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的关系

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的关系

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的关系
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的关系

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的关系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的问题日益暴露。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西方政府治理理念创新推动以及转型期动员参与推动的共同作用下,电子政务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稳步推进,成果显著。它在政府管理体制层面上转变政府职能,重塑业务流程,简化行政程序,整合信息资源,精简组织结构,并最终形成有相同的权力和责任,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并确保顺利实施和有效监督的政府管理体制。可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催化剂和助动器。但同时,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应当在电子政务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系统建设、资金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作出整体规划,从为政府改革中的电子政务发展提供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相结合,管理理念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行和纵深化发展,各国政府已普遍将电子政务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也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希望借此完善政府管理手段,开发政府管理资源,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带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可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催化剂和助动器。

与此同时,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和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再造就结合在一起了,规范、科学、高效率和公正透明的政务流程需要通过政府管理创新和电子化来实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与发展电子政务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是电子政务实现对当前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有效推动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加快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是一个典型的科层制结构,科层制组织具有效率高的积极作用,但又有缺乏适应性、灵活性的消极作用。我国的科层制组织都有自

己的典型特征:权力过于集中、机构重叠、责权不分和组织行为缺乏理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体制存在诸多弊端。

(一)下级政府为了保持与上级行政部门的“对口”,其组织机构并不是完全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设置,由此导致了政府机构日益膨胀,机构雷同、职能重叠、人员臃肿、权限不清等问题特别突出。部门之间互相争实权、抢利益、轻协调、推责任、避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随着政府服务与管理的范围扩大,导致组织层级过多,形成了复杂分散的政务流程,科层制的层层报告制度,使下层信息很难准确上达,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的失真和延迟,引起决策失误,行政效率受到影响。

(三)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个人的权力集于一身,导致“官本位”的思想日益严重。政府工作人员关注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制定受到领导人意志的左右,法律制度的执行也因人而异,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大大降低。

(四)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构架,运用政策和指令来实现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这种社会管理的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行政干预手段,方式不够灵活,导致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不够,公民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二、电子政务产生与发展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应用互联网技术和电脑技术,它拆除了时空的限制,整合、重组、优化政府职能,为公民提供高效、低廉、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创新。

(一)电子政务产生的动因

1、网络信息技术推动

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网络,符合互联网技术标准,面向政府内部机构、企业及居民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经历了主机时代到微机局域网时代,再到现今的互联网时代。与此相应,信息技术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引入到政府管理,90 年代后互联网技术出现,在互联网上创建门户网站,电子网络政府才成为现实。

2、西方政府治理理念创新推动

二战后,西方福利主义造成政府机构膨胀、严重财政赤字和官僚主义,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管理的治理理念被提了出来,认为公共管理单纯由政府来操办必然造成诸多弊端,应该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多元参与,通过多元参与打造符合公民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西方政府治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它改变了政府与民间、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居民之间的传统关系模式,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政府公共管理类型,其表现为公共管理政府形态虚拟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服务方式在线化、管理流程无纸化、政府和社会互动常态化,电子政务因此而诞生。

3、转型期动员参与推动

在发达国家,电子政务是适应治理型公共管理需要而出现的变革,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为网络技术发展提供了动员参与的新工具,适应了转型期社会分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各阶层参与政府过程,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需要,正是电子政务具有的动员参与,在线互动,既能实现公民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又可以缓和传统参与的激烈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发展中国家得到青睐与发展。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1、电子政务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首先是国家层面很重视。从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开始,电子政务就已经成为我国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管理工作的通知》,显示了政府对发展电子政务的决心。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作为未来5年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确定了基调。

其次,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例如,打开地方政府网站,站内搜索“电子政务”词条,出现的有关页面,大部分都是电子政务会议、培训、考核办法、经验借鉴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对电子政务工作非常重视。

2、电子政务发展稳步推进,成果显著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

的起步阶段。1999年,我国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开始网络化办公的进程。此后,《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等有关电子政务的文件、规划不断出台,为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石。目前,统一的政务外网平台已经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建立起了网站平台。国家各项重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金税、金盾、金信、金保、金审、金宏、金土、金质、金农等电子政务工程陆续实施。

三、电子政务对政府创新的作用

政府创新是指政府组织适应变化,适应外在环境需要形成新的结构、流程和行为方式。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时,创新也是现代政府增强自身生命力的特征、过程和方法。实施电子政务是能够有效促进政府创新。它的发展,能够在政府管理体制层面上转变政府职能,重塑业务流程,简化行政程序,整合信息资源,精简组织结构,并最终形成有相同的权力和责任,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并确保顺利实施和有效监督的政府管理体制。

(一)转变政府职能

电子政务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由责任制管理向程序化管理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政府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等控制活动,以解决公共问题的维护和促进共同利益分配。电子政务系统作为一种网络技术手段,其主要目标是优化管理模式和扩大政府的业务范围,使政府的审批和公共管理业务在网上进行,通过建立完整的、高速的、结构合理的政府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可以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电子政务也有利于实现从责任制管理向程序化管理转变。

