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必修二复习

必修二复习

必修二复习
必修二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提纲)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五、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六、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二、田庄手工业

1、田庄: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2、特点:依附于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官”制度

1、概念: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3、评价:

(1)利: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2)弊: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②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③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四、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麻和葛)

2、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五、冶铸业

1、冶铜业: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2、冶铁业:

①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②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③汉代: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排的发明)。

六、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①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②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

①河北:定窑②河南:钧窑③江西:景德镇窑④浙江:龙泉窑⑤陕西:耀州窑

5、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七、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二、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6、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7、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8、出现了区域性商帮。

9、发展艰难而曲折。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3、表现

①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1)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①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目的

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时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概况:①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②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③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

3、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

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②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③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④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⒈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⒉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⒊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程:

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有哪些?

⑴有利因素:①外来技术的引进。如洋务运动。②外来经济侵略的客观影响。③政府开放的政策,如清末甲午战争后的政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措施。④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如一战的影响。⑤重大政治变革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⑥新式学校的创办,教育制度的改革所起的作用。

⑵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①政治腐败、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外来侵略的加深,特别是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外来经济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③封建经济的阻碍,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④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外来技术垄断),管理经验缺乏等等。总之,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四、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补充: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基本线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了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了三的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探索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在建设中急于求成,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1966-1976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21世纪初,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

中国现代史基本线索:过渡时期(1949-1956)→十年探索(1956-1966)→十年文革(1966-1976)→两年徘徊(1976-197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知识重组】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

(1)历史背景:

1、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1949-1952);

2、重要力量(经济基础):建立在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

3、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加强;

4、农村条件:土改后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

5、外部条件:抗美援朝的胜利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借鉴;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记“一化三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即改造与建设并举。)

(3)“一五”计划(1953-1957)

“一五”计划的特点(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地区: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的作用;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1953-1956)

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即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内容:①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造工作过于急噪和粗糙,留下许多问题。

(5)特点:

A、时间的长期性;

B、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成功探索:

1、1956.4《论十大关系》报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1956、9)

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内容:A、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4、十年建设探索成就: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等工业设备制造和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全部自给。

(2)曲折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1、原因:

“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

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材料显示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何种心态下进行?还有什么原因?

A、急于求成;

B、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C、根源:“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2、“大跃进”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主要表现:大办工业、农业,大炼钢铁,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危害: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环境严重破坏,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危害:

错误: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严重平均主义,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危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4、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教训(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中共八大)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大跃进)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1966年:动乱全面开始——经济建设大混乱

2、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整顿企业,恢复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

4、后果: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5、教训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保持社会安定团结;C、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的标志(1978.12)

(一)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关键)。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二)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五、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前提、内容、根本目的、目标、实质)

1、农村改革:(1)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A、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B、地位:农业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2)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过程:A、尝试:1978.12,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B、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C、全面推广:1983年;

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所有权)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使用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③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标志: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内容: 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内容:①管理体制: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六、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①1980: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②1984:开放沿海城市(14个)③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④1988:划海南省为经济开放区,

⑤1990: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七、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春)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实践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

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三)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1、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中共十四大召开(1992):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基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中共十五大召开(1997):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 、物质生活

(1)衣:①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③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④20世纪下半叶,

50-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⑤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的暖向穿的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食:①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江苏)。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①北方的四合院

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建筑。

(2)社会习俗

(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

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③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公历、

社交礼仪: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二)变化的原因

1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第二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表现:

1、交通工具:

(1)史实①人力、蓄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传统的代步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新式交通工具)。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成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②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轮船飞机。

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③建国后,交通工具发展迅速:全国大多数省份实现火车,飞机运营,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全国得以广泛运用。

(2)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

2、通信工具:

(1)邮政通信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

②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发展。

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电报: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发展;

③到1932年,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截止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已居世界第一位。

(二)影响:

加快了人民的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影视网络。

(二)大众传播媒介:

