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夏南庄村建设规划

夏南庄村建设规划

夏南庄村建设规划
夏南庄村建设规划

莱西市夏格庄镇夏南庄村建设规划

说明书

总论:改革开放以来,夏南庄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普遍得到了提高,生活水平也大大得到了改善,随之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要住上宽敞的房屋,而且希望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比如能有一个邻里之间交往的场地,能有一个可以出去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的地方,再比如一出门就能看到整洁通畅的道路和优美的环境,而不再是土堆、草堆、粪堆等。总之村民们希望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但这只靠村民自身的能力是不够的。

结合莱西市夏格庄镇夏南庄村的实际情况,同时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夏南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特编制本次建设规划。

一、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莱西市夏格庄镇总体规划》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决定》

8、山东省、青岛市有关村镇规划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二、规划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一)、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农村建设应以农民的基本需求为主, 针对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新特点,满足农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需求,努力创造一种舒适、优美、卫生、安宁的生活环境。规划用地布局及空间组织以人的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便捷性及舒适性,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

到实惠。

2、整体规划的原则:充分挖掘地方传统特色,综合考虑规划区内各物质因素,特别注重该区内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建筑、道路、水景、绿化、小品的统筹规划和有机结合,即可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又利于分期实施,逐步开发。

3、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充分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建立起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注重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绿地系统规划,使居民最大程度地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

4、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原则:规划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区和功能布局。同时正确处理规划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近期与远期的有机结合。

5、融合的原则: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的融合、居住行为与商业、休憩行为的融合、建筑与绿化、水环境的融合,力求塑造一个和谐的人居空间。

6、节约的原则:“以科技产业为先导”努力提高农村建设的科技含量,创造21世纪节地、节能、节水型的新型农村。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莱西市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邻里和谐”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通过改造农村环境、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产业、创新村庄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向社区化、城镇化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1、转变农村住宅建设方式,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在以人为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的基础上,解决农民住房需求问题的同时改变农村住房建设占地大、耗能高、质量差等问题。

2、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住宅布置,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用地的节约,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

3、兼顾现实,适当超前,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引导村庄建设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5、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文化理念出发,正确处理人、村庄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乡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交融,营造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三、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

莱西市夏格庄镇位于莱西市南部,地处莱西市和即墨市交界处,坐落在青岛“半小时经济圈”内,俗称青岛市后花园、莱西市南大门。距青岛国际机场40公里,距青岛港60公里,距烟(台)青(岛)204国道10公里,距同(江)三(亚)高速公路15公里,距火车站15公里,距国际高尔夫球场15公里。蓝(村)烟(台)铁路、209省道纵贯全镇,三条市级以上公路横穿镇区,规划设有连接青银线与同三线的高速路出口一处。是山东省精神文明镇、省级安全镇。被评为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夏南庄村就位于该镇的南部,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二)、交通

夏南庄村位于209省道以西,距夏格庄镇驻地以南1.5公里,村内一条宽15米的主要道路与209省道垂直相交,对外联系很方便,有一定的交通优势。

(三)经济

夏南庄村位于夏格庄镇工业园区内,这对该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劳动就业问题,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该村主要经济产业为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和运输业。现该村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为510人,人均经济收入达5900元。

(四)、用地

夏南庄村位于209省道以西,西靠善人庄,南为五四农场,东侧是大片农田和部分工业用地及养殖业用地。村东侧为一片约0.85公顷的水面,209省道以东、以北有部分工业用地,南侧为蔬菜种植区,西侧和北侧为农田。

(五)、现状居住条件分析

1、优势分析

夏南庄村位于夏格庄镇工业园区内,现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的工

业,今后工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村靠近镇驻地,基础设施可结合镇驻地进行统一配套,其位置较为优越,且该村靠近209省道,交通较为方便;现状村东有一片0.85公顷的水面,并有小山包,地形地貌较为丰富,有着很好的环境基础,稍加建设和保护,就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可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空间。

2、劣势分析

夏南庄村现状居住用地规模较大,村内建筑比较杂乱,以前的破旧的住房与新建的住房交织在一起,杂乱无章,内部道路不通畅,并有部分居民在宅前进行养殖活动,导致了较差的卫生条件。而且新建住房多是农村个体工匠根据自己的经验建造,没有很好的规划设计和总体构思,一些房屋的造型和结构都存在不太合理的地方,并存在重住房建设,轻配套设施的现象。由于没有配套建设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再加上不良卫生习惯,农民的居住环境比较差。村内现状道路较窄,都没有硬化,路况较差,而且路上草堆、粪堆、土堆较多,造成了较差的景观效果。村内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这些都与村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四、本次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措施

(一)、规划重点

本次规划重点是解决村内建筑布局杂乱、破旧房屋较多、养殖混乱、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较少和环境景观较差的问题。规划对整个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置住宅,做好文化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在村东部设置养殖小区,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清除三大堆,形成整洁的村容村貌,减少火灾隐患。采用新型节约型住宅,即满足了农民居住需求,提高了居住质量,又可节约用地,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

