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简介

第一章总则

编制背景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遵义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和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坚持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之一,坚持“五个统筹”,强化规划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致力于和谐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规划原则

(1)生态保护

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空间管治,建设节约型城市,在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

(2)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

从城乡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出发,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城乡统筹建设。同时,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满足弱势群体对于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3)区域协调

跳出遵义看遵义,协调好区域发展关系,于区域谋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合作,积极接纳发达地区转移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区域一体化。

规划既要能指导遵义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龙头作用,比相关规划看得更远,为相关规划修编提供依据。同时规划应从遵义特色出发,挖掘地方特色元素,为构建独具黔北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依据。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型产业的提升,打造城市品牌,建设集约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3)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充分保护和积极恢复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宜居城市。

(4)有效利用山地特色,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红色旅游和会展等的发展,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地特色城市。

(5)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重点解决用地、产业、交通、环保、水源、能源等问题。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08-2030。其中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汇川区、红花岗区、遵义县行政范围,总面积约5382平方公里。此范围也是中心城市发展范围(以下称“中心城市”)。

规划适用范围

在遵义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充分发挥资源和文化优势,借助成渝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带动和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把遵义建成贵州省北部、川黔渝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西南部特大城市和国内外知名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城市现代化。

(1)近期目标

到2015年,市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初步建成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稳定贵州省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初步具备融入区域发展的条件。

(2)中期目标

到2020年,中心城市实现基本小康,市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有一定程度提高,基本建成区域性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城乡差距缩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3)远期目标

到2030,在全国迈入中等偏上发展水平行列,成为贵州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川黔渝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全面建成西南地区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远景目标

到205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三番。成为经济活力强、文明程度高、具有较高国内外知名度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战略

依托资源,立足城乡统筹,于区域谋发展,以跨越促发展,推动“工业强市、名城立市、文化兴市”,构建一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区域竞争水平高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人口规模

规划市域2015年总人口为830万,户籍人口780万;2020年总人口为870万,户籍人口810万;2030年总人口为950万,户籍人口860万。远景2050年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

市域城镇化水平

规划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2020年达到50%,2030年达到60%。由此,2015年、2020年、2030年城镇人口分别为350万、430万、570万。

市域城镇体系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若干小城镇为节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区,整合构建一个系统性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的城镇体系。Sss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

实施三大战略:(1)点轴成网。(2)集约、强中心、农村城镇化。(3)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乡村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到2030年在市域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构建“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三级中心体系,打造“一核、两轴、四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四大发展片区

四大发展片区分别是中部的遵桐绥城镇发展片区、西部的仁赤习城镇发展片区、东南部的湄凤余城镇发展片区、东北部的务正道城镇发展片区。

遵桐绥城镇发展片区:是遵义市域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心。其中,遵义中心城区为全市域城镇发展的中心,也是片区发展的中心,桐梓和绥阳县城为片区发展次中心,城镇布局沿210国道、326国道和207省道展开。

仁赤习城镇发展片区:由仁怀、赤水和习水县辖区内城镇构成。该片区是名酒基地和红色旅游、山水旅游集中区。以仁怀市区为主中心,以赤水市区和习水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主要沿赤水河两岸展开。

湄凤余城镇发展片区:由湄潭、凤冈和余庆县辖区内城镇构成,是名茶基地、农业加工、能源和边贸服务区,同时也是构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枢纽区域。该片区以湄潭县城为主中心,以余庆和凤冈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沿326国道和204省道展开。

务正道城镇发展片区:由务川、正安和道真县辖区内城镇构成,是铝工业基地、尹珍故地和仡佬族文化集中区。该片区以务川县城为主中心,以正安和道真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沿黔北横向高速、207省道和黔北高速布局。

(2)三级中心体系: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

市域中心:指遵义中心城市。按照特大城市的建设标准,打造市域乃至黔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片区中心:为仁怀、湄潭和务川。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区域服务水平。

仁怀应依托白酒产业,一方面加快白酒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扩大发展规模,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加快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白酒产-研-展-贸一体化酒城。另一方面应限制资源型工业发展,鼓励绿色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湄潭应借助杭瑞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促进建材业的改造升级,建设国内知名的绿色产业服务区。

务川应借助当地丰富的铝矿开采和氧化铝基地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形成大型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同时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建设具有仡佬族特色的山水城市。

片区次中心:规划桐梓、绥阳、赤水、习水、余庆、凤冈、正安、道真6个片区次中心,其中桐梓、绥阳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其他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承担县域服务中心职能。

桐梓应借助遵义电厂迁入和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型煤电化工业和能源工业,加快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成黔北重要的工业卫星城、建材贸易基地和物资集散枢纽。

绥阳应加强与重庆的联系,整合军工企业现有技术设备,发展装备制造等现代工业。同时,应加强城区旅游服务,塑造诗乡形象和田园城市风光。

赤水应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带动,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吸引西南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游客,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同时,推进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化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提高特色农业和竹加工业的发展。

习水应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优化开发利用,尤其是煤炭资源、天然气和电力能源,通过新型循环经济技术的试用,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浪费,优化城区环境,提高城区的经济实力。同时应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建设“绿洲红城”的中心服务区。

凤冈应充分利用杭瑞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充分挖掘边界贸易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主导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建材贸易、绿色食品等产业,壮大遵义绿色产业的规模。

余庆应加强边界贸易和地方性加工工业,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工业,同时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正安应借助黔北高速公路,加强与重庆的联系,打开市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相关绿色产业,适度发展新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同时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发展跨界旅游服务业。

道真应加强仡佬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仡佬族文化风情街区,吸引来遵义东北部旅游的人群。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细加工业,中药材产业,建材和物资集散等,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边贸小城市。

(3)“一核、两轴、四带”空间格局

一核:遵义中心城市,是市域和黔北区域发展核心。

两轴:沿210国道、渝黔铁路、遵崇—贵遵高速公路形成的南北发展轴和沿326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发展轴。

四带:一是沿赤水河谷形成的西部发展带,二是沿芙蓉江河谷形成的中部发展带,三是沿务川、湄潭、余庆一线形成的东部发展带,四是沿习水到务川一线形成的北部发展带。

规模等级结构

按照遵义市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规划2030年形成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规模体系。

1个特大城市:遵义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规模2030年达到160万人。

6个中等城市: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在20-30万,总计可承载140万城镇人口。包括仁怀市区(中枢-茅台)、湄潭县城(湄江-黄家坝)、桐梓县城(娄山关-燎原-楚米)、绥阳县城(洋川-风华-蒲场)、赤水市区(市区-天台-复兴)、习水县城(东皇镇)。

5个小城市: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在10-20万左右,总计可承载66万城镇人口。这些城市包括凤冈县城(龙泉镇-河坝)、余庆县城(白泥镇)、正安市区(凤仪-安场)、务川县城(都儒-大坪)、道真县城(玉溪镇)。

135个小城镇:其中重点镇约37个,每个城镇人口在2-5万左右,总计可承载100万城镇人口。一般镇约98个,每个城镇人口均在2万以下,其中1万以下城镇数量下降为40%左右,总计可承载104万城镇人口。

职能结构

遵义市域城镇职能分为以下六类:(1)综合服务职能:重点是中心城区和副中心;(2)旅游职能:人文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旅游活动,旅游产品;(3)工矿职能:矿产资源开发,能源生产,工业生产;(4)商贸职能:依托特色工业发展的商业、贸易;(5)交通职能:物流为主,交通枢纽;(6)农工职能:特色农副产品加工。

遵义中心城区为综合服务职能;仁怀城区为以工矿主导的综合服务中心;湄潭城区为以农工为主导的综合服务中心;务川城区为以工矿为主导的综合服务中心;桐梓城区为工矿型、交通型城市;绥阳城区为农工型、旅游型城市;赤水市区为旅游型、工矿型城市;习水城区为

