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探究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探究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探究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探究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探究

201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新一

轮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增加选择性,其表现方式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由“3+文综/理综”改为“3+3”模式:语文、数学、外语3科必考科目(不区分文科卷和理科卷)外加“6选3”选考科目。在选考制度设计中,学生被赋予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与学生自主选科相对应,试点地区的高中开始全面推进“走班制”教

学和特色化办学,省级教育考试院采用了“等级赋分”制来实现不同选考科目的等值

并设计了新的投档方式,众多大学提出了选考要求并开始推进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

这些措施为学生自主选科作好了保障和配套服务。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大国均加大对STEM教育以及

学生STEM素养的重视。虽然我国高考改革方案中的学生选择权受到了充分强调,但

自主选科全面取代文理分科将对未来高中学生的STEM素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问

题尚未有清晰的答案,值得认真讨论。取消文理分科后,数学考试不再区分文理科试卷,高考数学无法体现出文理科的差异,客观上带来中学数学教学的弱化从而可能导

致学生STEM素养的下滑。自主确定选考科目是会对学生STEM素养起到矫正作用还

是进一步加剧理工科的弱化,则有待深入观察和证据搜集。

自主选科的内在假定是: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特长以及学科的内在价值自主选择适合自

己的学科。但事实上,这一自主选择过程受到一定约束从而可能存在长远价值上的非

理性。例如,过于畏惧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带来的选考避难就易;等级赋分制下在

选考决策上的“田忌赛马”策略,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部分文科学科等。那么,高中

选考理科科目模式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否符合国家与个体的长远利益,应当如何解释和应对?这些讨论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科科目的组织,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应对生源结构变化、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理科素养对国家和个体的经济影响

STEM专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近年来,STEM教育及专业建设成为全球学者关心的热点议题。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 STEM教育是社会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STEM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在人力资本积累上具有更高的正外部性,对于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比其他专

业毕业生更为显著的作用。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表明,STEM专业的工作者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

美国等西方国家近些年正在经历STEM困境,其主要表现为STEM人才的短缺,这种

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组织“商业圆桌会

议”主席约翰·恩格勒和美国知名国防器材制造商“雷神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威廉·斯旺森都曾提到,美国的失业率虽然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但是仍旧有很多岗位是空缺的,而这些岗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STEM专业的教育背景。目前,美国科学与

工程领域学生和从业人才的减少使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受到威胁。有观点认为:中国

近年来在高科技方面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也是因为STEM专业领域人才比例相比美国

更高,STEM教育基础扎实。

STEM学习能够显著提升个体教育收益

对学生个体而言,高中阶段接受更多、更高难度的STEM课程对个体的未来教育收益

提升影响巨大。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进入优秀大学的概率,拓展未来大学专业选择范围、提升大学中的学业成绩以及未来获取更高的就业收入。中学阶段的高强度理科学习,成为架起学生进入优秀大学与优秀专业、甚至未来优质工作的桥梁。研究发现,

中学理科学生在大学学习文科也能有更高的成绩。STEM专业的毕业生,在不从事本职工作时也比非STEM毕业生获取更高的工资。

学生在STEM专业上的参与度成为评判一个国家STEM能力的标准之一。纵然STEM

教育具有提升个体教育收益的重大作用,但来自美国的证据表明:由于STEM学科的

难度大、要求高,美国中学生的STEM能力和参与度近年来都在下降。美国国家教育

进展评估(NAEP)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及科学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中学阶段科学学科的低参与率已经成了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物理学科。

鉴于STEM教育对于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以自主选考取代

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下,中学生在理科科目方面的选考特点将影响学生的STEM参与率、STEM素养,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高中学生选考科目的"理科萎缩"现象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自主选科产生的重要现象是“理科萎缩”。理科萎缩的重要标志

是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相比文理分科时代有明显下滑。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

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考生中,选择任意一个

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化学

学科,选择比例仅有50%。理科科目遭遇萎缩成为不争的事实。上海情况与之类似。作为理科选考科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理学科,其选考比例远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各

方预期,成为“理科萎缩”中最为突出也最受关注的事实特征。

选考物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窘境

在所有选考科目中,物理学科被认为最能有效传递关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信号,因而备

受高校青睐。根据各高校在浙江的选考要求统计,选考物理的学生可以报考多达91%

的高校专业,而上海高校针对上海学生的专业选考要求中,选考物理的学生可以报考

多达98%的专业,高于位列第二的化学学科10个百分点以上,遥遥领先于历史、政

治等文科选考科目。甚至众多名校的大学文科类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

学校的部分文科类专业)也纷纷提出了选考物理的要求。基于选考物理的考生拥有更

广的专业选择面,政策设计者、高校、中学纷纷得出预测认为——考生对物理科目的

需求远超对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需求,物理科目教师可能供不应求。

然而,现实中选考物理人数明显不及预期。浙江的选考数据显示,2017届高中生选考物理的比例仅占41%,低于化学10个百分点以上,且低于地理学科,仅位居第三位;女生选择物理的人数仅占26%,仅高于技术学科,位居7门学科中的倒数第二位。中国人民大学最近一项针对上海和浙江不同层次的6所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选考物理的人数和传统理科生的比例均有较大下降,而2015级学生选择物理的比例较2014级又有明显下降。物理选考人数的偏低带来了大量物理教师的闲置,在我们对浙江的调研中,发现每所调研学校都存在着物理教师“转岗”为“通用技术”教师的现象。

