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建筑评析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Three Crosses Church,1956-1959 年)是阿尔托最具代表性的有机建筑作品之一,被誉为与柯布西埃的廊香教堂相媲美的杰作。在这一乡间教堂中,阿尔托成功地将宗教仪式与世俗生活的功能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回应了来自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各种要求,使其完美地结合了美学要求和实际应用功能而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表现出成熟的设计经验。

伏克塞涅斯卡(vuoksenniska)位于芬兰东南部伊马特拉(Imatra)市郊的一个带状小镇。小镇地貌总体呈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平缓山地,镇东侧有一条大致呈南北向的快速路,而低层住宅区则与快速路基本平行,并结合地势呈台地状。由于地处工业边缘地带,透过树林和住宅,能看到远处的工业烟囱。建造场地的西北侧紧临小镇道路,其余三面均为郁郁葱葱的树林所环绕,为一处略有缓坡的林地。

从建成环境看,场地那经由散布的树木和缓坡所共同构成的宁静特质,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尊重。通过对场地的特征要素加以组织的方式,阿尔托在进一步呈现场地特质的同时,也让建筑自身有效地融合到了场地中。

首先,从教堂的总体布局看,教堂主体被置于场地的里侧,远离道路,并与道路呈一定角度布置。从道路往里看,教堂的白色体量在树木的遮掩中若隐若现,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进入场地时建筑过于突出而产生的喧宾夺主的第一印象。

其次,场地中通达教堂的道路既没有采用现代主义所偏爱的几何式构图,也没有简单地设计成一、两条主要道路的模式,而是结合场地中已有的树木设计成若干条分散且

外观效果图

总平面图

主要建筑体次要建筑体交通体系

植被

周围建筑

略带曲折的自由形式。

第三,假如说上述曲折而分散路径设置是对场地中经由树木的垂直划分所形成的空间进

深感的呈现,那么,高耸的钟塔则是对场地那垂直特性的强调。钟塔顶部被分成三份,像倒插的箭上的三支翎羽,塔内设有三口钟,其别致 的形式不仅可以加强钟声的效果,而且在点明教 堂“三位一体”的主题的同时,其上大下小的造 型也是对树木形态的比拟。因此,钟塔的设置不 仅仅是出于教堂功能的需要和对周边工业烟囱的 回应,其高耸的形体在成为地标的同时,也让建 筑具有与场地同样的垂直特质。

第四,场地的平坦属性被通过北部入口前门 廊和西侧檐口的水平感强调出来,并且与前述的 垂直要素互相穿插,形成对比,以暗示出场地那 水平和垂直并存的特质。而门廊和西侧低矮的形 体是教堂的入口空间,其设置既出于对教堂使用 需求的考虑,也体现出阿尔托在处理建筑形体与 环境方面的精心控制:这些低矮的体量形成教堂 主体与场地间的过渡,让建筑在尺度上更接近人 体尺度,并避免了过大的建筑体量对场地那细微

变化的地貌所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北侧伸入树丛的低矮门廊,微微地脱离于白墙之上,透出后面的树林,让建筑与周围树林融合了在一起,体现出阿尔托对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追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为一座新教教堂。新教主张消除神与人之间的对立与紧张,让人与神、人与人进行自由的交流。在新教中,礼拜不仅仅作为一种仪式,同时也被看作是一种教徒间的相互交流。北欧地区的新教教堂,其功能除了礼拜仪式外,往往还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作 为信徒交流场所的角色,发挥着类似社区教化中心的功能,将宗教活动的仪式性与社会生活的功能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针对教堂在使用上的这一特性,阿尔托运用空间组织、建筑造型与光线控制等的手段,

教堂四周工业烟囱林立,为此阿尔托设计了一座别致的钟塔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钟塔顶部分成三份,像倒插的箭上的三支翎羽,内架三口钟。塔身材料为白色混凝土,其侧翼增强了钟塔的稳定性。它的构造体还成了反射板,用来加强钟声。

提供一种可以灵活变化的空间模式,让教堂成为能够满足多样活动的场所的同时,还营造出明亮而亲切的气氛,让信徒在交流过程中领略到愉悦的体验而非单纯的神秘敬畏之情。伏克塞涅斯卡教堂由教堂主体和一侧

的牧师用房组成。而教堂主体则

由三个由小到大的扇形空间、入

口和铺助用房以及钟塔组成。三

个扇形空间之间设置有可在滚球

轴承系统上滑动的声学墙,墙体

厚约42 厘米,具有良好的隔声

效果。当墙体全部打开时,教堂

形成一个可容纳800人的南北向

大空间;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

的使用需求,将教堂内部灵活地

划分成大小不同的空间服务于社

会活动,具有灵活可变性。其中,北端靠近圣坛的空间用作礼拜讲经和葬礼教堂;其余两个扇形区域在周末通常用作教会活动。为了适应空间的不同使用需求,每个扇形空间都单独对外设门,加上北侧圣坛处神职人员的入口和南端重要仪式(如:婚礼等)时的主入口,教堂共有 6 个出入口。因此,根据教堂内部所举行活动的不同,人们进入教堂的路径也有所不同。

当举行重要仪式时,人

们先在教堂南侧的草坪空

地集中,并经由南门进入

教堂。此时,教堂空间呈

现为一个逐步缩窄和升高

的空间序列,尽端为圣坛

所在,通过抬高的地面、

从屋面延伸下来的墙体和

被顶光照亮的三个白色十

字架强调出来。而路德教

礼拜仪式所需的三个设施

(圣坛、讲道坛和管风琴)中,讲道坛位

于圣坛西侧,而管风琴和

唱诗班则设于圣坛东侧的夹层中。

在教堂内部,阿尔托大量使用了曲面墙体。这不仅有着阿尔托对芬兰那众多湖泊和森林组成的自然景观的抽象再现的偏好,同时,弧形墙面还具有良好的声音反射效果,并打破了对称的空间形态,形成一种更为柔和亲切的空间,为促进信徒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在伏克塞涅斯卡教堂,这一自由塑形的内部空间是通过采用内外两层墙体的做法来实现的。在北欧寒冷地区,这一做法在保温方面具有合理性。同时,这一分离也使得建

