。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以那吉镇、亚东镇、霍尔奇镇为节点的城镇“金三角”,各地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城镇品味显著提升,同时,城镇空间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可以说,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旗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集聚协调、辐射带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照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与不足。 一是城市意识还不够深厚。我旗的城镇建设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既没有经历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也没有现成的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可以借鉴。2000年左右开始,我旗的小城镇建设才刚刚起步,在此之前,城镇建设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和系统的规划,缺乏对城市的思考和城市的策划,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缺乏深刻认识,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和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历时十年快速发展,因需而建的快速发展模式导致各种矛盾逐渐显现。 二是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从目前来看,阿荣旗城镇建设正处在由起步期向发展期的过渡时期,由城镇化向城市化的升级阶段。随着城市路网系统日臻完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惠民工程相继建成,城镇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但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完整体系。城市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综合管网系统配套水平相对较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尚未达到建设

浅论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概述

浅论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有效地克服和避免一些城市问题,有利于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小城镇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缺乏科学的规划,执行规划不力,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建设规模小,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制度性因素,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等问题,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从小城镇建设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能够推动小城镇发展步伐的各种对策:提高认识,加强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工作,按经济区域合并乡镇,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多元投资机制,增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产业,认真借鉴国外小城镇发展经验等,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各种障碍,促进小城镇逐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意义现状问题对策 一、小城镇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城镇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由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先进的城市, 落后的农村,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结构,这种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不仅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要求冲破城乡壁垒,向外扩张,要求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向一元结构迈进,以城促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 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途径,也是带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二)小城镇发展可以有效地克服和避免一些城市问题 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怎样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防止城市“贫民窟”、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精神压抑、人情冷漠等一些城市病的出现,这是后发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扩容提质”是当前我国城镇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小城镇,可以缓解大中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城市问题,有利于健全城市结构,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 (三)小城镇发展有利于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浅谈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浅谈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摘要: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协调推进,多元化战略的城镇化道路。我国虽然疆土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因而发展大中城市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模式 abstracts:china is a resource-poor countries. rational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should take the larg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and common development, coordinate the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although the territory of the vast country, but a large population, per capita land resources are very limited, the enormous pressure of surplus labor force,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small towns;develop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 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相关概念

浅谈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功能

浅谈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功能 学校: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班级姓名:洪聂学号:【内容摘要】 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发展;意义;功能 目前,全国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众所周知,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因此,加强我国小城镇的建设,使城镇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小城镇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将在未来扩张经济增长需求不足约束,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小城镇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容量 1、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 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

中国特色小城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815077282.html, 中国特色小城镇 作者:孙轩张晓欢陈锋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09期 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不仅能反映当前发展趋势,还决定着空间经济性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各地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热情高涨,建设不断提速。据统计,全国特色小镇试点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超过2000个。当前以及今后,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都将对中国整体城镇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如何理解当前特色小城镇的分布空间格局以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引导特色小城镇发展。 1.从整体分布和发展趋势看,呈现东部地区引领,西部、中部紧跟,东北发展较慢的趋势。从第一批特色小城镇的分布看,东部地区最多,其次为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数量比约为40%:30%:22%:8%,以秦岭淮河为南北界,分布数量比约为59%:41%(南方比北方)。通过特色小城镇的分布和密度分析,发现特色小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为上海、苏州、杭州形成的三角区域。从数量看,浙江省位居第一,共计入选8个,江苏省、山东省及四川省分别入选7个,其余省份入选数量为3-4个。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分布比例基本与第一批保持一致,东部地区仍为最多,西部、中部、东北其次,数量比约为38%:29%:25%:8%,南北分布数量比为58%:42%。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苏南至浙北区域的特色小城镇优势,还出现了围绕北京、成都、广州等城市周边的特色小城镇集聚区域。从数量看,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依然呈现强势,其他省市均有所提升。结合两批特色小城镇分布情况来看,特色小城镇分布格局呈现东部地区引领,西部、中部紧跟,东北发展较慢的发展趋势;在空间变化中,南北相对平衡,长三角地区出现一个集聚程度相当高的区域,并且增长势头很强;广州、北京、成都等城市所在区域特色小城镇集聚程度随时间发展不断提高。

浅析当前小城镇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当前小城镇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小城镇发展综合性强,牵涉面广,用地规模的大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落实都应立足于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城镇用地内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近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迅速扩展期,县以下的城镇建设大部分是外延扩大,占用土地多为优质耕地。不少小城镇建筑布局混乱,道路建设不规范。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叉布臵;功能分区不明显,城镇内边角空地随处可见,严重阻碍城镇 功能的发挥。旧城区已经成为小城镇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旧城区面积一般占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的20-40%。镇区建设还停留在二维平面开发利用水平上,造成镇区框架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商业用房、住宅用房仍延用农村旧习,自建小平房或独家二层小楼房。不仅主体建筑用地多,而且配套设施占地面积也大,人均占用都超过

