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运行故障分析应对

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运行故障分析应对

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运行故障分析应对
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运行故障分析应对

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运行故障分析应对

发表时间:2018-10-23T15:33:46.653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8期作者:苏霞

[导读] 对于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运行常见故障的分析应对方法进行探讨,最后还给出了观测仪器日常维护建议,以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山西省大同市气象局山西大同 037009)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山西省大同市气象局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运行实际,对于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运行常见故障的分析应对方法进行探讨,最后还给出了观测仪器日常维护建议,以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运行故障;分析应对;

引言

近年来,随着以新型自动气象站为主的地面气象探测网的广泛覆盖,气象探测水平也逐步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确保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工作顺利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同市位于山西北部,北纬39°54′~40°44′,东经112°06′~114°33′,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境内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气温6.6℃。年平均降雨量

400毫米左右,年际变化大,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干旱、冰雹、暴雨、高温、大风、沙尘、雷电、寒潮、雾霾、强对流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均会带来较大影响。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不准确以及防范不及时,势必会引发不良后果。因此,加强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的有序开展就显得十分重要。自大同市气象局新型自动气象站投入使用以来,逐渐改变了以往的观测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的自动化开展,促使使得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效益得到了大大提升。但是新型观测仪器的24小时运行,难免会发生一些故障问题,影响测报质量。所以本文重点对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运行故障分析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确保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的顺利开展。

1.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运行故障分析应对

1.1采集系统运行故障

在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运行过程中,常常会碰到采集器上没有气象要素数据正常显示的情况,大致表现为:地面气象观测软件和通讯设备都处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但采集器面板指示灯呈不亮状态,没有数据显示,采取鼠标点气象要素依然没有任何反应。通常情况测报人员在这个时候应该对采集器进行重新启动,若状况仍然没有转变,则意味着芯片内存不够充足,可将一些芯片内的数据清除,之后再次对采集器重启,此时一般采集器时便可以正常显示气象要素数据。再者,在值班过程中,有的时候也会因为采集单元故障,而产生严重后果,具体表现如下:数据没有办法正常卸载至业务计算机;整点测报数据丢失;部分数据乱码或者缺测。通常出现发生此类情况的因素有可能是因为雷击等原因致使采集单元损坏,电磁干扰致使数据无法有效采集。一般这个时候应该即刻认真查看通信软件所设置的参数有无错误,还应借助手动对数据卸载让采集复位,若采集器指示灯闪烁间隔存在异常现象,应仔细观察交流输入灯与直流输出灯,若上述均无异常,则可以判断确实属于采集单元故障,应重新更换。

1.2气压传感器运行故障

一旦气压传感器在运行中出现故障,应提前将供电电源及时切断。若气压值存在起伏不定状况,应认真对传感器的接线情况进行查看,以对外界产生的影响进行排除,同时,需要检查通气口内有无异物堵塞的状况,若上述检查均没有出现异常,便需及时换取新的传感器。若测报数据出现缺测的问题,便应对采集器面板进行检查,查看其是否有数据显示,观察通电电源是否异常,若这个时候出现断电的状况,就意味着采集器电池的电压过低,应换取新的蓄电池。若电压正常,而没有数值正常显示,则表明气压传感器存在故障,应及时对气压传感器进行更换。

1.3雨量传感器运行故障

若雨量传感器运行中出现故障,雨量值观测异常通常会表现为2种形式:其一是在下雨天气过程中雨量观测值始终显示为0;其二是雨量值要比正常值偏小。一旦发生故障,首先应检查雨量线有无断路状况,磁钢或者干簧管是否损坏。若经过检查发现不是因为这两类原因所造成的,么非常有可能是因为雨量传感器漏斗、翻斗受到不明物体的干扰,即被堵塞或者挂住引起的,通常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将传感器漏斗、翻斗清理干净。还可能是翻斗的定位螺丝钉没有被固定,这个时候需要第一时间将螺丝钉固定。亦或是是因雷击致使电路板出现故障,那么需要第一时间换取新的电路板。

