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浅析《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浅析《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浅析《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Simple analysis《E major prelude and fugue》

学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音乐学(钢琴)

学号:

学生姓名:

入学年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5月20日

I

浅析《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摘要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总是富有条理,很有逻辑性。他的钢琴作品在其音乐创作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巴赫创作的时代处在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追寻各种情绪的表现手段,在细节上注重装饰,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音乐语言以复调为主,重视旋律和低音声部,大小调和声系统的形成,使这个时期的音乐语言更加规范,音乐手段更加丰富,表现出一种不曾有过的热情,开始强调情感,注重装饰。在他大量的作品中以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曲集最为著名,在巴洛克时期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巴赫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使钢琴演奏在艺术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中以此首作品为例,对巴赫的写作手法与作品构思及演奏特色等进行分析,通过主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织体写作、演奏技法,多个方面来表现复调的最高典范,阐述这位伟大作曲家的情感风格与审美观念,以及复调这个音乐体裁所特有的魅力,他的别具一格带来的是作曲家巴赫独特的标志,在钢琴艺术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前奏曲;赋格;曲式分析;演奏分析

Abstract

Bach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usician in Baroque period, His music composition is full of logic. His piano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music creation. Bach's age in the baroque period, music style pursuit of various emotional expression mean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coration on the details, emphasizing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dramatic contrast, mainly polyphony music language, pay attention to the rhythm and bass line, and the formation of a sound system, make the music of this period more formal language, music means more rich, showed a of passion, began to emphasize emo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decoration. In a large number of his works in polyphonic works twelve equal temperament most famous album, in the baroque period piano works, has been one of the very major has its own unique charm. Bach polyphonic music he put development into advocate tone music, greatly enriched the music's expressive force. He established a keyboard instrument principle of twelve-tone equal temperament, and also make the piano in the arts have further deepened. In the piano, twelve equal temperament, prelude and fugue in e-flat major "is representative works. First works as an example, on the concept and playing Bach's writing technique and work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such as through the main melody, mode, tonality, melody structure, texture writing, playing techniques, multiple ways to represent the highest model of polyphony, to illustrate the great composer's emotional style and aesthetic idea, and polyphonic music genre this peculiar charm, he is having a unique style of the compos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unique logo, has an indelibl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iano art history.

Key words: prelude; fugue; The buckling analysis;Performance analysis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录 ................................................................................................................................. III 引言 .. (1)

一、创作背景与写作特色 (2)

二、前奏曲与赋格分析 (3)

(一)前奏曲 (3)

1.概述 (3)

2.曲式分析 (3)

3.全曲总结 (6)

(二)赋格 (7)

1.概述 (7)

2.曲式分析 (7)

3.全曲总结 (12)

三、演奏技法 (13)

(一)严谨地分析 (13)

(二)严谨地演奏 (13)

1.前奏曲 (13)

2.赋格曲 (1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引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诞生于巴洛克音乐时代的晚期,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谨,感情内在,赋予哲理性,逻辑性。巴赫的音乐体现了人类的知性与天性的一致。天性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知性为大智慧的高妙构造。他创作的《十二平均律》被尊称为“音乐圣经中旧约”,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巴赫的音乐风格。

巴赫陆陆续续写完《十二平均律》,虽然都是采用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体裁,但在织体、节奏、调性等方面,形式丰富变化及演奏技术方面却各有特色。他的创作使用了德国典型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曲》等。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集中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他的作品充满着人文情怀,旋律打动听众,可以说是在用心表现音乐的艺术家。巴赫的音乐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结构严密、感情内在,赋予哲理性和逻辑性,常常表现出坚持不懈的倔强、坚定不移的信念,并以辉煌的高潮结束。巴赫的复调音乐理论对欧洲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巴洛克时期著名德国作曲家、杰出的演奏家,是欧洲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音乐家之一,同作曲家亨德尔和D.斯卡拉蒂齐名。

他的创作使用了德国典型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曲》等。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集中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他的作品充满着人文情怀,旋律打动听众,可以说是在用心表现音乐的艺术家。

一、创作背景与写作特色

巴洛克时期出现了很多音乐家,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向启蒙运动发展,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社会如此动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造就了音乐史上集大成者,“音乐之父”巴赫。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语言以复调为主,更加注重旋律声部、大小调和声系统等,在细节上注重装饰,强调情感和音乐内涵。使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语言更加规范,音乐手段更加丰富,表现出一种不曾有过的热情,开始强调情感,注重装饰。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爱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是巴洛克时期著名德国作曲家、杰出的演奏家,是欧洲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主要强调音乐总体的一种新奇、大胆、快速的音响。巴洛克时期在此基础上寻求各种情绪的表现手段,在细节上注重装饰,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

《十二平均律》是巴赫钢琴复调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平均律是欧洲音乐的基本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改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法,更加方便转调。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曲。在主题上彼此并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靠调性与内在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调性的表现和调性之间的关系,都充满了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这种律法虽在18世纪已经被提倡,但一直未予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

二、前奏曲与赋格分析

(一)前奏曲

1.概述

钢琴音乐的世界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钢琴前奏曲。前奏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只是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常在同一调式或调性的其他乐曲之前演奏,有即兴的性质。音乐巨匠巴赫继承与发展了这种体裁,常与赋格、组曲、合唱等连接成套出现。

2.曲式分析

此首前奏曲比较特殊,它本身就是一首“前奏曲与赋格”,当然还不能作为真正的赋格,其长度是普通前奏曲的两倍。在多声部音乐中,由于旋律组合方式不同,给人描述的场景也不同,前奏曲BWV852,,各个声部都有要演奏的旋律,然而把他们组合后就会表现出另一番感觉。左右手的旋律、波浪式的交替重复出现,使每一乐句都保持着联系。此首前奏曲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第一小节至第九小节):呈示段

