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汇总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汇总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汇总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汇总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

陈星帆高二(9)班

前言:

“孝”、“万事孝为先”是东方文化的基本信条。上千年来,由“孝”派生出“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封建礼教中更有妇女要“三从四德”的规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爱”,博爱、仁爱。强调以“爱”作为行为准则。爱的本质是主动、控制、强制。我“爱“你,就是以自己的愿望主动控制,要求对象按照我的意图行为,要求对象实现我的目的。因而是主动的,不是服从,是控制对象的,是创新,开拓,发展。这种文化鼓励创新,开拓,扩展思维,因此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正文:

稍有点儿文学素养的人都听说过夸父和后羿,想必也听说过亚当和夏娃,更不必说女娲和耶稣了。他们都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形象,他们身上都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由字面深入本质,我们不难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我们不妨将切入点放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据等价重要性的龙的身上。众所周知,在东方,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它吞云吐雾、能飞善游、上天入地、活灵活现;然而在西方,龙却是妖孽的代表,它动辄伤及无辜、玩火焚物、霸气十足。东方的龙长着猪鼻、蛇身、鹰爪、鹿角、鱼尾,这集万物生灵的龙无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通常脚踏五色云,身披七彩霞,腾云驾雾、穿梭自如;西方的龙则长着硕大的翅膀,笨重的身躯,每每出现都携带着滚滚黑云。风云骤变,电闪雷鸣。同一种事物,通过截然不同的人主观给予的客观评论,就一夜之间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色彩。

同样是为红男绿女牵红姻缘线的神话形象,东方是一位满面春风的智慧老人,西方却是长着翅膀拿着弓箭的可爱小孩儿;同样是普度众生的最高神灵,东方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法力无边的玉皇大帝,西方却是一位拥有七情六欲、近乎常人的宙斯;同样是创造人类的神灵,东方是一位母性十足、和蔼可亲的女娲,西方却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耶和华;同样是为了时空转移,东方的嫦娥双脚轻轻一踏就能够登上月宫,西方的太阳神却能够驾着马车去上班;同样是奸诈狡猾的动物,东方的狐狸专门喜欢修炼得道玩弄凡人,西方的狐狸却喜欢与人玩耍,机灵敏锐集于一身。

我们通过多组神话形象的鲜明对比,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东方文化侧重的是万物皆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人类所富有的独立人格化。神话的差异折射出文化领域的区别,然而其差异却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积累沉淀形成的。

酒香飘四野,哺育了东西方人不同的品酒方式。

粗放豪爽的东方人喝酒总要摆出大碗,这样才能够突现出客气大方,用其有力的大手抓起酒坛。倒上一碗,然后十分随和地捧起碗“咕咚”一声,酒便入肚了。其外放豪迈的酒意就不知不觉与醇醇酒香融为一体,浪漫精明的西方人,喝酒时很讲究。其一,选择恰当适中的氛围;其二,挑选共享对象;其三,根据不同场景不同气氛品位不同口感的酒,再者,西方人在喝酒之前都会余少许时间进行感情酝酿,接着轻轻端起精致的酒杯,轻缓地摆弄着酒

杯,他们不急着品尝,先陶醉于酒香,享受着酒味的温润,然后才慢慢回味,感受着不可多得的松弛舒适。

如果说东方的铭酒是一种性格、一种方式、一种态度,那么西方的品酒是一种情感区域的寄寓,道出了浓郁的感受色彩。

导致这种种差异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理位置的不同。东方文化源泉发源于大陆内部,各种资源丰富多样,大部分居民都扎根本土,不愿搬迁,这种依恋的思想最终产物是导致东方居民对故园的眷恋,有着比任何民族更为浓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西方文化的源泉来自于众多濒临的海洋,他们若想要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传扬本土民族的崇高精神,就需要向海上拓展,进行一系列的发展活动。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催化下,以及世界当时封闭笼罩下,出海探寻是最佳途径,但出海就意味着冒险,这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在西方,大多数人推崇的就是敢于冒险的精神冒险当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潮流时尚。

