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摘要]我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倡导树葬、建立电子坟墓、网上扫墓等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

殡葬历来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窥视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荣辱。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旧的习俗,特别是旧的丧葬礼俗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少数以宣传封建迷信为职业的“阴阳先生”、“巫医”活动十分猖獗。不少人注重抵御外来的“精神污染”,而对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神污染却忽视了。我们对此不应采取消极和听之任之态度,而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改革,破除封建旧习,倡导与社会主义时代相适应的悼念方式和寄托哀思的内容。这一改革,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既深入人心,又势在必行。而且它的意义将超出民俗范围,成为政治改革的内在应力,促使中华民族更加进步、文明。

一、中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部分人大搞封建迷信活

—1—

动。且大有蔓延之势,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将中国殡葬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1愚昧无知

近年来,殡葬领域中出现了所谓的“与时俱进”。我国有些地区在举行丧葬礼仪时,为死者扎洗衣机、彩电、冰箱、轿车、手机、甚至电脑和空调等等,用这些电器代替了以往的纸牛、纸马进行焚烧;“西天冥府银行”的钞票发展到用“美元”、“欧元”等,且面值越印越大。

也有些人,父母亡故已有多年,扎纸编花,敲鼓念经,深挖高筑,为其父母翻修墓冢。他们认为今天要过上好日子,全靠祖宗坟地“风水鉴照”、“祖荫祖德”。

更有甚者,不仅注重死者物质生活,就连精神生活也给予了充分的关心。为死者举办结婚仪式、征婚等等。据载,2001年4月3日上午,江宁上坊乡的陶某和家人在给舅舅上坟,他们准备得极其“隆重”,纸洋房、纸冰箱、纸彩电,把一辆三轮车堆的满满的,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还准备了一个花枝招展的“纸小姐”。原来陶某的舅舅是个老光棍,生前吃了不少苦,为了舅舅在阴间的生活不“寂寞”,陶某特地定做了这个纸糊的“小姐”,墓前,陶某还特地燃放鞭炮制造气氛,称这是“结婚仪式”。

21铺张浪费

—2—

近些年来,有些地区还谈不上富裕,但在攀比心理和“行孝”心理的驱使下,有些人对丧事却是阔气得很,规模越来越大,不惜将自己血汗挣来的钱用于采石备料,翻修祖坟,用于“死人福利”。

关于丧葬奢靡之风,媒体多有报道,据载,某县一位死者的丧事用花圈两百多个,仅此一项就浪费金钱4000多元。温州市文成县某村一位九十四岁的老太太死去,她的三个儿子请了两个放铳人,在自己家门口朝天放土铳辟邪。据说仅鞭炮就放了近千元。当场炸伤六人。出殡队伍绵延几里,其中有一支乐队,两个大唱班,一个铜鼓队,一路锣鼓升天,好不热天”。据统计前些年温州市每年在青山绿水之间要冒出新坟3000座,占用90万平方米的山坡地,加上要修复祖坟,每年要丢掉100万平方米土地。以至温州流传着一首新民谣:温州有三贵,“地皮贵,海蛰皮贵,抬棺材的肩皮贵”。

在上海,可供经营性公墓使用的土地不过在5000亩左右,已经占用的就已经达到3000亩以上。目前上海每年去世10万人,如有八成以上选择墓葬,土地最多只能再撑4至5年。在河南省,人均耕地才1132亩。而由于河南省每年递增新坟新墓33万个,致使良田每年减少1万亩,粮食每年减产100万斤。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土地与生态的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这种死人与活人争地而且浪费资源财富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同时,人们大兴造坟之风也从另一个角度上折射出人们由“重生轻死”而转化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畸形观念。

41阴宅房地产热

—3—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中有一个十分危险的动向,就是一些利益熏心的投机者———墓地开发商利用城市园林公墓的建设,利用陈规陋习大炒“阴宅房地产”,从中谋取暴利。

据上海市民政局统计,上海现已在近4000亩的土地上建造了126万余处“地下房产”,其中95万处墓穴与骨灰寄存龛位空缺,即使作最保守的预算,这些阴宅还够上海人使用15年以上。由于“阴宅房地产”的暴利,在某些人眼里已成为“绩优股”,成为闹。中午设宴45桌,这一顿饭就花六七千元。在外商和乡镇企业投资的一大热点。还有,在经济并不某些地方稍有活动能力的人办丧事更奢靡,往往出殡队伍浩浩荡荡,大小汽车成群接队,士乐洋号吹吹打打,土铳鞭炮震天动地,群众纷纷抱怨:“如今连死人也死不起了”。