“理科萎缩”的前车之鉴与组群特征

学生自主选科所带来的“理科萎缩”并非此次高考改革所独有,在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中已经出现并带来了很大影响。江苏省2008年推出了“分数+等级”的高考改革方案,该方案规定考生先从“历史、物理”中2选1,再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

和技术”中5选4,即在7门科目中选择5门作为必考科目参加考试,按排名取得等

级分,之后参加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统一高考取得总分。该高考方案的“等级赋分制”客观上带来了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的区分度弱化,而“分组选择制”又加剧了学生

放弃理科学科的趋势。调查显示:在当年考试中,因难度问题放弃物理选择历史,放

弃化学而选择地理或生物的考试策略非常流行。这一选择策略直接导致江苏整体文理

比例失调,文科学生大幅增多,理科生源素质下降明显。

“理科萎缩”现象在不同生源群体中有所差别,最为明显的是城乡差别。浙江的考生

调查显示:除了中低成绩段、女生选择物理的概率更低之外,农村学生选择物理的比

例明显低于城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信息获取能力等因素的差别,城市学生比农村

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要选考的科目,敢于承担风险选择较难且收益率较大的理科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调查组2017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对学生文理分科的调查显示:贫困县高中的理科学生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县,普通中学理科学生比

例低于重点中学,农村学生理科生比例低于城镇生源。而农村学生退出教育收益率较

高的理科科目的竞技,很可能会加大未来城乡学生的收入差距,加剧马太效应。

“理科萎缩”还可能通过向上传导而带来逆向选择,从而获得传递与进一步蔓延。从

理论上推演,由于选考科目中物理学科的难度最大、区分度最高,当成绩最下等的学

生由于畏难情绪退出物理学科的选择之后,在其之上的次下等成绩的学生便成了物理

选考中的末尾学生,只能拿到最低的等级分。这些学生存在着退出物理学科而与成绩

最下等学生选考同一科目获得更高的等级分的激励。这一过程持续传导,最终也会对

成绩较高的考生形成退出物理学科的激励。这一典型的“逆向选择”过程,将通过传

递效应,导致高中学生物理素养的整体缺失。

“理科萎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影响

基于以上江苏改革的历史,城乡考生选考情形差异以及逆向选择问题的分析,我们不

难对高考改革方案在中西部省份全面铺开后的场景作出如下理论推演:选择物理和传

统理科组合的学生比例将会降低;农村学生、贫困学生选考理科,特别是物理的热情

明显下降;高分考生选考物理学科的热情逐步降低;“理科萎缩”现象可能会在全国

范围内蔓延。

“理科萎缩”直接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已有部分知名高校表示出对于“理科萎缩”现象,特别是物理学科选择偏少的强烈担忧。新的高考方案中,学生符

合一门选考科目即可报考相应专业,高校各专业实际上无法对学生的中学学习科目作

出限制。但是,高校对于招收学生的知识结构事实上存在着明确要求,在“理科萎缩”的条件下,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会带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难题(如高校不少学科同时需

要学生具备物理和化学的优秀素质,但是却面临着学生选考科目并非这两科的窘境)。在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2016年对江浙沪若干重点高校的调研中,不少理工类高校或学科甚至表示:需要对大一学生进行系统的补课,才能让学生满足培养要求。

中学生选考决策的非理性根源探寻

新高考改革下的“理科萎缩”问题突出,中学生的理科素养存在全面降低的风险,并

带来拉大城乡学生学习差距、加大中学与大学衔接难度等直观影响。从长远来看,中

学阶段的“理科萎缩”将会导致理科人才流失和科技水平下降,减少个体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已经得

到了印证。那么,对于选考理科这一对国家和个体都有利的选择,为什么学生却不愿

意作出相应的决策?中学生作出选考决策的过程和机制应当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脑科学视角下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

教育经济学中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将人接受教育视为主动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人

会理性地比较成本与收益,选择能够最大化其终身教育收益的教育选项。显然,物理

学科能够获得更宽的专业选择面和更多的教育收益,理应成为中学生的热门选择,然

而这与上海、浙江的实际选考情况不符,说明人力资本理论的逻辑无法很好地解释这

一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该理论的理性假设出了问题。

现今脑科学的研究清晰地表明: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人脑中的某些特定结构以及不

同的发育状况会导致人的非理性偏好。基于大脑功能分区和发育过程的研究表明:大

脑中的“前额叶皮层”负责计划、自控等高级认知功能,相比大脑的其他部分,这部

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大脑发育的过程是围绕着神经联结的建立与“修剪”展开的,随着经验和时间的积累,神经联结会不断增加,同时也会“修剪”使用频率

低的联结,最终形成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脑回路。历时性的神经成像研究表明,大脑

