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茶道与心理

茶道与心理

茶道与心理
茶道与心理

茶道与心理

伍文捷

茶学系,园艺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中文摘要

茶道一直以来与养生和修行紧密结合。除此之外,人们在茶道中还可以有什么新的发现?透过茶道中音乐的应用,以及在茶道过程中,人的情绪状态的变化,本文探讨了茶道对现代人焦虑、精神压力的缓解作用,整合了不同领域的相关文献,提出了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茶道及对现代人情绪困扰的帮助,并提出了可探讨的茶道发展之道。

关键词:茶道、音乐、情绪、压力、心理

The Tea Ceremony and Psychology

Wendy Wenjie Wu

College of Tea Science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

China

Abstract

Tea Ceremony has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Regimen and Cultivation long ago.Apart from this,What new element can be found in Tea Ceremony?When right music apply in the Tea Ceremony,how can it be changed the pre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people’s emotional stat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ase effect of Tea Ceremony on anxiety and mental pressure of the modern people.Integrate th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fields,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to see how Tea Ceremony helping modern people to overcome the emotional disturbance.And raise a discussion on prospectively development of Tea Ceremony..

Key Words:The Tea Ceremony,Music,Emotion,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目录

1.前言 (3)

2.茶道的定义 (3)

3.茶道中的仪式感 (4)

4.茶道中心理状态的改变 (5)

4.1茶道中的情绪变化 (5)

4.2音乐在茶道中对情绪的调节 (7)

5.结论 (8)

6.进一步的讨论 (8)

7.文献 (8)

1.前言

本论文从茶道中心理状态的变化入手,着重探讨了茶道与情绪的关系。在目前对茶道的研究中更多的是探讨茶道的修心养性,彻悟大道的儒、佛、道的思想,其次就是茶道与养生。甚少研究茶道与心理的相关性,它们之间是如何透过荼道的过程,抒缓目前人类的焦虑症状和紧张的工作压力。本论文希望透过这一研究,引起大家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从一个不同的视觉探讨茶道。

2.茶道的定义

中国茶道的精神核心是和。通过品茶,引导个体在平和、安静、悦愉的体验过程中让心灵回复平静、和谐的状态。

周作人先生曾这样描述茶道:“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则将茶道提上了一个境界,他说:“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认为茶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茶道中的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透过茶艺的艺术性获得审美享受,而达到放松情绪,明心见性、参悟大道的目的。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的过程,它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则更贴近于精神、心灵,它透过茶艺、音乐、环境,引导和带领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与自然连接,与自我连接。在整个茶艺的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中构成和谐、静穆的氛围,滋养情绪、安定神经,从而达到人、境、物一致的状态。

中国的茶道可大致分为煎茶道、点茶道和泡茶道。

煎茶道

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唐宋时期的煎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明心见性的思想体系。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为时约五百年。

点茶道

点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进一步发展了饮茶明心见性的思想。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朝初期,至明朝末期而亡,为时约六百年。

泡茶道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同时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煎茶道、点茶道及泡茶道的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3.茶道中的仪式感

“仪式是一种有规律的象征性活动,文化是体现于象征形式(包括语言、行动及各种有意义的物品)中的意义形式,人们依靠它相互交流并共同具有一些经验、概念与信仰”。茶道中的仪式感是透过茶艺“提供了一种浓淡相宜的文化氛围,使得进入仪式场地的观众亦或是主持人能够迅速进入参与并完成仪式需要的情绪中来,它是仪式的构成要素,也是神奇的催化剂,它的每一处景致都混合着茶文化的古韵新曲,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茶香的诗意氛围”[1]。

“仪式是建构一个有秩序和意义,能够用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它规范了主持人与参与者在过程中的行为尺度,仪式进行的节奏,以保障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仪式在调动参与者的情绪投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它迅速地把人从外界的喧囂和纷扰中脱离开来,转换情绪,安定心灵,投入到茶香四溢,宁静雅致的文化氛围中。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举手投足,眼神交接中优雅地传递和交流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仪式感体现了文化的认同感和身份的归属感。它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凝聚了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人们透过某种仪式的活动,形成特定的圈子和群体。

在当代茶艺馆或静修中心,通过音乐,肢体语言艺术,景观布置,营造了人际间心灵的交流。透过一呼一吸,一闻一吮,激发参与者的参与热情,唤醒参与者的觉知力,从而达到内省修行,明心见性的境界。