1.4风传感器运行故障

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运行中,假如风向风速数据发生异常,应输入相应命令,检查风向风速数据能否在采集器上正常显示,若不够正常,应逐一检查传感器的供电设备以及信号输出情况。凭借万用表对风速传感器输出端同大地间的电压值进行检测,正常状况下电压为工作电压的一半,若测出的电压值没有处于正常范围内,则意味着传感器发生故障,需要重新更换传感器。风传感器在信号输出时一半通过格雷码来操作,直接判断风传感器有无正常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可采取替代法,用好的风向传感器对当前的传感器进行替代,若更换后的传感器风向数据显示正常,就说明风向传感器存在故障,反之亦然。

2.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日常维护建议

2.1采集器的维护

在对采集器加以维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认真观察主采集器上的运行指示灯,查看其是否呈秒闪状态;还应该认真对采集器同传感器、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设施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巡检,若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每月还应定期清理干净采集器机箱内的灰尘、杂物等,确保采集器的洁净性;此外,在雷暴频发季节到来之前,应及时对观测仪器的防雷装置进行检测维修,确保防雷装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避免因为雷击而带来运行故障。

2.2气压传感器的维护

日常测报业务中,为了防止气压传感器性能受大气流带来影响,工作人员应谨慎开启机箱门。还应时常清理传感器灰尘、杂物,增强静压气孔的通畅。在对气压传感器进行更换时需要将电源切断之后才能够开展,应定期对传感器供电电压进行检测,避免气压波动较大而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一、总体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置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置。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置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内蒙古气象旗县级综合业务平台_软件使用说明书.

内蒙古气象旗县级综合业务平台 软件使用说明书 内蒙古气象局旗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研发组

前言 内蒙古气象旗县级综合业务平台是内蒙古气象局为了向全区旗县气象部门业务用户提供一个整洁、清晰、快捷、方便的业务应用环境,集中各类软硬件资源,以气象数据中心和信息网络为支撑,坚持先进、综合、稳定、实用、便捷、开放的技术路线,建成的能够满足旗县观测保障、数据分析、预报预测、综合服务、信息发布、人影指挥、综合管理等现代气象业务需求的综合业务平台。本项目成功实施后,将对旗县级多个分散业务系统进行适度整合,有效改变旗县级气象部门观测、预报、服务系统互不衔接的现状,切实提高旗县级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有效提升对决策部门、社会公众、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能力。

目录 第一章用户登录 (1) 1.1 系统访问 (1) 1.2 登录 (1) 第二章综合监控 (2) 2.1 导航条 (2) 2.2 工具条 (3) 2.3 任务时间轴 (5) 2.4 信息栏 (6) 第三章观测保障 (9) 3.1 运行监控 (10) 3.2 综合观测 (11) 3.3 维护维修填报 (17) 3.4 探测环境 (21) 第四章数据分析 (23) 4.1 实况监测 (24) 4.2 数据分析 (46) 第五章预报预测 (64) 第六章综合服务 (65) 6.1 模板编辑 (65) 6.2 产品制作 (68) 6.3 任务监控 (73) 6.4 产品查询 (73) 6.5 策略管理 (74) 6.6 终端监控 (75) 6.7 发布设置 (75) 第七章人影指挥 (77) 7.1 人影监测 (77) 7.1 作业指导 (83)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业务流程汇总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 操作平台业务流程一、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上传 按业务规定上传国家级测站实时地面气象分钟数据文件、小时数据文件、日数据文件、日照数据文件、 (辐射数据文件。 每日定时观测后, 登录 MDOS 平台查看本站数据完整性, 对缺测时次及时补传。 二、疑误信息处理与反馈 台站配置应值班手机,用于接收台站疑误信息短信;值班手机要保证 24小时开机,手机号码变动应及时向省级管理部门上报。 台站对疑误信息的反馈包括定时反馈、被动反馈和更正数据反馈。 (1定时反馈:在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 MDOS 操作平台,查询本站国家站和区域站未处理疑误信息并反馈。保证疑误数据在下一次定时观测前完成反馈。 A:国家站数据质控信息处理——台站处理与反馈——台站未处理 B:区域站数据质控信息处理——台站处理与反馈——台站未处理 台站级数据处理:处理并反馈省级提交给台站的疑误查询信息。包括 3种处理流程: 流程 1:确认数据无误→处理完成。 流程 2:确认数据错误→修正(给出修改值→处理完成。流程 3:批量数据为缺测→处理完成。 (2被动反馈:收到疑误信息短信和电话后,实时登录 MDOS 操作平台反馈; 接到显性错误短信后, 先核对显性错误数据值, 检查相应观测仪器, 查明可能引起出现错误数据的原因, 并及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和观测仪器维护等工作。对省级转交台站

