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五章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五章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一、选择题

1.数列0,1,0,-1,0,1,0,-1,…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

A.(-1)n +12 B .cos n π2

C .cos n +12π

D .cos n +22

π 解析:选D.令n =1,2,3,…逐一验证四个选项,易得D 正确.

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0,a n +1a n =12

,则数列{a n }是( ) A .递增数列 B .递减数列

C .摆动数列

D .不确定

解析:选B.∵a n +1a n =12

<1,又a 1>0, 则a n >0,∴a n +1

∴{a n }是递减数列.

3.(2013·东营质检)在数列{a n }中,a 1=-2,a n +1=1+a n 1-a n

,则a 2013等于( ) A .-2 B .-13

C.12

D .3 解析:选 A.由条件可得:a 1=-2,a 2=-13,a 3=12,a 4=3,a 5=-2,a 6=-13

,…,所以数列{a n }是以4为周期的数列,所以a 2013=a 1=-2.

4.(2013·东城质检)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log 3n n +1

(n ∈N +),设其前n 项和为S n ,则使S n <-4成立的最小自然数n 等于( )

A .83

B .82

C .81

D .80

解析:选C.S n =log 31-log 32+log 32-log 33+…+log 3n -log 3(n +1)=-log 3(n +1)<-4,

解得n >34-1=80.最小自然数为81.

5.已知a 1=1,a n =n (a n +1-a n )(n ∈N *),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 )

A .2n -1

B .(n +1n

)n -1 C .n 2 D .n

解析:选D.法一:由已知整理得(n +1)a n =na n +1,

∴a n +1n +1=a n n

,∴数列{a n n }是常数列. 且a n n =a 11

=1,∴a n =n . 法二:(累乘法)n ≥2时,a n a n -1=n n -1

, a n -1a n -2=n -1n -2

, …

a 3a 2=32,a 2a 1=21, 两边分别相乘得a n a 1

=n . 又∵a 1=1,∴a n =n .

二、填空题

6.已知数列{n 2

n 2+1

},则0.98是它的第________项. 解析:n 2n 2+1

=0.98=4950,∴n =7. 答案:7

7.数列{a n }中,a n =1n +n +1

,S n =9,则n =________. 解析:a n =1n +1+n

=n +1-n , ∴S n =(2-1)+(3-2)+…+(n +1-n )

=n +1-1=9,

∴n =99.

答案:99

8.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9n ,第k 项满足5<a k <8,则k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S n =n 2-9n ,

∴n ≥2时,a n =S n -S n -1=2n -10,

a 1=S 1=-8适合上式,∴a n =2n -10(n ∈N *),

∴5<2k -10<8,得7.5<k <9.∴k =8.

答案:8

三、解答题

9.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n 2-5n +4.

(1)数列中有多少项是负数?

(2)n 为何值时,a n 有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

解:(1)由n 2-5n +4<0,解得1<n <4.

∵n ∈N *,∴n =2,3.∴ 数列中有两项是负数,即为a 2,a 3.

(2)∵a n =n 2-5n +4=????n -522-94

,又n ∈N *, ∴n =2或n =3时,a n 有最小值,其最小值为a 2=a 3=-2.

10.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a n +1=13

S n (n =1,2,3,…),求a n . 解:∵a n +1=13

S n , ∴a n =13

S n -1(n ≥2), ∴a n +1-a n =13(S n -S n -1)=13

a n (n ≥2), ∴a n +1=43

a n (n ≥2). 又a 1=1,a 2=13S 1=13a 1=13

, ∴{a n }是从第二项起,公比为43

的等比数列, ∴a n =?????

1, n =1,13·(43

)n -2,n ≥2.

一、选择题

1.(2011·高考江西卷)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满足:S n +S m =S n +m ,且a 1=1,那么a 10=( )

A .1

B .9

C .10

D .55

解析:选A.∵S n +S m =S n +m ,且a 1=1,

∴S 1=1.

可令m =1,得S n +1=S n +1,

∴S n +1-S n =1.

即当n ≥1时,a n +1=1,∴a 10=1.

