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佛教常用术语

佛教常用术语

八圣道

【八圣道】

(名数)与八正道同。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八圣道:(1)正见。

(2)正思惟。

(3)正语。

(4)正业。

(5)正命。

(6)正精进。

(7)正念。

(8)正定。

八万四千烦恼

目录[隐藏]

佛教术语

详细介绍

出华严孔目

[编辑本段]

佛教术语

同于八万四千尘劳。尘劳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也。止观一曰:…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

[编辑本段]

详细介绍

谓众生之八万四千烦恼。尘劳,烦恼之异名。摩诃止观卷一(大四六·九上):…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以烦恼能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故称尘劳。亦即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尘劳之根本,不出十使,随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多贪、多嗔、多痴、等分(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谓色声香味触法能衰损善法),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俱舍论记卷一、华严经孔目章卷三]

[编辑本段]

出华严孔目

八万四千恃劳者。尘即染污之义。谓种种邪见烦恼。能染污真性也。劳即劳役也。谓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其尘劳根

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多贪多嗔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也。(十使者。使即驱役之义。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取也。多贪者。谓于五欲可意之境。而多贪爱也。多嗔者。谓于逆情之境。而多忿怒也。多痴者。谓无所觉了。而于贪嗔之境。溺而不已也。等分者。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六衰者。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损善法故也。)

触尘

目录[隐藏]

释义

六尘

[编辑本段]

释义

触尘,六尘之一。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说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

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编辑本段]

六尘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色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之六尘,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兹不繁及。涅盘妙心

即如来藏性。

六祖慧能大师说的“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与“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你尚未懂得。佛祖释迦牟尼最初于菩提树下悟道时怎么说的?“希奇啊,原来一切众生本具无尽智慧功德宝藏,只为颠倒妄想所覆不能显了。”如来藏性,又叫涅盘妙心,本来觉性,其本来妙觉不生不灭,根本不存在不能了知的问题。如果不能如实了达诸法实相,那就叫做被颠倒妄想所覆,叫做无明不觉。(F

ROM:《略说如来藏涅盘真心佛性的妙觉》)

药师净土

药师净土变相图

药师净土又称净琉璃世界,此净土位于娑婆世界之东方,因其国以琉璃为地,或以此世界及其教主本身皆清净如琉璃故有此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东方去此过十殑(音jìng)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同经十二大愿中之第2大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又隋代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彼佛国土无女人形,离诸欲恶及一切恶道苦声,以琉璃为地,城阙、柱梁、斗拱、周币罗网,皆以七宝所成,如极乐国,国中有日光遍照及月光遍照二菩萨为最上首。药师如来及其净土的信仰,盛行于刘宋以后,药师净土之变相亦随着出现。

方便般若

千手观音

方便般若,佛教语。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方便智与般若慧。证悟了真理叫做般若慧;通达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叫做方便智。

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方便般若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特殊的一种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这就是方便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境界般若

目录[隐藏]

简介

详述

引用

[编辑本段]

简介

境界般若指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境界”两个字,翻成外文的话,勉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

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

[编辑本段]

详述

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年纪大的人,喜欢回忆往事,特别是年青时候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编辑本段]

引用

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成身会

五重宝函堑刻之唐密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

成身会,又称羯磨会。为四种曼荼罗中之大曼荼罗。以五圆轮排列成十字,相当于五佛,中央为大日如来,其周围为四波罗蜜菩萨,四方各有一月轮,内各置一佛,故有“四方四佛”之语,四佛亦以同形成排列,各有四亲近菩萨,故共有十六菩萨;另有内外八供养菩萨、四摄菩萨、密宗护持之诸天及贤劫千佛等围绕,共有一六一尊。图示佛果之实相,亦示行者依于五相三密之观行而成佛之相,故名成身会。此会为以下八会曼荼罗之总体,故亦名根本会。共有三十七尊。

[1]为密教金刚界九界曼荼罗中央之根本会。又称金刚界大曼荼罗、羯磨会、根本会、根本成身会。此会图绘诸尊之威仪事业、相好具足之羯磨身,为四种曼荼罗中之大曼荼罗。其中包含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八供养、四摄、贤劫千佛、外金刚部二十天、四大神等,总计一○六一尊。

此曼荼罗朝向东南方,方坛之中央以金刚杵为界,画一大圆轮,圆轮内有五月轮,中间之月轮有大日如来及金、宝、法、业等四波罗蜜菩萨,四方之月轮则分别为阿閦、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等四佛及四亲近(即十六大菩萨)。五月轮之四隅皆有宝珠,表示供养之义。于大圆轮之四隅有嬉、鬘、歌、舞等内四供养,轮外之四隅则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神,皆作持轮之状。于成身会之外院,四隅分别为香、华、灯、涂等外四供养,四方则有钩、索、锁、铃等四摄菩萨。于此八尊之中,贤劫千佛胪列其间。最后于外院之外,安上二十天。于密教各种修法中,阿阇梨将弟子引入曼荼罗会场,预备传授灌顶时,须先开启弟子之心眼,此成身会曼荼罗即是阿阇梨开启弟子心中本具之曼荼罗时所特用者。<二>为密教金刚界修法中,各别修曼荼罗诸