1、报纸(1)历史渊源:唐代 887年《邸报》

(2)西人办报: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3)国人办报:开端:1873年(19世纪70年代)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高潮:维新运动(1898年)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事务报》等。

类别:新闻、商情、政论性报刊、通俗性报刊、画报(清末问世)等。通俗性报刊更能受到民众的欢迎。

2 广播:

(1)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在美国播音。

(2)1923年,英美报商创办的广播电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1926年,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播音。

(4)1927年,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台在上海播音。

(5)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3.电影:1895年法国电影诞生

(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

(2)1896年,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的城市是:上海。

(3)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4)优秀影片: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知名导演:郑正秋张石川田汉等。

电影明星:男赵丹朱飞;女蝴蝶阮玲玉

4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问世。

(2)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3)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5. 互联网:(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二。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复习提纲)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的“香料”和“黄金”;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2、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3、地理知识的提高;

4、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1)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2)价格革命,即大量金银等贵金属从美洲流向欧洲,引起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加速西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五、其它知识点:

1、15世纪中叶之前的长时期内,垄断传统商路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开辟了由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了好望角;

4、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5、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6、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3、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和甘薯传播到世界各地

总之:一个中心(欧洲)、四个人物(见表格)、两个方向(向东、向西)、两条航线(见上方的表格);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课程标准: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一、荷兰有相关知识点: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

海盗掠夺+探索新航线(北美、南太平洋)建立殖民地+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

5、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6、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

7、荷兰的殖民地范围:

(1)、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2)、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

(3)、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8、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二、英国相关知识点:

1、“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4、▲英国在争霸斗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先进的社会制度必定战胜落后的社会制度。

5、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6、导致英荷三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7、▲殖民扩张的影响:(如何评价西方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

答:(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起步。(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1)、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是殖民扩张与掠夺。

第3课蒸汽的力量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可能性)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可能性)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可能性)

(5)市场:英国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直接原因、必要性)

2、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

(1)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3)、提高了织布速度的发明创造是: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注意:飞梭不是机器)(4)、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5)、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为标志。

(6)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注:有关工业革命的详细成就:见课本中的表格

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1)、对英国:使英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并成为世界工厂。

(2)、对世界:

①积极: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走向成熟:(见“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

展的影响”)

A、国际交流的互补性为物质条件;

B、交通工具为纽带;

C、殖民体系为保障;

②消极:A、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

B、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出现,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

4、工业革命的扩展:

(1)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2)1798年美国(惠特尼)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推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5、英国打造“世界工厂”

(1)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劳动价值论”。

(2)对外推行“炮舰政策”。

(3)1851年——1947年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有何影响?它是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是: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

中后期)

原因:(1)工业革命是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2)工业革命建立了大工厂制,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3)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业变革,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

了条件。

第4课走向整体的世界

1、条件:

1、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的确立

2、条件:

(1)政治条件: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政治环境良好

(2)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科技基础(直接推动力)

(3)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市场广阔

(4)资本条件:大量积累的资金--资本雄厚

(5)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

业等。

3、成就:(详见课本中的表格)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影响:

答:(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

(3)、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5)、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重要)

5、垄断组织的出现:(了解即可)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方式:兼并或联合。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3)评价:①积极——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大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垄断的出现确实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消极——垄断资本家掌握经济权力后开始涉足国家政治生活,且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有何影响?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

(1)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总结本志题的内容:

世界市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殖民侵略成为主要原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卷入世界市场.。

②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了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进行相应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就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1、原因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

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与'y轴平行,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π 2 = 圆柱侧 ' 2 1 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π = 圆锥侧面积 ') ( 2 1 2 1 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π) (+ = 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 圆柱表 ()l r r S+ =π 圆锥表 ()2 2R Rl rl r S+ + + =π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119)

阶段重点突破练(三) 一、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 1.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答案D 解析电解装置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内储存,B正确;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C正确;白炽灯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D错误。 2.未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将成为人类利用新能源的主力军,下列关于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B.风能、太阳能是清洁能源 C.化石燃料都是清洁能源 D.氢能是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答案B 解析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风能、太阳能对环境无影响,是清洁能源,故B正确;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不是清洁能源,故C错误;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电解水可以获得氢气,因此氢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故D错误。 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SO3溶于水生成硫酸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B 解析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SO3与水反应生成H2SO4,放出大量的热,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甲烷的燃烧是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复习提纲