筑造型和内部空间的塑造变得更 为自由,而内外墙体间的空间深 度也使得光线的控制和表现变得 更为多样和丰富,堪与廊香教堂 那光的表现相媲美。这一在当时 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创举,对对包 括芬兰建筑大师比尔蒂拉和当代 著名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在 内的众多建筑师产生过深远的影 响。

路德教的礼拜仪式需要三个教会设施:祭坛、讲道坛、管风琴,他们在A 堂中以三角形位置摆放。作为教堂最重要的教会设施,祭坛放在中间位置,讲道坛退到一边。

教堂细部充分展现了阿尔托理性和浪漫交融的风格。白色墙面弱化了建筑与天空的界线,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伏克塞涅斯卡教堂的设计中,阿尔托融合了其设计中常见的三个主要形态:波浪曲线、不规则的扇形或辐射平面、以及阶梯状的平面,但或许,更重要的是其在教堂设计中对建筑与环境间的结合,及其将神圣与世俗、宗教仪式和民间活动整合在一起高超驾驭能力和关注力。阿尔托在教堂设计中为应对基地环境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时采取的处理手法,以呈现其尊重自然和人性化的理念及其空间呈现的过程,这是阿尔瓦·阿尔托对我们的有益启示,也充分体现建筑是有机生命体。

班级:建筑08(2)班 姓名:覃清儒

学号:3080230102

日期:2012.4.26

参差不齐的开窗方式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韵律关系。同时强化了与树林的呼应,这一弱一强的处理将建筑完美地融到环境里。

屋顶顶部开窗,不仅让建筑在形式上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起到了采光的作用,使建筑内部的光影更加丰富。

千禧年教堂分析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 1935年,理查德·迈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康奈尔大学。早年于纽约的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自行开业。他是建筑界有名的“纽约五人组”成员之一。由于受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响,其大部分早期的作品都体现出了勒·柯布西耶的风格。 纽约五人组(NY Five),又称“白派”,是现代派原则的拥护者。他们勒·柯布西耶的理论作为基本出发点, 这五人分别是海杜克, 彼得·艾森曼, 迈克·格雷夫斯, 格瓦斯米和理查德·迈耶, 每个建筑师都站在自己选取的角度从现代主义建筑中汲取营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80年代末期,每个人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迈耶始终秉持纯粹的柯布西耶风格,以理性主义设计及白色的运用而闻名。他运用柯布西耶的理论建造的房屋数量众多,甚至超过了柯布西耶本人,包括博物馆、公司总部、私人房屋等。1984年,迈耶获普利策奖。 作为白色主义的倡导者,迈耶曾说过“白色是色彩的记忆和期待,白色是能强化对自然界所有其他色彩感觉的颜色,在白色表面能够最好的欣赏光影虚实的表演“。白色作为迈耶作品的特色之一,既被用于澄清建筑概念,提高视觉形式力量,又在其光和空间的塑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里的空间指的是限定和秩序,是融合了自然,文脉,人的尺度,建筑文化的空间,他坚信建筑生命力的源泉来自于对空间的表现。 Meier被认为是史上第一位受委托建造天主教教堂的犹太建筑师,这也源自于教皇增进天主教与犹太教间和平的信念。千禧教堂是迈耶设计的第三座教会建筑,前两座分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水晶教堂(2003)和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神学院(1981)。 Jubilee Church 项目名称:罗马千禧教堂 原名称:Church of 2000 项目地址:罗马,意大利 参赛时间:1996 建成时间:2003 同年10月26日,教堂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面积:教堂830平米教区1671平米 工程从1995年开始启动,当时邀请了安藤忠雄、S?卡拉特拉瓦、彼得?艾森曼、弗兰克?盖里等著名大师参加设计竞赛。最终,迈耶在1996年获得授权。 由于在中世纪的西欧曾经有一个"千禧年"(Millennium)传说,说基督将在公元1000年时重新降临。类似的预言在2000年也遇见不少。可是时间到了,天堂并没有开启。而作为罗马的第50座新教堂,却因此得名。 离罗马市中心6英里,附近是一片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中低收入居民住宅楼以及一座公共花园。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教堂是基督教等教的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原意是为上帝的居所,以此来赞美上帝,祈求赐福给天下众生。人们在这儿进行弥撒礼仪和祈祷。以求天下太平,众生平安。 早期的基督教会曾利用犹太教会堂或家庭式进门宗教聚会.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国教化,从此,教堂开始大规模建设。可以说,罗马帝国分裂后,欧洲的建筑就是一部教堂建筑。它集中体现了欧州的先进技术和建筑理念,所耗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空前的,教堂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练功场。在欧美,在世界有数不清的各式教堂,而且是最美的建筑,是人类奉献给上帝享受的人间天堂。

一、圣索菲亚大教堂 座落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是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 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结束强盛时代,当年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后来称为拜占庭帝国。由于拜占庭帝国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聚敛财富,形成一个强盛国家。拜占庭从西罗马帝国学来了很先进的混凝土技木,又从东方的波斯帝国等地学来穹顶技木,创造了一科全新的穹顶形式建筑,还从印度等地学来镂刻和彩色大理石加工技术进行精细装饰,经过不断锤炼,拜占庭建立了圣索菲大教堂。这是当时世界建筑的精品。可惜的是这世界珍品右第一世纪末的一次地震被破坏,现的仿制品,比原创略小,但其技术含量和精美装饰也是与其前身相媲美的。

二圣路易大教堂 经受灾难的圣路易大教堂更美更谐调 位于美国新奥尔良法区的杰克逊广场。它的建造经历多受磨难:1718年建造,1723年遭飓风破坏,重建后又于1788年被烧毁,以后又重建,19世纪40年代进行加固,其间中厅又突然倒塌,直至1851年才竣工.100多年的反复修造,使该教堂经受考验。该堂为混凝土结构,塔楼座落在教堂主建筑之上,配楼呈两边。精加工的大理石圆柱和地面材料,以及各种雕塑、壁画等艺术品组成的成穹顶形的建筑,显得富丽堂皇,是美国最美、最谐调的建筑之一。