发育成熟的过程需要人在20多岁时才能完成。青少年没有成人目光长远,这与大脑中边缘系统部分有关,这部分产生即时回报的愉悦感,而未成年人更容易受这部分脑结

构的影响,因而缺乏长远眼光。随着大脑中负责长远规划的部分逐渐成熟,“边缘系统”部分的影响会受到抑制,但不会消失,这也就是为什么成人比青少年有远见,但

依然会作一些很短视的决定的原因。

“双系统”理论作为学生选科的内在机制

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行为经济学家在个体行为决策方面提出了“系统1”和“系

统2”的“双系统”理论,用于解释人的行为机制。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两个

部分,即“系统1”和“系统2”,二者分别负责感知当前和未来的付出与回报。在决策时,两个系统通过运转,分别报告对于该决策的当前和未来收益的思考结果,并由

大脑中负责决策的部分进行比较取最优解。因为当前的情况清晰易测,而未来的情况

是模糊且有风险的,因此,大脑会对“系统2”汇报的收益进行“贴现”,降低未来

收益的价值。这导致人们更容易受系统1的影响,在作出选择时更看中眼下的收益,

而较少考虑该决定对未来利益的影响。青少年因为大脑尚不成熟,因而更容易受“系

统1”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进行了许多实地实验以验证“双系统”理论。埃里克·贝廷格和罗伯特·斯

洛宁在5~16岁的孩子中开展一项实验,让他们在立即领取10美元和2个月后领取

25美元中进行选择,43%的学生选择前者,而让他们在2个月后领取10美元和4个

月后领取25美元选择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后者,这说明学生过于重视当前收益,对未来的更大利益视而不见,而当前的收益消失时,学生的选择才会相对理性一些。朱

迪丝·哈拉齐维茨的实验表明,尽管学科学和数学类专业可以在毕业后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美国学生因为课程难度等原因,还是不愿意选择这两个专业。这些实验均说明,

在考虑未来教育收益与当下利益时,双系统理论可以解释青少年的教育选择。

“双系统”视角下的学生选考决策过程

“双系统”理论对分析目前的新高考“理科萎缩”,特别是物理选考人数偏少的现象

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上海和浙江的高一学生选择3个选考科目时,考生大脑中的“系统1”会按照现有的学科成绩、兴趣和信心进行选择,并将预测的收益向决策中

枢进行汇报:如更高的分数、相对轻松的学习过程、较小的压力;系统2则按照不同

科目的专业选择面和未来的教育回报向决策中枢汇报。但由于现有的学科成绩、兴趣

与信心对大脑而言清晰可感,而专业选择是三年后报考志愿面临的问题,未来的教育

回报在时间上更加久远而难以测量,加之高中学生的大脑发育并不成熟,因此大脑为“系统2”所汇报的收益进行了很高的“贴现”,最终,“系统1”影响了决策,学生作出了不选物理的非最优选择。

在行为经济学的视角下,默认学生能以一生总福利最大化的长远眼光来作决定是不现

实的,受制于大脑中的边缘系统不成熟的发育状况,高中生往往是不理性的,是目光

短浅而忽略长远利益的。基于此,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不应放任学生自由选科,

而应该进行相对温和的指导和干预,确保学生的选择符合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

进行理科选考有效干预的可能途径

对学生选考理科给予主动干预而促进学生STEM的提升,符合国家与个体利益。但是,究竟采用何种干预措施才能更加有效,我们不能仅限于经验判断,而应当基于严谨的

实验研究才能最为准确地作出因果推断。“随机对照实验”被称作因果推断的“黄金

法则”。当前社会科学中迅速兴起的“随机实地实验”是通过在真实环境中进行随机

对照实验,以准确判断何种政策干预有效并将这种干预的效果和机制呈现出来,为政

策制订者提供依据最终形成合理引导的政策。那么,对于理科选考科目干预的研究重

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这类研究有赖于一线的中学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献身其中,讨论每种干预措施与提升理科科目选考概率的因果关系。本节提出中学可以主导

的若干干预路径,以待实地实验进行验证。

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干预

对学生价值观念进行干预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对学生行为干预中作用最为明显的方案。

西方的“期望价值理论”为这种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该理论认为,个体完成各种任

务的动机是由其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以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

个体自认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完成这一任

务的动机也就越强。来自西方的证据表明,期望和价值的确是影响学生教育选择的最

重要因素。

在具体的验证实验设计时,我们以物理学科为例,提出若干种可尝试对实验组进行的

干预。一是中学以宣传手册的形式印发STEM相关学科和专业的简介,说明STEM专

业的前景和相关职业的薪酬,并强调物理学科在STEM专业中的重要性。二是由教师

说明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曲线,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度过了初始的学习难关后,理工

科的学习难度曲线会逐步平缓。三是借助知名高校的招生政策,进行反复宣传。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明确表示将把物理作为浙江“三位一

体”招生的重点考察科目;中国科技大学的“三位一体”招生则只考察学生的物理和

数学成绩。通过这些干预,找到最合适的价值干预路径。

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进行干预

来自研究的证据指出,关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收益,中学生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他

们有时不能衡量出学科的未来收益,对自己的能力也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作出与自身能力和愿望不匹配的专业选择。高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

自己的能力和志向,并给予其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可以采取的干预方式是开展职业能

力倾向测试。来自韩国的调查数据表明,参与过职业测试和培训的高中生在学术上的

表现更为出色。

以物理学科为例,中学可对高一最初选科时未选定物理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职业能力倾

向测试,对其中适合于物理相关职业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说明,向其展现未来的职业图景,并明确指导他们选择物理学科。