思想政治【必修二】笔记 前言 1、政治的含义: (1)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角度看:政治就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2)从政治与阶级的关系角度看: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 (3)从政治与政权的关系角度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剥削被剥削 2、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奴隶主←→奴隶 封建社会:地主←→农民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产阶级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人民民主专政 1、国家的基本知识: (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属性根本属性:阶级性 主权属性(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社会属性 (3)国家性质(国体) ①含义: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

个阶级手中,哪一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一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②决定因素: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1)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2)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表现为:①民主权利广泛②民主主体的广泛 真实性表现为:①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 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人权事业取得进展。 4、我国的专政 (1)对象: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2)原因:在现阶段国内仍有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社会安定的敌人存在。(3)意义: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区别: (1)含义不同:民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专政,即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统治。

人教版必修二生字词归纳

必修二生字词复习 一、荷塘月色 悄悄qiāo 煤屑xia幽僻pì蓊蓊郁郁wěng 独处chǔ妙处chù 弥望mí点缀zhuì袅娜niǎonu?羞涩sa缕缕lǚ渺茫颤动chàn 霎时shà脉脉m?参差cēncī峭愣愣l?ng 梵婀玲fàn 妖童媛女yuàn 鹢首yì纤腰xiān 敛裾liǎnjū嬉游xī 二、故都的秋 混混沌沌hùndùn 潭柘寺zha一椽chuán 驯鸽xùn 落蕊ruǐ譬如pì廿四桥niàn 三、囚绿记 涸辙h?zh?急不暇择xiá揠苗助长yà婆娑p?suō猗郁yī蕈菌x ùn囚系qiúxì 四、《诗经》两首 《氓》 蚩蚩chī愆期qiān 将子无怒qiāng 垝垣guǐyuán 载笑载言zài 咎言jiù桑葚shan 陨落yǔn 汤汤shāng 帷裳w?icháng 夙兴夜寐sùmai 《采薇》 靡室靡家mǐ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骙骙kuí象弭鱼服mǐ 五、离骚 揽茝chǎi 谣诼yáozhu?侘傺chàchì鸷鸟zhì攘诟rǎngg?u 延伫zhù兰皋gāo 芰荷jì岌岌jí杂糅r?u 六、孔雀东南飞 自缢yì箜篌kōngh?u 伶俜língpīng 腰襦rú葳蕤wēiruí

耳珰dāng 公姥mǔ磐石pán 蒲苇púwěi 拊掌fǔ窈窕yǎotiǎo 否泰pǐ便利biàn 鹄舫húfǎng 旌幡fān 婀娜ē’nu?踯躅zhízhú 镂鞍l?u 赍钱jī鲑珍xi?晻晻yǎn 七、诗三首 青衿jīn 沉吟yín 呦呦yōu 阡陌qiānm?三匝zā吐哺bǔ 羁鸟jī守拙zhuō暧暧ài 樊笼fán 八、兰亭集序 癸丑guǐ会稽kuàijī修禊xì清流激湍tuān 流觞曲水shāng 游目骋怀chěng 放浪形骸hái 嗟悼jiē虚诞dàn 九、赤壁赋 属客zhǔ万顷qǐng 冯虚píng 扣舷xián 桂棹zhào 回溯sù不绝如缕lǚ幽壑ha嫠妇lí愀然qiǎo 正襟危坐jīn 舳舻zhúlú酾酒s hī横槊赋诗h?ngshu?渔樵qiáo 江渚zhǔ麋鹿mí扁舟piān 匏樽páozūn 蜉蝣fúy?u 沧海一粟cāngsù遨游áo 无尽藏zàng 杯盘狼藉j í枕藉jia 十、游褒禅山记 庐冢zhǒng 既往不咎jiù 十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肄业yì终南捷径弭谤mǐ孜孜不倦zī造诣yì冶游yě敷衍塞责yǎnsa贻误yí鲜为人知xiǎn 屡见不鲜xiān 卓绝zhu? 切磋cuō勖勉xù訾詈zǐlì裨益bì旁稽博采jī商榷qua 十二、我有一个梦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规模 (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庞大。(2)2008年,世界人口达到67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强调: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 (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 (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育 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 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1)无明显界线 (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5、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2)