第一小节为主题,是主要旋律声部(动机),采用音阶型四音音列的回音音程,内含四度音程。如图2.1。

图2.1

从第四小节开始次中声部与低声部对主题旋律进行下行紧缩模仿,然后转为高声部与中声部对主题旋律进行三度向下紧缩模仿,第九小节舒缓级进上行,准备过渡到中段,低声部由属音连接第二段,提前做好“属准备”。如图2.2。

图2.2

因而可以推断,此段为收拢性乐段。第一段是以和声运动为本质,附着各种辅助和声,整体来看只是一个由主到属的和声运动,第一段由持续音来牵引着旋律的进行,主持续音到第七小节转到属持续音。

第二段(第十小节至第二十四小节):中段

此段为对比主题中部,从四度跳进开始,次中声部四度向上连接级进向下,以四分音符为基础节奏,是中段的主要写作手法、基本模式。中段部分是以属为主要前提下进行和申引,和声变化频繁,几乎每一个四分音符都有和声运动。具有过渡的性质。

如图2.3。

图2.3

三段式的中段形成新主题并置,以不同的节拍、和声变化与两端平稳地进行,形

成鲜明地对比。第14小节在主调的属和弦上,由属调性结束中段,形成“属准备”,

以便顺利引入再现段,增强中段与再现段之间的和谐。如图2.4。

图2.4

第20小节至22小节,作为进入第三段的铺垫。其中三次出现下行四音元素,通过补充第一段的片段,在第二段中展现,预示着将过渡到相同特点的第三段。

如图2.5。

图2.5

第三段(第二十五小节至第七十小节):再现段

第三段属于变化式的再现,是此曲高潮与总结的部分,在强化四度向上连接级进向下,音阶型四音音列的回音音程基础上,扩充了主题,在多个声部同时进行主旋律的改变。将动机运用在四声部空间范围内,同时综合。使时间与空间都达到一个新的密集程度。把乐段一与乐段二的特点等融合创造出不一样的演奏手法,却是一样的主题旋律。此曲以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为主,由主题旋律与中段基本模式衍生出八分音符。如图2.6。

图2.6

此曲一直在降E大调上,围绕新的主题发展,第27小节至31小节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降E、G、降B三个音的支柱作用和稳定性。其他F、A、C、D四个音则给人以不稳定感,并直接间接地用大小二度的音程关系倾向三个主音,从不稳定关系解决到稳定关系。如图2.7。

图2.7

此段把这四种节奏单位全部运用,并且主题中的四度音程,在各个声部都有所体现,变化的模进、紧促的节奏和多变的音符,相互交织,构成复杂的再现段。如图2.8。

图2.8

3.全曲总结

总体来说,这首前奏曲也是一首赋格。第一段采用单一主题的结构方式,和声、调性没有太多变化,只是对主题旋律进行各种方式的模仿、重复,体现出呈示部的基本音乐性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一段的旋律线条很清晰、很流畅;第二段就不同,旋律线条变得复杂,相互交错。感觉出第二段和声变化的“动”与第一段和声变化的“静”,形成强烈地对比。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时值、不同的声部,展现相同的核心—四度音程。乐段一与乐段二成为乐段三的主题。把四度音程通过重复、变化、衍生等手法,在和声、声部和密集度上运用。值得一提的是,全曲随时可以找到主旋律的影子。

主题旋律多次进行旋律模进,织体特征建立在四部和声基础上。反复在各个声部模仿、移位达20次之多。每一次的旋律模进都是一次对分解三和弦的装饰。主要旋律声部与其伴奏声部多次进行“和声模进”。主要动机高低声部交替上行模进,使音乐气氛紧张起来并逐步向前发展。如图2.9。

图2.9

此首前奏曲中,自始至终都在主调降E大调上活动,根据调号为三个降号,可以分析出可能是降E大调或是c小调,通过和声连接走向,多数会回到主音,在结尾小节,很明显地合一看出是降E为主音的大三和弦。主音降E向上形成的和弦,所以是采用了大调式,曲中自然大调与和声大调互相衬托,其中自然大调感情色彩明亮,而

和声大调由于降Ⅶ级的缘故,调式的感情色彩会比较暗淡、柔和,有点像小调的性质。

(二)赋格

1.概述

赋格,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和曲式特点是复调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集中地体现了复调音乐的思维和特征,建立在模仿对位的基础上,是模仿对位最高和最为成熟的表现形式。赋格的主要特点是声部模仿,感觉就像是在声部上的你追我赶。

巴赫的音乐世界通常是以一个中心点蔓延开来,再用一些简单的元素构建起来。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运用,比如简短精炼的单一主题、四五度模仿、固定声部、主题与间插部的交替、转调原则、主属调轮流进入等等一系列典型写作特征,并创造了展开部分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十二平均律》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2.曲式分析

这首赋格最大的特点是整体性、完整性。从主题、对题、声部组合方式、空间距离的相互关系,间插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这首赋格的特点。这首赋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第1小节至第17小节)、展开部(第17小节至第22小节)、再现部(第22小节至第37小节)。共出现9次主题(答题)、9个间插段,主题(答题)与间插段都相互隔开,9次主题(答题)也由三个声部轮流出现,一共三次轮流。

第一段(第一小节至第十七小节):呈示部

第一、二小节作为主题旋律,由两个动机组成,从主三和弦的属音作为起点,休止后转入属调降B大调,结束停在新调的主音上。主题的开始尤其重要,也是最能引起注意的部分,所以将最富有表现力的、个性较突出的音调与节奏型放在最开始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主题走向就是降E进行到降E的进行,相距一个八度,产生相对的空间感。主题从降E调属音开始进行,让主题一开始就明确调性。主题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动机,一开始便四度下行,然后又回到平衡点,以波浪式的音乐形式来表现主题的特征,做到平衡匀称的效果。但这不是说合为一体了,而是寻找属音开始下一个乐句。

