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3课 空间的魅力

第3课 空间的魅力

第3课 空间的魅力
第3课 空间的魅力

第3课《空间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即焦点透视,的原理及绘画方法。

2、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焦点透视的变化原理。

三、教学难点:

透视原理图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课堂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

复习焦点透视的变化原理

三)、讲授新课:

1、欣赏作品理解焦点透视的应用。

2、示范正方体的焦点透视绘画方法。

3、强调作业应注意的要点。

A、注意找准边的远近位置关系,是否体现近长远短的透视变化关系。

B、注意平行以画面的边的平行关系,它们不管透视如何变化但它的平行关系不变。

C、成角透视的第一个夹角不能小于90度。

四)、布置作业:

1、作业要求:徒手多画几个不同角度的正方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2、巡视指导,强调作业中容易犯的毛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互评、自评,最后老师做总结,指出作业的优缺点。

初中美术_第三课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了解绘画空间表现的基本知识为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从形、体积以及创意三个层次展开对绘画空间表现的探索。“形与空间”一节以点和线在表现画面纵深感中所起到的作用为主要任务,举例解答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是形的延伸,“体积与空间”一节以空间距离为话题,进一步了解构成体积空间的元素。通过图文实例理解面与体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光影与空间表现等。这两个章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觉经验。解答我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视觉现象。 选择这个课题后,我了解了学生学情,得知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有些贫乏,经验也不多,对空间术语表述不清楚。我就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做了处理,把两节合成一节来上,对教材内容做了加减。去掉了对《楔形浪》和《完全》两幅作品的赏析,把体积的塑造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做重点讲述。另外我选择了气球作为讲课的教具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承担重要角色。我觉得讲空间理论性太强,还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气球的出现作为一个很轻松活泼的形象,一下子让学生在略显沉重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趣味和活力。并且在让学生理解现实中体积与空间的丰富关系时,我也用气球做了演示,并且画了简单示意图,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如何在绘画中表现这样一个丰富的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2,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灵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表现空间纵深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空间元素画出表现空间纵深感的绘画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幅画,谈一下你的感受。悬浮在空中的城堡,有立体感吗?(有),画的很逼真,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城堡所处的空中环境也是无边无际的。这样的绘画空间是

最新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 一、选择题 1.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人们思维最大的影响是( ) A.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告诉人们要与时俱进 D.使人们有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解析:选A。量子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传统观念,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相对论提出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故A正确。 2.电视连续剧《天仙配》中有这样的情节:唐朝张百忍因孝道而升天成为玉皇大帝,而后他的年龄基本上是恒定的,七仙女亦然,永葆青春。假设此情景成立,其科学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 A.相对论B.量子理论 C.转基因理论D.进化论 解析:选A。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质量、重量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而且物体速度越快,时间越慢,接近光速时,时间就几乎停止了。 3.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 A.万有引力定律B.进化论 C.相对论D.量子理论 解析:选D。量子理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4.《宇宙探险》一书认为,科学家“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你认为为此作出最重要贡献的应是( ) A.创立万有引力的牛顿 B.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 C.提出量子假说的普朗克 D.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哥白尼 解析:选B。从材料“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答案为B。 5.“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量子理论的理解。由材料信息“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判断选D项。量子理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6.经典物理学所面临的危机,终于在20世纪初被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两场伟大的革命所解决。这两场革命使人类(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系列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题名称 三维目标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 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3、学习作者新闻另类写作技巧。 重点目标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 难点目标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 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导入示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 愤慨。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请同 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 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整体感知 1、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找同学把这些生字读一下。 婆娑嬉笑凋谢撰写步履