(二)、发展方向

本村村南侧为蔬菜种植区,西侧和北侧为基本农田,都不亦搞建设。东侧有少量空地,并且靠近209 省道,具有很大的交通优势,所以本规划以向东靠近209省道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可结合东边的环境基础,形成一个对外景观优美的新农村。

(三)、规划措施

本规划结合夏南庄村现状,从整体上宏观考虑,认为夏南庄村今

后以发展特色农业(蔬菜种植业)和工业为主,交通运输业为辅,所以该村属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产业支撑型村庄。村内经济基础较好,农户生活比较殷实,今后发展重点是主导产业培育,民风民俗塑造,着重开展垃圾、粪污无害化处理,农民房屋整修翻建,卫生室、商业网点、文体设施配套等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庄生产、生活功能。所以本规划以节约型新农村为主导方向,从整体上把握规划布局,打破传统农村以一层住宅为主的现状,规划以二层住宅为主,适当布置多层住宅,适应不同村民的需求;同时配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

村庄现状建设面积较大,约为11.7公顷,大量破旧房屋占地较多,规划以旧村改造为主,适当建设新区;建筑选用节约型住宅,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规划改造旧区约8.6公顷,建设新区约1.0公顷,原旧区约3.1公顷的住宅用地不保留,而是拆除后还田用以发展蔬菜种植业,规划将拆除52户。

本规划从整体上进行宏观把握,统一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又从微观上考虑到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以利于建设的分期实施,逐步开发。考虑到该村北部大部分住宅与村南部住宅相比较新且比较整齐的现状,规划近期保留村北部住宅,主要开展村南部旧区的改造建设,同时进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村委、文化站、卫生所及沿街商业的改建、扩建,初步形成该村的中心区。远期进行村北部旧区的改造建设工程,同时展开新区的建设工作和该村中心区的完善工作。其中改造区以二层住宅为主,主要用以安置本村村民;新区则为多层住宅,主要用以安置外来人口。

五、规划目标

继承和发展莱西市的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夏南庄村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与交通条件,抓住莱西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同时参照莱西市小康示范村的建设标准,创造一个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农村。

(一)、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

通过规划使基础设施达到齐全、高效、安全、可靠的目标。

在现有基础上,建成完善的供水管网,进一步完善给水设施,确保农民的用水需求和安全,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做好道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实现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同

时对主要路段进行绿化、亮化,并适当布置停车场。

配建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实现污水资源化。

实施能源清洁化,村民普遍使用沼气、太阳能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新能源,形成耗能与生产的良性循环,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0%以上。

设专人对村内道路进行清扫,做到按时打扫及时清理,垃圾密闭收集运输至处理厂进行处理。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面,防止人为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身爱好和特长,鼓励农民植花种草,建设美化自己的村庄,在能绿化的地方,要充分绿化,使村内道路两旁和宅旁院落绿地率达到35%。同时结合该村东部的环境优势(现有约0.85公顷的水面,且地貌较丰富),统一规划一处集中绿地,并达到一定养护管理水平,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形成该村主要的休闲活动中心和对外景观的亮点。

在该村开展水环境修复和亲水环境建设,重点加强村东部水面的保护和环境建设,严禁污水的排入,并及时清除池塘的污物和淤泥,同时注重亲水设施的建设,结合村委南侧的广场和该村中心活动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逐步形成一个清洁、自然、优美的农村水环境。

规划该村生活区与工业生产区、畜禽养殖区分离,工业区和养殖区都位于209省道以东。村内村民环保意识加强,人人都自觉保护人居环境,使整个生活区内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和违章乱建的现象,农户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

(三)、高品质的物质形态环境

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品质较高的新农村。

配建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和高质量的商业服务体系,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和日常用品,以方便村民的生活。

改善村卫生所的就诊环境,完善其必要的医用设施,以方便农民就医问诊。

按人均不低于1.2平方米的高要求建设村文化站,文化站有兼职或专职人员管理,常年开展活动,以此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并建有约1000平米的体育健身广场,配建篮球场及有关小型健身器材,发展全民健身,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六、规划布局

本规划以人为中心,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为居民塑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规划力求在合理安排各类建筑的同时,使该村布局与人的关系体现出韵律感,在有序中求变化,体现秩序之美。

(一)规划结构

本方案以此为前提,将住宅、公共空间、生活服务设施作为适当的集中,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生活多种标准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密度,让绿化环境成为居住空间真正的主题。

根据确立的规划设计立意的出发点,结合用地实际状况,从而形成“一心三区半泊碧水”的规划格局。

“一心”:即一个公共服务中心。规划沿主要中心街,在村东侧统一布置村委、商业、文化站、卫生所、体育设施等,形成一个综合的服务区,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三区”:即三个居住组团。以村主要道路为界形成两个以旧区改造为主的居住组团和以新区建设为主的居住组团,分别位于规划区的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

“半泊碧水”:即充分利用村东侧的地形地貌和水面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形成该村的中心活动区和一个特色突出的对外景观区,为村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空间,并成为该村的亮点。

