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民工返乡潮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农民工返乡潮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农民工返乡潮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农民工返乡潮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农民工返乡潮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2016年09月01日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来源:安邦咨询

农民工返乡潮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从政府角度看,应该推动农民工返乡与新型城镇化进行较好的融合,通过改善农村就业环境、鼓励城市工商业资本下乡,才能实现农村脱贫、实现小康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的多赢局面。

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农民工人数增速的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增长2.7%。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9.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从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1年至2015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0、0.5、1.5、0.5、0.6个百分点。同期,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1、0.4、1.3、0.4、0.9个百分点。从2011年至2015年,本地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为5.9%、5.4%、3.6%、2.8%、2.7%,除2011年增速增加之外,其他各年增速都逐年回落。本地农民工人数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增速,显示农民工留在本地打工人数增长比外出打工要快。

上述数据变化,显示出中国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折。在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中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将会停滞,很可能在2016年出现负增长。人口红利的消失不只是纸面数字的变化,在现实之中,它意味着一波规模可观的农民工返乡潮正在出现:一批年龄较大、在打工城市仍未站住脚的农民工,他们正在回到老家,或在家乡附近的城镇打工。国家统计局没有跟踪返乡农民工的情况。不过据贵州省统计,去年该省有120万人返乡,显著高于2011年52万人的返乡规模。

彭博《商业周刊》曾采访过一些返乡农民的故事。贵州炳花村的农民莫旺清(音)从18岁开始到沿海地区的工厂打工,曾在电子元件厂、墙板厂做工,但沿海工厂的工作岗位正在消失,现年36岁的他于2015年回到家乡。不过,他感觉家乡的机会快要来了。中国内地大开发的热潮给贵州带来了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帮助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莫旺清在家乡开办起了养鱼场,并计划再开一家餐厅,供应自己养的鱼,他期待游客能涌向这个边远乡村。一位当地村干部表示,以前,我们只能依靠种植水稻、玉米和辣椒以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汇款度日,但现在出去打工的人正带着像使用电脑这样的新技能回到家乡。

家庭成本也是外出农民工返乡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贵州农民工施文建(音)在两年前返回家乡,与妻子和两个孩子重聚。他表示,“做农民工很辛苦,赚的钱不多,家人也不在身边”。另一位23岁的女农民工潘国芬自己就是留守儿童出身,她对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生活有痛苦记忆,她近乎发誓地表示,“我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留守儿童”,“不管他们在哪里上学,我都会在附近找工作。”中国社科院今年4月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有半数人口不想搬去城市,原因包括他们年龄渐长、需要照顾父母和孩子、不适应城市生活等;而计划进城的人中,有三分之二表示他们打算日后回乡。

在安邦智库看来,在这一轮农民工返乡潮的背后,不仅显示出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洪流正在变成涓涓细流,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农民工返乡将带来新的就业需求和创业需求,这将会影响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下半场,也会影响到中国以何种质量实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目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十分重视农民工返乡所代表的趋势变化。

农民工返乡潮首先带来的是就业需求加大。就近就业的前提是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随着中国基层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镇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就近就业的条件有所改善。不过,近两年经济下行、工业不景气、传统小农经济效益不高、三四线城市扩张降速等因素,都对农民工就近就业有负面影响。改善就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地方经济实现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行创业。旅游业是很多地方政策优先扶持的领域。有从事民俗旅游的企业表示,中国农村长期依赖于制造加工业,现在应该变了,要通过服务业和旅游业来振兴中国农村经济。

鼓励农民创业是扩大就近就业的另一条出路。不过,由于农民工的个人资本小,市场经营能力不强,鼓励农民创业离不开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农业技术部门的扶持。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近年来,返乡农民工成为农民工创业主体。如

