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状况。包括:ST水平趋势图,心率变异,身体运动后的数据及各种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对心率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对阵发性晕厥、眩晕和心悸原因及性质的确定,对药物疗效的评定及起搏器的功能评定。能够记录全部的异常电波,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人在24h内各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能为各种心脏病的诊断提供精确可靠的依据,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对早期冠心病有较高的检出率。

一、对于许多隐藏心脏病可以做出快速诊断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检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二、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可靠的临床指标

三、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holter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期患者,holter可及时并比较全面的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四、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五、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

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及时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六、检测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功能

DCG可监测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的起搏心电图变化,了解起搏器的脉冲发放与感知功能,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范围

1.各种心律失常、各种传导障碍、部分缺血性心脏病的检查

2.脑卒中、脑血管病患者

3.高危人群:心慌、胸闷、胸痛、憋气、头晕、晕厥、怀孕、分娩、

60岁以上人群等的常规检查

4.亚健康人群:牙痛、下颌痛、腹痛、后背痛、左臂及左肩痛等(可

能为心绞痛或心梗)的疾病筛查

5.干部保健的疾病筛查

佩戴动态心电图重要提示您

1.不要剧烈运动,特别是上肢运动,以免出汗导致电极片脱落

2.机器不要磕碰,不可进水,不可拉扯导联线,不可将其缠绕在腰上

3.不要喝酒,以免心电图不正常

4.远离高辐射电器,防止产生辐射,导致波形干扰

5.不要在设备上进行任何操作

佩戴动态心电图温馨提示您

1.用酒精擦拭皮肤,电极附带砂纸清除角质层

2.电极片位置粘贴要明确,线要用胶布固定

3.告知病人戴机时不要洗澡,用水时注意机器勿溅水

4.告知病人睡觉前查看电极片及导联线连接处是否脱落

5.告知病人不能自行摘机,不能操作设备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发病率高:我国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患病

致残率高:75%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40%属于重残

死亡率高:每年因病死亡350万,每10秒死亡1人,70%发生在院外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其实有很多症状都容易被忽视。如果您遇见以下十种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经常心慌、气短、胸闷,活动时加重。

*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背部放射性发木、疼痛。

*早晨起床时一下子坐起,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饭后胸骨后憋胀的厉害,有时冒冷汗。

*晚上睡觉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胸部不舒服的感觉。

*走路时间稍长或稍快,感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

*胸部偶有刺痛,一般1-2秒即可消失。

*爬楼梯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动,感到特别累,需歇几次才能完成,且感到胸闷气短。

*身无力,不愿说话。

如何正确选择心电图的检查?

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心脏病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心脏病都能用普通心电图来诊断。

1.静态心电图的检查

优点:适用于检查持续存在或频繁出现的异常心电

缺点:对偶发的、阵发的心律失常和无症状的冠心病等早期心脏疾病的检出率很低。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优点:可以发现偶发及无症状的异常,能反映受检查者在活动、睡眠状态下心脏出现的症状和变化。

哪些人需要佩戴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心慌、心悸、胸闷、头晕、黑蒙、晕厥等症状的患者

*经常或偶有一过性心律失常出现

*药物治疗前后观察心律、心率及不良反应者

*冠状动脉支架术或搭桥术,术后的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监护及出院后的监测

*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及出院后监测

*有其它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感觉不适者

*社会医疗、健康保健、咨询、特殊人群心电监测等

心电图检查和意义

教案(课时计划)

