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铌对低碳钢奥氏体的变形及动态回复再结晶的影响_万荣春

铌对低碳钢奥氏体的变形及动态回复再结晶的影响_万荣春

铌对低碳钢奥氏体的变形及动态回复再结晶的影响_万荣春
铌对低碳钢奥氏体的变形及动态回复再结晶的影响_万荣春

第六章 回复与再结晶

第六章回复与再结晶 (一)填空题 1. 金属再结晶概念的前提是,它与重结晶的主要区别是。 2. 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是指,它与熔点的大致关系是。 3 钢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铅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 4.回复是,再结晶是。 5.临界变形量的定义是,通常临界变形量约在范围内。 6 金属板材深冲压时形成制耳是由于造成的。 7.根据经验公式得知,纯铁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为。 (二)判断题 1.金属的预先变形越大,其开始再结晶的温度越高。(×) 2.变形金属的再结晶退火温度越高,退火后得到的晶粒越粗大。(√)3.金属的热加工是指在室温以上的塑性变形过程。(×) 4.金属铸件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晶粒。(√) 金属铸件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因为铸件,没有经受冷变形加工,所以当加热至再结晶退火温度时,其组织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而达不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再结晶退火必须用于经冷塑性变形加工的材料,其目的是改善冷变形后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再结晶退火的温度较低,一般都在临界点以下。若对铸件采用再结晶退火,其组织不会发生相变,也没有形成新晶核的驱动力(如冷变形储存能等),所以不会形成新晶粒,也就不能细化晶粒。 5.再结晶过程是形核和核长大过程,所以再结晶过程也是相变过程。(×); 6 从金属学的观点看,凡是加热以后的变形为热加工,反之不加热的变形为冷加工。 (×) 7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冷变形金属的变形量,会使再结晶温度下降。( √) 8.凡是重要的结构零件一般都应进行锻造加工。(√) 9.在冷拔钢丝时,如果总变形量很大,中间需安排几次退火工序。( √) 10.从本质上讲,热加工变形不产生加工硬化现象,而冷加工变形会产生加工硬化现象。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 (三)选择题 1.变形金属在加热时发生的再结晶过程是一个新晶粒代替旧晶粒的过程,这种新晶粒的晶型( )。 A.与变形前的金属相同 B 与变形后的金属相同 C 与再结晶前的金属相同D.形成新的晶型 2.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是( ) A.一个确定的温度值B.一个温度范围 C 一个临界点D.一个最高的温度值 3.为了提高大跨距铜导线的强度,可以采取适当的( A )。 A.冷塑变形加去应力退火 B 冷塑变形加再结晶退火 C 热处理强化D.热加工强化 4 下面制造齿轮的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方法是( C )。 A.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B用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 C 由圆钢棒热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D.由钢液浇注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C )。 A.冷加工钨在1 000℃发生再结晶 B 钢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为450℃ C 冷加工铅在0℃也会发生再结晶D.冷加工铝的T再≈0.4Tm=0.4X660℃=264℃ 6 下列工艺操作正确的是(D ) 。 A.用冷拉强化的弹簧丝绳吊装大型零件淬火加热时入炉和出炉 B 用冷拉强化的弹簧钢丝作沙发弹簧 C 室温可以将保险丝拉成细丝而不采取中间退火 D.铅的铸锭在室温多次轧制成为薄板,中间应进行再结晶退火 7 冷加工金属回复时,位错(C )。