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2a n -1,则满足a n n

≤2的正整数n 的集合为( ) A .{1,2} B .{1,2,3,4}

C .{1,2,3}

D .{1,2,4}

解析:选B.因为S n =2a n -1,所以当n ≥2时,S n -1=2a n -1-1,两式相减得a n =2a n -2a n -1,整理得a n =2a n -1,所以{a n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又因为a 1=2a 1-1,解得a 1=1,

故{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1.而a n n

≤2即2n -1≤2n ,所以有n =1,2,3,4. 二、填空题

3.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的乘积为T n =5n 2,n ∈N *,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________.

解析:当n =1时,a 1=T 1=512=5;

当n ≥2时,a n =T n T n -1=5n 25(n -1)

2=52n -1(n ∈N *). 当n =1时,也适合上式,

所以当n ∈N *时,a n =52n -1.

答案:52n -1(n ∈N *)

4.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33,a n +1-a n =2n ,则a n 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由a n +1-a n =2n ,得a n -a n -1=2(n -1),

a n -1-a n -2=2(n -2),…,a 2-a 1=2.

将这n -1个式子累加得

a n -a 1=2(n -1)(1+n -1)2

=n 2-n . ∵a 1=33,∴a n =n 2-n +33,∴a n n =n 2-n +33n =n +33n

-1. 当n =6时,a n n 有最小值212

. 答案:212

三、解答题

5.已知二次函数f (x )=x 2-ax +a (a >0,x ∈R )有且只有一个零点,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f (n )(n ∈N *).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设c n =1-4a n

(n ∈N *),定义所有满足c m ·c m +1<0的正整数m 的个数,称为这个数列{c n }的变号数,求数列{c n }的变号数.

解:(1)依题意,Δ=a 2-4a =0,∴a =0或a =4.

又由a >0得a =4,∴f (x )=x 2-4x +4.∴S n =n 2-4n +4.

当n =1时,a 1=S 1=1-4+4=1;

当n ≥2时,a n =S n -S n -1=2n -5.

∴a n =?????

1 (n =1),2n -5 (n ≥2).

(2)由题设c n =????? -3 (n =1),1-42n -5 (n ≥2). 由1-42n -5=2n -92n -5可知, 当n ≥5时,恒有a n >0. 又c 1=-3,c 2=5,c 3=-3,c 4=-13, 即c 1·c 2<0,c 2·c 3<0,c 4·c 5<0, ∴数列{c n }的变号数为3.

高中通用技术 第五章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第一节 方案的构思方法(第二课时)同步学案

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第二课时) 备课人:苏进授课班级:高二(1、2、3、4)审核人: 【课时】1 【课型】理论课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方案构思的几种常用方法。 (2).灵活运用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奇特性构思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方案的构思实践。 (3).能制定符合一按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4).通过比较与权衡,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整合各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2、过程与方法 从对台灯的分析、构思、比较与权衡中,抽象出一般技术产品的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比较和权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感受设计的快乐,体验成功与创造的乐趣,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 2.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制定方案的几种构思方法。 2、难点: 如何实现方案的构思,形成满意的方案。 三、预习检测 1.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中哪一步最具有挑战性?概念是什么? 2.这一步和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设计分析”思维结构有什么不一样? 3.你了解哪些方案的构思方法?简单说一说。 四、课堂互动 学习点拨与启示:欣赏具有创意的作品。