31死人与活人争地随着某些人殡葬畸形观念的肆虐,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局面,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造坟,在全国很是普遍。尤其温州更是泛滥成灾。温州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全市人均不到半亩耕地。但建造坟墓却不惜花大代价,用大地盘。早在1987年9月该市就发现有人建造了面积达266平方米的坟墓。如今,坟墓已从椅子坟向圆式陵墓发展,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是外地望尘莫及的。温州市乐清县方斗岩村一位农民修了一座豪华的“冥乐园”,葬祖孙三代,墓碑上刻有诗句云:“三世畅谈天伦乐,二老相伴一穴眠”,“七五计划宏图展,十亿人民欢乐—4—

十分发达的昆明市龙宝山公墓内,最高处区域被人们传统地认为是风水最佳场所,以致每一座公墓售价竟高达10万元[6]。又,通过本人对南京市数家公墓调查后发现,江宁灵苑山公墓,一个普通的墓穴,江宁区民政局规定只能售到700元,可这家公墓最高价却售到3000元。又南京的蔡女士在栖霞区龙泉山公墓为亲人购买了一个单穴墓与双穴墓,结果要价分别为4500元和4800元;市民王女士在祖堂山公墓买了一座3平方米的墓穴,竟被收费18000多元;雨花台区的张先生在普觉寺公墓买双穴墓要12000元;余先生称铁心桥西天寺墓园单穴要3000元左右,双穴4000元;市民李先生在江宁上坊买了一座墓穴,花费了3600元。

二、殡葬陋习之心理透视

倡导殡葬改革历时已久,但成效并不显著,步履艰难,殡葬改革受制于许许多多的主客观原因,但人们那种顽固的传统的殡葬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中国殡葬领域中的陈规陋习,是由一般民众的信仰而导致的观念上的愚昧性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定势是相信祖传,重视已有的事实,凡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哪怕是迷信落后的东西,也总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而缺乏运用抽象思维对自身、对传统进行科学的审视与批判,不懂得任何规定同时又是否定这一事物发展的辨证规律。这样在继承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把一些历史尘垢承续下来,越积淀越丰富,以致造成人们沉重的精神负担。

—5—

(二)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心理人们对土葬的选择来源于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千百年来人对来世神话的苦心经营。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从古到今人类就在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人们相信人来自自然,最后必定回归自然。正如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一样,从种子到果实,就这么循环往复着。离开土地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自然界的演变规律和神学家的臆断妄言中人相信了来世,相信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对人生最后归宿的选择自然以入土为安,让人与地融为一体。入土为安的心理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中国这一农业大国人们对土地情感的积淀。

(三)奢以为荣,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白色消费”在中国似乎成了一大景观,仅花圈一项每年焚烧掉的就达上千万。人们辛辛苦苦几年的积蓄往往办一件丧事就会付之东流,有的甚至负债累累。在办理丧事时有着一种人与人争的好胜,主要是与邻居争,与亲朋好友争,丧事的派场与否成了一种经济实力的象征,可以赢得孝子贤孙的好名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铺张的丧事对于丧户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平衡,活着的对死去的亲人万分的痛苦,化解这些痛苦便觉得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的才是一种安慰,也是对死者辛劳一生贡献于家庭的报答。在这种心理的滋长下于是竟相攀比,大操大办。这种人与人比的心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狭隘的社会责任感和浅层次的虚荣心所致,是旧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回照。

(四)亲情难以了断的心理一方面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功德的颂扬,寄托虚无漂渺的美好愿望,天堂和地狱,偏知其无而信其有,于—6—

是超度亡灵,希望亲人今生受苦,来世享福。另一方面是对亲人的报答和家庭关怀的延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丧葬活动中的现代迷信确实有迷信思想在少数人头脑中作崇,也有一时还没找到能够接受的追念先人的迷惘和困惑的表现,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三、中国殡葬改革发展对策的思考

(一)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丧葬习俗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保守因袭与改革创新之争,一直有繁缛、奢靡与简约、简朴两种不同的风气。过去的私有制加封建等级制,使剥削阶级的葬礼竞相奢费,而普通百姓却力求节俭。至今,在民间因受剥削阶级影响和封建迷信观念的束缚,还常常追逐旧习俗礼仪,把丧葬之事办得越繁琐就以为越好。