总之该村的规划结构,突出了一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规划理念。使该村建设在开发土地资源与利用,自然景观开发与利用中找到了融合,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也赋予了夏南庄村充分的文化性、特色性和生态性特征,使其真正成为居民的“水之渊、绿之源、家之园、人之愿”。

(二)用地布局

该村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和为居住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居住用地

该村居住用地以主要道路为界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西南部居住组团、西北部居住组团和东南部居住组团。其中西南部居住组团全部为旧区改造,在该组团内共拆除87户,规划新建104户,且全部采用

二层带院式住宅;西北部居住组团也全部为旧区改造,在该组团内共拆除76户,规划新建134户,其中有74户采用二层带院式住宅,其余60户为楼房;东南部居住组团为新区,主要为多层住宅,规划建有88户,同时在保留原二层住宅的基础上为求统一新规划了2户,该组团内总共可容纳91户。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原村委位于村东侧,靠近209省道和村中心道路,对外交通方便,并有很好的对外环境优势,且建筑较新,所以规划保留原村委,并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造,同时对村委南侧的空地结合其东侧的水面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在突出村委面貌的同时,又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场所。

为满足村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村东部靠近村委处设一处文化活动站,用以开展各种科普、培训和文化活动。

沿村主要东西路布置商业用地,以方便村民购物。

村卫生所结合商业建筑布置于村中心处,方便村民求医购药。

现该村未设幼儿园和敬老院,而是直接利用夏格庄镇的有关设施,规划考虑到夏南庄村离镇驻地较近的优势,同时为减少重复建设,规划该村不再设置幼儿园和敬老院,仍直接利用镇上的相关设施。

各个居住组团相应设有组团绿地和活动场地,其上布置球场及其他一些简单的锻炼设施,以方便居民就近活动与锻炼。

(三)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村内路网布置为典型的方格网状。路网设计做到通而不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穿越交通。村内道路系统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路三级。

1、主要道路:村委南侧东西方向的道路路面宽18米,两侧为4米的人行道(包括1.5米的绿化带),其余主要道路路面宽10米。主要道路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以形成林荫道,这样即美化了道路又起到遮阳、防噪声和尘土的作用。

2、次要道路:路面宽7米。路两侧至建筑外墙留出不小于2米的绿化带,可种植低、中灌木或单行乔木。

3、支路:二层住宅区内路面宽6米,考虑农用车、小汽车、搬家、救护车等车辆可直接到达各家门前。多层住宅区内路面宽3米,并都设有环路,以保证车辆的可达可行。

同时为了满足村内各种农用车和小汽车的停放,规划对村内的停车考虑了两种方式:

(1)住宅院内停车或停车库停车

规划中注意住宅户型的选择,选用的二层住宅一般在院内设有停车位或停车库,多层住宅也部分设有停车库,以满足车辆的停放。

(2)停车场停放:规划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和多层住宅的布局,沿主要道路设置部分地面停车位。

村内道路及铺装根据不同功能选取不同的材质。如主要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住宅院落内的车行道采用彩色混凝土地砖,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以丰富该村景观。

(四)绿化系统规划

村内绿化系统分为中心集中绿地、组团及院落绿地、道路绿化带三个层次,中心绿地是该村重要的对外景观,规划利用景观铺地与水面,通过草坪和适当的造景树种、小品组成丰富的块状与线状绿化。组团绿地和院落绿地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绿化空间和适宜的硬地铺装活动场所,成为居民的“室外起居室”。道路绿化通过整齐的乔木、灌木,形成一条条高低相应的带状绿化。整个村内点、线、面绿化相互结合,同时村内道路绿化、平台绿化、架高绿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绿化系统。通过不同植物的搭配形成空间的收放,利用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形成多种空间效果。

中心绿地通过种植乔木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同时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积极空间,便于人们的休息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在靠近水的地方,种植低矮的灌木既能产生限定空间的作用,防止人们落水,又不阻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能够欣赏水景。种植乔木和灌木的同时,适当搭配一些草坪和花卉,形成良好的开敞空间。绿地内布置滨水广场,包括表演台、各种活动场地、娱乐设施及凉亭、架空柱廊等建筑小品,并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充,使周边绿地自然地延伸到建筑底层,使建筑、绿化、娱乐设施与村民的活动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该村的亮点。

组团绿地和院落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在近窗处主要种植低矮灌木或花草,保证村民良好的视线和光线。而在建筑物的西面,可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同时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荫影区

宜种植耐荫植物。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设置防护绿地,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民的安静。区内的垃圾站、变电站等欠美观的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

村内的绿化对外部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面广量大的绿化系统,不应追求名贵的花木树种,树种选择应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价廉、易长、易管、四季常青为原则,尽量少采用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味的名贵花木。

植物的配置本着“适地适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模拟自然的生态群落,按照上、中、下三层进行设计。上层乔木以落叶乔木和常绿树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树的比例为6∶4,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有景可观。落叶乔木主要有银杏、悬铃木、栾树、合欢、元宝枫、白蜡、国槐、垂柳等;常绿树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华山松、油松、云杉、沙地柏等。中层乔灌木以亚乔木和大灌木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观赏空间。可选植物有迎春、连翘、榆叶梅、碧桃、白玉兰、木槿、紫薇、贴梗海棠、紫荆、白丁香、紫丁香、金银木、棣棠、接骨木、月季等。下层是耐阴的低矮灌木、地被和缀花草地。可选植物有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地被菊、早小菊、大花萱草、玉簪等。