会时之一节段。此一节段系自金刚界法次第之五相成身迄振铃之时为止。此节段乃以五相三密之秘观成就佛身,故亦称成就会。

眷属般若

般若佛母

眷属般诺,佛教语。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眷属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是自然发起的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在般若的前面,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净信

(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即清净的、完全的信仰及态度。

瑜伽八十三卷二页云:闻彼功德及与威力殊胜慧已;即于彼法处所,而起随顺理门。故名净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等事是净信相。

四大部洲

目录[隐藏]

简介

概况

佛教四大部洲

[编辑本段]

简介

四大部洲为佛教传说中中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东胜神洲:凡世间,天地灵气最盛、充溢,神族发源、诞生之地,中土道门的国度;天上有三十六层天和天庭,地下地府,天庭管理自然天道运转,地府管六道轮回。三十六层天和天庭、地府都属于东方神仙界。天庭虽然广大,但只能管辖到东胜神洲,延伸不到其他三洲。

南赡部洲:凡世间,佛门三大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中央婆娑世界;天上是灵山佛界,地下是阿鼻地狱。

西牛贺洲:奥林匹斯山上的奥林匹亚神族、日不落圣山的天使神族;天上有天使神族建造的天堂,地下有冥界,俗称西方神界。

北俱芦洲:凡世间,苦寒之地,天地灵气被地底冲出的阴幽魔气污染,最为污秽不堪,妖魔的乐园,名副其实的妖魔界,末日山脉的妖魔大帝国;天上有妖魔天界,地下九幽界。

[编辑本段]

概况

[亦名四洲形量出长阿含经] 一东弗于逮梵弗于逮。亦云弗婆提。华言胜身。以其身胜南洲故也。又翻为初。谓日初从此出也。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人寿二百五十岁。(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由旬。亦云逾缮那。华言限量。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肘以一尺八寸为一肘。)二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阎浮是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厢。从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多长三肘半。于中有长四肘者。人寿百岁。中天者多。三西瞿耶尼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为彼多牛。以牛为货。故名牛货。在须弥山西。其土形如满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满月。人身长十六肘。人寿五百岁。四北郁单越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天。

[编辑本段]

佛教四大部洲

佛教四大部洲是梵文的意译,略称“四洲”。佛教认为须弥山(印度佛教的神山)四方咸海之中有四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吴承恩将“四大部洲”安排为玉皇大帝管辖下的世界,将佛祖如来封做西牛贺洲的总管,唐僧取经就向那里去取。唐僧取经的出发地,是与西天相对应的东土,即南赡部洲的大唐帝国。南赡部洲再往东,就是东胜神洲。吴承恩设想东胜神洲内有一“傲来国”,国中的花果山即是孙悟空的诞生地;而此山又是道教神仙系统的“十洲三岛”的龙脉之地。

参考资料:佛学辞典

须弥

目录[隐藏]

词语解释

详细分析

[编辑本段]

词语解释

据佛教解释,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大山,叫须弥山。须弥的意思是“妙高”、“妙光”、“善积”等,因此须弥山有时又译为“妙高山”等。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有善见城,为帝释天所居之处。其周围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释天在山顶统领须弥山周围的四方诸天,合起来共为三十三天,帝释天即为三十三天主。无边无际的空间世界。

[编辑本段]

详细分析

按佛教教义所说,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既无开始,也无终结,是一个不断运行着的循环过程。在空间上则是浩翰无垠,无边无际。佛教对于世界的划分,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就是佛教常说的“三千大千世界”,而这三千大千世界仅仅是一个佛所教化的国土,按佛教

说,宇宙间有无数个佛,每一个佛都有这样一片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则宇宙实在是广袤,无量无边。而这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又是无始无终地,不断地处于此成、住、坏、空四大劫的运动过程中。

须弥山下四周有大海环绕,依次有七重海,七重山。七重山外是大咸海,海外有铁围山。咸海四周分布着四大洲,依次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此四大洲又称四天下,其间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昼夜不停地转动,照亮此四天下。

如此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四洲,再加上日月,就构成了一个世界。此外,佛教还有“大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之说。即合一千个这样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一个世界,就称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即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就称为大千世界。因为一大千世界包含了大、中、小三种千世界,所以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此构成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陀教化的国土。

善恶

百科名片

善恶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目录[隐藏]

1.《佛学大词典》概念

记载

种类

2.《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内容

释意

3.《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解释

[编辑本段]