(二)重塑业务流程

政府的业务流程是政府机构行使其职能和一系列计划活动的总和。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打破原有职能部门的交叉分割,重塑和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在原流程的基础上,改革现有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对政府的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和重新思考,围绕公共服务核心内容,在原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提高了行政工作水平。

(三)简化管理程序

电子政务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将政府的职能直接为公众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公众可以进行互动,相关意见和建议直接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并与其他各职能部门共同实施解决方案。此外,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及加密技术的使用,在网上发布政府文件、公告和通知等,迅速向公开政府的信息。

(四)提高管理效益

电子政务是建立在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为政府领导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提供了条件,因此,使其决策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网上办公避免了许多人为的内耗与扯皮,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五)整合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在许多地区、许多领域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和。电子政务可以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的更充分,更合理,电子政务把经济、技术、政策和法规,以及其他信息资源汇集后向社会大量提供,从而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的同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三、电子政务管理与政府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电子政务在我国的政府创新过程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碍和需要突破的关口,一些矛盾仍然存在。

(一)从理念上对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还缺乏认识。有的观点认为,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仍然存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电子政务创新可以等一等。同时,他们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尚不清楚。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新的机构在运行上存在的信息共享不充分、协调机制不健全、权力约束不到位等问题尚未及时通过有效的电子政务技术手段予以解决。同时,电子政务本身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电子政务建设被视为一种投资行为,而不是政府管理创新。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实践中,电子政务的硬件、软件、管理方面投资也非常巨大,因此投资效率和效益非常重要。但是,有的政府部门完全将电子政务建设看作一种投资,一种经济行为,而忽略了电子政务在提升公共管

理和服务方面的价值,特别是政府能力建设上所能发挥的作用。于是,许多电子政务项目在硬件设施上、系统软件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考虑用户的需要则不够,使得有的项目变成了花架子,没有发挥实效。

(三)技术进步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亟待理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技术进步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不是应用引导技术,而是技术牵着应用的鼻子走。走入了“重技术,轻应用”的误区,先进技术不断被引进和利用,但是应用系统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四)安全问题突出。当前,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趋突出。

四、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政府创新的思路和建议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我国政府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在电子政务和政府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电子政务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实现与政府创新同步发展。

(一)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实现电子政务与大部门制改革的良性互动。目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离散型、工程建设式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化、效能型的发展方式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建设重点、服务方式、管理方法、推进方式等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重点需要由传统的“打字机、上网机、电子文件柜”等办公自动化系统,转向民生服务、社会管理和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 服务方式需要从服务于部门内部科室、个别领导向服务于部门管理对象、行业管理对象乃至辖区内全体公民等转变; 管理方法需要从传统的自建自管向统一规划统筹建设转变; 推进方式需要从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向政府预算基本支出和绩效评价转变。同时,政府的改革也加快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充分展现电子政务在整合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价值,有助于落实大部门制改革的成果,推动大部门制改革的平稳实施,可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大部门制改革的新期待。

(二)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落实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实施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强化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推进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扩内需、促消费、调结构,加快

电子政务系统的整合将有助于达成这些目标。

(三)政府网站建设管理重点要转到扩大社会有序参与上来,加强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政府网站是政府在网络空间的核心行政设施,是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网站仍然比较落后,有的处于爬坡阶段,有的还呈现倒退现象。这就需要从自我公开政务信息转到网民参与网站建设,从政府办事服务和政民互动开始,稳步拓展政府网站的社会互动范围和层级。区县、乡镇等基层政府网站,更应该及时掌握群众对信息公开内容的需求,鼓励基层官员与辖区网民互动,全面推动基层政务信息按需公开,以公开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将主要矛盾化解在基层,预防基层官员贪污腐化和公共资源分配过程中产生的腐败。

(四)建立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管理机构,形成网络管理纵向系统。

电子政务网络是新时期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按照全国统一、上下协同、调度有力、运行通畅的要求建立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管理机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需要中央和地方联手联动,将网络建设和管理的技术规范落实到各个地方的网络建设当中。在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机构和各省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分中心之间,建立紧密的业务指导关系,加大协调力度,推行网络应用绩效考核,形成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纵向管理体系。

(五)统一互联网安全出口管理,打消电子政务网络和系统使用的安全顾虑。加紧制定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计划。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互联网安全出口,实行统一管理。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实行网络身份实名制。加快对各级政府网站实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需要整体考虑,统一规划。

(六)将电子政务建设单列政府预算科目,电子政务项目审批实行归口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作为政府日常工作,需要从基本建设项目支出转入公用经费基本支出和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电子政务系统成为现代政府日常运转的必选项,将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单独列预算科目,用政府绩效管理替换工程建设绩效管理。电子政务项目审批要逐步归口到一个部门管理,防止多头并进而造成的管理不善问题。

(七)定期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执行情况检查,制订电子政务管理应用的法律法规框架。政府要尽快建立与信息公开制度相适应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制度,完

善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责任追究制。同时,制订电子政务管理应用的法律法规框架,逐步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法律、规则的支撑。加快研究制定政府透明度评估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政府法、电子证据法、信息安全法、政府信息公开法等相关法规。

参考文献

[1] 金湘军, 电子政务背景下的公民参与和政府管理创新[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年第3期.