紧接主题的小结尾,直接连进对题,小结尾起到调性转换的作用,将对题与主题结合在一起。主题的结束音停在属音上,有转入属调的倾向。但是在第三小节,原调上的答题从主音开始,巩固了主调降E大调。第一主题紧接连进对题,通过小结尾过渡,对题与主题结合在一起。在每次表达主题旋律时,用一些装饰音或是变化音来活跃音乐的气氛,不会感到死板。比如颤音。如图2.10。

图2.10

连接第二间插段,对第一间插段做出了材料延伸,织体的写法变化较多,两部分都是采取模进的写法,第一部分材料根据主题中的动机音型(四个十六分音符连接)变化而来,第二部分都是采取模进的手法,也是左右间插段的主要材料。如图2.11。

图2.11

在第六小节,主题出现第三次,回到主调在低声部进入,是个完整的三声部,第三间插段运用了对题的节奏和音型,并且扩大了表现形式,加入了新的织体元素,四分音符和附点,表现出新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个间插段的篇幅比小尾声要大得多。如图2.12。

图2.12

在第11小节至12小节,主题第四次出现在高声部,保留对题,对题是按照调性的转变而发展变化,在这其中附加了一个新的声部,提供联想的空间。第四间插段,是此首赋格曲最长的间插段,也是从呈示段到中间段的过渡,很值得注意。此间插段,

一直持续到第17小节,以半音级进下行c,c- 降B- A- 降A- G- 升F- F- E- 降E- D- c ,完成c小调终止式,所以说弹奏中要注意调性的变化和主题的走向。如图2.13。

图2.13

呈示部是建立在降E大调基础上的四声部赋格曲,以主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来叙述,主题先由主调属音高声部进入,有间插段连接,主题结构没有变化,主题(答题)在主调主音次中声部上回答,然后主题(答题)又回到主调主音低声部上开始。第四次主题(答题)又使用主调主音高声部进入。呈示部中主题与答题进入时有一个固定对题伴随,主题与答题前后四次进入,相互补充进入,这样使呈示部扩大了一倍,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展开。调性排列为:

降E(属)-降E(主)-降E(属)-降E(主)

第二段(第十七小节至第二十二小节):展开部

主题第五次出现,是在中间声部的第一次进入,前一个间插段是由c小调结束的,用作引出主题进入新的调式,所以这段主题由c小调开始进行(主调的6级),是降E大调的平行小调c小调,用来保持对题的完整性,同样使主题进入时增加了新的色彩。间插段落,这是出现在呈示部后面的一个间插段(其中间有一次主题的补充加入),在六小节内有一个完全终止,结束在c小调的主到属。中间部分的主题在中音部c 小调主音进入。织体上保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在旋律上穿插级进向下。如图2.14。

图2.14

第19至20小节,第五间插段,不难观察出这是根据第二个间插段变化而来,旋律一样,采用了倒影,模仿呼应。如图2.15。

图2.15

主题第六次出现在低声部,第21小节,出现离调转到g小调(g小调主音,c 小调属音),变化音升F,是这首赋格曲的展开部分。如图2.16。

图2.16(1)

图2.16(2)

展开部是在主题与对题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升降、变奏、扩大或缩小等写作手法加以分解和吸取,来呈现此首赋格曲展开的部分。调性排列:Cm-Gm 第三段(第22小节至第37小节):再现部

第六间插段更是调性展开、不断离调的过程,体现出调性的复杂。从22小节到25小节,在只有4个小节的间插段中,出现了6次离调模进,先是以小节为单位,接着紧缩到半小节为单位。

第22 小节,变化音还原E,离调到g小调;紧接变化音降D,离调到f小调。第23小节,返回至原调降E大调。第24小节,变化音降D,离调到降A大调;紧接变化音还原A,离调至降B大调。第25小节,变化音还原A,离调到c小调;紧接返回主调降E大调,进行或者连接到下一主题。如图2.17。

调性排列: Gm -Fm -降E -降A -降B -Cm -降E

图2.17

第三个循环,在第25至27小节,主题第七次出现在低声部,主题、对题、答题都很明显,坚持在主调上回答,在答题与对题之间的声部,产生一个新的补充,在保持主题的前提下,会有自己的空间,再现部基本都是紧接模仿。第八次出现在高声部,主题旋律中,因还原A,故为降B大调,同上述。紧接第八间插段,这次间插段是将第三个间插段进行倒影得到的。

最后一次的主题旋律在中声部出现,紧连接间插段,但是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对题。而是在做好直接结束的准备时,加入c小调阻碍进行,然后引申出结束,做到完整、完美的终止式。

再现部,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再次展现的部分,总结了前面部分的发展,也具有中间部发展的特点。但是怎样吸引住大家,而不会因为是再次展现的部分,可能会原封不动地重复呈示部,就觉得不需要再看了。所以,再现部的开始部分,重复呈示部的调性(主调与属调)。但是,此首赋格的再现部,使用不断的离调,给人以严谨的逻辑感,是带有变化性、富有动力性的再现。再现部从第22小节开始,主题(答题)上、中、下声部都考虑到了,调性也都是建立在主和属的基础上,主题进入时由固定对题伴随。再现部从第22小节开始,主题在低音声部主调进入,第二次答题(全曲

第八次)在高声部下属调进入,第三次(全曲第九次)答题是在中声部主调进入的。进入的声部,调性与呈示部都相同,呈示部主题描述正好与再现部相错,与再选部分相补充呼应。在赋格曲的再现部分采用紧接模仿时,则更带有总结全曲的性质,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每一个紧接模仿的后面,都有一个间插段。调性排列:降E大调- 降B大调- c小调(降E)

尾声部分,再现段主题从主调进入,中间转入其他调上去,主调不够稳定,通过结尾来加强和肯定主调的调性。使用下行级进模进,像搭桥一样,将再现部结束,顺利完成结尾,起到节奏上的补充作用。

