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5自考政治经济学笔记

2015自考政治经济学笔记

2015自考政治经济学笔记
2015自考政治经济学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P47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P49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50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研究学研究的出发点P51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原因: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

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一

切社会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支出。

主要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

改造自然的活动。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主要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

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上述三个基本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P52

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也就表现为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53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更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产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革命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活参里的发展。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表现为:

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P54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

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

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P54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在经济规律的三种不同类型中,共有经济规律体现人类社会或某几个社会之间经济关系上的本质联系,特别经济规律则把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本质上区分开来,从而社会发展过程也就被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

三、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P55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P55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

二、抽象法P56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存在的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中,抽取出反映它们本质的东西,即剩余价值,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抽象法包括: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

抽象法的运用过程主要有:

1、通过事务的错综复杂现象,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

抽象出特定的研究对象。

2、对抽象出的特定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即通过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揭示出经

济过程发展变化的最本质的东西。

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P57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逻辑方法—是指思维推理方法,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经济范畴,以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只能是大体一致。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政治经济学研究还经常采用归纳和演绎法、中介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

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学习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P58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

础的生产关系综合。

2、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其出发点绝对不是孤立的个人,

而是一定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也就是说,

政治经济学具有社会性。

3、政治经济学既具有制度性、社会性,同时又具有历史性。

因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

三、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P59

1、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

2、学习政治经济学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3、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一节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63

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者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64

人类社会经历了: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节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势。其中,自然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则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68

自然经济—也叫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为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和生产者家庭等形式。

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1、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69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最初的社会分工生产与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

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与原始社会后期,是自给自足经济的一种补充。

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究竟采取何种经济形式,不是由某种社会形态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具有以下经济特征:

1、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第三节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73

合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资源配置—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地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二、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73

一般来说,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经济资源配置主要是由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作用于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计划配置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直觉地运用计划指标、经济

杠杆和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前者是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地分配社会经济资源,后者是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或规划直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

市场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

市场经济又是与商品经济相区别的范畴:

1、市场经济是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合理且有效配置的角度,

表明市场或市场机制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或

决定性作用,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计划经济。

2、商品经济则是从社会成员之间劳动联系与劳动交换关系的

角度,表明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个人劳动向社会劳

动的转换,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自然经济。

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是按照市场价格波动显示的产品稀缺度,引导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将资本从市场价格低的部门移到时候市场价格高的部门,自发地形成社会资源的流动。

市场配置的长处主要表现在:P76

1、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引导经济活动遵

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按照市场需要

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环节中

去。

2、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

管理,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整个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3、实行优胜劣汰,给微观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提高企业

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开拓进取的活力

市场配置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总量的失衡

2、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

3、市场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

计划配置方式—主要是国家通过制定和组织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和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觉地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

计划配置的长处主要表现为:

1、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和全局出发,对经济总量进行控制,

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

2、国家通过经济预测,拟定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社会经

发展战略,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3、国家通过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规范经济主体行为,促进公

平竞争,保证社会公正,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计划配置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计划难以准确把握种类繁多、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难以

从消费品需求推算出生产品需求,进而推算出资源需求,对及时调节个量资源配置力所不及,容易产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脱节

2、计划难以协调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难以消

除整体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冲突,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害,结果导致企业因缺乏足够的动力而使技术进步缓慢和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手段发挥作用的优势是在宏观经济领域,对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更为有效。

第四节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77

社会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规定了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

本原则,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型的概括。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实行,反映着社会经济子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的过程中采取的国际资源配置方式,不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的标志。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的二因素79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

素。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

质关系。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

变化。

3、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存在着差别:

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己用,而是针对他人,即对购买者是有用的。

3)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用以满足他人的需

要,而不是满足商品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4、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范围,考察商品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学任务。

5、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6、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是各不相同的,在量上市难以

比较的;但是,商品作为价值,却是在质上相同,从而在

量上市可以比较的。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7、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价值的存在以使用

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82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具体的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法、劳动资料和劳动结果等来区分的。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贾环本质是等量的抽象劳动想交换,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2、具体劳动和抽象来动又存在者差别和劳动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

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

抽象拉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则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

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是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联系的。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83

社会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重要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或者说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经济利益不同的经济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的矛盾等,都是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

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

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84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个别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社会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不仅取决于同一部门内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还取决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涉及价值决定。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涉及价值实现。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决定的是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联系: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86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特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三、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87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生产单位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也是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变化,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4、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5、自然条件