回复与再结晶

1、一块单相多晶体包含。 A.不同化学成分的几部分晶体B.相同化学成分,不同结构的几部分晶体C.相同化学成分,相同结构,不同位向的几部分晶体 2、在立方系中点阵常数通常指。 A.最近的原子间距B.晶胞棱边的长度 3、每一个面心立方晶胞中有八面体间隙m个,四面体间隙n个,其中。 A.m=4,n=8B.m=13,n=8C.m=1,n=4 4、原子排列最密的一族晶面其面间距。 A.最小B.最大 5、晶体中存在许多点缺陷,例如 A.被激发的电子B.空位C.沉淀相粒子 6、金属中通常存在着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它们的存在。 A.总是使晶格常数增大B.总是使晶格常数减小C.可能使晶格常数增大,也可能使晶格常数减小 7、金属中点缺陷的存在使电阻。 A.增大B.减小C.不受影响 8、空位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A.形变孪晶的形成B.自扩散C.交滑移 9、金属的自扩散的激活能应等于。 A.空位的形成能与迁移激活能的总和B.空位的形成能C.空位的迁移能 10、位错线上的割阶一般通过形成 A.位错的交割B.交滑移C.孪生 一、名词解释 沉淀硬化、细晶强化、孪生、扭折、第一类残余应力、第二类残余应力、、回复、再结晶、多边形化、临界变形量、冷加工、热加工、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 沉淀硬化:在金属的过饱和固溶体中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和由之脱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导致硬化。 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 孪生: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发生均匀切变并形成晶体取向的镜面对称关系。 扭折:在滑移受阻、孪生不利的条件下,晶体所做的不均匀塑性变形和适应外力作用,是位错汇集引起协调性的形变。 按残余应力作用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残余应力和微观残余应力等两大类,其中宏观残余应力称为第一类残余应力(由整个物体变形不均匀引起),微观残余应力称为第二类残余应力(由晶粒变形不均匀引起)。 储存能:在塑性变形中外力所作的功除大部分转化为热之外,由于金属内部的形变不均匀及点阵畸变,尚有一小部分以畸变能的形式储存在形变金属内部,这部分能量叫做储存能。回复: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加热时,尚未发生光学显微组织变化前(即再结晶之前)的微观结构变化过程。 再结晶:经冷变形的金属在一定温度下加热时,通过新的等轴晶粒形成并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多边形化:指回复过程中油位错重新分布而形成确定的亚晶结构过程。 临界变形量:需要超过某个最小的形变量才能发生再结晶,这最少的形变量就称为临界变形量。 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加工过程;在没有回复和在接近的条件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加工过程;在再结晶过程得到充分进行的条件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 动态回复:热加工时由于温度很高,金属在变形的同时发生回复,同时发生加工硬化和软化两个相反的过程。这种在热变形时由于温度和外力联合作用下发生的回复过程 动态再结晶:是指金属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现象。 二、问答题

上海交大材基-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复习提纲.

第5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 提纲 5.1 弹性和粘弹性 5.2 晶体的塑性变形(重点) 5.3 回复和再结晶(重点) 5.4 高聚物的塑性变形 学习要求 掌握材料的变形机制及特征,以及变形对材料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冷、热加工变形材料的回复和结晶过程。 1.材料的弹性变形本质、弹性的不完整性及黏弹性; 2.单晶体塑性变形方式、特点及机制(滑移、孪生、扭折) 3.多晶体、合金塑性变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5.材料塑性变形的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 6.影响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的诸多因素(包括变形程度、第二相粒子、工艺参数等) 7、结晶动力学的形式理论(J-M-A方程) 8、热加工变形下动态回复、再结晶的微观组织特点、对性能影响。 9、陶瓷、高聚物材料的变形特点 重点内容 1. 弹性变形的特征,虎克定律(公式),弹性模量和切变弹性模量;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较小时,产生弹性变形。弹性变形是可逆变形,卸载时,变形消失并恢复原状。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其应力与应变之间保持线性函数关系,即服从虎克(Hooke)定律: 式中E为正弹性模量,G为切变模量。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弹性模量是表征晶体中原子间结合力强弱的物理量,故是组织结

构不敏感参数。在工程上,弹性模量则是材料刚度的度量。 2. 弹性的不完整性和粘弹性; 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3. 滑移系,施密特法则(公式),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组成。 fcc和bcc,bcc的滑移系?滑移系多少与塑性之间的关系。 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如何判断晶体中各个滑移系能不能开动? 解释几何软化和几何硬化?为何多晶体塑性变形时要求至少有5个独立的滑移系进行滑移? 4. 滑移的位错机制,派-纳力(公式); 为什么晶体中滑移系为原子密度最大的面和方向? 5. 比较塑性变形两种基本形式:滑移与孪生的异同特点; 6.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晶粒取向的影响,晶界的影响;

回复与再结晶

理论课教案 编号:NGQD-0707-09版本号:A/0页码:编制/时间:审核/时间:批准/时间: 学科金属材料及 热处理 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第三节回复与再结晶 教学类型授新课授课时数1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了解加热过程中,变形金属内部组织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回复、再结晶的作用。 2、难点:再结晶温度的计算。 教具准备 复习提问再结晶温度如何计算? 作业布置P33习题8 教学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和过程附记 §3-3回复与再结晶 经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晶粒破碎,晶格扭曲,位错密度增高,产生内应力,其内部能量增高,因而组织处于不稳定 的状态,并存在向稳定状态转变的趋势。在低温下,这种转 变一般不易实现。而在加热时,由于原子的动能增大,活动 能力增强,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组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最后趋于较稳定的状态。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变形金属的 内部相继发生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的变化