了150平方米。另外,旧城区大都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一些房屋破旧不堪,街巷窄弯纵横交错,加之人口集聚、私搭乱建等相当的普遍,给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十分的不便。 (二)、新区建设贪大求洋,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小城镇区位条件一般,竞争力不强。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当地的政府在畸形发展观和政绩观的主导下,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拼资源的发展方式,追逐和热衷于扩土扩疆的新城区、开发区等建设,热衷于搞大片房地产开发。在新区建设中,为追求快速的经济和政绩效益,往往不惜采取牺牲农民利益和长期负债等形式,大搞“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新区内道路动辄40米甚至更宽,绿化隔离带宽度也在10米以上,目标追求高,贪大求全、摆阔气,土地的规划效益十分低。一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以较低价格,一般以最低保护价取得,甚至是零地价受让土地使用权,之后,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闲臵一部分,有些企业甚至在厂区内搞大面积的绿化,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利用率极低。 (三)、房地产空臵率高,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普遍存在。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受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的影响,刺激并产生了对房地产用地收益的期望值逐年增加,有的甚

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谢 健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2)—08—0050(03) [作者]谢 健 副教授 温州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独具特色的商品经济发展模式。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由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城乡隔离政策,使得小城镇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点,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鉴于多方面的原因,温州小城镇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弱点在当前温州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正如温州模式的成功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一样,温州的小城镇建设同样也为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带来重要的启示。 一、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农村经济突出的变化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指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迅速向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转变。家庭工业的崛起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克服了户籍、居住等方面的障碍,摆脱了原来唯一能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经营的束缚,顺利地完成了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也改变了农村经济比较单一化的结构。改革开放20年来,温州农村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会总产值从1978年的1211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187亿元;同时,农林渔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63179%下降到1998年的7181%,而工业总产值比重则从1978年的20137%上升到1998年的81153%。农村工业化使得温州农村摆脱了贫困,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也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到2000年,在348109万农村劳动力中,工业从业人员76174万人,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22105%。 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也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建设。从1983年恢复乡镇组织以来,全市建制镇从1983年的23个迅速增加到1985年的83个,到1998年已有146个建制镇。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小城镇。2000年,在全市130个建制镇中,共有86个镇的工业总产值超亿元,有42个乡镇超10亿元,其中塘下镇、柳市镇、龙港镇的工业总产值均在80亿元以上。 二、小城镇发展在温州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城市规模较小,难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而小城镇的发展却较好地起到补充的作用。小城镇的发展,减少了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协调性,减轻了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使城市、城镇和农村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增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温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入城镇,城镇居民对城镇的社会经济功能要求的迫切性提高,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改建和扩建,为繁荣城镇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 21缓解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的矛盾。农村工业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农村工业的发展对温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温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温州走的是一条相当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到1998年,温州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高达81153%,而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达到了6919%。可见,温州农村工业无论在温州农村经济中还是在全市工业经济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工业化

小城镇特色发展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 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论坛总结: ▲小城镇规划需要深刻体会和挖掘当地地域性特征,不管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 ▲小城镇规划需要分析规划实施后的使用对象,即面向村民、小城镇居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调研,关注人的需求。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塑造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正因为如此,特色小城镇才更有魅力。 平行论坛一: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特色塑造 1.从哪些方面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 武凤文副教授认为主要包括特色、景象、品质和美丽四个层次,其中“特色”是贯穿到总体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保留体制并将其盘活;通过住建部的培育来保护提升产业、形态及风貌(前提是小镇本身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特色);挖掘人(社会习俗)、物(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设施)、产业等的资源来重塑风貌。 谢华教授提出,小城镇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到各省市以及到地方的大局建设,那么要怎么吸引城市人来小城镇、并且将其留住呢?主要是关注小城镇的风貌、民居产业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由于很多特色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埋没了,因此关键是充分调研当地县域范围、镇域范围的资源,挖掘小城镇的民族特色及资源,形成相应的产业,比如挖掘某些沿海小镇的海塘文化、海产品文化。 由于教育中缺失小城镇的内容,很多时候设计者以城市的手法来对待城镇,以致不符合当地的诉求。陈懿教授以四川的一个红叶风景区为例,提出要从小城镇的风水、人居环境入手,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心理,才能使规划获得他们的认同。当时风景区由于红叶树木被砍伐而衰落,规划建议将以前的枫情提升成七彩风情,形成四季的特色风貌,这也符合藏区特色风貌。设计者先是设想长期居住需要什么环境,进而提出较为贴合当地人需求和喜好的方案。 2.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有哪些方法 荣丽华教授提出了三个方法。第一是特色化发展,要求决策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和规划业界三个层面都对小城镇的地域性有足够的关注,不能盲目跟风。第二是可持续发展,让各种建设及方法都能持续下去。第三是具有可实践性,不能仅仅作出较难实现的渲染图。比如说呼伦贝尔的太平村,当时解决用电问题的措施是林场发电,这既容易实践、也兼顾环境需求。 总结 最后,陶其中副秘书长总结道,塑造空间特色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这也是特色小镇的魅力所在。与会的各位专家对理论和实践的阐述都十分精彩,总体而言,塑造小城镇空间特色,可以关注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系统化、自然生态、社会性、人的追求、技术性以及实施性。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小城镇资源优势和特色营造