4.茶道中心理状态的改变

古人十分注重品茶的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认为茶、水、器皿以及地点的选择,以至主泡的个人状态直接影响了品茗的体验。《徐文长秘集》中提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而品茗的体验则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茶道是观看、品味、体验、觉知的过程,透过茶道可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释放情绪,让身心调整到平和的状态。

4.1茶道中的情绪变化

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中医中把情绪描述为七情,即指人的七种情绪体验: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显现和个人的经历和体验有关,不同的场域,接触的人和物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不同的。

在茶道中,情绪显现的特征跟场景直接相关。茶道是一个特别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的情绪会随着茶艺的进程发生微妙的变化。央视播出的记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面所记录的国内各地的茶文化,就体现了喝茶的场景和仪式带来的不同的情绪体验。

在四川的大众茶馆里,做苦力的工人坐到竹椅上,喝上一壶滚烫的茶,就是对自己辛劳的犒赏。而云南的茶俗则与重大的节庆有关,例如婚礼,生子,立盟约,有更多的仪式感贯穿其中。而在广东的茶楼里,则是传统亲友常规的聚会。潮州的功夫茶,则是透过一件件器皿和一道道工序展现出来的作品。

在各地的文化中,喝茶,都有各自历史沿袭的场景。这个场景,也仿佛一个戏景。在戏景里,人的自我感觉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人在茶道中情绪变化的大前提。

第一个出现的情绪表征是,慢。

每个进入茶道的人,节奏都会慢下来。跟喝一杯水和一瓶饮料截然不同的是,茶道一定是慢的。要慢慢地等一壶水烧开。取适量的茶,选取适合的杯盏,温润各种器皿。洗茶,出汤,分茶。

闻,润口,微嘬,含蓄,徐落,静觉。茶道,将人的无知觉状态下一口气“喝”的动作分解了。当人的内在与这些分解关联,人便会“慢”下来。在这个“慢”的过程中,人的情绪渐渐趋于平静。这个“慢”有利于缓解焦虑、紧张和压力的情绪。

第二个情绪表征是“内兴奋”。

在茶道过程中,茶本身所具备的形状、形态的变化,以及热、香气,茶气、润度,醇度等。这些内涵形成一系列的柔软“刺激”,让人体内开始出现“内兴奋”。伴随着慢下来节奏,呼吸的舒缓,茶内含物(各种酶,芳香物质,茶多酚,儿茶素等)与身体内在,从口腔开始,到胃里面的各类酶相继发生化学反应,几杯过后,身体开始体验到变化。体内开始“兴奋”起来。这种“兴奋”随着茶品的不同与人体质的不同会有差异性。“喝着,喝着,感觉背后发热。手脚都暖了!”“出汗了,不过人好像轻松了!”“很舒服!”这种“内兴奋”的作用,对于“抑郁”的情绪会有缓解的效果。“抑郁”的信号是,感觉不好。而“内兴奋”

的信号是,感觉很好。所以茶道中,这种逐渐深入的“内兴奋”,会带给人“舒服”的感觉。

第三个情绪表征是“意象对话”,或“出神入化”。

林谷芳,台湾几百场“茶与乐的对话”发起人说:“茶,正是「一方天地的安顿」”[3]

音乐背景下的茶会,让人在自己的茶席面前拥有了一个“自主空间”。这个茶席间的“自主空间”让人置身于一个安静,安全的领地,可以容让心灵进行更多的探索。现实而论,“自主空间”感并非一次便营造而成,而是多次,经常体验和领悟的自我感。这种自我感,让人的情绪进入一种空灵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度的“自我催眠”。在这个状态下,人会进入深层次的自我沟通,会出现“更明白了一些事”;“看清了一些事”;“想通了一些事”;甚至“预见一些事”等等。

在茶道的体验中,有人借由茶进入“禅”的境界。这也许便是古人说的“禅茶一味”。4.2音乐在茶道中对情绪的调节

音乐是人体自我情感的一种体验形式,音乐在一场茶道中起了不可缺的作用。音乐剌激人的大脑,调节人的情绪。在生理上,“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大脑释放的有益物质便能激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使大脑和身体的某些机能开始产生生理性的变化。而掌管着人类情绪的下丘脑存在着不同的情绪中枢,控制着人类喜怒衰乐等各种感情。人类的情绪变化引发自主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连锁反应。自主神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音乐所激活的正是副交感神经,它能缓解人体的高生理唤醒水平或紧張状态”[4]。在茶道中,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地影响人的呼吸频率、心率。当人处在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下,呼吸是短、浅而急促的,而舒缓、慢节奏的音乐可以放松人们绷紧的神经,调节人体吸呼的频率,使呼吸变慢而均匀,从而转化人的情绪,回复平和状态。