第三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88

价值规律—是价值如何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但这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1、从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

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

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

样变动,都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90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章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一、货币的产生92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货偶然的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具有的三个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称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代表使用价值,它的价值是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的。

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当作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个商品价值的材料。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

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

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特征表现在:

1)商品价值的表现是单一的,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2)商品价值的表现是统一的,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同质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4、货币形式—当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

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称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95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的职能95

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现的。

货币具有:

1、价值尺度。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有联系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而作出的技术规定。

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

1)价格尺度的作用是表现商品的价值,使它们表现为价格而价格标准的作用是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

2)作为价值尺度,货币金属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而作为价格标准,它是货币单位所包含

的金属重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

3)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的主要作用是:

1)作为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

2)作为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国际贸易差额或债务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97

非金属实物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形式。

三、货币流通规律98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离开出发点,从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转到另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这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

2、商品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第三节信用

一、信用的产生及形式99

经济学中的信用又称信贷—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

信用分为:

1、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

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其直接为生产服务,特点为:

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再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单个职能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的规模还要受到资本周转快慢的限制

3)商业信用的范围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2、银行信用—是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

为主的信用,它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银行信用的实质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的职能资本之间发生信用关系。

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3)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3、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

种信用形式。

4、企业信用

5、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消费者

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二、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101

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

资源的优化配置。

2、信用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3、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

4、信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

5、信用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

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表现在:

1、信用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

2、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3、信用刺激投机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四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05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这种差别可以通过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对比表现出来。

它们之间又存在本质的区别:

1、从流动形式来看,区别: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3)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

2、从流通的性质和内容来看,区别:

1)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

2)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

一般商品流通的两极是价值量相等而使用价值不同的商

品,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

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

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

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为G-W-G’,其中G’=G+△G,△G

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3)两种流通在运动上的限度不同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商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是经

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

的: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2、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

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原则,商品

是按价值购买的,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比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107

劳动力—是指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

动力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

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资料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具体来看包括:

1、劳动者本人所必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用于维持劳动力的

再生产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

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用于培训是和资本主义再

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上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108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只不过是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一个比他预付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108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09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就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就叫做可变资本。

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

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

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四、剩余价值率110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的。即:c+v+m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1、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11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这种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1、生理的因素

2、社会道德的因素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2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1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他们的联系是: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他们的区别是:

1、它们的物质技术不同

2、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四、资本主义工资114

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第四节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114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再生产的特征。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特点: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的工资,即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可变

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2、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

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是资

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1、资本家这一次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只不过是从上一次

工人身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来补

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积累115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不是由资本家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

无止境的。

2、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不

断地实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影响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耗的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三、资本有机构成116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应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主义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

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一把用C:V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

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1、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2、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1、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的自我积累;

而资本集中是若干单个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它会

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通过所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要受积累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缓慢;

而资本集中不受积累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P117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

义生生产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榨取的劳动力。

2、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还可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

削。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17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第一节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产循环的三个阶段119

产业资本—是指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资本采取的是货币资本的形式,货

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

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资本采取的是生产资本的形式,生

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资本采取的是商品资本的形式,商

品资本的职能就是实现剩余价值。

二、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21

资本货币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三、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122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继起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速度123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产业资本的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指标来衡量和反映。

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分为

1、生产时间: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

2、流通时间:购买时间、商品销售时间

生产时间由四个部分组成:

1、劳动时间

2、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3、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4、正常的停工时间

生产时间对资本的价值增值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1、资本循环只有通过生产过程耗费生产时间才能生产出剩余

价值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滞留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相反,生产

时间越短,生产的效率越高,同量的资本才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流通因素的有:

1、商品的需求状况

2、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

3、交通和信息条件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124

固定资本—是投在厂房、及其、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投在原料、材料、辅助材料上以及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1、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周转时间不同

3、资本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1、二者的划分依据不同。

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

后者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

作用不同而划分的。

2、二者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

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二者划分的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的影响,从而揭示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固定资本的磨损,根据其原因不同,可分为:

1、有形磨损—是指机器、厂房、建筑物等固定资本的物质要

素的损耗,因此又称物质磨损。发生有形磨损的原因:1)生产过程中的使用造成的磨损

2)由于自然力的影响引起磨损

2、无形磨损—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生产由于生活参

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原因:

1)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同样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使原有固定资本的价值相应下降2)由于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出了效率更高的机器,使原有机器贬值。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27

资本周转速度不是单指固定资本或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而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即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主要来自: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冻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

资本

2、价款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年剩余价值

年剩余价值量—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

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价值额之比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同:

1、二者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只是表明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2、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

年剩余价值率通常要高于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社会资本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28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联系是:

1、个别资本是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

社会资本是个别资本的总和;

2、二者的运动有许多共同之处。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区别是:

个别资本的运动只是包括消费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资本流

通,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资本的运动包括上述所有。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1、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用“I”表示

2、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用“II”表示。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生产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29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组成。

1)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31

1)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I(v+m)=IIc

2)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I(c + v + m)= Ic + IIc

3)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II(c + v + m)= I(v + m)+ II (v+m)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种方式:即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31

1)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2)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

值之和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132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33

1)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2)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3)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

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第四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34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又不是可以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但是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都存在差别: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35

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量/ 社会总资本

三、生产价格的形成136

第五节剩余价值的分割

剩余价值分割为: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

一、商业利润,本质就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

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137

二、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是剩余价

值的转化形式。138

三、银行利润,本质上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

值的转化形式。139

四、资本主义地租139

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两种形式: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

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两种形态:

1)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I),是由于不同的款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的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形成

的级差地租

2)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2、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

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

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三、垄断资本的国际化147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以及谋取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资本输出按其形式可分为: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按其主体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

1、可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

2、可以带动国内商品的输出

3、可以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控制其他国家

对输入国来说:通过吸收外资、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容易出现经济结构畸形单一,对外依赖性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输入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跨国公司—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经济一体化可划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149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1、垄断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标志

2、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

3、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

第六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一、生产集中142

生产集中—是指社会生产资料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

二、生产集中产生垄断143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结成联盟,以控制和操纵一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生产集中之所以会形成垄断,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

1、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2、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必要

3、生产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

趋势

三、垄断与竞争145

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

1、垄断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

存在

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

3、为了各自利益,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之间也始终存

在着竞争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是垄断资本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一、垄断组织与垄断利润145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

垄断组织的形式主要有:

1、短期价格协定

2、卡特尔

3、辛迪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托拉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

5、康采恩,更为复杂的高级垄断组织形式

6、混合联合公司,所属企业之间在生产经营商没有任何联系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违背价值规律,而只是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P146 1、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

2、垄断价格也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的价格

总额和价值总额仍然是一致的

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有:

1、垄断企业的共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通过高价出售和低价购买生产资料,占有非垄断企业和小

生产者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

3、通过高价出售消费品,把工人和其他消费者的一部分收入

转化为垄断利润

4、通过资产阶级政府对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

配,占有一部分社会财富

5、通过对外投资和不等价交换,占有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一

部分价值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46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新作用的出现,促使银行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形成了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的新的资本形式,即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主要有:

1、资本的相互渗透

2、人事上的结合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政治经济上,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4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产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15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或称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2、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产阶级国家

和私人资本家共同占有和经营的垄断资本。

3、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都是垄断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其垄断统治,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具体来看: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概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整个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为目的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153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通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实现的。

财政政策是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和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和手段之一。从货币流通量的调控来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常采用所谓的三大法宝,或三大手段:

1、公布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

券。

2、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3、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

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154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裂为两个独立的行为,从而可能产生买卖脱节,引起商品滞销,这是经济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

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产生的信用危机是产生经济危机的第二种可能性。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本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

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156

资本主义经济再生产的周期是指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的间隔时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生产暂时摆脱危机,

走向复苏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

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奠定了物

质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周期进程中的阶段交替界限不清,每一阶段的特征不明显

3、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的经

常现象

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158

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然后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形成了严重的“消费泡沫”;涉及范围不断扩大,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重原因:

1、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力

2、经济过分虚拟化

3、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4、美国金融霸权制度的作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160

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的暂时的调节作用。

经济危机集中地体现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是资本主义社国产方式无力驾驭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力证明。

第五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16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

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2、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货币财富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62

1、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

2、经济运行相对有序化

3、收入分配趋势兼顾公平

4、阶级结构复杂化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163

1、生产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管理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可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资本的社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

4、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但是这个道路曲折复杂,因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有复杂性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限度内的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好主义的灭忙