[2] 郭景涛,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研究——基于系统建模视角[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3] 杜治洲,汪玉凯, 电子政务与中国公共服务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2007年第6期.

[4] 张晓芳, 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5] 张尚仁, 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J].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6]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以电子政务创新推进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年第11期.

[7] 钟冬生, 电子政务与我国的透明政府发展路径[J]. 前沿, 2011年第2期.

[8] 董新宇,苏竣, 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兼谈新公共管理[J]. 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11期.

[9] 金江军, 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技术创新比管理创新重要一辩立论

技术创新比管理创新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200多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都离不开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革新的成长史。 今天我们探讨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先来看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是如何解释两者的,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从创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管理创新是对现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进而发挥组织的最大功能。 我方今天立论标准是,技术创新较管理创新更符合时代与企业的特性,更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依据有三。 第一,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都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提升。正如特高压技术开启了超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新篇章,为人类使用清洁能源掀开新的一页。特斯拉的双电机全轮驱动技术使百公里加速仅为2.9秒,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奠定基础。反观管理创新,它仅仅是生产关系中的一部分,他的作用是健全、完善已有的管理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的价值创造。假象苹果公司拥有的不是一项项技术成果,而是一套套管理创新理念,恐怕iphone、ibook、ipad等永远都是个梦了。

第二,从我们的企业发展上讲,国网公司高速发展特高压电网,对内,实现了大范围清洁能源供电,对外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创造。特高压之所有达到国际领先,正是由于我们的多项技术攻关都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在特高压00项技术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仅河北境内建设的0000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后,将会00000。请问对方辩友,这是哪一项管理创新可以为公司发展所能带来的呢? 第三,从价值层面讲,首先,管理创新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比较模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技术创新确实实实在在的能够看到的新成、新产品、新工艺比比皆是。其次,管理创新更加容易被复制与借鉴,例如,国际很多知名公司的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在任何一家网站很容易查到,但是您是否能查到可口可乐的配方、iphone屏幕制作流程,能够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正是这些核心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创新本是难事,在我们追求功利化的同时,我们更希望我们能有一颗踏踏实实、攻坚克难的务实之心,为企业发展做出一份应有贡献。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的创新运用研究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的创新运用研究 提要: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具有数据处理复杂多样、数据存储海量、数据分析智能化等特征,论文重点对大数据给电子政务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带来的影响与挑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大数据时代的电子政务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在线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政务;创新应用 2012年,Gartner、IDC等多家知名IT咨询机构指出,移动互联、BYOD、云计算、物联网等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这些新技术驱动的应用,使得网络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用户单个数据集达到数以TB(Terabyte)计,有的用户甚至已达到Pera级(1000Tera)。IDC最新的报告指出,全球大数据技术及服务市场在2016年将达到23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31.7%,增长速率约为信息通信技术市场整体的7倍。 一、大数据的基本问题厘定 (一)概念 目前对大数据还没有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数据量很大、数据形式多样化的非结构化数据。维基百科定义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百度百科定义为: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IBM从三个基本特性角度来定义大数据,即:“3V”:体量(V olume)、速度(Velocity)和多样性(Variety)。也有人认为大数据包括三个要素,即:大分析(Big Analytic)、大带宽(Big Bandwidth)和大内容(Big Content)。 (二)特征 对于大数据时代,目前通常认为有下述四大特征,称为“四V”特征: (1)量大(V olume Big)。数据量级已从TB(1012字节)发展至PB乃至ZB,可称海量、巨量乃至超量。 (2)多样化(Variable Type)。数据类型繁多,愈来愈多为网页、图片、视频、图像与位置信息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 (3)快速化(Velocity Fast)。数据流往往为高速实时数据流,而且往往需要快速、持续的实时处理;处理工具亦在快速演进,软件工程及人工智能等均可能介入。

第十二章 管理技术与创新

第十二章管理技术与创新 TRUE/FALSE 1. 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是一种科技行为。 ANS: F 2. 产品创新属于重大创新,工艺创新属于渐进性创新。 ANS: F 3. 模仿创新的市场效果不如自主创新。 ANS: F 4. 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全员创新的活动。

ANS: T 5. 意外的成功往往可以揭示创新,而意外的失败则意味着无法创新。 ANS: F 6. 新产品因为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因此和老产品没有关系。 ANS: F 7. 有创新力的组织总是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以使员工及时地更新知识。 ANS: T 8. 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二者都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ANS: T 9. 产权保护保证了研发人员的创新成果不受侵害,没有不利一面。 ANS: F 10. 企业采取技术跟随战略,在创新方面追随率先行动者,因而是一种被动战略。 ANS: F 11. 模仿创新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ANS: F