处理的疑误信息, 及时查明原因, 通过 MDOS 操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反馈。台站在 收到疑误信息 12小时之内完成反馈。守班时段应急响应期间, 接收到疑误短信或电话后 1小时内进行反馈。 (3更正数据反馈:对台站本地更正过的数据要及时向省级进行反馈,更正报时效内的数据既可通过“ MDOS 数据查询与质疑”功能主动填报反馈, 也可发送更正报 进行修改;时效外的数据可通过 MDOS 平台的“数据查询与质疑”进行修改。 三、台站变动登记 包括变动信息登记(名称,台站号,级别,观测时间,机构,位置,要素, 仪器,障碍物,守班,其他 ,图像、观测记录和规范。 四、台站附加信息登记 (1备注信息登记,通过选择记录年月,事件类型,填入具体内容后,点击即可完成登记。 (2若该台站同一时间同一事件类型已经有记录内容,选择记录年月,事件类型后,具体内容文本框会显示已经填写登记的内容,用户可以直接修改后提交。 (3一般备注事件,本月天气气候概况,图像、观测记录和规范操作参照纪要信息登记方法。 五、产品下载与保存 A 、 J 文件在 MDOS 平台“功能菜单”中的“产品制作与数据服务”下的“ A 、 J 、 Y 文件管理”模块中下载。 每月 6号前将下载后的 A 、 J 文件上传至 10.79.3.18/xj/zdzh/目录下,上传后的文件如有变更请及时进行更新。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分析