3)社会主义的发展道理充满了艰辛曲折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67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通过没收资官僚资本、和平赎买资本等途径建立的。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2、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3、改造个体自由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168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

经济的存在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69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期主导作用,国

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四、公有制的内涵和实现形式169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171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1、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2、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的收入仍占

较大比重

3、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

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173

按劳分配的内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力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3、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呈现的一些新特点:

1、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2、按劳分配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和货币工资形式的制约

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实行的是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我们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经营形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17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有:

1、按资本分配

2、按资金分配

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4、按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分配

5、个体劳动收入

四、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177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的原因,主要有:

1、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

2、体制、政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3、一些非法收入的影响

理顺分配关系,还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经济领域中,对公平的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

2、规则公平或过程公平

3、结果相对公平

理顺分配关系,必须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1、提高城乡收入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

2、调控不合理、不公平的高收入

3、扩大中中等收入者比重

4、打击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及

特殊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178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控间接化

4、经济管理法制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179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

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一、企业的含义与分类180

企业—是生产商品或服务以获取利润的基本经济组织。

按所有制划分: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按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和资本组织形式划分:

个人业主制度、合伙制、公司制

二、现代企业制度181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三、市场机制182

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市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就是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一有机整体包括: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四、市场体系183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按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的属性,分为:

1、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市场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指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不

同行业、部分、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2、指市场的运作和商品的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

五、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184

市场规则—是指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确定下来的各市场主体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市场规则分为: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要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2、要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3、要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三产业是广义服务业。一个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表现在:

1、为经济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活动的效

率。

2、为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服务,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

量。

3、为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三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就其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1、加快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2、加快发展关系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服

务业发展

3、加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二、城乡结构点的优化194

从生产的类型来看,城市主要以工业生产为主,乡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城乡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人口比重、经济比重在整个社会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城市的比重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个社会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该是过层次、多渠道的,主要有:

1、选择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到小城镇

就业。

2、离土又离乡的方式,这是脱离农村成为城市人口

从工农业生产结构来看,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现代农业具有的基本特征:

1、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模式

2、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运用,农业生产的机

械化、生物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3、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一、经济增长186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动总量比上年总量的增长比例。

一国的经济增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1、自然资源条件

2、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3、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4、经济体制和专业化制度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1、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经济增长速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187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内涵包括:

1、经济总量的增长

2、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经济质量的提高

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1、外延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来

实现的经济增长

2、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生产效率

的提高和结构优化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

2、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3、对外开放的程度

三、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18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基本关系:

1、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2、经济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关系

3、经济发展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标志着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转变,衡量发展标志体系的转变。

第二节经济结构的优化

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城乡优化的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等。

一、产业结构的优化191

1、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2、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分为:

1)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

2)为生产服务的部门

3)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服务的部门

4)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部门

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农业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农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动力

3、农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是海沧

第二产业是加工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1、工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主要装备和技术手段

2、工业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主要产品

3、工业为提高国防力量提供主要的技术装备

三、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196

区域经济—是指在经济上具有内在联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又有差别,构成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

1、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

2、资源禀赋的差异

3、分工水平的差异

4、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5、社会历史的差异

要实现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必须做到:

1、某一区域经济内部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具有的优势,

形成序曲发展的有利条件,使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不同的经济区域中加强联系和合作,通过不同区域的联

合,更好地实现不同经济区域的共同发展,更好地利用不同经济区域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来弥补自身经济发展的不足,做到扬长补短

3、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而对不同区域实现不同政策,对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实行特殊的政策进行扶持,加快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整个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第三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意义198

1、加快转变经济方式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客观

要求

2、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3、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客观要求

这里指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深化对经济发展目的的认识。具有两个方面:

1)在初次分配中要提高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

2)在再分配中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19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初的重大战略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1、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

口协调拉动转变

2、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201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

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

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社会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出口三部分构成的。与此相对应的总给是由收入、储蓄、进口。

4、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从价值量指标方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

情况,这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的情况是十分重

要的。

第九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203

社会总产值—是指生产过程中转移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新创造的价值—是全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活参资料价值以后的剩余部分,其中包括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用字母表示:c+ v + m

C 表示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

资料价值

V 表示生产过程中补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M 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剩余价值或利润。

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当年活劳动创造的价

值。用字母表示:v + m

国民收入是把总的生产数量中扣除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消耗以后净产出的情况,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实际收入的情况,因而国民收入更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经济指标。