(五)景观规划

规划过程中把该村的建设提升到景观艺术的高度来进行综合考虑,注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该村的室外环境进行研究和处理。通过对景、借景的手法将公共建筑、住宅、绿地、道路、广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鉴我国传统造园手法,通过不断变化的景观序列形成优美的景观风貌。

主要对外景观为东部的中心绿地,它靠近209省道,有着大面积的水面,是该村主要的对外亮点。规划过程中通过水面、绿化、小品、铺砌和花木的合理组织搭配,形成开阔、明快、活泼的公共空间,吸引村民前来休憩娱乐。以“亲水彼岸”、“滨水栈道”、“柳暗花明”为主题的景观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亲水的空间,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和力,同时感召着人们去保护水、珍惜水,一统该区的主题——“善水归心”。同时汇景亭廊、景观柱、屏风远眺等景观给村民展示了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

村委南侧的广场布局整齐和谐,通过道路、绿化、铺地、水面的

有机结合形成庄严、豁达、和平的气氛,突出村委服务职能的同时,显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片祥和的景象。

西北部组团设有一个景观区——趣石园,有四个景观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由不同的奇石、怪石形成不同的主题;西南部组团设有群芳园和对弈园两个景观区。群芳园有四个景观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围绕一种花展开主题进行设计;对弈园设有棋盘、石凳,并布置有草坪、灌木、花坛等,以供老年人休闲娱乐。每个景观节点由建筑围合而成,布置有草坪、灌木、柱廊、坐凳、花坛及凉亭,使村民享有一个稳定、平和、高雅的休闲环境。另外,构筑不同主题的活动场地,以花坛、树木分隔空间,或大或小,或分或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半公共空间。

多层区通过建筑的不同布局,围合成一个个院落,院落内布置有草坪、灌木、坐凳、花坛及凉亭,并通过不同的装饰处理与绿色的树木、蔚蓝的天空形成统一变化的有机整体,使居民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为邻里交往提供条件。

对二层住宅庭院进行丰富的空间布局,改变传统农村庭院单调的布局方式。通过铺地、廊架、小型水池、花园、座椅等元素形成不同的小空间。同时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植花种草,美化自己的庭院,形成一个个景观优美、环境良好的半私秘空间。也可适当发展一下庭院经济,种植一些比较好管理的果树,如葡萄、樱桃、柿树等。

(六)竖向设计规划

该村地形北高南低,地形较为平坦,本次竖向规划主要依托原有地形进行局部调整,尽量接近自然标高,同时满足国家有关技术规定,符合道路排水要求和行车安全要求。规划道路低于周围地形,以道路排水为主。道路最小纵坡采用0.3%。规划以建筑底层地坪标高作为住宅±0.00标高。住宅室内地坪标高高于室外地坪0.45米,公建室内地坪标高高于室外地坪0.30米。

(七)工程管线规划

1、给水排水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①、给水水源

该村直接利用镇驻地的给水系统,给水水源为镇上的自来水厂,给水水压为0.35Mpa。

②、给水量预测

该村规划给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

a.居民生活用水量:按最高日每人每天用水定额120升计,规划人口为1165人,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40.0立方米/日。

b.公共建筑用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20%计,公建用水量为28.0立方米/日。

c.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浇洒道路的用水量按车行道路面0.5升/平方米·次计,每日浇洒一次计;绿化用水量按绿地面积1升/平方米·日计,该用水量约为38.0立方米/日。

d.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用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计,为

20.0立方米/日。

总用水量为以上各用水量之和,约为200立方米/日。

③、给水水质和水压

村内的供水水压按给水管网最不利点五层楼考虑,即从地面算起的最小服务水头为0.24Mpa。供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

④、给水管道布置

村内的给水干管沿主要道路布置,给水支管和楼前接户管布置成枝状(管道布置详见给水排水规划图)。

(2)排水工程规划

该村主要污水为生活污水,规划建议以人工生态湿地分散处理的方法解决该村的污水问题。具体方法为,利用各家各户现有化粪池进行污水预收集沉淀,再通过村集中建设的管网将化粪池尾水排向人工湿地,最后在人工湿地以自然的生态方式进行处理。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多为有机物,是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所需的养分,而水生植物在生长的同时净化了污水。这样无需动力,投资小,而且操作简单、容易维护。结合该村地势及周围环境,规划将人工湿地建在村东南方向、209省道以东,该处水坑较多,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建设以减少投资。

2、电力电讯规划

(1)电力规划

规划居住总人口1140人,居住总户数329户。总建筑面积6.61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①、规划用电指标