传统的延续

传统的延续 发表时间:2017-10-16T13:40:45.3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4期作者:廖文宇 [导读] 更多的是要挖掘传统建筑的意向、文化、精神内涵,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意义的建筑形象。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每个拥有建筑文化的民族都会发展他们钟爱的形式元素,这些形式就如同他们的语言、服饰和民间传统一样拥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本文从两个时期来论述传统的利用:解放前早先传统的延续和解放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性、传统和可识别性。 关键词:传统的延续;可识别性;现代主义 在现代建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建筑已经失去了可识别性,我们迷失了。我们中国古代建筑曾经独树一帜,美轮美奂,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如今,我们想要有自己的建筑特色还得从传统建筑中取经。 1 早先传统的延续 之前我一直认为传统是传统,现代是现代,两者分离并且对立的,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在现代建筑开始的早期,和任何新生运动一样,现代运动也只是凤毛麟角。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多数建筑就仍然延续了之前的传统和本土方式。甚至就连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都从传统中获益良多:赖特曾经声称自己工作的目的就是致力于“使保守成为一个褒义词”,并且强调“这丝毫不应否认伟大建筑固有的基本法则和秩序”;勒.柯布西耶也宣称历史是他唯一的真正老师;密斯.凡.德.罗有过之而不及,他将历史作为一种需要在现代建筑语言中提炼的原则和灵感之源。由此可见,“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差别似乎被过分夸大了。 为定义统一的现代主义,人们必须煞费苦心,要么将某一种风格锁定在某一个时期,要么将某一个时期与某一种风格捆绑在一起。但是,各种所谓的风格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风格之间是有某种关联的,就像新艺术运动:尽管相对而言,新艺术运动本身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它强调有机、提倡从自然形态中抽象出形式的主张却影响深远。如果没有像荷兰建筑师德.克勒克留下的那些杰出的表现主义建筑遗产,爱因斯坦天文台将难以设想。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看出早先传统的延续。例如斯图加特火车站,它沿用了砌体形式,墙面质朴,外表敦厚,类似罗马风的形式,又能看到“红屋”的影子。它的窗上虽然也沿用了拱券,但是已经简化了很多,而且是嵌在墙体中的,方形的开窗也很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在入口处用了一个大大的罗马式半圆拱,加上一个挑檐板,仿佛新旧交融。左侧外廊虽然也用了柱子,但是柱子被简化了,柱子还是通高的,大概有三层楼高,看上去很纤细,比例宜人,并且与右侧的横向开窗形成对比,柱式这一古典元素在这被运用的恰到好处,即使是到今天还觉得很现代,一点也不过时。在斯图加特火车站,传统元素被活用的很好,传统与现代共存;还有鲁道夫.斯坦纳设计的瑞士歌德馆,该建筑用两个穹顶统领一个放射状的多边形平面,它被认为是一种代表宇宙的多面体,象征着人智学是一种信仰和理念体系的能量中心。它的外表都是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即使是一个圆也要分成多段,歌德馆借鉴了印度的窣堵坡形象,还加入了世界山脉的主题。但是与窣堵坡不同的是,歌德馆完全由混凝土建造,经典形象被新的材料重塑了。并且,它矿物般的切面直达卷曲的屋顶,让人联想到朗香教堂,造型独特的爱因斯坦应该也受到过启发。歌德馆不仅应用了传统还给后世的设计以启发,是一个有价值的建筑;另外还有林肯纪念堂,纪念堂位于国会大厦和华盛顿方尖碑的主轴线上是总统大道与位于波托马克河另一边的阿灵顿公墓之间的视觉连接。当时为了避免削弱国会大厦的重要性林肯纪念堂没有使用穹顶,但是它面对主轴线,所以丝毫不影响他的神圣。它明显借鉴了希腊神庙的形象,耸立于基座之上,外围一圈多立克式的柱廊。但是又有区别,其檐壁和楣构上的雕饰象征着美国各州和它们的统一;还有印度的总督府,它混合了各种历史语汇,平面组织采用了西方古典布局,外观则是参杂着印度传统的岩石护缘,上面有宽宽的凹槽。红色和金色的砂岩属于公认的德里传统,而朝上的台盆和凸缘则是典型的莫卧儿或者拉吉普特人装饰的反转。这栋建筑的穹顶独创性地融合了两种建筑原型:罗马万神庙和佛教窣堵坡,而且还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的挑檐深远,是为了适应印度的炎热气候,墙上还有类似佛教的龛一样的窗洞。总督府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和印度的传统,堪称殖民地建筑的一大奇迹。 2 发展中国家中的现代性、传统和可识别性 何为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19世纪为了解决西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而出现的形式。当它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达到成熟后被发展中国家引进,发展中国家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变,这样必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会有一定差距,其最后的效果也会大大折扣,毕竟发达国家有了多年的积累。因此并不见得一味用现代建筑就是好的,于是,有一部分人就坚持沿用传统建筑。但是,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一成不变的模仿、保守只能制造出传统建筑的赝品。我们要做的是创造出适应当下,能对目前日常生活有意义的建筑形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避免伪地域主义,伪地域主义只是外表披着一些“历史”,其内部还是现代框架盒子式。我们要的是现代的、真正的地域主义,是在总结当地传统经验之上并与成熟的现代建筑语汇相融合。在这些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案例: 1:哈桑.法赛训练努比亚农民自建的圆顶屋。圆顶屋采用的是当地的泥土建造,用了简单的元素建造——坯土和拱券。圆屋顶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资源与气候,当地泥土资源丰富,而且泥土具有隔热功能,加上开窗又很小,使得室内温度较适宜。 2.查尔斯.柯里亚设计的甘地纪念馆。这是一栋由庭院、廊道、凉亭以及水池围合成的建筑群,这些空间用清水砖柱墩支撑,混凝土横梁和天沟,金字塔形的瓦顶构成。纪念馆的空间很通透,大多是半围合的,一看就让人想到乡村中典型的“户外空间”,而且中央的水池可以降低周围温度,很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纪念堂之所以用这么质朴的材料和简洁的形式是为了体现甘地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简单生活形式的贡献。 3.多西设计的印度管理学院。这是一个由连廊、庭院和轴线串联在一起的空间,其最大特点是上面有一连串的遮阳板,能够为下面提供连续的遮蔽空间。它的建筑材料来源于当地,并且用了印度代表性的土黄色。 最后,对于中国传统的延续,一个很大问题在于传统是和政治或历史捆绑在一起的。在政府眼中,政府办公建筑就一定会有一个高高的大台阶,门口必定放两个威严的狮子,建筑必定会在体量上“震慑”你,还有台阶的数量也会有要求。这是统治者从历代宫殿、衙署上理解的传统。还有,每当时代变革时,建筑就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被毁掉。当这些情况有所改善,传统得到重视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现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巴塞罗那大教堂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巴塞罗那大教堂 巴塞罗那大教堂,又称作“神圣家族教堂”、简称为“圣家堂”,堪称上帝的建筑,它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毕生代表作。它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巴塞罗那市区中心,始建于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尽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筑物,但丝毫无损于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教堂主体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细长的线条是主要特色,圆顶和内部结构则显示出新哥特风格。 巴塞罗那大教堂 巴塞罗那大教堂(又称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个巨型哥特式的教堂,实际上是由康诺恩荷斯之家、德卡之家和依亚拉迪亚卡之家这三个中世纪教堂组成。巴塞罗那大教堂始建于巴塞罗那最鼎盛时期的13—15世纪。从开始修建到完工共耗费了150年的时间,而且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又经过了无数次的加工,后在1884年是由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所设计修建,这是他设计生涯晚期的作品,具有十九世纪的新哥特风格,但至今还未完工,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至今还在兴建中的天主教大教堂。以其繁复的回廊、尖顶和拱形屋顶、讲道坛以及唱诗班而著称于世,它巍峨壮观的形态更是使它成为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巴塞罗