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

1、通过增加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实现国民收入增长

2、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3、通过节约生产资料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

1、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2、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

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三部分收入:

1、在国有企业中。以税金和利润、企业基金、工资奖金

2、在集体企业。税金、企业基金、分红、工资奖金

3、个体经济。税金、税后剩余的部分

4、私营企业中。税金、分红、利润、工资和奖金

国民收入再分配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

2、就满足国家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3、满足国家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4、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主体是国家,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有:

1、国家预算

2、银行信用

3、劳务费用

4、价格变动

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206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分为:

1、国内供给,以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

2、国外供给,以海关统计的进口总值来计算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劳动的需求总量。由以下构成:

1、消费需求,公共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

2、投资需求

3、国外需求,海关统计的出口总值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1、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保持稳定状态的基

本条件。

2、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生产

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3、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上,也表现

为结构上的不平衡。

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07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按最终用途划分,形成积累和消费两大方面。

积累主要是针对扩大再生产、基本建设会和发展社会事业而言的,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长远利益。

消费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当前利益。

二者在根本上是同一的,但在现实中又存在着矛盾。

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

都有所增长,做到二者兼顾。

2、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消费比例,要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

实物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之间的比例。

4、在一定时期,确定一个合理的积累率。

第二节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208

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行为。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主要有: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从两个方面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1)要求各部门、各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2)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通过宏观调控来为经济发展创造各种基础条件。

2、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市场经济活动的调节两方面的不足:

1)市场并不是对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2)市场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时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3、是充分发挥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

1)国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职能的发挥

2)对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一方面必须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现代市场经济同时又必须由国家宏观调控,只有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是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209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加快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宏观调控目标是宏观调控任务的具体化,主要目标有: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国际收支这四个经济总量指标相互联系又此消彼长。

宏观调控的政策主要有:P210

1、财政政策:

1)平衡财政政策2)赤字财政政策3)盈余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由货币发行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

货币政策的主要有:

1)再贷款利率2)存款准备金

3)再贴现4)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也称收入分配政策,是国家根据经济运行的状

况,对个人收入总量和结构变动的方向,以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总量分配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个人收入分配政策

或者分为:

1)扩张性收入分配政策—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总量大于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量,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扩大社会

总需求规模来刺激经济增长。

2)紧缩性收入分配政策—是指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总量小于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量,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压缩

社会总需求规模来抑制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投资分配结构来影响投资分配比例。

4、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

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的总和。主要内容有:

1)产业结构,是核心

2)产业组织政策

3)产业技术政策,包括新技术开发政策、新技术引进政策、新技术推广政策

三、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213

经济手段包括:税收、价格、汇率、利润、补贴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215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主要是:

1、企业无力承担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

2、社会成员个人和家庭无力承担基本生活的保障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1、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安全网”的作用

2、能更好地桂东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能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至来年个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和基本原则216

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

1、社会保障体系纳入法制化轨道

2、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确立过节哀、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保障资金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额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基本出发点的原则。基本特点:

1)社会统筹保障2)保护弱者和差别保障

2、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原则

3、以法制化管理为目标的原则

4、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原则

三、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219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一、经济全球化的产生225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226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水平分工为基础的。

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全球化的基础。

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28

1、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2、区域经济集团化称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根据缔约国经济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分为:

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

4)经济同盟5)完全一体化

3、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被认为是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

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230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化。

第二节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32

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回答国际贸易中为什么能够获利,获利的源泉何在。

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

1、重商主义

2、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3、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4、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

对外贸易政策—是通过各种贸易措施的运用来实现的,主要的贸易措施:

1、有关税措施,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选择税

2、非关税措施,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行政手段限

制进口等

二、世界贸易组织234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继承了灌水及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非歧视性原则

2、透明度原则

3、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原则

4、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

三、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236

国际金融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行为。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不同项目编制的一定时期内,各种国际经济交易收支情况的记录和统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

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内容包括三大账户:

1、经常账户

2、资本与金融账户

3、错误与遗漏账户

国际收支的支付手段是外汇。包括四种基本形式:

1、外国货币

2、以外币表示的有价证券

3、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

4、以外币表示的其他债权

汇率有两种基本标价法: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分为: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

主要的工业国都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外汇管理—又称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律、法令以及行政措施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和外汇资金来源与应用所进行的干预和控制。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或以现代化通信设施相联结的网络体系。主要包括:

1、国际货币市场:

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贴现市场

2、国际资本市场:

中长期信贷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

3、国际外汇市场

4、国际黄金市场

5、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非标准化的柜台交易,即OTC交易

四、国际货币体系239

国际货币体系—也称为国际货币制度,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日渐增强、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和重要而建立起来的。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大体经历饿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三个阶段。

国际金融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全面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洲际性国际金融组织:亚杭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

3、区域性:欧洲投资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简称,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特定项目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中长期贷款。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241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能力和经济利益不受威胁和侵害的状态。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威胁和侵害,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2、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3、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对世界各国影响十分巨大:

1)国际金融危机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2)对国际投资的流向带来重大影响

3)影响投资信心,发生危机的国家外汇管理制度遭到致命打击

4、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影响

5、对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能力的影响

主权国家部分经济主权让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主要方式有:

1、让渡部分主权给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

2、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给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投资主体

3、让渡经济主权部分给各种双边或多边协定或条约

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246

1、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

1)要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2、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

3、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

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248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势更好地发挥

2、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世界

3、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25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呈现两面性:

1、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领域的联系。

跨国直接投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生产领域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重要方式。

2、发达国家之间在贸易领域的联系。

商品贸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之间在贸易领域内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基本方式。

3、发达国家之间在金融领域的联系。

货币关系国际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联系和依赖的重要方式。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主要表现为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领域。

1、贸易领域的矛盾。

发达国家采用各种方式争夺世界市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是贸易冲突的内在根源。

2、投资领域的矛盾

3、金融领域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巩固和加强各自的货币在国际货币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而展开争夺

2)围绕不用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而产生纠纷

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协调254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主要有:

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2、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3、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255

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它们面临的一些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依附于发达国家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均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257

1、提供了机遇: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2)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3)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

4)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

2、带来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波动的可能性2)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4)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260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贸易、投资等领域。

第三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一、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262

旧殖民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直接占领殖民地国家,来实现。

新殖民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1、发达国家以“援助”、“赠予”、“贷款”附带苛刻条件等方

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内政,最终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导向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轨道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掠夺发展

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进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旧秩

序,通过它们垄断的先进科技和不等价交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盘剥和掠夺。

国际经济旧秩序今本内容: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金金融体系。

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26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估计新秩序上进一步明确了斗争目标:

1、维护本国的主权和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

2、改善贸易条件,稳定或提高初级产品的生产

3、实施必要的国际金融调控,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4、通过国际立法规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发

展中国家的侵害。

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内容上反映了两大基本特征:1、平等互利2、相互依赖

发展中国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必然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1、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的

经济发展。

2、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国

际经济旧秩序中的有用资源

3、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

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

对外开放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268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既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际发展的需要:

1、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

2、对外开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3、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4、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5、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与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70

1、对外贸易规模有望日益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日益改善,但

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频频出现也不容忽视。

中国已称为世界制成品的重要出口基地,贸易摩擦频频出现,贸易条件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

1)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客观上对一些国家的市场和相关产业构成一定压力,使一些人对中国发展存在疑虑和误

解,一些人甚至视中国发展为威胁和挑战。

2)中国的进口结构不甚合理

3)外贸存在度持续攀高,一方面会对世界市场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

4)过度依赖劳动力比较优势可能会跌落到“比较优势陷阱”

中,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

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后起者优势”,从而有助于促进国

内高新科技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却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

3、引进和利用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

但却影响和制约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1)引进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

2)引进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

3)由于外资进入中国的环境标准门槛较低,许多国家将一些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转移到中国,严重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雪上加

霜。

四、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第二节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与战略格局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276

1、对外贸易。

2、对外资金交流。

引进或利用外资主要有间接和直接投资两种方式。

间接投资—是指各种长期的国际贷款和国际债券,常见的形式有:出口信贷、银行信贷、发行债券、租赁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

引进外资,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有:

1)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接一切不平等的奴役

性的条件。

2)要从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和偿还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量

力而行,确定合理的引进规模

3)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合理引导外资的投向。

4)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拓宽投资领域。

中国对外投资主要有三大类:

1)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投资,其目的在于获得国

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经济效

益。

2)向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其目的在于弥

补国内发展需要进口和部分资源的不足。

3)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其性质主要是经济援助,援助

发展中国家尽快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3、对外技术交流。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1)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经济效益2)必须把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独创结合起来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必须注重保护国民民族产业的发展4、对外承包工程和国际劳务合作。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主要采取的形式有:

1)独立承包

2)承包一个项目中的一部分

3)同国外公司合作承包建设项目

4)只承包工程的劳务部分

5、发展国际旅游业。

二、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279

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经过30多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

1、经济发展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2、经济活动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生产以外销为主

3、所有制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

4、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市场调节

5、实行体术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特区政府具有更大自主权

三、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1、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开发性经济的发展

4、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断提高

5、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

第三节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280

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指在巩固传统市场同时开拓新兴市

场,努力扩大出口。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主要表现在:

1、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

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282

1、进一步优化结构

2、进一步丰富方式

3、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

4、优化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5、有效地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完善外债管理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有:

1、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

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2、作好海外投资好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

四、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283

1、继续深化沿海开放。

2、进一步扩大内陆开放。

3、加快沿边开放。必须做到:

00009自考本科政治经济学201804真题答案

2018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增加 B.减少 C.时减时增 D.无法判断 9.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m B.m:c C.c:v D.v:c 10.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贬值是 A.设备折旧 B.物质磨损 C.有形磨损 D.无形磨损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c+v+m)=I(c+△c)+Ⅱ(c+△c) B.II(c+v+m)=I(v+△v+m/x)+ Ⅱ(v+△v+m/x) C.I(v+△v+m/x)= Ⅱ(c+△c) D.I(v+m)= Ⅱc 1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是 A.商品价值 B.生产价格 C.交换价值 D.垄断价格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跨国公司 D.经济共同体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社会总供给不足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A.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7全国自考教育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教育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4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出自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于( )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大教学论》 D.《学记》 3.强调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就是( ) A.教育生物起源说 B.教育心理起源说 C.教育劳动起源说 D.教育交往起源说 4.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教师的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 B.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 C.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 D.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 5.明确提出儿童“发展的权利”的是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 A.《世界全民教育》 B.《德里宣言》 C.《儿童权利公约》 D.《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6.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这是一种(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7.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 1