12. 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网络型组织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所在。 ANS: T 13. 企业组织的无边界趋势就是企业组织发展不存在边界。 ANS: F 14. 小企业的管理者因为受到组织规则的约束和限制较少,因而更可能具备企业家精神。 ANS: F 15. 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 ANS: T

16.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管理者和研发人员。 ANS: T 17. 在不同的产业,企业实力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 ANS: F 18. 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但创新者往往是发明者。 ANS: F 19. 熊彼特在解释经济发展中的长波现象时提出的所谓“创造性毁灭的狂飙”即“技术体系” 的变革(change of echnology system).£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创新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 引言 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为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基础。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往往能够保证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有效实现项目的成功。随着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难度和复杂性在日益的提升。项目管理的复杂化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创新性的项目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人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当前来看,国的学者针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对于相关创新的管理模式的定义、特点以及适用围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探究,但是在创新管理模式的落实上依然存在问题。随着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变化,建筑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逐步地意识到现代化、创新化的工程管理模式的作用以

及效果。 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方向的分析探究 在进行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往往都是由相关的监理公司以及管理公司来代理实施的。主要的原因是监理人员往往在相关的合同管理当中有明确的规定,需要按照合同所规定的要求对整个项目的设计、建设、竣工验收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但是合同当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业主应当对监理公司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导致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业主无法全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代理人的行为往往无法有效的受到委托人的监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1]。很多监理公司在这一背景之下往往会受到利益的驱 使,最终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在项目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项目后期实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以及质量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业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过度的将权利进行集中,对监理公司实施全面系统的监管,甚至直接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进行一定的管理,最终的结果必然会限制监理公司以及承包商的身份和地位。在这种监理公司和承包商得不到重视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终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工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和联系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是一对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所谓“电子商务(E-Business Commerce)是指企业通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广泛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其过程既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也包括货物的投递、销售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等,以达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增进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目的;而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通过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以改善和优化行政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要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为宗旨,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而后者宗旨是利用电子手段实施商业管理。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行为,属于经济范畴,是一种交易活动,那么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电子方式提高交易事务的效率和交易主体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经济主体的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而非社会公正。此外,二者的框架结构也有所区别。电子商务的框架结构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树型结构;而政府部门则不同,它是一个条块结合的网状立体交叉结构。 然而,二者在支撑体系、基础管理、信息技术基础、系统安全与服务理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都是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二者都是利用电子化手段来实施“政务”、“商务”活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同质的。电子政务的行为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和社会公众。因而其业务模式也就包括政府与政府之间(G2G)、政府与公务员之间(G2E)、政府与企业之间(G2B)和政府与公民之间(G2C)四种。类似地,电子商务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以及消费者,电子商务也包括四种业务模式,即B2B (Business-Business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G( Business-Government.),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2C (Business-Customer),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 (Customer-Customer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二者在很多方面还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G2B、B2G就是二者的交集。它是既涉及到政府又涉及到企业的相关活动,如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电子报关、电子报检、信息咨询服务等。它们既有政府的参与,又有企业的参与;既是政府行为,又与商务活动有关。G2B、B2G使政府和企业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政企链而相互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实施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宏观监控能力,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推动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细胞,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各级政府机构共同的责任。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则为电子商务的正确、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本身也是电子商务的指导者和监督者。

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理念、创新及其发展

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理念、创新及其发展 河北省邯郸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李冠军 在行政体制、经济水平、公众认可、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千差万别,极不均衡。但是,各国对电子政务核心价值的认识日趋一致,这就是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公众关心的不是通过电子政务去减少或增加政府部门的数量,而是政府能否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电子政务发展的本质与内涵 电子政务实质上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即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管理领域中运行的传统政府,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转变为以扁平化和网络化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新型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电子政务是政府实现最终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它仅仅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 电子政务包含着大量的政府活动和参与者,分别是: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企业(G2B)、政府对公民(G2C)和政府对雇员(G2E)等。其中,G2G模式是电子政务的主干,而G2C模式是电子政务的首要目标。电子政务更多的是体现政府如何为企业和公民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内部的信息化。倡导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理念的目的是促进公民、企业更加省时省力地获得政府的各种服务。 (一)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Gartner研究公司提出的电子政务模式理论,把电子政务发展划分为存在(Presence)、交互(Interaction)、业务处理(Transaction)和转变(Transformation)等四个阶段。存在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在于建设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和解决各机构的联网问题,但能够提供给公众的服务很少。交互阶段,政府部门开始给公众提供诸如电子邮件、资料查询、部分数据的查询和修改等服务。业务处理阶段,政府的业务流程得到了再造,很多业务进行了集中,可以提供集中式或者“一站式”的服务,公众的自我服务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当前不少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已经达到了这一阶段。电子政务第四阶段,政府“电子化”服务手段将成为主流,传统服务方式则转变为辅助手段。ICT将推动机构进行重组,原有的组织机构、服务方式被彻底改变,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标准更为成熟,公民隐私也将得到很好的保护,政府以及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一样,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也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与服务发布;第二阶段是电子政务系统中不同业务的政务信息系统在独立运行的情况下实现有限的数据和信息交换;第三阶段是以重塑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再造为主要特征的政府电子化阶段。 (二)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 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组织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使得行政组织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廉洁的行政逐