图2.18

3.全曲总结

总体来讲,这首赋格的隐形特点是它的空间特色,主题旋律在三个声部的进行中,距离时而远、时而近,相互缠绕,又相互躲避,在声部复合中实现时空扩大,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形成时空一体化的组合。当主题在一个声部出现,过后的答题模仿都是在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的附属调上出现做紧接模仿,可以分析答题做的主题模仿,在音程上大都相差四度、五度以上,都从强拍进入。全曲都是采用紧接模仿来描述主题不同的位置,由于9次主题在时值上、节奏上以及旋律走向都和主题保持一致,视为定格式紧接模仿。在第36小节处,低声部出现了属音的持续音,从这里开始为尾声部分。

还有,此首赋格曲,所有的主题、对题和间插段都是固定的材料,调性上也很完整。

属-主-属-主║-平行小调-║主-下属-主

(呈示段)(展开段)(再现段)

三、演奏技法

虽然这首《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两首曲子构成的。但都是用赋格曲的写作手法来诠释,同时,两首赋格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严谨地分析

平均律属于复调作品,很多作品在结构特点上,对位严谨。“严谨地”是巴赫《十二平均律》最有价值的演奏特点,在触键、力度、乐感等方面,有意识地控制乐曲旋律的一种演奏手法,演奏出谨慎、清晰并富有表情的影响效果,双手的触键、音色的把握,和声的控制上十分讲究。这其实就是给演奏者一个难题,不论是主题、对题或是答题,演奏者必须要把他们交待清楚。不仅要把各个声部弹奏地清晰、干净,让他们具有独立性,还要将各个声部连接起来,使他们相互衬托、相互对比,从而形成均衡统一的效果。

句子的感觉和呼吸是赋格的关键。其中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力度和速度,巴赫的作品在力度上变化较小,基本不变。但是这不排除在某些段落里夸张的强弱变化。强弱分明的演奏方法不能用到前奏曲与赋格曲中。要把力量由肩膀传送至指尖,手腕平稳,每个音的触键要有连贯性,贴键触键,每个音要做到声音饱满圆润,表现出巴赫音乐的古朴与典雅。所以在处理装饰音上,不要弹奏地太快、太断、太夸张、太华丽。使用踏板上,可以在手比较难连接和单音延长的部分,给人连贯却不模糊的感觉。在《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中,更加有所展示。赋格曲演奏的特点,演奏不是按照左右手划分层次,而是按照旋律线条划分。

(二)严谨地演奏

1.前奏曲

这是一首有四个声部的赋格曲。第一部分,在演奏上要注意旋律线条在左右手的流动,既要突出旋律线条,也要注意和声效果。连接第二部分的过渡,要像流水般划过,不要有生硬的感觉。第二部分完全换了一个风格,大都使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演奏,演奏时应注意手指触键的部位及手指力度的调节,尽量让四个声部做到同时进行,并力求做到一气呵成。四个声部同时进行时,要注意和声的清晰度,手指的移动要尽可能柔和,让连线起到呼吸的作用,切不可产生混浊的音响效果。在第三部分,使用变奏、密集等写作手法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动机,所以左右手的配合很重要,将旋律声部突出却又不是张扬,相继前进,最后一起到达终点。

2.赋格曲

这是一首有三个声部的赋格曲。其中,主题动机很明确,主题、答题还有对题位

置很规整,各自出现在各自的位置。第一部分,主题动机单独从高声部出现,引起关注,随后,主题动机换到低声部出现,接着,从中声部进入。主题声部交替出现,左右手交替使用。装饰音部分,找出重点,整体上轻巧地弹奏。中间部分,离调比较多,要将变化音清楚地弹奏出来。第三部分,就是将呈示部分再一次演奏,要注意这一部分加入了很多离调的成分,变化音要找准,体现出离调的感觉。

结论

《十二平均律》是巴赫复调钢琴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富有装饰性,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古典音乐向浪漫音乐变化的转折点,而这个时期在音乐上形成的创作风格则是复调手法。追求热情的情绪变化、高涨的感情起伏,更多的使用很夸张、很极端的修饰手法来展现音乐的戏剧化。总的来说,巴洛克时期音乐特征是通奏低音、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大小调体系趋于成熟、器乐与声乐并行发展、体裁进一步发展、高超的演奏技巧开始受到重视。

文中通过分析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曲,可以得出复调音乐中,各声部中的相互模仿、相互对位,是最成熟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段主题旋律是困难的,要想主题旋律让人难以忘怀,就要创作一段能与若干同时进行的曲调和谐结合相得益彰的主题旋律,困难会更大。

前奏曲中,原本是用来即兴演奏的乐曲引子,被巴赫运用并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音乐体裁。而赋格曲却是要通过同一个主题,来表现不同的写作手法。但是,都含有复调音乐的特点。复调中的主题旋律是这首曲的永恒,想十分把握地表现主题,多读、多想、多听、多弹。只有能分析主题、会分析主题,才能向成功迈进。

参考文献

[1]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Z]湖南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31-35.

[2]赵德义,刘水平.复调音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64-396.

[3]陈铭志.赋格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3-28.

[4]赵晓生.平均律新解[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238-342.

[5]威拉德·阿·帕尔默,唐哲.平均律曲集[Z]美国:美国阿尔弗雷德出版公司.2007:180-210.

[6]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49.

[7]徐丽雯(台湾).音乐大师[M]台湾:南海出版社.2007:1-12.

[8]王安国.复调写作及复调音乐分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70-239.

[9]赛欢欢.巴赫十二平均律作品合理性分析[M]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18.

