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_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_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_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_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

———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华东师范大学 陆留弟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唐玄宗开元年间生)的《茶经》(760年)问世以来,在一千二百多年的历程中,经过中国人对茶的追求和锐意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此曰:“烈火中修身养性,沸水中浮华溢香。在四百多年的历程中,经过日本人对茶的仰慕和执着的冥思,使其变得越饮越神。彼曰:茶室中宁静致远,茶碗中苦汁点心。在此,笔者将两种茶归纳为:以“茶艺”暨养生为主轴的生活之茶和以“茶道”暨修身为主轴的形式之茶。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相同、相通、相异三个层面上的内容。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是如此。所谓相同是指弘仁六年(815年),日本嵯峨天皇首次接受留唐僧侣永忠的献茶之后,即一味地仰慕唐代的茶文化。我把这称为“'唐代茶文化的日本移植”阶段。十三世纪初叶后,荣西禅师用汉文写了《吃茶养生记》(1214年),其吃茶风俗逐渐推广。当时出现的“茶数寄”(好茶者)和“茶寄合”(以茶相会),即反映了日本富贵之家的夸豪斗奢和普通平民百姓之间以茶娱乐的不同风尚。然而,这正与中国宋代风靡于宫廷贵族乃至普通百姓之间的“斗茶”茶会相类似。我把这称为“日本模仿宋人游艺茶”的阶段。十五世纪中末叶时,日本的茶汤由于受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如足利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和战国时代的将军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的推助,并且经过与茶数寄者能阿弥、村田珠光和茶人武野绍欧、千利休等之间的不断地磨合、交融、发展,使得日本的茶汤逐渐摆脱唐风书院式台子点前传统,演变成简单朴素的草庵式小座敷点前形式,最后由千利休(1521-1591)集大成,发展成为日本茶道。并确立起嫡系相承的“家元制度”(长子承袭的制度)。

饮茶就饮茶,为什么偏要冠之以“道”呢?我们常人眼里的茶就是饮茶解渴或以茶代酒,而日本人把饮茶的行为升华为一种精神,以“修身”之道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这就自然形成了在当今中日茶文化交流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相异部分”。而中国茶文化自元、明时期的“泡茶法”出现以后,就逐渐变成当今中国人的“提神养生”之茶。

那么,日本人在“受容”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又是如何“变容”的呢?本文试图对日本人茶道变容过程中的“日本化意识”作一番探究,即比较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中国人的茶“艺”和日本人的茶“道”

当今中国人喝茶主要讲个“艺”字和养生。一时盛行于中国较为高级的饭馆里的“三泡茶”,其饮法是在带有碗盖的小茶碗里放有冰糖、红枣儿、桂圆、枸杞子与茶叶(花茶或绿茶),然后由冲茶者手提长嘴的铜壶,将开水准确无误地冲入小茶碗中。这就是带有艺术性的饮法。据说中国甘肃地区盛行此种饮法。目前中国人喝茶无非有如下几种:第一种为茶杯饮法。采用瓷器碗杯(带盖儿)和玻璃杯。直接把茶叶置于杯内,然后用100度的开水冲泡。这种饮法最为大众化。第二种为盖碗饮法。盖碗以瓷器作成,并附有茶托底,冲泡法与茶杯法大致相同。这种盖碗产于中国的景德镇。碗壁较薄,饮用时得以茶托相助。盖碗法一般在中国比较高贵的家庭中流行,比如《红楼梦》中贾府饮茶基本就采取这种方式。第三种为瓷器小茶碗附带茶壶饮法。俗称“功夫茶”。茶具分别为无盖儿的小小瓷器茶杯、茶壶和如大碗状的瓷器茶盘。把乌龙茶叶置于茶壶(一般为宜兴的紫砂壶)内后加入开水,然后将茶壶置于茶盘上面,用开水自上而下地反复冲洗壶壁,这叫做“壶中蒸318

茶”。随后即可闻其“香”,品其“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沏茶、喝茶、饮茶均讲个“艺”字。

“ぉ茶はぃかがですか。”(喝杯茶去怎么样?)这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话。但是,这里的茶并非指中国人喝的茶,而是指咖啡在内的其他饮料。日本沏茶店里除了供应红茶以外一般不供应其他诸如绿茶、花茶之类的茶。倒是设在路边、车站内外和影剧院内的自动售货机里却醒目地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罐制茶,其中有绿茶、红茶、煎茶、抹茶、健康茶、爽健茶、野草茶、番茶、十六茶、爽香十三茶等等。相比之下,日本各家茶道教室里的茶倒是别具一格,宛如世外桃源的茶。

一位寺院里的日本僧侣曾对美国的习茶者讲述过这么一段话:“当你点好茶喝时,一股暖流回荡在你腹中,进而感到整个宇宙流入体内……继尔会进一步感受到在饮茶的那一瞬间,自己的存在完全是依赖于他人或他物……,要以这么一种心境品尝碗中的苦茶。”可想而知,这时的饮茶既不是解渴的需要,也不是欣赏茶艺,更不是受用功夫茶,而是将饮茶这一行为置于“虚无”之上,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日本人把这种茶称之为“茶道之茶”。

“艺”字在中日字典里有如下释义:①技能、技术、才能、艺术。②种植。③定则。“道”字在中日字典里有如下释义;①道路。②途径。③人行道路。④道理。⑤学术或宗教思想(道教、道家思想等)。⑥技艺、学问。