理论课教案附页 编制/时间: 教学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和过程附记 一、回复 回复:当加热温度不太高时,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原子已能作短距离的运动,此时,晶格畸变程度大为减轻, 从而使内应力有所降低,这个阶段称为回复。 1、回复是冷塑性变形金属在较低温度下加热的阶段。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变形金属中的原子活动 能力有所增大。 2、通过回复,变形金属的晶格畸变程度减轻,内应力 大部分消除,但金属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因此力学性能 变化不大。 3、在生产实际中,常利用回复现象将冷变形金属在低 温加热,进行消除内应力的处理,适当提高塑性、韧性、弹 性,以稳定其组织和尺寸,并保留加工硬化时留下的高硬度 的性能。 二、再结晶 再结晶:当冷塑性变形金属加热到较高温度时,由畸变晶粒通过形核及晶核长大而形成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的 过程。 1、再结晶过程是发生在较高温度(再结晶温度以上), 其过程以形核和核长大的方式进行。(见教材P30) 2、再结晶后,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变形前 的状态(教材P31) 3、再结晶过程是新晶粒重新形成的过程,而晶格类型 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不是相变过程。(教材P31)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名称: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类型: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必填) 五、讨论、心得(必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了解变形度对金属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滑移和孪生两种。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滑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另一部分产生剪切变形,且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的位向形成了镜面对称关系,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生。 (一)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若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塑性变形,称为冷塑性变形。冷塑性变形不仅改变了金属材料的形状与尺寸,而且还将引起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变化。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外形的变化,其内部晶粒形状由原来的等轴晶粒逐渐变为沿变形方向伸长的晶粒,在晶粒内部也出现了滑移带或孪晶带。当变形程度很大时,晶粒被显著地拉成纤维状,这种组织称为冷加工纤维组织。同时,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剧,原来位向不同的各个晶粒会逐渐取得近于一致的位向,而形成了形变织构,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会使其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二) 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在加热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由于其内部亚结构细化、晶格畸变等原因,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自发地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趋势。但在室温下,由于原子活动能力不足,恢复过程不易进行。若对其加热,因原子活动能力增强,就会使组织与性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回复当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活动能力尚低,故冷变形金属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仍保持着纤组织的特征。此时,因晶格畸变已减轻,使残余应力显著下降。但造成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未消除,故其机械性能变化不大。 2.再结晶当加热温度较高时,将首先在变形晶粒的晶界或滑移带、孪晶带等晶格畸变严重的地带,通过晶核与长大方式进行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在再结晶后获得了新的等轴晶粒,因而消除了冷加工纤维组织、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使金属又重新恢复到冷塑性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的再结晶过程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通常把变形程度在70%以上的冷变形金属经1h加热能完全再结晶的最低温度,定为再结晶渡。实验证明,金属的熔点愈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其再结晶温度也愈高。金属的再结晶温度(T再)与其熔点(T熔)间的关系,大致可用下式表示: T再≈0.4 T熔 3.晶粒长大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一般都得到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但继续升高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再结晶后的晶粒又会逐渐长大,使晶粒粗化。 (三) 变形程度对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度的影响 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度除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有关外,还与金属的预先变形程度有关。金属再结晶后的晶粒度与其预先变形程度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知识-实验-06

实验六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Metals)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综合 前修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显微镜下变形孪晶与退火孪晶的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概述 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 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将产生塑性变形。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是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向保持不变。 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变形后的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

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① 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② 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③ 在同一晶粒内,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晶粒中心滑移带密,而边界滑移带稀,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注:此类样品制备困难,需要先将样品进行抛光,再进行拉伸,拉伸后立即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此时再进行样品的磨光、抛光,滑移带将消失,观察不到。原因是:滑移带是位错滑移现象在金属表面造成的不平整台阶,不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会造成滑移带的消失。)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的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 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在密排六方结构的锌中,由于其滑移系少,则易以孪晶方式变形,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孪晶呈发亮的竹叶状特征。(注:孪晶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上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不会造成孪晶的消失。) 对体心立方结构的Fe -α,在常温时变形以滑移方式进行;而在0℃以下受冲击载荷时,则以孪晶方式变形;而面心立方结构大多是以滑移方式变形的。 2.变形程度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回复再结晶

习题5:回复和再结晶 1. 已知锌单晶的回复激活能为2×104J/mol ,若0℃温度去除25%的加工硬化需 要5分钟,试求-20℃温度回复到同样程度所需要的时间。 2. 已知单相黄铜400℃恒温下完成再结晶需要1小时,而350℃恒温时则需要3 小时,试求该合金的再结晶激活能。 3. 若某金属的比界面能为0.5J/mol ,若球形晶粒直径为0.2mm 时,试求其晶粒 长大的驱动力。 4. 预先经球化退火的1.2%C 钢加热到780℃时,若已知未溶Fe 3C Ⅱ粒子直径为 2μm ,试计算此时奥氏体晶粒尺寸(已知Fe 3C 密度为7.6g/cm 3,Fe 的密度为 7.8g/cm 3)。 5. 已知黄铜的晶界迁移激活能为73.6J/mol ,当加热至700℃时,试求曲率半径 为0.1mm 的晶界的迁移速度。 6. 试比较去应力退火过程与动态回复过程位错运动有何不同?从显微组织上如 何区分动、静态回复和动、静态再结晶。 7. 假定以再结晶完成95%作为再结晶完成的标准,则根据约翰逊—梅尔(Johnson —Mehl)方程:3441exp()3 V X NG t =-- 其中X V 表示再结晶体积分数,t 表示再结晶时间,导出再结晶后晶粒直径d 与N ,G 的关系为: 1/4G d k N ??= ???