工矿型、旅游型城市;凤冈城区为农工型、商贸型城市;余庆城区农工型、商贸型城市;正安城区农工型、交通型城市;道真城区农工型、旅游型城市。

综合交通规划

总体发展目标:构筑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一级公路、普通铁路、内河航运、机场为重要补充的高效、快捷的“双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发展战略:“双快主导,网络一体,构筑123时效圈”。即1小时内通达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仁怀、湄潭、桐梓等地构成的环中心城市地区,该范围内任意点之间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3小时内覆盖市域和黔北综合经济区范围,并由中心城区通达重庆、贵阳、铜仁部分地区。

高速公路规划:构建“两横三纵;两联一环”路网布局。“两横”是指黔北横向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三纵”是指赤仁高速公路、遵崇-贵遵高速公路、黔北高速公路;两联”是指仁新高速公路、遵道高速公路。“一环”是指环城高速公路,以遵崇高速公路为界分东、西两环。由杭瑞、遵崇复线、仁新高速组成,承担南北向高速公路之间交通转换,城区和周边各县市至机场的联络线。

一、二级公路网规划:主干公路网构建“五纵三横一环”格局。“五纵”包括习(水)泸(州)公路,温(水)江(津)公路、G210,S207,务(川)余(庆)公路;“三横”包括松(坎)道(真)公路,仁(怀)桐(梓)凤(冈)公路,G326;“一环”是指泗渡-沙湾-毛石-金鼎山-松林-乐山-鸭溪-南白-三岔-龙坪-虾子-新舟-绥阳-泗渡构建的公路环,乌江-新民-尚嵇-团溪-西坪-虾子一线公路形成东南环复线。

铁路网布局:铁路网布局形成“两纵一横两射”格局。“两纵”,渝黔铁路、渝黔快速铁路;“一横”,威吉铁路;“两射”,遵(义)赤(水)铁路、开阳城际铁路。

渝黔快速铁路,设夜郎坝、桐梓东、泗渡、遵义(礼仪)、苟江5个站。开阳城际铁路与渝黔快速铁路接驳,接入礼仪站,远景至桐梓。沿线设尚嵇站、深溪站。

铁路客运枢纽是遵义站(礼仪),主要服务快速客运专线、城际铁路。

货运枢纽包括南宫山货运站、桐梓楚米货运站两个。其中原南宫山编组站向南部苟江镇阁老坝迁移,承担货运编组、集装箱运输等功能。

港口与航道规划:以乌江渡港、赤水港为枢纽港构建“两主九副”的港口格局。乌江的三沙港、楠木渡港、沿江渡港、构皮滩港、大乌江港、河闪渡港和赤水河的茅台港、岔角港、土城港为综合性港口,其他一般港口(码头)为补充,满足物资储运中转需要和港口布局大中小结合。

机场规划:遵义民用机场选址有2处,一处位于中心城市边缘的新舟,作为主要机场,另一个处于仁怀银水,作为辅助机场。

产业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依托能源和资源开发,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结合传统产业改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塑造产业品牌,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构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集约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大发展战略:(1)工业集群化战略。(2)农业特色化战略。(3)服务业中心驱动战略。(4)区域融合战略。

第一产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重点培育和发展粮油、肉类、中药材、竹、辣椒、茶叶、果蔬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发展和农民增收。第二产业明确饮料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四类为主导产业,应重点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和制药为潜在主导产业,应大力培育。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文化、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商贸、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

产业布局:规划形成“四区、两圈、两翼”产业空间格局。“四区”包括中部的遵桐绥产业经济区、西部的仁赤习产业经济区、东南部的湄凤余产业经济区和东北部的务正道产业经济区;“两圈”是中心城市产业圈和环中心城市产业圈;“两翼”分别是西翼赤水、习水一带和东翼务川一带。

中心城市以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制药产业为主。中心城区以一类工业为主,适度发展二类工业,禁止布局三类工业。中心城区外围三类工业区要积极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做好环保措施,加强节能减排。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资源,减少浪费,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资源和能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1)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原则。(2)生态的原则。(3)合理利用和积极保护的原则。(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水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开源节流、节水措施、工程挖潜、污水回用、雨洪利用等手段,市域在2030年供水保证率为95%的情况下,水资源能基本达到供需平衡。同时,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地下下水和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规划2015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1.5万公顷,2020年达到12.6万公顷,2030年将达到13.5万公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相协调。2005-2020年年均增加建设用地1770公顷,2020-2030年年均增长850公顷。

矿产资源: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实现资源储量的有效增长,提高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基本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主

要矿产资源的需要。同时,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森林资源:进一步强化对现有森林的管护,以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能源:以一次能源(煤、水)的开发为基础,以电力为中介,依托煤、电,开发其它优势矿产,以高耗能原材料及其制品为重点,将煤电进行再转换,减重、增值,克服能源原材料发展中低效益、大运量双重因素的制约。规划2009-2020年,能耗比年均下降5%,2021-2030年下降幅度增大,约为6%。到2015年遵义市万元GDP能耗将下降为1.34吨标准煤,达到生态市的能耗标准。2020年下降为约1.0吨标准煤,2030年达到0.6吨标准煤。

旅游发展

总体目标:把遵义打造成为以红色旅游为核心,融国酒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大市,并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遵义经济的支柱产业。

实现三个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由数量增长型旅游向效益增长型旅游转变。

总体战略:(1)中心驱动。在遵义中心城区范围内打造旗舰项目来大幅提升遵义的整体旅游形象。(2)资源融合。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融合,建立合理的旅游线路,并从体制上解决多头管理问题。(3)区域联动。包括省际联动、省内联动和市域一体三个层面。

旅游产品体系: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等五个品牌景点为核心,打造“红色经典”、“白色诱惑”、“绿色休闲”、“彩色多元”和“新区新貌”五大系列构成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市场战略:划定三级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一级目标市场是四川、重庆、贵州,二级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及西南地区,三级目标市场是长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海外市场首先主攻港澳台市场,使其成为遵义海外市场的主体;其次要有重点地突破欧美市场,对潜在的客源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重点开发背包游、徒步游等旅游方式。

旅游空间布局和游线组织:市域划分为“五区四线”旅游格局。“五区”分别为:(1)历史文化综合旅游区;(2)美酒河生态文化旅游区;(3)仡佬族文化风情旅游区;(4)两江茶海文化旅游区;(5)大娄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在五大区格局下,构建城区、郊区和市域游线。

“四线”为:(1)西线:赤水河沿线旅游,集休闲度假、红色文化体验、森林生态、科学教育等为一体。(2)中线:大娄山旅游。(3)东线:茶乡旅游,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4)北线:仡佬族文化旅游。集休闲度假、森林生态和地方文化于一体。

中心城区旅游格局

在中心城区“1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形成郊区精品旅游圈,体现休闲观光、地方文化和重要设施。以凤凰山、遵义会议会址、湘江-洛江为核心构建四条游线。(1)杨柳街和民主路构成的红色经典游;(2)湘江-洛江风光游;(3)丁字口商业区、中华南路商业街、澳门路饮食街、合众路饮食街等形成的商旅饮食特色游;(4)汇川区、礼仪新城、新蒲新区构成的新区风貌游。

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态功能分区:分为3个一级区,即北部山原山地生态区、西北河谷山地生态区、中南部丘陵盆地生态区。其中北部山原山地生态区又划分为道—正水土保持与农林生态亚区、芙蓉河谷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亚区、洪渡河谷城镇发展和水土流失控制亚区、大娄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西北河谷山地生态区可分为赤-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仁--习怀特色产业发展亚区、赤水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中南部丘陵盆地生态区可分为市中心城镇建设生态亚区、乌江流域生态控制亚区、湄潭—凤冈丘陵地开发保护亚区。

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将遵义市划分成四个等级的生态控制区。一级生态保护控制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典型原生生态系统、珍惜物种栖息地、重要水源地涵养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极敏感区。二级生态控制区包括生态系统的敏感区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区,与整体生态维护密切相关的区域。三级生态控制区是河流节点、交通节点的主要分布区,其中部分地区将作为未来城市的后备用地。四级生态控制区包括工业区、居民区以及其他城市功能区。