项目管理创新

项目管理创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浅谈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当前我国全面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挑战之下,建筑业发展总产值创24年来新低,部分建筑企业产值更是悬崖式下跌。传统建筑业在新形势下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新兴战略布局加速推进:一带一路规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三大战略打通区域分割版图,基建投资开启“稳增长”引擎,建筑企业参与PPP模式,BIM应用引爆关注热潮,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国企改革持续发酵,建筑企业资质标准重新定义、建筑业营改增或将延期、政策红利加速推进“装配式建筑”兴起。2016年,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将迎来众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亟需快速调整战略规划,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结合传媒项目管理创新实践和国内大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借鉴分析和总结,浅谈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如何进行创新。总的来说,就是采用信息化管理手、精细化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流程,将项目管理升级到依靠数据、依靠系统的水平上来。 一、信息化管理手段 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需要相应的信息化技术。项目通过信息化管理完成专业化应用和集成平台的搭建。以下将结合中建三局天津117大厦工程项目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经验来阐述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大型项目管理的巨大作用。 从2008年开工建设,至2015年封顶,在长达7年的项目建设期间,117项目面临着要求高、施工技术难度大、涉及协作方多、工期长等管理难题;尤其各阶段产生的进度、成本、合同、图纸等业务信息量巨大,给传统项目的管理方法带来了巨大挑战。 117项目何以克服这些难点并如期封顶的,要归功于项目方与广联达公司的合作。双方通过BIM与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实现了项目精细化、技术数字化和管理经济化,最终保证了项目如期封顶。 如何破解117项目难点 随着117项目的开工和施工建设,项目存在着大量难点,其中,项目部积累了大量图档信息资料,如何实现项目图档的协同工作尤为重要。积累的图档资料主要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方案、合同、来往函件、会议纪要、电子邮件、多媒体等电子文档、纸张文档等等,这让项目管理和协同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项目部如何对这些图档资料实现统一集中管理,从而提高团队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有效进行授权访问、文档访问记录跟踪、文档的全功能检索、以及文档的版本管理等,成为117建设中急需破解的难题。

《电子政务》形考含答案)

第一部分分章练习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是中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D ) A金桥工程 B金关工程 C金卡工程 D三金工程 2、()标志着电子政务在中国正式起步。( D ) A三金工程 B网络技术的应用 C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 D政府上网工程3、电子政务产生的时间:( D ) A 20世纪80年代初 B 20世纪80年代中期 C 20世纪80年代末期 D 20世纪90年代 二、多选题: 1、电子政务的特点是:( ABCD ) A以信息技术为工具 B以政府数据为中心 C以业务应用为动力 D以便民服务为目的。 2、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有:( ABCD ) A起步阶段 B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阶段 C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阶段 D网上处理事务阶段 三、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其内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集成,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之后通过政府网站将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食物按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的为社会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 2、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老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 3、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基础设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时代的方式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它是一种政府服务体系。 四、简答题:

1、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有哪些? ①行政人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成以前治理、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②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层次,见胡政府运作环节和程序,降低成本; ③可以扩大政府政策的影响; ④可以防止信息垄断,保证下级政府或组织跟好的执行上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 ⑤为人民提供便利,密切政府与公众的联系; ⑥可以减少企业行为的盲目性,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服务的窗口。 五、论述题: 试从国内外公共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P1-17发展状况:先简单大概一下:美国、日本、德国等以及中国的的情况。 意义: ①行政人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完成以前没法完成的工作; ②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 ③树立新的形象,扩大政府影响; ④防止信息垄断和黑箱操作; ⑤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 第二章电子政务理论模型 一、单选题; 1、地方以及政府机构应当将电子政务的重点放在:( B ) A政府决策系统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 B对行业或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C营造社区信息化环境 D处理与公众的关系 二、多选题: 3、电子政务的研究机构有:( ABCD ) A发达国家的政府研究机构和县官的非政府研究机构 B IT服务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 C各大学的电政务的研究机构 D庄助于电子政务业务的公司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摘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随着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 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企业生存发展客观需要管理创新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增强。这一切 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 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 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从管理发展的 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 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 用电气公司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 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那些功能”,因此成 功地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 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 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 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 作用。 二、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客观需要技术创新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 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 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 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 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 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 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必须无条件地成为技 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 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 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 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 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企业的技术创 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 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关系

湖南警察学院 学生毕业实习调研报告 题目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关系 电子政务这个概念本身而言,尚存在不同的说法;经过几年的发展或淘汰,目前被经常使用,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但是在很多表述中也有相当程度的重合。 从名称上,存在着诸如以下几种相近的称谓:“电子化政府”(李永刚、张成福等);“数字政府”(梁木生);“连线政府”、“网络政府”、“在线(on-line)政府”、“虚拟政府”(李绥州),“电子政府”(赵晖),等等,另外还有政府信息化等类似概念。 在这些说法之间,常常区分的不是那么明确,甚至常常是混为一谈的。有的学者从信息化的角度上,认为“电子政府”(或电子政务)是“政府工作信息化建设下的一个子概念”(姚江);也有说法,“电子政府”(或电子政务)一般也可通俗地称为“政府上网”(王颖);有的说法是,所谓政府上网,也就是政府职能上网,在网上建立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等等。