窒息祷告雏菊花 2、回顾新闻特性 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真、新、快、短、实”,“真”就是真人真事,真实准确;“新”就是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即使不是新近发生的,也应有新的角度;“快”就是分秒必争,迅速及时,先声夺人,讲究新闻价值;“短”就是要简明扼要,短小精悍,“短”才发得快,读者才愿意读;“实”就是用事实说话。 学做思二: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在文中找依据。 释疑:“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2、没有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请快速阅读全文,在你 感受最深的句子上进行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并展示。 预设:(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 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 被活生生地毁灭。 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 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 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 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 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深意?联系第一二自然段。(改写:在布热金卡,似乎永远弥漫着一层无法消散的阴霾。 烟雾总是笼罩在这里,有时将布热金卡完全吞噬,树木、房屋在浓雾中只剩下若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1!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 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 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初中美术_《画“说”空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话说空间》学情分析:经过之前三年的美术课堂学习,九年级的学生对于绘画空间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临摹技能,只是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他们将在这节课中得到锻炼,以此提升他们在画面空间方面的认识水平和绘画技能。 《话说空间》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了解绘画空间表现的基本知识为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本单元共有三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对立体空间的欣赏评述和造型能力。本课为第一课时,课堂以点、线、面等形体造型元素在表现画面纵深感中起到的作用为主要知识点,并列举解答空间构成的基本排列组合,归纳画面中点、线、面构成元素和方式,调动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感受形的大小、色彩变化及位置关系形成空间感受,探究构成绘画空间的基本道理。本课的学习为第二、三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和技能基础。 根据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我设置本课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构成绘画空间的基本造型元素,掌握形体构成绘画空间的方式和道理。过程与方法:通过临摹学习能够利用形体和明暗表现出具有空间感的画面,提高绘画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在赏析其它绘画作品时能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构成绘画空间的基本造型元素和方式。 教学难点:提高的绘画空间的能力。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情景导入-知识新授-学生作业-课堂总结 ●情景导入: 1.赏析两幅小画,对比区别:a有空间立体感。B平面化。提问:什么是空间感,什么是立体感? 提示:空间感是我们能感受到的画面景物有远景、前后层次穿插关系的视觉感受。立体感是我们能感受到的物品占有上下左右里外三维空间的视觉体验。 2.师:我们为什么能从一幅平面的画面里感受到空间的存在,画面又是借助哪些元素向我们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 课文相关资料 1.闻一多关于香港的诗歌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 2.香港回归谈判 按照条约,到1997年6月30日,英国对香港新界的租期就要到了,但英国政府并不想归还,1979年3月派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到北京摸底。邓小平会见他时明确指出:香港主权属于中国,但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即使1997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1982年以后,邓小平又在会见美籍 即使这样,英国人仍不死心。撒切尔夫人曾考虑过国际共管,考虑过通过全民公决搞香港独立,甚至考虑过武力对抗。她于1982年9月首次访华第一次跟邓小平会见时,一上来就要求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的管辖,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邓小平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不迟于一两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同时,邓小平还为解决香港问题定了“调子”: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动乱,就将采取非和平方式 1984年4月,会谈进入了第二个议程,即1997年之前的安排问题。其核心是保证过渡时期香港的稳定。小平同志怕英方在这个时期制造混乱,提出成立一个中英联合委员会进驻香港。但英方不同意,谈判陷于僵局。6月中旬,我方把联合委员会改为联合联络小组,英方仍不同意。7月再次会谈时,我方代表、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宣布了我方的意见:联合小组必须进驻香港;这个协议要在今年年底正式签署;进驻的时间可以从1988年1月1日开始。这是中国最后的方案,如果英方不接受,我方将撤 在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被迫妥协,但想争取推迟我方至1993年才进驻香港。我方严词拒绝,但后来同意了英方推迟半年到1988年7月1日再进驻的提议。到1984年9 当时还在一个问题上谈得很难,就是在香港实行“高度自治”的同时,中央要保留必要的权力,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掌握,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对此,英方又是百般抗拒。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十分坚决,曾在一份谈判请示上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又在一次接见香港代表团时讲道:“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嘛。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英国可以驻军,我们恢复了主权反而不

