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朝鲜日本古钱币

朝鲜日本古钱币

朝鲜日本古钱币
朝鲜日本古钱币

外国·朝鲜

391

【乾元重宝】

朝鲜高丽王朝时穆宗王诵二年(998年,宋真宗咸平元年)始铸。形制仿唐乾元重宝,然唯见平钱,径约2.5厘米。面文“乾元重宝”隶书,直读,“乾”字亦按古体,写作鱼钩乾,背穿上下可见“东国”二字,意其国在中国之东。传有光背无文者,未见。另有铁钱,形体稍大于铜钱,为穆宗前成宗王治十五年(996年)所铸。此二品传世绝少,今极难一见。

392

【海东元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二年(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所铸平钱。面文“海东元宝”为仿宋真书,直读,质厚字大。“海东”则示其国在黄海之东。径约2.4

厘米,重5.1克,背漶漫,穿下似有字而碍难辨析。海东元宝存世绝罕,旧谱多所不载,今可见者唯开城出土之孤品而已。

393

【海东通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七年(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所铸平钱。钱号“海东”意其国在黄海之东。此钱仿宋制面文有篆、隶、真、行四体,篆书尤佳,多见为旋读,亦有真书直读钱,甚少。文字端庄,规格整齐。径约2.5厘米,重2.6~3.2克,均光背无文。海东通宝铸量较丰,除赏赐文武朝臣,亦作市场流通币用。故传世尚多,犹不难见。

394

【海东重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年)所铸平钱。其形制及文字特点,或造于通宝钱先;形体浑厚,文字质朴,近乾元重宝。面文真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5厘米,重4克。此钱流入我国不多,较为稀少。

395

【东国通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一1104年)铸。制同海东通宝,亦系仿宋钱制作,除小平外更铸折二钱;面文书体有篆、隶、真、行四种,多为对读,真书旋读者至罕。版式较多,大小有变。一般径2.3~2.5厘米,重2.4~3克,均光背无文。折二钱径3厘米,重约5.8克;开城出土,制作精良,然极罕。

396

【东国重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年)铸。面文真书,字体质朴,有直读、旋读二种,旋读者寡。边廓浑厚,光背无文。据文字笔画及外缘宽窄又分数种版式。一般径约2.5厘米,重2.8~3.6克。东国重宝在我国所见不多,颇难一得。

397

【三韩通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所铸平钱。形制与海东、东国钱类似,均属仿宋钱。面文“三韩通宝”有篆、隶、行三体,独不见规范楷书。“三”字有繁体异书者,罕见。面文皆直读,光背无文。径2.3~2.5厘米,重2.6~3.4克。三韩钱制作较粗,边廓欠整,文字一般不甚清晰。然目前国内尚不易见,较为希罕。互如繁体“式”字钱,存品仅一二而已。

398

【三韩重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年)所铸平钱。制同通宝,唯制作稍精。文字较清晰,“三韩重宝”楷书犹存隶韵,分直读,旋读二种,均光背无文。因文字大小、边廓宽窄又有数种版式,然钱体大小相仿,径在2.5厘米左右,尚为工整。

399

【朝鲜通宝】

高丽王朝将军李成桂于1393年废王自立,改国号“朝鲜”,并分两期铸造朝鲜通宝。前期为牵朝世宗李祹(音陶)五至七年(1423—1425年)所铸真书平钱,时值明永乐年间。“朝鲜通宝”四字雄浑朴茂,笔画清晰,直读,光背无文。此钱径约2.4厘米,重3.2~4克,制作精好,版式亦多,因规格相近而无大变异,传世多见此种真书钱。后期为仁祖李?十一年(1633年,明崇祯六年)所铸隶书钱。此钱铜色黄褐,文字不甚规整,笔画粗细不一,钱体大小不等,更有阔缘、窄缘、官铸、民铸之分。品类颇多,精粗互见。但隶书钱存世却少,欲求甚难。另有当十大钱,径4.5厘米、重近30克,世更希罕。