一、概述 ㈠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1、心电图:心电图是心肌产生电位变化的体表记录。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心脏在收缩之前先有生物电活动,所产生的动作电流可经体内组织传导至体表各部。如果在两个体表部位放臵电极板,用导线连接至心电图机,就可描记出心脏生物电活动的曲线,此即心电图。 2、心电图功能: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的电学活动。 ⑴对各种心律失常作出判断,明确显示心肌受损,供血和坏死现象。 ⑵观察某些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对心肌的影响,及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 ⑶观察某些民解质紊乱所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及作为治疗的参考资料。 3、心电图缺点:对心脏功能状态及代偿情况不能直接显示。必须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更发好地发挥其辅助临床诊断作用。 ㈡心电发生的原理 现代心脏电生理学的深入发展为临床心电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指出: 1、静息的心肌细胞保持于复极化状态,细胞膜外侧具正电荷,细胞膜内侧具负电荷,两侧保持平衡,不产生电位变化。 2、当心肌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阈刺激)时,其对钾、钠、氯、钙等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膜内外正、负离子流动(主要是钠离子内流),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depolarization),使膜外侧具负电荷而膜内侧具正电荷,即产生动作电 此时若将检测电极臵于体表一定位臵,可测得一定的电位变化。于对向细胞除极方向的电极处,可测得正电位而描出向上的波;而于背离细胞除极方向的电极处,则可测得负电位而描出向下的波。心肌细胞完成除极后,继之出现极化状态的恢复过程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从而就单个心肌细胞而言,出现与除极数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电位变化。 ㈢正常心电图(ECG) 1、正常心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沿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或希氏束、左束支、右束支、Purkinge纤维网所构成),先后引起心房和心室的兴奋,此在心电图上可呈现一系列形,称为P、Q、R、S、T以及V波。 ⑴最早出现的是幅度最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 ⑵P-R段(实为P-Q段,传统称为P-R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P 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开始除极。 ⑶在房复极尚末完全结束时,随即在图上出现幅度最大的QRS波,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⑷在心电图上,ST段为QRS综合波之后位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其后出现向上或向下转折的一个圆钝而较大的波称T波。ST段、T波分别代表心室复极的缓慢期和快速期的心电活动。 2、探查电极与除极方向的位臵关系对心电图的影响 心肌除极时,正电位在前,负电位在后,其探查电极位臵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心电图波形。 ①探查电极迎着除极方向,出现直立波。如心电图中的R波。 ②探查电极背着除极方向,出现倒臵波。如心电图中的QS波。 ③探查电极介于除极和末除极之间,出现双向波。如心电图RS波。 二、常规心电图导联 导联就是引导心脏电流至心电图机的连接电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导联有以下几种: ㈠肢导联:为心电活动反映到人体额面上的导联,有双极肢导联和单极肢导联之分。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安放于三个部位: 右臂(R)、左臂(L)、左腿(F) 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Einthoven(爱因多芬三角)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状况。包括:ST水平趋势图,心率变异,身体运动后的数据及各种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对心率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对阵发性晕厥、眩晕和心悸原因及性质的确定,对药物疗效的评定及起搏器的功能评定。能够记录全部的异常电波,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人在24h内各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能为各种心脏病的诊断提供精确可靠的依据,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对早期冠心病有较高的检出率。 一、对于许多隐藏心脏病可以做出快速诊断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检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二、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可靠的临床指标 三、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holter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期患者,holter可及时并比较全面的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四、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五、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 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及时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六、检测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功能 DCG可监测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的起搏心电图变化,了解起搏器的脉冲发放与感知功能,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7953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体检心电图项目含义

