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特点,并且明确真实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变。

技能:可以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超重现象、失重现象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过程:从测量体重的原理开始了解,到认识生活中的超重现象、失重现象,

然后总结现象背后的动力学规律,最后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的问题。

方法:利用演示实验、视频来展示这些现象,利用物理学逻辑思维来解决现

象背后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用物理的思维来感受世界

重点: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认识超重现象、失重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问题

所需材料:演示用秤、电子秤、矿泉水瓶

第一环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通过之前学习的知识来认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个人是如何秤体重的?

【演示】:请学生上来用电子称,秤得自己的体重。请同学们观察,上来秤的那位同学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回答:人在秤上站稳了,然后得到读数。(人受力达到平衡状态时)

问:电子称获得读数的大致基本原理是什么?这个读数实际上是哪个力的真实大小?

学生思考后回答:其实读数大小应该是电子称受到的压力大小。

教师总结: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压力大小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大小,当人处于平衡状态时,支持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称来获得人的体重。我们把类

似于体重计上的读数这些性质的读数称为“视重”。

提问:视重是否可以完全代表重力大小?

学生回答:不是。只有在平衡状态时才两者相等。

教师总结:对的。所以视重可能会出现大于重力或者小于重力的情况,这些情况中人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大或者变小,而是恒定不变的。视重的变化其实只是秤受到的弹力

在变化。支持力和重力并不是所用情况都是大小相等的!

根据人的习惯,我们把视重大于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视重小于重力的现象

称为失重现象。

第二环节: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样的运动会产生超重现象,什么样的运动又会产生失重现象。

【演示】:利用指针式弹簧秤来认识粉笔盒在竖直方向运动时,它的视重变化。视重的变化代表着粉笔盒受到支持力的变化。

请学生上来,从低处举高装置,观察这个过程中的指针变化。同样的,再观察装置从高处回到低处过程中指针的变化。(不可过慢,否则现象不明显,不可过快,否则现象太快,不容易观察。由于控制难度略大,所以这里为了追求效果,再用视频播放慢动作)提问:请用物理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同学举高和放下的运动过程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高的过程是一个从静止开始加速,可能有匀速,最后减速到最高点静止的过程;放下的过程是刚才的逆过程。

教师总结:为了更简单的描述问题,我们把这个过程理想化,把“举高”看做匀加速向上,

接着匀减速向上的运动。“放下”看做匀加速向下,接着匀减速向下的运动。

继续提问:请根据指针的变化,来判断这些过程中粉笔盒处于怎样的状态?

发生失重现象时,物体的力学情况为弹力小于重力,运动情况为加速度向下

教师播放视频,在电梯中,物体的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再次巩固认知。

接下来,我们认识一种特殊的失重现象——完全失重。

【演示】P91页第3题。装水的矿泉水瓶,有小孔。手持瓶,水从孔喷出。放手让瓶自由下落,观察喷水的变化。

提问:在瓶静止时,从力学情况来分析,水为什么会流出来?是因为重力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水和水、水和瓶之间的挤压有关。

提问:为什么在下落过程中,水并未流出?如果是上抛时瓶在空中运动时,水是否会流出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水和水之间,水和瓶之间没有弹力。是失重现象。

教师总结:我们把物体受到弹力为0,只受重力时发生的失重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特点是弹力为0,运动情况为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

第三环节我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播放视频:游乐场里的自由落体体验项目。

把情景抽象为物理模型。例、(1)假设人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向上运动了5m,用时为2s,人

的质量为50kg,请问这个过程中人对椅子的压力大小?

(2)接下来的匀减速向上运动过程中,人受到椅子给的支持力

为437.5N,减速用时为4s,请问从减速开始到到达顶端所变

化的高度为多少?