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02T16:23:31.04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4期作者:曾清川 [导读]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系统框架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并且对基于CIMISS数据环境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CIMISS统一服务接口的服务功能以及调用方法,接着针对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入之后的应用效果进行测试,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系统框架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并且对基于CIMISS数据环境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CIMISS统一服务接口的服务功能以及调用方法,接着针对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入之后的应用效果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说明基于 CIMISS接口符合业务平台的要求,最后对CIMISS在气象业务中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口;应用 引言 CIMISS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主要构建了气象数据标准化框架,规范了各种数据命名格式及算法,确定国家和省级一致的气象数据存储结构和数据服务接口,实现国家和省级数据同步和实时历史数据综合管理。在各级气象部门的预报和服务工作中,CIMISS的应用效果日益凸显。支持气象核心业务系统标准和统一气象数据生态系统初步构成,气象业务发展进入更加生态及更加有序全新阶段。 CIMISS由一个国家中心和31个省级中心共同组成。全部中心都由国家气象服务网络连接成一个物理分布的、逻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较好处理了一直以来困扰业务系统的数据支持环境分离建设、数据重复存储及国家与省气象部门和各种业务系统不一致数据,数据权威性不能得到保证的各项问题。CIMISS业务化是气象信息化重要、核心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全国已有78个业务应用系统与CIMISS实现对接,包括浙江省气象综合业务网、湖北省长江流域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湖南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和重庆市气象综合业务内网等CIMISS作为核心基础数据支撑平台,提供了各种实时和历史数据在线存储服务。 与以往国家数据存储系统相比,CIMISS可将数据录入时间缩减20%,数据访问效率提升2-5倍。现阶段,我国各级气象部门正在全力推进CIMISS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建设,同省级CIMISS对接,以实现气象业务流程简约性、扁平化、高效性。 1平台设计 1.1整体设计 平台整体架构主要以MICAPS4.0的MICAPS 为基础,采取B/S与C/S混合架构以及嵌入式开发方式,并且充分借助于Web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接口等及时,涵盖综合气象观测、综合业务管理、公共气象服务及气象预警预报等模块,能够促使测报业务系统集约化,预警预报系统流程化以及气象服务个性化与信息传播及时性,该平台为县级气象业务服务给予全方位支撑平台,有效解决基层气象部门测报、预报以及服务系统连接不紧密问题,此类框架优点主要如下所述。 ①以省级CIMISS数据环境为基础,可实现唯一权威数据源,更有利于处理数据一致性问题。 ②利用WEB进行访问,使得平台界面展现更为直观,能够在广域网、局域网以及远程应用。 ③市、县两级实现零维护,软、硬件以及数据源均通过省级机构统一运行和维护, 1.2业务框架 主要借助CIMISS、省级共享服务器、LWFD和数据推送补充平台,将县级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当作载体,对省、市、县业务流程充分整合,构建数据基础,有效处理好基层资料调阅不够顺畅问题,构成扁平化省、市、县三级一体化业务系统,数据业务框架如图1所示。 图 1 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框架图 2 CIMISS接口应用 2.1接口服务功能 对于气象应用系统,数据统一访问接口给予各种类型服务途径,涵盖Web 服务与REST 服务、客户端调用服务及脚本服务。其中,Web 与REST 服务支持全部平台及语言调用,侧重于前台交互应用,且给予方便、快捷编程服务。客户端调用大都针对大数据量取得,实现数据传输及时性,对主流操作系统支持,涉及Windows 32/64bit、Linux 32/64bit、HP-UX等,给予各类语言客户端开发包,涵盖C#、Fortran、Java、Python、C/C++以及PHP等;脚本调用大都为科研人员等非编程人员服务,不用编程便能获悉数据。返回格式涉及到、序列化字符串、内存对象、数据文件及GIS数据格式等。其中序列化字符串可在数据快速解析及前端显示中广泛应用;内存对象与数据文件,仅在客户端开发包内给予,对于大数据量计算及获悉适用;GIS数据格式可较好在GIS 叠加显示分析中应用。 2.2接口应用概况 县级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凭借一致API接口与省CIMISS系统对接,为各县级气象台站工作人员提供涵盖国家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及土壤水分站等资料,同时实现历史数据统计分析。 2.3响应测试 为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效果,需对CIMISS 开展一次系统响应时间测试。测试环境采取1台台式计算机,Win2012、四核 2.0G/4GB/1TB以及网络环境为内部局域网,1000Mbps。模拟一百名用户对CIMISS 系统进行并发访问,对全省自动站(国家站和区域站)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了适应观测自动化需要,强化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 第四条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稳定运行率(即业务可用性)为考核指标。设备稳定运行率统计方法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执行。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到报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气象资料传输质量考核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数据可用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执行。 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来反映。计算公式为: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0.5×设备稳定运行率+0.25×到报率+0.25×数据可用率。 第八条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等分项