⑦路程(通过、循道而去、神道等)。⑧行政区域名称(《现代汉语词典》和《大汉语林》)。

可见中日字典对“艺”、“道”两字的释义基本相同。这是因为日语这两个字均来自汉语。但是,具体用法却有所不同。比如,中国人一般不以“道”字来表示人们所从事的一种技艺。所以,日语中的如像茶道、花道、香道、剑道、柔道、弓道、歌道、武士道、书道等按中文说法应该是茶艺、花艺、香艺、剑术(法)、柔术、弓术(法)、歌艺、武士精神、书法。为了方便起见,国内一般采取顺其读音。但这毕竟是日语中的“道”字释义。

中国人的“茶艺”之意源于饮茶艺术化,强调的是让人得到精神享受,一种美妙的感觉……。茶艺发展到宋代变得更为具体化了。主要表现在制茶和饮茶方面。如宋人以“点茶法”(以极细的茶末,开水冲下去后用茶筅用力搅拌,使茶水溶为一体)取代唐人的“煮茶法”(直接将茶和他物置于釜中煮,然后观其汤华后的饽沫状态)后,即将团茶碾碎放入碗中,再以适度的开水冲进去后用茶筅充分地搅拌,使其均匀混和,成为乳状态茶液。这时,表面呈现出极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满碗面,唐宋诗词中把这种现象称为“乳聚面”。接近于此类表现的还有“浮栗花”、“琼乳”、“乳花”、“乳茶”等等。另外,茶末与水有分离痕迹时称为“云脚散”或“散云脚”等。茶液变浓时,搅拌越有力,茶汤便如同胶乳一般,此种现象称为“咬盏”。

王玲氏在《中国茶文化》(1)中谈到茶艺时强调:所谓茶艺,不仅仅指点茶技,还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茶艺人是很讲选茗、择水、备具、烹煮、品饮的整个过程。足见“艺”字意味深长。

关于“道”字的起源,最初出现在西周时代(814)的铜器铭文上。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的后汉时期,《说文解字》(许慎)正式对“道”字释义为道乃行走之道也。

众所周知,中国的道与老庄的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魏书·释老志》中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老子》的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中的第一篇“原道”一开始就点明了“道”作为宇宙本原和万物始基的性质。其中是这样讲的:夫道者,露天露地,廓四方,坼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横四维而含阴阳,宏宇宙而章三光,……。从中可见,“道”字成为古代中国人解释万物的本原。“道”的思想后来被吸纳到道教之中,成为道教的哲理,开始解释一切自然和人生的问题。最后又被儒教以及佛教所融合,成为中国一切哲学和宗教的源头。

因此,在中国,仙人之“道”标榜: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学问之“道”标榜:尊道(礼、义、仁、智、信)师严;善人之“道”标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道”字观在吸收了源于道教的泛神论思想以后,至少没有把这个“道”字限定在最高原理、最高原则、最高境界之中。

日本中世纪史、艺能史学家林屋辰三郎氏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从茶道谈起》中这样说道:“古代的中国,道教具有不同于儒教和佛教风格的独特的一面,它传到日本以后,在同儒教和佛教接触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一条`独家之道',或称之为“道理之道”的道。今天,经过重新审度后,我感到这个`道'岂不可以看成是中

319

国道教的日本式展开吗?”

林屋辰三郎氏进一步讲述道:日本江户时代的“艺能”正因为同道相结合,才得以实现“道”的日本式展开。而这个道既不是出自儒教,也不是出自佛教,而是出自“得道成仙”的道教之道。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取“道”方式是很独特的。

我认为日本取道的思想中,除了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外,同源于佛教的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宗源于中国的南朝宋末,到唐高宗时分裂为南、北两宗。南禅宗主顿悟,北禅宗主渐悟。依顿悟之说,信徒既不坐禅,又不苦行,也不念经,只须顿悟便可成佛了道;而依渐悟之说,信徒必须静坐修行,遏制情欲,甘守淡泊,实为一条艰难的修行之道。这禅宗思想传到日本以后,即被日本的武士和老百姓所接受,由此对日本人的生死观、审美观、劳动观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僧侣荣西曾两次游学中国,将南宗的临济宗引进了日本。同时,把中国的茶种又一次植于日本的背振山(今福冈),使中国茶文化走向日本式普及迈开了第一步。

中国人的饮茶风尚传到日本以后,经过日本人的模仿、探索、冥思,由能乐者能阿弥将小笠原流的礼法引入茶室,从而使室内行礼、行步及点茶方式都采用了传统戏剧“能”的动作,使饮茶上升为一种艺术。后来村田珠光将禅宗的“苦寂”、“内省”等思想引入茶室,通过与佛同饮一茶,祈愿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以后,经过茶人武野绍欧及其弟子千利休对茶汤的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使茶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发展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将禅宗思想介入于茶汤;(二)把代表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亻宅”(wabi)带入了茶汤。进而发展成为众多的日本人所喜闻乐见的“茶道”。“茶道”二字最早出现在《封氏闻见记》(2)。其中写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诗僧释皎然也曾以诗句的形式提到过茶道。有诗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3)“茶道”二字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的文献里出现过。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特别到宋代,茶艺几乎发展到顶峰阶段。

熊仓功夫教授在《论“道”的方法及引向德的通道》(4)中指出:“可以这么说,日本人的`道'极富弹性。`道'并不是出自于人们内部的一种强烈的意志,它是在受到来自于外部限制的情况下,人们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行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这些名目繁多的“道”的形成正是基于他们采取不同行动方式上的一种“求道”的表现。