茶道多选用中国的古曲,古曲中的五行音乐,宫、商、角、徵、羽各有不同的情绪调节作用。《内经》中的〈金匾真言第四〉指出: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

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角为肝之音,调而直也,叫呼也,过怒伤肝,可用角音之悲凉使之哀伤,以治过怒;徵为心之音,和而美也,喜也,过喜而伤心,可用徵音之火热使之惊恐,以治过喜;羽为肾之音,深而沉也,吟者也,过恐伤肾,可用羽音使之思索冥想,以治过恐。

可见音乐可促使大脑系统调节人的情绪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引起情绪反应。欢愉性的音乐,可引起愉快、欢悦、放松、舒畅的情绪。哀怨、伤感的音乐,可引起悲愁、伤感的情绪。舒缓、具有镇静性的、以及加入大自然声音的音乐,可使人情绪稳定,回复安宁。

5.结论

茶道的氛围和环境的营造对品茗者的情绪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在茶道中则象是双人舞中的舞伴,伴随着茶道的开始与结束。茶道中的茶艺、器皿、场境的布置提供给人们愉悦的美的感受,而音乐尤如荼道中的灵魂,引领着人们在其中探索自我,领悟体验情绪的变化,让人充分的放松,享受当下的状态。

6.进一步的讨论

茶道中环境的布置,氛围的营造可根据茶事活动的需要,加入不同的仪式感,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这将有助于促进茶艺馆及静修中心等机构选择不同的目标客户人群,改变千篇一律,设计雷同缺乏特色的局面。

茶道中音乐的选择起着灵魂般的关键作用,主题定位式的茶艺馆将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不同群体的需要。

中国五行音乐对情绪的调节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掘,以便更好地在茶道中有出色的表现。

如何选择适当的音乐,对荼艺师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一个挑战,茶艺师徐了精通茶艺外,还需要了解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具备更好的与人建立关系的沟通能力。

7.文献

[1]谭芳,仪式观视觉下的茶文化传播,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CNKI资料库收藏

[2]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3]林谷芳,中国茶道之「茶本主义」:名家教你如何喝出一杯茶里的平淡味道,2015-05-06三联生活周刊

[4]李自如,中国古琴中的音乐治疗思想,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3年4月, CNKI资料库收藏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

茶艺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 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 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篇二:茶艺心得体会 茶文化体会感悟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万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缘,岂能相遇?”在茶文化课上,终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现场表演,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以益之韵之大益八式感受中华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阔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说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感 受和心得。大益八式”给人的是一种静心享受的过程,重在一个“慢”字,讲究动作的轻柔、优美、连贯。大益八式分为洗尘、坦呈、苏醒、洗尘、养成、身受、分享、放下。洗尘实际上是指茶道演习开始时身与心进入一个干净的境界过程。即包括入礼、礼拜宗师、礼拜客人等步骤;坦呈指向一个动作,即将茶席铺开,在茶席上摆布茶具的动作。这里的坦呈有两层含义,一是待客之坦白诚恳,二是茶具的呈现、展示。苏醒是指在泡制过程中“温杯洗具”的过程。这一过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点;法度,是指取茶,所谓量不在多,适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乐,动作上要求轻柔;养成是茶汤冲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对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极为重要,前面几式均是为此做铺垫;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过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这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一杯好茶不是说出来也不是写出来的,还是要动手泡出来的。所谓的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等等,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中国茶道文化是一种包

茶艺服务培训总结

中级茶艺师培训总结 2012年8月18日至9月2日,我接受了为期半个月的中级茶艺师培训。通过半个月的学习,我从态度上、文化素养上、操作技能上、教学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从态度深刻体会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敬”。未参加中级茶艺师培训之前,我对茶艺师的了解是“掌握了一套规范的泡茶技能,能对客人进行茶艺表演与服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懂得,茶艺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与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习茶、事茶陶冶情操,传承并发扬我国的茶文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对茶的珍视和对茶人的尊敬。 二、提升了专业素养。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至唐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我国茶文化体系形成,并使之传播四海。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渗透,互融互补。首先与儒家思想的“礼”。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际的表达。其次与佛家思想的“悟”。茶与佛的核羽是“茶禅一味”的理念。禅,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通过品茶、喝茶提神、清心、去欲。再次与道家思想的“无为”,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茶文化中视茶为天地自然之精华,为“天含之,地载之,人育之”之灵物,从而在制茶、烹茶、品茶过程中,追求美感,追求意境,追求哲理。