自主学习: 5分钟 (点拨提示:请同学们想一下,你对用过的台灯有不满足的地方吗?来改进一下吧!) 任务: 草图展示区: 1.请你设计一款新式台灯,并用草图法展示 2.总结草图法的特点: 草图法——“” 交流学习:5分钟 1.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你所了解的用模仿法构思的方案或产品 将案例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模仿法——“”,其中()是典型的模仿法。 小组合作: 15分钟 1.相关案例分析: ●课本P101古人飞天梦 ●防盗音乐拉链 有一位农民农闲到城里去的时候,看见有些人的手机上佩戴着能发光、发声的“来电显挂件”。他就想,如果将这个东西安到拉链上,那就能起到报警的作用了。于是经过一番设计就发明音乐防盗拉链,在拉动拉链把手时拉链连杆就接通电路并发出音乐。 ●拔棉器 有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女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到棉田里拔棉杆,由于棉杆根系发达,拔起来很费劲,她就想到能不能设计一种拔棉杆的工具。后来,她想到了用“羊角锤”拔钉的原理,经过移植,设计成了拔棉杆的工具,很受棉农的欢迎。 提示: 运用联想法,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广的见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为丰富的想像力。 利用联想法进行方案构思,不一定能使设计一次成功,但它有可能为构思找到一种方法或一条形成方案的路径。 运用联想法进行构思后,不能盲目地实践,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 总结: 联想法是用()展开联想进行的方案构思,用一个字概括——“”2.联想开发:对台灯进行联想开发,并用草图法进行构思成果展示(提示:赋予台灯新的功能,将你的构思和刚才的构思相对比,优化你的构思方案,修改刚才的草图) 介绍你的构思: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 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总结法 〖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投影〗

温度0°C、压强101 kPa 〖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 〖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5章 功能关系和机械能 第1课时 功和功率习题

第5章功能关系和机械能第1课时功和功率 1.功和功率Ⅱ 2.动能和动能定理Ⅱ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Ⅱ 4.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Ⅱ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变力做功的分析. 2.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3.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常与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以及电磁学知识相综合,难度通常较大. 4.本章知识常与生产、生活及新科技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一、功 1.做功的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2.公式. W =Fl cos _α_ (1)α是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l 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2)该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3)功是标量. 3.功的正负. (1)α<90°,力对物体做正功. (2)α>9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3)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2.公式:(1)P =W t ,P 为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 (2)P =Fv cos _α_(α为F 与v 的夹角). 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 1.只要物体受力的同时又有位移发生,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 2.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则说明这个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3.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4.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5.P =Fv 中的v 指的是物体的速度.(×) 6.发动机功率表达式为P =Fv ,其中F 为机车所受合力.(×)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五章第三节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

1.(2012·广东东莞调研)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B .做加速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不可能守恒 C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 .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解析:选D.只有重力做功或弹簧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等于零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D 正确. 2.(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蹦极运动员身系弹性蹦极绳从水面上方的高台下落,到最低点时距水面还有数米距离.假定空气阻力可忽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员到达最低点前重力势能始终减小 B .蹦极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中,弹性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C .蹦极过程中,运动员、地球和蹦极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 .蹦极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 解析:选ABC.到达最低点前,高度始终在降低,所以重力势能始终减小,故A 正确.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伸长量逐渐增大,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大,故B 正确.在蹦极过程中,只有重力与系统内弹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C 正确.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做功有关,重力做功只与始末位置高度差有关,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故D 错误. 3.如图5-3-7所示,用长为L 的轻绳把一个小铁球悬挂在高为2L 的O 点处,小铁球以O 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且恰能到达最高点B 处,若运动中轻绳断开,则小铁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 ) 图5-3-7 A.gL B.3gL C.5gL D.7gL 解析:选D.小球恰能到达最高点B ,则小球在最高点处的速度v =gL .以地面为零势能面, 铁球在B 点处的总机械能为mg ×3L +12mv 2=72 mgL ,无论轻绳是在何处断的,铁球的机械能总是守恒的,因此到达地面时的动能12mv ′2=72 mgL ,故小球落到地面的速度v ′=7gL ,正确答案为D. 4.如图5-3-8所示,一根长为L 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光滑的水平轴O ,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2m 的小球A 和质量为m 的物块B ,由图示位置释放后,当小球转动到水平轴正下方时轻绳的中点正好在水平轴O 点,且此时物块B 的速度刚好为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5-3-8 A .物块 B 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B .小球A 从图示位置运动到水平轴正下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趣味问答:同学,你今天吃糖了吗?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查看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大多数糖符合通式,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单糖 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1 mol mol单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物理性质:晶体,溶于水,有味。 【思考】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葡萄糖分子式为: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演示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 【介绍】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下列性质: (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讨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 2、结构简式: 【设问】由葡萄糖的结构可以预测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 (1)银镜反应: 银氨溶液:在2%AgNO3溶液中边振荡,边加入2%稀氨水,当最初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时的溶液 (2)体内氧化: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问题:葡萄糖在人体内如储存和被氧化?

