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六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六(并完成表格):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

三、小结[学生总结]

四、随堂练习

[书本P145讨论思考]

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简易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油污能够溶解在洗洁精里,所以能很简易被除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少氧气而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排入热水后,河水温度升高,造成水中氧气的溶解能力减弱,所以河里的鱼就会因缺氧而死亡。

五、作业

完成做业本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撐率倚в 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摽斩磾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第一节空气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摽床坏接臵 蛔艛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 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初中化学第6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一、.任务分析 1、课程标准: 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的辩证关系。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2、了解“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概念。认识饱和溶液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 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 4、学习氨碱法的原理和主要流程。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模块很好的体现了重视化学观念的形成,充分重视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于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之一。 主要内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纯碱的性质 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基本的坐标系知识、复分解反应的原理 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 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 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海水“晒盐”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第三节海水制碱 教学目标: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1、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第二节海水“晒盐”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第三节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2.树立元素守恒观 四、策略方法(具体)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了解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糖类和油脂在人体内氧化放出能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引导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每种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营养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在维持生命和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策略:结合教材上的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归纳总结,理解记忆。将营养元素在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通过电视放出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师:人类为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的成份中主要含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中都有哪些作用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 一、蛋白质 师:蛋白质对维持生命和健康有什么作用?主要含在动物身体中的哪些部位。 生:看书、归纳、回答 师:蛋白质是怎样构成的?结构如何?在胃肠道中主要发生哪些变化起什么

作用? 生:看书、归纳、回答 师:机体中蛋白质因种类不同,功能各不相同,如血红蛋白和酶两种蛋白质在机体内就起作各不相同的作用,他们分别都起哪些作用。 生:看书归纳,完成课堂练习。 师:血红蛋白与CO 结合的能力很强,是氧气的200倍,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死亡,这就是煤气中毒的原因,香烟的烟气中含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就有CO 。 生:看资料,吸烟的害处。 师:淀粉在消化道中发生哪些反应? 酶作催化剂有三个特点:①专一性; ②高效性; ③所需条件温和; 师:甲醛为什么可用来制动物标本? 生:看书,回答。 师: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放出多少能量? 生:看书,回答。 第二课时 二、糖类 师:糖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淀粉是否属于糖?淀粉在机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看书,回答 师:小结,淀粉在人体中发生如下变化: ①11221225106)(2O H C O nH n O H C ??→?+淀粉酶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常见的酸和碱主题设计 适用年级九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在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本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酸和碱,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初中化学九年级课本第十单元。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四个专题: 专题一:酸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认识酸的性质并知道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酸的使用;了解酸的应用。 专题二:碱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碱,认识碱的性质并进一步学习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碱的使用;了解碱的应用。 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和碱中的H+和OH-结合成H2O;知道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的方法降低酸或碱的含量。

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主题单元检测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及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常见酸和碱学会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学习探究认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对酸碱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学习建立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4.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及酸碱混合后pH的变化测定体会间接观察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酸碱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及中和反应的应用学习体会化学的价值所在 对应课标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_上册】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 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 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 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 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 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 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 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 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 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 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 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 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设计 适用年 九年级 级 所需时 6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酸和碱有哪些主要的性质? 2、怎样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如何测定溶液酸碱性? 专题划分专题一:(1 课时) 专题二:(1 课时) 专题三:(4 课时) ....... 其中,专题(或专题一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溶液的酸碱性所需课 时 1课时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下册全套

§5-1 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 【教学用具】集气瓶、氧化钠、木炭、品红、水、烧杯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写出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C CO CO2H2CO3 CaCO3 碳及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最庞大的家庭,有碳单质,如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炭,还有无机含碳物质,和有机物等,所有有机物都有碳,氢两种元素。如天然气的主要成份甲烷(CH4),还有酒精、醋酸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有金刚石、石墨,还有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注意:碳和炭) 问: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都是以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果把石墨和金刚石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还纯净物? 是混合物,它也说明了以前学习过的单质的概念,应该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

物,而不能光光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下列我们分别讨论一下这几种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们的用途: 一、金刚石 1.物理性质 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经仔细琢磨会带上光泽,成为璀灿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是一种不导电、不导热的固体,是自然存在的最硬的一种物质。 2.用途 坚硬是金刚石最重要的性质,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将金刚石做为切割玻璃的玻璃刀,还可用来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作为钻探机的探头。 二、石墨 1.物理性质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地很软,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以导电,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它具有滑腻的感觉。 2.用途 利用它具导电性能可作为电极,如电池中的石墨电极等,因为它具有滑腻的感觉所以它可用来作为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它们的性质(物理性质)却截然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其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才会这么大的差异。 三、无定形碳 无定形碳中有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等,而木炭是我们最经常接触的一种,现在主要以木炭为代表研究一下木炭的物理性质及它的一些主要用途。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适用年级九年级 所需时间课题1 空气一课时 课题2 氧气一课时 课题3 制取氧气一课时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认识。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书写和记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点击打开链接 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1.帮助学生形成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课程中学习二氧化碳、水、金属、酸、碱、盐物质打下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重点、难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回顾讨论]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启发]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2份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阅读]请同学们看书69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学生归纳] [教师讲解并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68页表4-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其他人补充) [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 [屏幕出示]课本68页表4-2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 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

绪言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重、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师设疑]: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讲解]: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 [学生活动]: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初三化学课本单元教案【三篇】