体检久康云健康指标之心电图检查含义:心电图(ECG或者EKG)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应用广泛,范围包括: 1、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 2、帮助诊断心律失常。 3、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4、诊断心脏扩大、肥厚。 5、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 6、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 术语解读 1、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 2、窦性心律:在人体右心房上有一个特殊的小结节,由特殊的细胞构成,叫做窦房结。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是唯一正常的心律,其他的比如房性的、交界性的都是不正常的。 3、左心室高电压:代表心室除极时间增长,主要是由于心室壁增厚导致,临床上以高血压、冠心病病人多见。 4、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见于无心脏病的健康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也不一定有广泛的心肌损害,如不伴有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常无重要意义。 5、ST 段改变: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急性心梗、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等。 6、T波改变:轻度升高一般无重要意义,如显著增高则可能为心梗超急性期、高血钾;低平/倒置可能为心肌损伤、心肌缺血、低血钾等;T波明显倒置且两支对称,顶端居中(冠状T波) 有可能是急性心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肥大。 7、HR:即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如HR64就是心律64次/分。 8、窦性心律不齐:指心律随呼吸出现周期变动,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屏气或活动后心律不齐现象常消失。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的人不必因此而顾虑重重。 9、早搏:指在心电图中的两个大波之间出现了其他较大的波,干扰了正常的波间距,波间规律被破坏。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如情绪激动、饱餐、过于劳累、吸烟饮酒等,患各种心脏病时也常出现早搏。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安静休息5分钟左右,不能在跑步、饱餐、冷饮或吸烟后进行检查,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心电图异常,从而影响对疾病的判断。作饱餐试验及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检查前,当日还应禁食。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发表时间:2014-07-15T15:02:28.1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韩自荣 [导读]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韩自荣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 750004)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平板心电图( TET )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应用于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应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78例冠心病患者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出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确诊73例,其中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TET与DCG两种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完成对患者的检测,其敏感性检测与阳性检测效果也比较明显,尤其是TET 方法检测,可在很大程度上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可有效完成冠心病的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临床症状 TET DCG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16-02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1]。在检查的过程中,对冠心病患者的确诊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诊断时多采用心脏冠脉造影检测,但是此种方法虽然准确率高,然而却非常麻烦而且费用昂贵。近几年来采取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比较检测结果,比较冠脉造影分析结果,也可以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3]。本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 TET )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选择的78例冠心病患者,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女30例,男48例,年龄38--80岁。全部病例均经心肌酶、血脂、肝、肾功能及血糖等常规检查。主要表现症状为心慌、胸闷或心绞痛等。 1.2 方法: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症状表现、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全部病例的生理及机体特征差异不大。DCG组患者行DCG 检查与心脏冠脉造影检查。TET组患者行TET检查与心脏冠脉造影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全部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两种不同检查方法检测后,比较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中78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确诊73例,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冠心病检出率较为准确,但是TET检测的过程中将部分疑似为冠心病患者检测为冠心病,DCG检测部位患者没有检测确证,因而两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结果有所不同。 3 讨论 DCG与TET是心脏检查较为常见的方法,简单快捷、无创,且费用较低。冠心病临床症状表现与多种病症相似,尤其是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在检测的过程中准确的确诊极为重要[4]。实际工作中除非经过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或具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冠心病患者都进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不但检查费用较高,且检测效率也低,为此近几年来临床上出现了DCG与TET方法检查冠心病[5]。本组研究结果,TET 与DCG两种检查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确诊冠心病,前者检查敏感性较高,后者特异性又较大。DCG检查后显示为阳性的患者均为冠心病患者,但却没有完全检查出全部的冠心病患者。 本组研究中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率为41.0%,漏诊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进行DCG时多处于较安静状态。因而,为提高阳性率多建议患者做短时间适量的运动负荷。本组研究结果,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检出率虽然比DCG高,但假阳性也较高,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植物神经紊乱,知识女性较为多见。(2)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心肌病。(3)糖尿病诱发的心肌病变及微血管病变。(4)心肌桥。(5)缺乏运动锻炼。(6)运动中换气过度。(7)患有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8)肥胖或心电图电极位置安放不当。综上,对于冠心病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时,TET与DCG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可提高临床确诊率,价格也比冠脉造影检查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边晓菊.李兴国.费红均.冠状动脉造影、运动平板心电图对比分析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71-72. [2]张双.张爱珍.苗玉梅,活动平板心电图QRS波振幅间期及其乘积诊断冠心病的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 24(23):283-284. [3]周秋霞.运板平板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8):154-155. [4]张春生.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2-73. [5]熊宁.彭志群.王强,活动平板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159-161.