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提升 一、硫及其化合物 二、氮及其化合物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完成上图标号的化学方程式: ①Fe +S=====△FeS ; ②SO 2+2H 2S===3S +2H 2O ; ③2SO 2+O 2催化剂△2SO 3; ④SO 2+Br 2+2H 2O===H 2SO 4+2HBr ; ⑤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 ⑥2NaOH +SO 2===Na 2SO 3+H 2O ; ⑦Na 2SO 3+H 2SO 4(浓)===Na 2SO 4+SO 2↑+H 2O ; ⑧H 2SO 4+BaCl 2===BaSO 4↓+2HCl 。 例1某工厂的一个生产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工艺流程是用来制备Fe 2(SO 4)3的 B.气体M 是SO 3 C.气体M 参加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D.SO 2参加反应时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答案 D 解析由工艺流程的箭头指向可知,该过程中硫酸亚铁和硫酸铁可循环使用,气体M 和SO 2为反应物,指向流程之外的箭头只有硫酸(部分硫酸又参与循环),即硫酸铁和二氧化硫作用生成硫酸和硫酸亚铁。气体M 和硫酸、硫酸亚铁作用生成硫酸铁。根据上述分析知该工艺流程是用来制备硫酸的,A 项错误;根据反应关系知气体M 、H 2SO 4和FeSO 4作用生成Fe 2(SO 4)3,所以M 是具有氧化性的气体,如O 2等,B 项错误;气体M 、FeSO 4溶液和硫酸溶液作用生成Fe 2(SO 4)3,气体M 参加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C 项错误;SO 2参加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为SO 2+Fe 2(SO 4)3+2H 2O===2FeSO 4+2H 2SO 4,参加反应时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D 项正确。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什么是国家?它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1)含义:从产生上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国家性质?它由什么决定? (1)国家性质又称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不同地位。 (强调谁是统治者,谁掌握国家政权) (2)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国家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其区别是什么? (1)根据国家性质的不同,国家可以划分为: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2)其中,前三种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 4.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的特点是什么?每个特点的表现又有哪些? (1)广泛性: ①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②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提示: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2)真实性: ①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②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③还表现在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 提示: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A人权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最根本的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有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少数民族的权利等。 B促进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全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主权高于人权。 C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要性: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D特点: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即一个国家的人权及其实现,是受该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制约的,不可能超越该国的具体国情。所以说,人权不能超越国家主权。 7.我国专政职能的对象、措施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1)对象: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2)措施:①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 ②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3)目的:①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②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③保障人民民主; ④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什么? (1)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①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②两者含义也不相同: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专政是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必修二字音汇总