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水体质量逐渐改善,规划期末,城区段水体水质Ⅲ以上,出城段Ⅳ类以上,削减断面Ⅲ以上,其他水体Ⅱ-Ⅲ类以上,无Ⅴ类及劣Ⅴ类水体。规划的集中饮用水源达到Ⅱ类以上,尽可能达到Ⅰ类。大气质量逐渐改善,规划期末除了特定工业区允许大气质量为三类标准外,其他地区应达到二类以上标准,特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应达到一类标准。酸雨程度控制在轻度污染以下。各声环境功能区达标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重大基础设施

给水工程:到2015年,所有城镇需水量和水质满足要求,县级以上城镇备有应急水源,农村30%以上人口共享城镇供水设施,农村另外70%人口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基本满足用水需求;到2030年,所有城镇需水量和水质满足要求,且均备有应急水源,农村50%以上人口共享城镇供水设施,农村另外50%人口以分散或集中方式满足用水需求。

建设水库增加调蓄能力,解决用水较集中的城镇用水需求,拟建的较大型水库有中桥水库、天门河水库和打秋坝水库等;在用水困难的山区兴建小水池、小山塘、集雨坪等设施,对雨水进行充分的集蓄利用,解决农村人畜用水需求;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及水源涵养区严加保护和控制,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排水工程: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镇以及遵义市中心城市内的所有城镇均需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70%以上;到2030年所有乡镇均需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80%以上,农

村污水条件具备时可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2015年要求所有县级以上城镇建设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市的所有城镇均需建设污水处理厂;2030年要求所有城镇均在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范围之内。因地制宜选用处理效果好、投资成本低、管理方便、运行费用少的处理工艺,特别是小城镇,可以选择氧化塘等处理成本较低的工艺。提倡农村使用农家肥,加强农村养殖污染防治,水体沿岸划定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

燃气工程规划:城镇居民用户燃气普及率近期80%,远期100%,尽可能发展公建用户、工业用户、燃气空调和燃气汽车等。县级以上城镇采用管道天然气。中小城镇条件具备时尽可能使用管道天然气,以车载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为气源;其他小城镇和农村凡以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有条件发展沼气的地方以沼气作为生活用气。

环卫工程规划: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配置齐全,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率100%;逐渐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医疗垃圾和危险固废等均能得到妥善处置。公厕设置满足人们需求。城市和农村均实行保洁,卫生条件优良。

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实行垃圾100%的无害化处理,减少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垃圾收运尽量采取密闭式收运,县级以上城镇建设压缩式转运站收运垃圾。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垃圾房或垃圾收集点。垃圾收运处理逐渐实行城乡一体化,扩大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农村地区的保洁力度,改善农村环境。

电力工程规划:构建安全、稳定、合理、适度超前的区域供电网络,加强电源建设,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主要有遵义电厂异地迁改新建的桐梓电厂(2X600MW),以及长岩电厂、高滩电厂、石亚子电厂等。

供电电压为500kV/220kV/110kV/10kV。建设500千伏核心网架;加快220千伏供电网络的延伸和扩大。全市共规划设置500千伏变电站4座,其中扩建1座,新建3座;220千伏变电站19座,其中扩建5座,新建14座。变电站建设应朝大容量,少占地方向发展。500kV架空电力线控制走廊宽度75米;220kV架空电力线控制走廊宽度40米;110kV架空电力线控制走廊宽度25米。

通信工程规划:规划全市电话普及率40%,固定电话用户数达380万。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的规划原则进行局(所)规划。各县城电信机楼进行扩容建设,同时在中心城区新规划6座综合通信机楼。全市移动网络容量普及率80%,移动电话用户数达760万。建设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以满足遵义市未来发展对信息的需要。完善物流型重大邮政设施建设,并按普遍服务要求配置邮政局、所。邮政局所按邮政支局和邮政所级别设置,邮政支局占地面积按4000~5000平方米控制。根据规划管理单元人口密度确定邮政所服务半径,每个邮政所的建筑面积约300m2,可附设于建筑物内。同时在居民集中点、商业区增设邮政代办点。规划在火车站附近设一处大型邮政处理中心,用地面积21400平方米。

完善农村通信网络,扩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通信基础网络的覆盖面;在保证基本通信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遵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红色旅游城市,黔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新材料基地和全国绿色产业基地。

主要职能

(1)名酒、名烟、名茶基地。以茅台国酒为龙头,广泛采用绿色技术,大力发展酒、烟、茶等产业,形成全国性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2)历史文化名城和红色旅游城市。严格保护长征文化、国酒文化、黔北地域文化和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弘扬和保护悠久的历史文化。以红色历史为主线,构建集旅游、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3)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依托丰富的资源和能源,面向川渝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和我国西南地区的新材料重镇、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之一。

(4)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绿色宜居城市。在黔北地区构建经济、文化、交通、科技、贸易中心,构建贵州省副中心城市,带动黔北发展。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塑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周边地区人口到遵义居住。

城市规模

中心城市2030年人口规模达到224万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20km2,展望2050年人口规模为25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248km2。

中心城区2030年人口规模达到160万人,总用地面积为515km2,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为143km2,人均建设用地89.5m2。

展望远景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7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58km2。

(中心城区用地平衡表见附表)

第五章中心城市城乡统筹与空间管制

城乡统筹规划目标

在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重点开展城乡统筹,主要包括:

(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带动;大农村地区发展。

(2)构筑城乡互动发展的产业模式;

(3)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基本服务设施的均衡化;

(4)引导乡镇工业进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大村集中,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城乡空间体系

构建由“中心城区-重点建设组团-重要市镇-一般乡镇”构成的网络化、组合型城乡空间体系。

(1)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由主城区、新蒲副城区、南白副城区、坪桥-深溪环山工业区构成,是城市建成区集中连片的地区,承担综合服务功能。

(2)3大建设组团:是中心城区外围3个重要的开发地区。

乌江组团:乌江-三合-苟江地区,以能源、旅游、运输、冶炼化工、贸易加工为主,远期作为装备制造业拓展区。

尚稽组团:尚稽-团溪-西坪地区,以新材料、贸易加工、能源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是遵义未来重要的工业储备用地。

机场组团:新舟(机场)-虾子地区,发展集航空物流、轻型产业园、商业服务等职能为主的综合服务新区。机场新区用地南北带向发展,南部靠近虾子发展以农产品为特色的轻型产业园,北部靠近机场及机场快线发展物流及商贸,中部沿洛安江作为新区的居住中心。(3)15个重点市镇:除去3大建设组团包含的9个重点镇外,还包括金鼎山、山盆、鸭溪、高坪、泗渡、板桥等个重要的镇。其规划城镇人口在3万,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与特色农业资源,是城市向乡村辐射的重要节点。

(4)16个一般乡镇:包括三渡镇、永乐镇、喇叭镇、沙湾镇、茅栗镇、新民镇、鸭溪镇、石板镇、乐山镇、枫香镇、泮水镇、马蹄镇、松林镇、毛石镇、芝麻镇、铁厂镇等16个一般乡镇,其规划城镇人口都在2万以下。主要承担农村集贸、农业生产服务等功能,是城乡衔接的基层窗口。

四区划定与城乡空间管制

在遵义中心城市范围内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

禁建区面积为4582.8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西北大部和西部片区。具体分布在巷口、龙坑、泗渡、高坪、鸭溪、海龙、金鼎山、松林、毛石、沙湾、山盆、板桥、永乐、芝麻、马蹄、洪关和枫香等地。禁止在该区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注重高山地区生态建设,25度以上陡坡耕全部退耕还林,加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进一步提高水源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增强蓄水保土能力与水体自净能力。

限建区面积为298.84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于规划范围东部、南部、西南和西北地区。具体分布在新蒲、虾子、喇叭、西坪镇、茅栗、三合镇、石板、马蹄镇和山盆等镇。本区以生态自然保护为主导,可以有限制性地进行建设。加大区内建设规模和强度的控制力度,强调相对集中而整体分散组团式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及调整区内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型产业,