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

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 读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 1、窦性节律:正常人几乎总是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发生于运动、情绪激动时,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于午休及夜间睡眠时,窦性心律不齐可出现于各个时间。 2、心律: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80000--140000个。夜间睡眠时,最低心率可慢至40bpm,偶有小于40bpm多因迷走神经增高所致。青年人剧烈运动心率可达180bpm以上。老年人运动时心率一般不超过160bpm。为此,以安静时心率在60--100bpm之间作为动态心电图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3、早搏:24小时房性早搏小于100次。室性早搏数目小于800次。多为单形室性早搏,少数有偶发多源室性早搏,室性QRS波群时间≤0.14S,无RonT现象。 4、房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了10 --20 左右,多由3--7个房性QRS波群构成,心率100--250bmp,24h不超过3阵。 5、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0.25 --2 。为短暂偶发,能自行终止。见于特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6、房室传导阻滞:正常人偶有一度及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睡眠时,多为一过性。

7、逸搏与逸搏心律:逸搏出现于窦性心动过缓,早搏的代偿间歇后,常见的逸搏有房性及交界性。逸搏连续出现3次,形成短暂逸搏心律,可与窦性心律形成不完全干扰房室脱节。 8、ST--T变化;剧烈运动ST段轻度上斜型下降≥0.75mv。不同状态下记录到的T波可直立低平,一般不出现深而倒置的T波。 9、Q--T间期;Q--T间期变动在0.40±0.04S之间。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相应延长,一般不超过480ms。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页眉内容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 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页脚内容1

12导联心电图的含义和位置

12导联心电图的含义和位置 心脏是人身体构建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别看它只有拳头大小,却承担着将血液运行到身体的各个地方,维持人的基本活动这样一项重要任务。心脏直接反映了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心电图,可以直观观察出。那么今天,就为大家做个小科普,介绍一下,心电图中的一种——12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 的检查意义在于: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病症检查。产生: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而12导联的心电图就是常见的3个肢体导联,3个加压肢体导联,6个胸前导联,一起就是12个导联的心电图了。

十二导联的位置如下: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3:V2与V4连线中点V5:左腋前线平V4 V6:左腋中线平V4 V7:左腋后线平V4

V8:左肩胛线平V4 V9:左脊旁线平V4 V3R-V5R:与左侧V3-V5对称,一般作V3R、V4R的,很少作V5R。 肢体导联接法:L:左手、R:右手、F:左脚、N(RF):右脚(地线);胸导联接法:V1:右胸骨旁第四肋间(男性乳头水平);V2:左胸骨旁第四肋间(男性乳头水平);V4:左第五肋间与左锁骨中线交汇点(男性左乳头下);V3:位于V2与V4连线中点;V5:左第五肋间与腋前线交汇处;V6:左第五肋间与腋中线交汇处。 介绍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12导联心电图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基础的了解,脑海里对于12导联心电图的含义和位

心电图波形及各部分意义

心电图的波形及各部分的意义(一) 心脏的活动,其兴奋传导的过程是由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枝→蒲肯野纤维→心室肌纤维。在每一心动周期内,一个典型的心电图有5 个( 或6 个) 波自左至右称为P 、Q 、R 、S 、T 及U 波( 如下图所示) ,并可分为下列部分,P -R 间期QRS 间期、Q -T 间期,及P 一R 段S -T 段等 图 12 心电图波及间期 P 波:P 波代表心房激动时所产生的电位变化。P 波的起点表示激动自窦房结达到心房,其终点表示心房全部受到激动,其方向和外形与激动在心房内传导的途径有关,其时限表示激动经过心房全部所需的时间。正常心电图的P 波向上,而aVR导联中P 波倒置:avL ,Ⅲ及V 1 V 2 等导联中P 波可向上,倒置,或呈双向:( 图13)正常向上的P 波顶部圆滑。P 波的时限不超过0.11 秒,其振