“电子化政府又叫虚拟政府、网上政府或政府在线,而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政府上网’。”[1] “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2]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概念 “与e-commerce一样,e-government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学者和媒体多将其译为‘电子政务’,最近‘电子政府’的称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3]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是诸多说法中最需要加以明晰的两个概念。 诚如上文所言,从缘起上,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差异,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对 E-government这个英文名词中文翻译的差异。而在很多人的实际理解中,两者仅仅是翻译 )。 收并解决其部分需求,而将大部分信息传递到后台——实体政府,由其作出响应,具体处理各种事务,并通过“网上政府”反馈给公众,或者就处理结果直接与公众联系。电子政府是虚拟与实体的“无缝隙”结合,是人与组织与现代技术,在社会政治领域的理想统一体。 三、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比较和关系 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两个概念分别做出一定的明确之后,也更容易明确两者的基本关系。把握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关键在于两者的范围或发展的阶段性。 1.范围的区分

电子政务的存在的问题

论述电子政务的存在的问题 摘要:一些地区或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认识不够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对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性认识不够,认为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边沿性的工作,可有可无,没有意识到电子政务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二是缺乏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对电子政务的本质及其全局性、创新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 关键词语:电子政务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引入:由于电子政务起步不久,管理电子政务的经验不足与面对挑战的能 力不够,在应用及发展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需 要克服,并不断摸索发展的方向。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行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建立起电化的政府管理体系,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和管理创新。 (一)、引发政府管理观念的变革。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将使政府部门的管理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像所有的改革一样,电子政务要求改变官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部门之间、政府与商界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方式。 (二)、重塑政府的业务流程。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重塑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三)、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从政府业务角度上讲,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 (四)、重构政府的组织结构。将政府组织看成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是当代政府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融合型政府,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官僚制政府,而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形态应该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产物。电子政务将使得政府纵向结构趋于扁平化而横向结构趋于整合化。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 39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已越来越显示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从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推行电子政务和重塑美国1993政府开始,电子政务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应用领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 子娱乐)中,电子政务被排在首位。 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使公众更加容易得到政府的服务,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任。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对政府管理必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同时,政府管理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选择。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的主体,电子政务的发展对公务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观念的更新。公务员必须要适应电子政务中虚拟政府的要求,树立服务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等现代化观念。因为只有具备自觉、充分认识和理解电子政务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电子政务健康、顺利向前发展。 其次,表现在体能的延伸与增强。电子政务运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实现“集成化”、“无缝隙”的工作流程,使公务员的智力和体能得到延伸与增强。同时,对公务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已成为当前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点。 最后,表现在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改变了公务员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公务员的沟通能力,同时,决策和监督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公务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成本降低。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入后,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调WTO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的实施使传统政务的种种弊端得到克服,有利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首先,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实施电子政务可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提高政务效率,实现“政务边际成本递减”。例如,从年美国宣布实施电 1993子政务,到了年初,美国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减1996少了万,关闭了近个办公室,撤消了近242000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政府减少开支亿美1180元。 二○○四年克山师专学报 No.2第二期 Journal of Ke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4

如何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创新

如何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创新 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自觉适应信息通信技术变革, 实现行政管理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供了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的工具, 而且开辟了政府部门与社会互动的新渠道, 使电子政务成为行政管理创新不可缺失的推动力。 从表象看, 由于电子政务介入了行政管理创新的过程, 似乎可以认定电子政务就是行政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但是, 从本质看, 由于政府管理创新是持续不断的组织变革和完善的过程, 单纯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履行政府职能, 并不能深刻地阐述电子政务的实质, 却可能导致电子政务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而无法融合到履行政府职能的全过程。 相反, 适应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模式、转变行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对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电子政务应该建立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与行政管理创新的互动。 一、技术与政府组织的互动:从行政效率走向行政效能 1993年, 克林顿政府建立了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Committee, 简称NPR), 提出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克服美国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所存在的弊端, 构建电子政府。1994 年12月, 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强调利用信息技术

协助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 建立以公民为导向的电子政务, 以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易用的政府服务, 提供更多取得政府服务的机会和渠道。这标志着电子政务正式在美国出现。分析美国电子政务的起源, 它受到两方面力量的驱动。 一方面, 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从单纯的技术革命演变成为一场社会革命, 政府必然要作出回应。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企业家所驾驭和引导的技术革命一浪高过一浪,收获了互联网的商业化所带来的商业红利, 电子商务风行一时, 模式创新此起彼伏, 并对政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互联网泡沫在世纪之交一度破灭, 但是, 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并没有阻碍技术革命的步伐, 相反,使得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向理性回归的迹象。信息通信技术与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的技术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和使能性技术 (enabling technologies)已经成为提高经济社会效率和效能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 美国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地推进政府改革, 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引入政府管理, 不断放松管制, 重新评估政府绩效, 以期平衡预算, 扩展市场的运作范围;同时, 将部分政府职能民营化, 通过公共服务竞标外包、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等方式, 强调政府向市场和企业学习, 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所以, 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背景下, 当企业家创新和发展了新的商务模式后, 政府很快就适应了技术革命所触发的经济社会演变的趋向, 并形成了实施电子政务的明确理念。