2015年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达到242万,共创办26.07万家小微企业。截至2015年底,创业的农民工累计注册个体工商户2505万个、农产品加工企业40多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147.9万家。这其中,有70%是由返乡农民工创办的。这一波创业大军主要以“70后”“80后”为主,一般拥有5-8年的打工经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经验和人脉。创业者主要集中在规模种植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休闲和特色产业等领域。

鼓励工商业资本进入农村、投资农业、参与农村建设,这应该是一个重要方向。安邦智库一向认为,中国农业是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可持续的产业领域,现在亟需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亟需资本从城市流向农村。事实上,如果能实现这一点,这就是中国决策层梦寐以求的城市反哺农村。在我们看来,城市资本反哺农村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产业投资,二是资产投资。产业投资是指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通过资金、技术、品牌、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发展起现代农业、高效都市农业以及休闲旅游农业,通过产业发展和多业态叠加来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资产投资则是切合“逆城市化”的需求,通过土地产权或使用权方面的政策突破,吸引一部分城市资本下乡参与新农村建设,而部分农民通过出让宅基地使用权获得收益,推动他们进城,真正实现他们在中小城镇扎根的城镇化。

农民工返乡潮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从政府角度看,应该推动农民工返乡与新型城镇化进行较好的融合,通过改善农村就业环境、鼓励城市工商业资本下乡,才能实现农村脱贫、实现小康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的多赢局面。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xxxx县现有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外出务工年均6.5万人左右。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的影响,沿海及发达城市一些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的企业陆续停产或倒闭,在外务工人员就业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成为影响我县当前发展与稳定的重要问题。近期,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就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于发达城市企业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影响,部分企业停产倒闭,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而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三是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四是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资源限制,我县农业经济的现状不能容纳,也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同时就业;二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县许多农民从高山搬迁到城镇、社区集中居住,原耕地无法耕种,为这一部分群众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三是我县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完工,原本就近务工的农民必须寻求新的就业岗位。 (三)农民工就地创业人员增多。调查表明,部分返乡农民工不愿再外出,希望在本县经济发展中寻找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不想再务农,由于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和资金,想在家乡自主创业,搞一些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创办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各镇涌现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种、养殖的农民工,以传统养殖业养猪、鸡、羊为主,也有部分从事梅花鹿、孔雀、野猪等特色养殖,这部分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开拓精神,积极关注市场和信息,具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期望政府能够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多给予扶持。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不同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1994年前后,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5000-6000万人,1997年骤增至8000余万人,是世界流动劳动力总数的四倍,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接近1.2亿。该问题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然而2004年,被“民工潮”困扰了十多年的学界和业界,又开始表现出对另一个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民工荒”的极大关注。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两现象结合起来,对其形成机理作一简单阐释,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农民进城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 1 、农民进城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 农民也是“经济人”(舒尔茨(T.Schultze),1964),他们外出务工的最大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所以,在他们做出是否进城的决策时,总是习惯于把进城的各种成本与其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换言之,进城与否的决策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若用π表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概率,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可将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PV(πw-r)。其中,PV代表现值,且0≤π≤1。此处之所以引入π是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而且,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彼此的相互竞争,他们并非都能在进城后立即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必将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收入。 同时,π值的大小又涉及到城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政府的行政控制或政策等等因素,即:π=π(e,u,h,g)。一般地,当城市的就业机会e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高;当城市的失业率u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低;当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可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h值越大时,其就业概率就越大;而g值一般对农民工的就业概率表现出反方向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控制极强,g趋于无穷大,此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为0,当然,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都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起着限制作用。π值介于0和1之间,若城市的实际工资水平w和农村的平均实际收入r保持不变,则就业概率越高,农民工进城的预期收益也就越大。 此外,农民进城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C=Cet+Cit。其中,Cet是农民进城的直接成本,它包括农民进城的路费及其在城里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开支;Cit 表示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主要是农民离开农村后的各种有形和无形损失。如: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一)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响应国家号召,关心“三农问题”,同时为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把大学生的热情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展示当代大学生大良好精神风貌。经过精心准备,在本暑期(7月15日-21日)在**市机加工地针对农民工工资问题通过走访、展板宣传和调研问卷的形式展开调研活动。 通过现场走访和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问题大部分方面得到较为理想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文。