对学生“同伴效应”进行干预

有学者指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选择不仅取决于学生本身,还与家长及周围的同伴

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学生间的“同伴效应”是学校可以进行干预的重要抓手。以物

理学科为例,可以尝试在行政班中,将物理成绩好与物理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座位配对;根据物理成绩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些手段来探讨同伴中的示

范效应是否会有助于提升学生选考物理的积极性。

2017年,新高考改革下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参加高考,未来几年,高考改革方案将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政策将进入平稳期。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再进行诸如取消文理

分科这样的结构性高考变革的政策窗口已经关闭。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种新现象与

新问题要求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必须保持足够的敏锐度与洞察力。在扩大学生选择自

主权的同时,“理科萎缩”特别是物理选考比例下滑所可能带来的危害尤其需要被重视。对于一线工作者和研究者而言,要格外注重通过严谨的研究来评估与探索提升理

科科目选考率的有效方法,不断迭代形成经验,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

为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作出最优的选择。

新高考物理浅谈

新高考物理浅谈 青海油田第一中学赖金明

新高考物理浅谈 青海油田第一中学赖金明 一、新高考模式发生变化 二、新高考物理动态 三、弃物理已成趋势 四、新高考物理的重要性 五、新高考物理复习思考 一、新高考模式发生变化 青海省,第二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之一,主要特点和变化如下: 启动时间:2018年执行时间:2021年 内容要点: 实行“3+3”的考试模式, 选考科目“6选3”;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从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总体改革方向大体一致,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要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考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多地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办法。 1、文理不分科 在高考新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高考科目“3 + 3”也成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2、多地实行“3 + 3”模式 “3 + 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青海省将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 科作为考试科目。值得注意的是,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 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在分值设置上,绝大多数省份明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 生自选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 与高考科目变化相对应的一项措施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比如,北京将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起,年级开始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合 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 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是新一轮 高考改革的重点方向。 3、外语一年两考 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19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考试成绩计入,该项政策下,让考生拥有多次机会。上海明确要 建设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 考试积累经验。 4、构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既看分,又看人 新一轮改革方向的亮点之一,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 评价机制,两依据为:高考成绩(选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学考),“一参考”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考试覆盖全部14个学科,其中9科省级统一组织考试、其余考试科目可以6选3、7 选3等。为了淡化分数,成绩分为21个等级。从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实施“既看分,又看人”的综合评价录取,是未来高校招录的大势所趋。 5、逐步合并本科录取批次,探索“专业学校”志愿填报 改革考生录取机制,逐步合并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弱化社会和考生简单用录取批 次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探索“专业(类) 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引导从 学生兴趣和特长出发,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不再单纯跟着学校“档次”走,成为 此次多地改革方案的重点。 除了第二、三批次的合并外,一些省市还提出了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增加 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机会。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对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有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这真是万分危急的时刻!学生的朗读也正进入状态,教师却突然叫学生停下,提出一个问题:“着”有四种读音,你们知道吗?……一下子课堂教学就变得索然无味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确实还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

缺乏情趣,效率不高。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处于这个层次上。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老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个层次的典范。 仔细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之所以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除了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与一般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

新高考选考科目的选科建议

新高考选考科目的选科建议 每一位高中学生和家长,都在纠结6选3的事情,毕竟新高考改革后,选科会对后续的高考分数、志愿选择都会有很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等级性考试中拿到更高的分数,又能保证今后在填志愿的时候有足够的选择范围,最好这三门还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这绝对是件不容易的事。 关于新高考6选3选科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一些原则,供大家参考: 6选3选科原则 一、考虑自身成绩是第一位的。这决定了后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最基准的原则! 二、最好文理兼备。不建议全文或全理,如果实在不喜欢物化,至少选一门生物。数据证明,全文理的选择人数也不是最多的。 三、物理科目报考范围广,但不建议单纯出于“报考范围广”的目的选择物理。毕竟即使不选物理,也有足够的可选范围。 四、如果想考顶尖名校,最好还是选个物理吧。 五、政史地在报考范围上没太大区别,选一到二门自己喜欢的。之前新高考改革先行试验区的数据显示,政治是选择人数最少的。 对高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高一阶段在家长多多关注选科的信息时,同学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好每一科的必修内容,以确保之后顺利通过合格性考试,并通过学习感受各科在高中的学习特点,各科的压力情况,通过排名进行综合比较,从而找到自己的优势学科。 “按照新高考的科目组合,湖南6选3,有20种组合。最终目标是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打破原有的单一分数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个性、兴趣、综合素质培养。”“因此,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了,但也要学会选择。” 高校专业在录取时,对科目的要求不同,3个科目组合会满足绝大多数学校、专业的科目要求。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选择,在选择学科时,为扩大今后的专业选择面,一是文理搭配,二是若所有理科科目实力差不多,可首选物理,文科科目实力差不多,可首选历史。“统计发现,在新高考中,考生不管怎么选,就是任意组合,都可以覆盖66%的专业。这比以前选文科理科,报考高校志愿,选择空间大大增加。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还有34%的专业没办法报考的。因此,选择学科组合还是要谨慎。”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孩子的兴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依然有许多的困惑,并正承受着不知怎么选和不得不选的双重压力。 1