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技术创新对管理方式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某种程度说,技术创新本身就是管理者管理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技术创新直接融入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及管理组织之中。当然,技术创新并不是以原生形态进入管理方式,而是转化为或内化为管理方式的构件才得以体现。所以,技术创新存量塑造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的增量则驱动管理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驱动管理方式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驱动管理观念发生变革: (1)驱动企业对内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内管理观念主要包括对委托人、员工及委代关系、磨合关系的观念。近年来,美国企业界利用磁盘系统建立了一种员工培训及考核的工作体系,利用该系统可帮助实现员工配置的最优化。 另外,信息技术也改进了现场管理观念,现场管理中的“现场”不一定是指实际中的现场,而有可能是指显示屏上的“现场”,“实际现场”与“屏幕现场”尽管有许多差异,但就管理效率而言,后者似乎较前者成本更小。 (2)驱动企业对外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外管理观念主要体现为竞争观念及营销观念。技术创新效应体现最为充分的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加速了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的动态进程,驱使管理者更为重视企业竞争,更为重视技术创新引致的危机意识的培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之中不断地注入合作,强化了企业的兼并意识和联合意识。这样,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驱使企业超越传统的从零和博弈中获得竞争中优势的旧竞争观,取而代之的是构建以协作加联合共同获取增和博弈的竞争优势的新竞争观。在营销观念方面,技术创新效应使得管理者能够从主要以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变革成主要以个性、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的观念。现在波及全球企业界的根植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再造风潮”,其最为核心的观念即为“顾客导向”观,以“顾客导向”观重新审视企业及企业行为。这也表明,由技术创新引发的“企业再造风潮”更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用完全意义上的“顾客导向”观替代“生产导向”观及不彻底的“顾客导向”观。 第二,驱动管理方法发生变革 在技术创新效应中,管理方法是首先受到冲击并相应作出变革反应的。技术创新不仅驱动成文性管理方法发生变革,而且对非成文性管理方法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技术创新使新的管理硬件加速替代旧的管理硬件,同时使管理主体的操作技能也变换成适应新管理硬件的形式,这样,体现以电脑技术为主体的新的管理硬件系统及其相配套的软件系统的新的管理方法,正在或已经在冲击和改变着主要以人工及简单硬件为主体的旧的管理方法。这种新管理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接收、整理及传输的方法。传统的信息接收及处理主要依据听取汇报、看汇报材料、现场走访及人工整理等方法,这种传统方法具有许多限制性约束,而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弱化或消除这些约束: (1)成本约束。听取或阅读汇报材料,对管理者而言,也许只花费少量时间,但对提供材料的下属,则有可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新的管理方法只要求管理者对电脑输入一定的指令,就能很便利地在成本非常小的前提下获取所需信息。 (2)时空约束。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限制了管理者的信息来源,引致管理者只能是平面的而不能是立体地接收信息。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解除大部分时空约束,使管理者能够立体的、随意的、超越时空地或全方位或单维度地接收信息。具体地讲,管理者在办公室中可以随意进行与“实际现场”无异的“屏幕现场”走访,也可以在“屏幕现场”走访期间立即对其相关信息加以电脑整理和输出,这样,原本要经过多重必经之途的信息只须经过简单程序操作就可完成。 (3)可信度约束。传统的管理方法很容易使管理者接收到的信息在经过多重过滤和改造之后已经面目全非,这样接收的信息就很难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信息的传输方面也可能因噪音影响而使其失真,表明传输的信息同样难有高的可信度。新的管理方法由于采用人-机系统接收信息,因而就有可能减少在信息接收及传输过程中的失真,从而使信息的可信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必要提出的是,新的管理方法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信息的失真,甚至有可能较旧的管理方法引致更低的信息可信度。不过,总的来讲,由于减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专科)》在线作业一及参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专科)》 在线作业一及参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说明:试题顺序和选项顺序是随机的,请用Ctrl+F 查找试题与答案 (一) 单选题 1. 以下哪项不属于GtoC模式的电子政务。 (A) 电子身份认证(B) 电子社会保障服务(C) 电子医疗服务 参考答案:(D) 2. 电子政务网络架构中,内网和外网之间采用什么隔离? (A) 不隔离(B) 逻辑隔离(C) 物理隔离(D) 绝对隔离 参考答案:(C) 3. 美国政府最早于哪年提出提出了\这一概念。 (A) 1993年(B) 1996年(C) 1998年(D) 2021年 参考答案:(A) 4. 电子政务中,政府的工作重心是以什么为主? (D) 政府电子化采购 (A) 以服务、指导为中心(B) 以管理为中心(C) 以审批为中心(D) 以职能为中心 参考答案:(A) 5. 以下哪项不属于GtoG模式的电子政务。 (A) 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B) 电子公文处理(C) 电子就业服务(D) 电子司法档案管理 参考答案:(C) 6.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是哪年颁布的?