1、每个月的工资在何水平?(800元以下)10%在、(800-1500元)85%、(1500-3000元)5%, 2、每个月的消费多少?(300元以下)40%、(300-500元)40%、(500-800元)20%、(800元)以上0%, 3、工作时间,(8小时)22%、(10小时)23%、(12小时)10%、(13小时)45%, 4、有无劳动保险?(有)30%、(无)70%, 5、有没有被拖欠过工资?(有)60%、(无)40%, 6、年龄?(15-19岁)5%、(20-29岁)10%、(30-39岁)10%、(40-49岁)25%、(50岁以上)50%, 7、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50%、(无)50%, 8法定假日是否有休息?(有)45%、(无)55%, 9、是否有加班?(有)10%、(无)90%, 10、对现在生活状况的看法,(很好)0%、(一般)50%、(差)5%、(很差)45%。 结果显示大部分工资在800元到1500元之间,这相对过去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仍有部分工资在800元以下,在这个物价上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这800元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更何况大部分农民工担负着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800元又能否满足一个家庭的需要?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新华网福建频道记者:项开来文/图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而"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劳动力资源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的背后,既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社会规律在起作用。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大量进城农民工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需要有着更高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有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民工始终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一方面,工业化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另一方面,体制障碍却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的农民工体制问题。 "40岁现象"与农民工体制 什么叫农民工,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 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按这个定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亿人 以上,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是指他们中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那 部分,2003年这个数字大约在9900万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分析认为,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在全国的抽样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38岁,在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下的占60%。 二是男性多于女性。 三是文化程度较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与全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相比,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出。 四是拥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由此可见,农民工是农村人口中各方面条件较好的群体,是农业人口中的"精英"。但就是这些"精英",在城市打工就业却遭遇到了不公平、公正的待遇。和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他们"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他们获得的收入远比后者低,更不能享受城镇低保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在600-800元/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可以说,他们的报酬极其低下,与其劳动价值严重不相对等。 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上十分少见,我们称之为"40岁现象"。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善浪就指出,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是以最廉价的代价得到了农业人口中的最优秀群体,而当他们到了40岁左右时,体能、脑力均出现下降,他们又被无

2019年整理--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摘要] 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包括经济和社会地位及精神等多方面。引起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国家和社会亟待采取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民工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医疗心理 我来自农村,亲历农民生活的艰难,对农民工的问题也一直比较关注,现尝试探索农民工问题的种种,包括:一,问题的重要性;二,农民工问题的诸多表现;三,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原因;四,提出几个解决对策。 重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其一,如果农民工长期遭受社会排斥,这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农民工及其家庭受益,社会依然是不平等的;其二,农民工的不利境况也难以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农民工的高犯罪比例就是证明;其三,如果农民工得不到有效保护,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城市实现了发展,而

受损害的农民工被当成负担又摔回输出地和农村;其四,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工问题,那么在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其五,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那么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会出现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而不是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包含部分,统帅着部分。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范畴之内,要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问题。知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却提出,中国其实存在着“四农”问题,除人们常常提到的“三农”问题外,还有一个农民工问题。他认为,这一问题正越来越突出,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农民工正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由他的经济地位决定。然而,事实不容乐观。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关于农业大县返乡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最新范文