400

【常平通宝】

朝鲜李朝仁祖李?十一年(1633年,明崇祯六年)由常平厅设监始铸,故名“常平通宝”。至肃宗李焞五年(1678年)更以法律命定各有关厅、曹、营、监等分工铸造;及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以机制黄铜钱问世,常平通宝铸行前后达260年之久,在中近代朝鲜货币史上占统治地位,彻底改变了此前以米、布为主的交易状态。钱分小平、折二、当五、当百四等,然无当十钱,以折二钱品种及铸量最多。时米一升四文。面文“常平通宝”为工整楷书,直读,除初铸之光背者外,背文有记监、记官、记地、记数、记值、记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以及录用“千字文”44字,版式多达数千种,不胜枚举。通常小平径2.4~2.5厘米,折二径2.7~2.9厘米,当五钱3.1~3.3厘米,当百大钱径4.1厘米;然因历代各地均有鼓铸,其间大小错出、轻重倒置势所难免,不一而足。鉴定中一般铜色黄润、文字端丽者为早期宫铸;笔画呆板、制作不精者为后期官铸;而文字拙劣、铜质发黑者,多为私铸。朝鲜之常平通宝流传中国犹日本之宽永通宝,皆属数量最多而品相佳好者,故颇受国内泉家欢迎。

401

【十钱通宝】

朝鲜李朝正宗十七年(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所铸当十大钱。因其时钱荒,

流通支绌,遂造此钱,与常平通宝并行。面文“十钱通宝”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此钱书体清秀与拙朴者互见,大小轻重各异,遂有疑为肃宗律定钱法时(1678年)所铸者。或曰:文字清秀者为正宗后铸,而古朴者为肃宗先铸,今并录于此,以供方家考订。

外国·琉球

402

【大世通宝】

琉球中山王尚泰久登基后铸,时约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形仿明代永乐钱。面文“大世通宝”楷书,直读,“通宝”二字摹仿永乐通宝面文。“大世”二字新书,字体特别大,与“通宝”明显不谐。径约2.3厘米,重不详,光背无文。此钱传世尚丰,国内犹可搜求。

403

【世高通宝】

琉球世高王尚德即位后铸,时为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形制雷同于大世通宝,均属仿明永乐钱。“通宝”二字取自永乐通宝面文,“世高”新书,字体拙朴欠工,不甚合谐。面文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3厘米,文字笔画清楚,边廓尚属修整。虽铜质较差,然品相在外国诸钱中可列中上,未必如旧谱所贬之“粗恶”。今国中此钱尚不难见。

404

【金圆世宝】

琉球尚圆王即位后铸,时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此钱除形制及文字风格类似大世、世高二钱外,“金圆”又为尚圆王之神号“金丸”之意,“丸”、“圆”相通,故钱为金丸王尚圆所铸无疑。旧谱有读“金世圆宝”者,误。面文楷书,直读,径约2.5厘米左右,光背无文。此钱国内稀少,欲求甚难。

405

【中山通宝】

此钱旧谱隶于琉球。传为琉球王尚贞所铸。尚贞在位五十年,其元年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钱体薄小,广穿;面文“中山通宝”楷书,直读。径不过1.7厘米,背平夷无文。此泉存世绝少,极难一见。其确凿归宿,犹待泉家作进一步之考证。

外国·日本

406

【和同开珎(宝)】

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形制仿唐开元通宝。钱文“和同”系年号“和铜”省写,“开琼”为“开元通宝”简称,“珎”取“寳”之中部为字。隶书面文旋读,光背无文。始为银铸,未久即在近江自五地大量制造铜钱。工艺精整,品相端丽。文字及边廓略有变异,版式较多。径2.4~2.7厘米,重3.2~5克。养老四年(720年)更请中国铸工帮助造钱,所出俗称“新和同”钱。和同开珎银品极罕,然铜钱流入我国较丰,迄今尚不难见。