幅应小于2.5 毫M。 图 13 P 波的波型 在心电图中只要有一个导联的P 波超出正常范围,就代表P 波有异常,提示心房有病变,若无P 波常是节律问题。 2 .P -R 间期,心脏的激动经过心房,传至房室结:再下传至房室束左、右束支,后传至两心室,激动在房室结及房室束中的传导比较慢,因之P 波以后有一段间隙才发生心室激动,自P 波起点至Q 波群起点的间隙为P -R 间期。P -R 间期表示激动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而达心室所需的时间。正常数值为0.12 ~0.20 秒,婴儿及心跳较速者,P -R 间期可较短。P -R 间期延长常代表房室传导阻滞。 3 .QRS 波群=Q 波是QRS 波群中第一个向下的波,R 波是QRS 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其前面可以无向下的Q 波,S 波是随着R 波之后的向下的波。QRS 波群代表心室受激动时电压的变化,其起点表示激动开始达到心室,其终点表示两心室全部受到激动,其时限表示激动经过心室全部所需的时间,其形状与激动在心室内传播的途径有关。由于心室各部分产生的激动的先后不一,所以QRS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第4节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 AECG)是指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1961年由美国Norman J. Holter发明问世,迄今临床中仍广泛将其称为“Holter”。它能长时程连续、动态记录心电图,更易获得一过性心电变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助于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和生活状态的关系,能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明确发生规律,指导治疗、估测预后。 一、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基本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包括记录器、电极、导联线和回放分析系统。记录器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导联线与受检者相连的、随身携带的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随着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记录器的记录介质从盒式磁带发展为电子硬盘、闪存卡和电子优盘。由于闪光卡存储器的体积小,耗电低,具有记忆功能,克服了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缺点,成为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记录器。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优盘存储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回放分析系统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通过专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浏览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形。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监测导联由单道、3导联发展到了12导联同步实时监测。 1. 双极导联目前在国内普遍应用的是模拟常规导联的双极导联,常用模拟导联的解剖定位见表7-4-1,最常用的是同步记录CM1、CM5和MaVF三个导联。 表7-4-1 动态心电图双极导联位置 导联正极负极 模拟V1(CM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2(CM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5(CM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左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aVF(MaVF)左腋前线肋缘左锁骨下窝内1/3处 注:无干电极在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2. Mason-Linkar导联随着记录器存储能力提高,同步记录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为连续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图,10个记录电极集中在前胸,将常规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中的3个肢体电极和接地电极移至躯干部与肢

动态心电图是什么,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 询。 动态心电图是什么,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动态心电图仪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 动态心电图也有一个相对的正常值,但是,这个正常值也只是供大家参考,因为动态心电图的数值受情绪、饮食及睡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理变化范围很大,很难制定出明确的正常值。 1、心律: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80000--140000个。但是,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又有所不同,静止和运动时的心率又有所不同。 2、早搏:24小时房性早搏小于100次。室性早搏数目小于800次。多为单形室性早搏,少数有偶发多源室性早搏,室性QRS波群时间≤0.14S,无RonT现象。 3、房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了10 --20 左右,多由3--7个房性QRS波群构成,心率100--250bmp,24h不超过3阵。 4、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0.25 --2 。 5、ST--T变化;剧烈运动ST段轻度上斜型下降≥0.75mv。不同状态下记录到的T波可直立低平,一般不出现深而倒置的T波。 6、Q--T间期;Q--T间期变动在0.40±0.04S之间。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相应延长,一般不超过480ms。 动态心电图的作用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律失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等等。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进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及其分型。