在一般民众心里,信仰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愚昧性,而不是政治上的反动性,它是一种求吉的愿望,一般没有什么不轨的动机。我们只能用科学文明去逐步取代它,不可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去强行消灭它。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发扬良俗,革除陋俗,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迷信,提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促其转变“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厚殓厚葬思想。可运用广播、墙报、电视、报纸和网络等传媒,提高全民对殡葬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提高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减少阻力,从而推动殡葬观念的更新,进而推动殡葬改革。这对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7—

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有直接关系。

(二)利用中国殡葬之精华,提倡孝道和团结友爱精神,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进行殡葬改革,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中国殡葬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建议在看到殡葬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殡葬的精华并利用其服务于社会。

丧葬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和仁爱,是最能体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道精神。孝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孝道,乃是这种敬爱的实践与发扬。古代有君臣一伦,由孝发而为忠,忠君爱国之心,便是孝的转移,现代社会虽然已不是君主时代,但个人仍须忠爱自己国家。因此,爱国家,爱民族之心,便是成为孝的发扬。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文化对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强化封建秩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它的精华来为当代中国服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倡尊敬父母和先辈,团结友爱。

中国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是亲戚,平常也忙于各自的事务,作为乡邻好友,平日难得碰在一起,丧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他们先后来到死者家里,或出钱出力,或操办丧事,或接待客人,或掘土打墓,孩子们前跑后窜,嬉笑打闹,老人们则拉拉家常,交流平日见闻,其情浓浓,其乐融融,无形中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了乡族邻里的凝聚力,同时也化解和减轻了死者家属的悲哀,再进一步,密切了人伦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整和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毛泽东同志曾经十分坦率地指出丧葬对社会—8—

的巨大作用:“村里死了人,开一个追悼会,寄托我们的哀思,使全体人民团结起来。”

(三)民政部门及媒体积极正确引导民政部门及媒体要在习俗改革方面抓住典型,按照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加以积极的引导,良好的民风在新的社会里是不难建立起来的。如前面提到的温州地区的情况,自从新闻界对此发出警告:温州快要“白化了”(私坟一般都涂成白色,矗立在山坡上)!温州人见到此等“景观”,也意识到必将危及山林,遗祸后代。当地政府亲自挂出“移风易俗办公室”的大牌子,大力抓了改变传统陋习这件难事,通过破旧、立新、疏导、示范,一方面严禁在交通要道两旁山地、集镇村庄附近以及风景区内乱造坟墓,一方面又大力提倡城乡居民利用荒山瘠地建造公墓。由于及时因势利导,竭力宣传,很快在温州兴起了“公墓热”。首先由洞头县的300位老人携手集资,兴建起一座名为“东龙”的最大的商品性公墓。原规划建造100圹墓穴,可闻讯后前来登记、交费的老人趋之若骛,最后只得增加到300圹穴。洞头县有两位原先对建造公墓持不同意见的长者,看到眼前建成的这座漂亮的公墓,愿意出加倍的价格购买[8]。温州这股不大不小的“公墓热”始于1988年初,眼下已在各地蔚然成风。

(四)建立健全“殡葬法律体系”,依法治理殡葬根据目前殡葬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从长远看,必须立法,并完善殡葬法的实施体系。虽然殡葬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提出,几十年来国家出台过一些有关殡葬改革的规定,如198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

—9—

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6月国务院又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有的省、市、县也颁布了自己的“殡葬管理条例”,如1996年10月14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南京市民政局1999年11月15日颁布了《关于加强公益性公墓的管理》,2000年6月又颁布了关于打击殡葬业非法牟取暴利的行经,有以下行为的,由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殡葬管理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一、擅自从事经营性殡葬服务业务的;二、利用农村公益性公墓从事墓地经营活动的。殡葬管理和服务人员玩物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目前我国的殡葬改革及管理仍为行政管理模式。由于我国还没有一部《殡葬法》,因此,殡葬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执行情况就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殡葬管理监督主体也因为无法可依而难以实施监督,《殡葬管理条例》以及一些相关规定的约束力不够,因而对违反条例的殡葬行为打击力度相应较弱。所以,尽快出台《殡葬法》,将依法推行殡葬改革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培养人们依法办丧事的观念和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殡葬改革滞后的问题。

(五)建议实行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俗内容繁多,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时期相吻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文明的产生,有些殡葬礼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走访—10—