2020新高考选择对应专业及大学

2020新高考选择对应专业及大学 随着全国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相继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20新高考选择对应专业及大学,希望你喜欢。 3+1+2高考选科推荐专业组合 3+1+2高考模式共有12种组合,比起“3+3”模式的20种组合少了一些选择负担,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减少了压力。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 “1”,指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 “2”,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科目中任选2门。 一、选报历史学科组合: ①历史+政治+地理: 艺术专业、传媒专业。一些致力于考取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考生几乎选择的都是这个传统的文科综合。 ②历史+政治+生物:

日语、体育、医学类普通生。生物成绩在3门理科当中更为优秀。在专业选报比率上75.3%,除去生物系以及生物工程类的专业对生物有明确限制要求以外,其他大部分专业很少对生物科目有较高要求。 ③历史+化学+地理: 可报专业比例为88.6%,对物理不感兴趣或物理成绩很差,而文科特别优秀的学生是最佳选择。 ④历史+地理+生物: 日语、体育、医学类普通生。可报专业比例为77.8%。地理生物学习起来相对简单,特别适合体育专业学生。但竞争力很大。 二、选报物理学科组合: ①物理+化学+政治: 可报专业98.9%,实际上一些顶尖大学专业可报率达100%。由于大学之后参加考研的必要科目之一就是政治。如果高中阶段参考科目未选择政治的话,大约会存在1-2年的知识断档期,直接对今后的考研之路影响颇多。这类学生属于学霸级别的。 ②物理+政治+地理: 可报专业99%。这个科目组合更像是理科成绩不错的文科生,为了不浪费物理的高分以及填报志愿时的选择范围,而做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d14982949.html,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作者:何亚平叶世群祝倩倩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年第09期 摘要: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对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 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華盛顿协议》是针对本科层次的培养,针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培养,可以参照国际工程联盟制定的《悉尼协议》。2016年12月,由中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牵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全国135所高职院校成立“《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运用成果倒推思维”开展教学改革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毕业生。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曾推动该校多个专业参与《华盛顿协议》认证。他认为“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与传统的“内容驱动、重视投入”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区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工程教育认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学生作为学校或专业的首要服务对象,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 教学设计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师资与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效果的评价。 二是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完整地说明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各方的需求决定学校的定位;学校定位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这是一个由上向下设计,由下向上支撑的过程。

新高考下的高中生涯规划

2014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学其所爱,考其所长未来高考将实施“ 3+3”模式,除了语数外之外,考生自主选择三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加入总成绩中。新高考的改革,将进一步推动高中生选其所爱,考其所长。 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社会及职业选择连接起来,更多地认识和探索自身、关注并了解社会,不断思考和明晰自身发展的道路,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指向。同时,对未来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有更清晰的目标, 从而逐步发展为一个既能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又能胜任未来生涯发展的完整个体。 为啥这么说?高中生涯规划的心理学依据 我国的高中生一般是15至18岁,心理学研究表明15一18岁年龄段的高中生,正处于成人前期。 知情意行: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显著发展,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意志过程的理智性明显提高,个性倾向比较明显,自我意识发展较快,自制力和独创性较强。 世界观:他们的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已经开始确实地考虑自己的前途,对未来和职业充满憧憬,有相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高中生对社会中某种职业的能力要求和具体工作内容并不了解,对于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也不是很明确。对未来的设想有时不切实际、主观片面,也容易受到各种误识和偏见的影响。 因此,需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给予必要的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选择专业、职业等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那么,如何做呢?五个“相统一”原则指导和帮助高中生做职业规划,就是要帮助学生在不断认识自我的性格特质、能力倾向的基础上,协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教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五个“相统一”。 1、“我想”和“我能” 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要求有了初步了解,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再单纯地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会考虑到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 这就需要职业辅导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的理想。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测试,并参照家长、老师、朋友对本人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2、“小我”和“大我” 目前,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新高考政策要求高中生独立进行科目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受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考虑最多的往往是薪酬、升职等,所以倾向选择一些热门职业。但很快,还没毕业呢,热门就变冷门,导致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尽管我们不能回避工资待遇等物质利益问题,但仅从物质利益角度出发而做出的职业选择,就会束缚一生的职业发展。所以,认清自我的职业倾向同加强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样重要。

新高考选考科目直接影响专业填报

新高考选考科目直接影响专业填报 志愿填报不当,再高的考分也是枉然,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此前十几年的刻苦努力都付之东流。 特别提醒广大面临高考改革的同学和家长:这是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时代,除了埋头苦读争取高分之外,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做好“+3”,提前做好“专业选择”更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关键所在!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自秋节新高一开始实施新高考政策,因各省市具体政策还没有出台,所以本文整理了上海相关学校专业要求科目的信息,希望给各位家长和同学提供借鉴,尽快选择科目。 因为这次上海政策改革,各个高校的不同专业录取要求也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具体如下: 01 情况一:高校报考没有提出任何选考科目要求,考生任意加选科目组合都可以报考。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的某些专业无要求,如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不限制选考科目,但复旦其他很多专业提出了加选科目要求;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大学所有专业都没有加选科目限制,本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校包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