必修二字音汇总 现代文部分(慢慢走欣赏啊待补充) 注音: 坍圮、倒坍、亘古不变、撅一枝柳条、撅嘴、窸窣、譬如、祈求、凫水、饕餮、笨拙、束缚、苍穹、荆棘、潺潺、孱弱、蛰伏、隐遁、摇曳、跌宕、攫住、昊天、炽烈、琉璃、恪守、焦灼、剥蚀、蝉蜕、椋鸟、潜力、残骸、惊骇、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昵称、蹑手蹑脚、一筹莫展、莫名其妙、暴躁、用心躁也、不以为然、不以为意、笸箩、喑哑、玉墀、爆发、暴发、狙击、瓦砾、胡诌、刍议、脸颊、号召、扈家庄、喽啰、点缀、拾掇、啜泣、辍学、衣襟、沼泽、梗概、嗜好、镜框、框架、斑斓、威风凛凛、甲胄、目光炯炯、瘦削、惟妙惟肖、啐一口、窗帷、憎恶、瞳孔、蹒跚、肖像、百无聊赖多音(补充其他读音并组词,尽量联想成语) 捋胡子—捋袖子、熨帖—熨斗、妥帖—请帖—碑帖字帖、慰藉—狼藉、隽永—隽秀、宿命、充塞、巷子—巷道、转弯抹角—涂抹、苔藓、气吁吁、一幢、窗槛、粘住、一撮盐、模样、方兴未艾、怒号—号角、埋葬—埋怨、翘尾巴—翘首、狼吞虎咽、颤动、禁止、褪色、包扎、颠簸、 必修二文言文生字词(包括两首词)(要求注音) 阿房宫、蜀山兀、骊山、廊腰缦回、钩心斗角、囷囷焉、蜂房水涡、矗立、伫立、不霁何虹、冥迷、妃嫔媵嫱、辇来于秦、朝歌夜弦、明星荧荧、梳晓鬟也、雷霆乍惊、辘辘远听、杳远、纷至沓来、剽掠(注意古今写法不同)、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锱铢、锱铢必较、架梁之椽、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参差、直栏横槛、管弦呕哑、哑语、戍卒叫、戊戌、贿赂、暴霜露、厥、荆棘、草芥、安寝、抱薪救火、与赢、洎牧以谗诛、邯郸、下咽、哽咽、咽喉、公瑾、强虏、早生华发、一尊还酹、封狼居胥、仓皇、佛狸祠下、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 必修2知识点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 2 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 =)3 1 下下 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 ,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D C B A α L A · α 222r rl S ππ+=

高中语文必修二_字音字形

高中语文必修二_字音字形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字音字形知识点总结 课题难写字形易错字形 蓊蓊郁郁wěnɡ( )wěnɡ郁郁niǎo( )娜(nu?) 羞涩shà( )时hān( )眠cēn cī( ) 荷塘月宛然fàn( )ē( )玲yì( )首徐回色斑驳zhào( )将移而藻挂 xiān( )腰liǎn( )裾(jū) 独chǔ( ) 故都的hún( )水摸鱼潭zha( )寺一chuán ( ) 嘶叫 秋qí( )韵散(sǎn)文chāo( ) tuí( )废一椽 陆蠡yī( )郁xùn( )菌婆suō( ) 囚绿记蕈菌陆lǐ( ) 移xǐ( ) piē( )见婆娑 玁狁m?nɡ( )之chī chī( ) 非我qiān( )期 隰则有泮qiānɡ( )子无怒xū( )jiē( )鸠兮 垝垣zài( )笑zài言体无jiù( )言《氓》骙骙尔bǔ( )尔shì( ) 淇水 shānɡshānɡ( ) 靡盬jiān( )车w?i( )裳无食桑shan( ) 犹可tuō( )也其黄而yǔn( ) xí( )则有pàn( )xì( )其笑也 xiǎn( )yǔn( )孔棘小人所f?i( ) 《采薇》雨(yù)雪fēifēi ( ) 四目 kuíkuí( ) 王事mǐ( )ɡǔ( ) 修kuā( ) jiǎn( )朝suì( )而夕替謇既替余以蕙xiāng( )兮揽chǎi( ) 侘傺谣zhu?( ) miǎn( )规矩溘死tún( )郁yì( ) 余chàchì( )兮ka鸷鸟离骚 ( )死zhì( )鸟延zhù( )乎攘诟方yuán( ) rǎng( )ɡ?u( ) 兰皋兰ɡāo( ) jì( )荷jíjí( ) 芰荷杂r?u( ) zhāo( )质可ch?nɡ( )

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7.(36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6分) (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3)比较图中(a)与(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已全面投入生产。 (4)说明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8分) (5)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 【答案】 (1)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2)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河道变窄,分叉减少。 主要由于上游沿线修建水库拦水,自滦河向流域外引水,滦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少,沼泽湿地被开发为盐田、鱼塘。 (4)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集聚;促进当地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5)制约因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应对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2、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3、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二、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1)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高中语文必修二字音字形(学生版)