严格杜绝污染严重、能耗大的产业落户。

适建区面积为374.02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老城区、高坪、董公寺、新蒲、新舟机场周边、龙坑、深溪、南白、三岔、龙坪、西坪、绥阳县还有中心城区南部的尚嵇和苟江等地。适建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区域,但建设行为必须重视与生态协调,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避免粗放式的开发行为。本区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积极开展园林绿地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已建区面积共132.93平方公里,占规划区范围的6.94%。主要分布在红花岗、高桥、南关、忠庄、长征等镇,遵义县内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综合协调已建区内功能布局,规划鼓励对已建区实施循序渐进的积极改造、适当调整用地性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已建区的更新改造和环境整治。

村镇规划目标与建设标准

以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村庄布局调整为抓手,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通过撤、扩、并、迁、建等手段优化村庄布局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整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保障,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成规模的新村体系。小村向大村集中,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向有条件的城镇或大村搬迁,减少村镇数量。规划中心城市乡村人口由2007年的110万下降为2030年的56万,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按照200人以上计算,农村居民点到2030年要减少为3000个以内,村落布局由散点式向星座式转变。

实施农村城镇化,城乡统筹建设,参照城镇标准建设新农村。重点提高村落服务设施水平和标准,尤其是公共活动中心、绿化公园、交通道路、体育设施、环卫设施、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等。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07年的29.91平方米提高到2030年的40平方米。通村公路油化或硬化;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通网络;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至少有一个垃圾处理点和一个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农户有单独卫生的厨房和厕所;农民住房砖混结构达到90%以上;村落环境美化绿化,每村至少有一片绿化公园或休闲广场,每村有一处体育场地和拥有2-3名乡村医生的卫生室。

幸福新农村。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德原则,建设居住宽敞、社会和谐、设施先进、收入稳定、保险和保障完善的新农村。

村庄迁并的原则与村镇体系

村庄实施留、迁、并、改等措施,构建有序村镇体系。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村庄以保留为主,适度进行改造。迁并村庄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1)位于偏远山区较高山上村向山下及平原迁移;(2)位于特殊控制区内的村庄(风景区核心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自然保护区内等)向自然条件良好的村庄迁移。(3)因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库等)、城市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区建设,区内村庄需进行拆迁改造或异地安置。(4)无

发展潜力的村庄向有发展潜力的村庄集聚;(5)沿路沿河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集聚。

按照上述原则构建以中心村为主体的“集镇-中心村-一般村”三级体系,充分发挥中心村在村镇体系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大力发展中心村,完善中心村设施配套,改善居住和环境条件,引导周边村庄逐步向中心村集中,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适度发展集镇,为周边村落提供完善的商贸、生活、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认真整理农村居民点,可分为扩大整理型、城中村改造型、近郊原拆原建型、小村并大村型、村庄内部整治建设型、远郊村庄整体搬迁型等。

第六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规划

用地拓展方向

规划提出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为:东扩西控、南北充实、提升中心、优化环境。

东扩西控:重点发展礼仪、新蒲,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构建新蒲副中心。东南方向构建南白-三岔-龙坪-深溪产业集聚带。同时,保护主城区西侧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森林地带,禁止和限制与水源和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限制城市向西拓展。

南北充实:城市发展由“南北延伸”向“南北充实”转变。向南大力培育南白的综合服务中心职能,服务中心城区以南的三合-苟江产业区。向北着力培育董公寺组团,加强与桐梓的联系,建设为衔接重庆的窗口地区。

提升中心:满足城市工业用地增量需求,疏导中心城区工业外迁,降低污染扩散,减少对主城生活区影响。加快“退二进三”,积极推进旧城改造,优化老城功能结构,完善中心区的各项设施,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心区。

优化环境:逐步优化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

空间结构

形成“一主、两副、一区”的“双带+组团”式空间结构。

(1)一个主城区:由董公寺-老城-忠庄与礼仪-南宫山两条城市带构成,包括了主城区、汇川片区、忠庄片区、礼仪片区、南宫山片区、董公寺片区、高桥片区。主城区规划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达8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100万。

老城片区是遵义商业、文化与旅游中心。北京路地区发展商务办公,并依托火车站的扩建改造和周边地区整治,成为片区北部的商业贸易中心;丁字口地区将伴随城市增长继续商业服务的更新换代,中华路、延安路、合众路、万里路等商业发展与凤凰山公园相结合有助于培养更多休闲文化性质的商业;会址广场地区恢复该片区的历史原真性,体现历史文脉和黔北风貌,提升街区功能,加强湘江沿线商业街区和传统步行街的改造,发展传统特色商业,打造成遵义市的旅游中心。

汇川片区以高坪河为绿色纽带,沿河向南到三阁公园,扩充市级文化、体育、商业设施,做

大做优,发展成城市的行政文化休闲中心。东北部地区建设航天高科技园;南部上海路改造,退二进三,依托凤凰山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发展特色餐饮、酒吧会所和旅游休闲购物等。中部广州路、珠海路一带集合大量商业金融设施,积极推进商业办公用地开发,发展成遵义市的商业金融中心。

忠庄片区是承担疏导旧城人口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以居住、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和高档居住,南部依托高速公路入口和邻近南宫山铁路站场的交通条件和忠庄药业园基础,规模发展医药工业和商品流通业。

礼仪片区利用快铁站点建设契机,积极推进礼仪片区开发,打造新的城市商贸中心。它北连新蒲副城区和新舟机场,南接南宫山片区,是东部发展带的启动区。

南宫山片区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居住拓展区,远期通过搬迁“三大厂”和铁路货运站、编组站,为城市居住提供发展空间,结合用地形态,沿河道布置南北向发展的公共中心。南部南山组团,依托铁路货运站发展仓储、物流和专业市场,是南部产业区的物资集散地。

董公寺片区作为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形成以物流、绿色食品、医药、高技术制造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同时也作为中心城市北部综合服务节点。其中,董公寺综合组团居住布置在高坪河东部,沿汇川大道形成公共中心;中部沿高坪河布置仓储物流和专业市场,西部以工业产业为主。北部的汇川机电组团依托“两快一高”(两条快速路和一条高速公路),沿遵崇高速发展机电产业。

高桥片区利用邻近遵崇高速公路出口的区位条件,发展餐饮、休闲产业,同时提供组团西部地区的生活服务中心职能。沿尊崇高速西部布置工业用地,主要发展食品加工、轻工、机电等产业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2)两个副城区:新蒲副城区与南白副城区。

新蒲副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2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8万。它是集科教、会议疗养、休闲度假、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南白副城区包含南白片和龙坑片,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综合服务职能,成为中心城市南部的生产与生活服务中心。龙坑片作为南白的拓展用地,是南白城市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布置居住、办公、商贸用地,东部沿黔渝铁路的带型用地,布置产业用地。南白副城区用地1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30万。

(3)一个现代产业集聚区(带):坪桥—三岔-龙坪-深溪产业集聚区。

坪桥-深溪环山工业区由深溪、坪桥、三岔、龙坪的工业园区环山构成,是主城区产业外移的重要承载地。重点发展较少污染的一、二类工业。

旧城更新改造对策

旧城面积18平方公里,地理范围包括老城街道、中华路街道、延安路街道、北京路街道、中山街道、万里路街道、南关街道、舟水桥街道、上海路沿线及遵义县老城区(南白镇)。主要改造对策包括:

(1)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防止见缝插针,根据旧城区的区位条件、建设历史、建筑质量及居住环境可分为三种情况。

(2)在统一改建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旧城中心区道路系统和中小学、托幼、卫生院、肉菜市场、社会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改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以及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生活需要。

(3)限制增加工业用地,有计划地对有污染和易燃易爆的工业企业进行治理、搬迁,使旧城中心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噪声达到环境保护标准。逐步改造旧城区,置换影响居住环境的工业用地,配置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旧城区的设施配套和环境质量。调整和置换沿江岸线用地功能,搬迁对城市生活区影响较大的工厂,置换为公共活动空间或居住用地。