那圣保罗广场上有阶梯可通往著名的巴塞罗那大教堂。[1] 巴塞罗那大教堂是一座宏伟的天主教教堂,整体设计以大自然诸如洞穴、山脉、花草动物为灵感。高迪曾经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完全没有直线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锥形、双曲线、抛物线各种变化组合成充满韵律动感的神圣建筑。巴塞罗那大教堂分为生门和死门两个出入口。死门所展示透露出的腐朽溶解的过程姿态,栩栩如生,和当时堕落的社会交相回音,并且其不正常的力学结构原理也让日本人赞不绝口.教堂共计18座高塔,以中央170米高那座代表耶稣基督,其周围将环绕4座130米,代表4位福音传道者的大塔楼,北面的一座后塔将有140米高,代表著圣母玛利亚,包括“荣耀立面”在内,目前没有一 座是盖好的。其余分别置于各立面共12座塔代表耶稣的十 二门徒,各有100米高。 巴塞罗那大教堂 高迪在教堂四周保留相应的空地,形成四星状的广场,以获得最好的视觉艺术效果又尽量少占城市用地。从1883年至1893年高迪主要在原有平面上修改,不敢做太大变动。从1891年至上世纪初,由于米拉公寓、古埃尔公园建成的成功,高迪开始大胆修改教堂设计。高迪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

人体工程学考题

1、何谓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 何? (1)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 (2)人体工程学的发展经历了4 个阶段 第一阶 段:早期人机工程学特点:以古典管理理论及科学管理研究为标志,并受米约的所谓 人际关系运动的影响。 第二阶 人机工程学的诞生特点:提出了“使机器适应于人”的思想 段: 第三阶 人机工程学迅速发展期特点: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从实验室和从 段: 军事领域扩大到工业的各个领域。 第四阶 段: 1980 年以后的人机工程学特点:人机工程学已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其理论 和实践随着一大批专业人才的出现而逐渐扩展到了法律咨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试分析平衡椅和普通座椅的坐姿有何不同。 答:1。平衡椅正是应用人类工程学的原理其独创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作为“椅子”所必备的三要素 (靠背、座面、支架)的造型构成框架,大胆地省略了在人们疲劳工作时确实是可有可无的靠背,以前所 未有的膝部支撑方式来解决“坐疲劳”的问题,使人们在保持坐姿的同时获得“坐中有站”的舒适。可以用正常的姿势坐 ,也可用身体平衡的姿势坐。使用时人的体重得以均匀分配 ,可减少下部脊椎骨的压力。3、从触觉角度分析户外休息座椅的材质设计。 答:户外休息座椅的材质设计的好坏会给使用者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座椅的扶手材质手感润滑、细柔、就能使人惬意;如果座椅面料地质地柔和,就会让人觉得愉快的心理感受。相反,如果材质僵硬生涩、棱角毕露、质量低劣,色彩和材料使用不当,则给使用者带来不愉快,甚至消极情绪在使用,就会使人引起腰酸背痛。 经过分析大多数人认为木质座椅是较好的选择;石材虽然是目前公共座椅常用的材料,但由于它的传冷热速度快,常温时触觉效果尚可,但当气温过冷或过热时,人的触觉感受就不是很好了;混凝土和陶器同样具有这个缺点;新型合成材料适应性比较广泛,但缺乏亲和力。金属材质的座椅具有时尚性,但间隙过大的条状或网状座位会影响舒适性。

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报春花其圆顶直径达50米,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四大教堂,意大利第二大教堂,能同时容纳1.5万人同时礼拜,教堂的附属建筑有洗礼堂和乔托钟楼。建于1296-1436年。花之圣母教堂在意大利语中意味花之都。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这个译名远远比另一个译名“佛罗伦萨”来的更富诗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 简介: 1 基本简介 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Cathedral)为意大利最著名的教堂质疑。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佛罗伦萨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型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