407

【开基胜宝】

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唐上元元年)所铸金钱,为日本最早之黄金铸币。一当银钱十、铜钱百。“开基胜宝”四字隶书,然不甚规范,旋读,光背无文。钱体稍薄,字廓亦浅。径约2.4厘米,重4~6克。此钱传世极罕,至为珍贵,国内甚难得见。日本旧谱又释为“圣武天皇天平胜宝元年(749年)铸之,一当铜钱子。”恐有误。今以《日本经济史辞典》及《日本货币简史》之说为准。

408

【太平元宝】

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所铸银钱,为日本最早之白银铸币。一当铜钱十。“太平元宝”四字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径约2.5厘米,重不详。此钱国内极难一见。日本旧谱曾隶于圣武天皇天平二年(750年)铸,恐误。现从《日本经济史辞典》、《日本货币简史》说。注意将此钱与国内民间私铸厌胜银钱相区别。

409

【万年通宝】

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所铸铜钱。时斗米十钱。“万年通宝”四字隶书,旋读,传为日本遣唐留学多年之吉备真备所书,文风古朴,笔画清晰。钱体有大小二种,“年”字有“横点”、“竖点”之分,均光背无文。“横点年”钱铜质紫褐,形态朴茂,较“竖点年”者精少。径2.4~2.6厘米,重3.7~4.5克。万年通宝造五年遂停,我同不可多见。

410

【神功开宝】

奈良朝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765年,唐永泰元年)所铸铜钱,与和同、万年钱并用。因在周防、大和等地同时开炉浇铸,故钱体大小及文字均有差异。隶书“神功开宝”传为留唐学者吉备真备所书,旋读;然“功”字右部有从“力”、从“刀”之分,“开”字亦有从“門”、从“?(双‘户’)”之别,以“刀神功”为少。径2.4~2.5厘米,重2.7~4克,均光背无文。有径2.6厘米以上之大样钱,然极难得。另有民间私铸品。

411

【隆平永宝】

平安朝桓武天皇延历十五年至弘仁八年(796—817年,唐贞元至元和间)铸于山城、冈田等地,一当旧钱十与旧钱并行。此钱大小不一,文字各异。“隆平永宝”隶书,旋读,光背无文。“永”字头作“亠”者传为桓武天皇御书。径2.3~2.7厘米,重2.8~4.6克。以窄缘广穿瘦字钱稍多,大样阔缘钱较少,小样御书钱极罕。

412

【富寿神宝】

平安朝嵯峨天皇弘仁九年至承和元年(818—834年,唐元和至大和年间)铸于长门、周防等地,一当旧钱十与旧钱并行。大小不一,文字多变。“富寿神宝”四字隶书,旋读,传为嵯峨天皇与留唐高僧空海先后所书。“富”字有中横省笔,“寿”字有中竖省笔等变异,前者为御书钱。径2.3~2.5厘米,重2.9~3.5克,均光背无文。国内富寿神宝钱甚少,传世一种薄肉浅廓大样钱系赝品。

413

【承和昌宝】

平安朝仁明天皇承和二至十四年(835—847年,唐大和至大中年间)铸于周防,一当旧钱十与旧钱并行。面文“承和昌宝”楷书,旋读,光背无文。虽有大小样之分,然均已明显减重。大样钱制作精整,边廓坚挺,文字清明;小样钱则肉薄字浅,较为粗陋,重不及大样之半。径2.1~2.3厘米,重1.6~3.3克。存世小样钱犹可一见,大样钱甚为珍希。

414

【长年大宝】

平安朝仁明天皇嘉祥元年至天安二年(848—858年,唐大中年间)铸于周防,一当旧钱十与旧钱并行。面文“长年大宝”楷书,旋读,“宝”字尚留隶笔,传为仁明天皇御书。有大小样版式数种,均光背无文。径2~2.2厘米,重1.5~2.6克。此钱铜色黯淡,制作粗疏,形体薄小。然此钱因传世甚少而颇为希罕。