(4)加强环境绿化建设,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

(5)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及城市风貌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控制周围建设地带的环境景观、建筑高度和建筑风格,保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

(6)引导旧城人口疏散,降低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

(7)严格限制增加大型交通源和新建交通量大的设施。

(8)注重保护遵义特色工业文化,工业旧区改造多样化。

第七章工业用地规划

工业发展战略

“战略性产业近城市、基础性产业向东南”。前者包括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旅游业;后者包括农业、资源型工业、普通制造业等。

中心城区巩固和提升支柱产业,在改造中提升,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传统产业应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在技术和规模优势上持续发展和壮大。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延长主导产业链,培育产业簇群,重点是以新材料、新能源、航天科技等优势为主的机械工业、家电电子,以医药为主体的医药化学工业,以地方特色为主的食品为代表的名酒、特色食品,以新型建材为龙头的建材工业和新材料工业,同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对能耗较大、污染严重企业外迁到遵义东南部,减小与城市发展争夺空间、资源局面。

工业发展目标

以培育规模工业园区为重点,推动遵义机械工业、新材料、医药工业和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壮大,把工业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核心作用,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升遵义城市经济实力。

工业布局规划

在中心城市形成“一轴、两圈层,六大板块”的布局结构。

(1)一轴:黔渝发展轴,产业发展连接到区域经济走廊,南连贵阳,北接重庆。在这条信息和产业轴线上,发展低污染、高产出的都市型工业。

(2)两圈层:围绕主城区形成内外两个导向的产业圈层:内圈层以环保型、集约型、服务型、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产业为主,如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高新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禁止发展有污染工业;外圈层主导以资源能源型产业、循环经济型产业等为主导。(3)六大板块:乌江板块、尚稽板块、机场板块、坪桥-深溪环山板块、新蒲板块、南白板块。

工业用地规划

构建“十园一带”工业园区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关联度。自北向南分别为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董公寺白酒产业园区、江南航天工业园区、外高桥工业园区、新蒲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平-南白工业园区、忠庄药业工业园区、苟江冶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坪桥-深溪环山工业园区、三合工业园区、尚稽-团溪-西坪循环经济新材料产业带。

中心城区规划工业总用地220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5.3%。重点集中在八大工业园。(1)江南航天工业园区,在原有基础上向东延伸,园区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依托航天工业的O六一系统,以由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为龙头,依靠科技进步,实行军民结合,调整产品结构,走挖潜、改造、联合、专业协作的道路。

(2)董公寺白酒产业园区,在现有董公寺名酒、药业的基础上向北发展,规划园区用地约2.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白酒、药业、食品行业及海尔机电等相关配套产业。

(3)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园区用地约2平方公里,以发展电子电器、汽车零配件、机电成套设备及配件的二类工业为主。该工业园处于高坪河上游,严禁发展对水体有污染企业。(4)外高桥工业园区,外高桥工业园区位于汇川区高桥镇,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主要发

展电子电器、机械设备、金属制品等产业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二类工业。

(5)新蒲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产业以航天科技企业为基础,依托新蒲高教园区,农科研究所为基础,成为科学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规划利用新蒲良好的生态环境,立足于知识产业,建设成以科研研发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生态园。规划园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航天科技、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光纤通讯、精密仪器、高新农业等。

(6)忠庄药业工业园区,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建成一个中药现代化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园区。

(7)和平-南白工业园依托现有遵义货运站、物流基础,发展发展医药、食品加工、轻工、机电、五金、建材、电子电器等产业。总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该园区处于城市上风向,且靠近南宫山、龙坑等生活片区,应严格控制产生有害气体、烟、尘、雾的工业企业用地。(8)坪桥-深溪环山工业园,包含坪桥工业区、深溪工业区、三岔工业区和龙坪工业区。该片区处于城市东南部,与城市约有4-10公里的空间距离,企业生产污染相对影响较小,主要以发展遵义特色循环经济、新材料产业。规划坪桥工业区4平方公里、深溪工业区3平方公里、三岔工业区3平方公里和龙坪工业区2.5平方公里。

第八章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规划布局原则

(1)仓储物流用地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安排”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

(2)整合物流资源,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机场等对外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结合产业的空间布局,在城区外围交通节点统筹安排仓储物流设施用地。

(3)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物流集中发展,借助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集聚,实现物流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为加快培育物流市场,及早形成规模化效应,在用地上将优先安排全市性的物流基地。仓储物流用地规模及布局

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市物流仓储用地到2030年约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8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共设置四大物流区和一个危险品仓储区。董公寺物流区、南山物流区和南白物流区为普通仓储,位于中心城区范围、沿城市南北带向布置。中心城区外围布置机场物流区和阁老坝危险品仓储区。

(1)普通仓储用地,包含董公寺物流仓储区、南山物流仓储区、南白物流仓储区。董公寺物流仓储区是服务于遵义北部地区的重要物流基地。规划物流园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仓储物流用地26公顷。南山物流仓储区是城市主要的物流物资集散中心。规划物流园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仓储物流用地面积60公顷。南白物流仓储区是服务于南部产业区的物流中心,用地面积12公顷。其它工业园区在服务中心和交通便利处布置物流配送中心,为工业区中转仓库和物流货运服务。

(2)危险品仓储包括储存石油、炸药、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化学或其他易燃、易爆货物的储存仓库。原则上中心城区不布置危险品仓储用地,外迁已建成危险品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宜布置在沿黔渝铁路沿线山谷中,并与黔渝铁路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规划在南部的阁老坝布置危险品仓储用地。

(3)固体废弃物堆场应作统一的规划安排。有利用价值、无严重环境污染的废弃物可开发建筑材料或作为建筑填料,少量的矿渣可就地堆放。对于需要大量露天的废弃物堆场的选址仍以靠近林厝方向选址为宜,并应作环境评估和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

第九章住房建设与社区发展规划

住宅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重点保障廉租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改善住宅设施,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住宅舒适性和安全性,推动智能住宅、生态住宅和节能住宅建设,不断提高住宅品质。

(2)近期建设目标:实现户均一套,力争2015年达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平方米,每套住宅面积达到105平米,居住区公共设施完善,居住密度适宜,居住环境改善。

(3)规划建设目标:实现人均一室,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5平方米以上,每套住宅平均面积达到120平方米,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老城区配套齐全,设施完善,密度适中;新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

社区发展目标

(1)以实现和谐社区为目标,建设社会各阶层混居型社区,进一步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维护社区安宁的生活秩序,营造优美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进程。(2)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加强社区的核心职能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一个覆盖中心城区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市、区和街道三级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健全完善各级社区服务指导中心职责,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站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便捷服务,根据社区服务业发展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包括专职、兼职和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4)做好规划,统筹发展。在城乡规划中为社区绿化、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社区医疗保健、以及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社区设施提供相应的建设空间,大力推进社区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

居住用地规模

中心城区近期至2015年,规划人均居住用地26.8平方米,新增居住用地8平方公里,居住用地总量为26.8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33.4%。至2030年,规划人均居住用地26平方米,居住用地总量42.0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28.7%。

居住用地布局

按照“两带、三组团”的居住框架进行布局。

(1)西居住带:遵义近期发展的居住带,由南到北由南白居住片区、龙坑居住片区、忠庄居住片区、老城居住片区、高桥居住片区、汇川居住片区和董公寺居住片区组成。依托汇川行政文化中心和老城的商业服务中心的,向南发展忠庄居住片区、龙坑居住片区与南白形成联动发展,向北发展董公寺片区,向西拓展高桥居住片区。

(2)东居住带:遵义远期拓展的居住带,由南到北由南宫山居住片区、礼仪居住片区和新蒲居住片区组成。

(3)三居住组团:城市东南部产业集聚区配套居住组团,分为深溪居住组团、三岔居住组团和龙坪居住组团。

第十章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目标和战略

以高快速路、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快速铁路车站、机场为枢纽,普通铁路、内河航运为重要补充的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发展战略:“两网、两极、一体化”。“两网”,即高快速路网和公共交通网络,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两极”,即渝黔快速铁路礼仪站(遵义新火车站)和新舟机场,成为提升区域交通地位的发展极。“一体化”,即整合城市、乡镇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体制等,提高交通系统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高速公路网规划