(A) 2021年(B) 2021年(C) 2021年(D) 2021年 参考答案:(B) 7. 国外的电子政务一般设立专职的电子政务组织领导,主要是指哪个岗位的设置? (A) 首席执行官(B) 首席信息官(C) 首席财务官(D) 首席技术官 参考答案:(B) 8. 电子政务实施中“避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高端和先进”坚持的是什么原则? (A) 实用为主,适度超前的原则(B)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C) 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的原则 (D) 一把手重视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答案:(A) 9. 中国的“电子政务工程”始于哪年? (A) 2021年(B) 2021年(C) 2021年(D) 2021年 参考答案:(C) 10. 信息技术中,信息处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 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B) 信息传递技术(C) 信息处理和再生技术(D) 信息控制和显示技术 参考答案:(D) 11. 实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是什么? (A) 个人(B) 企业(C) 政府(D) 社会 参考答案:(C) 12. 《关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和六项电子政务标准试用和征求意见的通知》是哪年颁布的? (A) 2021年(B) 2021年(C) 2021年 (D) 2021年 参考答案:(D) 13. 我国政府现行的管理体制,解决电子政务资金困难的最惯用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已越来越显示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从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推行电子政务和重塑美国政府开始,电子政务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应用领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中,电子政务被排在首位。 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使公众更加容易得到政府的服务.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任。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对政府管理必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同时,政府管理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选择。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的主体,电子政务的发展对公务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观念的更新。公务员必须要适应电子政务中虚拟政府的要求,树立服务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等现代化观念。 因为只有具备自觉、充分认识和理解电子政务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电子政务健康、顺利向前发展。 其次,表现在体能的延伸与增强。电子政务运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实现“集成化”、“无缝隙” 的工作流程,使公务员的智力和体能得到延伸与增强。同时,对公务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已成为当前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点。 最后,表现在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改变了公务员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公务员的沟通能力,同时,决策和监督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公务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成本降低。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

项目管理创新成果情况总结

项目管理创新成果情况总结 2004年为了加强施工项目的承包管理,成立了项目管理部。一年来项目管理部按照首冶公司强化项目承包管理的要求,加大了项目法施工的力度,积极探索强化项目承包管理的思路,摸索项目管理的新方法。经过一年来的艰苦工作,取得了项目承包管理的新成果。 一、建立项目承包经营的业务管理体系 按照公司职代会的要求,年初首冶公司成立了项目管理部,各分公司在经营部设立项目管理专业员,分公司明确有一级领导分管项目承包管理工作。形成了两级项目承包业务管理体系。从而把项目承包管理作为一项主要专业纳入企业管理。有力地推动了项目承包管理的加强。 二、提出和实施项目承包管理的“两算两测”,为实现项目承包管理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为了强化项目的承包管理,包的科学,包的合理。2004年项目管理部提出了加强项目管理承包的“两算两测”。既分公司项目部必须对设计院下发的施工图预算进行认真详细的审查。发现施工图预算中的项量差。为追补预算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预算,并把它作为分公司、总包部进行项目承包成本预测的依据。以便科学合理地确定承包基数。项目承包后,项目部要进行项目成本分解到责任人。落实到工序的成本预测。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04年以来,在全首冶公司推行“两算两测”有力地强化了项目成本的目标管理。减少了亏损项目。提高了项目的盈利水平,2004年首冶公司在解决历

史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利润100万元,比首钢下达的计划60万元提高了66.7%。 三、大胆尝试项目承包管理的扁平化 项目管理部在总结2003年以来项目承包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提出了项目管理要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这个建议得到了公司领导的支持和肯定。05年在首秦二期、迁钢二期全面推行项目总包管理,总包部取消了二级分公司这一层管理。由总包部直接管理,从而减少了大量的扯皮现象,解决了层层收取管理费,使项目分包无利润空间,好队伍不原进入的问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项目的管理成本。 四、消灭亏损单位、消灭亏损项目 年初,项目管理部在制订04年项目规划中,提出消灭亏损单位、消灭亏损项目作为项目管理的追求目标。这管理目标的提出,得到了总公司王毅付总经理的肯定。项目管理部在总结03年以来,项目承包管理的经验教训中,发现造成项目亏损主要原因,是分公司的管理原因,承包不实、管理不严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消灭亏损单位作起。为此,首冶公司为了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下决心撤消迁安分公司、四分公司和北京总包部三个亏损单位。 五、大力抓好四个强制推行,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承包管理水平的提高 年初,项目管理部在年度规划中提出,强制推行两级项目成本预测,强制搞好承包责任书的签订,强制执行风险抵押金缴纳,强制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