受,这体现了德育的( ) A.享用功能 B.社会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发展性功能 8.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最本质的争论点就在于( )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分科与综合 C.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D.知识与能力 9.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 ) A.教师系统传授知识 B.学生从活动中学习 C.问题的解决 D.学生自学 10.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着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得知识,这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发现法 11.学生集体在形成的最初阶段,其主要任务是( ) A.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 B.使集体具有教育功能 C.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 D.组织和团结集体 12.心理咨询的直接目标是( ) A.解除学生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危机 B.使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 C.使学生承担起自己处理自己问题的责任 D.增长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自立自强 13.某个学生语文考试得了90分,这是一种( ) A.测量 B.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4.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出现在( ) A.经济法 B.土地法 C.工厂法 D.宗教法 15.《义务教育法》在我国教育法体系中属于( )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2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小抄版)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②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③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⑤自然条件⑥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⑦经济制度 5.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涵义:①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③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①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③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存在矛盾④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7.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金银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也不是人们进行协商的产物,更不是聪明人的发明创造。。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2)在商品经济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11.资源配置的目标: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包括:(1)消费者个人效益(2)企业效益(3)国民经济效益(4)社会效益 1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市场经济就是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 在: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基础②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 在根据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 的成熟程度。 1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市场是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领域, 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2)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3)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整个 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 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14.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的重要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 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 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 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 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 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 经济效益提高。 15.试述市场体系的构成:市场体系是商品市 场和生产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 体。它们有着不同的交易对象和特定的交易 方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 要素市场。(1)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 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 料市场。从市场形成的时候起就存在着商品 市场,它在市场体系中是最早发育成熟的市 场,是基础市场。在商品市场中生产者和消 费者直接见面,因此,这个市场直接反映着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状况,调节着社会经 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进入商品市场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从消费者市场来说,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发 生变化,在物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 精神消费领域迅速扩大。从生产资料市场来 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资料不断创新, 劳动对象不断地扩展,这样,商品市场就具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生产要素市场。生产 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 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 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①金融市场,是经济主体间融通资金的市场, 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前者是指债券和 股票的发行和流通,以及中长期融资活动的 市场,后者是指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的市场。 ②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通 过市场交易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投入生产过 程的。因此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中主观因 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③房地产市场, 其交换或经营的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房屋 产业,其中有居民居住用房和非住宅用房。 另一类是地产,包括建筑物附着的土地和已 开发未开发的可作为建筑地段使用的土地, 房地产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买卖和租赁两种形 式。④技术信息市场,是进行技术和信息的 交流、咨询、服务和转让的交易市场。技术 商品是一种复杂劳动的知识形态商品。信息 商品表现为信号、消息、情报、资料等。技 术市场有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 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交易方式,信息市场 有信息咨询、信息服务和信息转让等多种交 易方式。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 剥削的实质(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 了科学依据。 18.简述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 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 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 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 值,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 雇佣劳动的剥削。(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9.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 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 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有客观必然性的, 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另 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 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20.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 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 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大 小 2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1)必 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 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 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 具有继起性。 2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 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1)划分的根据 不同。前者的划分是依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 的不同,后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 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 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 动资本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的 资本,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 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的划分 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 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量的不同影响;后者的 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 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第一 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 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 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 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Ⅰ(v+△v+m/x)=Ⅱ(c+△c) 引申另外两个:Ⅰ(c+v+m)=Ⅰ(c+△c)+ Ⅱ(c+△c)Ⅱ(c+v+m)=Ⅰ(v+△v+m /x)+Ⅱ(v+△V+m/x) 25.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表现在:(1) 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 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 值的变动(2)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 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从全社会来看, 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26.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利息率是一定时期 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27.资本主义商业信用及其特点:(1)商业信用 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 提供的信用(2)特点:①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 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 品资本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 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③商业信用的发 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 况。 28.资本主义银行信用及其特点:(1)银行信用 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 而形成的借贷关系。(2)特点:①银行能把社 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 贷资本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 货币资本③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 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 29.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垄断利润是垄断统 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途径:(1)加强对本 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垄断组 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 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 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3)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 削(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 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30.论述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1)垄断在 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 义阶段的标志(2)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 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 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金和金融寡头统治; 资本输出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 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 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 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 基础。(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 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 有的矛盾(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 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 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 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与 私人垄断资本融合为一体(2)国家与私人垄断 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 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其实质是私人 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 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 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 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 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 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017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00009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2.自然经济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5.1只绵羊=2把斧头,是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6.资本总公式是 A.W—G—W B.W—G—W C.G—W—G D.G—W—G 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剩余价值 C.资本积聚 D.扩大再生产 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销售阶段 C.生产阶段 D.消费阶段 9.当剩余价值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被称作 A.利润 B.利息 C.平均利润 D.超额利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自考一次通过q39052026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于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 C.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D.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 1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必须 A.完全限制政府干预经济 B.把市场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 C.使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唯一手段 D.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3.经济增长的内涵反映的只是 A.经济总量的增长 B.经济结构的优化

00429自考教育学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世纪末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定量研究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世纪末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制度教育学:世纪年代法国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批判教育学:世纪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布厄迪尔 四、教育学的发展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最活跃的时期。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自考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选项】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题干】自然经济()。 【选项】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势;二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性经济;三是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3.【题干】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选项】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答案】B 【解析】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选项】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答案】D 【解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5.【题干】1只绵羊=2把斧头,是()。 【选项】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答案】A 【解析】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形成与本质 6.【题干】资本总公式是()。 【选项】 A.W—G—W

大自考教育学(二)的总复习资料

教育学(二)名词汇总 1、教育: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一般 性定义) 2、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学的宏观定义:(作为教育学科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 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4、教育学的中观定义:(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 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5、教育的微观定义:(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 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6、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矛盾性的含义: 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和社会发展的现有水平和未来的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 7、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一致性: 从总体上上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 9、个体先天素质: 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10、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意即教育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具有的功用和效能。 。 11、教育结构: 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制约,有自身一定的独立性。 表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4、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15、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

自考2017年4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4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选项】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答案】A 【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题干】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始于()。 【选项】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D 【解析】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初期,产业革命兴起,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打破,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分散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这就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3.【题干】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 【选项】 A.在质上不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B.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 C.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D.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

【答案】B 【解析】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在量上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选项】 A.个别劳动时间 B.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解析】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条件、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存在着差别,因而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存在着差别。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个别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社会价值。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的价值量 5.【题干】货币用来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是()。 【选项】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A 【解析】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模 6.【题干】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 【选项】 A.实现个人消费 B.满足生活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