例1:(1)a=2.5m/s2 ,压力为625N。(2):a=1.25m/s2 ,h=10m

第四环节衔接曲线运动。播放视频《星际穿越》最后空间站片段。太空中的空间站,人并没有受到在地球上那样的重力,但是影片里面的人并没有失重现象,你觉得是如

何做到的?(最后这一环节是否需要进行,视具体课堂情况)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 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6节超重与失重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 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 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 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 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掌握超重与失重的条件,并会运用此只是来解释一些生活上的现象。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以一个实验创设情境,进入新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与理论讨论加深理解,最后演示实验,分析实验,得出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失重的一种特殊情况:完全失重。并引导学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让物理走向生活。 4、教材的处理:本节课着重于培养学生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因此在内容上着重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概念,通过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情况分析】

2020高中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7粤教版必修1

超重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 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b:分析题意: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 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支一G= ma 则:F 支=G+ 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 :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 压=F 支=mg= 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 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 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教案

失重和超重的研究性学习 罗田县育英高中汪利明 一、课题分析与课型设计 1、知识目标 1)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关于竖直方向加速运动的问题。 2) 通过学生实验、学生推导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含义,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是在两周前布置下活动提纲后进行的,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相关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采用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做小制作、设计试验、摄像、照相、做演示文稿等方式,以达到扩展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创造力、摆脱课堂的束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采用多种形式学习的能力。 二、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布置研究课题,成立小组 宣布研究课目标和奖励办法 布置预习课本 思考问题 成立小组,选出负责人 成立备课小组,确定主持人 第二阶段按小组发放表格 发放研究活动记录表(见附录一) 明确时间表和要求 各小组负责人组织组员讨论,着手填表 第三阶段小组课外活动阶段 各小组完成填表 各小组负责人集中,检查成果,确定重点,布置重点准备的内容,落实相应的语言解

说、图片播放、动画表现 主持人确定上课流程,串词、制作幻灯、课堂设计第四阶段总结汇报 课前准备,桌椅编排 现场展示实验 附录一

参考资料来源: 1、课本62页的实验; 2、网上查询; 3、图书馆查阅图书 4、独立思考、集体讨论、请教家长 三、课堂流程安排 1、观看录像和图片,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总结,如何定义超重和失重现象,明确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3、请做得最好的组派代表分析规定的电梯试验的结果,总结出加速度方向决定了发生超重现象还是失重现象;如学生能力允许,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计算,根据是中得出加速度的具体数值。 4、进入趣味试验阶段,由各小组将设计的趣味试验进行现场的演示,并向大家提出问题,请大家解释,或自己做出分析,教师不做过多干预,主要就实验的创造性,科学性进行鼓励性的宏观点评。 5、与超重和失重有关的物理题,介绍几个题型和解题思想,布置课后习题。 附录二:学生成果展示(略) 超重与失重 一、教材分析: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 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 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 学的思想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制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③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在物理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②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 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③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 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 精神。

济南一中高中物理 超重和失重学案

第 6 节 超重和失重
学习目标: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引入新课:
演示 1:在纸带系挂一重物,现手拿纸带的一端,向上加速移动,观察现象。
演示 2:一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观察示数,然后该同学下蹲,另一同学观察示数 有什么变化?
一、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观察实验: 1.用弹簧称测重力时要求是什么状态?
T
2.钩码受哪几个力?
3.这几个力是什么关系? 4.T'和 T 是什么关系?
T ' mg
5.弹簧称的示数代表哪个力?
6.如果是台秤,示数代表哪个力?
让弹簧秤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再停止(注意观察示数),思考以下问题: 7.向上运动分为哪几个过程?

8.在每一过程,把弹簧秤示数与重力比较,有什么关系?示数表示物体对悬挂物 (弹簧)的拉力。
总结: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二、出现超重(失重)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两人一组) 任务:分工协作,一个做,一个观察,交流感受并记录表格; 让弹簧秤悬挂钩码分别处于: 1、静止;2、向上运动(包括突然上升和上升突然停止);3、向下运动(包括 突然下降和下降突然停止)。 问题:向上运动要读几次数?
怎样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钩码运动 状态
速度
加速度
方向
方向
视重与重 力比较
超失重 状态
加速上升
减速上升
加速下降
减速下降
三、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台秤(演示和支持力压力有关的现象)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引入)视频引入;或实验引入(用弹簧测量计和台秤) (若有视频资料)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若无视频资料)有孔的饮料瓶,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这现象就属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再做一次演示实验) 静止:弹簧测量计的示数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