指标实行逐月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实行年通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纳入中国气象局常规目标考核。新型仪器设备试用期(投入使用第一年)一般只评估,不考核。 第九条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质量考核结果,每年年底推荐年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优秀集体和个人,中国气象局对审核通过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原则上,优秀集体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总数的2%以内(不足50个台站的省份可申报1个),优秀个人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0%以内,艰苦台站可视情况适当增加比例。具体评比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原《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2012年7月版)同时废止。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业务改革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以及新型自动气象站投入使用,对地面观测业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面测报工作制度不完善、测报员新技术掌握及测报技术设备日常维护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使得当前基层台站测报业务工作中存在着降水量记录不一致、台站参数设置错误、长z文件替代等问题。因此,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观测员业务学习,提高测报队伍业务能力,而且日常要做好观测仪器及设备的维护管理,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新型自动气象站;问题;对策 一、业务改革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降水量记录不一致 地面气象测报自动监测到的降水量记录为“有”,观测降水时出现了分钟降水量与小时降水量不符的问题,即存在分钟降水观测记录,却无小时降水量记录,导致分钟降水量与小时降水量累积值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时要结合实际降水情况,由人工更改小时降水量记录,完成小时降水量的质控。正点观测时,自动站观测设备可自行分析、处理相关要素数据,此时黄色显示灯亮;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处理显示绿色灯,方便分辨自动站运行情况,有利于提高地面气象观测质量。 (二)台站参数设置 台站使用的观测仪器参数设置错误或不完整也是影响地面观测业务工作质量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动气象站出现故障需要改由人工观测时,就会导致观测数据出现异常。由于很多台站使用的数据审核库由测报业务系统默认获取,这样就极易漏审台站出现的错误数据,每个台站可制定出自己台站相应的数据审核规则库,可避免这一错误问题的出现。 (三)长z文件替代 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如果测站夜间出现了雷电、风沙等重要天气报现象,可以准确判定这些天气的起始时间,即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编发处理相应天气报即可;若是测站于整点30 min内观测到重要天气报现象或已经超出发报标准时,该重要天气可与长z文件一起编发并发布,而无需再另拍发重要天气报。如果是整点后出现的重要天气报现象,而且出现的天气已达到重要天气报标准,天气现象并持续超过30 min,需要再次发报重要天气报现象,应于整点前32 min内拍发。 二、导致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出现问题的因素 (一)地面测报制度不完善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以及新型自动气象站投入使用后,原有的地面测报工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形式,各个工作环节部位与新的工作方式不符,需要台站按照新的业务工作调整工作制度,而且新建立的地面测报工作还存在着不完善现象。但是,测报人员习惯了执行旧的工作制度,对新的工作制度不适应,往往会出现未按照规范操作等问题,而且仪器设备使用不熟练,这就影响了测报整体质量。在整个地面测报工作中,基层台站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措施,沟通和协调不足,一部分测报人员不能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等现象,甚至个别测报人员抱有侥幸心理,违观操作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导致设备故障和观测失误,使得测报工作频发失误。 (二)地面测报员新技术掌握不到位 随着气象观测新设备和新技术应用的投入,与测报人员的现有工作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测报人员在较短时间内不能熟练掌握新技术及新设备应用技巧,如果不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就很难适应地面测报改革调整后的业务工作。再加上基层台站地面测报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激励和竞争制度,导致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进取心。

丽水市气象局综合业务平台系统设备

丽水市气象局综合业务平台系统设备

丽水市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综合业务系统建设项目招标要求 二、项目招标要求 1.项目名称:丽水市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综合业务系统建设项目 2.投标报价 投标人应在投标报价中应包含以下费用:投标清单中所有的设备费,桥架管线费,辅助材料费,安装费,人工费,运费,保险费,调试费,培训费,整套系统3年维护维修费用。以及承担该项目未能预见的一切费用。 3.项目招标范围 本次招标包含以下内容: 3.1设备及相关资料的提供 投标人投标提供的设备及相关资料须包括以下(但不限于)内容: 1)需按招标单位及招标文件要求提供项目施工方案,提供系统施工计划、安装调试和测试验收方案。 2)按投标清单提供相应的设备及详细成套供货清单(包括备品备件、专用工具、检修仪表、易损件的清单等)。 2.2系统安装施工及工期 按国家有关标准及投标文件、中标合同要求对提供设备进行安装施工与维护。 按投标文件规定配备所需的人员,保证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按期完成系统安装调试。 工期按招标方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 2.3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 1) 投标方必须保证招标单位新建系统和原有系统同时并轨正常运行一个月,确保新老系统的顺利移接。投标方需向招标单位免费提供并轨运行期间所需要的采购设备清单之外的相关设备,待原系统撤消后招标单位再归还相关设备。 2)投标单位派遣有从事同类工作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包括系统的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运行调试及服务工作,直到确保系统的正常稳定运