桥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兴伟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等14所高校。 02 情况二:次宽松,学校提出3门科目要求,学生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门就可以报考。 如复旦大学历史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那么考生的加3学科中包含历史、政治、地理中任意一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03 情况三:学校提出2门科目要求,学生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门就可以报考。 如复旦大学经济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那么考生的加3学科中包含物理、化学中任意一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04 情况四:学校提出1门科目要求,这种情况最为严苛。 考生如若想要报考该校该专业,则三门加选科目中,必须有这门学科,如复旦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物理,那么要求考生的加3学科中必须包含物理才能符合报考条件。 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加三学科的具体要求如下(以沪上985、211高校为例) 经管方向

新高考物理浅谈

新高考物理浅谈 油田第一中学赖金明

新高考物理浅谈 油田第一中学赖金明 一、新高考模式发生变化 二、新高考物理动态 三、弃物理已成趋势 四、新高考物理的重要性 五、新高考物理复习思考 一、新高考模式发生变化 省,第二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之一,主要特点和变化如下: 启动时间:2018年执行时间:2021年 容要点: 实行“3+3”的考试模式, 选考科目“6选3”;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从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总体改革方向大体一致,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要改革高考科目 设置、考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多地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 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办法。 1、文理不分科 在高考新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高考科目“3 + 3”也成众多省 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2、多地实行“3 + 3”模式 “3 + 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 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省将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 考试科目。值得注意的是,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 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在分值设置上,绝大多数省份明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 生自选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

与高考科目变化相对应的一项措施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比如,将从2017年启动高考 综合改革,从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起,年级开始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合格性 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是新一轮高考 改革的重点方向。 3、外语一年两考 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19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考试成绩计入,该项政策下,让考生拥有多次机会。明确要建设 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 积累经验。 4、构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既看分,又看人 新一轮改革方向的亮点之一,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 评价机制,两依据为:高考成绩(选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学考),“一参考”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考试覆盖全部14个学科,其中9科省级统一组织考试、其余考试科目可以6选3、7 选3等。为了淡化分数,成绩分为21个等级。从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实施“既看分,又看人”的综合评价录取,是未来高校招录的大势所趋。 5、逐步合并本科录取批次,探索“专业学校”志愿填报 改革考生录取机制,逐步合并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弱化社会和考生简单用录取批 次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探索“专业(类) 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引导从 学生兴趣和特长出发,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不再单纯跟着学校“档次”走,成为 此次多地改革方案的重点。 除了第二、三批次的合并外,一些省市还提出了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增加 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机会。 二、新高考物理动态 2018的全国卷理综物理的考试大纲与2017年考试大纲相比较,从考试目标到考试围上看没有任何的改动和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这也是在全国卷经历了两年的调 整后对稳定要求的回归。所以在试题的结构上基本保持现有格局不变,即8个选择题、2个实验题(其中1个力学实验、1个电学实验)、计算题2个、选考题二选一。在备 考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考试总纲中描述的对学生几个能力的考查:1、应用数学处理物 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的能力);2、分析综 合能力,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3、 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4、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 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能力 改革后的物理进一步细化了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 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题进行阐释,明确能力 考查的具体要求。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选修2-2、3-3、3-4和3-5。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容,将选修3-5的容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模块 的容和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8, 6(5), 349-353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0d14982949.html,/journal/ce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0d14982949.html,/10.12677/ces.2018.65056 Education Reform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Fang Zheng, Zhiling Zhu, Xinshuai Ma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Sep. 21st, 2018; accepted: Oct. 5th, 2018; published: Oct. 12th, 2018 Abstract With Habitat III holding and The New Urban Agenda publishing, new data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ch as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 and new requirement for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compilation, education reform for urban master planning curriculum is extremely urgent. This study proposes four fields, like content of courses, teacher troop,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tion, by integrating new urban development models, new da-ta and technology, and new ideas in the contents, depending on multiple types of teachers, using various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to realize multiple aims. These aim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oretical recognition and methodology applic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synthetic analysis, oral expression, PPT making and map drawing, and group cooperation. Thus, the students can cope well with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 Urban Master Planning, Education Reform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郑芳,朱志玲,满新帅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2日 摘要 随着2016年“人居三”的召开及《新城市议程》的提出,大数据、物联网等数据及技术革新,及国内城

(完整版)3+2+1新高考选科选考选学校策略

3+1+2模式或成新高考主流! 如何选科/选专业/选学校? 3+1+2模式或成新高考主流! 如何选科/选专业/选学校? 对高二高三生有何影响?速来看看~~ 2月26日,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了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这8个省市目前已有多所高中让学生进行了预选科。但值得高中生和家长注意的是:其中3省市很可能会采用“3+1+2”模式!那么,什么是“3+1+2“?它与传统的文理分科有何不同?能否从根本解决”选科难“”物理无人考“的难题呢? “3+2+1”模式 “3+3”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但也带来了等级赋分制所导致的学生避考物理的现象。 为了在增强选择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避免弃难就易、造成物理等科学素养的下降,有专家提出在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一门报考。同时,对物理、历史两门科目计120分,采用原始分计分。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 “1”,指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 “2”,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科目中任选2门。原来“6选3”选科的20种组合,锐减成为12种组合,物理、历史分道扬镳。对于高一的学生和家长来说,由20种选择变成12种选择,难度显著降低。 但是根据已经实行新高考改革省份的经验来看,12种组合全部开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在进行预选科的时候,避免成为小众选科组合而被迫重新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选科选专业 1.选科,有哪些重要参考指标 (1)能力:按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 (2)兴趣: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学科。