2019-2020年岳麓版必修3高二历史课后练习: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 1.“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神创论与进化论B.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C.经典力学与量子论D.相对论与量子论 2.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该理论( )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 B.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 C.奠定了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D.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3.1919年11月6日,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和皇家学会联合举行的大会上,天文学家罗伊尔宣布:“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偏折。”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是( ) A.量子假说B.相对论 C.万有引力定律D.电磁感应现象 4.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写道:“1870年以后物理学不断有新的发展,经过一场范式的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物理学由量变进入质变,开始了革命性变革。”这主要体现在( ) A.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5.爱因斯坦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其主要依据是( ) A.提出外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观点 B.证实物体运动速度与质量没有关系 C.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其规律 6.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打破该老师看法的是( ) A.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B.量子假说的提出 C.电力的发现与应用 D.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 7.1905年,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亦即在光的照射下,由金属逸出的电子的能量和光的强度无关,但和波长有关。这一解释主要是基于( ) A.经典力学B.量子论 C.狭义相对论D.广义相对论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 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月考) 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阜(fù)盛簇(zú )拥悚(sǒng)然形骸(hái) B . 蹒(pán)珊吞噬(shì)臭(xiù)迹猿猱(róu) C . 朔(shuò)漠惘(wǎng)然宵柝(chè)裂帛(bó) D . 脊(jǐ)背攥(zuàn)住贬谪(zhé)商贾(gǔ)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遐观孤鹜暇日锱铢必较 B . 鹧鸪南溟言筌云消雨霁 C . 盘桓耸萃岑寂轻鸢剪掠 D . 绣闼侥幸尺椟鱼舟唱晚 3.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B . “本镇的二、三产业要同步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松宜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如是说。 C . 三峡工程启动175米实验性蓄水后,昭君镇有望通过开发昭君品牌,发展特色旅游,成为湖北省“两山一江”旅游线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的重要游客集散地之一。 D . 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 4. (2分)(2017·珠海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A . ④①⑤③② B . ③④②⑤① C . ①③⑤④② D . ④①③⑤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5.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 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 《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优质教案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汉字的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 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理解“书画同源”;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能说出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书画作品、 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通过问题探究、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将本课标题用楷书、隶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共同组合而成,请学生辨别。

书法艺术大家都很喜欢,我们班就有好几位书法爱好者。谈到书法必然与汉字与绘画相联系,无字就无书法,有书就往往有画,所谓“书画同源”。那么,中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这些我们都将在本节课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请学生或者老师自己讲仓颉造字的传说。 提问:古书上普遍记载的这个传说可信吗? (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丰富发展起来的。仓颉有可能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半坡彩陶上的象形字) 3、成熟文字的出现——甲骨文。(图片展示) 4、甲骨文之后出现了什么文字?(金文) 5、学生总结:汉字的发展。 汉字发展至今约有36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以及草书、行书这样的发展脉络,虽然字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6、提问: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 作者简介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 1.《别了,“不列颠尼亚”》 屈辱的历史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二)常识整理 文体知识 新闻: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导语一般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 (三)博览悦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出的新闻实录性 第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

画说空间教案

画说空间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科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类课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 想的本质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 觉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大胆尝试运用错视原理进行空间创意。 教学重难点:1.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2.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如何让学生学会空间 思维模式。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本、画本等相关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展示作品图片《人类的状况》马格利特,分析该作品, 探究画面的纵深感的形成。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超现实 主义画家,他的这幅画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提出了 质疑。 问题: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你怎样理解这幅所表 达的寓意?

结论: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用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 的结果。 二、讲授新课: 1.视觉感受(思考-练习) ①透视教科书插图丢勒德国说明什么?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研究透视规律; ②说一说艺术家是怎样制造出空间的纵深感的?(引导分析《楔形 浪》和《完全》两幅作品。) 形状的远近变化和体积的塑造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③仔细观察这幅画,想一想画家是怎样区分远景和近景的?(《层峦叠嶂》清 代王原祁,风景列维坦俄罗斯) 画面物体大小相近,由于距离不同而呈现出“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画家利用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空间的纵深感。 ④比较两幅作品表现的空间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风景列维坦 俄罗斯,宁静的小镇苏新平,阿赛斯的马路尼古拉·德·斯塔尔俄国,圣·塞维翰No.3 德劳内法国) 一条道路伸向远方,呈现出近宽(大)远窄(小)的视觉规律。 墙面和穹顶形成的框架向纵深排列,近处和远处大小相差悬殊。 ⑤感受这幅画的空间效果,说说这些漂浮着的方块为什么会给人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导学案