关于农业大县返乡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一、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鞋、玩具加工及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去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放缓,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我县部分乡镇也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有返乡农民工2万余人。主要返乡原因: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返乡,我县大多数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而这一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造成我县部分农民工返乡留驻,尤以北部的三里、梅庄、三阳集、钟陵等乡镇较为突出;二是一些特殊人员,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难度相对较大,不想再外出奔波务工的,有合适岗位在本地务工赚钱的;三是受优惠政策的鼓舞自愿回家创业的,有一部分农民工在外奔波多年,积聚了一定资金,也掌握了一些技能,不愿再在外面打工,想回家开创一番事业,自愿回家创业。二、存在的问题农民工返乡虽未形成“返乡潮”,但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不可小觑.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形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加剧可能出现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势必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一是给我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更大压力。据有关部门预计2009年将出现大学生毕业高峰;返乡农民工求职高峰;破产、停产企业失业裁员高峰等三峰叠加的局面,我县南边几个乡镇拥有的多家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疲软,产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用工减少,据统计目

前已减少用工465人,给原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二是给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困难。我县北部乡镇的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外出务工,许多青壮年劳力长年在外务工,返乡农民工如果没有了工作,收入就将明显减少,给原本就很紧张的生活带来更大困难。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领域的问题很自然会反映到社会领域中来,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生活来源减少,自然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特别是年轻一代农民工,在城里生活了多年,大多不屑于父辈们的任劳任怨,在外务工又形成了高消费的习惯,回到农村,收入骤然减少甚至没有,而消费习惯一时却难以改变,少数人员就可能挺而走险,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势必影响社会稳定。三、对策措施及建议农民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政治问题,必须认真对待。要解决根本问题就要最大限度地为返乡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使其经济收入不出现大的滑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从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深入调研,掌握动态。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大力开展“大走访”活动,全面摸底调查,掌握返乡农民工数量、年龄、性别、技能特点和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培训要求、心态变化、利益诉求及返乡后的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监控和分析。二是强化培训,提升技能。整合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教育、扶贫等培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免费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当前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让农民工掌握更多的农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doc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专业:农业推广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在的民工荒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受此鼓舞,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员流动加大 有政策原因,因沿海地区先行改革开放,也有地理原因,物流便捷成本更低,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城乡发展失衡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特点,这种失衡促进了贫困地区人口向富裕地区的流动。中国农民向来乡土观念很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很少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悬殊,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让许多农民产生改善经济条件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外出打工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综上所述,企业存在大量劳务需求,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而农民又有离家打工的动力,三点因素最终促成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2008年底,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辞掉了大量农民工,但当2009年经济开始恢复时,这些企业发现再也招不到工人了!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会出现用工荒现象呢?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从民工潮的成因分析就可以找到民工荒的原因了。现分析主要几点原因: 一、农业政策吸引民工返乡务农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崔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 [DOI]10.13939/https://www.sodocs.net/doc/0a11989274.html,ki.zgsc.2015.35.229 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 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还将出现小的生育高峰。此外,劳动力的二元市场仍然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意味着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这时的资本相对丰富,资本、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比例会逐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并未观察到此种迹象。我国有劳动力人口7.4亿多,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人,剩余劳动力人口1亿多。可见,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与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前提并不相符。 3“民工荒”现象成因探究 刘易斯模型只是个一般模型,不能直接用它解释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如下:首先,宏观调控效果显著。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不断减产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其次,农民经营收入增加。另外,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总量过剩、结构短缺。“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下面将对此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院系:城南学院 姓名:吴鑫 班级:市营1403班 学号:201493250328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包含部分,统筹着部分。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范畴之内,要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农民工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是中国现有户籍制度之下的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劳动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少量的第一批入城打工的农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出现了第二代民工群体。这个群体与第一代相比,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现实生存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经济地位问题。农民工是城市的“廉价劳动力”,干的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但工资水平却很低,还经常不能按时领到工资,拖欠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农民工辛勤劳作了大半年,最后老板一走了之,工资再无着落,付出的血汗白白流失。在用工企业的概念中,农民工与廉价劳动力划等号,同工不同酬,有些企业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使农民工成为超时劳动力。欠薪严重凸显,工人为了多拿加班费而“自愿”选择严重超时工作,并且拿到的加班费远远不是法定加班费。 (二)、矿难频发凸显劳动者工作环境之恶劣。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2005 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12826 起,死亡15396 人,其中煤矿企业发