(完整版)关于新高考选科的建议

关于新高考选科的建议 一、新高考3+1+2如何选科 选科前必然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其实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了。因为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现在选科就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 选科并不是任意选择的,因为高校在录取不同的专业时,是有专业必选的科目要求的。选择科目要注意目标大学的目标专业类对高中所选科目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大概分为下面几种:有3 门科目要求、有2 门科目要求、有1 门科目要求、不限制选考科目。 物理、化学、地理三科的组合,将来大学里99.4%的专业都可以报考,但是如果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的组合,可以填报的专业只有52.9%。其他的学科组合可以填报的专业基本都在80%以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不选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的组合,在大学专业选择范围上都不会太受限。 二、“3+1+2”模式优点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2”是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科目中任选2门。 在“3+1+2”模式下的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一门报考,这等于给偏文、偏理的考生指出了更简便的选择之路。 提高了物理和历史两门学科的地位。物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大学选专业、科学思维的训练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历史在培养人文素养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选科重要的参考指标有哪些 1、能力:按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 2、兴趣: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学科。 3、专业倾向:按目标专业对学科的要求来选;或根据专业覆盖面积,选择路径较宽的学科。 4、学校实际:考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 四、3+1+2的最佳组合是什么 1、物理+化学+生物 这种选择方案是最标准、最传统、最纯净的“理科生”方案。此组合可以覆盖97.4%的专业,不能选择的2.6%专业基本为哲学类、历史类专业,对于敢于选择物理的勇士,这些专业本来也不在考虑范围内。 该种方案在“新高考”的政策,属于最有挑战性的一种选科,是纯理科思维,不想沾染一点文科的考生的必然选择。该种方案记背内容最少,理解内容最多。学科之间关联极大,互相印证,互相促进。缺点是学习难度同样很大。好在新高考体系下,这必然不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套方案。 2、物理+化学+地理 “地理学”又称文科中的理科,大学的地理学相关专业基本只招收理科生。以理科思维去学习地理,从理解掌握的角度,极有优势。 但同样的,地理学是文科三科中难度最大的一科。从已经公布的2018广东高考数据来看,全省平均分:历史60;政治54,而地理仅为48,比最高的历史低了足足十余分,可见其学习难度之大。但若从理科学习的角度来看,少记背,多理解,反而更加符合另一些学生群体的需求。 3、历史+化学+生物 喜欢理科,但是又没有勇气和信心选物理。对于这些假的理科型选手而言,化学学科难度小于物理,确实在学习上更容易一些,但是想在理科界摸爬滚打,单靠一门化学显然略显单薄,生物和化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大学专业上都有相通之处,如果不选择物理,在限选物理或历史的前提下,“历史+生物+化学”可谓最佳CP! 五、“3+1+2”选科建议及适合专业有哪些? 1、选报历史学科组合: ①历史+政治+地理: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学队伍建设。 一、教学模式改革 1.“以生为本”,注重融入岗位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力和竞争力,鼓励大胆创新,提高兴趣。课堂上,采用圆桌模式教学,让学生先预习,自己讲出知识点,教师补充。实训时,采用不同岗位不同训练方法,即轮岗训练,让学生认识岗位不同,技能不同,真正地融入进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岗位中,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前进,使其增强自信。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 2.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的教

育教学评价机制”。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评价学生 基本成绩的层面上,还要考虑态度、创新、自我锻炼的能力等因素。可 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验、实训课练习评定、自我评价的综合方法,同时还要引入合作企业对实习学生能力的评价鉴定。评价不是目的,评价越细,越能发现学生对岗位能力的掌握程度如何,对知识的认知深浅,从而随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职业资格的推广目前,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员工持证上岗。所以在岗位与学历教育课程对接的同时,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工作。学生在完成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计划所有课程学习和考试、毕业前的综合技能测评之后,通过组织参与社会化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按规定持证上岗。通过校企合作能让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知晓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上岗时所必须持有的资格要求,在教学上知识点与资格证考试的要点相符相承,让学生通过努力考取资格证,方便学生毕业后顺利上岗,为就业铺路。 4.共创实训基地突破传统的观念,与企业合作,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把课堂设到基地,企业负责经营,学校负责生产,从而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这样,企业愿意来,能够真心地为学校提供高级技能岗位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对于学校来说,基地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以企?I 的规范化生产经营方式去组织实训教学,学生就业时不存在过渡期的问题,一出校门就能熟悉岗位。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在原有的教学方