心电图机使用

第三节心电图机使用 【目的】及【适应症】 分析鉴别各种心律失常;确诊心肌梗死及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协助诊断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炎、心肌病;判断有无心房、心室肥大;协助诊断心包疾病;观察某些药物对心肌的影响;协助诊断某些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血钙的过高或过低;心电监护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人工心脏起搏、电击复律、心脏复苏以其他危重疾病的抢救;心电图作为电信息的时间标记,常与超声心动图、心音图、阻抗血流图等同步记录。 【物品准备】 心电图记录仪及其导联线,导电膏或生理盐水、棉签、污物桶。 【操作方法】 1、对环境的要求 (1)室内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以避免因寒冷而引起的肌电干扰。 (2)使用交流电源的心电图机必须接可靠的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低于0.5Ω)。 (3)放置心电图机的位置应使其电源线尽可能远离检查床和导联电缆,床旁不要摆放其它电器具(不论通电否)及穿行的电源线。 (4)检查床的宽度不应窄于80cm,以免肢体紧张而引起肌电干扰,如床的一侧靠墙,则必须定墙内无电线穿行。 2、准备工作 (1)对初次接受心电图检查者,必须事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2)在每次作常规心电图之前受检者应经充分休息,解开上衣,在描记心电图时要放松肢体,保持平静呼吸。 (3)患者皮肤的准备: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则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局部最好涂导电膏,或用棉签蘸酒精替代。 (4)心电图机的准备: 1)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受检查者两腕及两踝上部涂抹导电膏或生理盐水,在胸前按规定位置涂抹导电膏或生理盐水,准确安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电极,具体电极的位置,标识和颜色见下表。 2)机器电源打开,采用标准灵敏度(增益):10土0.2mm/mV;走纸速度采用25mm/s;将抗干扰均打开。操作开关自“关闭”转到“观察”时,基线居于记录纸的正中部位,且基线漂移不大于1mm;并描记方波(“打标准”),即观察是否在输入1mv时,基线记录10mm。并在每次变换增益时,重新描记方波。 表1 电极的位置、标志及色码的配置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 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24小时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讲解学习

24小时心电图检查注 意事项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适应人群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适应症: 1、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及评价:由于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时间长,提高检出的阳性率。 2、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可发现心肌缺血或一过性心肌缺血,提高对心绞痛的诊断率。 3、对阵发性晕厥、眩晕和心悸原因的及性质的确定。 4、对心律不齐选择是否安装起搏器提供依据。 5、对多种心脏疾病治疗后的随访和功能判定。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优点 一.对患者24小时内的心律变化作全面了解,包括心率高限、低限、平均心率及每小时心率。 二.准确地记录心律失常的种类、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次数,如室上性或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的次数,有无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等情况。 三. 通过ST-T改变可知患者有无心肌缺血以及缺血发生的时间。 总之,就是把心电图异常和日常活动或出现的症状相联系,对晕阙和心悸的诊断、病窦综合征的诊断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一. 在衣服穿戴方面,女士最好不要戴胸罩,男人应穿宽松一些的衣服,注意不要多出汗,否则湿的皮肤容易引起相邻电极间短路,测的结果就不准了。

二. 可以看电视。但是最好不要上网,以免产生干扰波,出来的图形不规则,缺乏诊断依据。不能接触辐射、放射性物质。比如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微波炉、半导体收音机等。 三. 与动态心电记录仪接触的皮肤部分应没有局部感染,保持卫生。 四. 做心电图期间不能洗澡,最好不要在测试期间做剧烈运动,以免出汗引起仪器脱落。佩带记录仪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应做适量运动,但不是运动愈剧烈愈好特别是要避免双上肢的剧烈运动,以减少各种肌电干扰和伪差。根据病情和检查目的,住院病人可慢步、上下楼等;疑心绞痛者则可选择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较为激烈的运动,以便观察运动量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供医生诊断参考。不过病情严重者应遵循医生吩咐。 五. 在检查前一日洗澡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电极贴在前胸皮肤上经导线与记录仪相连,如果皮肤湿漉漉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就不好,甚至造成电极脱落,受检者只得重做。临床上常见有些受检者运动得大汗淋漓,结果不是部分电极脱落就是心电图干扰波太多无法分析。 六. 将 24 小时内身体不适和运动时间详细登记,就可找出此时间段的心电图看有无变化,为医生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作用与意义

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作用及意义 临床意义 1.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动态心电图)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2.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 3.协助判断:动态心电图能协助 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4.诊断缺血性心脏病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 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 5.检测人工心脏起搏器 动态心电图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观察正常人(包括小儿)心电图中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2、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可检测出有无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以便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3、常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 梗塞、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4、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的评 价研究工作。5、动态心电图可应用于晕厥病人的研究,以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例,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分析动态心电图(DCG)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对早期冠心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对36例住院病人的观察结果分析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阳性检出率,普通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7例,心律失常9例;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14例,心律失常15例。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80.6%,而普通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44.4%,在普通心电图中结果为正常或大致正常的20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为心肌缺血7例;心律失常(阵发性)9例,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80%。动态心电图在捕捉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律失常,诊断早期冠心病 的临床价值远高于普通心电图。尤其在普通心电图正常者仍发现大量动态心电图异常者。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一 些不典型的胸闷、心悸、头晕者,普通心电图正常,应及早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查出原因,对症治疗。