[10]潘婧.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演奏特点[M]吉林省:吉林师范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28-34.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1.1 项目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承办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 项目建设地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1.2 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报告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研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1.3 承办单位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1.4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1.5 项目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 建设地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2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3 项目投资与效益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市场分析及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2.1 绿色农产品市场分析及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生产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市场前景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法律赋于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制度.。在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任务,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并体现了政府承担的基本社会保障的责任。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制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 目前全国大多数实施的来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很多问题,以湖南省株洲县为例,这个县农村低保全面实施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中,各项工作和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人民群众也基本上满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株洲县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重要,在农村的低保工作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仍需广大民政工作人员继续努力。 1、保障不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救助金较少,救助水平低。 目前,株洲县仅只把农村特困户即因病,因残,因灾或因文化水平低,智力低下导致家庭生活困难,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家庭纳入保护范围,而这只仅占农村人口的1%,实际上未能做到应保尽保,而且救助水平低,贫困的家庭的生活仍旧非常困难。 2、没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及其筹备机制,当前农村低保所需资金主要是以县里和市里的财政预算为主,再者就是中央省市给予适当的补助,怎么样补助,补助多少,基层在把握低保资金总量上存在很大困难。 3、低保工作平台弱。缺乏相应的工作人员,农村低保工作关系是千家万户,量大,面广。目前,每个乡镇只有一名民政助理,而且还身兼数职,工作难度非常大,缺乏相应的工作经费。 4、农村低保对象确定难,农村低保对象是由村里上报到乡镇,然后由乡镇核实认定,村里的干部好多都认为确定低保对象比较难,一是不知道怎么样才是低保的保障范围,所以,这就导致了村里的工作的武断和专制,由村干部评议确定,有些村因为村里的贫困户很多,低保所给的人数名额较少,没纳入低保的贫困户对村干部有很大的意见,引发了不少的矛盾,工作很难。因此,需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 二、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1、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剧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例如: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东部地区发展远远高于西中部地区。所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助于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克服市场的负面影响,缓减农村区域间的收入差异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转轨。 2、对于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用突出。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消除贫困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脱贫致富仍然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力减少贫困人口,早日实现扶贫攻坚目标;有利于改善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生活自立条件,激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党群、干群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动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说明

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说明 一、政策依据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第十条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须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二、提标理由 (一)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今年自治区为民办实事困难群众救助项目任务之一并列入设区市绩效考评指标。根据3月27日全区社会救助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各市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要达到550元/人.月以上,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要达到3600元/人.年以上。此项工作是今年自治区为民办实事困难群众救助项目任务之一,并列入设区市绩效考评指标。2017年,我市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560元/人.月,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3440元/人.年。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未达到自治区要求,需要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 (二)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是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有关文件要求的措施之一。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厅发〔2017〕60号)“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低保标准尽快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加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要求。2017年,我市深度贫困地区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3200元/ - 1 -

人.年,低于现行自治区扶贫标准线3300元/人.年。2018年,自治区扶贫标准线计划提高到3600元/人.年,为做好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需要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 (三)自治区要求我市今年建立城乡统筹的低保制度。根据全区社会救助工作会议部署,我市在今年要实现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和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的同城化,即统一各县(区、开发区)的城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目前我市执行两个不同的城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且城区(开发区)低保保障标准高于县,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需要将县的城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与城区(开发区)一致。 (四)提标后2018年城乡低保资金仍可以保障。今年第一季度,中央、自治区下达我市上半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2.6626亿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包括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三项资金),县(区)年初结余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0.7539亿元(可统筹用于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各县(区、开发区)财政预算安排0.5711亿元,三项资金合计3.9877亿元。自治区下拨我市2016年下半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35亿元,2017年下半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4294亿元,今年下半年下拨给我市的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将不会低于1.43亿元。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后,2018年4-12月预计支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如下: - 2 -

浅析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的措施

浅析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的措施 发表时间:2019-01-24T09:51:29.727Z 来源:《河南电力》2018年16期作者:李鑫刘超 [导读] 配电管理和配电自动化技术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积极提高配电自动化管理水平 李鑫刘超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供电公司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配电管理和配电自动化技术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积极提高配电自动化管理水平。阐述了配电管理中实行配电自动化的目的,论述了实用型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完善配电管理自动化的主要措施,以期为我国供电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配电管理;配电自动化;电力技术 在国民经济飞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电力负荷越来越重。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电力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配电管理和配电自动化水平也应与时俱进。在供电管理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供电指标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要继续提高供电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一、配电管理中实行配电自动化的目的 提高配电管理水平的目的是保障配电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促进配电运输经济效益的提升,最大程度地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支出。而实现配电自动化能有效降低供电和电路维护造成的隐性经济损耗,使国家供电管路系统最优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具有突出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定位能力和高负荷分摊功效,能有效定位电力技术方面的故障,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高效解决因电力供应阻碍而造成的各种故障。通过信息网络技术保证配电管理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可实现用户与配电企业利益双赢的局面。因此,采用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配电管理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年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电力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极快,对于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满足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电子配电系统的不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制约了我国电力自动化配电的发展,本文就结合配电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争取促进我国电力系统最优化发展,实现节能发展目标,使我国电力行业得到更好发展。 二、当前我国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的具体状况 1、一部分区域已经初步取得良好成绩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改革,电力行业作为各行业的基础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无论在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方式上都经历了巨大变革。比如我国对农村电网以及城市电网进行的相关改革,使得大量资金和技术引进到电力行业之中。我国对于电力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在20世纪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已经初步取得良好成绩。比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河北等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配电方式。 2、总体发展欠缺,问题较多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技术水平仍然比较低。特别是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在普及科学技术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这也加大了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普及难度。因此,我国要想全面推行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模式就必须要投入大量技术和资金,要加强对全国范围内电力专业人员的培训,不断完善相关电力设备。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用电量需求在不断上升,但是只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实现了配电自动化,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从整体上分析我国电力自动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困难较大。 三、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方式 目前应用的电力配电自动化以及配电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电力自动化系统分析 为了满足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我国逐渐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大大缓解了供电紧张问题。所谓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由人来控制的配电方式和管理方式,利用机器实现自动化配电,这种方式消耗较低、质量高,能够有效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行业的需要。要想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和管理目标就需要构建电力自动化系统,这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关键的。一般来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统一的一个电网,使得各个地区、各个城市之间可以相互传达和共享信号和数据,这就大大减少了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干涉,运用高新技术减少消耗,大大提高了供电效率。所以,通过利用电力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供电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系统分析 一般构成电力系统的主要包括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变电系统、配电系统以及用电系统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对于电力系统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配电SCADA主站系统;配电故障诊断恢复和配网应用软件子系统DAS;配电AM/FM/GIS应用子系统DMS这几个基本的系统,其中SCADA主站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它主要是由主机和前置服务器组成,在应用过程中如果系统出现故障,前置服务器可以自动运行,取代主机的作用,进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对电力系统的管理。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资源,降低耗电量,实现节能目标。所以,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将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紧密结合。 四、促进我国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实现的方式 1、全面科学规划,提前做好准备 电力系统的构建并不简单,这项工程比较复杂,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所以,要想在我国电力行业中构建电力配电自动化以及配电管理,就要针对我国的实际状况构建统一的规划。另外,在实施之前必须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这一目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能否尽快建立与完善农村保障制度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的瓶颈在农村。针对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迫切需要一种比区域性扶贫战略更加精确的瞄准机制,以及比开发性扶贫更加直接的救助方式,来帮助他们脱贫,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为此,农村“低保”是最适宜的制度选择。目前山西省11个市和114个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但这项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思想认识模糊、制度设计不完善、资金筹集渠道不畅、救助面窄、救助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是通过对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分析山西省农村低保目标人群及造成农村特殊困难户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长治市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状况、实施特点及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山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而且也严重防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甚至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针对这些情况并结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本文借鉴其他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经验。在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