习题5答案: 1. 解:冷塑性变形金属发生回复时,若回复量(去除25%的加工硬化)一定, 回复所需时间t 与回复温度T 间的关系为:ln Q t A RT =+ 设-20℃温度回复到同样程度所需要的时间为t 2,则 212111exp t Q t R T T ????=-?? ????? 已知t 1=5min, T 1=273K ,T 2=253K ,Q =2×104J/mol ,所以 421211121011exp 5exp 10min 8.314253273Q t t R T T ?????????==-=?-=?? ? ??????????? 2. 解:再结晶进行的速率为 e x p ( )Q V A Q RT =-再结晶, (为再结晶激活能) 设t 为完成再结晶所需要的时间,则 1212 21122121exp()exp()11ln ln()8.314ln(3/1)76594J/mol 1111623673Q Q A t A t RT RT t Q t R T T R t t Q T T -=-??∴=-- ??? ?∴===????-- ? ????? 3. 解:设球形晶粒长大的驱动力为ΔP ,已知σ=0.5J/mol ,r =0.1mm =1×10-4m , 则 44220.5110P a 110 P r σ-??===?? 4.解:根据杠杆定律可得,1.2%C 钢加热到780℃时,Fe 3C Ⅱ的质量百分数为 3 1.2%0.94%F e C %100% 4.52%6.69%0.94% -=?=-Ⅱ 设Fe 3C Ⅱ粒子的体积分数为f ,则 4.52% 7.6100% 4.63%4.52%1 4.52%7.67.8 f =?=-+ 设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直径为D ,则 44130μm 33 4.63% r D f ?===?

材科基考点强化(第8讲 回复与再结晶)

主要考点 考点1:回复 考点2:再结晶 考点3: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 考点4:再结晶温度 考点5:组织和性能变化 考点6: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 考点7:综合 考点1:回复 例1(名词解释):回复。 例2:形变后的材料在低温回复阶段时其内部组织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A.点缺陷的明显下降B.形成亚晶带C.位错重新运动和分布 例3:冷加工金属加热时发生回复过程中位错组态有哪些变化? 例4: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在回复过程中,位错会发生()。 A.增殖B.大量消失C.部分重排D.无变化 考点2:再结晶 例1(名词解释):再结晶。 例2(名词解释):再结晶退火。 例3:给出金属发生再结晶的基本条件(驱动力)。 例4:再结晶形核地点有什么特点或特征?哪些地点可能是优先的形核地点? 考点3: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 例1:固态下,无相变的金属,如果不重熔,能否细化晶粒?如何实现? 例2:为细化某纯铝件晶粒,将其冷变形5%后于650℃退火1h,组织反而粗化,增大冷变形量至80%,再于650℃退火1h,仍然得到粗大晶粒。试分析其原因,指出上述工艺的不合理处,并制定一种合理的晶粒细化工艺。 例3:若欲通过形变和再结晶方法获得细晶粒组织,应该避免()。 A.在临界形变量进行塑性变形加工B.大变形量 C.较长的退火时间D.较高的退火温度 例4 晶粒尺寸和形核率N、线长大速度v g之间的关系是()。 A.N越大,晶粒尺寸越大B.N/v g越大,晶粒尺寸越大 C.v g/N越大,晶粒尺寸越大D.v g越小,晶粒尺寸越大 例5:影响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在生产实际中如何控制再结晶晶粒的大小? 例6:再结晶后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__和________。 考点4:再结晶温度 例1(名词解释):再结晶温度。 例2:下面关于对再结晶温度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为()。 A.冷形变程度越小则再结晶温度越高 B.在同样的冷变形程度下,原始晶粒尺寸越小则再结晶温度越低 C.第二相粒子分布越弥散则再结晶温度越低 例3:在室温下对铁板(其熔点为1538℃)和锡板(其溶点为232℃)分别进行来回弯折,随着弯折的进行,各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考点5:组织和性能变化

上海交大材基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习题集讲解.