高中物理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颗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执笔:审核:备课组课时:2课时使用时间:第17周 【学习目标】 1、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 2、理解S,V,a为什么可以合成和分解。 3、知道S,V,a合成分解的一般法则。 4、初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 第一课时新课 【预习作业】 1、什么是力的合成与分解呢?在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时遵循什么定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运动的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与分解。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探究】 一、观察实验和动画,讨论: 讨论: 1、蜡块在水平方向的位移S X是哪段?蜡块在竖直方向的位移S Y是哪段?蜡块的实际位移S是哪段? 2、如果我们记录蜡块从A到B运动的时间t,是否可以求出物体的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和总的运动快慢?怎样求? 3、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有什么关系?结合实验分析。 4、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指哪些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什么规律? 二、例题解析 例1、教材P78页 讨论: ①说明红蜡块参与了哪两个分运动? ②蜡块的分运动和合运动所用时间有什么关系? ③红蜡块的分速度应如何求解? ④求解合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例2、教材P78页

讨论:飞机的速度为什么可以这样分解? 【课堂巩固】 教材P79 (1、2) 【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 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每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 B、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只要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那么它们的合运动也一定是直线运动 D、两个分运动的时间一定与它们的合运动的时间相等 第二课时习题课 一、基本概念练习 1、结合图5-14,两个互相垂直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类型有哪些可能的情形?结合上一节知识谈谈为什么?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3、初速度为5m/s,加速度为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分解为哪两种运动? 二、轮船渡河问题 1、一条河流宽度为180m,水流速度是v1=2.5m/s, (1)若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为v2=5m/s,求: ①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时间最短,则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时间是多少?位移是多少? ②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航程最短,则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所用时间多长? (2) 若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为v2=1.5m/s,要使船渡河的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所用时间多长?

201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漏斗可用于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蒸馏烧瓶可用于蒸馏或分馏,分离液、液混合物;分液漏斗用于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 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C 错误。 答案:C 3.[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液泡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然后用余热蒸干,A错误;萃取剂的选择只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与被提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即可,与密度无关,D错误。 答案:AD 4.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因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萃取后分层时上层为水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D 5.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不相溶,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在上层,可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乙醇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碘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大,可用有机溶剂把它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分离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7.(9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析:对于蒸馏的实验装置,最重要的问题有:①仪器的连接顺序,②温度计的位置,③冷却水的流向(进出口),④防暴沸的措施。

2018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5章机械能第2节动能定理及其应用课时规范训练

第2节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课时规范训练 [基础巩固题组] 1.(多选)关于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 =E k2-E k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式中的W 为不包含重力的其他力做的总功 B .公式中的W 为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做的功,也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计算:先求每个力的功再求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 C .公式中的E k2-E k1为动能的增量,当W >0时动能增加,当W <0时,动能减少 D .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但不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但不适用于变力做功 解析:选BC.公式W =E k2-E k1中的“W ”为所有力所做的总功,A 错误,B 正确;若W >0,则E k2>E k1,若W <0,则E k2<E k1,C 正确;动能定理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均适用,D 错误. 2.如图所示,AB 为1 4圆弧轨道,BC 为水平直轨道,圆弧对应的圆的半径为R ,BC 的长 度也是R ,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与两个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A 从静止开始下落,恰好运动到C 处停止,那么物体在AB 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 A 1 2μmgR B .1 2mgR C .mgR D .(1-μ)mgR 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mgR =W f AB +W f BC ,W f BC =μmgR ,所以W f AB =(1-μ)mgR ,D 正确. 3.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互成60°角的大小相等的两个水平恒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物体获得的速度为v ,在力的方向上获得的速度分别为v 1、v 2,如图所示,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其中一个力做的功为( ) A.16mv 2 B.14mv 2 C.13 mv 2 D.12 mv 2 解析:选B.在合力F 的方向上,由动能定理得W =Fl =12 mv 2 ,某个分力的功为W 1=F 1l cos

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三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知能演练 浙科版必修2