“两纵一横;两联一环”格网状布局。两纵,赤仁高速公路、贵遵-遵崇高速公路;一横,杭瑞高速公路。两联,仁新高速公路、遵绥高速公路;一环,环城高速公路。规划8个高高转换立交,19个高速公路出入立交。

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网呈“一纵一环”布局,“纵线”即贵遵-遵崇高速公路,“环线”分别由杭瑞高速公路绕城段、东环高速、西环高速公路围合而成。

(2)公路客运站规划

规划6个一级站、5个二级站、6个三级站。一级站主要承担遵义市跨省、市中长途旅客运输,兼顾中长途旅客的集疏运及中转运输。二级、三级站承担市域内短途旅客运输、农村客运、旅游客运等。

其中,中心城区规划新增客运站6个,改扩建客运站2个,功能调整客运站4个,总旅客发送能力为10.8万人/日,用地面积42.3公顷。

遵湄路公路客运中心,一级站,扩建、功能调整,运能2万人/日,用地面积7.5公顷。

高桥公路客运站,一级站,扩建、功能调整,运能1.2万人/日,用地面积4.7公顷。

董公寺公路客运站,一级站,新建,运能1万人/日,用地面积4公顷。

忠庄公路客运站,一级站,功能调整,运能1万人/日,用地面积3.7公顷。

新蒲公路客运站,一级站,新建,运能1万人/日,用地面积4公顷。

南白公路客运站,一级站,新建,规划运能1万人/日,用地面积4公顷。

礼仪客运站、深溪客运站,二级站,新建,运能0.8万人/日,用地面积3.2公顷。

马家湾客运站,二级站,功能调整,运能0.4万人/日,用地面积1.6公顷。

三岔客运站,三级站,新建,运能0.4万人/日,用地面积1.6公顷。

茅草铺客运站、遵义运输公司客运站,三级站,功能调整,运能0.4万人/日,用地面积1.6公顷。

(3)铁路网规划

铁路网呈“三纵一横”布局。“三纵”指渝黔铁路、渝黔快速铁路、开阳城际铁路;“一横”指威吉铁路。

客运站:“一主五副”,一主指礼仪站,四副指遵义站(老站)、深溪站、尚嵇站、苟江站、泗渡站。礼仪站承担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客运;遵义站、深溪站、尚嵇站,主要为城际铁路、市郊列车服务,承担铁路中短途客运;苟江站、泗渡站主要承担快速铁路的中长途客运。货运站:“一主六副”,一主指南宫山站,六副指乌江站、董公寺站、板桥站、虾子站、龙坪站、鸭溪站。

中心城区主要铁路客运站有礼仪车站、遵义站、深溪站;货运站有南宫山站、董公寺站、龙坪站。

(4)机场规划

新舟支线机场,4D级,位于中心城市边缘,距老城区约35公里。周边主要高速路有杭瑞高速、仁新高速、遵绥高速,与主城区通过机场快线联系。

(5)港口规划

规划3个港口,分别是乌江渡港、三沙港、楠木渡港。乌江渡港,在乌江镇与渝黔铁路接驳,实现“水铁”联运;楠木渡港,位于尚稽镇,主要为尚稽铝厂等企业的大宗货物运输服务。

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分为6个等级,高速公路、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1)骨架道路网规划

“双环十射”。内环,高速公路环,包括西环高速公路、东环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外环,快

速路环,包括西环、东环、东环复线;十射:①贵遵高速公路;②G210(包括旧G210);

③深溪-尚嵇;④S205(深溪-团溪);⑤杭瑞高速公路、G326;⑥机场快线;⑦遵道高速公路、S207;⑧遵崇高速公路、G210;⑨仁新高速公路、董公寺-仁怀公路;⑩杭瑞高速公路、G326。

(2)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

快速路:“三纵三横”格网状布局。三纵:遵龙快线,东联线-新南快线(新G210),机场快线;三横:高新快线,忠南快线,龙南路(新G326)。

交通性主干道:“四纵八横”。四纵:中华路-海尔大道,南宫山大道,桃南路-坪岔路,新龙路。八横:董公寺横一联,人民路、高坪-海龙规划路,上海路-长沙路,南宁路-珍珠路、忠深大道,天池大道-老G326,南白新规划路。

道路立交规划:贵遵-遵崇高速公路,新增2个高高转换立交;杭瑞高速,规划2个高高转换立交,4个互通式立交;环城高速公路各增加一个互通式立交。规划4个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东联线-机场快线交叉口、机场快线-高新快线交叉口、南宫山大道-东联线交叉口、G210-高新快线交叉口。

公路货运站规划

中心城市规划11个货运站。基本服务是货运枢纽对进站货物提供的基础性服务,具体包括提供仓储、存货管理、订单管理、区域分拨、城市配送、货物分类、分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货运代理等基本服务。

中心城区规划5个货运站,包括董公寺货运站、南白货运站、南山货运站、龙坑货运站、三岔-龙坪-深溪货运站。

快速公交线网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4条BRT线,7个换乘站。西线(BRT1),董公寺-南白,线路总长30.0km;东线(BRT2),遵义运输公司客运站-新蒲客运站,线路总长34.0km;环线(BRT3),高桥客运站-礼仪站-高桥客运站,线路总长22.0km;南线(BRT4),礼仪车站-深溪-龙坪,线路总长20.0km。主要换乘站有高桥站、上海路站、礼仪站、桃西寺站、南宫山站、龙坑站、礼仪新城站。

公交车保有量与场站规划

中心城区配置公交车辆2397标台,公交站场用地面积59.42公顷。公交枢纽站16个,用地面积6.7公顷;公交综合场10个,用地面积24.04公顷;公交修理厂4个,用地面积7.0公顷。

公共停车场规划

社会停车场用地120.96公顷。其中,中心城区停车场用地89.16公顷。

第十一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以统筹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全面覆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系,积极引导政府、社会、民间等多种主体参与投资,建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中心城市范围内按照“主公共中心、次级公共中心、城市组团(重点镇)级公共中心、一般镇乡级公共中心、中心村、基本村”构成的六级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1)主公共中心

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商贸、购物等现代服务业,为市域及黔北地区服务。

(2)次级公共中心

包括新蒲公共中心、南白公共中心、新舟公共中心,为中心城市所在片区服务,并可承担城

吕梁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吕梁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吕梁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吕梁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吕梁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吕梁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吕梁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吕梁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作者:————————————————————————————————日期: 2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城市规划区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本细则。 第三条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县城城关镇、其他建制镇的城市建成区、近郊区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在编制当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法规定。 第四条郴州市规划建设局是郴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郴州市的规划工作,并对县(市)城市规划办(处)进行业务指导和执法监督。郴州市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县(市)城市规划办(处)负责管理本辖区(含各类开发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配置专职或兼职规划管理人员,协助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搞好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

管理工作。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建制镇配置专职或兼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协助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城镇规划管理工作。 各区(镇)人民政府和国土、公安、环保、消防、水利、交通、房产、城管、工商、建工等有关部门应配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郴州市规划建设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二)具体负责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的实施管理,查处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三)参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参与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 (四)负责郴州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负责颁发郴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负责建筑方案的审批,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和勘测的统一管理; (六)负责城市规划的报批和宣传工作; (七)依法受理因不服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而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包括所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巴中市公共交通规划