当释放右边的重物时: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教师)如果我们此时仍然看弹簧测量计的示数作为钩码的重力大小, 那么“看起来的重力”(叫视重)就比实际重力大,这种现象在物理中 叫做超重。 一、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问1)为什么此时的拉力比静止时拉力要大?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教师)如图中,重物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一起做加速度大小相同的 加速运动,重物向下加速,而弹簧测量计和钩码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一起 向上作加速运动。 (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T—G=ma,所以:T=ma+G,因此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所以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重力;再从过程分析看,物体加速向上运动,加速度向上,合力方向向上,拉力大于重力。而物体重力未发生任何变化。 (问2)起重机在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过)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当站在电梯向上启动时,我们有种头晕的感觉,而此时放一台秤在你的脚下时,台秤的示数会比你的体重大,这种现象也是超重现象。能说明这个问题吗? (分析)对电梯上的人受力分析,N—G=ma ,所以N=G+ma ,因此支持力比物体的重力大,所以台秤的示数比我们平时的体重大(注意:物体的重力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是超重现象);从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加速度仍然向上。 我们可以用小台秤演示一下 (演示实验)台秤上匀速和加速测量物体的重力的比较 归纳:物体都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它们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的重力,物理中把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 注意:发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可能的运动状态(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练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问题,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法和类比法,总结归纳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过程】 场景1真实体会分析特点

观看录像片《神州六号上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展示了神州六号航天飞船在 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给出了超重和失重现象现象的基本特点。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经历,谈谈自身体验过超重和失重状态。 学生1:经过教师提示,介绍了他乘升降机上、下楼,在升降机开始启动和停止前一小段时间的感受,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2:受生1的启发,介绍他寒期游玩时,在凤凰山公园玩过山车过程中,当过山车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此运动过程中感到了超重。 学生3:介绍他从电视看到现在很流行的一项运动蹦极,当人跳下来做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有失重的感受。 这是三位同学在生活中的真实体会,给我们分析了几例超重和失重的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两种现象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概括一下: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现在,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再体会一把超重和失重的感受,我拿出准备好的电子体重计,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模特”,让他站在体重计上,让大家记录下他的体重,然后让他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动作,请一位同学来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变小),发生失重现象,然后再让他在体重计上做站起的动作,观察体重计的 示数变化(变大),发生超重现象。给学生真实的体会。 教师:从定义上看,我们能不能说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体增加了重力和减少了重力?为什么? 学生:(教师提示)不能,因为重力大小由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与物体做什么运动无关。 【教学总结1】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生活实例的真实体会,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体会和初步认识,而且体会很深刻,特别是学生上台体会,班级气氛相当活跃,而且过程中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导学案) 编写人:丁士亮 审核人:姜万和 班级 姓名 一、超重与失重 【学习目标】 1、理解超重与失重概念; 2、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理解视重概念,知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量不变。 【自主学习】 做一做:体会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如图,用手掌托着一叠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再体会一下,手掌受到的压力与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探究: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如图,在测力计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分析论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测力计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示数的变化 提示:设物体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求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弹簧弹力F ,并将其与重力比较。 总结:如图,电梯里放着一个台秤,一个人站在台秤上,按照以下思路,填写空白处内容。 一、超重与失重 1、视重: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 (1)匀速上升或下降 mg N = 视重mg N N ==' =a mg N

(2)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ma mg N =- )(a g m N += 视重mg N N >=' (3)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ma N mg =- ()N m g a =- 视重mg N N <=' 。当g a =,视重为0。 2、概念 (1)超重: (2)失重: 3、判断方法 (1)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3)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g a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方向 (填“有关”或“无关”); (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力 (填“不变”或“变化”); 例1、如图所示,电梯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37θ=,电梯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1/a m s =。已知某同学相对电梯静止,其质量为50m kg =,重力加速度210/g m s =, 求该同学受到电梯对他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分别是多大。 思考:同学,如果仅将电梯的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下,你能将该人受到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求出来吗? (3)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时,也可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 a mg N a mg N a θ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7-超重和失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7-超重和失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课题名称】 超重失重课型新授课时1编号22 【学习目标】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学习难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教学法】 三步五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及关系式中各符号的含义2 物体的重力是怎样产生的?3我们通常怎样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呢?问题展示、合作探究放在电梯地板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______力和竖直向上的________力,物体随电梯一起运动,根据物体不同的运动状态填写下表:物体随电梯运动状态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合力方向支持力重力大小关系静止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上升匀速

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下降匀速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3、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大小始终 _______,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或_______物体所受的重力。 考考你:失重状态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叫完全失重,你认为完全失重状态具有什么特点?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2、下列几种情况中,升降机绳索拉力最大的是( ) A、以很大速度匀速上升 B、以很小速度匀速下降