由客观的方位进行论述,东方文化侧向较为性情化的思想,而西方则偏向逐步深入、层层递近的推倒思想。其产物就是造就了东方的龙腾云驾雾、直冲云霄;而西方的龙却需要长着翅膀才能飞上九空。另外,东方较为注重强调故土,注重的是保守的精神状态,所以东方的龙强制性被赋予了无坚不摧的特权,换句话而言,就是无与伦比、无人能敌,是一种正义、权威的象征,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冒险精神,注重的是创新、新颖,纵使西方的龙拥有硕大的翅膀,法力无边,最终还是会被勇猛的勇士所击败。作为智慧的标志,东方是慈祥随和的老者,西方却是书生意气的青年。接着月老与爱神丘比特就拥有了相同的历史使命。东方人由于长时间的驻步于同一区地域,环境的一成不变,活动范围的狭隘窄小,人们对动物的态度由随和转向占有,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潮流,人们与动物之间的相处模式更趋于“现代化”,由圈养走向猎杀,进一步对其进行食用。然而西方人向往的“惟我独尊”,人民渴望有朝一日征服大自然,为了达到此目的,就须依靠动物助他们一臂之力,实现自己的最终要求。所以人与动物所处在的是相对平衡、和谐的状态。这一切是导致了东方的狐狸是人人喊打、众人唾弃、勾引男人而西方狐狸是机敏聪慧、活泼可爱的象征。

当然,对于以上几种不同规格、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并不能为东西方文化差异下一个完美无缺的定义,所谓的地理位置各异并不是导致差异的最根本因素。我们可多方位、多理念来进行据理力争,从而方可获取较为完满的答案。

从现在出发,去思考、去分析、去探讨吧。了解宝贵的人文财富,了解我们过去的辉煌,从而逐步创造另一派先进、灿烂的新型文明文化。

分析:

欧美化自14世纪欧洲地理大发展以来就开始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除东亚、东南亚以外无不深受影响。甚至于在十九世纪后又影响到了东亚及东南亚一带。由于中华民族在经济和科学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学习西方之风在中国盛行了近两百年,而中华文化则相对被冷落了两百年。在现在的中国(包括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还有多少人理解得那么深透?反观欧美文化呢,正如日中天,它的科学技术、它的价值观念、它的文化思想、包括它的审美观念都日益深入人心。

中华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的历史非常之久远,其内涵也非常深厚。造成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许多方面的不同。西方人性格直爽,处事直观现实;而东方人性格内敛深沉,处事曲折而周到;西方文化讲究“丛林哲学”,东方文化推崇孔孟之道;西文文化讲究直来直去,东方文化讲究间接和内涵。但由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彩绘出世界五彩斑斓的文化。

完整版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中国大学生了解欧洲文化的英语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涉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欧洲文化入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2、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程 3、课程学时:32学时 4、学分:2 5、先修课程:《高级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 6、适用专业:英语 7、大纲执笔:英语专业教研室 8、大纲审批:外语系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5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关欧洲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为以后开专业课提供大量重要的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英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对象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全部用英语授课。 了解欧洲文化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和欧洲文化发展的脉络; 了解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 了解欧洲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将欧洲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学生应准备一些工具书、参考书、选本、译本。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及其《圣经》 中世纪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十七世纪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学说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及其它 五、考试考核办法: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及讲授策略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及讲授策略 摘要:文化和语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又体现在语言中。对于中国高中学生来说,要学好英语,就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新教材更加丰富了英美等国家的地理、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教师若能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策略,合理讲授,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重要性;讲授策略 文化和语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又体现在语言中。对于中国高中学生来说,要学好英语,就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新改革实施后,新教材涵盖了更多的有关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知识,课文题材广泛,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传授词汇语法知识,还要教授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的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也才能更准确的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讲授的重要性 1.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这里就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识。如外研社选修三的module1,europe中

的一段对话: a: amy, you are from wales, aren’t you? b: that is right. and you are from england? a: no, i’m not. i’m from dublin. b: that’s in scotland, isn’t it? a: no, it’s in ireland. 在这段对话中,说话者之所以在对话中出现错误,就是因为对欧洲地域知识不了解。严格的讲england只是britain的一部分,scotland,welsh,irish都属于britain,他们有各自的首府,而我们通常所说的uk是指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 ireland,如果学生掌握这一背景知识,就很容易掌握这段对话。 2.了解西方国家的生活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的同外国人进行交流,就必须尽全面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打招呼,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上哪儿去?”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是这类招呼语不适合用于与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以为你要邀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西方人的招呼用语很简单,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3.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选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选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这是本次金华培训中给我留下的最深最真切的体会。也是我接下来要做的最大的改变。记得以前每次课改,心里总有些嗤之以鼻,改来改去不就那一套吗,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教学就不变。但通过这次的培训,看到专家型的学者已有的成功的例子和看到选修课未来的前景,我的心里换成了上面的三句话。 2012年9月,10月,有幸参与了浙师大举行的“高中选修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多位专家历时六天的讲座,使我对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与开发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各位专家的理论指导与来自教学一线先驱教师的优秀选修课程的模范展示对我今后对选修课程的思考方向与开发途径具有指导作用与导向性。另外,观看了有关的《政策解读与开发引领》、《学校选修课规划体系》、《选修课开发务实》等视频之后,感觉专家们分析讲解的很有道理,并且得到一定的启示。 他们对选修课程的相关理论深刻的学习、对社会情况、国内外的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做的深刻的分析与调查,和他们扎根本土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去寻求解放学生、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方法,让我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其中来自于中学课堂选修课程的具体例子,让我感受到:只要我们老师思想更新了,从心底里接受选修课程开发、愿意从事选修课程开发、愿意从本土的具体情况,如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情感教育、人生