农民工大量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应对措施

农民工大量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应对措施 作者:夏单坤 眼下,受全球金融风暴以及中国经济调整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数以万计的工厂陷入困境,大量工人被裁员。从10月份开始,大量农民工被迫提早返回乡村,经济基础脆弱而又无任何保障的他们可能是危机下最受伤的群体。据有关机构估算,如果经济在明年6月份前无法复苏,新增失业农民工将超过2000万人。 庞大的2000万农民工失业,他们将何去何从?他们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呢?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办法解决或缓解因2000万农民工失业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呢?在农民工失业大潮还未到来但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一些思考和准备一些应对措施。 笔者就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总结如下: 一、返乡农民工的生活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中国8亿农民几乎都还没有离开土地离开乡村,并且他们的生活来源和经济来源都主要来自农业,加上农村土地刚刚承包到户,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笔者出生在农村,上世纪80年代时也正好生活在农村,对中国农民为解决温饱而对大自然的开发有切身的了解:首先是土地产出量的最大化。农民为了在分给自家的那点土地上获得最大量的产出,对土地进行史无前例的精耕细作,什么样的耕作方式最好就采用了什么方式,可以说农民是施展了自己耕作上的十八般武艺来使土地产出最大化。另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达到极至,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还在被上个世纪施用的化肥和农药所危害。其次,是耕地面积的最大化。中国农民的人均土地少,上世纪80年代只依赖土地生活的农民不满足于少得可怜的那点土地,他们在属于他们的滩涂、林地、荒山上开辟新的农用土地,也会在不属于他们的集体滩涂、林地、荒山上偷偷地或者强行地开辟土地。可以说,当时中国的耕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能再超越的界限。再次,是向土地外大自然的农用索取最大化。土地的产出已经最大化了,耕地也不能再增加了,但农村还有大量劳动力剩余,于是,向耕地外的大自然的索取就开始了。农民们不仅砍完了山上的树,连山上的杂草都割光了,既而,又让一群群的牛羊到山上把一点点草根都啃光。变得光秃秃的大山留不住土壤,以至于雨水把黄土冲到河里把长江都几乎变成黄河。 那么,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怎么样呢?答案是仅仅维持温饱水平而已。也就是说,中国如果有8亿农民,而这些农民都只依靠农业的产出来作为唯一的经济来源的话,那么他们的经济水平最多是维持温饱。 而现在,如果加上失业的2000万农民工,中国的农民人数将超过9亿,9亿农民都依赖土地来生活(目前许多地方农民的生活依靠外出打工寄回家的钱维持。笔者注),即使像上世纪80年代一样对大自然进行疯狂索取,即使把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加以运用,即使国家给

农民工与中国经济

农民工与中国经济 摘要: 本文主要从农民工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生活的环境、所受教育等方面分析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对外贸易影响,同时也从经济和道德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 农民工,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制造业,生活水平 正文: “机器的轰鸣取代了虫鸟的鸣叫,街上都是需要警惕的汽车、摩托和陌生的面孔。他们在异乡相互慰藉,有时怀有对田园牧歌式爱情不可复返的惆怅,同样,家乡也只活在记忆里。现在的家乡,就像打工所在的城市一样让人迷惘。”① 前些日子,富士康跳楼事件轰动全国,也紧紧揪住了我的心。跳楼员工之中几乎都是外来打工的农民工。而这件事,又不又使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经济半小时”节目中的东莞农民工用工荒。 农民工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群体,我对他们熟悉、敬佩又同情。首先来介绍我熟悉的农民工:我生活在湖北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里,每家平均两到三个小孩(我这一代),许多孩子中途辍学,以小学毕业和初中辍学的居多,一大半是孩子读不下去(教育水平低),还有一部分是家庭经济原因。他们辍学后大都去了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在制衣厂、皮革厂和机械制造厂里面干活。一般工资2000元左右,一天工作10—12小时,但工资仅能解决他们自己的生活消费问题,我的哥哥姐姐、亲朋好友儿时玩伴和小学同学大多数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据悉,我国农村人口8亿多,农村劳动力4.18亿,3.1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而大部分为剩余劳动力,于是这部分劳动人口走南闯北,奔赴全国各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进入各大工厂试图用他们的劳动换取更好的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数量庞大却又经常被忽视的群体却对我国的经济增长、GDP和对外贸易出口总额有着巨大贡献。 以制造业为例,如2006年,我国制造业人数达3351.6万人,占工业人数的80.11%,占全国从业人数的28.61%。这一年,我国制造业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34.35%,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79.5%,为国家财政提供近1/3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4.54%。有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表一为2001—2008年我国城乡就业人员 ①摘自《南方周末》