三、提高了茶艺服务操作技能。在16天的学习中,共学习了茶的营养成分与功效,乌龙茶、红茶、黑茶、绿茶、花茶的冲泡程序,每道泡茶程序都经过了反复的观摩、练习、考试。 四、提高了教学能力。此次培训中,我作为一个教师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而且用心观察农大茶艺实验室的建设,各位老师的授课风格,收集了一些教学文字与影像资料,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茶艺服务》课程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茶艺与茶道有什么不同

经常有朋友问到:茶艺与茶道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今天小逸就跟大家详细谈谈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 一、茶艺是什么? 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技艺、艺术。茶艺技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艺艺术,在优秀的茶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形成了具有浓厚名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二、茶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茶艺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以事茶功能分:生活型茶艺、经营性茶艺、表演性茶艺。 2、以茶叶种类分:六大茶类为基础,如绿茶茶艺、白茶茶艺、黄茶茶艺、红茶茶艺、青茶茶艺、黑茶茶艺。 3、以茶具分:(主要以主泡器来分)壶泡茶艺、盖碗茶艺、玻璃杯茶艺。

4、以冲泡方式分:烹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等。 5、以民族分: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 6、以时期分:古代茶艺、当代茶艺等。 茶艺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种,但无论何种茶艺,都体现出中华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 三、茶道是什么? 茶道的重点在“道”,茶之道,道路道路,茶道也可理解为茶之路,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人生之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四、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二者的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则无精、无神。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很多业内人士将茶道文化讲得玄乎其玄,深不可触,以至于对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朋友想入门,却不知从何学起,事实上,学习茶文化最低的要求就是爱茶、爱茶文化,可以先从看得见的茶艺学起,“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完整word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一种饮品,如今也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很多人爱茶,不仅仅是因为它特有的醇香,而是痴迷于茶的文化,陶醉于品茶的过程,所以很多时候已不仅仅是喝茶来止渴这么简单,喝茶的过程也成为了一种艺术。 如果你想真正品到茶的味道,就得先学会如何品茶。要学会品茶,就得先了解一些有关茶的基础知识。 茶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植物分类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属——这是茶的自然科学定义。茶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生长环境可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按干茶外形分为扁平状、针状、球状、雀舌状、片状、末状;按产地划分为川茶、浙茶、闽茶、滇茶、台湾茶;按我国出口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我国的七大基本茶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普洱茶。绿茶的代表茶有:雨花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有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红茶的代表茶有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宁红、宜红。颜色为暗红色。具有麦芽糖香、焦糖香,味浓厚略带涩。青茶的代表茶有铁观音、大红袍、闽北水仙、冻顶乌龙、武夷岩茶。颜色为青绿、暗绿,茶汤呈蜜绿色或蜜黄色,花香果

味,滋味醇厚回甘。白茶的代表茶有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色白隐绿,干茶外表满披白色绒毛,茶汤浅淡,味清鲜爽口、甘醇、香气弱。黄茶的代表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黄叶黄汤,香气清纯,滋味甜爽。黑茶的代表茶有湖南黑茶、老青茶、六堡散茶。颜色是青褐色,汤色橙黄或褐色,虽为黑茶,汤色却不一定是黑的。陈香,味醇厚回甘。 品茶时,茶具也是很重要的。茶具的种类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一套茶具包括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以及其他。常用茶具中,紫砂壶是泡茶、饮茶的主要用具;茶海(茶盘)用于放置茶具;公道杯用于均匀茶汤浓度;茶漏用于滤取多余细小的茶叶,不影响茶汤的滋味;品茗杯用于饮泡好的茶汤;杯托是茶杯的垫底器具;闻香杯闻留在杯里的香气,是乌龙茶专用;盖碗又称三才杯,泡茶专用也可单杯品用;茶叶罐是装茶的罐子;茶荷用于置茶和赏茶;茶巾擦水,辅佐茶具;茶道组包括茶匙、茶针、茶夹、茶斗和茶拔。我想拥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茶具是泡好一杯茶的点睛之笔。而且茶具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品茶的过程自然也更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就是要学会如何泡好一杯茶了。泡茶的过程是取茶→赏茶→温壶→温杯→温盅→泡茶→奉茶→赏茶底→整理茶具归位。具体而言,取茶:以茶则在茶仓中取适量茶叶置于茶荷中或以茶仓置适量茶叶于茶荷中(取一次的泡茶量);赏茶:以茶荷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中国茶道的历史需借鉴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 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还远未 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 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中国茶道的“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 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中国茶道的“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中国茶道“泡茶道” 的诞生。 中国茶道精神内涵厚重,博大精深。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饮茶和茶艺中贯彻的一种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 华之一。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即:“廉 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茶道"一词,但其内涵并无明确的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 领悟之道。后来,有人还说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认为从根本而言,茶道的潜在意志,就是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内涵,也是人道和商道的艺术和美学。