必修二拼音字词 1.《荷塘月色》 蓊蓊郁 ..()脉脉.()..郁()宛.然()袅娜 羞涩.()参差 ..()斑驳.() ..()渺茫 颤.动()倩.影()霎.时( ) 妖童媛.女() 乘.凉()煤屑.()幽僻.()独处.()妙处.()弥.望()点缀.()缕.缕()凝.碧()峭楞.楞()丰姿.()空隙.() 梵婀玲 ...()无精打采.()鹢.首()纤.腰() 敛裾 ..()嬉.游() 2.《故都的秋》 混混沌 ..沌()颓.废()一椽.破屋()幽.远()细腻.()折.去()落寞.()廿.四桥()驯.鸽()平平仄.仄()潭柘.寺() 疏疏落 ..落()落蕊.()嘶.叫()歧.韵() 橄榄 ..()萧索.()不能自已.()譬.如()普陀.山()白干.儿() 3.《囚绿记》 猗郁 ..()涸辙 ..()急不暇.择()揠.苗助长() 婆娑 ..()囚系 ..()..()攀缘.()蕈菌 4.《诗经》两首 蚩蚩 ..()..()愆.期()将.子无怒()垝垣 载.笑载言()咎.言()桑葚 ..()陨.落() 汤.汤()帷裳 ..()夙.兴夜寐.()总角.() 采薇.()靡.室靡家()玁狁 ..()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四牧骙骙.()象弭.鱼服()

雨.雪霏霏.() 5.《离骚》 鞿羁 ..()揽.茝.()蛾.眉()、..()蕙纕 谣诼.()侘傺 ..() ..()鸷.鸟()攘诟 延伫.()兰皋.()椒.丘()芰.荷() 岌岌.()杂糅.()昭.质()菲.菲() 缤纷 ..() 6.《孔雀东南飞》 自缢.()箜篌 ..()伶.俜.() ..()纷纭 腰襦.()葳蕤 ..()遗.施()丝履.() 纨.素()耳珰.()公姥.()扶将 ..() 磐.石()蒲苇 ..() ..()拊.掌()窈窕 便.言()宦.官()主簿.()否泰 ..() 便.利()络绎 ..()鹄舫 ..() ..()旌幡 婀娜 ..()镂鞍 ..()赍.钱()..()踯躅 鲑.珍()床榻.()晻.晻() 7.《诗三首》 朝.露()青衿.()沉吟 ..()呦.呦() 嘉宾 ..()契.阔()三匝.()..()阡陌 吐哺.()羁.鸟()守拙.()荫.后檐() 暧.暧()樊笼 ..() 8.《兰亭集序》 癸.丑()会稽 ..()禊.事()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感慨.()嗟悼 ..()虚诞.()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180)