《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

中国精神——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 【解说】 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这是怎样的一国人民?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立于世界万邦之林,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 当我们徜徉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当我们跋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里,当我们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野川泽追寻答案……蓦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同期声】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解说】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猿人钻木取火的智慧,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的雍容大度,戊戌变法的图强之志,驱逐列强的浩然正气,抗击日寇的同仇敌忾,创建新中国的浴血奋战,改革开放的勇气与胆魄……历史长河中的一首首浩歌,无不光耀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君如 中国精神它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可以从“源”和“流”两方面去考察。“源”就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社会生活;“流”,一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二是当下人们在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精神的追求,这两种追求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今天的一种精神力量。 【解说】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志,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固发展的丰厚滋养。 学者柏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地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达尔文也曾讲过:相对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更具有典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典意义”的核便是中国精神。显然,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采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

关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村位于××县城以西13公里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大多数群众分布在沿河两岸的高山上,是汉中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也是我的扶贫联系点。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138户535人,有成年劳力266人、其中富余劳力160人,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由于没有村办企业和村级积存,以生猪养殖、石料开辟为重点的农村产业刚刚起步,因此劳务输出是该村唯一的支柱产业,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100人左右,收入占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那个村子遭受了严峻灾难,世界金融危机又迫使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年前陆续返乡。如今我县农村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已经过了外出务工的高峰期,返乡农民工事情到底怎么?对此我深入该村进行了仔细调研。 沉重的打击 20xx年初,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26人,其中县外97人,县内29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潮,别可幸免地对以劳务输出为支柱产业的××村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负担加重。5?12特大地震,使该村138户全部受灾,其中崩塌房屋31户130间,严峻危房10户38间,普通受损75户211间,需重建41户172人163间,重建户和维修户占到了72.5%。经测算,重建户户均需支出重建费用7—8万元,除去各方援助,别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而且户均贷款2.5万元;普通受损户除去各方补助外,户均也需支出1000多元,使许多刚刚走出贫困阴影的家庭又背上了沉重负担,面临再次返贫的惊险。并且,农村群众查字典范文的其它支出仍在别断增加,比如因为中小学校撤并,农村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住校,每月日子费用最少在二百元以上,而高中、初中每月则在三百元以上,一户一具学生每年就要二、三千元;再比如,婚丧嫁娶、修房造屋送礼本无可厚非,但近年来农村礼金水涨船高,普通最少50元,多则100元至数百元别等,一般家庭所以陋习去年平均就要送出20xx元左右,加上看病花钞票、产业进展投入等,使农民花钞票的项目增多,负担加重。 ——收入减少。20xx年,××村务工总收入有望达到120万元、人均近1万元,但突如其来的地震和严峻金融危机使大伙儿的发财梦破裂。地震当月,全村就有50名农民工返乡,年底前全村126名农民工全部返乡。20xx年实际务工总收入34万元,人均才3000元,与20xx年相比人均少4000元,与期望相差6000元,收入锐减。返乡后,劳力要紧投入到灾后重建中,无重建任务的大多数都在为亲戚朋友帮忙,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年底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许多人自发外出寻“活”,却发觉工作极其难寻,有也是收入较低且无保障,大多数花了冤枉钞票、跑了冤枉路,却没有着降,别得别返乡。 ——心理失衡。面对沉重的还债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想下功夫挣钞票,却别料遭遇经济寒冬,忽然没有了来钞票门路,往年出县务工近100人,今年春节期间才外出10余人,许多群众对此忧心忡忡,唉声哀息,对未来干啥内心没底。一些人甚至对日子失去了信心,变得空虚烦躁、彷徨别安,使得本来平静祥和的村庄浮现了新的别稳定因素,家庭矛盾增多,邻里纠纷多发。特别是一些本就游手好闲的人整日游逛,无事可干,农村酗酒、赌博之风开始抬头,治安案件有所上升。 积极的变化 调研中发觉,虽然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给××村造成了沉重打击,使农民增收更为困难,维稳压力更加沉重,但在镇村组织的努力下,返乡农民工在就业观念、就业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积极变化。据初步统计,截止3月底,全村160名富余劳力除去从事农业产业外已就业122名,其中县外务工28人,县内务工52人,自主创业就业42人。 ——技术工从“徒有虚名”变为“强势群体”。去年之前,泥瓦工、木工、驾驶员等技术工用工价格较低,普通为50至60元一天,而从事煤矿、金矿等井下作业的体力劳动者日工资