学案_超重与失重.doc

先变大后变小,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一直变大,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先变小后变大,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一直变小,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考点18 超重与失重 一、基础知识: 1. 关于重力和视重: (1)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由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处的位置决定, 即6=o 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如何运动,其重力不发生改变。 (2) 视重是指称量物体重力时的读数,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 或对悬挂物的—, 物体的视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它随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 超重和失重: (1)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3)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的现象 3. 超重失重的判断: 超重: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完全失重: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且等于g 4. 本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二典型例题 例1.演练3.某人站在一台秤上,在此人迅速下蹲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 ) 例2演练4.如图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 总 质量为肱,B 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挂于。点,在电磁铁 通电后, 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的拉力F 的大小为 (). A. F=mg B. 〃igvF<(M+fn )g C. F= (J/+ /ri ) g D. /*> (J/+ /〃) g 例题3,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 kg 的重物,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 只能举起100 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 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 升降机内,此人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 m/s2) ///// C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科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 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第4节超重与失重 1.认识超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认识失重现象,理解产生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3.能用超重、失重的观点分析支持力或拉力的大小。 4.了解常见的超重、失重现象。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01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02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03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04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①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05等于0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a=□06g,方向□07竖直向下。 想一想 向上运动就是超重状态,向下运动就是失重状态,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超重、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不是速度的方向向上或向下,而是加速度的方向向上或向下。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可能向上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可能向下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上减速

运动。所以判断超重、失重现象要看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向上时超重,加速度向下时失重。 判一判 (1)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对悬绳的拉力都与重力大小相等。() (2)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中,可以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 (3)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重力增大了。() (4)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5)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6)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提示:(1)×(2)√(3)×(4)×(5)√(6)√ 课堂任务超重现象 对超重的分析 超重状态下,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合力不为零。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的加速度a,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为F时,在竖直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F=mg+ma>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F′=F>mg。 对应的运动状态有向上加速和向下减速。 例1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1 3g,g为 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________,人处于________状态。 (1)如何求人对电梯的压力? 提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电梯的压力。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 (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 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 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 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xx年高中物理第5章超重与失重学案6沪科版必修1

【关键字】情况、方法、条件、质量、运行、认识、问题、要点、系统、平衡、保持、发现、研究、合力、规律、位置、支撑、作用、水平、速度、关系、动员、分析、支持、方向、减轻 超重与失重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2.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超重、失重问题.3.会利用超重、失重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一、超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撑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二、失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三、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或支持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称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产生条件: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g . 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问题设计] 小星家住十八楼,每天上学放学均要乘垂直升降电梯上下楼.上学时,在电梯里,开始他总觉得有种“飘飘然”的感觉,背的书包也感觉变“轻”了.快到楼底时,他总觉得自己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背的书包也似乎变“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研究超重、失重 现象,小星在电梯里放了一台台秤如图1所示.设小星的质量为50 kg ,g 取10 m/s 2 . 当小星感觉“飘飘然”时,他发现台秤的示数为400 N ;当他感觉“脚踏实地”时,他发现台秤的示数为600 N ;当电梯门打开时,他发现台秤的示数为500 N. 以上三种情况下小星的重力变化了吗?超重、失重时台秤的示数如何变化? 图1 答案 没变;超重时台秤的示数比小星的重力大,失重时台秤的示数比小星的重力小. [要点提炼] 1.实重与视重 (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物体所受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2)视重:当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叫做物体的视重. 2.超重与失重时,视重与实重的关系 (1)超重时,视重大于实重. (2)失重时,视重小于实重. 二、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问题设计] 小星发现当他下楼时,台称的示数总是分别会按顺序出现400 N 、600 N 和500 N .而上楼时台称的示数总会按顺序出现600 N 、400 N 和500 N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电梯各阶段所处的运动状态吗? 答案 下楼的过程当台秤的示数是400 N 时,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小星的加速度a =500-400 50 m/s 2 =2 m/s 2 ,方向竖直向下,因小星与电梯的运动状态相同,所以电梯正以2 m/s 2 的加速 度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同理可得当台秤示数是600 N 时,电梯以2 m/s 2 的加速度竖直向下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 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页 1 第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 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工作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 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郝丽丽

一、设计思想 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师生评价(提问)、生生评价(组间交流)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谈谈我学到了什么?)等现场的动态反馈,针对反馈情况,及时做出适切性评价和教学调整。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四、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