同时,茶道也是养生之道,既是健身之道,也是道德修养之道。唐朝时,茶传入日本后,日本茶祖荣西禅师认为饮茶是养生之道,长寿的妙药,大力提倡茶饮,创立了日本茶道。 在中国,唐末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一)以茶散闷气, (二)以茶驱睡气, (三)以茶养生气, (四)以茶除病气, (五)以茶利礼仁, (六)以茶表敬意, (七)以茶尝滋味, (八)以茶养身体, (九)以茶可稚心, (十)以茶可行道。 刘贞亮明确提出了"以茶可行德"之说,提倡饮茶可以推行公德,提倡饮茶对品德的修养。由此可见我国早就有茶道的思想墓础。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1)四大中国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四大中国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

茶道与茶艺概念简释

茶道与茶艺概念简释 茶道、茶艺既是茶文化形态也是茶文化核心,把茶道、茶艺形成某种程式,作为习茶之人的操作规程,具有便于学习和传播的功能,如工夫茶、龙井茶礼、白族三道 茶等,核心则在其中,就是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境界。 1 茶道 何谓茶道?指饮茶的道理、方法及其应当遵循的规则。古代以茶招待宾客所形成的一套礼节或仪式,茶道是茶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次生文化现象。 1 .1 茶道词源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杂言古体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秋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闻见记》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 封演是唐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学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茶道名词。 在唐以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喝茶就和煮菜喝汤一样,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陆羽《茶经》面世以后,如封演《闻见记》所记,鸿渐为《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器,“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侣通过种茶、制茶而精于茶术,士大夫们则创造性的发挥,把茶的知识艺术化、理论化。当时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诸家精神,主张以茶修德。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篇),贯穿了和谐、中庸、淡泊的思想内容,强调饮茶自修内省。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后茶道被传承、传播到国外,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与日本文化结合后形成日本茶道。 1 . 2 茶道的概念 许多学者研究茶道文化,潮州师范学院历史系陈香白教授认为,茶道乃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之结晶,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茶道之形成于盛唐。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蔡荣章先生认为,茶道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文化专家丁文先生在《中国茶道》中概括: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茶道深深根植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2 茶艺 2 .1 茶艺词源 据报道,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为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并注入人文精神为主旨,经过反复思考讨论,为避免模仿日本茶道之嫌,为此创立了“茶艺”这个新名词,同年台湾成立了茶艺协会(1976-1977 年),当时在台湾出现了“文化寻根”现象。

茶艺服务员的基本要求

茶艺服务员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体现茶叶的灵性,展示茶艺之美,演绎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进行茶艺服务时就要体现出“礼、雅、柔、美、静”的基本要求。 1.礼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礼貌、礼仪、礼节、以礼待人,以礼待茶,以礼待器,以礼待己。 2.雅茶乃大雅之物,尤其在茶艺馆这样的氛围中,服务人员的语言、动作、表情、姿势、手势等要符合雅的要求,努力做到言谈文雅,举止优雅,尽可能地与茶叶、茶艺、茶艺馆的环境相协调,给顾客一种高雅的享受。 3.柔茶艺员在服务时,动作要柔和,讲话时语调要轻柔、温柔、温和,展现出一种柔和之美。 4.美主要体现在茶美、器美、境美、人美等方面。茶美,要求茶叶的品质要好,货真价实,并且要通过高超的茶艺把茶叶的各种美感表现出来。器美,要求茶具的选择要与冲泡的茶叶、客人的心理、品茗环境相适应。境美,要求茶室的布置、装饰要协调、清新、干净、整洁,台面。茶具应干净、整洁且无破损等。茶、器、境的美,还要通过人美来带动和升华。人美体现在服装、言谈举止、礼仪礼节、品行、职业道德、服务技能和技巧等方面。