新高考选考物理可满足1070个专业选科要求,这意味着什么

新高考选考物理可满足1070个专业选科要求,这意味着什么 沿用长达20多年的上海高考“3+1”模式,即将成为历史。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日前公布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 根据上海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高中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学业考科目中选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3门学业考等级考成绩将折算、计入高考总分。因此,上海高校最新公布的选考科目要求,将适用于2017年参加上海高考的考生。统计表明,物理是高校提得最多的选考科目,占总专业数的37.9%。 从目前公布的1096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来看,学生选考物理可以满足1070个专业选科要求,覆盖率为97.63%;选考化学可以满足992个专业选科要求,覆盖率为90.51%;选考生命科学可以满足877个专业选科要求,覆盖率为80.02%;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的覆盖率分别为64.05%、63.5%、62.14%。 目前,上海37所本科高校2017年共设置专业(类)1096个。其中,提出3门科目要求的有281个(含9种不同组合),涉及专业(类)主要有理学、工学、医学等。3门科目要求中最多的组合是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有217个专业(类),再次是物理、化学、地理组合,有22个专业(类);提出2门科目要求的有85个,仅有物理、化学一种组合,没有其他科目组合要求,涉及专业(类)主要有医学、生物、化工、机械类等;提出1门科目要求的有75个,全部仅对物理提出要求,涉及专业(类)主要有工科、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类等;没有提出科目要求的有655个,涉及专业(类)主要有管理、法学、艺术等。 在所有专业(类)中,提出最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有415个,占专业(类)总数的37.9%;其次是化学,有337个,占30.7%;再次是生命科学,有222个,占20.3%;地理、历史、思想政治分别为47个、41个、26个。 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公布针对2017年高考的选考科目范围,毫无疑问,这来自高校的全新“指挥棒”,将对高中生今后学业考“6选3”的具体科目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从目前来看,在学业考6门科目中,物理科目似有“大行其道”之势。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名校对2017年上海高考的选考科目范围也表明,大多数专业都向选考物理的学生敞开怀抱。 在未来“6选3”高考新格局下,不选物理的学生,前途是否会受到很大限制?解读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范围,多所高校招办负责人一再强调,所谓的“物理大热”,背后暗含着很多考生对于高校专业以及高校选拔人才理念的误读。

新高考选科有20种组合 但这3种组合千万不要选

新高考选科有20种组合但这3种组合千万不要选 从浙江、上海试点新高考,到今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加入新高考行列,新高考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跟以往高考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文理,语数外之外,自由选择三门科目作为选考科目。多数省份将是六选三模式,据统计,在历史、政治、地理、化学、物理、生物中任选三门的组合有20种,那么学生该如何选择呢? 新高考选科因人而异,学生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只有依据自己的优势与兴趣,选出一个自己热爱,又利于发挥的组合,才能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哦。但是这里有几个组合不太推荐,仅供参考。 历史+政治+地理 不推荐理由:专业选择严重受限 传统的三门纯文科组合。这个组合的最大缺点就是专业选择严重受限! 6选3之后,许多学校的专业对于学生的选课有一定要求,有3门要求(三选一),2门要求(二选一)和1门要求(规定必考)三种,其中1门要求最为严格,因为规定的这门你必须学必须考,否则就不能进这个专业。下表是3门选考科目对专业选择范围的影响,一起来看看: 大家注意,在上海目前的高考要求里,选择纯文三门的可报专业比例竟然只有52.9%!也就是说只有一半专业可以报,是所有20种组合里最低的。 因为不少高校专业和学院的要求是必须要搭一门理科,所以一门理科都不搭的纯文科组合在专业上就受到很大限制。 物理+化学+历史 不推荐理由:竞争太激烈 物理+化学+历史是一种偏理科的选择,是很多学生愿意选的组合,但也是所有20种选择里难度最大的一种组合。 为什么这3门组合选的人最多?因为物理,化学有中考基础,初高中学习是一致贯通的;而历史比之政治更方便记忆和发挥。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高中这三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这次新课改的培训,让我有机会接受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既兴奋,同时又觉得面临很大的挑战。毕竟自己是广西第一批课改的老师,如果学习不好,直接影响到明年的教学质量,所以压力蛮大。然而在西安的四年大学生活,接触到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课改区的同学,据她们描述的高中课堂跟我们的高中课堂很不一样。同时在学校里平时训练的教学技能都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做的,实习的时候也是新课改后的教材,从这方面说自己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于是有这个计划接受新课改培训,我感到相当荣幸。 新课程标准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更需要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学习与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 一、由教纲和教材的被动实施转变为对新课程的主动设计 过去,由于中小学课程过分强调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参考、统一标准、统一考试,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现在,新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也要会“编书”,更要会设计科学性的探究活动和研究型的专题活动,课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力的智慧新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活情境。 二、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学习探究者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新过程。在未来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实现由权威到平等参与,由知识传递到促进、组织、引导的转变。 三、由重视单一学科知识的钻研转变为重视在单一学科基础上的多学科知识的了解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立,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猎取其他学科知识。然而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由主要关注书本内容转变为关注社会生活、科学开发、生产实践等方面的紧密结合 教师应当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新高考物理浅谈

新高考物理浅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新高考物理浅谈 青海油田第一中学赖金明 新高考物理浅谈 青海油田第一中学赖金明 一、新高考模式发生变化 二、新高考物理动态 三、弃物理已成趋势 四、新高考物理的重要性 五、新高考物理复习思考 一、新高考模式发生变化 青海省,第二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之一,主要特点和变化如下: 启动时间:2018年执行时间:2021年 内容要点: 实行“3+3”的考试模式, 选考科目“6选3”;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从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总体改革方向大体一致,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要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考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多地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办法。 1、文理不分科 在高考新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高考科目“3 + 3”也成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2、多地实行“3 + 3”模式 “3 + 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青海省将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值得注意的是,?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在分值设置上,绝大多数省份明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生自选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 与高考科目变化相对应的一项措施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比如,北京将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起,年级开始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