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铜单晶(a=0.36nm )在[112]方向加拉伸应力,拉伸应力为2.5×105Pa ,此条件下:(1)取向因子最大的滑移系有哪几个?(2)计算其分切应力多大? 解:(1) Cu 为F.C.C 结构,易滑移面为{1,1,1},滑移方向为〈1,1,0〉,可以分别求 出[112]方向与这些滑移系之间的两个夹角,然后得到12个取向因子的值。(这里省略了) 通过上述计算得到具体的滑移系(1,-1,1)[0,1,1]和(-1,1,1) [1,0,1]为具有最大取向因子滑移系。 (2) 根据施密特法则(公式略), F=δcosAcosB=1.02*105 Pa 何谓临界分切应力定律?哪些因素影响临界分切应力大小? 解:(略) 沿密排六方单晶的[0001]方向分别加拉伸力和压缩力,说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形变的可能方式。 解:1)滑移:a -拉伸的时,当c/a>=1.633,不会产生滑移,当c/a<1.633有可能产 生滑移,可产生滑移的是{1,1,-2,2}<1,1,-2,-3>;其他滑移面不能产生滑移; b -压缩的时候结果和拉伸一样; 2)孪生:拉伸和压缩的时候都可能产生孪生变形; 3)扭折:拉伸的时候一般不易扭折变形,压缩的时候可以产生扭折变形。 试指出单晶体的Cu 与α-Fe 中易滑移面的晶面与晶向,并分别求它们的滑移面间距,滑移方向上的原子间距及点阵阻力,已知泊松比为ν=0.3,G Cu =48300MPa , G α-Fe =81600MPa. 解:体心Fe 具有多种类的滑移系,但是滑移方向均相同。 力=90.56MPa 。

铝单晶体拉伸时,其力轴为[001],一个滑移系的临界分切应力为0.79MN/m2,取向因子COS φCOSλ=0.41,试问有几个滑移系可同时产生滑移?开动其中一个滑移系至少要施加多大的拉应力? 解:Al为F.C.C结构,其滑移系共有{1,1,1}4<1,1,0>3=12个。可以求得【001】与这些滑移系的取向因子。(可以列表列出来如下) 其它有4个滑移系,它们的滑移方向的第三个数字为0,因为取向因子为0,根据施密特法则,不能产生滑移。 开动其中一个滑移系需要施加的拉应力,可以根据施密特法则求得: F=0.79/0.41=1.93 MN/m2

工业纯铝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显微镜下滑移线、变形孪晶的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变化; 二、概述 1 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挛晶 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特产生塑性变形。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时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相保持不变。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变形后的显微姐织是由许多滑移带所组成。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部分以一定的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 2、变形程度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变形前金属为等轴晶粒,轻微量变形后晶粒内即有滑移带出现,经过较大的变形后即发现晶粒被拉长,变形程度愈大,晶粒被拉得愈长,当变形程度很大时,则加剧剧了晶粒沿一定方向伸长,晶粒内部被许多的滑移带分割成细小的小块,晶界与滑移带分辨不清,呈纤维状组织。 由于变形的结果,滑移带附近晶粒破碎,产生较严重的晶格歪扭,造成临界切应力提高,使继续变形发生困难,即产生了所谓加工硬化现象。随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硬度、强度、矫顽力、电阻增加,而塑性和韧性下降。 3、形变金属在加热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加热时,金属内部的应力部分消除,歪曲的晶格恢

动态再结晶及其机制

动态再结晶及其机制

引言 工程上常将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加工成为“热加工”,而把再结晶温度以下而又不加热的加工称为“冷加工”。至于“温加工”则介于二者之间,其变形温度低于再结晶温度,却高于室温。高温进行的锻造,轧制等压力加工属热加工。热加工过程中,在金属内部同时进行着加工硬化与回复再结晶软化两个相反的过程。 在金属冷形变后的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称为静态回复和静态再结晶。若提高金属变形的温度,使金属在较高的温度下形变时,金属在热变形的同时也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这种与金属热变形同时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称为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一、动态再结晶定义 在热加工过程中,塑性变形使金属产生形变强化的同时发生的再结晶的现象。 这是在通常的热加工时发生的过程。在发生回复和再结晶时,由形变造成的加工硬化与由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造成的软化同时发生。 二、动态再结晶的应力应变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温度为常数时,随应变速率增加,动态再结晶应力应变曲线向上向右移动, 对应的应变增大:而应变速率一定时,温度升高,曲线会向下向左移动,最大应力对应的应变减小. 三、动态再结晶的机制 3.1概述 在低应变速率下,动态再结晶通过原晶界的弓出机制形核。与其对应的稳定态阶段的曲线呈波浪形变化,这是由于位错增殖速度小,在发生动态再结晶软化后,继续进行再结晶的驱动力减小,再结晶软化作用减弱,以致不能与新的加工硬化平衡,从而重新发生硬化,曲线重新上升。等到位错再度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再结晶又占上风时,曲线又重新下降。这种反复变化的过程将不断进行下去,变化周期大致不变,但振幅逐渐衰减。因此这种情况下,动态再结品与加工硬化交替进行:使曲线呈波浪式。层错能偏低的材料如铜及其合金,奥氏体钢等易出现动态再结晶。故动态再结晶是低的层错能金属材料热交形的主要软化机制。 第一阶段—加工硬化阶段:应力随应 变上升很快,金属出现加工硬化(0<ε< εc )。 第二阶段—动态再结晶开始阶段:应 变达到临界值εc ,动态再结晶开始,其软 化作用随应变增加而上升的幅度逐渐降 低,当σ>σmax 时,动态再结晶的软化作 用超过加工硬化,应力随应变增加而下降 (ε c ≤ε<εs )。 第三阶段—稳定流变阶段:随真应变 的增加,加工硬化和动态再结晶引起的软 化趋于平衡,流变应力趋于恒定。但当ε 以低速率进行时,曲线出现波动,其原因 主要是位错密度变化慢引起。(ε≥εs )