二、以“华”、“苍璧”比作美的中国茶和日本的“亻宅”美

《茶经》(五之煮)中说:所谓茶华,将茶末一投入滚滚沸水中,即刻产生汤之华。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华。碗中一般呈现出白色和绿色的泡。有时,略显出金黄色彩,因此,唐宋代的诗句把其比作“松花”或“曲尘”。

薤叶照人呈夏夔,松花满碗试新茶。(刘禹锡)

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李群玉)

“松花”即为“华”的一种比喻,也是古人对茶的一种审美表现。以“华”或“花”比作美的唐宋诗句还有: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颜真卿)

投铛勇作沫,著碗聚生花。(释皎然)

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孟郊)

碗转曲尘花。(元积)

沫下曲尘花,花浮鱼眼沸。(白居易)

五品散云脚,四品浮栗花。(梅尧臣)

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梅尧臣)

与唐代茶“华”或“花”等的比喻类同的表现手法在宋代体现的更为突出。比如像“苍璧”就是形容福建团茶(贡茶)的外形、色彩和光泽的美。有诗曰:

320

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梅尧臣)

外家新赐苍龙璧。(黄庭坚)

越侯所贡苍玉璧。(黄庭坚)

我有龙团古苍璧。(欧阳修)

闽侯贡璧琢苍玉。(张来)

上述的“苍璧”犹如绿色的玉石,显得十分庄重美丽。宋代皇帝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茶的表面光泽是根据制作时的快慢而定的。其中分有“青紫”和“墨黑”二种,而高于这二种茶色的即为“苍玉璧”。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宋代,无论从制茶工艺、品饮技艺还是审美意识都达到了顶峰,尤其表现在开始追求茶美。诗句中比喻茶美的词儿有:雪片、若琼乳、乳花浮、蟹眼、鱼眼、细珠落、水脚、茶雨、大玄璧、煮琼靡、鱼眼珠、跳珠、蟹眼汤、铸琼尘、雪芽、雪花乳等等。

日本茶的审美意识在于“亻宅”字上,称之为“亻宅茶”。我不赞成有人将其译成所谓取音的“和美茶”或取义的“枯寂茶”,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一般人能讲得清楚的词。

日语中的亻宅为古语,最早出现在八世纪的《万叶集》中。它表示一种难以念及的落寞情感。随着年代的推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多。如在《百人一首》诗歌中有如下用法:

“与君相会难,至今苦难向谁言?爱焰心内焚,愿做难波航标立,舍身无悔为红颜。”

“情人何处去?一寸柔肠恨几许?罗衣泪不干。徒有浮名实堪冷,独酌苦酒空对烛。”(引自《古典和歌百人一首》李濯凡译本。)

这是两首十分有名的恋歌,从中可以看出“恋情”与“亻宅感”有着特殊的因缘关系。而这种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凄寂之情就是亻宅。它表达了一种无以排遣的心境,后来逐渐地演变成一个表达隐逸者生活感觉的词。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蕴藏着中世纪草庵文学和隐逸居士的审美意识。如平安时期的“物哀”耽美情趣及武士社会中所反映出来的“无常观”的情趣等均与“亻宅”有关。

现在的“亻宅”美意识主要表现在日本的茶道、花道、艺能和俳句诗歌领域。寂庵宗泽和尚在《禅茶录》(5)中讲道:“茶禅的真谛是亻宅,即满足于不足的一种精神境界”。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氏在《日本人的心理》(6)中指出:“亻宅茶道的目的是在于领会`无常观'的基础上,为人生中的不幸而作的思想准备”。日本茶道专家佐佐木三昧氏在《茶道教室》(7)一书中这样说道:“茶道即强调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使自己感到知足,从而产生消除过欲的清贫之心,为此,才有了亻宅茶。”

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年)在他生前一篇不足四百字《心之文》(8)当中曾这样概括道:“茶道的亻宅来自于自身的内心功夫”因此,要有扫清心中的虚饰,方能达到一种无心的精神境界,这便是茶道的亻宅美。

千利休的师傅武野绍欧(1502-1555年)在说明亻宅美时,曾引用过《新古今和歌集》中的藤原定家的一首诗:放眼望去,不见花儿,不见红叶,惟见茅舍,隐于秋暮。绍欧把诗句中的花儿和红叶比作唐代最高级的名物,人们用心去欣赏,然后进入空无一物的“茅舍”,这种达到心中无一物的境地便是亻宅。千利休在谈到亻宅美时曾引用了《新古今和歌集》藤原家隆乡的一首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盼花儿盛开的人们,心情何必那么焦急,山村雪缝露出的嫩草,昭示万紫千红来到。意思是说,你不要老是念叨外部世界的花儿何时开,其实红花绿叶就在你的心中,要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其美。

我认为这两种亻宅感的妙处就在于,绍欧讲的是近乎于“空无”的境界,而利休讲的是近乎于“实有”的境界。前者为幽玄之美,后者为自然之美。日本茶道的亻宅美正是基于千利休的一种自然之美,即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美,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她,挖掘她,她就会自然地在你眼前出现,这种朴素的自然观,使日本茶道的“亻宅”美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综观中国茶文化的“茶的审美意识”和日本茶文化的“茶的审美意识”,我发现前者是基于一种文学上的比拟手法,即把茶比作松花、苍玉璧等来拓展和深化其审美意识,具有抽象的概念,而后者却把表示“失意”和“无常观”的一种意念赋与茶道,以此来求得摆脱一切不尽如人意的烦恼并追求“和、敬、清、寂”的境界,是一种具体的概念。