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预计用穹顶。15世纪初,布鲁内列 斯基着手设计穹顶。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报春花其圆顶直径达50米,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四大教堂,意大利第二大教堂,能同时容纳1.5万人同时礼拜,教堂的附属建筑有洗礼堂和乔托钟楼。建于1296-1436年。花之圣母教堂在意大利语中意味花之都。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这个译名远远比另一个译名“佛罗伦萨”来的更富诗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 2 历史发展 1296年,佛罗伦萨市当局决定在市中心修建这座教堂。设计者是阿诺尔福·迪坎比奥。1302年阿诺尔福死后,教堂停佛罗伦萨大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建筑评析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Three Crosses Church,1956-1959 年)是阿尔托最具代表性的有机建筑作品之一,被誉为与柯布西埃的廊香教堂相媲美的杰作。在这一乡间教堂中,阿尔托成功地将宗教仪式与世俗生活的功能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回应了来自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各种要求,使其完美地结合了美学要求和实际应用功能而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表现出成熟的设计经验。 伏克塞涅斯卡(vuoksenniska)位于芬兰东南部伊马特拉(Imatra)市郊的一个带状小镇。小镇地貌总体呈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平缓山地,镇东侧有一条大致呈南北向的快速路,而低层住宅区则与快速路基本平行,并结合地势呈台地状。由于地处工业边缘地带,透过树林和住宅,能看到远处的工业烟囱。建造场地的西北侧紧临小镇道路,其余三面均为郁郁葱葱的树林所环绕,为一处略有缓坡的林地。 从建成环境看,场地那经由散布的树木和缓坡所共同构成的宁静特质,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尊重。通过对场地的特征要素加以组织的方式,阿尔托在进一步呈现场地特质的同时,也让建筑自身有效地融合到了场地中。 首先,从教堂的总体布局看,教堂主体被置于场地的里侧,远离道路,并与道路呈一定角度布置。从道路往里看,教堂的白色体量在树木的遮掩中若隐若现,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进入场地时建筑过于突出而产生的喧宾夺主的第一印象。 其次,场地中通达教堂的道路既没有采用现代主义所偏爱的几何式构图,也没有简单地设计成一、两条主要道路的模式,而是结合场地中已有的树木设计成若干条分散且 外观效果图 总平面图 主要建筑体次要建筑体交通体系 植被 周围建筑

摄人心魄巧夺天工 世界各地最华美的教堂(图文)

摄人心魄巧夺天工世界各地最华美的教堂(图文) 摄人心魄巧夺天工世界各地最华美的教堂 教堂是做礼拜的地方——但除此之外,教堂雕饰精美、建筑宏伟,以至于每个人仅仅站在那儿,都会对这壮美的建筑惊叹不已。今天,我们为你呈现一组世界各地十足漂亮又慑人心魂的教堂。 圣母升天教堂 德累斯顿圣母教堂 雷克雅未克的日出教堂 亚速尔的蓝色教堂II 雨临之前的考纳斯

牛津郡惠特尼教堂 教堂常耸立于闹市中心,几乎随处即可望见,教堂建筑细节喻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参观的教堂,最令人赞叹、无法忘怀的就是它们的建筑之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等著名的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气度恢弘,身姿伟岸,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 基督复活教堂 教堂附近-HDR 圣托马斯教堂 在世界各地旅行,那些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宗教建筑都是游客的必选之地。有意思的是,欧洲教堂常耸立于

闹市中心,几乎随处即可望见,欧洲教堂建筑细节喻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参观欧洲的教堂,最令人赞叹、无法忘怀的就是它们的建筑之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等著名的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气度恢弘,身姿伟岸,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 托尔尼奥东正教教堂 伊利大教堂的屋顶 自然中的小教堂 根据心理学移情原理,外界的形式感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建筑学家指出,这种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

室内光学

浅析现代教堂室内空间光环境氛围表达 ———以朗香教堂、希德海姆基督新教教堂为例 摘要:通过对两个现代小型教堂的分析和研究,对现代宗教建筑的室内光环境氛 围进行解读,从建筑的传承哲学角度分析其设计的本位思想和室内光环境、建筑、宗教三者的潜在共性出发, 对营造教堂环境的艺术气氛和意境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希德海姆基督新教教堂朗香教堂室内光宗教氛围 一、背景 教堂是基督教举行礼拜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基督教源出于古老的犹太教 并逐渐形成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建设了大量的教堂建筑[ 1]。随着宗教仪式改革, 现代照明艺术在教堂中展现。这 对丰富宗教文化、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进行国际交流和政治交往大有裨 益[ 2 ]。本文试从宗教、建筑、光环境的内在关联中透视宗教寓意。根据仪式照 明的设计原则, 对营造宗教艺术气氛、提升美学效果做进一步探讨。 人们习惯于把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和研究,总是试图在相似或类似的东西中找到 其本质的共同点。当看到朗香教堂和光之教堂的详尽图片,特别是把两者放在一 起时,其氛围的共鸣迫使笔者想找到这两者的共通点,于是开始寻找它们内在的 契机、设计者的师承或其他等等。但仔细探究之后,特别是读《日本现代建筑》后发现,现代宗教建筑已不再是同类建筑的固有形式和内涵,其地域性、相融性 和设计者的传承哲学、文化,都是制约其内在氛围和外在形式的关键。 二、教堂的功能分区与光环境特征 2.1 教堂的功能分区与设施 教堂建筑形式各异, 但内部均由两大区域组成:主祭区和教徒区。主祭区的重要设 施有祭台、布道台、主祭座席。另有圣龛、祭品桌、十字架( 悬于祭台上方或 设于端墙) 等装饰物。主祭区迎正门一般设为过道, 分教徒区的长椅和跪凳于两侧。祭台是整座教堂的核心, 承放福音书、圣爵和圣盘为主祭者用。布道台位于 主祭区一侧与教徒区毗邻, 上面有经书架。通常, 教堂还有壁画、壁龛等。 2.2 教堂光环境特征与设计原则 仪式开始, 灯光齐明, 主祭台成为教徒的视觉注视中心(此时祭台隐喻为基督在 最后晚餐中的餐桌)。主祭者按仪式程序引导教徒诵、唱经文并间或布道, 最后共 同分享祝圣的面饼遂告礼成。因此在仪式过程中主祭区亮度相对最高, 使教徒能 看清主祭者的面部表情, 与布道者有目光交流。教徒区亮度相对次之, 使教徒能 相互而视并看清手中的经文。但两区亮度差不宜过大而引起视觉不适, 如主祭区 两侧窗产生的眩光、主祭者的秃头反光等。就仪式空间整体而言, 由正门向祭台、由地面向上的亮度宜逐渐提高, 利用不同的光分布、合理的明暗关系构成独特的 环境艺术气氛, 导引教徒目光自然地聚焦在祭台前, 与主祭者一道完成礼仪。教 堂中的壁画、壁龛中的圣者雕像也同是仪式中的亮点, 烘托空间中的艺术气氛。 三、现代教堂手法案例 3.1透明感的教堂空间 德国希德海姆基督新教教堂 教堂内部高9.5m宽15.6m,总长度(包括门廊)为44m.进入前厅可以观察 到祭坛的全部空间.室内前面为米白色,凹凸的粗糙质感在光线的氛围下,透明 感和纯净感十足。 [ 1] 曹圣法.我们享受着真正的人权和自由. 中国宗教,2001年, 3 月15. [ 2] 人民日报社论.紧密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2001 年12 月13 日.