第六章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何谓滑移和孪生 滑移: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和晶向发生滑动 孪生: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和晶向作均匀切变 指出三种典型结构金属晶体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1. 面心立方金属:密排面{}111密排晶向1101234=?个滑移系,塑性较好 2. 体心立方金属:密排面{}110密排晶向1111226=?个滑移系,塑性较好 3. 密排六方金属:室温时{}0001密排晶向2011331=?塑性较差 并比较其滑移难易程度 1.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金属晶体中的滑移系越多,则滑移时可供采用的空间位 向也多,塑性也越好 2. 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晶体的滑移系为12个,密排立方结构的金属晶体的滑移 系为3个()2011,0001,所以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晶体更易发生滑移 3. 从此可以看出,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金属的塑性较好,而密排六方金属的塑 性较差 4. 金属塑性的好坏,不只是取决于滑移系的多少,还与滑移面上原子的密排程 度和滑移方向的数目有关 5. 例如Fe -α,它的滑移方向不及面心立方金属多,其滑移面上原子密排程度 也比面心立方金属低,因此它的滑移面间距较小,原子间结合力较大,必须在较大的应力作用下才开始滑移,所以它的塑性要比铜铝金银等面心立方金属差些 为何晶体的滑移通常沿着其最密晶面和最密晶向进行

1.在晶体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上,原子间的结合力最强,而面与面之间的距离 却最大,即密排面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最小,滑移阻力最小,最易于滑移2.沿最密晶向滑移的步长最小,这种滑移所需要的切应力最小 何谓加工硬化 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运用位错理论说明细化晶粒可以提高材料强度的原因 通常金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粒的大小可以用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数目越多,晶粒越细。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的细晶粒金属比粗晶粒金属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这是因为细晶粒受到外力发生塑性变形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内进行,塑性变形较均匀,应力集中较小;此外,晶粒越细,晶界面积越大,晶界越曲折,越不利于裂纹的扩展。故工业上将通过细化晶粒以提高材料强度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运用位错理论说明细化晶粒可以提高材料强度的原因 来自69页北京工业大学2009细晶强化的位错理论 1.金属多晶体材料塑性变形时,粗大晶粒的晶界处塞积的位错数目多,形成较 大的应力场,能够使相邻晶粒内的位错源启动,使变形继续 2.相反,细小晶粒的晶界处塞积的位错数目少,要使变形继续,必须施加更大 的外加作用力以激活相邻晶粒内的位错源 3.因此,细晶材料要发生塑性变形需要更大外部作用力,即晶粒越细小晶体强 度越高 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强度均高于纯溶剂组元的强度,试用位错理论分析之

【材料课件】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

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 目的 1.加深对材料塑性编写过程的理解; 2.认识塑性变形的典型组织; 3.理解变形量对再结晶后晶粒尺寸的影响。 一、塑性变形引起材料组织的变化 晶体塑性材料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四种:滑移、孪生、蠕变、粘滞性流动。 滑移是晶体中位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运动,造成晶体的两部分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相对移动,滑移是位错的移动,晶体内部原子从一个平衡位置移到另一个平衡位置,不一起晶体内的组织变化,位错移出晶体的表面,形成滑移台阶,一个位错源发出的位错都移出,在晶体表明形成台阶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就是滑移线。 孪生是在滑移困难时以形成孪晶的方式发生的塑性变形,晶体发生孪生,在晶体表面产生浮凸,晶体内部生成的孪晶与原晶体的取向不一样,并有界面分隔,所以在晶体内重新制样后依然可以看到孪晶。 多晶体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后,原等轴晶粒被拉长或压扁,晶界变模糊。两相材料经过塑性变形后,第二相的分布也与变形方向有关。 塑性变形后进行退火加热发生再结晶的晶粒尺寸与变形量有直接的关系。在临界变形量(不同材料不相同,一般金属在2—10%之间)以下,金属材料不发生再结晶,材料维持原来的晶粒尺寸;在临界变形量附近,刚能形核,因核心数量很少而再结晶后的尺寸很大,有时甚至可得到单晶;一般情况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不断减小;当变形量过大(>70%)后,可能产生明显织构,在退火温度高时发生晶粒的异常长大。 二、实验内容 1.观察几种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形貌 ①.低碳钢拉伸后的组织变化:看断口附近,变形量最大,组织特征明显,白色的软相的 晶粒的形状分布,黑色较硬相形状分布特征。 ②纯铁压缩表面的滑移线:为了观察,现将试样磨平,再压缩变形,晶体表面可留下滑移 线。若再打磨则滑移线就不可见。一个滑移系能开动,与之平行的滑移系也可能开动,滑移线往往时互相平行,因为存在交滑移,滑移线为波浪状。 ③锌的变形孪晶:Zn是hcp晶系,仅有三个滑移系,多晶体变形就会发生孪生,从试样 上可见到变形产生的孪晶。