321

三、“乐感”的中国茶与“苦寂”的日本茶

中华文化史上,流行过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但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是道教。道教以鲜明的中国特色,长期作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

中国的道教在远古时代曾主张“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为极乐”,它来源于代表道家的老庄思想。尤其是庄子的“逍遥”和“游世”,即主张摆脱一切网罗于人身的种种“物的引诱”,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功、无名的绝对的自由世界。这种忘却一切的寻乐或称其为“乐感”的文化形态给与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小的。

中国唐宋诗句中反映以茶行乐的内容很多。例如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就有如下的诗句:

越人遣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芯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轻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丹丘羽人轻玉石,采茶饮之生羽翼。……

在这首诗中,表现茶之乐趣方面有如下三点:(1)饮茶得道;(2)茶好于酒;(3)饮毕羽化。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七碗茶”诗中是这样写的: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这首诗中,表现茶之乐趣方面有如下几点,(1)三碗饮下后,得千字文;(2)五、六碗下肚后,若得仙灵;

(3)七碗饮后,必然成仙。

白居易在《镜换杯》中这样写道:

……

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

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使开眉。

在这篇诗中,表现了茶不及酒乐的一种乐趣饮法。

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兼文人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这样写到:

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在这首诗中,表现了采茶、制茶,尤其是斗茶的一种乐趣。

由上海茶叶学会发行的《茶报》(1999年第64期)中报道了北京朝阳区东北三环路上的“北京五福茶厅”的情况。五福厅设有①享福厅,内设禅室,体现茶禅一味;②惜福厅,内设榻榻米,体现日本茶室气氛;③幸福322

厅,内设八仙桌和清式宫灯,体现道教风格;④知福厅,内设壁炉和藤椅,体现欧陆风格;⑤造福厅,内设小型会议室,体现为商务服务的主旨。在茶艺馆中可以品尝到浓厚、浓鲜、醇和、醇厚、鲜甜等各种茶味。中国各地的形形式式、各种各样的茶馆、茶楼、茶庄、茶屋、茶社、茶房、茶室等,一方面表现了中国茶文化的一种沿袭,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茶的一种“乐感”态度。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茶“乐感”文化因素要少得多。因为日本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把喝茶的乐趣和功效提升到去油腻、减肥胖、醒醉酒、讨清静、除烦恼、助消化、防生癌、提精神等生活文化之中,所以在他们的茶文化语言里就找不到诸如中国源于元朝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表现。日本人除了一般生活性用茶以外,还有一种称之为“茶道”的茶。其饮法源于中国宋朝的“抹茶法”。茶味苦涩,而且连茶叶吞入肚内。四百多年以前的千利休在固定这种茶事仪式时,提出一个显著的观点就是摒弃茶事中的欢乐情绪,相反把禅宗的“内省”与“苦寂”思想融合到茶事当中,使得日本茶道在过了近五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还念念有道地学茶之“道”,据说目前日本全国有数十万人在学习茶道。有名的茶道门派中有著名的“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及薮内流、远州流、有乐流、三斋流、宗和流、石州流、宗编流等。

所谓日本的茶道,就是通过沏茶、饮茶的一整套方式,以茶会友、增进了解、修身养心、学习礼法的一种独特的形式。

1994年初,我曾参加过里千家专为外国人习茶而设的茶道教室学习点茶。虽然习茶次数有限,但留给我的印象极深的。从榻榻米上的走步、行礼、正座和摆弄绢巾(ふぐさ)开始学起,后来又到茶室的洗茶器处(水屋)学习如何清洗茶器,最后进入点淡茶(薄茶手前)阶段,点茶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以正座姿势向参加茶会的客人行礼后,先用绢巾擦茶器和茶碗。接着用长柄杓舀开水倒进茶碗,洗茶筅、暖好茶碗之后把水倒掉,用茶巾(怀纸)擦干,再用茶杓舀一杓半茶末放入茶碗后,舀大半杓开水进去,接着就用茶筅进行搅拌,使其起沫,这就可以献给客人了。当主客(第一位客人)拿起茶碗要喝时,先要向次客(第二位客人)说一声:“先用了”, (お先に)然后面向主人说一声“受领了”(お手前を顶戴します)后,将碗转动两下,三口以内把茶喝完,并且要发出微微声响。然后再把碗转回原样,称赞一番后还给主人。以下次客、三客也要重复上述的动作。

重要的茶事活动一般所需时间为四小时左右。以点浓淡茶为主的茶会所需时间也要在两个小时以上,可见日本茶道中的茶的独特的一面。

四、与“权力”无关的中国茶和与“权力”相关的日本茶

中国庞大的茶文化体系中,到了宋代,尤其自五代起(920年左右),出现了宫廷茶文化并立下了进贡名茶制度,除了老百姓被迫定期向皇帝朝贡珍贵的茶叶而受其奴役以外,未曾发生过很激烈的,由茶而引起的政治斗争。王玲的《中国茶文化》,谈到了茶与其他诸方面的关系,如茶与诗、茶与画和书法、茶与谣谚和歌舞的关系,却没有讲到茶与政治的问题。