法国著名教堂

法国著名教堂 一、亚眠大教堂 亚眠大教堂位于法国索姆省亚眠市的索姆河畔。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亚眠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这样评价:法国最大的教堂——亚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中心,是13世纪最大的古典哥特式教堂之一。正面三层塔式向内高挺,造型优美,主厅和南交叉甬道的侧厅里饰满极富古典美的雕刻,整体规划连贯协调,引人入胜。 可见,人们无一不为这座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和雕刻群的瑰丽气势而惊叹折服。亚眠大教堂兴建之前,其原址已有一座罗马风格的教堂。1218年,原教堂因遭受雷击被摧毁。重建工作开始于1220年,除了因资金不够停工18年外,教堂真正兴建的时间不过30年,也正因为如此,大教堂维持了相当完整的哥特式风格,汲取了近一个世纪的先进建筑技术,是最高、最长、最大的教堂。与之毗邻的博韦大教堂试图创造新高,但遭失败,加之百年战争的爆发,使亚眠大教堂保持最完美的境界。 亚眠大教堂占地面积广达9200平方米,其内部由3座殿堂、1个十字厅和1座后殿组成。中世纪时,它可以容纳全城的百姓,还绰绰有余。东西长145米,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它包含中厅及两边平行的侧廊,十字厅长133.5米,宽65.25米,其整个平面土上呈拉丁十字状,从地面到拱顶内侧高为42.3米。中厅宽约15米,高约43米。 亚眠大教堂的艺术成就更在于精致壮美的外观雕刻。因为这些木雕石刻生动地再现了圣经中的几百个故事,这在当时,对于中世纪那些众多、且不识字的教徒来说,是一套真正的活生生的圣经。 二、韦泽莱大教堂 韦泽莱大教堂(VezelayChurch)是法国著名教堂,位于勃艮第地区库雷河左岸的小山上。198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9世纪迦洛林王朝时开始有僧侣定居这里。11世纪传闻参加耶稣受难的圣女玛利·玛德莱娜安葬于教堂下面,于是吸引了众多信徒来此朝圣。12世纪大教堂进入了鼎盛时期,拥有众多的信徒,又受到了朝廷重视,教堂规模也日益扩大,中殿、前殿、祭坛、耳堂都于此时完工。 中殿富丽豪华,其半圆形拱券结构独具匠心。尖顶拱形和橄榄形拱穹的祭坛造型精致,是建筑艺术造型和审美向哥特式过渡时期的代表作,曾对法国北部的初期哥特式建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当人真正在哥特式教堂内沉静下来,进行内省式的潜思默想时,人的心也就开始超越自己奔向上帝,这就像整个教堂本身不断向上收缩,而在穹窿顶部归于统一一样。穹窿不唯高于周围一切,也统御着周围一切。哥特式建筑的穹窿不同于罗马式建筑的穹窿处就在于它要在自身中消解重力原则的局限。它不是作为被支撑物,覆盖在支撑物之上,而是作为支撑物的延伸,与支撑物一起覆盖的地面上。它要抹去一切水平运动的痕迹,而让一切都垂直地指向自己,从而造成一种向上腾起的气象。人也要在精神恍惚中随它而去,那里没有他熟悉的自然,也没有了他自己,唯有自由的无拘无碍地向着至高存在的升腾。 这就是哥特式建筑在人们面前展开的三个艺术环节:感性的外观,有限理性的遮蔽物,精神对物质实体的超越。这三个环节恰好是形成崇高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中殿正门三角楣上也雕了“最后的审判”的画面,这些都是韦泽莱大教堂的艺术精华。 三、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的一部分建于1145年,重建于1194年的大火以后,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它独特的尖顶拱、门廊上12世纪中期的雕像,12世纪至13世纪的彩色玻璃镶嵌画,以及附带的大广场都是突出的杰作。教堂位于法国厄尔·卢瓦尔省一个山上,距巴黎西南100公里,是一座天主教大教堂。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方建筑:大教堂的穹顶(图文并茂)

西方建筑:大教堂的穹顶 建筑之家 历史回顾 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它其实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位于今天佛罗伦萨市的杜阿莫广场和相邻的圣·日奥瓦妮广场上。 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296年市民们正陶醉于从贵族手中夺回政权的胜利中,为了庆祝胜利,乔凡尼·美第奇出资建造新的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于1436年建成。1496年才最后完工。这里曾经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宗教中心。 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这座用白色,粉红,绿色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座教堂大圆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这座穹顶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虽然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在佛罗伦萨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高的觉醒,才能这样做。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的精神专制的标志;第二,古罗马