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得出符合“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现代文明及环保的殡葬礼俗有以下几种,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1树葬

树葬—就是在公墓区内或不在公墓区,生者为死者植一棵树,在树前挖一深坑,将骨灰直接埋入树下的泥土中,树前留下编号,以便纪念。树葬的优点在于骨灰直接入土,不用骨灰盒,既不会造成环境后患又成为树木的营养物,真正做到了“入土为安”;骨灰复归泥土,成为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网点之一,它既符合生态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轮回”观念;同时,光秃秃的山坡上出现片片绿色。让亲人的骨灰滋润树木长大,“化作春泥来护林”,这种安葬形式很有超前意识,对绿树成长有好处,对社会也有益。因此,这一文明、环保的殡葬新方式正符合广大中国民众的习俗和心理,值得提倡宣传,而今也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据载,在苏州市虎丘区阳山脚下的树葬墓区里,200余位家属将67位亲人的骨灰埋在了67棵柏树之下(这里的柏树已经有270多棵)。从1993年之初的仅有8户,到2002年的60余户,报名参加树葬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同时参加树葬活动的,还有来自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居民。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植树的形式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截止到2002年4月,树葬已是苏州市殡葬协会和市殡葬管理所举办的第七次活动。

21电子坟墓

—11—

祭奠,这项人类最古老的行为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里,在互联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利用电子坟墓祭奠亡灵已成新潮。

电子坟墓,即在互联网上将已故者的资料留存,供亲人在网上凭吊。据查阅资料发现,国内外有些地区已实施此办法,如日本阪神大地震时先人坟墓被毁或者年纪太大不可能远去拜山的孝子贤孙,他们就想造个电子坟墓来祭祖。广岛的观音院和东京“巢鸭和平灵苑”就是在1999年春天开设了这样的电子坟场。

中国的网上祭祖、网上殡葬服务已陆续粉墨登场。19世纪末以来,哈尔滨是东亚最大的犹太人活动中心,那里至今保存着远东最大的、最完整的犹太人墓地。2000年12月,集中管理犹太人墓地的哈尔滨皇山公墓管理处将资料登上互联网以便于犹太人后裔查询。2001年1月,上海市首家为市民提供丧事活动指南的“上海殡葬网”正式开通。北京八宝山等殡仪服务业已开设网上服务,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纪念堂,将去世人的容貌、生平等存入网上灵堂,到了清明时节甚至在平时,市民就可以从专门的网站上调出亲入的名字,在网上“灵堂”上拜祭。

虽然电子坟墓源于坟墓,实物是不存在,但是,利用电子坟墓祭扫能够节省时间和路途,便于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人们祭奠,尤其为行动不便等客观条件不允许者祭奠亲人适用,同时,利用电子坟墓进行殡葬业的管理与服务。

31网上扫墓

清明节前夕,人们纷纷到公墓为逝去的亲人祭扫墓地,以寄托—12—

哀思。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民每天到墓地祭扫的人数达10万人次,这种烧香、点烛、烧纸钱、烧冥物等传统方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火灾。

随着电子坟墓的建立,一种新型的祭扫方式———

网上祭扫,应运而生了。此方式依托互联网高技术平台的网上祭扫,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文明祭扫方式,我国一些地区已设立了这项服务,值得大力提倡。

网上祭扫的方式包括:献歌、献花、点烛、上香、祭酒、悼词等。上海福寿园与我国最大的纪念网站网同纪念网站合作设立的“网上墓地”,试运行一个月已建立纪念馆4000多个,每天点击数达60万人次。该墓地辟有名人馆和在线建馆等园区。名人馆园区供奉着数百名已逝世的知名人士,供人们凭吊祭拜。2000年12月11日去世的《死亡日记》作者陆幼青,至清明节前夕已有86万人次在网上祭扫他。一位献酒人的悼词是:您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您已经重如泰山。一位献花人的悼词是:您让多少人感悟了生命的美好和弥足珍贵。

41发信息清明节的纪念活动也有了手机发短信祭奠亡灵的新形式。

从网同纪念网站了解到,用户只要在手机中输入网略纪念馆的馆号和祭奠形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用短信给先人献花、点歌、敬烛、祭酒等,祭奠的内容将在纪念馆中即刻显示。手机短信祭奠的服务刚刚推出,就有网友使用这项服务给周恩来、宋庆龄和已故