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结合教师的个性特长、人格魅力、能力结构等因素,负责任得从事选修课程开发,我们也相信对学生身心发展、素质提升与能力开发会有好处,对社会长远发展、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促进作用。 因此,我觉得本次培训对我的观念与认识起到了引导作用,促使我要致力于开发选修课程,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培训老师的话:教育改革是常态,要不断创新。我想,我会努力的。我将按照这个思想,去走完自己的四季而不只是春天!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欧洲文化入门(中世纪)

作业 1.第1题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the Great Famine is NOT true? A.It was the worst famine in European history. B.It lasted for seven hard years. C.In cities alone, there was shortage of food supplies. D.By the time it ended, the Great Famine had wiped out 10 percent to 15 percent of the entire European population.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Joan of Arc is NOT true? A.She was born in a well-to-do peasant family. B.She grew up with a strong religious belief. C.Charles refused her to accompany the army. D.She was burned at stake.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For some Muslims, Qur’an should not be translated because_____. A.it is impious to translate the very words of Allah. B.it is too difficult to translate the rhymed prose of Qur’an. C.the original meaning of Qur’an would be distorted. D.the beauty of Arabic language would be violated.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Which one is not the factor that led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Carolingian Empire after Charlemagne’s death? A.the regional and ethnic diversity B.the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successors to the throne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日语选修课心得体会

日语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一:日语课心得 日语课学习心得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精华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去排斥,而且文化没有国界之分。第一次接触日本的语言是看动画片的时候,动话片段中的语言都是日语配音,当时就感觉这种语言特别好听,而且当时就想要是我也会讲这种语言就好了。抱着对日本神圣而又美丽的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我学习了日语这门课程,一段时间下来,我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简单基本的日语,还了解了很多日本人日常的生活习惯,对日本的衣食住行、旅游、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了我对日本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不仅让我在语言方面得到锻炼而且还拓展了我的视野,而且丰富了我的生活,这些都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收获,如果可能,我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自去日本感受一下他们的文化。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几千年的历史过程。 日本文化中最显著的文化是礼节。礼仪,礼节和仪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际交往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并且以一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等相关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个人来讲,礼仪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但是对一个社会或者是整个国家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精神风貌、道德风尚和生活水准的反映。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礼仪,尤其是国家礼仪,已经呈现出一种文化的形态,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社交礼节,就是人们在相互的交际交往中,表示出的对他人尊敬的一种习惯形式。日本的礼节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将此种礼仪文化形态保存得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探索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1)日本礼仪文化的起源及整体特征 日本在礼仪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吸取了中国文化,如“礼节”这个词就是随佛教、儒家思想传入日本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宫廷是特别注重礼仪的,上到皇帝君主下到臣民百姓,等级森严。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国家,它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独特的“礼仪文化”。谨慎谦和、委婉含蓄是日本社交礼仪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日本社会重视礼节,日本人无论是集体交往还是个人交际,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是与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对生疏的人还是熟悉的朋友,只要是交际活动,甚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西方文化入门大纲