住宅:25瓦/平方米

负荷同时利用系数:0.6

公共建筑:40瓦/平方米

负荷同时利用系数:0.7

②、负荷计算

P总=P住宅+P公建

=759+434

= 1193KW

③、变压器安装容量

功率因数考虑为0.8,变压器安装总容量应为1000KVA左右。通过对用电负荷的预测,规划在村中心位置设置一个10KV变压器,以满足供电需求,原变压器位于村委南侧的道路边上,不安全,所以规划将其拆除。

④、电力线路布局

配电采用10KV进线,经变压器变压后出380/220伏低压线。规划10KV线路采用电缆地下直埋,线型YJV22,埋深路面下0.7米。

(2)电信规划

①、话机预测

现村内电话普及率已达80部/百户,规划电话普及率将为100部/百户,加上公建用户,预测远期装机数将达到500门。

②、规划布局

由东部规划引入两条HYV型通讯电缆。电信管道采用硬质PVC管材加装混凝土保护进行敷设,埋深地下0.7米,主干管道4孔,次干道2孔。

3、燃气规划

规划在村东侧建一座秸秆气化站,即可解决农村道路上的草堆问题,又可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满足村民的用气需要。规划燃气管线从秸杆气化站引出,沿村委南侧的主要道路进行地下铺设,沿其它主要道路深入到各个组团内部,供给村民使用。

(八)、消防规划

1、消防通道

规划将主要道路设为消防救援干道,目的是使消防车辆能以最快速度到达火场。严禁在村内各道路上堆放草堆、粪堆等,以确保道路通行顺畅。

建设中消防通道应尽可能设为环状,若有困难时,也应设面积不小于15×15米的回车场,以保证消防车辆出入通畅。

2、消防给水

规划村内的消防用水采用与生活用水同一低压给水系统。规划的消防给水按同一时间发生火灾次数一次,用水量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确定一次火灾用水量35升/秒计。消火栓沿主要道路布置,消防栓间距不应超过120米,消防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消火栓的接管直径不小于100毫米。消防栓距路边不应超过2米,距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米。

3、避难疏散

确定规划中的绿地、广场作为主要避难、疏散场地,以保证疏散工作有序进行。

(九)环境卫生规划

村内的卫生状况,是该村环境质量与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必须注意保护村内街道、商业网点、宅前宅后、公共活动区的环境卫生。

1、提高垃圾的清运能力。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住区及公共设施区内的垃圾采取集中收集,运往镇垃圾处理场进行垃圾的回收处理。以提高该村的环境卫生质量。

2、道路由专人清扫,包括村内道路(含人行道)、公共活动区、绿化带等所有公共环境的清扫保养,清扫率达到100%。

3、规划沿村委南侧的主要东西向道路两侧每50米左右设1个垃圾箱,居住区按服务半径50米设置1个垃圾箱,垃圾箱为封闭式,箱体整洁,周围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蝇蛆;垃圾收集袋装率60%以上;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 。

4、村内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行道树树形整齐,有适量的街头绿化美化小品。

5、村内道路硬化率及人行道铺装率达100%,排水系统完善。

6、村内主要生活污水和粪便经集中管道进入“人工湿地”,统一进行厌氧处理后污泥当肥料用于农田。

七、技术经济指标

表二村庄技术经济指标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概要

目录 一、城市概况 (1) 二、编制背景 (1) (一)基本背景 (1) (二)发展形势 (2) 三、规划重点 (3) 四、主要内容 (4) (一)城市发展目标 (4) (二)城市性质、规划年限、范围和规模 (6) (三)市域规划 (6) (四)市区规划 (7) (五)中心城区规划 (7) (六)综合交通规划 (9)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0) (八)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11) (九)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 (12) (十)重大基础设施 (13) (十一)城市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布局 (14) (十二)近期建设 (16)

一、城市概况 常州,又称“龙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沪宁线中段,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北倚长江、南濒太湖,市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2009年常住人口445.18万人。 “十一五”以来,常州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是2005年的3倍;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到2010年的3.4︰56.0︰40.6;2010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700万人,为2005年的2.1倍。随着“拓展南北、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三城融合、南北建新”,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明显提升,形成“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不断突出城乡规划的龙头地位,促进全市城乡建设的有序开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背景 (一)基本背景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1996年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学校专业建设规划

江都职教集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地方未来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学校开设有中职专业32个,五年制高职(包括其他类大专)专业16个,普通高职专业3个。专业涵盖扬州重点发展的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建筑业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四个千亿产业群和以智能电网、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多个新兴产业,其中机电、数控、建筑、电子、会计五个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总体来看,我校专业建设有以下特点: 1、专业建设工作趋于规范。专业建设学校实行了校系二级管理,制定了《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办法》、《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办法》等规章,在专业开发、修订、评估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实施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整合、教学计划大纲的修订、课程内容改造及校本教材建设,不断完善专业教学内容,学习领域更贴近工作领域。同时将专业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考核,使专业建设工作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专业培养方向更符合社会需要,特色更加明显。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工作咨询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按照“转模式、调结构”的要求,对各个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重构,按照“必须、够用、先进”原则,进一步压缩了文化课,加大了实训和一体化教学比例,不同层次实训教学比例普遍达到5:5以上,突出了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规划 (2009-2011) 前言 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治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