9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实验指导书4

实验4 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加工硬化现象和回复再结晶的认识。 2.通过实验分析加工温度和变形程度对所选原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测定所选原材料(例如工业纯铝)的形变度与再结晶后的晶粒度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 1、加工硬化现象 当金属与合金在外力的作用下,应力超过弹性极限以后,将发生塑性形变。金属在塑性形变过程中,组织与性能将发生变化。一般说来随着形变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下降,同时也造成其它物理化学性能的明显变化。人们就把金属因塑性变而导致的强度和硬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2、金属经塑性形变后显微组织的变化 金属经塑性形变以后,其组织发生以下的变化。 (1)金属在塑性形变后,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轧制后,晶粒沿着形变方向被拉长,其程度随形变量的加大而增大,当形变量很大时,晶粒伸长呈“纤维状”。与此同时,除晶粒的形状发生变化外,组织中的第二相也将发生变化,硬的相将破碎,软的相将发生形变等。 (2)塑性形变导致金属组织内部的亚结构细化。在形变不大的情况下,晶粒内首先出现明显的滑移带,随着形变量的加大。滑移带逐渐增多。射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晶粒被碎化成许多位向略有不同(位向差一般不大于1°)的晶块,其大小约为10-3~10-6厘米,即在原来晶粒内出现了很多小晶块,这种组织称为亚结构。 (3)金属塑性形变时,由于各部分的形变的不均匀性而造成的内应力(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内应力)将增大。 (4)当金属的塑性形变量很大时,在形变过程中晶体将产生转动和旋转,使各晶粒的某一晶向都不同程度的转向与外力相近的方向,这样便使得原来晶向不同的晶粒取向渐趋一致。而使其具有择优趋向组织称之为形变结构。 金属塑性形变后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在生产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此应了解这一变化规律,从而能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塑性形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滑移形变方式,其二是孪晶形变方式。至于形变结构与机理,这里不做叙述。 3、回复与再结晶 由于塑性形变,使晶格畸变增大(使错密度增加,亚结构细化等),使得冷形变金属的自由能升高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便有一种向较稳定状态转化的自发趋势。 如将冷形变后的金属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使其原子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聚集再结晶)过程,参看图1。 回复:当加热温度较(再结晶温度)低时,通过原子作短距离的扩散,使某些晶体缺陷互相抵消而使缺陷数量减少;使晶格畸变程度减轻(由多边化结果导致);第一类、第二类内应力基本消除;显微组织无变化,机械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部分的恢复到形变前的状态,如硬度、强度稍微下降,塑性略有提高;导磁率上升,比电阻下降等,这一过程称为回复。 再结晶:冷形变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由于原子扩散能力的增大,组织和性能将发生剧烈的变化,完全回复到形变以前的情况。从显微组织看形变组织完全消失,代之的是新的等轴晶粒;其强度硬度下降而塑性提高。把在这一温度下组织和性能发生剧烈变化的现象称做

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习题集

psi是一种压力单位,定义为英镑/平方英寸,145psi=1Mpa PSI英文全称为Pounds per square inch。P是磅pound,S是平方square,I 是英寸inch。把所有的单位换成公制单位就可以算出:1bar≈14.5psi 1 KSI = 1000 lb / in. 2 = 1000 x 0.4536 x 9.8 N / (25.4 mm)2 = 6.89 N / mm2 材料机械强度性能单位,要用到试验机来检测 Density of Slip Planes The planar density of the (112) plane in BCC iron is 9.94 atoms/cm2. Calculate the planar density of the (110) plane and the interplanar spacings for both the (112) and the (110) planes. On which type of plane would slip normally occur? (112) planar density: The point of this problem is that slip generally occurs in high density directions and on high density planes. The high density directions are directions in which the Burgers' vector is short, and the high density planes are the "smoothest" for slip. It will help to visualize these two planes as we calculate the atom density.