摘要 发展小城镇是绵阳加快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通过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小城镇化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它对于一个地区的生产力的均衡地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的优越性与农村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为小城镇的人们提供一种自然而又城市化的生活氛围。由于我国的中心小城镇大多集中在城市周围,小城镇也成为城市与效区的有机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上,大城市的经济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小城镇的资源、人力和环境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所以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近郊小城镇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自已的工作经验,对现阶段绵阳市中心小城镇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特殊性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产业布局及工业用地规划建设、住宅区建设对中心小城镇建设的影响,研究了小城镇资源优势和特色营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今后绵阳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相关政策的调整提出了建议。为增强绵阳市小城镇的发展后劲、促进本市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绵阳市小城镇规划标准和领导者的科学决策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绵阳市;小城镇规划;城镇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ianyang's urbanization road,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superiority of small towns is as everyone knows. It is conducive to th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of productivity in economic area,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can make the advantages of city life style with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mall town living environment perfect combination. Suburban towns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perfec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base, become the city and suburb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oints. At this juncture, big city economic advantage has been further expanded, the small town of resources,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and become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o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small towns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author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resent stage Mianyang center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n urban plann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discussed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industrial l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 center, research of small town resource advantage and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and to make a prediction of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和建议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和建议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规划管理滞后,缺乏约束力。全县各乡镇总体规划,起点不高,功能不全,规划之间衔接不够。规划刚性不强,建设管理不严格,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形成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小城镇整体美观度不高。 二是产业支撑不明显,小城镇无特色。大部分小城镇只有传统的集市贸易功能,工业经济以“散、弱、小”的资源粗加工型企业为主,不能有效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产业比较分散,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业基本上以个体商贸、批发零售为主,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力不足。 三是要素保障不到位,缺乏拉动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大部分基础设施都依赖于政府来投资建设;一些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难以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备,缺乏吸引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公共服务配套明显不足,不少乡镇的供水、供电、道路、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标准偏低,生活环境差,特别是道路照明、公厕、污水处理和绿化等设施不到位。 五是管理机制不灵活,缺乏推动力。小城镇管理制度和城管

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致使管理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调研组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小城镇发展方向。按照超前规划、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修订或完善县城和18个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抓好产业发展规划、美丽乡镇驻地建成区,传统集镇等规划的编制,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突出特色小镇规划,体现乡镇特色,把城镇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人文历史有机结合,强化单体项目设计和整体风貌设计,以特色立镇,打破“千镇一面”的格局,使每个小城镇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杜绝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保证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 二是坚持产业为重,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条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各个小城镇的建设都应注意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通过找准自身特色,建立产业支撑,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运输、仓储、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

城市远郊小城镇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

图1 天津远郊小城镇空间分布 马健 张蓉 李芳 张娜 城市远郊小城镇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 【摘要】界定了远郊型小城镇的划分依据,分析其面临的缺乏城市功能区依托、基础设施差、道路交通不便、土地商业开发潜力低等不利因素研究总结国内外近郊小城镇的一般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新形势,提出通过传统农业与新兴服务业相结合、主体性地产开发、创新规划布局方式、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等规划手段促进远郊型小城镇的发展。并在实际项目中加以实施和改进。 【关键词】远郊型小城镇;发展模式;规划应对 1远郊小城镇发展背景 1.1研究背景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 已成为重要并且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城市化规律,将小城镇建设与都市群发展战略相对接,将其作为城市体系的基点,围绕天津中心城区,形成11个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新城和30个星罗棋布、类别多样的中心镇。天津市第二批小城镇试点工作已于2007全面开工,预示着小城镇建设在天津开始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普遍需要解决好的是农民安置、资金平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城市远郊小城镇既有小城镇建设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存在自身特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杨家泊镇(茶淀桥沽、七里海镇)发展模式的解析,从而对城市远郊区小城镇建设模式提出一些新的构想和发展思路。 1.2研究对象分布 参考其它地区的经验,结合天津市自身的特点,将远郊小城镇其界定为除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外区县的小城镇,即汉沽区、大港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静海县、蓟县辖区内的82个小城镇。其中,中心镇19个,包括杨家泊镇、茶淀镇、小王庄镇、太平镇、河西务镇、崔黄口镇、王庆坨镇、大口屯镇、林亭口镇、 下营镇、邦均镇、马伸桥镇、上仓镇、唐官屯镇、独流镇、王口镇、七里海镇、宁河镇、潘庄镇。从分布规律来看,远郊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发展不均衡。 1.3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困境 近郊小城镇由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大部分可以依托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例如华明镇依托空港物流区,张家窝镇依托京沪高铁站,或者仅仅依靠区位优势发展房地产业。而城市远郊区与中心城区距离较远,缺乏城市功能区依托,且基础设施较差,道路交通不便,土地商业开发潜力低,这些都成为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果采用近郊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建设远郊小城镇,即主要通过宅基地换,将集约出的土地面向市场出让,开发住宅产品, 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