行。 3)在调试期间,供应商在现场负责测试和调试。测试、调试方法及记录表格式应由采购人认可后方可执行。供方参加测试、调试过程一切费用由供应商负责。 4)设备运行需在采购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5)试运行过程中需连续72小时以上的保证系统运转正常。 2.4系统安装验收 1)运行期满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由采购单位组织或邀请相关专家机构向供应商签发验收合格证为准。验收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2)运行结果符合合同要求。 3)在进行测试和验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和发现的问题已被排除,并得到采购人的认可。 4)所有合同中规定的设备,备品备件、专用工具都已提交。 2.5技术培训 投标单位应对采购单位工作人员(至少3人)提供设备操作维护、机房管理等培训,具体的培训人数、时间、地点、培训内容、培训费用等,招标单位有权选择是否参加。 2.6售后服务 1)投标单位的维修点需提供足够的备件以适应维修需求。须在投标文件中说明维修点地址,以及提供7*24小时售后服务,接到故障通知后1小时内响应,4小时到达现场的承诺。如没有按时响应或确认不能按时到达,采购人可选择第三方进行维修,所需费用由供应商支付。 2)投标单位须对合同中规定的系统工程提供至少36个月的质保期(如厂家出厂质保期超过36个月的,以厂家出厂质保期为准),签订合同时须提供原厂证明。 3)在质保期内的工作应包括对所有设备常规检查和维护。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内容须在投标时说明。 2.7 系统巡检: 中标人需安排专业工程师每一个月对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和前端设备维护保洁,及时排除系统隐患,为建设单位解除后顾之忧,同时做好工程交付使

气象业务辅助决策系统

气象业务辅助决策系统 2017年12月

第一章系统概述 气象业务辅助决策系统,是以先进的数字地球平台为底层,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为用户提供四类服务: 1、信息的管理、查询与检索。该系统在数字地球上,融入天气专题信息图层,直观地展现作业点分布、河流分布、重点增雨区分布、气象观测仪器、气象检测实况等信息。 2、可视化专业信息,辅助业务人员决策。采用科学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现气象雷达数据、云图数据中的强度、速度、谱宽等信息,建立气象数据与空间环境的对应关系,辅助业务人员进行分析判断。 3、模拟业务过程,辅助任务规划。该系统可根据用户输入需求,模拟飞机飞行过程,辅助用户进行航迹规划;可模拟火箭作业过程,评估任务结果。 4、链接传感器,与实际应用业务对接。系统可与飞机增雨地空通讯系统、地面车辆GPS监控系统、北斗定位系统实时对接,实现对增雨飞机和地面作业车辆的三维追踪和显示。

第二章三维地理信息平台 气象业务辅助决策系统依托DreamMap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开发研制。该平台融合了地理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兼容调用多种政府用、军用、商用地理信息数据,逼真展现陆、海、空、天多维空间场景;可针对雨、雪、云、风等天气现象精细化建模,逼真展现天气动态变化;可提供距离、面积、高程、角度、剖面、最短距离等分析量算功能,定量了解空间环境;可标绘兴趣点、气象台站、侦察站等模型符号,并融合管理各模型属性信息。 一、空间环境展现 该平台可以逼真展现陆、海、空、天等多维环境信息,渲染矢量、注记等多种类型数据。 图1 大气环境