5.静主要体现在境静、器静、心静等方面。茶艺馆最忌喧闹、喧哗、嘈杂之声,音乐要柔和,交谈声音不能太大。茶艺员在使用茶具时,动作要娴熟、自如、柔和、轻拿轻放,尽可能不使其发出声音,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心静,就是要求心态平和,心平气和。茶艺员的心态在泡茶时能够表现出来,并传递给顾客,表现不好,就会影响服务质量,引起客人的不满。因此,管理人员要注意观察茶艺员的情绪,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对情绪确实不好且短时间内难以调整的,最好让其不要为顾客服务,以免影响茶艺馆的形象和声誉。 茶艺员礼仪之美 1.茶艺员的人格魅力一位推销大师说得好:推销自己比推销商品更重要。作为茶艺员,老板并不在乎你今天让客人消费了多少,他更在乎的是客人能否回头再来。一些有远见的茶馆老板,非常留意有多少高层次、高品位的客人是因你而来,因为作为茶人,茶馆老板是儒商,高朋满座是他的追求。茶艺员吸引贵客靠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那么,怎样做足自己,实现个性化服务呢? (1)微笑茶艺员的脸上永远只能有一种表情,那就是微笑。有魅力的微笑,发自内心的得体的微笑,这对体现茶艺员的身价十分重要。茶艺员每天可以对着镜子练微笑,但真诚的微笑

茶艺师服务礼仪

茶艺师服务礼仪 本文是关于茶艺师服务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茶艺师服务礼仪 一、仪容仪态 1、得体的着装 服饰合体便于泡茶,款式可选择富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泡茶时一般不佩戴饰物,少数民族可佩戴民族饰品?以不影响泡茶为准。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要与环境、茶具相匹配,言谈得体,彬彬有礼,体现出内在文化素养。 2、整齐的发型 清洁整齐,色泽自然。女性长发盘发,短发梳于脑后不得散发。少数民族尊重其习惯。 3、优美的手型 作为茶艺师,要有一双纤细、柔嫩的手,平时注意适时的保养,随时保持清洁、干净。泡茶前清水净手,不涂有香气、油性大的护手霜。指甲修剪整齐,不留长指甲,不涂有色的指甲油。 4、娇好的面部 化淡妆切忌浓妆艳抹。化妆品应选用无香的,以免影响茶香,破坏了品茶时的感觉。 5、优雅的举止 一个人的个性很容易从泡茶的过程中表露出来。可以借着姿态动作的修正,潜移默化一个人的心情。泡茶时要注意两件事:一是将各项动作组合的韵律感表现出来;二是将泡茶的动作融进与客人的交流中。 二、服务姿态 1、茶艺师的走姿 女性,行走时脚步尽量成一条直线,上身不可摇摆扭动,以保持平衡。同时,双肩放松、下颌微收,两眼平视。行走时双臂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当来到客人面前时应稍倾身,面对客人。离开客人时应先退后两步,再转身离开。

2、茶艺师的站姿 站立时需做到双腿并拢,身体挺直,双肩放松,两眼平视。女性应将双手虎口交叉,右手贴在左手上,并置于身前。上述动作应随和自然,避免生硬呆滞。 3、茶艺师的坐姿 全身放松,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保持平稳。同时,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切忌两腿分开,或一腿搁在另一腿上,不断抖动。女性,可将双手手掌上下相搭,平放于两腿之间。 三、言谈得体 1、表情语称为面语,目光要大胆地投向客人,用眼神和客人建立友善关系。 2、微笑语是用微笑把友善的情感带给客人,达到心灵的沟通。 四?茶人的礼仪 1、鞠躬礼:以站姿为准备,头、背与腿呈近30°的弓形,略作停顿。 2、伸掌礼:两人相对时,伸右手掌表示;两人侧对时,左侧方伸左掌。 3、寓意礼:①凤凰三点头,向客人表示欢迎。 ②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 ③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 泡茶礼仪也很讲究。其中,要求茶艺师“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茶具不能碰撞;茶具摆放要整齐、不能杂乱,横看、竖看、斜看,杯、碗、壶都要成一条直线;冲水时水线不能断、也不能过粗;绿茶冲泡一般采用“凤凰三点头”式,放茶时还分上、中、下三种投茶法。 茶艺师还应熟练掌握茶叶的冲泡技艺,杯、碗、壶等各种茶具的泡茶方法以及茶艺表演艺术。此外,服务礼仪还包括微笑、点头示意、行鞠躬礼。 在外树形象的同时,茶艺师还需要内强素质。按照国家茶艺师资格证的标准,学习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名茶故事传说、历史上的著名茶人、茶诗、茶歌,以及古代、近代和现代茶馆发展渊源;需要学习从茶叶种植、管理到采摘、加工、分类、鉴别、储存、饮茶健康的茶叶基础知识,以及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及有关法规。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茶文化又包括两种概念狭义的概念和茶艺差不多,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 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 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而广义的茶文化则更加博大精深一些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 各种艺术。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仅包括茶艺还包括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作 品等所有从茶衍生出来的东西。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 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 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 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 规戒律。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 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 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 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 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对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的理解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