如何阅读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如何阅读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内每一次心跳的心电图形,含有大量有关心脏电活动的信息。如何从中获得对诊断疾病、评价病情有价值的信息吗?一般来说,面对一份正规的24小时动态心电报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分析: (1)心率正常人24小时心率为59~87次/分。白天偏高,剧烈活动可达180次/分。通常最高心率年龄增加而减低,老年人最高心率一般不超过130次/分,女性高于男性。夜间睡眠时偏低,约50次/分,甚至40次/分。可见的正常人窦性心率的变化范围很大,睡眠时仍>90次/分,应视为异常,要考虑到是否患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相反如持续减慢,平均心率<60次/分,活动后心掌上升不到90次/分,就要注意窦房结等传导系统是否发生了病变。 (2)早搏首先应明确这样的观念:有早搏不一定有心脏病;各种类型的早搏都可发生于正常人。一组183例正常人的动态心电由监测数据显示: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分别为46.0%、28.4%。因此,24小时内有少量的早搏(<100次=。一般来说,室上性早搏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也不会发展成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如没有临床症状可不予治疗;如为室性早搏数量较多(>720次);或形态各异;或成对出现;或连发3次以上;或有R波落在T波上的现象,则应引起注意。 (3)心律失常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动态心电图可捕获瞬时心电变化,对于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持续的时间,具有常规心电图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常成人中,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50%~70%,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短阵室上速占20%,而室性心律失常的出现则往巴提示有严重的心脏疾患。观察病人出现心悸、气短、晕胶等不适时所描记的心电图是否正常,可以明确上述症状是否心脏疾患引起。 (4)心肌缺血及其规律对冠心病病人进行监测可了解心肌缺血发作的次数、持续的时间、昼夜发作规律,对更好地认识病情有很大帮助。如果心肌缺血多发生在白天活动时,说明缺血是由于心脏需求增加造成的,采用降低心脏做功的药物,如氨酰心安等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心肌缺血多发生在夜间休息时,说明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变窄,心脏血供减少所致,采用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如合心爽则会更有效。 冠心病的检查与诊断应用Holter检测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尽管以Holter作为检测心肌缺血的可靠性已得到确认,但在分析ST段改变时尤应排除各种因素引起的干扰和伪差。另外,ST段尚可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药物(洋地黄、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等)、生理状况(血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病理状况(高血压、心肌肥厚、预激综合征)等假阳性。 通过应用Holter检测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缺血,而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多,患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型ST段下移,可在心率加快时发生,也可在心动过缓时发生。 大部分发作时在病人清醒时或轻微活动后,发作次数明显增加。原因是由于心率加快与冠脉舒缩的改变,以及活动后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引起。而心动过缓时发生,则系由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心跳减慢,心输出量下降,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周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低,血流缓慢,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当冠状动脉供氧不能满足心肌需氧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 影响心肌耗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肌收缩力是三个重要因素。临床上采用这三个数据乘积的概念表示“心绞痛阈”。通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和心肌收缩力两个参数的变化很小,故临床上可单用心率表示心肌缺血阈。 心肌缺血多呈生物钟节律。无症状心肌缺血第一高峰时间是在早晨6:00~12:00,第二高峰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范本

精品文档 .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二度Ⅱ型窦房阻滞;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心肌缺血负荷测算: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站立时无低频率成分增加,提示交感神经反应性减弱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频谱总功率下降,低频/高频比值可不变;但低频下降时,此比值可减少,高频下降时,比值可增大;低频中心频率左移。心率变异性降低提示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较大,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且预后不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