《巴中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战略之重: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作为“成西渝城市群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北上东进出川的核心门户、川东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成渝- 关天经济区的交通 连接桥梁”,巴中 需要高度重视公交 优先发展,明确秦 巴山区示范作用。 转型之际: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转型给巴中市中心城区的公交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单一模式的常规地面公交已无法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经开区和恩阳区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快速化、集约化的出行方式促进以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开发,多模式与精细化之路将是巴中公交发展的大势所趋。 矛盾之制:受制于狭长带状的城市空间结构,巴中老城区路网扩容能力有限,对外大通道不在、运输方式单一、道路网等级低、建设资金缺乏等造成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之间的博弈必将在客流、 路权等资源 竞争上愈演 愈烈,这要求 巴中加快确 立公共交通 体系在综合 交通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健康城市交通结构的形成以制约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防止拥堵蔓延化和常态化发展。 品质之诉:巴中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巴中市中心城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以发展资源深加工、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和旅游为主,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其中恩阳区定位为宜居新城,经开区定位为宜居宜业新城。为落实巴中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愿景,需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城市公交体系。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公示稿

附件: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公示稿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面积800km2(不含海域和滩涂),涉及马尾、仓山、长乐、福清4个县(市)区26个乡镇(街道)的部分区域。 规划控制区:面积1892km2(不含海域和滩涂),涉及马尾、仓山、长乐、福清、连江、罗源6个县(市)区64个乡镇(街道)的部分区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三、总体目标 新的国际国内发展背景下,以海峡、海丝、海洋“三海”跨越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路径,充分释放国家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区、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区叠加”政策效应,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区毗邻”优势,强化引擎作用,全力建设“开放新区、海湾新区、智慧新区、绿色新区”等“四个新区”,实现促进民族融合、引领区域转型、推动城市跨越的国家新区历史使命。 — 1 —

四、发展定位:“三区一门户一基地” 福州新区将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 五、发展战略:“两大两+” “大开放”战略。持续提升两岸经贸合作水平,将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强与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引领新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大海湾”战略。强化海港、空港特有的战略资源,重塑门户地位,打造外联世界、内接腹地的枢纽型地区。以滨海海岸带串联多个特色海湾,推进城市组团聚合;促进土地混合利用,形成用地高度紧凑集约、功能高度复合的城市空间利用格局。 “创新+”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生态+”战略。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国家赋予的生态文明发展使命与要求,引领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潮流,建设绿色新区、生态新区,打造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宜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 — 2 —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学生姓名:雷丹李波李俊李洋 罗娜胡彬侯小丽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王宇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4 1.1昭通市地理状况概况?5 1.1.1自身地理位置......................................... 5 1.1.2地形特征?5 1.2 物流业发展现状?5 1.2.1物流发展状况?5 1.2.2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1.2.3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1.3昭通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8 1.4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昭通物流业的要求............................ .. (9) 第二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9 2.1 发展优势?9 2.1.1交通区位优势是昭通市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9 2.1.2 资源环境优势是昭通市未来发展的支撑?10 2.1.3 人口众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0 11 2.1.4发展潜力巨大? 2.1.5十一五规划为物流规划带来的发展基础.................. 11 2.2内在劣势?11 11 2.2.1 流通方式单一,成本高? 2.2.2 流通线路不畅,效率低.............................. 11 2.2.3流通设施简陋,规模小.............................. 12 2.3 未来的机遇?12 2.4面临的挑战 (12) 第三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发展模式?12 3.1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3 3.2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3 3.3 发展目标及2020年远景设想................................ 13 3.4 发展模式 (14) 3.4.1 政府政策措施环境保障 (14) 3.4.2 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支撑 (14) 14 3.4.3 物流园区(中心)? 3.4.4发展的布局 (15) 第四章未来全市物流需求预测 (16) 4.1预测情况概述 (16) 4.2 物流生成预测?16

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与内容 (1) 第三章规划目标、功能定位与规划结构 (2) 第四章土地使用与用地控制 (2)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5) 第六章市政设施规划 (7) 第七章环保环卫规划 (8) 第八章防灾规划 (9) 第九章城市设计指引 (10) 第十章建设开发控制 (11)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13) 第十二章奖励与处罚 (13) 第十三章附则 (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郴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科学指导郴州武广站福城的开发建设,促进福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已经批准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编制《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武广站福城片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范围 武广站福城位于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部,含有万华岩镇、市郊乡各一部分。规划区西起增湖岭东山脚,东止107国道,北临郴桂高等级公路,南靠山体控制绿线,即原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规划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及相关法律法规; 2.《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初步设计》(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2004年10月); 3.《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4.《郴州市城市绿地绿线控制规划》; 5.《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初步成果; 6.《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郴州市高层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等; 7. 已经编制完成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遵循依法规划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3.遵循《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指导,注重保持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的延续性,强调整体格局的优化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相关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4.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5.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塑造郴州市地方特色,增强福城在未来的持续竞争力。 第五条强制性内容规定 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等内容。 本规划文本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和内容 第六条规划调整的原因 1.随着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不断深入,郴州站片区及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村民安置用地的要求和范围不同、武广客运专线标高、站场及涵洞位置的确定与原规划不一致、土地开发建设成本大幅度提高、原规划开发强度偏低等,导致实施难度加大; 2.《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对规划片区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原规划因位于95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外,依据明显不足; 3.《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原规划在编制内容与深度上尚有需要完善与深化的方面,如有约0.75平方公里的综合用地没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体系,无法指导土地出让;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巴中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巴中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2 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 2 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 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 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 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 ,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文本 (公示稿)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13-9-25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市域发展定位与战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四章市域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8) 第五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0) 第六章市域产业布局规划 (14) 第七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 第八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九章市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24) 第十章市域世界遗产及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7) 第十一章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协调规划 (30) 第十二章市域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规划 (33) 第十三章延平城区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36) 第十四章延平城区土地综合利用与空间管制 (37) 第十五章延平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39) 第十六章延平城区工业与物流业布局规划 (44) 第十七章延平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 (46) 第十八章延平城区公共设施发展规划 (50) 第十九章延平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54) 第二十章延平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7) 第二十一章延平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59) 第二十二章延平城区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规划 (60) 第二十三章延平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65)

第二十四章延平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68) 第二十五章延平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72) 第二十六章延平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79) 第二十九章延平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82) 第三十章延平城区近中期建设规划 (84) 第三十一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88) 第三十二章附则 (89) 附表1: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91)

太原关于成立兽药生产加工公司可行性报告

太原关于成立兽药生产加工公司 可行性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说明 全球兽药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兽药行业 分析指出,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以外,全球兽药市场 保持稳定增长,从2010年1945亿元增长到2019年3472亿元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14%。 xxx公司由xxx集团(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实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610.0万元,占公司股份78%;B公司出资170.0万元,占公司股份22%。 xxx公司以兽药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 业经验,xxx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xxx公司计划总投资18118.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3202.97万元,占总投资的72.87%;流动资金4915.13万元,占总投 资的27.13%。 根据规划,xxx公司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36210.00万元,总成本费用28272.88万元,税金及附加345.13万元,利润总额 7937.12万元,利税总额9377.03万元,税后净利润5952.84万元,纳税总额3424.19万元,投资利润率43.81%,投资利税率51.76%,投资 回报率32.86%,全部投资回收期4.54年,提供就业职位499个。

我国兽药企业数量众多,但主要以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兽药行业实行强制GMP认证之前,由于进入门槛较低,行业呈现无序竞争的格局,企业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结构单一,给行业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004年,我国大约有2,800家兽药生产企业。

郴州市城市夜景专项规划

郴州市城市夜景专项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概述 第一条、项目概况 第二条、郴州市城市照明基本现状 第三条、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第四条、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五条、城市夜景架构规划 一、近期夜景架构规划 二、远期夜景架构规划 第二部分近期夜景照明规划 第六条、以城市功能区域为主的照明格局 第七条、照明分级控制格局规划 第八条、建筑照明 一、建筑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功能建筑照明设计 一)标志性建筑物的照明设计 二)行政办公建筑的照明设计 三)商务建筑的照明设计 四)传统建筑的照明设计

