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江苏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江苏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资源与环境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江苏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及对策研究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王梦頔

学号20134150147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指导教师海贝贝

2015年12月21日

摘要

本文根据我国学者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江苏省经济发展阶段,得出江苏省目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初期的发展阶段的结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及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发展阶段;江苏省;现状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a's Jiang Qingha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Jiangsu province is currently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Jiangsu Province;situation analysis

目录

1 引言 (4)

2 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2] (4)

3 江苏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4)

3.1 江苏省的基本情况 (4)

3.2 江苏省的产业结构 (5)

3.2.1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分析 (5)

3.2.2 从业人员比例分析 (6)

3.2.3 工业化程度分析 (6)

3.2.4 主导产业分析 (6)

3.3 江苏省的空间结构 (6)

3.3.1 工业增加值分析 (7)

3.3.2 城市化水平分析 (7)

3.3.3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7)

3.3.4 城市分布分析 (8)

3.4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9)

3.4.1 GDP水平比较分析 (9)

3.4.2 人均收入分布分析 (9)

3.4.3 恩格尔系数分析 (10)

4 结论与建议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 引言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其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判断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区域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进行研究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了解区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明确一定时期区域发展的起点、方向、目标和任务,从而为区域发展正确决策提供依据。江苏的发展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通过对江苏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了解江苏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对江苏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2]

我国学者蒋清海综合考虑了多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质的特征的主要因素,客观地、准确地把握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传统经济阶段②工业化初级阶段③全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他认为,制度因素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背景性标准;产业结构是判别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标准,一般用工业化程度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及主导产业类别来表示;空间结构是表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一般用城市化水平、城市首位度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来表示;总量水平是测量经济发展高度的标准,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及其人均量来标示。

3 江苏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3.1 江苏省的基本情况

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内陆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1.12%。长江横贯东西425千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千米,海岸线长954千米。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省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长江横穿江苏省南部,江水系江

苏省最可靠的水资源。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气候分明,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全省年降水量为715~1280mm[3]。

3.2 江苏省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考察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3.2.1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分析

从产值比重的变化来看(见图1),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52.7:17.62:29.73转变为2014年的5.60:47.40:47.00,由此可见,江苏省产业结构模式已由“一三二”型转变为“二三一”型。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上升的,这主要是由制度性的外部冲击造成的,不能掩盖其持续下降的大趋势,这种下降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较为明显,新世纪以来有所减缓,反映出江苏省农业开始走向现代化的特点。江苏省第二产业本身起步较晚,且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第二产业发展没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 5.60:47.40:47.00,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9.2:42.7:48.10(见表1),江苏省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另外,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46.7%,比上年提升 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去年产值增长10.4%,占工业比重达39.5%。所以,从结构调整来看,消费成了第一拉动力,服务业成了第一推动力,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

图1 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

3.2.2 从业人员比例分析

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看,江苏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52年的0.93:0.04:0.03变为2014年的0.19:0.43:0.38,呈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波动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快速上升的态势。其中江苏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降低速度大于其产值比重降低速度,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表明 ,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多进入了第二、三产业 ,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

3.2.3 工业化程度分析

从工业化程度看,1952-2014年江苏省的工业化系数由0.18逐步升至0.57,又降为0.47,说明在一定时期内江苏省曾着力发展第二产业,后来进行经济转型,着重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且根据资料,江苏省自改革开放起其工业化系数就高于全国平均工业化系数,说明江苏省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3.2.4 主导产业分析

从主导产业看,1952-2014年,江苏省的主导产业由农业逐步转变为机械、纺织和食品加工业,以及服装制造业等[4]。

表1 产业结构分析[5]

年份Ⅰ:Ⅱ:Ⅲ三次产业从业人

工业化系数

员比例/%

1952 52.7:17.62:29.73 0.93:0.04:0.03 0.18

1956 44.80:22.30:32.9 0.91:0.05:0.04 0.22

1966 43.30:32.30:24.40 0.90:0.06:0.04 0.32

1971 38.70:38.1:23.20 0.83:0.10:0.07 0.38

1978 27.60:52.60:19.84 0.70:0.20:0.11 0.53

1982 34.60:47.60:17.80 0.63:0.25:0.11 0.48

1987 26.80:53.53:19.71 0.47:0.36:0.17 0.54

2004 9.12:56.70:34.90 0.34:0.34:0.32 0.57

2009 6.60:54.10:39.60 0.24:0.41:0.35 0.54

2014 5.60:47.40:47.00 0.19:0.43:0.38 0.47 2014(全国)9.20:42.70:48.10 0.30:0.30:0.41 0.427

3.3 江苏省的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系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协调发展。

3.3.1 工业增加值分析

江苏省的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7.63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22280.61亿元,总量扩张明显,反映了江苏省的工业在这几十年中飞速发展,不断实现工业化。且2011年全国工业平均增加值为188470.7亿元,说明江苏的工业化程度走在中国前列。

3.3.2 城市化水平分析

从城市化水平看,江苏省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2005 年城市化水平为50.5%, 高于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43.00 %)7.5个百分点。2014年其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65.21%,高于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54,77%)10.44个百分点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上升较快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意味着该区城市的生存、发展和辐射能力很高, 能有效地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表2 城市化水平分析