科学性的同时,强调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及数量方法的应用,进而为山西省政府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科学的依据。【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实践经验城乡一体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323.89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引言12-231.1研究背景12-141.1.1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2-131.1.2可以缓和改革中的社会矛盾131.1.3尽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131.1.4新农村建设的前提13-141.2国内发展动态14-171.3国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况17-201.4研究目的和意义20-211.4.1研究目的20-211.4.2研究意义211.5研究思路与方法21-221.6本文的创新之处22-232.山西省农村最低社会保障目标人群分析23-272.1山西贫困人口数量及分布23-242.2山西农村特困人口特点24-262.3山西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现状26-273.山西省部分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27-463.1我国及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概况27-323.1.1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的背景27-283.1.2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概况28-313.1.3政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31-323.2山西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3-31 13:36 任舸【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文章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取得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

浅析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

浅析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电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对于电网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在电网改造和升级的过程中,电力配电的自动化也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重点,电力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 标签:电力配电系统;自动化;电力安全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其中电力市场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电力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发展电力工业的时候,配电网的自动化是促进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前的电力工业发展并不是十分的顺利,在电网的建设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建设的时候投入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的设备和技术都非常落后,这样的发展情况使得电网在运行期间经常出现事故,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对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解决。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同电网设施的不协调,为了使电网可以更好的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做出贡献,对于电网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为了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就要有好的电网、电网结构以及先进的设备,这些都是配电网自动化的前提。但是由于配电网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要在原有电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达到电网的改造和配电网自动化,先要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对于要实行电网改造的地区进行相应的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施工方案。对于电网进行改造和实现配电网自动化都是为了使电网在运行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安全,而且操作也可以更加的方便。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是通过监控的自动装置和调度联系,然后运动的装置。但是当代的变电站自动化是由计算机来进行操作的,通过计算机、通信以及数字信号的处理,实现设备的自动测量监控以及保护的功能。现代的变电站自动化可以实现无人值班的模式,而且,系统在信息的处理方面是非常迅速的,对于变电站的监控是十分有利的。 2 环网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系统 环网故障定位、隔离以及恢复供电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免通信的单相自动化向带通信的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免通信的控制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负荷分段开关和控制分段开合的控制器。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时候,实行的是两侧供电的模式。一旦发生故障,靠近故障一侧的变电站就会进行馈线的保护,然后发生跳闸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其他的各段开关进行无压释放,在变电器短路重新连接以后,各段开关都会重新进行工作。这种控制的系统的优点就是可以在无通信的情况下进行工作,但是,这种系统还是有着很大的问题的,首先是它的功能较

我国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案例介绍

我国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案例介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又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1)申请、审核和审批。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一般由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也可受理申请。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2)民主公示。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公示的内容重点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情况和对

最新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变迁 1、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1951年原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但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垒面启动。 2、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休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国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展开的过程中,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随着企业更新职工队伍,企业退休人员骤然增多,企业养老金负担迅速增长,由于实质上的企业保险,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80年代首先开始进行了还原养老社会保险基本职能的养老社会统筹的工作,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77号文件,建立了市一级层次上的国有企业养老金的社会统筹机制。在社会统筹机制内,养老金资金由人口结构年轻的国有企业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国有企业的转移,实际上构成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保险机制。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部分企业层面上的支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统筹机制的设置上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1990年,劳动部又开始进行养老社会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提出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按职工退休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第二部分按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和指数化月平均缴

费额计发。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又建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归属劳动部监管。1991年为扩大传统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在《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国营企业的所有职工(包括固定工与合同工)都要以标准工资的3%为起征点向该计划缴费。《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构成的基本模式,初步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在这个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核心,由国家立法,在全国统一强制实施,适用于城镇各类职工。第二个层次是单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举办的,体现不同单位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性的养老保障。第三个层次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引导,在储蓄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3、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 4 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2000年,中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提出了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起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中央政府提出修改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动因是拯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从1998年起,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一,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养老金拖欠十分严重。其二,个人账户有账无钱,是空账,个人账户取舍问题再次引人关注。放弃它,统账结台的制度设计落空;保留它,需要财力支撑。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