的穹顶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顶,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因此,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第三,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的幅度是很大的,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16世纪的传记作家、建筑师瓦萨里热情地说,这个穹顶同四郊的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嫉妒,一次又一次地用疾雷闪电轰击它,但它屹立无恙。穹顶是文艺复兴早期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佛罗伦萨城市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它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屋顶形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 了,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Cathedral)为意大利著名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佛罗伦萨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

芬兰建筑特点

A. 阿尔托Hugo Alvar Herik Aalto,(1898~1976) 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生平1898年2月3日生于库奥尔塔内,1921年毕业于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1923年起,先后在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市和土尔库市开设建筑事务所。1928年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年,按照新兴的功能主义建筑思想同他人合作设计了为纪念土尔库建城700周年而举办的展览会的建筑。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10年,阿尔托主要从事祖国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为拉普兰省省会制订区域规划(1950一1957)。阿尔托于194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美术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芬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76年5月11日逝于赫尔辛基。 民族化和人情化建筑思想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他说:“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同房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使人感到空间不仅是简单地流通,而且在不断延伸、增长和变化。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纯朴。 芬兰地处北欧,盛产木材,铜产量居欧洲首位。阿尔托设计的建筑的外部饰面和室内装饰反映木材特征;铜则用于点缀,表现精致的细部。建筑物的造型沉着稳重,结构常采用较厚的砖墙,门窗设置得宜。他的作品不浮夸,不豪华,也不追随欧美时尚,创造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的三个阶段阿尔托的创作范围广泛,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到市政中心设计,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室内装修到家具和灯具以及日用工艺品的设计,无所不包。根据阿尔托建筑思想发展和作品的特点,他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维堡图书馆1927-1935年在建,A.阿尔托设计 1923-1944年为初期阶段。作品外形简洁,多呈白色,有时在阳台栏板上涂有强烈色彩;建筑外部有时利用当地特产的木材饰面,内部采用自由形式。代表作为维堡图书馆(1927-1935)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1929-1933)。 芬兰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名作,1929-1933年建,A.阿尔托设计 1945-1953年为中期阶段,创作已臻于成熟。这时期他喜用自然材料与精致的人工构件相对比。建筑外

美国必去的十大教堂

一、水晶大教堂(一个人的奇迹,人间伊甸园) (1) 二、纽约圣约翰神明大教堂(世界最大的圣公会教堂) (2) 三、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911祈祷圣地) (3) 四、洛杉矶圣母大教堂(最不像教堂的教堂) (4) 五、新奥尔良:圣路易主教座堂(美国最古老的连续开放的主教座堂) (5) 六、波士顿:公园街教堂(美国最有情趣的一组红砖和沙石的组合体) (6) 七、旧金山:圣玛丽古教堂(旧金山华裔居民的精神中心) (7) 八、波士顿三一教堂(美国十大建筑之一) (7) 九、老北教堂(最老的教堂) (8) 十、小白教堂(闪婚教堂) (9) 附注: (10) 一、水晶大教堂(一个人的奇迹,人间伊甸园)

入选原因:一个人的奇迹,人间伊甸园 开放时间:24小时开放 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南面的橙县(Orange County)境内,一个叫“庭院树丛”(Garden Grove)的地方。 洛杉矶水晶大教堂始建于1980年,历时12年完成,可容纳近万名信徒进行礼拜活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 它座落于加利佛利亚州佳登格勒佛的水晶大教堂是由美国设计师学会金奖获得者非利普约翰逊和他的助手约翰共同设计的。它是国际水晶大教堂牧师们的乐园,教会包括10,000名成员以及国际性电视转播节目"动力时空"。1980年9月14日,舒乐博士"为无上荣誉的上帝而造就人类辉煌。"贡献了大教堂。为庆祝大教堂成立十周年,一座钟塔落成了。钟塔中包含了许多高刨光不锈钢菱镜,并收藏了一个带有52个钟的钟乐器以对阿维拉舒乐表示敬意。为纪念约翰和多纳.克林,尖塔被命名为克林塔。尖塔的底部是一座名叫玛丽屋小礼拜堂,在它的大理石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此屋应称为---为所有人祈祷之屋。" 二、纽约圣约翰神明大教堂(世界最大的圣公会教堂) 入选理由:世界最大的圣公会教堂 开放时间:7:30-18:00(游客中心和教堂商店9:00-17:00。) 地点:曼哈顿晨边高地的阿姆斯特丹大道1047号

