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论文: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

课题论文: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

课题论文: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
课题论文: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

75992 公司研究论文

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

素分析

一、引言

自2001年底美国的安然事件发生以来,国内外大型上市公司相继曝出会计造假丑闻,如美国的世界通信、施乐公司,我国的中航油、四川长虹等。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的薄弱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徒具形式等问题。为此,美国在2002年率先颁布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要求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随后,中国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制度,包括在2007年沪深两市相继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2008年5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本文对上市公司2008年至20xx年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探讨在《指引》实施及《基本规范》出台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组织架构缺陷的现状如何?是哪些因素导致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出现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哪里还需完善?对我国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认识

组织架构缺陷,改善组织架构缺陷,。同时也为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识别以及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1)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识别。2008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了内部控制审计准则5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AS5)。AS5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定义进行了修改。重大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缺陷或其集合有可能导致年报或中期报告中的并非无关紧要的错漏无法被预防或发现。实质性漏洞是指内部控制缺陷或其集合有可能导致年报或中期报告中的重大错漏无法被预防或发现。Hamersley等(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可分为实质性弱点、重要缺陷、控制缺陷。Doyle等(2007)则认为可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公司层面缺陷、会计账户和交易层面缺陷。虽然美国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规范对缺陷的识别和严重程度评价有较为具体的操作指南,但这些操作指南仅限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是围绕“重要账户和披露以及它们的相关认定”来进行的。我国的《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基于五目标进行全面评价,《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

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美国基于财务报告内控的缺陷识别与认定对基于五目标内控评价与审计中的缺陷识别与认定的借鉴意义是十分有限的。(2)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Ge等(2005)认为,较弱的内部控制通常与投入会计控制的资源不足有关;那些收益确认政策有缺陷、缺乏职责的分离、期末会计报告的程序和会计政策有误、不恰当的会计调整的公司更容易产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Ashbaugh-Skaife等(2007)认为,那些经营业务比较复杂、组织结构刚刚发生变化、会计风险较高、独立审计师辞职频繁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投入较少资源的公司更容易产生内部控制缺陷。Doyle等(2007)认为,那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盈利能力较弱、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或者正在重组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二)国内文献国内学者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相关成果:(1)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识别。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控制缺陷也相应地分为五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将内部控

制划分为三大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进一步可以细分为十八个小部分,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这十八个内部控制部分也相应对应着十八个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将内部控制缺陷按其成因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杨有红和李宇立(2007)认为,无论是内控评价还是内控审计,对内控缺陷的识别以及缺陷严重程度的划分都应该基于目标导向来进行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评估。田勇(20xx年限越长,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越小。随着董事长任职年限的增加,董事长对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也在不断增加。与新上任的董事长相比,任职年限较长的董事长较能做好公司治理和内部机构设置的工作。同时,任职年限长的董事长对企业也具有了较大的忠诚度,对工作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董事长任职年限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

(5)公司子公司数量越多,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越大。公司的子公司数目越多,经营情况越复杂,其内部控制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也越大(DeFond et al.,2002;

Bushman.,2004)。一般情况下,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市场,经营环境和法规环境不同,这会增加公司内部控制的难度。尤其在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子公司数量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

(6)公司规模越大,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越小。大公司拥有充足的资源去建立科学的企业组织架构,制定完善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在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时还可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而且,大公司会有更多资源用于内部审计和管理咨询,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组织架构内部控制质量。此外,根据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可知,公司规模越大,其代理成本就越高,委托人就越关注代理人的责任履行情况。大规模的公司其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更容易受到委托人的监督,代理人会建立严密的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系统,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相对较少。因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6:公司规模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

(7)控股股东的性质会影响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控股股东是拥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股东,即掌握50%以上绝对控股权,或者虽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与其他股东相比具有优势表决权的股东。控股股东性质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可知,国有股东存在着较严重的代理问题,所有者权益被严重弱化,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国有股股东为了更好的监督代理人,会对企业采取一些相应的行政干预。宋绍清、张瑶(2008)认为,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牺牲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国有控股股东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境外和境内自然人控股股东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

(二)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模型中具体变量定义为:(1)因变量定义。本文选取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

(organization_stru_d )作为因变量。当上市公司存在以下情况时,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一是企业在年报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自愿披露的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二是年报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中披露各地证监局现场检查发现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并要求上市公司限期整改。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为1,不存在缺陷为0。(2)自变量定义。自变量符号及具体描述见表(1)。值得说明的是,本论文所指企业所在的地区主要是指经济区域,不是指自然地理区域。根据国务院关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中部地区包括黑、吉、晋、豫、皖、鄂、赣、湘,西部地区包括陕、甘、宁、云、贵、川、渝、青、藏、疆、广西、内蒙。(王傲兰,2003)。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首先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平台,以及结合各上市公司官方网站投资者关系这一栏披露的年报信息,下载上市公司2008年至20xx年的PDF格式的年报,研究共采集了109份上市公司2008年至20xx年的年度报告信息。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首先,通过查找上市公司的年报,从年报附录中所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查找出公司存在的内控缺陷所在。由于有些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未必会将缺陷在年报中披露,所以,还要通过其他渠道查找公司所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利用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国泰安数据库,通过《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数据库》中查找当年上市公司的审计