浅析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问题

浅析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问题 经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配电系统的完善,在此过程中,配电自动化环节,逐渐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安全化、传统的耗电方式得到改善,有利于促进电力资源的节能性,有效降低了电力运行的成本,有利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日益完善。有利于日常输电系统的效率质量的提升。 标签: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深化;配案计划 1配电自动化的含义 近几年,科技的飞速进步也直接推动着电力的发展,为了使电力配电更好的实现现代化要求,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电力配电系统逐渐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配电自动化就是结合先进的配电技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下的一种新型的电力运行系统。配电系统自动化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少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降低电路运营的所需成本,达到最终节约成本的目的。配电自动化需要计算机的配合,在原本人工控制的基础上添加计算机自动管理。主要任务就是对电力流向进行控制,电力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然后精确的计算出电力消耗的能量。 2我国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的发展现状 电力配电自动化对于提高用电质量,节省电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由于电力配电自动化是一个非常復杂的系统,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才能更好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电力配电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如下: 2.1总体发展状况不太完善,存在较大的困难。虽说现如今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技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但是在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程度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电力配电的自动化不仅仅需要有较为晚上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需要全国的电力系统都进行设备的完善和专业人员的培训,还需要考虑我国广大用电居民的经济状况,现在只有经济较为发达或者是政策扶植的地区达到了电力配电的自动化,因此,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截止到目前,还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 2.2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上个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各项事业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这其中就包括电力行业,而体制的改革必不可少的便是各个方面的变化,首先就需要进行分布最为基础的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的改革,这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了电力配电自动化的研究,各个研究单位和从事电力行业的企业都加入了此行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河北、西北的部分地区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电力自动化。

纵观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

纵观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发出用时间开关控制用户负荷的装置开始算起,配电自动化大致而言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发出用时间开关控制用户负荷的装置开始算起,配电自动化大致而言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应用了自动隔离故障区间的时限顺序送电装置,主要目标是加快查找故障地点和在重要线段进行故障自动隔离,这一时期可称为局部自动化阶段。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各种开关的远程监控装置和电量自动测量装置投入应用,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包括远程监控、故障隔离、负荷管理等功能在内的配电自动化技术。1988年IEEE出版的刊物中,比较正式地提出了配电自动化的概念,标志着开始形成真正具有现代化意义的配电自动化,这一时期可称为监控自动化阶段。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末期,开始研发地理信息系统并应用于配电自动化,建立了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实施离线的配电管理系统与在线的实时系统的数据集成,进入了运行监控结合设备及需求侧管理的综合性自动化发展阶段。配电自动化是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完善的。 美国配电自动化发展 一、概述 配电自动化这一术语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提出,其配网自动化的重心在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时间,改善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增加用户的满意度。 美国配电线路以放射状为主,电压等级为14.4kV,系统采用中性点接地方式。线路上多采用智能化重合器与分段器相配合,并大量采用单相重合闸,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线路重合器直接采用高压合闸线圈,并且有多次重合功能,各级重合器之间利用重合次数及动作电流定值差异来实现配合,在无人变电站增设了可靠的通信及检测装置,可准确地反应变电站的运行工况。美国配电自动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故障自动隔离,进行自动抄表;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大量的配电自动化的试点工作及馈线自动化、营业自动化、负荷控制的试点工作,但大部分为各自独立的新时期自动控制系统;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以配电管理系统、配电自动化、用户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自动化成为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应用方向。 二、美国配电自动化项目 南加利福尼亚爱迪生公司(SCE)的DA工程是美国几大配网自动化建设工程之一,始于1 993年,是当时美国在建的最大DA工程之一,其通讯及控制终端遍及公司服务的5万平方英里区域SCE工程当时选定了1200条线路进行了配网自动化升级改造,线路通过分段开关确定并隔离故障,利用自动分断点的中心遥控闭合联络开关恢复非故障区的供电,摆脱了传统DA设备的束缚,降低了工程的投资费用,工程改造采用2万组光纤与无线电相结合的,由Metricom公司提供的无线电装置作为通讯系统,控制整个供电区域的设备联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范文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范文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范文1 尊敬的民政部门领导: 我是xx区xx村2组1号户主xxx.因家庭经济贫困,特写此申请。现将我家具体情况详细介绍如下,交由领导审查。 本人家中现有2名成员,我今年将满60岁,妻子xx59岁,家中现有耕地10.2亩,有3个女儿均已成家。20xx年本人因劳累导致胃穿孔而住院手术,此后身体状况一直欠佳,年龄的增大让我感觉地上的农活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老伴曹玉清5年前,有一段时间咳嗽不止,被诊断为肺结核,经过1年治疗有所好转。但仍然时有反复,尤其每年冬天病情沉重,地上的`农活只能由我一力承担。20xx年再次入院检查治疗,最后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源性心脏病,这无疑等于是雪上加霜。医生建议长期住院治疗,但治疗近月余后,最终因为家中收入微薄又无处借贷而出院回家休养。只能在病情实在严重,无法可想时,间断去诊所打吊针以缓解病情,稍微好一些再回家休息调养。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3年有余,虽然经常去医院诊所,但老伴的病仍有一天天加重的趋势。 我是本乡的老党员了,又是退伍老兵,平日总是想着尽量不要向政府领导求助,毕竟现在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仍然有很多人生活还很不好。可是,最近几年,因为老伴病重,一个人忙里忙外,还要照顾病人,自己身体也日渐衰弱,尤

其是收入好点儿的经济作物已经没有能力侍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不好。今年夏天雨水较多,我家房屋因为建成已久,后院东墙发生侧倾,我心中着急却无力请人修补,只好搬了些杂物支撑,其它房屋也均有不同程度损坏,现在只能勉强住着,想要修补,却有心无力。 鉴于上述情况,无奈只能向政府寻求帮助。在此陈述家中困难,恳请各位领导审查,申请为我和妻子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以补贴生计。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20xx年10月15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范文2 xx社区: 本人今年39岁,系xx县xxx镇居民20xx年下岗,至今未安排工作,目前,在哇赛乡当临时工,无固定工作,一家3口租住面积20平方米的房屋,全家月收入500元,家中生活特困难,20xx年9月15日生一女孩,特申请低保! 我家情况是:本人今年39岁,没有固定工作,做短期临时工,月收入500元,再无其它收入。 妻,更桑拉姆,今年30岁,无工作,无收入; 长女,闹吾吉,今年12岁,在上学。 由于人收入低,妻子无工作,无收入,现生活举步艰辛,