章末检测试卷(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丙烯的结构简式:CH2CHCH3 B.甲烷分子的空间充填模型: C.羟基的电子式: D.葡萄糖的最简式:C6H12O6 答案B 解析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3,A项错误;羟基的电子式为,C项错误;葡萄糖的最简式为CH2O,D项错误。 2.书法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做笔用的狼毫、研墨用的墨条、宣纸和做砚台用的砚石的主要成分依次是() A.多糖、石墨、蛋白质、无机盐 B.塑料、石墨、多糖、无机盐 C.蛋白质、炭黑、多糖、无机盐 D.蛋白质、煤炭、多糖、有机玻璃 答案C 解析狼毫的主要原料为动物毛,故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墨条由炭黑制成;宣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多糖;砚石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盐。 3.关于生活中的有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可以发生氧化反应、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 B.工业上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制取肥皂和甘油 C.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是人体的营养物质 D.皮肤接触浓硝酸变黄是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答案A 解析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4.(2019·泰安高一检测)轮烷是一种分子机器的“轮子”,合成轮烷的基本原料有CH2Cl2、丙烯、戊醇、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H2Cl2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B.丙烯能使溴水褪色 C.戊醇与乙醇都含有羟基 D.苯()与足量氢气在镍催化作用下会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答案A 解析CH4是正四面体结构,CH2Cl2没有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水褪色,发生了加成反应,故B正确;戊醇与乙醇都含有羟基,故C正确;在镍催化作用下苯与足量氢气会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故D正确。 5.下列各组物质,具有相同的最简式,但既不属于同分异构体又不属于同系物的是()①聚乙烯和乙烯②乙酸和葡萄糖③淀粉和纤维素④蔗糖和麦芽糖⑤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A.①②⑤B.①②③ C.①④⑤D.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的概念。最简式相同的有①②③④四组,其中④中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6.下列关于常见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和油脂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B.蛋白质、纤维素、蔗糖、油脂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淀粉水解与纤维素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相同 D.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答案B 解析乙酸能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A项正确;蔗糖和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项错误;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是(C6H10O5)n,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C项正确;乙醇与饱和Na2CO3溶液互溶,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混合会出现分层现象,乙酸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会生成气体,D项正确。 7.用括号中的试剂和方法除去各物质中的杂质,正确的是() A.甲烷中的乙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 B.乙醇中的乙酸(NaOH溶液,分液) C.乙醇中的水(CaO,蒸馏) D.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加入浓硫酸和过量乙醇并加热) 答案C

必修二字音

期末备考·字音学案 制作人:索辉班级:小组:姓名: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杉柏.(bǎi)愀.然(qiǎo)黔.首(qián)若即.若离(jì) B、岑.寂(c?n)冉.冉(rán)啁啾.(jiū)心寒眸.酸(m?u) C、海藻.(zǎo)庐冢.(zhǒng)兴.奋(xīng)茕.茕孑立(qi?ng) D、舔舐.(shì)敕.令(la)胚.胎(pēi)山隐水迢.(tiáo) 2、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渔樵./礁.石绮.罗/旖.旎崤.山/混淆.丝缕./一绺.头发 B、长篙./蒿.草谬.误/纰缪.行.话/行.头露.面/初露.头角 C、说.服/游说.胆怯./退却.滑稽./稽.首舷.梯/跳弓拨弦. D、嘈.杂/糙.米滂.沱/磅.礴哄.闹/诱哄.禁.闭/忍俊不禁.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肴.核(yáo)潺.潺(chán)请柬.(jiǎn)别.扭(bia) B、给.予(jǐ)强劲.(jìng)寒濑.(lài)苔藓.(xiān) C、梵.文(fàn)粲.然(càn)聒.噪(guō)青睐(lài) D、绸缪.(m?u)商贾.(gǔ)清冽.(lia)女仆.(pú) 4、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出殡./摈.弃雾雰./气氛.瞋.目/嗔.怒周济./和衷共济. B、蜜饯./饯.别模.样/模.板成绩./讥.诮横.财/飞来横.祸 C、车轴./压轴.仓颉./羯.鼓憎恶./噩.梦瘦削./削.足适履 D、榆荫./荫.蔽大氅./时髦.磋.商/蹉.跎摒.弃/屏.气凝神 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啮.齿(nia)寒碜.(chan)栖.身(qī)睚眦.必报(zì) B、昵.称(ní)杯杓.(sháo)门闩.(shuān)喁.喁私语(yú) C、吟哦.(?)愚.蠢(yú)扇.动(shān)锱.铢必争(zī) D、麂.皮(jǐ)忖度.(du?)刀俎.(zǔ)一撮.头发(cuō)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铿.铿(kēng)堤.坝(tī)舌苔.(tāi)不忍卒.读(zú) B、征辟.(bì)篆.文(zhuàn)骸.骨(hái)前途未卜.(bǔ) C、契.合(qì)驯.良(xún)脊.椎(jǐ)战战兢.兢(jīng) D、迁谪.(zh?)血.色(xua)虔.敬(qián)调弦校.音(xià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