西方文化入门(2010) 一、课程名称:西方文化入门 二、学时与学分:36 学时,2 学分 三、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本科、 四、课程教材:自编教材 五、参考教材:Duncan Sidwell著,《欧洲文化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12月第一版 王佐良,李品伟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年9月第二版 六、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西方文化入门是英语专业的一门文化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学,文化传统,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内涵的兴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八、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如,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欧洲中世纪文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理性主义的勃发,工业革命和现代欧洲,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等;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希腊城邦,罗马帝国,上帝和子民,人文主义,民主与自由,人权,平等与博爱,科学和技术,工业革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从欧洲的角度了解文学在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学习希腊文学,罗马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国经典文学片断,了解欧洲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文学的特点和精神实质;旨在使学生对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 介绍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重点为雅典的民主制,希腊史诗与悲剧,希腊建筑艺术,罗马帝国及其影响,罗马文学;《圣经》简介,上帝与子民,中世纪教会组织,人文主义文学,宗教改革,启蒙时代的精神,平等,自由与博爱,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英国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主义的兴起与传播,等。 十、说明: 西方文化内容多,涉及面广;由于课时原因,本课程将不涉及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明的发展,也不涉及美国文明的发展。本课程教材,参考教材均为英文;讲授中英文并用;讲授方式以讲座为主。 十一、考核方式: 课后作业,期末考试。

《欧洲文化入门》知识点笔记

《欧洲文化入门》知识点笔记 1、There are many elements constituting(组成) European Culture. 2、There are two major elements:Greco-Roman element and Judeo-Christian element. 3、The richness(丰富性) of European Culture was created by Greco-Roman element and Judeo-Christian element. 第一章 1、The 5th century closed with civil war between Athens and Sparta. 2、The economy of Athens rested on(依赖) an immense(无限的)amount of slave labour. 3、Olympus mount,Revived in 1896(当代奥运会) 4、Ancient Greece(古希腊)‘s epics was created by Homer. 5、The events of Homer‘s own time. (错) (They are not about events of Homer‘s own time,probably in the period 1200-1100 B.C.) 6、The Homer‘s epics consisted of Iliad and Odyssey. 7、Agamemnon,Hector,Achilles are in Iliad. 8、Odysseus and Penelope are in Odyssey. 9、Odyssey(对其作品产生影响)—→James Joyoe‘s Ulysses(描述一天的生活)。In the 20th century. 10、Drama in Ancient Greece was floured in the 5th century B.C. 11、三大悲剧大师①Aeschylus 《Prometheus Bound》—→模仿式作品Shelly《Prometheus Unbound》 ②Sophocles(之首) 《Oedipus the King》—→Freud‘s “the 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 —→David Herbert Lawrence’s《Sons and lovers》(劳伦斯)447页 ③Euripides A.《Trojan Women》 B. He is the first writer of “problem plays”(社会问题剧) 在肖伯纳手中达到高潮,属于存在主义戏剧的人物 C. Elizabeth Browning called him “Euripides human”(一个纯粹的人) D. Realism can be traced back (追溯到) to the Ancient Greece. To be specific(具体来说),Euripides. 12、The only representative of Greek comedy is Aristophanes. 18页 Aristophanes writes about nature. —→浪漫主义湖畔派(The lakers )华兹华兹 13、History (Historical writing)史学创作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格列夫游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关于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社会调查与方法》一课的学习,使我对社会的调查的运用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社会调查这门学习课的必要性,也让我们学生对选修课标准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学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对选修课进行的修改和完善,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开发。并且对教学的目标进行修正,更加细化和具体。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有意无意地注重纸面教育,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反而放在次要的位置,使课堂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对此,学生我冒昧地提出以下一些小意见,仅供参考。 大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接受课本知识差。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问学生并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方法、特点,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习社会调查课有很大的地域性,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去安排课程,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课本上该删的活动删,该增加的增加。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良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地域其文化等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课堂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让他们多说多做,培养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技巧,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与他人交流,发展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选修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学习,我个人觉得应以兴趣为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的学,并且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学的更好,老师才可以教的更轻松。作为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地适应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到课率,坚持不逃课。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在此感谢王老师的细心、认真的教育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微风细雨,润物无声。老师,您辛苦了! 2009级会计1班陈元焘 学号:20092104341

中西方文化比较重点整理

文化的界定——文化含义 第一个层次:1、常识理解的文化:学文化文化补习班文化宫文化俱乐部文化局文化部 第二个层次: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中国功夫、太极拳京剧针灸推拿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 第三个层次:3、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中华智慧华夏神韵 文化的两个定义: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话或子人接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残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与价值。 文化结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表层——器物(用途:衣食住行。材料:玉石、金银、陶、青铜、铁、瓷)、中层——制度(成文制度:政治、法律、教育。不成文制度:风俗礼仪、家族制度)、深层——精神(思想:学术思想、哲学。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隐性文化:心理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符号——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 文化的要素:1、物质产品: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些物品2、社会关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构成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3、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规定4、认知体系: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终极关怀、审美情趣等5、符号体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文化的分类:1、形式分类(时空分类)。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文化的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应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化鱼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埃及----巴伦比---印度---中国2、群体分类:文化从:文化的社群态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 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3.对象的分类。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 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一个体系4、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积极性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文化产生根源: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农业经济:中国2、游牧经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3、农牧混合经济:欧洲。三种不同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这些国家多是暂时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分和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可变性源于游牧业 2.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例欧洲地形和欧洲气候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 3.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劳动生率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1.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二、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1.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方面也生产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写作的小生产传统2.欧洲农牧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分工。三、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体制上的差异:1.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