—13—

的亲友献花、点歌。据悉,此项服务为国内首创。该纪念网站拥有各类网略纪念馆近两万,每日的祭奠量超过十万。[12]此方式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提倡。

—14—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报纸发展的现状 我国报业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最明显的表现为报纸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且席卷我国大部分区域。即便竞争如此激烈,但新报纸的出炉速度仍然不减,报纸传媒这块蛋糕被瓜分得越来越彻底。最近20年来,报纸数量持续增长,而报纸结构也在随之调整,并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和完善不仅表现在报纸总数的递增上,还表现在报纸品种不断丰富,且受影响的省份、地区更为广泛。 报纸传媒现状从广义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总数持续增长。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二是品种丰富。报纸品种丰富首先表现在除普通日报外,增加了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刊。其次表现在出现了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分割市场的状态;三是影响区域广泛。目前,报业已延伸至全国区域范围内,并且以省级和地、市级为发展重点。从狭义来说,我国报纸传媒已形成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格局,我国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报业布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结构形成 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都市类、专业类及其他类别报纸共同发展的结构。 (1)党报地位巩固 党报根据等级不同,可以分为类:第一类为全国性党报,如《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二类为省级党报,如《湖南日报》、

做精、做深、做大为主要目的。在内容上,专业报不仅对新近发生的该领域的新事件、新情况进行报道,更重要的是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本质和规律性,因此在分析和解释上,表现出综合性报纸所没有的透彻性和思辩性,并且推出大量大篇幅的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加强报道力度,在编辑上,简洁大方而又具有大气,让报纸看起来更为赏心悦目。而以上这些,都成为与党报和都市报竞争的优势。一般来说,专业报的运作周期较长,一般为周报,因此在时效性方面还是有些薄弱的。 2.区域性报纸势头高于全国性报纸 经过2003年的报纸整顿后,报纸的总量有减少,但从报纸的区域分布来看,全国性的报纸比重少,而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的比重在增加,同时各省和地市级报纸分布并非完全均衡,经济水平高的省份和地市单位,报纸种数比欠达地区多。 我国的全国性报纸正在逐渐让位于区域性报纸,区域性报纸在本地区占主导性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如《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份区域组合城市报纸,一创办就提出了办一张四川盆地“区域组合城市报”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成都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带,建立区域组合城市的市场网络,全方位、强密度、大规模覆盖成渝经济圈。构建“区域组合城市”的营销市场,《华西都市报》由此揭开了中国报纸区域化生存序幕。 目前还有一种加强地方新闻的方式为打造地方版,即在办主报之余,创办地方版。《燕赵都市报》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在全国省级传媒中第一家创办地方版的报纸,2003年7、8月《燕赵都市报》分别在省会和冀东地区创办了《都市时讯》和《燕赵都市报冀东版》。两个地方版随都市报在省会和冀东一起

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的比较研究

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的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绘本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在近些年来不断发展成熟。绘本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关于对比研究中国绘本和欧美绘本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选取凯迪克和丰子恺获奖的儿童绘本作品为样本,以探讨符合中国绘本发展的方法,发展中国绘本文文化。 关键词:中国绘本欧美绘本对比研究中国绘本文化 随着绘本文化的不断发展,绘本这种文学形式在文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绘本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绘本在国外历史悠久,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近些年来才引进中国。本文通过选取凯迪克和丰子恺获奖的儿童绘本作品为样本,来对比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以探讨符合中国绘本发展的方法,发展中国绘本文文化。 一.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的比较 (一)价值导向的比较 1.思想价值导向。以丰子恺和凯迪克获奖系列儿童绘本作品为例,经过对中国绘本和欧美绘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绘本和欧美绘本思想内容健康,价值观导向积极向上,都符合道德规范标准。所创作内容对儿童正确道德价值的培养均

具有正确导向作用。 2.审美价值导向 在丰子恺奖的获奖作品《我看见一只鸟》中,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以白描的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鸟栩栩如生的形态和特点。在凯迪克奖获奖儿童作品《灰姑娘》中,运用现代化的绘画材料―油笔作画,擅长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人物和描绘场景,色彩明亮。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绘本注重画面的美感,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事物的大致形态特征,再加以线条、色彩、留白等的修饰作用,增加所描绘事物的意境之美。创作内容多以静物描绘为主。在描绘出事物形态的基础上注重突出画面整体的意境。而欧美绘本注重画面的整体性,运用现代化的材料作画,例如油画、蜡笔画等等,色彩丰富,色调偏暖。所以无论是中国绘本还是欧美绘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读者的审美鉴赏力。 (二)民族化的比较 对比中国与欧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对其绘本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化较迟。文化比较封闭,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尊重传统在绘本的创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绘本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民族化。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浓厚,然而忽视的贴近读者,与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中国传统文化离

