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今中外文学常识整理

古今中外文学常识整理

古今中外文学常识整理
古今中外文学常识整理

古今中外文学常识整理 古代: 01 陶渊明(365-427 年),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 02 王 维(701-761 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字摩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 03 李 白 (701—762 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 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与杜甫并称“李杜”。 后世人称其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 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 的新高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04 杜 甫(712--770 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后世人称其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 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1 / 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杜工部集》、《春望》 05 白居易(772--846 年),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傅、白文公,谥号“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 》、《钱塘湖春行》 06 刘禹锡(772-842 年),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 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 涉及较广的社会 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陋室铭》、《秋词》、《望洞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07 柳宗元(773 年-819 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 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 《天说》、《天时》、《封建论》、《柳河东集》、《捕蛇者说》、《小石 潭记》、《黔之驴》 08 范仲淹(989—1052 年),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09 欧阳修(1007~1072 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 丽。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戏答无珍》 ) 《欧阳文忠公文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 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
2 / 11

10 王安石(1021-1086 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 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伤仲永·集句》 11 苏轼(1037~1101 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谥号“文忠”,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与他父亲苏洵 (1009~1066) 、 弟弟苏辙 (1039~ 1112)合称“三苏”。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念奴娇》、《水调歌头》、《浣溪沙》 12 辛弃疾(1140-1207 年),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西江月》、《稼轩长短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 13 马致远(1250—1321 年),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天净沙·秋思》 14 吴敬梓(1701—1754 年),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文木山房诗文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现、当代 15 鲁 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 原名周樟寿, 字豫才, 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 始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04 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 大,从此弃医习文。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16 老 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 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 《老张的哲学》 中使用, 其他笔名还有舍予、 絜青、
3 / 11

絜予、非我、鸿来等。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 《猫城记》、 《离婚》、 《牛天赐传》、 《骆 驼祥子》等、 短篇小说集 《赶集》 等、 长篇报告文学 《无名高地有了名》 、 散文杂文集 《福 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17 朱自清(1899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 现代著名作家、 学者、 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 著有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 《你我》、 《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 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 有写景文、 旅行记、 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 先以缜密流丽的 《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 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 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 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 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朱自清在诗歌理论、 古典文学、 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 圣陶合著) 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 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 26 种,约二百多 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18 郭沫若(1892 年 11 月 16 日—1978 年 6 月 12 日),现代著名的作家、文 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之名,起笔 名沫若,一署郭鼎堂。 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1、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 《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2、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 《虎符》、 《棠棣之花》、 《孔雀胆》、 《南冠草》、 《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 3、 回忆录 《洪波曲》 4、评论集
4 / 11

《雄鸡集》 5、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 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 卷)等。 外国: 19 安 东 · 巴 甫 洛 维 奇 · 契 诃 夫 ( А н т о н П а в л о в и ч Ч е х о в 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 美国的欧·亨利 马克·吐温齐名为四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 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的 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 里希别叶夫中士》 (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 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 年,他到政 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 (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 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 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 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 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 主要作品有 《伊凡诺夫》 (1887) 、 《海鸥》 (1896) 、 《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 品反映了俄国 1905 年大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古代著作: 20《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 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 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 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 诗三百。 ”意谓 《诗》 三百余篇, 均可诵咏、 用乐器演奏、 歌唱、 伴舞。 《史记·孔 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
5 / 11

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 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 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 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 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 “雅”和“夏”古代 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 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 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 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 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 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 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 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 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 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 中的“兴”, 用朱熹的解释,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 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 种发端, 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 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 《晨 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 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 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 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 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 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 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 但关雎和鸣, 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 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
6 / 11

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 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 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 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21 《左传》简介 《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 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4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 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 《春秋》 的纲目,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 《左 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 《谷 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思想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 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可以看出这是春秋 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 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 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 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 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 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 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 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 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 《史 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22 论语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 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 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 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
7 / 11

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 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 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23 【《孟子》文章特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 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 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 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 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其次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24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 《国事》、 《事语》、 《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 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 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 新注》 。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 记述战国时事, 定名 《战国纵横家书》 , 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 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 国编写,共 33 卷,约 12 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 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8 / 11

9 / 11

10 / 11

11 /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