415

【饶益神宝】

平安朝清和天皇贞观元年至千年(859—868年,唐大中至咸通间)所铸小钱,一当旧钱十与旧钱并行。虽于周防、山城、冈田等数处开炉浇制,然此钱存世绝少。质地为铜或铅,形体薄小,制作粗劣,文字笔画多所不清,为“皇朝十二钱”中品相最次者,曾遭百姓拒用。面文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径约1.9厘米,重1.5~2克。略有大小样之分,皆极为罕见。

416

【贞观永宝】

平安朝清和天皇贞观十二年至宽平元年(870-889年,唐咸通至龙纪年间)所铸小钱,一当旧钱十与旧钱并行。以铜,铅为币材,在周防、山城、葛野等处开炉浇铸。面文“贞观永宝”楷书而存隶意,旋读,笔画纤秀,边廓修整,光背无文。径约2厘米,重1.7~2.4克。贞观永宝在皇朝小钱中属品相佳好者,然存

世甚少。另有私铸薄小恶钱。

417

【宽平大宝】

平安朝宇多天皇宽平二年至延喜六年(890—906年,唐大顺至天祐间)铸于周防,一当旧钱十。传世唯见小铜钱。面文“宽平大宝”楷书,旋读,“宽”字章法为宝盖下从“十”从“日”,颇异,传为宇多天皇御笔。缘阔字小,光背无文,制作粗陋,边廓不整。径约1.9厘米,重2.2克上下。国内宽平大宝所见甚微,是为希罕之品。

418

【延喜通宝】

平安朝醍醐天皇延喜七年至天德元年(907—957年,五代梁太祖至周世宗显德四年)铸于周防,一当旧钱十与旧钱并用。困乏铜兼以铅铸,传世可见铜、铅二种。面文“延喜通宝”为清秀楷书,隶韵犹存,传为醍醐天皇御笔;四字旋读,光背无文。传世延喜饯边廓有宽窄之分,字体亦稍有变异,一般径1.8~1.9厘米,重2~3.2克,为皇朝小钱中较工整者,然今世间罕见。

419

【乾元大宝】

平安朝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年,五代周世宗显德五年)所铸小钱,因铜产不足兼以铅铸。钱文依唐乾元重宝改制,楷书而见行笔,旋读,光背无文。径约1.9厘米,重1.9~2.5克。“皇朝十二钱”中乾元大宝为序列最后,亦制作最差最小的一品。自此而后,日本多用中国“渡唐钱”、宋、明钱及各类仿制钱币,自身方孔圆钱的铸造遂停顿约五百年左右,为货币史一奇异观象。

420

【洪武通宝】

室町后期丰臣秀吉至江户早期德川家康掌权前后(时约1573—1688年)九州大隅、加治木等地所铸仿明代洪武钱。主要用于刘外贸易。因背文分别铸有“加”、“治”、“木”三字,故称“加治木钱”。形制、文字俱仿明洪武通宝平钱,径2.4厘米,重3克上下。其中以背“治”钱多见,背“加”、“木”者则罕甚。另有少数背“浙”者。同期日本仿制及私铸之中国钱极多,除明永乐、唐开元外多为北宋钱,仅已出土者几近百种,其间如元丰、元祐、皇宋、熙宁、天圣、圣宋等钱动辄万枚以上。除从中国输入者,余皆为日本民间私铸,作为实物交易及金银币之补充而广为流通。

421

【天正通宝】

天正十五年(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丰臣秀吉造。始为银铸,作赏赐有功将士用。后铸铜钱,然数量较少,有疑为银钱之铜母者,不确。传世铜钱“天正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3厘米,重不及3克。制作尚工,文字清楚,然今世间已不可多见。银钱略小而重于铜钱,极罕。