“低年级绘本阅读的研究”结题报告

“低年级学生的绘本阅读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一)核心概念: 1、低年级学生: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多,还没有能力进行纯文字的阅读。形象思维占主导,想象力丰富,正是阅读习惯养成期。 2、绘本: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是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内在感觉。 3、阅读:这里阅读包括教师对绘本研究性的阅读,对家长进行绘本启发式的阅读,及孩子多种通道综合性阅读。 4、绘本阅读的内涵:(1)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态度和习惯,充实心灵内涵。(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人文素养,扩展生命视野。(3)激发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发展潜能、增进生活经验。(4)培养学生欣赏、表达、沟通、分享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绘本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学龄前儿童读物中70%是图画书。与一般图书相比,以读图为主的绘本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对儿童的思维、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绘本阅读更是对孩子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台湾的不少专业人士认为,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台湾的绘本阅读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入进行有二十余年。近几年,我国对于绘本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们的重视,如儿童文学研究博士陈恩黎著的《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2004年9月第1版)是一份关于绘本阅读的亲子家庭完美阅读计划。现在,有一些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已经认识到绘本阅读对低年级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绘本的推荐与绘本阅读的推广,也有少数学校的语文教师尝试着对低年级孩子进行绘本的导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目次 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 (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 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 (一)战略定位 (二)战略方针 (三)战略举措 三、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 (一)以纺织、服装和塑料加工为主体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二)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 (四)以科研教育、商贸物流和旅游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五)以都市型、外向型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 四、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 (一)全面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二)加快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城市组群 (三)着力构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进一步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 五、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建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 (二)建设互联互通、宽带化的数字信息网 (三)建设安全通畅、一体化的城乡给排水网 (四)建设稳定高效、集约化的能源动力供应网 六、构建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 (一)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 (二)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七、构建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 (一)强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接轨上海机制建设 (二)突破体制障碍,形成园区整合、建设和管理新机制 (三)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 (四)强化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 (五)建立支撑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保障体系 (六)建立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七)承接和放大上海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03年3月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要求环杭州湾地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为此,省政府于2003年4月立题开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吕祖善省长和陈加元副省长担任该项研究总协调人,省发展和改革委毛光烈主任和省政府楼小东副秘书长担任协调人。该项研究由省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织,省经济建设规划院、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承担总报告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在省级有关部门和环杭州湾六市的积极配合下,总报告起草小组于2003年8月完成了该项研究的总报告。 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中国报业集团一览表

中国报业2006.02 24 报海观潮 BAOHAIGUANCHAO 每年办一份综合性日报的采编成本数以千万元计,但是当我们把优质的新闻信息交给网络媒体时,得到的却只是象征性的区区几万元。因此,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报业集团发出倡议:组建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合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 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徐心华从形势、发展、改革、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他首先说道:“大家说现在的报业发展好像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面,有的人称2005年是报业发展的拐点,有的甚至称为冬天要来了,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不外乎是报业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也有自身的原因,改革、机制方面的问题,我们确实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 题。”他话锋一转,热情洋溢地说:“但我参加了这一次论坛后,我没有一点冬天的感觉。”这番话给与会者极大的鼓舞。 本次论坛显示,10年来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正由一个数量增量阶段向着改革创新、提升质量阶段的转变,中国报业集团正充满信心地在新阶段的路上继续奋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中国报业集团一览表 (注:本表所列报业集团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成立的,不包括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 ■新闻内存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集团名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批准成立时间 1996.11998.61998.61998.61998.61998.61999.41999.101999.121999.121999.121999.121999.121999.121999.121999.122001.62001.62001.62001.6 序号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集团名称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春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南京日报报业集团 批准成立时间 2001.72001.72001.72001.72001.72001.72002.62002.62002.62002.62002.62002.62002.62002.62002.62002.62002.62002.62002.12