茶艺与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艺与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 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 《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 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1、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 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 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2、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 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 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 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 “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 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红茶 主要用具:瓷质茶壶、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为好),赏茶盘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盘,热水壶及风炉(电炉或酒精炉皆可)。茶具在表演台上摆放好后,即可进行祁门工夫红茶表演。 (一)“宝光”初现 祁门工夫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并非人们常说的红色,而是乌黑润泽。国际通用红茶的名称为“Blacktea”,即因红茶干茶

茶文化与茶道教学大纲

《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茶文化与茶道 课程英文名称:The tea culture and skill 课程编号: 学分:1 学时:16 课程性质:任选课 课程类别:通识课 面向对象:2011、2012级 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各个专业的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荼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本课程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农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荼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趋势、茶与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茶叶的品、评、鉴赏技能。 二、课程能力目标 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庄子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拜托厉害,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三、课程内容 (一)、茶文化简史:茶艺茶道茶文化 1、茶艺 茶艺的发展概况;为何叫茶艺;茶艺的特点;茶艺由谁提出 2、茶道 起源;中国与日本不同;陆羽和茶道;中国茶道的内涵 3、茶文化的概念;社会功能 4、六大茶类的认识 发展史;例:乌龙类,绿茶类等 重点:茶文化背景 难点:茶道 (二)、茶叶的基本知识;茶艺师的修养 1、中国十大名茶的鉴赏; 2、各种茶的产地分布; 3、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

茶道,茶艺,茶道知识,中国茶道,舞茶道

(圖為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社在上海世博會表演照片)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徒,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 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

茶艺服务合作合同协议

编号: _____________ 茶艺服务合作协议书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 年____ 月_____ 日 甲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住所:

乙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住所: 为了宣传推广我国名优茶和茶文化,结合中国饮食文化更好地为观光的国内外宾客服务,乙方吸收多年从事茶文化推广、茶艺服务和茶叶销售方面的丰富经验,为甲方酒店餐饮提供的一套高品位、高标准的专业茶艺服务项目。它结合了甲方酒店餐饮的特点和要求,在介绍茶叶知识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满足了就餐客人对不同品质茶水的需求。乙方的茶艺人员均经过专业的茶艺及礼仪培训,并选择适当的器具冲泡茶叶,在甲方服务员的帮助下,为客人提供最好的茶水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签订协议如下。本协议中甲方和乙方单独称为“一方”,合称为“双方”。 一、合作双方的责任: (一)甲方负责提供: 1. 甲方茶艺师的员工餐、工服清洗、更衣柜; 2. 甲方负责茶艺服务饮用水、电费; 3. 餐饮部大堂吧、咖啡厅、中餐厅作为茶艺表演及服务的场地; 4. 乙方提供两名服务人员,工资由乙方承担。 (二)乙方负责提供以下内容,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成本及其它费用: 1. 乙方在甲方提供的茶艺室进行装修提供相应的配套茶具、优质名茶,费用乙方承担; 2. 提供茶艺服务所需的名优茶叶; 3. 茶艺服务用茶车、茶叶罐、工夫茶器具(茶盘、紫砂壶、品茗杯、公道杯、茶六用、随手泡 等); 4. 乙方负责提供茶艺师的工资、工服; 5. 乙方提供符合甲方要求、有特色的茶单,价格由甲乙双方共同商定,以对外公示的查单上的 价格为准; 6. 乙方免费提供甲方酒店部门经理级以上员工的宴请用茶; 7. 乙方在甲方服务员工应遵守甲方各项规章制度,如在合作过程中被投诉或造成客人或甲方损失,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利润分配: (一)茶艺服务所售出的茶水除服务费外的营业额分配为:甲方为60%、乙方为 40%; (二)如需销售乙方提供的茶点,礼品茶叶,茶具等,其营业额分配为:甲方为30%,乙方为70%,如因茶点,礼品茶叶,茶具等质量等问题导致投诉、甲方损失或客人伤亡等,乙方应承担相应责任并赔

茶艺与茶道茶文化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茶文化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 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 技艺,以获得品茗最佳口感和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 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 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道 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 为一体两面的观点。 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但 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王玲女士亦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 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 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然而茶艺、茶 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笔者 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 神文化。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 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 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 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1、置茶器 ①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茶艺服务考试(含答案)