第2课时适应与物种形成 [随堂检测][学生用书P78] 1.以下不是适应现象的是( ) A.香蕉在南方种植,苹果生长于北方 B.鱼类洄游,鸟类迁徙 C.鱼类与鸟类身体都呈纺锤形 D.抗虫棉的后代仍具抗虫性状 解析:选D。A、B、C三项分别是生物体在生活方式、行为、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环境的适应,D项描述为遗传现象。 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C。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B。地理隔离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但物种的形成最终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即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如图所示,图甲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与实验的关系:

2019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浓硫酸同步练习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浓硫酸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常温下可以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是()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稀硝酸 D. 硫酸铜溶液 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 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及对应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干燥氢气 B. 氧化镁熔点高,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C.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 4.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不挥发性) B. 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脱水性) C. 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氧化性、酸性) D. 浓硫酸在白纸上书写的字迹变黑(吸水性) 5.对于下列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A. 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B. 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具有漂泊性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性质稳定,与浓硝酸不反应 D.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6.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铜粉和硫粉混合加热可制得CuS B. 浓硫酸使胆矾变白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SO2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先变红,再褪色 D. 久置酸雨酸性增强,原因是水的挥发 7.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H 2S→ O2 SO2 B. S→ O2 SO3 C. SO 2 → Br2水 H2SO4 D. H2SO4(浓)→ C SO2 8.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 合理的是() A. 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B. 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高一物理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单元测试(A组)

高一物理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单元测试(A 组)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班别 姓名 学号 得分_______ 一.选择题 1.一质量为m 的铁球在真空中从t =0时刻由静止自由释放,则在t =t 1时刻重力的功率是(设重力加速度为g ) A.2112mg t B.21mg t C.2211 2 mg t D.221mg t 2.质量约为0.5kg 的足球被脚踢出后,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向前运动约50m 后停止。假定运动员踢球时脚对球的平均作用力为300N ,足球在地面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恒为其重力的0.06倍,则运动员踢球时脚对足球做的功为下列哪一个数值? A.0.5J B.15J C.250J D.15000J 3.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时间t 后,获得动能为E k ;如果要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相同的时间t 后获得的动能为2E k ,可以采取 A.质量不变,力变为2F B.力不变,质量变为 2 m C.力不变,质量变为2m D.将质量和力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4.物体以100J 的初动能从斜面底端的A 点沿斜面向上滑行,第一次经过B 点时,它的动能比最初减少了60J ,势能比最初增加了45J ,则该物体返回出发点A 处的动能为(不计空气阻力) A.50J B.75J C.40J D.10J 5.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匀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A.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B.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C.物体动能增加量与重力势能增加量之和 D.物体动能增加量与重力势能增加量之差 6.A 、B 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A m :B m =1:2。用质量不计的弹簧把它们连接起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 物体靠在固定板上,如图所示。用力向左推B 物体,压缩弹簧,当外力做功为W 时,突然撤去外力。从A 物体开始离开板以后。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 A. 3 W B.2W C.23W D.W 7.物块A 在斜面体B 上,斜面体在水平恒力F 拉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左运动过程中,A 相对B 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第三节第2课时适应与物种形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浙科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第三节第2课时适应与物种形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浙科版必修2 [随堂检测][学生用书P78] 1.以下不是适应现象的是( ) A.香蕉在南方种植,苹果生长于北方 B.鱼类洄游,鸟类迁徙 C.鱼类与鸟类身体都呈纺锤形 D.抗虫棉的后代仍具抗虫性状 解析:选D。A、B、C三项分别是生物体在生活方式、行为、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环境的适应,D项描述为遗传现象。 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C。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B。地理隔离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但物种的形成最终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即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