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研究开题报告

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研究》,已由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研究审定,为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的一般研究课题(编号A231,深教 [2008]第240号)。课题研究时间自2007年1 0月至2009年12月,研究周期为两年。 ●第一部分:课题提出的缘由和创新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课题提出背景 1.绘本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绘本最早出现在西方,有百年的历史,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英文中叫“Picture Boo ks”,在日本称为“绘本”,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学龄前儿童读物中70%是图画书。与一般图书相比,以读图为主的绘本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对儿童的思维、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绘本阅读更是对孩子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2.绘本阅读是新课程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绘本阅读能促进低段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绘本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爱看书,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既学到新的汉字,新的知识,又复习巩固了已学的汉字,积累了知识。 绘本阅读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能够促进儿童和谐发展,有利于儿童情感发展,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利于调动和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绘本阅读,能引领儿童快乐成长,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在国外,绘本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现在,国内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绘本阅读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来给孩子阅读,来愉悦孩子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呢? 台湾的不少专业人士认为,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台湾的绘本阅读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入进行有二十余年。 国内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教授等多年来也一直呼吁让孩子阅读经典绘本,认为《幼儿经典绘本》应该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本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通过绘本与一般儿童读物的比较,其一,绘本善于通过浅显的故事来阐述幼儿平时难以理解的、较为深邃的内涵,包括哲理、生命的主题;其二,从美学的角度来讲,绘本以美仑美奂的绘图,给孩子带来视觉的享受,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 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民主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内的基本

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增加不多,到1960年的十年间,才增加了10家,为392家,但总印张却由6.51亿增加到47.84亿。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 2.1966——1976年:“文革”重创与灾难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报业遭受重创,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在当时的极“左”路线下,报纸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所控制,成为他们篡党夺权,推行极“左”路线,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当时的报纸“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许多宣传报道不顾事实,不计效果,任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为马,强奸民意,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也给新闻业本身造成极坏影响。 受极“左”路线的破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锐减,至1970年,全国仅剩下42家正式出版的报纸,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文革”十年,我国报业发展跌入历史低谷,队伍受到严重损失,一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获得了发展与振兴的机会。 二、改革开放后报纸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传媒在我国属特殊的产业类别,其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传媒改革的试水者和理论实践者,我国报业在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逐步提出了报业产业化问题,报业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产业化经营也将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报纸媒

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 学术论坛130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 段妍坤内容摘要:自上个世纪30年代伊始的欧美国家的绘本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逐渐整合为今天公众视野中的现代绘本形式。 而中国绘本的发展也经历了从2003年至2008年的快速成长期,基本形成引进版绘本获奖书和原创绘本书分庭的态势。 文章就国内绘本发展的现状展开分析,以期探寻符合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儿童绘本成人绘本原创性“绘本”这个新兴词语在中国的出现始自本世纪初,国外名为“picturebook”,与我们通常阅读的图画书有关联,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连环画”。 连环画主要是以上图下文结构描绘故事的书籍形式,而绘本的设计形式则更加多元化。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伊始的欧美国家的绘本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使其获得了迅速发展,逐渐整合为今天公众视野中的现代绘本形式。 中国的现代绘本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欧美国家现代绘本的创意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其形态已经与传统的连环画形式剥离,但在历史溯源上却不能说毫无干系。 现代绘本已经被重新界定成为:集连贯性的图画、简洁的文字内 1/ 12

容和精美的书籍整体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色彩关系、巧妙的版式安排等)为一体的书籍类型。 一、国内绘本流行成因世纪初中国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系列作品被引进中国大陆市场,以其精致的版式设计、丰富的画面内容、贴近都市生活的图像符号出现在公众视野,即刻形成阅读绘本的热潮。 特别是在图像文化熏陶中成长的青年一代,更乐于接受这种以图画为主表达情绪的书籍形式,因此绘本在青少年层面颇为流行。 与传统连环画的阅读本质不同的是,现代绘本讲究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连续性、书籍整体的设计感,力求用视觉语言吸引读者目光,而传统连环画的阅读更多地追求在对文字的理解基础上观看图画,这就形成了两者之间阅读顺序上的对置关系。 读者阅读本质上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图像信息的阅读经验占据传统文字阅读经验的上风,这与时代背景的更迭密切相关。 正如黛布雷所提出的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划分的三个时期,“即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听时代。 与这三个时代相对应的,则是偶像、艺术和视觉。 根据这一理论,第一个时代是语言统治时代,第二个是书写统治时代,第三个是视图统治时代。 ”①书写统治时代向视图统治时代的文化转向,引发“文学阅读方式的变革”,②使大众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又促使传统文本与图像之间的互动构成新的审视命题;而之于审美范畴讨论的所具优势代表则为“图文互动”典型的绘本书籍形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苏州市吴中越溪区域发展规划(文本全)