然而,日本的茶道文化史中却有过一段“被权力化了的茶”的时候。这一阶段是在日本的战国时代(15世纪—16世纪)。

我认为日本茶道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一说,得从足利幕府的历代将军如何收藏艺术精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名贵品讲起,其中尤以足利义满、足利义教、足利义政等将军为突出,而最具文化独创性的要数足利幕府最后一代将军足利义政了。15世纪中后期为了发展日本茶道文化,他当即招来了由他的亲信能阿弥(能乐者,知茶者)推荐的奈良称名寺的僧侣村田珠光(1423~1502年),让他写了茶汤法则(心之文)一文和其他茶故事,进而为义政能在东山御所(银阁寺)兴建数栋屋子,来推行由珠光所提倡的禅院式茶礼,竭力提倡以饮茶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并且祈祷天下太平。由此可见,足利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政治家)———能阿弥(能乐者、知茶者)———村田珠光(僧侣、茶人)的结合,无疑拉开了茶与权力的关系的序幕。后来,受足利幕府几代将军深刻影响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把茶与权力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了。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名贵的茶具器物的征集欲上。比如在永禄12年(1569年)的《信长公记》中说:“信长已不再满足于金银、钱财和米了,而是对唐朝及天下珍奇物品更感兴趣,“他一下子就征集了包括`初花

323

肩冲'(9)名茶具在内的五件珍品。就这样,信长只要一有机会,就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征集天下名品的工作中去。”我认为这种征集欲的背后多少与政治有牵连。因为战国时代的日本,群雄争霸,混战不休,所以织田信长想借助茶道来统一天下。具体表现在①叫千利休等人出任他的专职茶头,并且要求他们继续制定和完善茶道的仪式及规则;②对于作战有功的武将不给予土地,而是以珍贵的茶器来进行颁奖;③想尽早以一种统治者的新型文化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织田信长死于公元1582年的政变后,由他的部将,后来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将军丰臣秀吉继承了信长发展茶道的事业。

丰臣秀吉在信长被杀后的书简中这样写道:“信长准许茶汤御政”,并且补充说道:“今生来世将永不忘怀”,这样便准许特定的家臣涉足茶道,这就表明了信长生前赋与茶汤的政治性权威。

茶汤到了丰臣秀吉、千利休时代,与政治的牵连就逐日增多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秀吉继续让千利休等人出任自己的茶头一职,其目的就是要使茶汤在战乱中发挥作用。

(二)丰臣秀吉既是一个一统天下的将军,又是一个识茶的茶人,这无疑为他推广茶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秀吉表现在当时收集、收藏有关茶的名器名物的欲望是比信长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特别是在天正十三、四年(1585-1586年)间,分几次展示了以他的名义所建造的“黄金茶室”。这黄金茶室有三张榻榻米的座敷所组成,分别用猩猩皮做成,榻边为藏青色的金栏,当中为织锦锻、里面的材料为毛毡,还设有床龛,除此以外,全部是金光闪闪的茶器物,甚至连绢巾也是用了金栏。而且还是组装式的。天正14年(1586年)的正月十六日,秀吉为了向正亲天皇献茶,专门把该茶室运抵京都。这黄金茶室纯属丰臣秀吉穷奢极欲的象征,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权力之茶”的迹象。

(四)秀吉遵守了信长的遗训,即让特定的家臣涉足茶道。如当时主要掌管外部事务的武将(丰臣秀吉的同父异母之弟)丰臣秀长等也开始涉足茶道。千利休的弟子当中就有不少武将出身的人物。如黑田如水、细川忠兴、古田织部等。黑田如水为习茶还专门记录下了有关内容。他在《茶汤定书》中写了习茶的三要素:①要以清寂的心情去受领茶;②要保持茶碗的清洁;③釜中取水以后,要及时补入。并且补充道:它出自利休,所以一定要严守。足见茶汤在武将心目中的地位。

(五)千利休自办的茶会以及以茶头身份为他人点前的茶会共计达一百七十余次。其中在《利休茶会记》里就记有96次茶会。在那个战事频频的年代里,竟然还能在“百忙之中挤出片刻的闲暇”,而且还有些茶会甚至举行在战事之间,反映了受到权力人物保护的利休流的茶道已深入人心,并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威力,其中“禁里茶会”(10)就是千利休辅佐丰臣秀吉所举行的一次盛大茶会。据说那次茶会是为秀吉于同年获得“关白”(天下最高权力者)称号,为谢恩而设的一次茶会。“北野大茶会”(11)是秀吉平定了九州,凯旋大阪后所举行的又一次盛大的茶会,参会人数竟达八百席之多,而且不问其身份、贫富及远近,连外国人也可参加,可见作为天下之人的茶道这一新型的文化的诞生,意义实为深远。

从足利幕府的历代将军到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他们一方面是收藏家或者是“识茶人”,另一方面却一味想借助这唯一能求得内心精神上平衡的清静的茶道来安慰和统一天下的武将,以求达到通过新型的茶汤文化来辅佐和巩固他们的政权。

我认为,千利休时代之所以能迎来日本茶道的兴盛期,除了千利休本人执着于茶事的坚韧不拔的信念,更重要的是权力保护了茶道且大大发扬了茶道精神。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对世界的饮茶史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世界在接受中国茶文化以后,表现在受容和变容过程中的一种“创意精神”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是当今的日本茶道不失为一种极富个性的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本世纪将是亚洲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要赶超欧美,而且重要的是要挖掘和发扬源于东方的一种哲学理念以此求得世界文明向多样化,即向多种价值观体现的方向发展。从这意义上说,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内所隐含着的“含蓄”和“冥想”也将成为探究人的生命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24

注释:

(1)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1998.6第13页81期89页。

(2)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名的随笔文章。

(3)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句中的一部分。

(4)熊仓功夫:《论“道”的方法及引向德的通道》,《国际交流》第81期89页。

(5)(6)(7)廖枫模:《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三期第12页。

(8)陆留弟译:《日本茶道史话———叙至千利休》(世界书出版公司),1994年4月,78-80页。

(9)当时收藏于京都上京大学字屋内,五件珍品中以竹头作成的茶杓最有名。

(10)天正十三年(1585年)十月七日于京都御所举行的一次大茶会,此次茶会被称为“稀世之盛会”。

(11)天正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日于大阪北野的松原举行的大茶会。

参考文献:

(1)高桥忠彦:《唐诗中的唐代之茶和佛教之考》,《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

(2)高桥忠彦:《从宋诗中观其宋代的茶文化》,《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一百十五册。

(3)布目潮风:《中国沏茶文化史》(岩波书店)1996,10,第2版。

(4)熊仓功夫:《茶道史话———叙至千利休》(朝日选书)1995,12,第五版。

(5)桑田忠亲:《千利休———其生涯与艺术的业绩》(中公新书)1990,5,第6版。

(6)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第7版。

(7)冈仓觉三者,村冈博译:《茶之书》(岩波文库)1999,4,第94版。

(上接302页)

利源竭矣!”(22)这充分说明,蔡京等搜刮茶利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国家富强,而是为了满足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历史证明:在商品经济日渐发展的北宋时期,蔡京等封建统治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将茶叶由通商法改变为禁榷法,使原来商人可以自由贩卖的茶叶成为官府专卖之物,这种做法必然会促使统治集团的腐败,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加速北宋王朝的崩溃。这一切表明,北宋封建统治集团的倒行逆施,其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注释:

(1)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6。

(2)(6)(7)(8)(9)(12)(13)(14)(15)《宋史》卷184,《食货下六·茶下》。

(3)(5)《宋会要辑瑰·食货》30之32。

(4)马端临:《文献通考·征榷考五·榷茶》。

(10)以上引文均见《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40至44。

(11)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总论东南茶法》。

(16)(18)(19)杨时:《龟山集》卷4,《论时事》。

(17)李纲:《梁奚谷全集》卷63,《乞减上供之数留州县养兵禁加耗以宽民力札子》。

(20)《宋史》卷407,《王黼传》。

(21)《宋会要辑稿·食货》32之14。

(22)《梁奚谷全集》卷63,《乞修盐茶之法以三分之一与州县札子》。

325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 ——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 【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思想影响。两者一个是本国主流文化的附属,一个则是本国主流文化的砥柱。相比之下同宗同源,却也各有特色。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日文化茶文化饮茶儒家思想茶道精神审美 【正文】 自隋唐时代以来,中日两国就展开了悠久的文化交流。从政治制度到语言文字,从吃穿习俗到建筑规划,无一不互相影响着。而中日的茶文化交流,更可以说是两国历史交流历程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中国有茶艺,日本有茶道,若是论对于茶的喜爱,两国人民可是谁也不输给谁。 什么是茶道?著有《わびの茶道》一书的京都学派学者久松真一先生是这么认为的: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1] 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精华之一,最初的起源点,就是在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栽种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树主要产于我国的南部。饮茶之风据说源于西周时期。然而唐代之前,中国还没有“茶”这个字。在《诗经》、《礼记》及《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只有“荼”的记载,从唐代的《茶经》开始,“荼”字才“始减一画作‘茶’”。而且在汉代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发现了茶根的医疗作用。直到东汉,人们才开始饮用茶叶。 就这样直到780 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才创立了世界上最早

