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

甘肃省省委宣传部、教育厅

教改论文征集·评选

论文名称创造性阅读,点燃语文教学的火把涉及试点项目 06-128-234 作者姓名陈德虹

工作单位榆中县高家崖小学

通讯地址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家崖小学联系电话 189******** 点子邮箱 1124199164@https://www.sodocs.net/doc/0210544199.html,

甘肃省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

2011年8月

创造性阅读,点燃语文教学的火把

陈德虹

(榆中县高家崖小学,兰州,730100) 摘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的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个性上。可采用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造性阅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异彩。

关键词:传统教学弊端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进入现代社会,学习能力尤其是创造学习的能力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被看做是一种必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为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创造条件和时机,才能使语文教学超越知识和技巧,走向智慧和鲜活。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一是教法不当,所谓的“标准答案”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所谓的“讲解”、“分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知识拼盘,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二是学法不当,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中;三是阅读面窄,学生课外阅读受到限制,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四是考法不当,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等。“雪化了以后是什么?”这是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的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的说:“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值得我们每一位生为人师者扪心扣问。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

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象,才能拓展与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避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的体验。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阅读过程成为今日之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我的过程,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这种阅读教学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呢?这就需要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唯教材独尊。但实际上,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和进行师生对话的“中介和话题”。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空白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变应试教育为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应试的驱动下,只关注考分,偏重知识的记忆和智力的片面发展。有的教师教学按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缺乏创造,缺乏激情,千篇一律;有的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分析课文,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结果难以取得理想的效益和质量。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创新,要以对人的一生负责的

态度去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要站得高看得远,有超前的意识,冲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二)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安安静静聆听并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仅靠被动地听讲,不去参与实践是无法培养学生的素质的。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动手动脑,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操作中,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当讲到“中部凿井法”,学生对这项工程不甚了解,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通过合作学习,在想、做、说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难点也就很快解决了。

(三)变传统教学为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为课堂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不但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直观,而且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由于学生对周总理的感人事迹知道不多,要想让学生领会并理解痛失周总理的悲痛之情,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在课前准备一些他人痛失亲人的场面和哀乐,并制成课件。上课时,让学生观看,通过观看,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痛失总理等于痛失自己的亲人,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

(一)预留质疑的时间。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临结束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示范质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点、模糊点、高潮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在最适合的时候提问。例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开始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即学生思维高潮点进行提问,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不仅仅停留在家居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并根据全文内容作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三、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

(一)美化语言点。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如我在《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回忆妈妈对我们的关爱时,为学生架设了这样的情感大桥:“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回想,妈妈叫我们说的第一句话,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教我们认的第一个字,扶我们走的第一步路……妈妈的爱是我们成长中无数个第一,让我们回想妈妈鼓励我

们的每一个眼神,信任我们的每一个微笑,寒夜她并不宽大却足够温暖的怀抱,雨中用身体为我们撑起的一方晴空……妈妈的爱是点点滴滴,无言无语,却给我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富有感情的美的语言能积极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入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如身临其境,利于把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其语言就会是形象的、饱满的、具有创造性的。

(二)找准“发散点”。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不拘泥于一种想法,就能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发散思维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如在教完《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这样提问: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想: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想,从圆明园的奢华去想,从圆明园的毁灭的结果想。通过对学生这样的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出人意料的深刻。

(三)抓住关键点。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如我在教《桥》的结尾时,可启发学生想象:五天后,洪水退了,老太太站在河边,桥已经没有了,望着流淌的河水,望着曾经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生命的河水,嘴里喃喃地说……续写她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圆其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四、尝试错误,使学生创造性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人为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得独特的体验。

(一)预先设错。在初始环节设置错误障碍,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不断探索。

(二)明知故错。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尝试错误的方法,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其主动参与的兴趣,情趣盎然。

五、创设情境,是学生创造性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个性特点,巧妙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再现情境。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可用假想旅游的方式,使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风景如画的草原,还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等方式朗读课文,渲染气氛,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情绪铺垫。

(二)拓展情境。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可以这样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在班上召开交流会。让学生展开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三)表演情境。小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他们善于模仿,乐于模仿,更善于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造这样的表演情境,为学生提高表演自己的机会,就会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的理解语言。尤其是故事情节精彩的文章,如《草船借箭》、《半截蜡烛》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有师生共同扮演角色。在情景创设中,还可以运用张贴图片、哼唱歌曲等形式引领学生沉浸于特定氛围中,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有着有别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对个体来讲,这种学习方式都是有价值的、意义重大的,独特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性,因此,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说过:“未来使一个人能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要

他采取我们的看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护和激励孩子的创新萌芽,要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独特个性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造性阅读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个性上,因此,教师不要受教科书的影响和束缚,不论对教材还是教学活动都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处理,使教学个性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著作)

[2].吴晓峰.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1(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