五)交通与通信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六)工业建筑的照明设计 七)宾馆酒店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八)民用住宅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第九条、道路照明 一、道路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道路分类照明及照明标准 三、道路交叉口照明 四、道路立交桥照明 五、一般道路照明设计灯具布置及选型要求 六、郴州市道路照明现状分析、规划 七、郴州重点道路照明规划 第十条、公园照明 一、公园照明的基本要求 二、公园夜景照明主体 三、北湖公园、苏仙岭夜景照明规划 第十一条、广场照明 一、广场照明的基本要求 二、广场夜景照明的方式 三、五岭广场夜景照明规划 第十二条、桥梁照明 一、桥梁夜景照明的基本原则

二、桥梁照明的基本要求 三、桥梁结构分类照明 第十三条城市水系郴江 第十四条、公共景观照明规划 第十五条、城市重点区域照明规划 一、城市节点与标志照明 二、城市交通枢纽夜景照明规划 三、城市主要出入口照明 四、城市照明观景点 五、街道整体亮化形式示例 第三部分夜景照明建设的相关要求第十六条夜景照明建设的实施计划 一、近期实施计划 二、远期实施计划 第十七条规划实施的技术要求 一、灯具的技术要求 二、电气配置的技术要求 三、灯光控制技术 第十八条灯光实施、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照明建设的政策及措施 第二十条景观照明的质量评价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武夷新区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发展基础4 第一节区域现状4 第二节有利条件6 第三节重要意义9 第二章总体要求11 第一节指导思想11 第二节基本原则11 第三节战略定位12 第四节发展阶段与目标14 第三章城市发展15 第一节区域统筹15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6 第三节城市发展格局17 第四章基础设施19 第一节交通19 第二节给水23 第三节电力通信23 第四节垃圾污水处理25 第五章产业发展26 第一节旅游业26 第二节机械电子产业28 第三节资源深加工业29

第四节新兴产业29 第五节现代服务业31 第六章启动开发区域33 第一节基本情况33 第二节功能分工及重点34 第三节重点发展片区35 第四节先行建设项目36 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保护39第一节生态建设39 第二节环境保护41 第三节历史文化保护42 第八章防灾减灾44 第一节防洪排涝44 第二节地质和地震灾害防治44 第三节人防和消防45 第九章保障措施47 第一节规划先行47 第二节项目带动48 第三节投融资政策48 第四节用地保障49 第五节实施环保政策50

前言 南平市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闽江上游,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2009年户籍人口306万。南平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是: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南接北联战略通道、连片发展前锋平台。 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的部分区域,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建阳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本次规划范围主要涉及武夷山市的崇安、新丰、武夷、吴屯、星村、兴田、五夫和建阳市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等5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土地面积1939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33.29万人。武夷新区地处闽北地理中心,自然条件优越、品牌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较大,辐射对接闽东北、赣东南、浙西南等地区。 武夷新区规划统筹武夷山和建阳发展布局,以兴田、将口、童游三大重点开发片区为启动区,按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求,对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进行重点规划;武夷山城区(含度假区)、建阳城区的功能布局与启动区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整合、优化、提升。武夷新区最终目标是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附图一)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doc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学生姓名:雷丹李波李俊李洋 罗娜胡彬侯小丽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王宇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 1.1昭通市地理状况概况 (5) 1.1.1自身地理位置 (5) 1.1.2地形特征 (5) 1.2 物流业发展现状 (5) 1.2.1物流发展状况 (5) 1.2.2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1.2.3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1.3昭通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 (8) 1.4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昭通物流业的要求 (9) 第二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9) 2.1 发展优势 (9) 2.1.1交通区位优势是昭通市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9) 2.1.2 资源环境优势是昭通市未来发展的支撑 (10) 2.1.3 人口众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0) 2.1.4 发展潜力巨大 (11) 2.1.5 十一五规划为物流规划带来的发展基础 (11) 2.2 内在劣势 (11) 2.2.1 流通方式单一,成本高 (11) 2.2.2 流通线路不畅,效率低 (11) 2.2.3 流通设施简陋,规模小 (12) 2.3 未来的机遇 (12) 2.4面临的挑战 (12) 第三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发展模式 (12) 3.1 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3) 3.2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3) 3.3 发展目标及2020年远景设想 (13) 3.4 发展模式 (14) 3.4.1 政府政策措施环境保障 (14) 3.4.2 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支撑 (14) 3.4.3 物流园区(中心) (14) 3.4.4 发展的布局 (15) 第四章未来全市物流需求预测 (16) 4.1 预测情况概述 (16) 4.2 物流生成预测 (16) 4.2.1 物流生成预测概述 (16)

吕梁市市域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

吕梁市市域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 一、发展规划 以融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纽带,以市域城镇化为引擎,主动融入太原都市圈,加快建设“两个城镇带”,坚持实施“大县城、大集镇”战略,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县城和大集镇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以“三规”为引领、“三区”为支撑、“三改”为抓手,实现城市功能、品位、经济、管理及居民素质等要素与都市圈的深度对接,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深入实施“大县城、大集镇”战略,加快吕梁市区建设步伐,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吕梁医院、图书馆、展览馆、大剧院、少年宫、文化广场、新闻广电大厦等标志性工程。强化基础支撑,加快“一港五网”建设步伐,实现飞机能上天、铁路通各县、高速全覆盖、供水网络化、电力高能化、通讯现代化的目标,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速。 到2015年,通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要达到以下目标: 1、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力争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2、全市(含县城)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集中供热、供气、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75%、80%、9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22%,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32平方米。吕梁市规划区(包括柳林、中阳、方

山三县)和汾阳、孝义两个次中心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交城县、文水县、岚县、兴县、临县、交口县、石楼县七个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景观风貌得到提升。山西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基本成型,在全省的地位有较大提升。 二、推进措施 (一)启动“一市四区”规划,加快吕梁城镇化速度 “一市四区”:启动包含离石、中阳、柳林和方山四个区在内的吕梁市城市建设规划,突出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强化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交通、金融、旅游、消费中心的地位和功能,逐步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吕梁城镇化速度。 “两个城镇带”:以离(石)柳(林)中(阳)方(山)为城镇组群,形成太原都市圈西部中心和连接西北地区的门户;以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城镇组群,打造成太原盆地西部城镇密集区和工业城镇带。 以现代化、高端化为目标,全力推进离石区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中心集镇联动城乡的能力。要以宜居为核心,以文化、生态、大气为要素,把吕梁打造成山西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二)、“大县城、大集镇”支撑,整体推进区域发展 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以吕梁市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1273”四级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县城的集聚功能。交城、文水、交

郴州市-刘运华-“两城”建设-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报社版)

“两城”建设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郴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站长刘运华 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承担的功能相对一般城市要多、要广,任务繁重,必须结合郴州实际,加强郴州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建设“两城”郴州面临着来自自身与周边城市的挑战 1、郴州现有基础设施与“两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体量小,与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不相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功能定位、分区不明确;规划、建设水平较低。二是未形成现代人流、物流聚散的高效、快速交通网络;市内快速、便捷交通环线以及交通主干道不足,与周边次级城市、三级城市未形成快速交通联络干线。三是市政设施、市容环境面貌有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较低,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四是总体上缺乏作为湖南最开放城市、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磁力效应。 2、郴州建设“两城”面临着来自赣州、韶关的重大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上下都在谋求新的发展。郴州周边

的韶关、赣州等城市在新的形势下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赣州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确定发展目标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赣州特大型城市;韶关为广东省政府重点发展的六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之一,其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建设成为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就三城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比较,郴州中心城区发展规划明显落后。特别是近几年来, 韶关、赣州发展势头和基础较好。具体情况为郴州总人口比赣州少,比韶关多,经济总量指标不如赣州,但人均指标占有优势;人均指标不如韶关,但总量指标占有优势;但近两年韶关、赣州在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增长明显大于郴州,而且郴州与这两城市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也存在差距。这表明,赣州、韶关是郴州“两城建设”中的强劲对手,包括在人才、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的争夺,若不采取超常规的有效发展策略,郴州“两城”建设将面临重大的挑战。 二、建设“两城”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两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充分依靠人才和科技,在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统筹实施。 1、把握规划、建设原则。必须紧紧围绕“两城”发展目标定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