吴中越溪区域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4月 编制人员:梅耀林、余娟、王剑、华娟、卢春霞、小钊 第一部分背景 一、区域 (一)、市 1、基本情况和特点 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部,辖沧浪、平江、金阊、虎丘、吴中、相城、工业园区、新区8区和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5个县级市,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 历史悠久,既是全国重要的鱼米之乡和文化重地,也是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改革开放后,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在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成为“南模式”的重要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向北推移,以浦东开发为龙头,长江三角洲取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凭借其紧邻的区位优势,以大规模引进外资为契机,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时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工业园和新区为代表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外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2、面临新的机遇 ①、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发展空间 ②、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特别是东亚新一轮高技术转移 ③、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且良好 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新的突破 ⑤、区域交通物流条件的变化带来新的机遇 ⑥、周边大城市城市战略的调整 3、发展趋势的判断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西部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的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并且是直接与经济产业的发展相关的。 高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的风险也在加大,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急需加强。 环太湖的旅游、休闲业将有大的发展,是否主要集中在或先行在大发展,将有赖于在市场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品牌策划与宣传诸多方面的实际行动。 的发展与的发展关系密切,但不是依赖的发展,的发展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错位发展,加强协作,如果把地和国际市场做大,将另有一番天地。 4、发展构想 目前的城市定位主要有: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和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先导。在快速发展的态势下,需要对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新的城市功能考虑为: ①、我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用地之一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科学技术中心和高等级服务中心之一 ③、有创新精神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二)、西部次区域 1、概况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 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 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786元,黑龙江为10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 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报纸发展的现状 我国报业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最明显的表现为报纸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且席卷我国大部分区域。即便竞争如此激烈,但新报纸的出炉速度仍然不减,报纸传媒这块蛋糕被瓜分得越来越彻底。最近20年来,报纸数量持续增长,而报纸结构也在随之调整,并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和完善不仅表现在报纸总数的递增上,还表现在报纸品种不断丰富,且受影响的省份、地区更为广泛。 报纸传媒现状从广义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总数持续增长。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二是品种丰富。报纸品种丰富首先表现在除普通日报外,增加了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刊。其次表现在出现了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分割市场的状态;三是影响区域广泛。目前,报业已延伸至全国区域范围内,并且以省级和地、市级为发展重点。从狭义来说,我国报纸传媒已形成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格局,我国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报业布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结构形成 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都市类、专业类及其他类别报纸共同发展的结构。 (1)党报地位巩固 党报根据等级不同,可以分为类:第一类为全国性党报,如《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二类为省级党报,如《湖南日报》、

《浙江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省内尤其是主要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三类为地市级党报,如《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各地区或县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党报作为我国舆论宣传的工具、党和国家的喉舌,因此具有报道方针严谨,特点稳定等特点,在新闻内容上把关严格,在新闻编辑上形式较为单一,变化不大,虽然如此,一直以来党报作为机关报都在报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其发行量也具有一定的政治保证,因此在报业竞争中,党报的力量仍然处于稳健地位。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都市报、专业报力量的壮大,党报如果不进行创新,其弊端会日益突显。因此党报为扩大发行量,确保自己在报业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开始寻求创新之路。如一些党报开辟固定的专版来吸引读者,如体育专版、娱乐专版和消费专版,并且在版面编辑上更为活泼生动,这样,既能保证党政新闻占有一定分量,保证党报的政治宣传作用,同时也使报纸更为人性化和大众化,促进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 (2)都市报异军突起 我国都市报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之后就飞速发展,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发展至今已经历十年时间。正式都市报的出现,才使得我国报业市场发展了新的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它彻底打破了党报的垄断地位,促进我国报业市场真正走向市场。所谓都市报,指的是体现城市(都市)生活的报纸,因此晚报、早报都属于都市报的范畴,从狭义角度来而言,都市报指的是坚持正确舆论指导下,以都市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信息为主要传播特征的报纸,在内容上注重服务意识,着眼于对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在形式上采用平易近人、通俗生动的编辑和报道风格,以客观真实和社会责任为报道规范;在运作上遵循市场化发展规律开拓创新,并在发行和广告上有所作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