第五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全解

第五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 结晶 目的:掌握金属在塑性变形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要求: 1、掌握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了解冷变形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掌握回复和 再结晶的概念及其应用; 3、明确金属冷加工和热加工的区别。 重点: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回复和再结晶的概念及其应用。 §5-1 金属的塑性变形 一、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1、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只能在切应力作用下发 生; 2、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在晶体原子最密排面上 沿最密排方向进行; 3、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伴随着晶体的转动;

二、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1、多晶体金属的组织、结构特点对塑性变形的影响 1)各晶粒形状、大小不同,成分、性能不均匀,各相邻晶粒的晶格位向不同:塑性变形抗力增大;相互约束、 阻碍;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相互协调、适应。 2)存在大量晶界,晶内与晶界性能不同,晶界易聚集杂质,晶格排列紊乱:晶格畸变增大,滑移位错运动阻 力增大,难以变形,塑性变形抗力增大。晶粒越细,

强度越高:晶界总面积增加,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越多,塑性变形抗力越大;晶粒越细,塑性、韧性越好:晶粒越细,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越多,变形量分散到更多晶粒中进行,产生较均匀的变形,不致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引发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断裂前可发生较大塑性变形量。 工业上,常用压力加工、热处理方法细化晶粒,提高性能。 2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过程 多晶体金属中各晶粒的 晶格位向不同,所受分切应 力不同,塑性变形在不同晶 粒中逐批进行,是个不均匀 过程。 软位向:晶格位向与外力处于或接近45°角的晶粒所受分切应力最大,首先发生塑性变形。 硬位向:晶格位向与外力处于或接近平行或垂直的晶粒所受分切应力最小,难以进行塑性变形。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是一批一批晶粒逐步发生,由少数晶粒发生塑性变形逐渐趋于大量晶粒发生塑性变形,由不均匀变形逐渐趋于较均匀变形。 §5-2 塑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 响 一、塑性变形对组织的影响 1、 晶粒形状发生变化: 沿变形方向被拉长,形成纤维组织; 2、 晶粒内产生亚结构:

第4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第4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4-1 金属的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是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性能,也是金属的一种加工方法。大多数金属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所以获得广泛应用。塑性变形不仅可以改变金属的外型,而且能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和结构。为了消除塑性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工之后或加工过程中,通常对材料加热,使其内部组织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过程。 一、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晶格发生弹性伸长或歪扭 塑性变形—晶粒被拉长或压扁,变形不可恢复 塑性变形和断裂—随着应力的增大,当超过强度极限,试件开始不均匀塑性变形,出现“颈缩”到K点后发生断裂。单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两种: 1 滑移 金属中晶体的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发生相对的滑动位移现象。 ⑴滑移带:滑移后滑移面产生高低不一的台阶,实际由滑移线组成。 滑移沿晶体中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进行{体心立方晶格(110)晶面、[111]晶向},因为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原子结合力最弱,滑移阻力小。 ⑵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体心、面心立方晶格有12个滑移系(6×2、4×3),密排六方有三个(1×3),面心比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塑性变形更好,因为滑移方向对滑移起的作用比滑移面大。 ⑶滑移临界切应力:滑移与正应力无关,与切应力有关,使

滑移开动的最小切应力为临界切应力。 ⑷滑移时晶体的转动:滑移时晶体以滑移面的法线为转轴转动,滑移方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趋于一致。 ⑸滑移机理:滑移是位错移动的结果,不等于刚性移动。滑移是在切应力作用下位错沿滑移面的运动。最初人们认为晶体的两部分做整体滑动,按刚性计算的切应力值比实际测到的大几个数量级。 2 孪生 金属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一定晶面(孪生面)沿一定方向(孪生方向)发生切变,切变部分叫孪生带简称孪晶。孪晶面两侧晶体形成镜面对称。孪生引起晶格变化,同样与切应力有关。容易发生滑移的(体心、面心立方)晶格,不容易发生孪生。 孪生与滑移比较: ⑴孪生通过晶格切变改变晶格位向,滑移不改变晶格位向; ⑵孪生所需的切应力比滑移大的多; ⑶孪生时,相邻原子面的相对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滑移时滑移面两侧的相对位移量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二、多晶体(实际金属)的塑性变形 1晶粒和晶界在变形中的作用 多晶体塑性变形是晶界和晶粒起作用 ⑴晶界—附近有较高的塑性变形抗力,晶格排列紊乱,杂质原子较多,增大晶格畸变,滑移时位错阻力较大,能使变形抗力增大,强度硬度增大。 ⑵晶粒—细晶粒金属不仅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这是因为单位体积中晶粒数多,金属的总变形量分布在更多的晶粒中,晶粒间变形不均匀性减小了;晶粒内部和晶界变形量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