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进展步伐、转变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依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进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进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进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要紧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

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方案(一)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总体规划和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总体目标 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从净化、绿化、美化,整治校容校貌入手,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三、扎实推进

(一)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因此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精心做事、诚实做人”;校训“求实创新、奋发图强”;校风“真实教学、合作创新”;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奉献”;学风“乐学善思、勤奋进取” (二)环境文化建设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学校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工作,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板报栏、橱窗、个性展示墙、名师名生展示走廊、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利用功能室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文化墙,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在学校主要部位设立名人名言宣传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三)活动文化建设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进行新队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

常州市新行政中心区

常州市新行政中心区 规划范围 面积3.1K㎡。位于常橙路东,城北干道北,红菱路(生活性干道)两侧。规划区坐北朝南,地势平坦。三井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它是城市北部水系中的重要联系支河,常年水位变化不大,现状尚能维持等外二级的通航水平。 功能定位 规划区将成为常州市未来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高科技开发区的商业中心。 用地规划 规划用地性质以办公、文娱、商业、文教、生活和绿地为主。 行政中心——纪念意义,市属办公区分布在规划区中央坐北朝南,面对中央绿化广场。 行政办公和其他综合办公等公建——沿三井河路北侧呈带状布置,与以三井河为主干的绿地系统并行,成为联系西面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东面青龙分区的城市生活轴和绿化景观轴。 绿地——以中央绿化广场为起点,向南通过一系列由绿地和广场组成的雕塑公园形成另一条与老城联系的绿化景观轴。 商业、文娱用地——沿绿化景观轴南侧布置 文教、生活用地——沿城市生活轴北侧发展 建设分期 不同性质的用地按城市生活轴和绿化景观轴的格局布置。沿轴线带状分布的用地,非常有利于城市沿主干道做线形滚动地发展,而每一建设阶段,与轴线垂直方向,综合了不同功能的开发。每期约40ha左右,用2—4年建成,全区共分7期,用15—30年时间完成。 道路系统 城市快速路—常橙路和城北干道 城市干道——规划区北侧道路和穿规划区的红菱路 城市生活性干道——三井河路,宽40米,断面设计为中间绿化带和林荫大道。 三井河路和红菱路将规划区分为4大块,每大块在80ha左右。每大块再由区内主要道路划分为3中块,每中块用地在30ha左右。每中块再由区内次要道路分为2——4ha左右(特殊地块除外)。 景观设计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三管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7年9月—2020年8月) 为切实加快我校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适合我校发展需要的规划,以指导学校工作。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为宗旨。 2、总体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举“以人为本”之旗,走“和谐发展”之路,将学校建设成队伍精良、管理优化、特色明显、设施先进、校园优美的镇内好学校。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现代化学校,为形成品牌校奠定全面基础。为此,我校积极开拓创新,团结互助,勤奋进取,为圆满完成三年规划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3、具体目标: 一、完善学校建设及教育设施配备和校园绿化。 学校建设及教学教育必备器材配备达标是重点,校园建设和环境绿化是我们今后三年的投入立足点。 具体规划如下: 1、抓紧完善学校的建设,学校的各功能室都将为学生创造更舒适、更现代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享受学习的无尽乐趣。(1年时间) 2、努力进行校园的绿化美化活动。打造花园式校园。(2年时间) 二、追求现代管理 以人为本,追求管理的现代化。学校干部要淡化干部的行政长官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的业务能力。教师要树立“一切为学生、为家长服务”的新理念。学校管理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因

此,要开发全体教师的主体性,充分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创建规范、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促使三管学校能够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规划如下: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领导集体的自身建设,形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和谐、业务精良、管理科学、务实廉洁、乐于奉献”的领导班子。实施人性化亲情管理,一切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愉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2、优化学校物质文化。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变办学现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水平。精心布置校园的静态环境,建设动态的“温馨教室”,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快乐特色。 3、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挖掘学校办学潜力。在此基础上,打造“我们一起快乐学习,我们共同主动发展”的特色校风,以形成和谐快乐、健康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提高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4、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事尽其理的工作环境,以及优胜劣汰、优质优酬的工作氛围。 5、树立学校文化品牌意识,在继承和发扬学校历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丰富学校精神校精神文化,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和谐的学校文化。同时,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力争示范学校达标。 三、深化教育科研 以“如何构建有效课堂”的课题为主,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力求通过学校课题组的实验工作,辐射全校教学教研教改工作,通过学习、实验、培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影响到教师教学行为上的转变,进而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学校将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策略。通过对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发展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方案

交城四中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在要求。我校在新教学楼落成以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制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中国梦”思想体系为根本的行动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强化四风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目标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三、遵循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1、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中国梦”思想体系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2、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同学参与性强、身受广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3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5参与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意发挥学校、班级、学生、家长及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活动,逐步形成规、和谐的校风,科学务实的教风,兴趣浓厚的学风,进取向上的班风。 四、主要容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组织文化渗透在组织的一切活动之中,是组织的灵魂。它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组织特有