《中日茶道文化》期末考试

《中日茶道文化》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1.0分)1.0 分 A、6世纪 B、7世纪 C、8世纪 D、9世纪 2传统日本茶道强调的外庭院、内庭院和茶室中,茶室代表()。(1.0分)1.0 分 A、俗世界 B、凡世界 C、清静的世界 D、内心的世界 3《大观茶论》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赵煦 B、赵顼 C、赵桓 D、赵佶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お茶壺道中”主要表现了当时日本人对茶的()。(1.0分)1.0 分 A、蔑视 B、喜爱 C、敬畏 D、反感 6多神教的文化容易导致人产生()。(1.0分)1.0 分 A、罪的文化 B、恥的文化 C、罚的文化 D、荣的文化 7日本茶道中,最严格或最基本的形式是()。(1.0分)1.0 分 A、真 B、行 C、草 D、法 8日本文化中的“南蛮”指的是()。(1.0分)1.0 分 A、琉球人 B、印度尼西亚人 C、荷兰人 D、西班牙人 9茶树发源于中国的()。(1.0分)1.0 分 A、海南岛 B、中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10日本武士道的泯灭之美认为()。(1.0分)1.0 分 A、死的意义高于生 B、死的意义低于生 C、死在某种意义上阻断了重生 D、死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重生 10对于抗炎症有良好的功效的是()。(1.0分)1.0 分 A、绿茶 B、红茶 C、乌龙茶 D、花茶 11日本人将中文的()称为茶碗。(1.0分)1.0 分 A、饭碗 B、茶杯 C、茶碗 D、以上都正确 12斗茶盛行于()。(1.0分)1.0 分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3()最先将连歌的形式运用于茶道。(1.0分)1.0 分 A、村田珠光 B、武野绍鸥 C、千利休 D、古田织部 14《茶之书》的第四章内容是()。(1.0分)1.0 分 A、道教と禅道 B、茶室 C、茶の宗匠 D、人情の碗 15日本文化中的朦胧之美主要是和()相关的。(1.0分)1.0 分 A、霞 B、雾 C、烟 D、水 16関ヶ原の戦い中()最终取得了胜利。(1.0分)1.0 分 A、近卫前久 B、织田信长 C、丰臣秀吉 D、德川家康 17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1.0分)1.0 分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18冈仓天心的四部代表作《东洋的觉醒》《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茶之书》,完成于()。(1.0分)1.0 分 A、1902年-1906年 B、1906年-1912年 C、1912年-1916年 D、1916年-1922年 19受到《易经》等影响,日本文化崇尚()。(1.0分)1.0 分 A、稳定 B、淡泊 C、逻辑 D、变化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摘要:早在唐代中国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 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 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 发展,中国文人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为了佛门的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 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升华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 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对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望大家多 多指教。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 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 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 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 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 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 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 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陆羽在《茶经》中虽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 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 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 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历史文化学院 0601历史学班赵璐 06504033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我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走向。 一、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 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丰满起来,其共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茶对人的实际功效,这就是养生的作用。然而,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重要精神因素就是通过茶艺或茶道能舒放性灵。 中、日两国国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都背负着各自内在的沉重压力。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刚健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而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要休闲、娱情和审美,这时老庄的道家审美观念就起重要作用: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足”“, 吾丧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澹然无极而众美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佛教的传入强化了中国文人的这么一种审美心理。因为禅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因为品茶能放松身心,进入庄禅审美境界,能对人世的艰辛、对生活的苦难、社会的纷争暂时放下,进入一种美的,和谐的境界,因而茶成为中国国民舒放性灵的媒介,特别是中国文人积极进取时娱情的媒介,而面对生活的追求无可奈何时生命的安慰。 日本国民所背负的内在压力远大于中国国民。在古代和近代,日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从天皇到将军,大名、武士、庶民,构成明显的卡斯特社会。在家庭生活中,以性别、辈份和长子继承权为基础的严密等级制度。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行为的细节,以及各个人所处的地位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日本人先是在家庭内部养成了遵守等级制度的习惯,然后把他学到的这种习惯用于政治、经济等广阔领域。几个世纪以来,日本国民把遵守等级制度看成是一种艺术,小习翼翼地“各守本分”。因而,日本国民给人的感觉是彬彬有礼,但却胆怯,有时甚至是战战惊惊。 因为要崇尚和遵守等级,进而必须规范礼仪。日本国民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他们从小在家里就严格训练遵守礼仪,从婴儿开始就被按着头学鞠躬。 他们本身肯定习惯于这种等级制度和种种礼仪,但实际上却是很累人的生活,这需要很强的内在控制力,时时小心,事事小心。 遵守等级制度,恪守种种礼仪,这是他们的内在压力,然而,他们还有更多的来自道德戒律的内在压力。这就是“忠”、“孝”、“偿恩”、“义理”等道德戒律。 “忠”就是要忠于天皇,这在日本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日本人向来赞成至死不谕的忠诚。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时充分显示了“忠”对日本国民的强大控制力:本来至死不屈的日本军人,在天皇的一声令下,放下了武器。“忠”还表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的一切事务中,人们会自觉地尽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尔雅中日茶道文化满分答案

茶的现象已完成成绩: 50.0 分 1 【单选题】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我的答案:D 得分: 0.0 分 2 【单选题】宋代主要以()为主。 A、煮茶 B、煎茶 C、点茶 D、泡茶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日两国传统中对于茶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七碗茶诗》的广泛传播,日本几乎人尽皆知。() 我的答案:√得分: 0.0 分 4 【判断题】茶叶最早被人发现并利用主要是作为一种香料使用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茶的著作已完成成绩: 75.0 分 1 【单选题】《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用茶叶来()。 A、解毒 B、充饥 C、预防疾病 D、烘焙草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 A、6 世纪 B、7 世纪 C、8 世纪 D、9 世纪 我的答案:B 得分: 0.0 分 3 【判断题】唐代人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被尊为茶圣。()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正式茶碗的大量出现始于宋朝。()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茶的分类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茶的六色不包括()。 A、红 B、黄 C、青 D、蓝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主要产于()。 A、安徽 B、福建 C、广东 D、江西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国品种最多的是绿茶。()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白茶属于弱发酵茶。() 我的答案:√得分: 25.0 茶的作用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中国茶饮的三大要素是指()。 A、好境、好沏、好茶 B、好境、好火、好茶 C、好水、好沏、好茶 D、好水、好火、好茶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白族饮茶的风俗中,三道茶依次是()。 A、苦茶、甜茶、回味茶 B、甜茶、苦茶、回味茶 C、苦茶、甜茶、五味茶 D、甜茶、苦茶、五味茶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国文献中,“茶艺”二字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的典籍中。()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海派功夫茶冲泡的铁观音第一道是不能喝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中国茶的理论研究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斗茶盛行于()。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

2020超星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

2020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习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1 茶道起源于哪个国家?() A、中国 B、日本 C、韩国 D、印度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2【单选题】2“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 A、封氏闻见记 B、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C、茶经 D、大观茶论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单选题】4、陆羽亲自设计的技术之道包括( ) A、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B、茶园生产、茶叶加工 C、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D、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4【单选题】7、“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 A、张天福 B、吴觉农 C、陈宗懋 D、庄晚芳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5【单选题】8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种品德() A、性俭 B、忠贞 C、长寿 D、仁和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6【单选题】9、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的() A、茶道是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质量技术标准。 B、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 C、茶道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D、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我的答案:D 得分: 5.0分 7【单选题】11、日本茶道的四规是() A、和、敬、俭、真 B、怡、清、和、真 C、和、敬、清、寂