指标年份江苏省全国

城镇人口比重(%)2005

2010

2014

50.5

60.58

65.21

43.00

49.95

54.77

工业增加值(亿元)1952

1956

1966

1971

1978

1983

1997

2011

7.63

12.44

32.25

51.73

117.1

191.52

3016.44

22280.61

119.8

224.7

648.6

926.6

1607

2375.6

32921.4

188470.7

3.3.3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1993到2013年,江苏省的城市个数和城市密度变化不大,到2013年城市个数为36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4%,城市密度为2850 km2/ 市,说明江苏每2850 km2就会分布有一座城市,城市分布较密集。江苏省的城市首位度从1993年的1.21上涨至2013年的1.36,全国同期城市首位度变化从2.2降至1.25,说明江苏省首位城市发展迅速,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促进了资金和人才的积累,有利于知识更加专门化和思想广泛交流,从而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江苏省的城市人口密度从1995年的1743人/ km2增长至2014年的2038人/ km2,这是江苏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江苏省铁路网密度从2010年的186 km/万km2增长为2014年的246 km/万km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日益发展起来的交通系统把江苏省各个城市连为一体,从而促进了江苏省各个地区的联系与交流。

表3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指标年份江苏全国

城市数(个)1993

2003

2013

35

40

36

570

660

658

城市密度( km2/ 市)1993

2003

2013

2931

2575

2850

16845

14545

14589

城市首位度[6]1993

2003

2013

1.21

1.29

1.36

2.2

1.59

1.25

城市人口密度(人/ km2)1995

2003

2014

1743

2016

2038

322

847

2419

铁路网密度(km/万km2)2010

2012

2014

186

229

246

95

101.7

116.5

3.3.4 城市分布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地级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县级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江苏城市分布的区域性差距明显。苏南城市发育较为成熟,苏中次之,而苏北城市发育水平较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完善,南北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亦呈明显的南、中、北梯度递减状态。

图2 江苏省城市分布图

3.4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3.4.1 GDP水平比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 ( 地区 ) 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7]。一个地区GDP的大小代表了地区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其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从GDP水平上看,1952到2014年江苏省的GDP和人均GDP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见表4)。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294.24亿元增至2010年的40903.3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江苏以约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约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为全国所瞩目。人均GDP是反映工业化阶段的直观指标。一般地说 ,人均 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 ,人均 GDP水平越高 ,工业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表4 江苏省GDP水平比较

指标年份江苏中国

GDP(亿元)1952

1966

1978

2003

2014

48.41

109.89

249.24

12461

65088.3

679

1873.1

3645.2

135822.8

636463

人均GDP(元)1952

1966

1978

2003

2014

131

235

430

16830

81874

119.4

255

381

10542

46629

3.4.2 人均收入分布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江苏省居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人均收入水平上看,1978年到2014年江苏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呈稳定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远远大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见图3),说明了在这三十六年中江苏省人均收入有明显增长,但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统筹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图3 江苏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布图

3.4.3 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为测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结构的一个指标。从长期来看,用恩格尔系数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江苏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变化情况。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从图4可以看出,在1978年,江苏省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大致在60%左右,属于温饱水平。到2013年,江苏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0%左右,恩格尔

系数逐年递减,已从温饱型转向了富裕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图4 江苏省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布图

4 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根据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可大致分为:1972年之前江苏省处于传统经济阶段,1972-1989年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1989-2014年处于全面工业化阶段。目前江苏省正处在由全面工业化阶段到后工业化阶段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江苏现在的发展正处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阶段。

针对上述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以及江苏省目前的发展现状,对江苏省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面对机遇与挑战, 按照区域分工理论, 江苏提出要以“三沿”为轴线推动产业发展, 即从南往北依次抓好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 抓好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 抓好沿陇海线加工产业带建设[8]。要形成这样的区域分工, 江苏三大区域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将不适合本区域的产业转移出去。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应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应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营,在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应实行优惠、扶持的配套政策,完善科技配套设施,建立科技支撑体系[9]。

二、进行新一轮的横向经济联合,拉近城市间的距离,建立互惠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同时充分吸收和利用上海的辐射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10]。

三、利用优越的港口优势,发展大外贸,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江苏省经济要有新的发展,外贸出口增长必须有新速度,外贸出口规模必须上新台阶。必须尽快形成大口岸格局,发挥大口岸功能,大力发挥转口贸易,提高转口贸易和外省市产品占本地区外贸出口的比重。加快口岸设施建设,减少仓储、运输能力等硬件设施不足对外贸经济发展的制约。

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由于江苏省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所以仍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加快农村信息化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指导,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11]。

参考文献

[1]任启平,王静.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定方法研究[N].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5-20(3)

[2]李文娟,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J].经济地理,2007,20(4).

[3]自然地理[OL].江苏省人民政府.

https://www.sodocs.net/doc/0412297758.html,/zgjszjjs_4758/jsgl/zrdl/201409/t20140912_339975.html [4]产业结构调整[OL].江苏省人民政府.

https://www.sodocs.net/doc/0412297758.html,/zgjszjjs_4758/jjfz/cyjg/201409/t20140912_339985.html [5]中国统计年鉴[J].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s://www.sodocs.net/doc/0412297758.html,/easyquery.htm?cn=C01

[6]2014全国地市以上城市人口排名[OL].

https://www.sodocs.net/doc/0412297758.html,/s/blog_71e91db40101qck1.html

[7]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48.

[8]徐伟峰、欧向军.江苏省“三沿”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开发与市场[J].2007(6).

[9]张泽厚、黄郎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比较及开发策略研究[J].统计研究,1995(4).

[10] 2014年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OL].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https://www.sodocs.net/doc/0412297758.html,/xwfbh/gssxwfbh/fbh/Document/1394089/1394089.htm. [11] 宋丽萍.江苏省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苏大学,2007.

致谢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区域经济学》的结课论文《江苏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及对策研究》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这门课的学习即将结束。在本学期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老师海贝贝给予了我许多指导,包括论文题目如何确定、以何种方式完成判定、如何统计和计算数据等,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另外我要深深的感谢呵护我成长的父母。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第一个给我鼓励的人。回顾20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关爱和谆谆教诲。在外求学之路寄托着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业让父母为之骄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