浅议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b10987784.html, 浅议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作者:常青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1期 摘要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且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一一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立法建议 作者简介:常青,重庆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056-01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①。而依据“生存保障原则”②,为了保障在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中处于弱者地位的老年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法律的相关配套法规立法存在缺失 尽管我国已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但对其具体实施细则未作规定,实际操作较为困难。 (二)我国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没有对该保未保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力度的惩处;许多企业只顾利润,不愿给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因为诸如换工的保费接续等问题,愿意参保者不多;当今还普遍存在由于养老保险关系异地接转不畅所带来的退保等现象。另外,在一些发达城市,即使缴费达到一定年限,由于未拿到当地户口,仍不能在当地领取养老金,而是被“打回”户籍所在地。例如张三一直在发达城市工作,所缴的社会保险中用于社会统筹的部分远大于个人部分(即为发达城市的养老保险做了贡献),由于未在发达城市落户,退休后却要到未做贡献的原籍领取养老金,其原籍地也很不乐意对张三进行养老金支付。 (三)基本养老保险未全面覆盖到各种群体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PPT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文章简要对比了国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侧重比较了中美保险制度的差异。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养老保险中美制度对比制度改革成就现存问题发展趋势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和国外各种保险制度比较,更能发现我国保险制度的缺陷,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 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不同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五花八门,但几乎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构成,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具有成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一比较,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会提供一些借鉴。 从制度特点来看,国外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储蓄积累型等。目前,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是福利国家,前苏联、东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实行国家保险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国则实施储蓄积累模式。这些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特点,以下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一)资金来源基金的负担方这一问题来说,一般以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出资为主或至少是其中两方出资。就各国实际而言,投保资助型国家主要以三方负担为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间接的;而储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具体来看,福利国家的基金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例如,瑞典退休者在工作期间不必缴纳任 何保险金或保险税。在投保互助型的美、德、日等国中,美国的养老金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负担,主要由雇员和雇主缴纳,国库原则上不负担,典型的依靠目的税负担费用,根据所得最高税率可达27%;欧洲大陆国家养老金来源比较多样,主要来自保险费,但以国库的部分负担为补充,其中德国除主要由保险费(占所得比例的17.7%)负担外,国库也分别负担12-15%;东亚的日本也是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型,日本对其基础部分除有定额保险费负担外,国库负担高达33%。 (二)给付水平从计算基数的对比看,即按照不同期间的平均所得作为养老金计算的基数,一般采用的期间越短,给付水平越高。有的国家以加入养老金计划的整个期间为基数,例如德国就以加入全期间平均所得为基数,还有些国家以退休前几年的平均所得为基数,例如意大利仅以退休前5年间平均所得为基数。从替代率标准的对比看,替代率是养老金额相对于过去所得的比例,是有效的衡量给付水平的工具,替代率越高,给付水平越高。并且计算替代率的标准也各不相同。由于依据不同的计算基准,不仅会使替代率大相径庭,而且使养老金的实质水准相差悬殊,无论各国采取什么办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尽量不让替代率过高,以防止福利刚性。 (三)支付条件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条件通常有四个:一是退休年龄,西欧、北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均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而亚洲、非洲等国家规定的年龄为55或60岁。二是工龄,即必须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通常为男25年左右,女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动向【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动向 摘要: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和配电(有时也称供电和用电)三大系统之一。电力公司通过配电网实现产品销售--向广大电力用户提供电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电力公司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电力市场自由化[1]。 关键词:配电网;配电自动化;发展动向 1. 引言 配电自动化(DA)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配电系统自动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配电系统自动化,已经形成了集变电站自动化、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其功能已多达140余项。 2. 配电自动化 2.1 配电自动化的作用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馈线自动化是基础,因此应以馈线自动化为切入点,逐步实现配电自动化,并且要使馈线自动化起到以下作用: (1)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配电网络经过改造后,实现“手拉手”或环网供电方式,利用馈线自动化系统,可对配电线路进行故障检测定位、自动隔离故障区段并恢复对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这样就缩小了停电范围,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2)提高供电质量。通过实时监视运行状态,适时进行负荷转带及电容器投切,保证供电质量。 (3)改善用户服务质量。通过用户侧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降低电能损耗。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及无功配置,减少线损。 (5)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省基本建设投资。减少后备容量优化运行方式,提高设备利用率。

农村低保制度

摘要: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低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保障范围窄、标准低,保障对象确定难,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少、分级落实难,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挪用现象严重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关键词: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资金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这是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有助于改善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余省区也将于近期出台实施办法。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达1 815万人,特困救助对象达562.3万人。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形成解决困难群众“天天困难”问题的长效机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农村实施“低保”制度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保障实施范围窄,保障标准低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的制约,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低保对象主要是五保户和有劳动能力的12类人员,以及因灾、因病、供养在校学生等致贫的特困户,对于一般的农户虽然由于疾病、子女上学、住房等因素生活也处于农村低保线以下,但因资金有限,农村低保还不能满足全面的要求。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地方财政收入差距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解决农村低保问题,而贫困地区农村“三无”对象和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地方政府面临双重任务,既要拿出资金救济,又要拿出资金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地方财政难堪重负。因此,一些试点地区覆盖面小、标准低,保障标准明显低于最低生活需求。同时,我国各地低保的标准差异很大:东部沿海一些地区保障标准较高,而西部一些地区,保障标准更低,甚至没有低保。 (二)保障对象确定难,人情关系严重 按规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经过村、乡、县逐级确定。首先由个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核实后提交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交乡镇人民政府审定,最后报县级民政局批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在“低保”资格确认上,最大的问题是对收入缺乏有效的审核手段,或者隐性收入问题比较严重,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次,难以准确计算农民的个人收入。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由于我国在农村主要采用人工手段进行收入审核,反映在审查、审核“低保”对象时,对困难家庭的收入计算虽有统计部门提供的计算农村家庭收入办法,但实际计算时还比较困难;个别地方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