图2 地形环境 图3 海洋环境

图4 高精度影像数据 二、气象环境展现

气象预警应急业务平台

气象预警应急服务平台 §1.1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1) 1.1.1 预警发布 (1) 1.1.2 预警分析 (2) 1.1.3 预警产品制作 (3) 1.1.4 历史预警信息 (5) 1.1.5 应急气象服务 (5) 1.1.6 应急产品制作 (6) 1.1.7 应急产品查询 (6) 1.1.8 气象部分-信息支持 (6) §1.2气象三维展示平台 (8) §1.3专业气象服务系统 (10) §1.4专业用户发布网站 (12) 气象预警应急平台是DMGIS精心打造的功能强大,涵盖面积极广,可以实现气象行业预警制作、预警分析、预警成功输出、应急服务快速响应、应急产品输出、应急预案管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预警应急服务平台,向全社会提供生动、丰富、科学、可视化和精细化的预警应急服务产品。

目前本平台包括了数据采集、CS预警应急、气象三维展示,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的预警应急服务平台。 公共气象业务平台主要实现了如下目标: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管理,预警制作、预警分析、预警发布 突发时间快速响应、应急服务产品制作、应急预案管理 各专业用户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布 气象三维的展示 各类气象数据的采集系统 §1.1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主要功能: 系统提供了方便的天气预警信号制作,检测到预警信号后,通过预警制作、预警分析,各种途径发送给用户,并能自动生成预警单输出预警成果。 1.1.1 预警发布 预警发布主要是实现对预警范围和区域的地图选择、预警等级和预警类型的设置,再结合相匹配的预警标准和防御指南,对预警地图和文字信息进行发布。并对预警信息进行短信发送,在三维中浏览。 预警制作 短信发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1-3)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贯彻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观测自动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与现代气象业务相适应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体制,提高观测质量效益,制定本方案。 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面临的形势 (一)业务的现状和问题 全国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9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4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8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592个(以下分别简称为“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自1999年自动气象站开始投入业务运行以来,至2009年所有台站均建设了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基本气象要素的高时间分辨率自动观测,有力地支撑了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类台站其它观测要素仍采用人工观测方式,采用传统方式编发各种气象电报、编制地面观测记录月报表和年报表(详见附表1)。从而导致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不仅不能提高台站工作效率,而且额外增加了不应有的工作量,现行观测业务与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面观测自动化整体水平不高。云、能见度、天气 - 1 -

现象等要素没有实现自动观测,14种预警信号中有9种需要人工提供观测信息,由于人工观测资料频次低、主观性强,导致资料可用性难以提高,部分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二是地面观测业务流程亟待完善。目前地面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分发共享环节较多,质量控制、运行监控环节尚未健全,业务流程交叉,业务平台不统一,基层台站运行保障能力薄弱,导致观测资料质量难以保证,也影响了资料效果。 三是地面观测运行模式亟待优化调整。现有地面观测业务分工布局是基于当时人工观测方式布局的,实现自动气象观测后,虽然获取观测数据的时空密度大幅度提高,但业务运行规定和运行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人工编发报和数据文件传输长期并存,观测人员工作繁重,生产力难以解放,且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优化业务分工布局,完善业务流程,健全业务规章制度。 (二)改革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通过组建创新团队,集中各类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性,以业务和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业务化目标,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地面观测自动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 一是完成了地面观测自动化需求分析,明确了技术路线。采取多种形式,调研了各级业务应用部门对云能天观测- 2 -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方案试题及标准答案解析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 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 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 B:台站的规定 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 B:变化太小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 排列。 A:0cm、最低、最高 B:0cm、最高、最低 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 B:<10.0千米 C:<1.0千米 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 B: 世界时 C: 真太阳时 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5 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般_________天更换一次。