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 (4)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城镇体系 (8) 第二节空间管制与协调 (11) 第三节交通网络布局 (14) 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 (15) 第五节风景旅游规划 (16) 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8) 第七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9)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 (23)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3) 第二节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23) 第三节市区四区划定 (25) 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 (26) 第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29) 第一节居住用地 (29)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30) 第三节工业用地 (34) 第四节仓储用地 (36) 第五节城市设计引导 (37) 第六节地下空间布局规划 (41) 第七节旧区更新 (41)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43)

第一节对外交通 (44) 第二节市域交通 (49) 第三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50) 第四节公共交通 (54) 第五节城市停车设施 (57) 第六节城市交通发展对策 (58) 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第二节城市水系规划 (64) 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6)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1)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 (71) 第二节历史城区 (71) 第三节古镇古村落 (73) 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 (73) 第五节文物古迹 (75) 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76)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77) 第一节城市供水 (78) 第二节污水处理 (80) 第三节雨水排放 (84) 第四节燃气 (85) 第五节供电 (86) 第六节供热 (88) 第七节邮政 (90) 第八节电信 (91) 第九节广播电视 (92) 第十节信息化建设 (94)

XX大学专业建设方案

《常州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常大(2012)2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对我校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增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有优势和特色的本科专业,并使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专业建设的原则 1、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强整合,以形成多学科结合、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结构。 2、充分发挥学校在化工、机械、材料等学科的整体优势,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协作和渗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省内有地位、行业有特色的引领改革的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 3、专业建设突出新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加强改造与提升传统老专业,对新办专业进行规范化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基础条件较好、

社会适应面广、有特色的专业;对传统优势专业,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更多品牌专业。 第三条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专业建设规划、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风与学风、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专业特色、招生和就业等。 第二章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的专业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和专业建设标准。 2、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和其它条件的保障提出意见,对学校专业建设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进行审议。 3、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进行审议。 4、对校级(含)以上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的建设进行立项审批和评估验收,并指导各学院的重点专业建设。 5、讨论并决定专业建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本院专业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并制定本院专业建设规划。 2、组织本学院专业建设工作。 3、完成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赋予关于专业建设的其它职责。 第六条学校教务处负责专业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的内在需要。为认真贯彻落实瑞教义[____]57号文件《瑞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瑞教[____]211号文件《瑞安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瑞安市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桐溪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 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 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 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 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1、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2、以主题活动为目标,培植学校教育的团队文化、学习文化、教研文化; 3、以班级文化、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学校文化显性外形; 4、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美化、 绿化、净化、亮化为载体,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 教育质量优质化。 三、基本内容 (一)精神文化: 围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办学育人理念,坚持“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悦地工作,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精 神的家园”的教育理念,强化“崇德、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教育,形成“新实

XX学院XX专业建设规划

XXX学院 专业建设规划(20XX-20XX) 教务处制 二○XX年XX月

填写说明 1.本表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各学院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 所有申报、建设内容均填入本表,无须另附建设方案。 3. 文字部分请用小四或五号宋体,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4. 表格中蓝字部分为填表说明,填表后请清除。 5. 本表请用A4纸张双面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专业建设现状 1.1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按20XX版)专业英文名称 学位授予门类所在院系学院系修业年限专业主干学科 设置年度首次招生年度 获学士学位授权年度首届毕业生毕业年度 招生类别本二□本三□专转本□对口单招□合作办学□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含所有招生类型)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含所有招生类型) 专业荣誉教育部特色专业□批准文号:(文号后加注立项/验收的说明)江苏省特色专业□批准文号: 校级品牌特色专业□批准文号: 承担“十二五”专业建设 项目情况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项目□核心专业□校“十二五”重点专业(类)项目□核心专业□ 1.2教学力量:专业负责人与师资队伍 专业负责人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学历/学位/ 职称职务 电话办公:(短号)手机:(短号)

电子信箱 师资队伍 人员总 数教授 副教 授 高职 比 博士硕士硕博比 55岁 以上 35岁 以下 男教师比 例 专任教师 实验员 兼职及外聘教师 专任教师(按教师编制情况填写,不必重复填写)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个人荣誉 1 (限填1项,下同)2 3 4 实验员系列(按二级学院填写,学院内各专业一致)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个人荣誉 1 2 3 兼职教师(校内.含双肩挑)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个人荣誉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1.2 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04.9-2009.7 ) 我校于2003申办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第一批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新生。为搞好专业建设工作,培养优秀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根据学校总体 规划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规划。 总体目标:通过5-10年建设,每年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2项,为地方服务的科研项目5项左右,建设一支具有3-5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10-15名副教授为教学科研骨干,年龄 结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现有的传感器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测控技 术与仪器综合实验室、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电气测控实验室、智能仪器开发实验 室,使专业实验室配套完整。逐步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为邵阳地区及湘西南地区测控行 业的教学、科研中心。2008年获得本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办学思想 为落实学校提出的“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办学指导方针,本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 围绕这一思路,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本科意识;②明确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重基础、强能力、有创 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创新应用人才,学生在业务上除应具 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劲要足以夕卜,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善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 直接生产力”,来重构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应用三个层次 模块化,每个模块的教学均由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以达到对学生工程基础、 专业技能、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从而探索出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育为根本目标,知 识与能力并重,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较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培育模式;③突出特 色教育,以应用性、创新性教育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室的建 设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④以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基础,实现测控 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宽口径培养目标。