1.《佛学大词典》概念

【善恶】《佛学大词典》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编辑本段]

记载

净影寺慧远于大乘义章卷十二中,就人、天、二乘、菩萨、佛等五乘,以阐释善恶之名。即:(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即以五乘所修之善法为善;

能招感三途果报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等,称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指无相空性。佛、菩萨及二乘所修之善法为善;人、天所修之善法是为有相行,故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为己之自体,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义,五乘所缘修之一切善行皆为恶。

[编辑本段]

种类

天台宗所立之善恶有六种,即:(一)人、天之善。指五戒、十善等之事善。但因于人、天之果报尽时,仍将堕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之中,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人能远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苦,故为善;但二乘人虽能自度,而不能度他,故亦为恶。(三)小乘菩萨之善。小乘菩萨慈悲兼济,故为善;但因于自身之中,未断任何烦恼,故亦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故为善;但因未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别教菩萨能见中道之理,故为善;但因所见之中道为隔历之中道(隔离而不融通之中道),而非圆教之圆融中道,故其所行带有方便,不合于理,是亦为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教菩萨所见之圆妙之理,本为至极之善,但由…顺、背?及…达、着?等二义而言,则亦为恶。…顺、背?,谓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则为恶;…达、着?,谓达此圆理为善,而于圆理生起执着,则为恶。其中之第二义,系以达、着二者判别善恶,为天台宗独特之说。[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乘义章卷七、法界次第初门卷上、摩诃止观卷二之三](参阅…善?4873、…恶?4944)[编辑本段]

2.《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内容

【四恶】《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恶趣之略。

【善恶】《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编辑本段]

释意

经下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恶以乖理为义。?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若夫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不为顺益,故非是善,无记性也。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不为违损,故非是恶,亦无记性也。论五曰:…能为此世它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违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轮物存于意中,是违于无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轮之相,是顺于理之无相行也。因之顺理为善,违理为恶。若依此义则上从佛菩萨下极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总为有相行,名之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法

界之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为善。若依此义则凡夫二乘无论,即上至三乘,总其缘修之善行,齐为恶也。见大乘义章十二。天台立六种,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报尽,则还堕于三途,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故大论谓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生死涅盘俱为恶也。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断一毫之烦恼(小乘菩萨三大劫中不断惑最后一坐成觉),如贮于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是善也,然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故涅盘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一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二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圆之着尚为恶,况复其余?止观二之三曰:…唯圆法名为善,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非道。通达佛道,若于佛道生着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同辅行曰:…唯圆为善,复有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次以着为恶,以达为善。?又曰:…以着为恶,以达为善,圆着尚恶,况复余耶??以上诸说中净影第一顺益之义同于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三体顺相兼,同于璎珞经之说。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璎珞经之说同。其第二义以达着断善恶之性,为天台独特之发挥。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于是释然也。

[编辑本段]

3.《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解释

【善恶】《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合于理的叫做善;乖于理的叫做恶。

断见

梵语uccheda-dr!s!t!i,巴利语uccheda-dit!t!hi。又称断灭论。二见之一。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盖诸法之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亦非断,执断见者则唯执于一边,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主张此等断见者,如富兰那迦叶即谓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之报,被称为断见外道,属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虚无主义者,亦属断见之一例。所谓断常二见,系概括而言外道之种种偏见。据大毗婆沙论卷二○○所载,诸恶见趣虽有多种,皆不出有见、无有见二见之中;有见即指常见,无有见即指断见。以此二见皆为边见,故释尊主张离常、离断,而取中道。又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六载,断见有二种,一谓无后世受罪福苦乐之果报,一谓一切法皆空,即堕于空见者。对于此等边见,经论中多主张以空观对治之,如成实论卷十边见品谓正修习空,则无我见,以灭我见,遂断二边。[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卷七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七、卷五十八、佛性论卷一破外道品、成唯识论卷六](参阅…六十二见?1241、…断灭论?6565)

三十三天

目录[隐藏]

佛家三十三天

道家三十三天

佛家三十三天

1. 发音

2. 梵名

3. 释义

4. 出处

5. 示例

6. 详解

7. 另解

道家三十三天

1. 详解

[编辑本段]

佛家三十三天

发音

sān shí sān tiān

梵名

tra^yastrim!s/at-deva 。

释义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为八万由旬,山顶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中央之宫殿(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城外周围有四苑,是诸天众游乐之处。城之东北有圆生树,花开妙香薰远,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诸天众群聚于此,评论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为三十三天城。据正法念经卷二十五载,佛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登入此天,佛乃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三十三天及焰摩天之信仰,早于印度吠陀时代即已盛行。

出处

《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示例

~,离恨天最高。(元·石子章《竹坞听琴》)

详解

三十三天为佛教用语,即六欲天之一,谓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