朗香教堂建筑细部设计的启示_徐笑非

院校风采 Colleges 134/?总第274期?/?2016?/?02 内容摘要: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其代表作品朗香教堂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典范。它在同时期大量现代建筑作品中别具一格,其建筑的细部设计为后世作品开拓了新的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思路,它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精神源泉。再次探究其细部设计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朗香教堂、细部设计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水晶宫成为现代建筑萌芽的标志。这种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建造方式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当它再次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是在1926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德绍建造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这标志着现代建筑的成熟,现代主义开始在全球盛行。柯布西耶就是这一世界现代主义建筑浪潮中最旗帜鲜明的建筑师之一,他是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之一萨伏伊别墅,完整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白色的简单几何外观彻底与古典主义的金碧辉煌与烦琐式样决裂,体现出简洁与秩序。内部空间及构造解决了建筑的实用功能需求和经济问题,新材料与新技术符合建筑的快速及大量建造的需求。那一时期,理性的白色“方盒子”几乎成为所有新建现代建筑的标志。1953年,柯布西耶意识到了现代建筑另一种精神意义,设计建造了法国朗香教堂(图1),这个被称为第一个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作品成为影响后世建筑设计的里程碑,是现代主义建筑和至今边界依旧模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重要的一环。自1955年落成以来,无数的建筑师及参观者慕名来到法国朗香小镇,一睹朗香教堂的真容。当下很多建筑师及其作品都从这所蕴藏了丰富设计理念及建造细部的小型建筑中受到启发,而由此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一、现代主义中的“曲线” 朗香教堂之所以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承上启下的坐标,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形”。 1923年,柯布西耶在参观了雅典卫城后 认为:它们已经到达如此完美的程度,以至于 不能再取走一物,也不能再添加一物,而只有 那些结体紧密而激烈的要素在发出清晰而悲壮 的钟声。[1]“破碎与完整”这一主题正是他对 建筑与所在场所建立起“雕塑性”共鸣的关注 的开始。如何将“神圣”这一抽象概念转换为 一种视觉可读之物,正是朗香教堂所要回答的 问题。 在满是“直线与理性”的国际现代主义建 筑丛林中,朗香教堂正如它的所在地——法国 朗香小镇一样,寂静而孤傲。 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形”的探索直接 影响到当代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她的 建筑作品以流动的有机形态而著称,空间丰富 多变,如巴黎的香奈儿移动艺术馆。(图2)扎 哈·哈迪德对其设计作品评论道:“我并没有 从一开始就企图要改变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 受,只是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之后自然 而然产生了大胆而又有创新性的特殊设计。” 而这种“自然而然”恰恰与现代主义风行 年代中“特立独行”的朗香教堂不谋而合。对 于朗香教堂的“形”有多种的解读,比如类似 祷告合拢的手、“声学元件”等等,这些解读 大多从“可视”的角度出发。中国先贤老子认为, 自然与美从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至美的音乐、 至美的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反而给人以无音、 无形的感觉,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朗香教堂的“形”正是无为而为的作用,看似无, 却又令人遐想。(图3)它是柯布西耶对于建筑 精神自我探索的结果,既遵循又打破了现代主 义理性与严谨的数理原则。上帝按照自己的模 样创造了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曲线是其 形态特点。上帝的居所,我们从未见过,或许 应该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塔尖,或是神秘莫测的 彩色花窗,亦或是飘扬着婉转入耳的管风琴之 声。柯布西耶用曲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后人 建立了一种“无形”的神的居所。“无”正是“有”, 虚无的上帝仿佛落脚于这片山林之中。 扎哈·哈迪德在设计中对柯布西耶的建筑 造型进行了延展,同时融入后现代建筑的隐喻 理论,形成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而这正是归 功于柯布西耶对建筑形式的开创与探索。 二、光从天上来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创世纪》)。 对柯布西耶影响深远的作家阿波利奈尔曾 写到:“经由19世纪的诗人而重新复活,表达 了所有物质的原始的统一性,以及灵魂对与光 重新结合的渴望——光是神圣的万物之源。”[2] 这座建造在太阳神废墟旧址上的建筑似乎从一 开始就将“光”作为重要的元素进行运用。 这是上帝的居所,光是最直接与神沟通与 交流的载体。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中对光线进 行了史无前例的极限运用。 朗香教堂内部的光线,都由建筑上的“洞” 产生。柯布西耶通过改变“洞”的形状和位置, 让光线产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1.来自天上的光——神圣的光 顶光从三个弧形塔中引入室内,柯布西耶 称其光线“非常特别”。这是因为存在着光线 与声音、情欲与精神的关联,圣母通过她的耳 朵藉由上帝的话语而受孕的说法曾被好几位中 世纪诗人所传诵。柯布西耶很可能是在暗指这 种光线与声音之间神秘的交融。当然他深信, 音乐的和谐所产生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更接近。[3] 柯布西耶将塔楼比喻为耳朵,而光线成为 传递上帝与子民的交流媒介。光线以漫反射的 方式散落,仿佛神的谕旨从天而降,信众沐浴 其中,上帝的话语回响在塔楼之中,神圣感油 然而生。(图4) 顶光给人以崇高神圣及希望的寓意,而柯 布西耶正是把握住这一点,创造出神秘的光线 效果。解构主义建筑师丹尼尔·里布斯金在犹 太人纪念博物馆也运用了这一方式。在博物馆 的局部,高耸的天井(图5)下是镂空的挣扎 呼喊的人脸钢盘。人在其上行走,钢盘相互撞 朗香教堂建筑细部设计的启示Inspiration of Ronchamp Chapel Architectural’s Detail Design 徐笑非?Xu?Xiaofei DOI:10.16272/https://www.sodocs.net/doc/0414531323.html,11-1392/j.2016.02.036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乔托钟楼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乔托钟楼 【名称】佛罗伦萨主教堂的乔托钟楼 【类别】建筑、教堂、钟楼 【年代】从1384年至1387年 【作者】乔托 【规格】约有13.7米见方、84米高 【属地】意大利佛罗伦萨 建筑介绍 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并不很多,这是因为意大利在这个时期未取得统一。除了北部仑巴底地区参与了西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进程之外,其余地方都是独立地发展着自己的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中心城市,在欧洲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最早战胜封建领主并建立城市自治的一个共和国。那里除了市政机关、商场之外,就是豪富们的府邸等建筑物。教堂,一般都是为了纪念历史事件而建造的。 本图欣赏的这座佛罗伦萨主教堂,就有纪念性意义的原因:1293年,市内行会纷纷起义,贵族权利完全受到排斥。为了纪念这场平民斗争的胜利,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决定兴建一座大教堂,以表彰市民的力量与财富。设计任务委托给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坎皮奥(Arnolfodi Cambio,?~1302),并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您将建立人类技艺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在这座佛罗伦萨主教堂的附属建筑中,最被历史称颂的是在主教堂西南面的那座钟楼,我们能在图片上看到它的巍峨雄姿。这座钟楼约有13.7米见方、84米高。从1384年起,三年后建成。 钟楼的设计者,不是别人,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一位与诗人但丁同时代的大壁画家乔托,故又名乔托钟楼。如此高的钟楼,在中世纪教堂建筑中实属罕见。在教堂的对面,还有一个直径27.5米的八边形洗礼堂,内部由穹顶覆盖,高约31米多。所以从主教堂正面看,它有着一个由洗礼堂和钟楼构成的一个不大的街面广场。主教堂的内部较为空阔,西面的大厅长约80米,分成四间,支柱之间的距离在20米左右,中厅的跨度也一样。唯有东面的唱诗坛比较特殊,它呈八边形,对边的距离和大厅的宽度相等,大约在42米左右,而唱诗坛上的穹顶,因技术问题,直到15世纪上半叶才最后建成。作为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之一,它更多的特色是自创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