绛县中学高二历史学案编号:010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主备:柳永审核:高二历史组 教师寄语: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背会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2. 说出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 能列出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二、学习重点 1. 汉字的演变脉络。 2. 楷书、草书、行书的主要特点。 3. 王羲之的主要书法成就。 4.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特点及代表作。 5. 京剧的形成。 三、学习难点 学会分析京剧产生发展与时代政治经济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于演变: (1)中国的原始文字称为“”。至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汉字按照甲骨文、、、、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 2、书法艺术发展: (1)发展的两个阶段:中国书法以时期为界限可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由隶书衍出、、。 (2)主要功能:功能和功能。 (3)楷书:笔画、结构严整,价值极高。 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4)草书:笔画,钩连不断,线条流畅,,难于辨认,实用性不大,但价值极高。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 (5)行书:既有的规矩,又有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文征明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远古时代:起源,杰作有彩陶画《》。 2、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帛画主要有《》《人物驭龙图》。 3、魏晋南北朝:画家活跃。代表作有顾恺之的《》《 》,他提出“”,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继承前代基础,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步辇图》、《天王送子图》等。另有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中可以表现为: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探究学习生生互动、合作表演结论理解、解释情景疑问总结归纳。以此为主线组织如下: 课题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备注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说出汉字的起源时间、演变过程 (2)说出中国画的演变过程及代表作 (3)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古 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讲解:生动直观感受中国汉字的演变。 2、学生活动:模拟慈善拍卖会,学生感受古典文化 的内涵与魅力。 3、教材拓展:中西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 伴随着古典高雅的《高山流水》,师生领略中国古典文 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书法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艺 术领域独领风骚。汉字蕴涵了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成为中 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同学们一起来感受充满魅力的书画 戏曲艺术。 师生互动、探究学习探究活动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反应了怎样的时 代特色? 提问:⑴、《兰亭集序》和《自叙帖》的书法写作特点 ⑵、宋代《清明上河图》反应的时代背景,明清写 意画揭示的时代特征 探究活动二: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明末清初朱耷名画《残山剩水》;与其几乎处于同一 时代的法国著名画家柯罗的风景画。都是风景画,却给人 多媒体:《兰亭 集序》和《自叙 帖》;宋代《清 明上河图》和元 代王冕《墨梅 图》;清代《同 光十三绝》 生生互动、合 作表演 不同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感受呢?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拉斐尔的《圣母像》和郑板桥的《自画像》比较。 学生活动1:(模拟慈善拍卖会,学生分为主持人、专家 点评、爱心慈善人士、工作人员等) 主持人介绍莅临本次拍卖现场的各位专家(历史基本 功比较扎实的学生),他们分别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鉴 赏家:孙叶虹女士中国中央美院教授:刘国巍先生中 国故宫博物馆宋史专家:胡筱纯女士中国戏剧学院教 授:李代雪女士 第一幅拍卖品:《兰亭集序》摹本 第二幅拍卖品:《自叙帖》 第三幅拍卖品: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第四幅拍卖品:《墨梅图》 第五幅拍卖品:苏绣扇面《同光十三绝》 竞拍环节:专家点评每一幅作品的背景和特点,参加 竞拍的慈善爱心人士还可以继续补充,通过学生的活动将 课本基础知识解决。 学生活动2:学生采访汉秀传承人王子怡老师,感受充满 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至今熠熠生辉。 汉秀因其吉祥文化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王老师的两幅作品寓意深刻:《燕儿有信》之《言而有信》 体现中国讲诚信、重道德的传统礼仪。《有凤来仪》体现 了中国繁荣富强,泱泱大国的气度和姿态,暗含“中国梦” 的内涵。 多媒体演示 归纳小结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讲义