初三化学课本单元教案【三篇】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内容与分析 (一)内容: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 (一)目标: 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 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二)教学情景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 姓名 教学课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备注:请用课标原话,而不是教参的话,没有的项目不填) 了解 理解 应用 能力 ( ) (括号内填哪个层次见课标) 情感 ( ) (括号内填哪个层次) 知识点1 (以教材蓝色 标题字为主) ∨ 知识点2 ∨ 目标设计 (针对各知识点分着列出,一般要求写出: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即什么学习行为如用学具模拟等。行为动词:即课标上各层次使用的具体的动词如概述、说明等,而不是理解、应用抽象的不可测量的词。达成度: 即达到什么要求。行为主体也可省略) 如1、学生通过用学具模拟能说明减数分裂的对象、过程、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点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知 识 点 1 (以下 知识点 要具体 列出) 情境一 (具体)******* 情景二 例如资料 对应问题1 例如:复习旧知: 上一章所学的******* 对应问题2 知 识 点 2 情境三 例如演示实验:***** 情境四 例如动画: 对应问题3、 对应问题4、 或许还有对应问题5、 (问题设计中可以有阶段小结或师生概括知识框图及例题讲 解及提问,可简要概括教学活动如自读教材回答:.........,小 组讨论........等) 课堂 小结 主要设计谁小结,师、生?师生共同?小结什么? 课堂习题设计 知识点 层次

对应 知识点 课堂练习 知识点1 (具体) 1、 2、 知识点2 1、 2、 说明:本节教学设计由**** 整理撰写,其中*****(写出具体哪部分)参考了 ***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未参考可不写)。由***、***老师修订(如未修订可不写)。参加本节教学设计研讨的还有: 学校 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一定要写明)。 其它说明: 1、页面设置:A4,页边距左2cm ,右1.8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五号宋体加粗,课本上没有的问题五号楷体加粗。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每一章第一节都有章题引入,每一节第一节都有节题引入。 3、习题设计:每个知识点一般1个小题,最多2个。 4、情境设计:用下标数字对应光盘中的本课时文件如图片,动画或课件。 5、每节设计要有相应的打包课件,文本设计与课件文件名均用本节课题名称。 6、3月15日前传至学科牵头人处。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 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 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 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 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 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 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 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 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 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 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 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 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 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 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 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 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 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 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 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 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 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 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 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 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与家务常识、其他课所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开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学实验室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由学生提前上网或从化学实验室中了解,并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与自己预想不一样的地方;课后习题,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探究、实际操作、猜想、讨论、交流、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 例如:①学生分组交流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②小组讨论倾倒液体时,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对课本知识的领会进行实际操作的展示。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动手、实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主动求知,开发学生潜能,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自信且愿意探究的小科学家。 3、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科学的严谨。 例如: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气灶的支架高低有没有学问?如何把这些知识与化学实验操作的知识联系起来?为什么化学仪器与家庭用具有所区别?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转型期,尤其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凡事喜欢亲历亲为,最讨厌由老师包办代替,特别愿意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具备了形象思维的想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已经接触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处于急切想要验证自己的方法科学性、正确性的阶段,也正处于对新鲜事务易接受,求知欲强的时候。因此应将教材和课堂处理的亲切、自然,围绕着化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展开教学,并引入对科学方法的探究,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已有亲身体验;对实验的目的性、遵守实验室规则已通过自学、预习或查询有了初步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复习 (一)重点、难点突破 Ⅰ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 1.盐的概念: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盐 俗名 氯化钠 食盐的主要成分 碳酸钠 纯碱或苏打 碳酸氢钠 小苏打 碳酸钙 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 化学式 要成分NaCl Na 2 CO 3 NaHCO 3 CaCO 3 物理无色晶体,白色粉末,白色晶体,白色固体, 性质易溶于水化学NaCl+AgNO 3 = 性质AgCl↓+NaNO 3 易溶于水 (1)与酸反应 Na 2 CO 3 +2HCl= 易溶于水 (1)加热分解 2NaHCO 3 加热 难溶于水 (1)高温分解 CaCO 3 高温CaO+CO 2 ↑ 2NaCl+CO 2 ↑+H 2 O Na 2 CO 3 +CO 2 ↑+H 2 O(2)与盐酸反应(2)与碱反应 Na 2 CO 3 +Ca(OH) 2 =2NaOH+CaCO 3 ↓ (2)与酸反应 NaHCO 3 +HCl =NaCl+CO 2 ↑+H 2 O CaCO 3 +2HCl= CaCl 2 +CO 2 ↑+H 2 O (3)与盐反应 Na 2 CO 3 +CaCl 2 = 2NaCl+CaCO 3 ↓ 用途化工原料、调味化工原料、洗涤剂食品工业、医疗建筑材料、制生石灰

3. 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1)概念: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2)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3)掌握常见盐类溶解性表。 4.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 新金属+新盐,发生的条件是:盐可溶,而金属必须是金属 活动顺序表中相对靠前的金属(K 、Ca 、Na 不能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出其它金属)。 例:Cu+2AgNO 3 = 2Ag+Cu(NO 3) 2 (2)盐+酸 新盐+新酸,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 一种不溶(碳酸盐均可和酸反应)。 例:AgNO 3 + HCl = AgCl↓+ HNO 3,CaCO 3 +2HCl = CaCl 2 +CO 2↑+H 2O (3)盐+碱 新盐+新碱,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 种不溶。 例:CuSO 4 + 2NaOH = Na 2SO 4 + Cu(OH)2↓ (4)盐+盐 新盐+新盐,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 有一种不溶。 例:Na 2CO 3+CaCl 2=2NaCl+CaCO 3↓ 5.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1)步骤: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结论:原物质中一定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说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材料易得且价格 便宜,一般不用纯碳酸钙、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原因是相对成本较高,反应速率过快 不易控制。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氧碳不纯。不用硫 酸的原因是反应会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上面,阻止反应进一步 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