【文禄通宝】

文禄元年(592年)丰臣秀吉所造。有银、铜二品,银钱唯作赏赐嘉奖用。“文禄通宝”四字楷书略带行书风韵,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3厘米,重3.2克,银钱重5.4克。文禄钱我国极少,几不可见。

423

【庆长通宝】

此钱在关原战役(1600年)前后由丰臣、德川两家先后铸制。后阳城天皇庆长初年(1596年)丰臣秀臣先造于大坂,为精制大样钱。庆长十一年(1606年)德川家康复铸于关东,为小样恶钱;另铸银钱、铁钱,今均不见。面文“庆长通宝”楷书,直读,字体欠工,光背无文。径2.4~2.6厘米,重2.8~3.6克。银钱重约4.2克。今除小样钱尚可寻,余各品均不易得。

424

【元和通宝】

江户时代后水尾天皇元和五年(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德川家康铸于关东,有银、铜两种。面文“元和通宝”楷书,直读,“和”字左部异书成“术”状;光背无文,制作精良。银钱背有一至三十记数文,非通用货币,而为纪念币,重4~5克,传世绝少。铜钱径2.4厘米,重3.5克左右;形制较为规范,今尚可求。旧谱多将此钱系于安南,误;据其制作及文字特点,当属日本钱无讹。

425

【宽永通宝】

江户时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1625年,明天启五年)水户田町富商佐藤新助请铸宽永新钱以济世用,获准遂于水户首铸宽永通宝。其后各地(银台、吉田、松本、高田、长门、备前、丰后等)历代鼓铸直至明治维新(1866年)延续计达二百余年,是故铸量极大,品类繁多,金银铜铁钱均有,然以红铜钱为主,铁钱时亦可见。面文“宽永通宝”楷书,直读,文笔端秀,制作精良。常见品多光背,亦有背星号者及记地、记数,记年及各式水波纹等不下千余种。另有各式私铸钱不计其数。背文常见字有:文、元、川、仙、足、长、佐、仇、久、一、千等。钱体大小厚薄各不相同,一般径2.2~2.5厘米,重2.4~3.6克。亦有小如鹅眼或大如折二者,变化尤多。宽永通宝系传入我国数量最多,质地最佳之日本钱币,因其铜质稳定,不易腐蚀,迄今仍灿然而富韵致,颇受藏家青睐。

426

【宝永通宝】

江户时代东山天皇宝永五年(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铸于京都七条,为当十铜钱。缘阔字小,体大而薄,制作工整。面文“宝永通宝”楷书,直读;背廓上打印“永久世用”四字,“世”下凹圈内更打印小“珍”字,然位置可变,形制甚为奇异。径约3.8厘米,重9~12克。因此等大钱民间少见,行用不畅,遂铸一年而止。然传世数量尚丰,不难求。另有一种面文仅“宝永”二字横列穿侧者,系日本“玩弄钱”(即我国厌胜钱),今不多见,因其奇异,传世多有赝品。

【仙台通宝】

江户时代光格天皇天明四年(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铸于仙台藩领石卷。有铜、铁二种,铁多铜寡。此钱形制独特:方形、窄缘、广穿、圆角,俗称“角钱”。面文“仙台通宝”楷书,直读,文笔清秀,光背无文。钱有大小二品,对边距分别为2.4、2.2厘米,重未详。铁钱形体略小。仙台通宝限定在奥陆、松平境内通用,因钱价日贱而遭民怨,遂行四年而止,且将此钱剔出销毁。今世间所传不多,唯铁钱尚较易见。

428

【天保通宝】

江户朝后期铜钱匮乏,遂于仁孝天皇天保六年(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由德川幕府铸行当百大钱,文曰“天保通宝”,时称“百文钱”。此钱形状奇特,为正立椭圆形。中央穿孔,穿上直书“天保”年号,穿下为“通宝”二字,皆端正楷书。背文穿上“当百”,穿下为铸工所作桐叶状花押。钱体上下通长为5厘米,左右宽约3.5厘米,重20克上下。此钱因形制奇异、制作精良而为泉家所好。所幸者传世犹丰,今不难求。