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说课材料

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 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黎少姬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民工的跨省流动,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和冲突。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和国家政策,合理分配城市与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建设,扫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实现就业,才能消灭“民工潮”,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工潮;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经济 1为什么要研究“民工潮”这现象 1.1本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的偏向,采取了向城市及重工业大幅度倾斜的发展战略,城乡利益结构一直大角度向城市倾斜,从农村吸走了大量的积累,但又不能为农业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农民不愿再死守在土地上,纷纷投入到城市工业区和沿海开发区。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

的门户。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1.2.本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农民系目前我国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因其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具有研究价值。同时,研究民工潮及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2] 1.3.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清晰,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1.民工潮形成的原因。2民工潮的利与弊。3.如何吸引民工在家乡发展并有效减弱民工潮。 2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2.1在土地里刨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随着土地的逐渐减少,土地政策的不明确,土地的收益性的减退,造成了农民对农业的发展缺乏信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分地牺牲了农民利益,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农民为国家建设作了巨大贡献,农村为国家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农产品价格被片面压的很低,造成了农民一个沉重的负担。农民纷纷舍弃自己的土地走进了城市,民工潮的队伍一天天的壮大。他们只想通过自己卑微的劳动来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孩子的命运。[3] 2.2农民靠自己的愿望成为泡影

中国农民工现状分析.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课程论文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题目 完善 学生姓名 学号 系部工商管理 专业班级人管1021 指导教师李友德 职称副教授 2013年6月14日

目录 摘要 (2)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2) (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2) (二)廉价农民工的经济效益 (3) (三)现阶段中国农民工的新特点 (3) 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 (7) (一)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工”为本的薪酬体系制度 (8) (1)人本管理理的含义 (8) (2)以“农民工”为本对薪酬体系制度的要求 (10) (3)建立以“农民工”本的薪酬体系制度的原则 (11) 四、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伴随着农民工的发展壮大,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关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湖南长株潭为例,对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字:长株潭农民工薪酬制度以人为本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中国官方日前首次公开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透露目前中国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中国农村剩余劳力太多、质素太低,是难以找到出路的两大要因。在我们看来,目前农民工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数量大、素质低、就业难等方面。 经收集资料及走访湖南省浏阳市政府进行了解相关情况,对目前浏阳市农村劳力的质素有以下描述: 1.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4.9%;文盲及半文盲劳力占8.5%。在外出就业劳力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力的整体水平,说明学历高与外出就业率成正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