人教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课时2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课时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或用途与浓硫酸的脱水性有关的是( ) A .浓硫酸可作氯气的干燥剂 B .浓硫酸滴加到胆矾上,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C .浓硫酸滴加到蔗糖中,蔗糖变黑 D .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可与铜等不活泼金属反应 2.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2SO 、2O 、CO B .HCl 、2Cl 、2CO C .4CH 、2H 、CO D .2SO 、2Cl 、2O 3.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会有白雾生成。下列叙述与该现象无关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D .气态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氧气、HI 、2H S 等气体 B .浓硫酸与单质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22S+2H SO 3SO +O Δ2H ↑浓,在此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C .把足量铜粉投入到含242mol H SO 的浓硫酸中,得到气体的体积为22.4L (标准状况下) D .常温下能够用铁、铝容器盛放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使铁、铝钝化 5.在下列物质的转化中,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①4Cu CuSO → ②2C CO → ③()2433FeO Fe SO → ④()23243Fe O Fe SO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6.下列有关铜与过量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案.doc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的第二课时,由“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教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资料查阅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的查阅有针对性;指导和协助问卷调查小组的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联系,获得杂交水稻F1花粉,组织“水稻”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观察,并拍摄实验小组观察水稻F1花粉的主要步骤和结果. 2作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 3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两个质地、颜色和大小相同的布袋;黑白两色材质和大小 均相同的围棋籽各20颗;数据统计记录表格。总共12 份。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机械能第2课时动能定理及应用课时冲关新人教版

第五章第2课时动能定理及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2017·福建师大附中期中)将质量为m 的物体在高空中以速率v 水平向右抛出,由于风力作用,经过时间t 后,物体下落一段高度,速率仍为v ,方向与初速度相反,如图所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关于风力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风力对物体不做功 B .风力对物体做的功(绝对值)为mg2t2 2 C .风力对物体做的功(绝对值)小于mg2t2 2 D .由于风力方向未知,不能判断风力做功情况 解析:C[对物体从开始抛出到速度再次等于v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可知W 风+W G =12mv 2-12mv 2 =0,可 知|W 风|=W G =mgh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第五章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

1.数列0,1,0,-1,0,1,0,-1,…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 A.-1n +12 B .cos n π2 C .cos n +12π D .cos n +22 π 解析:选D.令n =1,2,3,…逐一验证四个选项,易得D 正确. 2.(2012·保定质检)若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S n =n n +1,则1 a 5 =( ) A.56 B.65 C.130 D .30 解析:选D.当n ≥2时,a n =S n -S n -1=n n +1-n -1n =1n n +1,所以1 a 5 =5×6=30. 3.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0,a n +1a n =1 2 ,则数列{a n }是( ) A .递增数列 B .递减数列 C .摆动数列 D .不确定 解析:选B.∵ a n +1a n =1 2 <1.又a 1>0, 则a n >0,∴a n +1

第一节-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1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日本》教学设计(二)

情 境导入哪些日本工业产品呢? 3、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像刚刚同学们说到的汽 车、电脑、照相机、吸油烟机等 等,由此我们发现日本有大量的 工业产品出口到我国,大街上随 处可见,那么其他国家也是同样 吗? 通过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呢? 日本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带动了日 本经济的发展,接卜来我们来了 解一些有关数据从这些数据中, 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出,日本的经 济咼度发达。 日本一些产品。学生 体会日本发达的工 业,工业产品遍及世 界各地。 体会日本经济咼度发 达,是亚洲唯一经济 发达国家。产生疑问 -日本经济为什么会 如此发达。 供证据创设情 境,从学生身 边的事物引 入,使学生对 事物的认识从 感性到理性。 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到日本的 产品种类很 多,从而产生 “探究为什么 日本会有如此 发达的工 业?”的欲 望,充分调动 了学生自主学 习的积极性。 探 索新知一、学法引领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受到哪 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自主学习活动一 1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教 材17页图文,讨论分析: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力和不 利条件有哪些? (2)日本工业发展具有怎样的 特点 2、明确归纳:日本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正是这种加工贸易形 式,促使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咼 度发达,这点也疋值得我国借鉴 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一 1、阅读教材18页,图7.14日 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分析: (1)日本工业区主要有哪些? 分布有什么特点? (2)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原 因 教师归纳日本工业分布情况及 掌握学习方法 充分阅读文本,培养 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自主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 阅读教材图7.14日 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 带,找出日本主要的 工业区,培养学小组 合作意识。 给予学生充分 的自学空间。 培养学生运用 图表、数据等 信息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培养学生小组 合作意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