429

【万年通宝】

形制、文字与天保通宝同,其文同出大江光亨之手,均于仁孝天皇天保六年(1835年)由德川幕府所铸当百大钱。面文“万年”已非年号而含祈求吉祥长久意。此钱所出不多,可能为德川幕府进奉皇室或赏赐家臣用,如今存世品极罕。

430

【箱馆通宝】

江户孝明天皇安政四年(1857年,清咸丰七年)铸于箱馆。传箱馆多铁是为铁钱,限于箱馆、虾夷、松前等地行用。面文楷书,直读,文笔清秀,背穿上为记年号字“安”。此钱形制独特处在于:初铸钱穿孔圆形,因浇铸不便后遂改为八角形,为铸币史上少见。径约2.2厘米,重未详,今铁钱已不复多见,传世铜钱二种或曰铁钱之母,今姑存疑待考。

431

【筑前通宝】

江户晚期孝明天皇文久二年(1862年,清同治元年)铸于筑前福冈藩。形制类似天保通宝,均为椭形性当百大钱。然铸制较粗,面文真、隶、篆书同现,稍逊和谐。笔画粗细不等,钱体大小不一,版式数种。今均罕见。

432

【琉球通宝】

江户末期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年,清同治二年)铸于萨摩津岛(即今鹿儿岛)藩。此钱有二种。一为椭圆形仿“天保通宝”钱,面文直书“琉球通宝”,背无铸工花押,穿上“当”、穿下“百”,亦属当百大钱,有大小略异版式数种。另一种为方孔圆钱,面文“琉球通宝”篆书,直读,背穿孔上“半”下“朱”亦

为篆文。径4.2厘米,一枚当平钱一百廿八文使用。琉球大钱二种制作俱精,文字秀美,为日本诸钱中之佳品。所喜传世尚串,均不难求。

433

【文久永宝】

江户末期孝明天皇文久三年至明治天皇庆应三年(1863—1867年,清同治二至六年)铸于江户、深川银座及浅草金座。此钱有大中小版式多种,分别为当四、当五十及当百钱。面文“文久永宝”楷书,直读,笔画流畅有力。因系三人所书,“文”字有写作“攵”者,“寳”字有简化为“宝”者,小钱及当百钱面文亦有书作“通宝”者,变化颇多。背有无文,水波纹及记值数种,在日本钱中版别之多仅次于宽永通宝。径2.2~4.2厘米,重4.1~35克,其间大小轻重各有不同。文久永宝铸量甚大,据估约为九亿枚。今传世多见面文书作“攵久永寳”四字者。若有写作“文”或“文、宝”字样者,则多为希罕之品。鉴别时不可疏忽,以免遗珠。

434

【盛冈铜山】

明治天皇庆应年间(1865—1867年)盛冈藩利用当地产铜所铸当百钱。形仿天保通宝为椭圆形。面文“盛冈铜山”楷书,背“百文通用”,无铸工花押。通长4.6厘米,宽3厘米,重未详。此钱或为区域性货币,流布不广,传世甚微。自1868年实施“明治维新”后,日本即始行以“元”为单位的金本位币制,逐渐以金、银币及纸币为主体的现代货币体系取代了以铜钱为主的古老币制。由此,”盛冈铜山”亦可视为日本历来通行货币中的最后一代古钱,至为珍贵。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古代朝鲜的历史