意见、审计师以及审计报告时间等信息;通过《中国上市公司违规处理研究数据库》,从“违规公司”与“违规个人”两个不同角度收集上市公司违规处理数据,从而找出公司所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通过《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查找上市公司管理层人员基本情况、持股数量、股权结构变动情况、董事长和总经理变更情况及股东大会情况等数据资讯。通过《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查找上市公司相关的财务数据,包括净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总资产等。除了以上的数据库之外,还通过检索相关财经类网站报道,采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相关解释变量信息。如在新浪财经频道,通过对各个上市公司的检索,在其披露的公司简介、诉讼仲裁、违规记录、公司高管等栏目查找所需要的内控缺陷以及相关驱动因素的信息。在109个公司样本中,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有60个,不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为49个。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列示了在全部样本中,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组和不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组的上市公司样本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与总数。存在组织架构缺陷组重组的均值与总数为0.067和4,经检验显著低于不存在组织架构缺陷组的均值0和总数0。存在组织架构缺陷组CEO兼任董事长的比例为13.33%,经检验显

著高于不存在组织架构缺陷组的CEO兼任董事长的比例

8.16%。存在组织架构缺陷组控股股东特征的均值0.424和中位数0,经检验显著低于不存在组织架构缺陷组控股股东特征的均值0.612和中位数1。初步说明相关假设的正确,基本符合预期。而公司上市年份、当年亏损、子公司的数量、企业规模和交叉上市在存在组织架构缺陷组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显示出于不存在组织架构缺陷组的显著差异,其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按照地区分类,可以看到,在东部(region1)、中部(region2)和西部(region3)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51、40、18,分别占样本总数的

46.79%、36.70%和16.51%,由此可见注册地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上市公司占了绝大多数,西部地区的数量很少。按照行业分类,金融行业(hy1)、公共事业

(hy2)、房地产业(hy3)、综合业务业(hy4)、工业(hy5)和商业(hy6)的样本量分别为:0、21、13、13、54、8,分别占样本总数的0%、19.27%、11.93%、11.93%、49.54%、7.34%。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就行业来说,工业企业占了近一半,其次是公共事业,占了近二成,综合业务业、房地产业和商业基本上都占了一成左右,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少。

(二)回归分析从表(3)分析结果可得如下结论:(1)董事长任职年限(lnChairage)与组织架构缺陷显著

负相关,表明董事长任职年限越长,企业越不容易出现组织架构缺陷。假设4得到验证。(2)子公司数量(Lnsub_com)与组织架构缺陷显著负相关,表明企业子公司数量越多,企业越不容易出现组织架构缺陷。假设5不成立。这可能是由于子公司多的企业都是大企业,组织架构相对完善。(3)企业规模(Lnsale)与组织架构缺陷显著负相关,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越不容易出现组织架构缺陷。假设6得到验证。(4)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CEO_Chair)与组织架构缺陷显著正相关,表明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导致企业出现组织架构缺陷。假设3得到验证。(5)控股股东特征(control_owner)与组织架构显著负相关,表明国有控股股东的公司相比个人控股股东的公司更容易出现组织架构缺陷。假设7得到验证。(6)西部地区(region3)与组织架构缺陷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较少,地区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容易出现组织架构缺陷。(7)工业(hy5)与组织架构缺陷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中有很大企业都是工业企业,对工业企业形成了很好的监管。

五、结论

本文通过采集中国部分上市公司2008年至20xx年报信息,对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及其驱动因素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董事长任职年限越长,企业组织架构缺陷越少;企业子公司数量越多,越不容易出现组织架构缺陷。这可能是由于子公司多的企业都是大企业,组织架构相对完善;规模越大的企业越不容易出现组织架构缺陷;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组织架构缺陷;国有控股股东的公司比个人控股股东的公司更容易出现组织架构缺陷;西部地区的企业容易存在组织架构缺陷;工业企业较其他行业较不易存在组织架构缺陷。本文认为,大部分公司都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可见组织架构是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优化的重点部分。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组织架构缺陷的影响极其驱动因素,督促企业纠正和调整。同时还可发现,在影响组织架构缺陷的驱动因素中,有关公司治理的因素影响最大,如董事长任职年限、子公司数量、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控股股东特征。因此,企业应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加大力度。此外,本文在实证部分小样本研究存在着抽样误差,影响指标的选取也比较有限,今后可以采用大样本减少抽样风险,选取其它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