作者简介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 1.《别了,“不列颠尼亚”》 屈辱的历史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二)常识整理 文体知识 新闻: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历史史实: 阅读理解概念:王羲之与《兰亭序》、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吴道子与《天王送子图》。 理解记忆: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主要的书法家、画家及其代表作。 阅读理解概念:元杂剧、《牡丹亭》、昆曲、京剧。 理解记忆: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历史解释: 分析汉字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感悟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分析探讨各类书法艺术的特征,感悟其艺术特色。 分析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原因,感悟其艺术特征。 分析元朝元曲发展的原因,探讨元朝文人生存状态。 分析艺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变迁,探讨社会对艺人的观念变迁。 发展性选择: 分析秦“书同文字”的必要性,探讨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感悟楷书“颜筋柳骨”特色,探讨个性与艺术特色的关系。 比较文人画与杨柳青年画的异同,探讨中国古代艺术品商品化的原因及表现。综合古代艺术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相关知识,探讨艺术与城市商品经济、文化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关系。 学习提纲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一)汉字 1、演变:⑴起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 ⑵成熟: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⑶演变: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小篆、、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2、特点: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 学思之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汉字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起到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 思考?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1、中央集权的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书法 1、阶段特征: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⑴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艺术特点:既有价值,又具价值 ⑴楷书: ①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②代表: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⑵草书: ①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②代表: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⑶行书: ①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②代表:东晋王羲之、唐朝、北宋苏轼、元朝、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一)从萌芽走向成熟: 1、起源: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彩陶画《》是其中的杰作。 2、成熟:留存至今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二)特点: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三)发展: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历史纵横 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与战国帛画的传承关系明显。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画家抓住劝酒情景,细腻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十分传神,堪称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1、魏晋时期--绘画理沦 ⑴特点:上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沦,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⑵代表:晋画家顾恺之不仅留厂了《》《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而且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2、隋唐时期--吸取印度、波斯风格 ⑴特点:吸取印度、波斯风格等外来美术风格。 ⑵代表:创作出展子虔的《》,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画,更是盛极一时。 3、两宋时期—宫廷画、风俗画 ⑴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足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⑵代表: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 4、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教案

《现代科学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在经典物理学危机的基础上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明白现代科学的两大支柱一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爱因斯坦在相对论、普朗克在量子理论的形成和创立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3)结合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阐明两者对人类历史和现代生活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提高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辩证法原理,让学生领会科学发展的过程和意义,树立对待科学发展的正确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难点 不同阶段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经典物理学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牛顿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1)为力学学科确定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使力学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达到成熟和完善,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2)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大综合。 (3)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然而,在19世纪,备受推崇的经典物理学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从而导致了现代科学革命。 新课学习 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牛顿经典物理学有哪些内容?经典物理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17世纪后期,牛顿发表了著名的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我们说的经典物理学是指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 经典物理学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在这里,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绝对的,是与物质运动无关的因素。 因此,一旦物理学研究的这种基础发生变化,如所研究的物质是以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时,经典物理学的某些结论就变得不准确,导致经典物理学出现了危机。 当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向他的老师求教,是选择音乐还是物理学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时,得到的答复是:“物理学基本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因此,对于物理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 当时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到了尽头。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17~19世纪牛顿经典力学日趋完善、成熟。 物理学的新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都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析,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就要求人们对物质的认识要提高到一

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

在临摹中感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对大师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摹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教材从临摹名画入手,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实践,发展学生的个体,凸显学生个性。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了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了学生的思想及情感。 1.教学路径 看:临摹不只是为了模仿,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体验他人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会观察、激发我们自己的表现力。临摹有很多种形式,加入自我的理解和表现之后,就从学习行为变成了一种创作行为。 的实验,探索空间很大,可以是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想要准确地表现人物身体比例,最好记住: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 实践: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尝试临摹一幅名画,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创新:选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角度,与大师对话,改变原画的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尝试运用大师的语言,完成一幅新的绘画作品。 2.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回顾人物肖像课的知识点,讲授全身人物比例,通过分析大师作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学生分层临摹名画,学习大师的技法、风格、造型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使每位学生体验到绘画成功的乐趣,产生对绘画学习的终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

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3. 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4. 教学内容要点 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析讨论、演示讲解、临摹实践等不同方法,在临摹中感受名画的魅力。运用作品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大师作品的风格,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临摹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反思,激发自己的表现能力;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创作行为,肯定更多的自我表现,建立绘画信心。 四、教学评价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