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刍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刍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f10291613.html,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刍议作者:邓俏莉

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5年第22期

摘要: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冲击了高校课堂秩序。网络具有的虚拟性、信息碎片化、功能消遣性以及给大学生带来的社会疏离感,影响了大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可持续学习能力。文章指出,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潮流,放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到位。具体做法包括转变教师职能、提高课堂信息化技术水平、开展慕课等多种教学形式,还可以利用利用智能手机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课堂教学环境;信息碎片化;系统性传授;教学改革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近3000万,具备智能手机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1%以上。手机进课堂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1移动互联网冲击高校课堂,改变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网络带来的信息浩瀚无边,丰富多元,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学生注意力不再能够轻易被教师抓住;学生不愿意听课,而变成“低头族”,课堂教学秩序受到冲击,严重者甚至“失控”;尽管有多媒体设备如PPT的辅助,从普遍面上讲高校教师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还不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手机APP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1.1网络虚拟性

互联网通过社交、信息分享、娱乐购物、网络支付以及在线教育等开始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强大的功能及对现实生活的巨大渗透性,使得许多人产生对网络的强烈依赖,而忽视了网络的虚拟性及负面作用。网络由数字和符号构成,在网络中由符号代表的人、物、场景构成虚拟社区。在网络虚拟社区里也生活着“人”,彼此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确实存在,但毕竟是间接、虚拟、微弱的,再仿真的网络社区也不是现实世界。网络具有隐蔽性、宽泛性和超时空等特点,其特性决定了网络与现实世界维度迥异,不同于真实的生活。

1.2信息碎片化

互联网产生海量信息,Twitter(推特)平均每天产生3.4亿条消息,而Facebook(脸谱)每天则有40亿条信息在扩散。巨量的信息带来的是信息超载和难于选择,个体面对无穷计数的信息碎片,无法整合,而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不是学习。网络信息琐碎重复,彼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