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是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50年以来的历史和实时雨情气象信息综合数据库为核心,集水文气象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和应用于一体,为国家防汛抗旱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雨水情和天气的实况、预测及分析成果的综合信息服务业务系统。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1993年开始进行系统的开发建设,1995年投入业务运行,多年来边应用边改进扩充,目前已成为国家防汛抗旱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服务系统。由于系统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水平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效益,被评为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1.计算机网络和软硬件环境 系统在水利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建立运行。硬件系统由3台服务器、多台专用计算机和大量的客户计算机及输入输出外围设备组成。软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为Windows98/2000/NT,数据库采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选用Delphi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业务应用 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基础建立业务应用系统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支持大量用户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价格昂贵,系统建设运行成本

大大提高;第二,系统灵活性差,升级发展受到制约;第三,不利于推广。为此,本系统开发采用了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环境中进行图形数据输入编辑和算法研究调试,脱离地理信息软件支持进行业务系统开发和运行的策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基础数据环境和数据标准化建设 首先确定系统的地图投影标准,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地理坐标系,其次又确定了系统点、线、面数据标准和格式。在建立雨情气象实时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近50年来我国降水、热带气旋、致洪暴雨资料库以及北半球历史再分析天气资料库,同时还建立了水文气象测站数据库,全国行政、流域和降水气候区划图和代码数据库,为深入分析雨情和天气创造了基本条件。 4.以应用需求为动力,建立系统持续发展模式 为了使系统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持较长久的生命力,在建设中采取了滚动开发的方针,即做好系统基本框架设计和基础数据库设计,开发基本应用模块,实现基本功能并投入业务应用,以此为基础将系统开发逐步深入,对各种应用需求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逐项解决。在进行每一步开发工作时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不断进行新功能的研制试验并陆续改造早期投产的已不适应应用需求的旧产品,逐渐形成了研究试验-开发调试-业务运行-维护改进的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了系统的持续发展。系统规模和应用范围逐渐扩

吉林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系统需求

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系统需求 一、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 保证整个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应用国内最新产品和采用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 (二)实用性和完备性 系统应体现实用性,功能齐全完备,能与业务和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系统应易于操作、易于更新、易于管理,界面友好,数据组织灵活,能满足各层次用户的使用要求。 (三)标准化和通用性 系统设计应符合软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保证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据编码的标准化、数据规范的标准化。 (四)安全性 (1)系统运行稳定,计算结果准确;不造成死机、“假死”等状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保证数据不外泄。 (2)系统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部入侵,保护内部的相关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分析数据。保障系统数据库以及系统本身不被攻击、盗取。 (3)系统具有有效的数据加密机制,保障数据在网络传输时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不良用户盗取或者丢失。 (五)灵活性 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今后系统的变化、服务的扩展和更新等变化因素,在数据库存储、数据库容量、发布终端管理以及系统功能方面都尽量以模块化、组件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开发,保障系统的灵活度。 (六)可拓展性 随着终端和用户类型以及发布手段的不断增加和完善,预留可满足扩展的接口,便于以后业务拓展的需求。

三、建设内容要求 本系统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基于web的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服务器位于吉林省气象局,相关部门可以授权应用。此外还需建立为对该系统提供支持的数据库。 (一)整体框架 吉林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平台主要包括环境气象监测、环境气象预报、环境气象服务产品、预报质量检验以及帮助5个主要部分(子系统)。 (二)各子系统功能 1、环境气象监测子系统功能 环境气象监测子系统包括主要污染物实时监测和气象条件实时监测两部分。 (1)主要污染物实时监测 主要开发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警功能。查询功能要求在GIS底图上将吉林省现有的污染观测数据实时显示,需要显示的主要有吉林省气象局环境气象监测站点50米高度PM10、,PM2.5实时数据以及环保局目前网上现有的10个站点的6种污染物(PM10、,PM2.5、 SO2 NO2 、CO、O3)1小时、24小时浓度、IAQI以及AQI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