D、清、敬、怡、真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8【多选题】13、茶具备以下哪几种典型的文化特征() A、示礼至和乐 B、富贵风流 C、检德可行道 D、洁性不可污 我的答案:ACD 得分: 5.0分 9【多选题】14、茶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有() A、以茶待客 B、以茶馈赠 C、婚嫁喝茶 D、祭祀茶礼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5.0分 10【多选题】15、《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涉茶所用器具(): A、二之具 B、三之造 C、四之器 D、七之事 我的答案:AC 得分: 5.0分 11【多选题】16、关于中日茶道参与者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日茶道在民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B、日本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C、中国茶道更具有民众性 D、在日本成为合格的茶人并不需要严格的长时间培训 我的答案:ABC 得分: 5.0分 12【多选题】17、下列属于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A、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 B、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C、中日茶道都是以“和、敬、清、寂”为“四规” D、中日茶道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我的答案:AB 得分: 5.0分 13【多选题】18、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静”既指环境,又指内心。“茶中静品”是怡养心灵的理想方式 B、“静、净”的品茶会让人不思进取。 C、“净”指用水洗去内心的纷“争”,净则清,清则明。 D、“敬”即如若“苟且”,则“鞭”之。对自然、生命心怀恭敬,才能不虚度年华,珍惜分秒。 我的答案:ACD 得分: 5.0分 14【多选题】19、中日茶道差异的主要原因() A、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B、两者的操作方式不同 C、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D、两者的表达形式不同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 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 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其次,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两者也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对比 引言: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来发现其差别。 关键词:茶茶道民族 正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国茶与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

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人们常说,“茶中人生,哲理悠悠”。大概是说的就是饮茶和思茶之人往往能从茶中得到深刻的人生道理吧。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神扎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

中日茶文化比较

要旨 中国のお茶の歴史は三国時代から遡る。長い間中国の茶が世界に影響を与え続けている名作は唐時代の陸羽が書いた「茶経」である。その時からお茶を飲む活動は次第に王候貴族から一般の庶民へと広がった。宋時代と明時代を通して茶道は大きく変化し茶の葉の改良、茶器の発展、また茶道思想の完善を経て、今のようになった。 日本のお茶は平安時代に僧侶の最澄によりお茶の苗を持ち帰た。その後、村田珠光、千利休、豊臣秀吉などの名人が茶道に新しい製作法や禅の思想を導入し日本独特な文化芸術となった。 中日の茶道は自国の文化や歴史の影響により違う所がたくさんある。例えば茶の葉の種類、茶道の規則と過程また国民の性格と美意識などの方面で食い違う。 キーワード:茶道中日文化比較茶道の活動禅 摘要 中国的茶史可以上溯到三国时代。中国的茶在很长时间里对世界产生持久影响的是唐代陆羽写的《茶经》。那时开始饮茶活动就逐渐从王公贵族普及到平民百姓。经过宋、明两代茶道发生了很大变化。茶道从茶叶的改良、茶具的发展到茶道思想的完善逐渐成为今天的样子。 日本的茶最初是在平安时代由和尚最澄从中国带回日本的。之后,村田珠光、千利休、丰臣秀吉等人将茶道引入了新的制作方法以及禅宗思想使之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艺术。 中日茶道因本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在茶叶的种类、茶道规则以及国民性格、美意识等面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茶道中日文化比较茶道活动禅 序論 茶道というと、みんな日本の茶道を頭の中に浮かぶだろう。中国ではいつも茶文化と言う。なぜ日本の場合は茶道と読むのか、それは道というのは日本の伝統的な文化の一つであり日本独特な読み方だからである。みんなご存知のように日本のお茶は中国から伝われ、そして絶えず発展し今のようになった。この点から見ればと中国は日本の先生と言ってもいい。でも日本の茶道は中国のと

中日茶文化的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 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 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 教义并教规。 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 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 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 茶道的虚静之美。 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 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 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 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 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1.中国人品茶注重味觉享受,意态閒适,少问意识形态(表演场 合除外)一杯在手悠然自得,可作个人静静独享又或叁五知己高谈阔论,极之生活化,空间广阔。 2.日本茶道注重意识形态,每一动作不可偏差,甚为拘谨,极度寂静无声,近乎修禅心态。中日两者各有所长,亦各不相融。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从唐代以前

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 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 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 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口 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 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于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无疑,这是 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从是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在《禅与茶》一书 中的考证,南浦绍明带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刘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规章”和“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 抄录为《茶道经》。从《茶道经》中可知刘元甫乃中国禅宗杨岐派 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派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可见,日本的茶道 四规本是来自中国五祖山的松涛庵,一直传到千利休的手里,再次 被发扬光大,成为日本茶道信徒们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从而名扬 世界。 反观日本,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却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 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历千年而不变。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 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比如,最早将中国 宋代寺庙中的饮茶礼仪引进日本的是对日本茶道的创立产生重大影 响的南浦绍明,他于南宋开庆元年人宋遍参名师,师从杭州净慈寺 虚堂智愚禅师。咸淳元年秋,虚堂智愚奉旨为余杭径山寺万寿禅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