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部分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部分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部分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部分

学习动机

一、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另外,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因为正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二、培养学习需要的方法

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1.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学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但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率”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成倒U型曲线

六、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客观因素: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焦虑程度

2.客观因素: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

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7个)

1.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2.归属与爱的需要

3.尊重的需要

4.求知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八、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九、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影响活动的选择。

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4.影响能否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的。

十、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2.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3.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十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十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展开学学习竞争

十三、教师在利用竞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会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

2.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

3.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

4.提倡团体竞争

5.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十四、学习策略具有的特点

1.操作性和监控性有机统一操作性和监控性是学习策略最基本的特征

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十五、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1.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2.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它对自己学习的价值

3.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学习

4.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十六、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1.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

2.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

3.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

十七、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八、认知策略包括

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十九、元认知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二十、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1.时间管理策略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4.学业求助策略

二十一、学习策略的训练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监控原

则 6.个人效能感原则

二十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1.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二十三、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6.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二十四、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十五、学习迁移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理论

2.当代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理论情境性理论

二十六、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十七、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二十八,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知识的理解

2.知识的巩固

3.知识的应用

二十九、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三十、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四条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三十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有效地运用注意规律

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

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三十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陈述性阶段

2.程序化阶段

3.自动化阶段

三十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2.注重示范与讲解

3.运用变式与比较

4.大量练习与当时反馈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三十四、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内容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其次,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2.学习材料的形式。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性也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同样的内容,往往既可以用较抽象的方式来呈现,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来表现。第三、教师言语的提示与指导。

主观因素:1.原有知识经验的背景 2.学生的能力水平,体现在: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其次,学生的语言能力 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体现在:首先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其次,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三十五、知识应用的基本形式

1.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以语言的方式实现

2.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

3.运用已习得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十六、影响知识运用的因素

1.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3.课题的性质

三十七、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三十八、教学中组织练习应遵循的原则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2.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4.建立稳点而清晰的动觉

三十九、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四十、心智技能培养的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并且积极、正确地加以示范

2.有效地进行分阶段练习

四十一、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四十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基本步骤:(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字目

标(2)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

,实现子目标(3)提出新的子目标

2.爬山法

3.逆推法

四十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四十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四十五、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其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具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个性。创造性不仅是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培养的问题

四十六、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型思维策略

四十八、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四十九、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个与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五十、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2.主观方面: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

五十一、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里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