1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装 订 线 东莞市宏达职业技术学校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 《茶艺服务》期末考试试题 1、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是《茶经》,其作者是__陆羽_,被世人誉为_茶圣_。 2、龙井茶的四绝是 色翠 、 香郁 、 味醇 、 形美 。 3、绿茶的制作工艺分为 杀青 、 揉捻 和 干燥 。 杀青 是形成绿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4、瓷器茶具又可分为 白瓷茶具 、黑瓷茶具 和青瓷茶具 。 5、茶树分为 乔木型 、 半乔木型 和 灌木型 三种。 6、茶叶的采摘分 人工采摘 和 机器采摘 。 7、凤凰水仙产于 广东 省潮安县 凤凰山 。 8、干燥的目的是要将茶叶的 形状 固定,并且有利保存使之不容易变坏。 9、茶汤的温度不宜超过 60 摄氏度,以 45-55 摄氏度为最好。 10、茶荷是用来 观赏茶叶 的。 11、茶叶中的 咖啡碱 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 12、名优的细嫩绿茶可用 玻璃杯 冲泡,普通的绿茶则可用 瓷壶 冲泡。 13、花茶属 再加工 茶,是茶叶 加花窨烘 而成。 1.酥油茶是(A )一种独特的风尚。 A 、藏族 B 、蒙古族 C 、维吾尔族 D 、傣族 2.下列茶叶中,存放时间越长,品质越好的是(C ) A 、太平猴魁 B 、六安瓜片 C 、普洱茶 D 、庐山云雾 3.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B ) A 、日本 B 、中国 C 、印度 D 、韩国 4.茶艺服务中与品茶客人交流时要 (D )。 A 、态度温和、说话缓慢 B 、严肃认真、有问必答 C 、快速问答、简单明了 D 、语气平和、热情友好 5.社会鼎盛是唐代 (A ) 的主要原因。 A 、饮茶盛行 B 、斗茶盛行 C 、习武盛行 D 、对弈盛行 6、茶树性喜温暖、(D ),对纬度的要求南纬45°与北纬38°间都可以种植。 A 、干燥 B 、潮湿 C 、水湿 D 、湿润 7、茶叶保存应注意水分的控制,当茶叶水分含量 (D ) 时,就会加速茶叶的变质。 A 、超过4% B 、达到5% C 、不足5% D 、超过5% 8、接待蒙古族宾客,敬茶时当客人将手平伸,在杯口盖一下,这表明(B )。 A 茶汤好喝 B 、不再喝了 C 、想继续喝 D 、稍停再喝 9、茶海是用来 (D ) 。 A 、储放茶渣 B 、盛取干茶 C 、放置茶杯 D 、均匀茶汤浓度 10、点茶法是(C )的主要饮茶方法。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11、(B )又称“三生汤”,其主要原料是茶叶、生姜、生米。 A 、奶茶 B 、擂茶 C 、竹筒茶 D 、酥油茶 12、(C )又称“三才碗”,蕴含“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A 、兔毫盏 B 、玉书煨 C 、盖碗 D 、茶荷 13、(D )瓷器素有“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 A 、福建德化 B 、湖南长沙 C 、浙江龙泉 D 、江西景德镇 14、(C )是侗族的饮茶习俗。 A 、咸奶茶 B 、竹筒茶 C 、打油茶 D 、酥油茶 15、青茶类属于(C ),俗称乌龙茶。 A 、完全发酵茶 B 、不发酵茶 C 、半发酵茶 D 、后发酵茶 16、有“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之称的是(A ) A 、西湖龙井 B 、洞庭碧螺春 C 、安溪铁观音 D 、信阳毛尖 17、以下的茶叶的命名是以地名+茶叶形状的方式的有(B ) A 、安溪铁观音 B 、君山银针 C 、祁门红茶 D 、炒青茶 18、“洲茶”是产于(D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 得分 ( 25 分,每空1分) 阅卷人 二、单选题 得分 ( 40 分,每题2分) 阅卷人

茶艺和茶道的论述

茶艺和茶道的论述 普洱茶 2007-05-15 16:29:5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 小:[大][中][小] 没有失传,只是没有日本人那么讲究,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发扬 光大,中国人办什么事缺的就是认真二字,要么闭关锁国,要么崇洋迷外么,走 极端.茶道被小日本发扬光大了,还有许多文化都在我们国内看不到了,应该说一个国家不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就没有发展,历史上我们已经吃亏了,当然现在我们在努力,不一定非要把茶道做的非常出名,和日本比什么,历史就是历史,我们现在可以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忘记,茶道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只不过已经是一些旅游项目了。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中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