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实施方案

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实施方案 (修订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优化升级,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产业更高端、资源更集聚、空间更广阔、交通更便利、环境更优美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市政府关于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要求,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一)高新区北区是指北环大道以北、南海大道以东、广深高速以南、沙河西路以西围合的区域,总面积2.58平方公里。20多年来,高新区北区为推动我市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以下发展瓶颈和突出矛盾: 1、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农副产品、食品加工,玻璃、塑胶制造,化工生产等低端传统产业用地占高新区北区产业用地的四分之一,且半数以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产业空间布局不优。产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仅为 1.98,大部分早期建设的工业厂房低矮陈旧,无法满足新型总部企业办公、研发需要,也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活动需求。 3、公共技术支撑不强。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检测机构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少,使用效率低。 4、公共配套设施不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园、员工宿舍等公共服务设施亟待完善,餐饮、购物、休闲等商业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5、交通承载能力不足。北向道路阻断,内部循环不畅,拥堵节点较多,公共交通运力严重不足,目前尚无建成地铁站点,难以满足片区工作、居住人员出行需求。

(二)为给产业战略升级提供空间支撑,南山区政府提出加快推进高新北整体更新,助力南山区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在市政府的指导下,2016年8月31日,南山区政府与深投控公司签订了《高新区北区升级改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深投控公司为统筹主体,同时提出“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产业升级、投控统筹”的整体思路。南山区政府负责对高新区北区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园区产业升级政策,深投控公司作为高新区北区的整体运营商,代表南山区政府统筹实施具体工作。 二、总体目标 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立体布局、复合更新的原则,通过片区统筹来实现产业升级、空间倍增和产城融合的总体目标,将深圳高新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探索集约型发展道路并发挥示范作用。 (一)产业升级。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到2020年,高新区北区每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创造工业总产值力争超过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比2014年翻一番。 (二)空间倍增。通过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高新区北区建筑面积由310万平方米增加到66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平均容积率由1.98提高到5,产业用房和产业配套用房建筑面积倍增。 (三)产城融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园、休闲绿地面积由8万平方米增加到16.5万平方米,商业服务面积由3万平方米增加到不低于36万平方米,员工宿舍、保障性住房、公寓面积由43.2万平方米增加到148万平方米,住户由9千户增加到2.8万户。 三、政策要点 在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中,根据产业布局、更新规划和企业需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我校在办学历史和实践中,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过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和正在发展建设的实际,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思想文化、素质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氛围文化建设为主,结合硬件设施建设,分步实施。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以先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学生修德、强能、健体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塑造大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我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校园文化建设要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总体目标是: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的发展阶段,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独特个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使学校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精神、浓厚学术氛围、深厚人文底蕴、鲜明创新风气、幽雅环境和一流文化品位的大学。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的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优秀精神品质,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教育师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专业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________****8* 姓名: ________88 _____________ 学号: 1214048iih 一导言: 1. 调研时间: 2014年寒假期间。 2.调研方法:实地考察、上网、文字资料。 3. 考察内容:家乡近年来变化情况 二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还不到30%,与低收入国家相近,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十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相差更远。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地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成为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区域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一、常州市总体的概况: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

常都市圈。常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2012年常州市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内位居第六位,GDP达到3969亿元。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1949年设市,经度:119.95 ,纬度:31.78。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37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68.68万人。 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二、常州市近年来的改革: 1953年1月1日,常州市为省辖市。 1958年,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常州市划归常州专区领导。 1959年,常州专区改为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仍迁驻镇江市。常州市划归镇江专区领导。 1960年,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 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领导。[3]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镇江地区的武进、金坛、溧阳县划归常州市领导。市区设广化、天宁、钟楼、戚墅堰、郊区5个市辖区。常州市共辖3县5区。 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广化区,将原行政区域分别归到钟楼区和天宁区。撤销溧阳县,改设溧阳市(县级)。常州市共辖1市2县4区。 1993年撤销金坛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金坛市。 1995年调整市与武进县行政区划:将武进县的龙虎塘镇、新桥镇、百丈乡、圩塘镇划入常州市郊区管辖。国务院1995年6月8日批准:撤销武进县,设立武进市,市人民政府驻湖塘镇。 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郊区太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武进市雪堰镇 三、常州市经济的发展: 2012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00.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42.7亿元,增长11.6%。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54.5:42.4调整为3.2:52.9:43.9,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8503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3471美元。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常州人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创造了第一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第一”。清末民初,常州纺织、机械、食品等近代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06年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晋裕布厂,1932年,著名实业家刘国钧建立了纺织染联营模式,在三十年代具有首创意义。常州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了高钧记五金修配作坊,成为改革开放后常州市第一家个体户;1988年,高钧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作为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常州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形成农业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输变电产品制造业规模名列全国第一,并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轨道交通车辆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