《欧洲文化入门》练习及参考答案

欧洲文化入门各章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 填空题: 1. The richness of European Culture was created by ________element and _________element. Greco-Roman Judeo-Christian 2. The Homer’s epics consisted of_________. Iliad and Odyssey 3. ________ is the first writer of “problem plays”. Euripides 4. __________ is called “Father of History”. Herodotus 5. ________is the greatest historian that ever lived. Thucydides 6. The dividing range in the Roman history refers to ________. 27 B.C. 7.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is a famous saying by _______. Julius Caesar 8. The representation form of Greek Democracy is __________. citizen-assembly. 判断题 1. Euclid says “Give me a place to stand, and I will move the world”. (×) Archimedes 2. Herodotus’s historical writing i s on the war between Anthens and Sparta. (×) Greeks and Persians 名词解释: 1. Pax Romana 答:In the Roman history ,there came two hundred years of peaceful time, which was guaranteed by the Roman legions, it was known as Pax Romana 2. “Democracy” in a ncient Greece 答:1)Democracy means “exercise of power by the whole people”, but in Greece by “the whole people” the Greeks meant only the adult male citizens. 2)Women, children, foreigners and slaves were excluded from Democracy. 论述题: 1. How did the Greek Culture originate and develop? 1) Probably around 1200 B.C., a war was fought between Greece and troy. This is the war that Homer refers to in his epics. 2) Greek culture reached a high point of development in the 5th century B.C. A. The successful repulse of the Persian invasion early in the 5th century. B.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cy. C. The flourishing of science, philosophy, literature, art and historical writing in Athens. 3)The 5th century closed with civil war between Athens and Sparta. 4)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4th century B.C., Greece was conquered by Alexander, king of Macedon. Whenever he went

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发表时间:2011-02-13T11:32:33.483Z 来源:《学英语》(初中教师版)2010年第22期供稿作者:周建兵[导读]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江苏泗洪县第三中学周建兵 【摘要】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根据语言的交际性特点,结合语言实践,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 多年前,听过这样的笑话:解放前,一位政府官员携夫人接见英国朋友,当对方赞扬其夫人服装的端庄与美丽,官员说:“哪里,哪里!”翻译却直接将其译为“Where? Where?” 直弄得那位外国朋友困惑不解:“难道还要指出哪里漂亮?”听者大笑。 如今,从事了十余年英语教学后,细细想来,其实,在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笑谈”。因此,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涵盖西方社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许多方面。学生对西方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十分重要。 二、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用于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每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不能了解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对其加以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作为目前一种用途广泛的西方语言,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在教学中,根据语言的交际性特点,结合语言实践,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 1、教师应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 英语教学中,教师不是单词、句型、文章单纯的翻译者,教师是“解惑”之人,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将英语教好、教活。 2、教学中有效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感受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于本土的风俗习惯。如,在ways of greeting的学习中,通过学习西方国家常用的问候方式,并对比中国的问候情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目标。 3、在语法教学中穿插文化背景教学,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性 语法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翻译、日常交际中,常犯一些“chinglish”式的错误。如,表达“我很喜欢这本书”一句时,许多学生会脱口而出:“I very like this book.”这样的句子。如果能通过比较汉语表达与英语表达之间的差异,并将中西方文化背景教学融于语法教学中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和效果。 4、发挥黑板报、校园广播等优势,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精选内容,以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增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现在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通常围绕某个主题设计出Lis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等部分,有的甚至会结合本单元主题列出一些谚语、谜语等趣味性强的知识。因此,除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适当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甚至是校园广播的作用,组织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却又比课本内容更有趣的板报、广播节目,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取知识。 5、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教授School Life一课时,通过准备一些关于英国学生的学校生活相关背景图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与英国学生的有怎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关于英国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课后参加足球运动的介绍。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欲望;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意力、观察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过适时、适当地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注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从而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