古代朝鲜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国土的东边,有一个被我们称之为“东夷”的国家,指的是哪个呢?没错,那个国家就是古朝鲜,那他们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古朝鲜的简介古朝鲜在中国史籍中称为“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遍布于满洲、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朝鲜半岛具有五千年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 古朝鲜是对在汉武帝设置汉四郡(公元前108年)以前,古代朝鲜半岛北部国家的称谓,包括檀君朝鲜以及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对古朝鲜这一概念,其他国家的学者与南北韩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其他国家的学者主要用该词指信史(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四郡)产生以前,朝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明。而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鲜,多合指檀君朝鲜和卫满朝鲜,而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13世纪晚期高丽王朝史书《三国遗事》是箕子朝鲜、卫氏朝鲜并立而言的。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秽貂、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古代朝鲜的武器叉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 朝鲜文化源自中国,叉在阴阳学说中又属“阴”性,作为兵器具有肃杀,严厉的的寓意,原本是古代朝鲜地方部队(类似今天的警察)的主要兵器,同时也是一种代表法律的象征。 在中国明代,倭患不止,朝鲜也同样受到倭寇侵拢,倭寇善用刀,叉这种兵器的特性对克制以劈砍为主的刀剑类兵器非常有效,尤其是在海战中,手持钢叉接舷格斗的朝鲜兵比使用刀剑的倭寇更占上风,所以这种兵器渐渐为正规军所选用。 但是在朝鲜世宗大王征对马岛的战役中,钢叉暴露出了不利于在山地环境中近距格斗的劣势。 总得来说,朝鲜军选用叉作为主战兵器,是通过很多实战之后做出的选择,也和朝鲜当时主要威胁来自“海上倭寇”这一点有密切关系。 古朝鲜的传说根据高丽时代僧侣一然所编撰的史书《三国遗事》和李承休编撰的《帝王韵纪》的记载,帝释桓因(桓因即帝释,帝释天,别名释提桓因)的儿子桓雄想下凡与人类一起生活。得到桓因的同意,桓雄率领3000人降临到太伯山,建立了神市。除了带来风伯、雨师、云师外,桓雄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则,并教给人类各种各样的艺术、医学和农业技术。 据说,当时山洞中的一个虎和一个熊,求桓雄把他们变成为人。桓雄给了他们20片蒜和一把艾草,并告诉它们吃完之后百日之内不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过去是福,未来未知 桥本隆则/原创 战争,战争,从日本防卫省情报室内传出一阵急促的呼叫声,当时时钟正指向下午14点23分(日本时间),原来防卫省收到来自于美韩联合司令的通报,当天下午朝鲜北方瓮津半岛(下简称朝鲜)突然向南北分界线朝鲜南方的延坪岛(下简称韩国)发射了100多发炮弹,这些炮弹直接命中了延坪岛的民房以及军事设施,造成两名韩国军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军事突发事件。 地图上的延坪岛

延坪岛受炮击后场景 韩国电视上的延坪岛 这个突然的状况对于日本来讲既突然又不突然,其实在日本防卫省的联合参谋本部从11月19日开始,值班的参谋以及情报官都在密切分析

朝鲜方面的情报。这个原因是在于朝鲜在本月初突然向访问朝鲜的美国核技术专家透露了一所在宁边新建成的铀浓缩工厂,据这位美国教授讲,这个工厂的规模与工厂的技术能力远远超过了美国的想象,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美国的代表正好就朝鲜的核工厂事宜在日本东京与日本防卫省高官正在磋商对策,而防卫省的情报官们也在根据卫星照片研究朝鲜方面的动向。 原本根据美国的判断,朝鲜已经因为国内经济危机而走投无路,又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所以急需与美国开展六方会谈,所以日本一直追随着美国对朝鲜实行自韩战以来最强硬的制裁措施,大有朝鲜不亡就不与接触的态势。但是对于这个新的核工厂连美国的侦察卫星,日本的侦察卫星以及韩国的侦察卫星都没有发现,这说明朝鲜有很多军事方面的情报都没有让美国以及日本所掌握,并且这个新工厂预示着朝鲜核武器的小型化能力已经完全成熟,所以日本防卫省的情报官员会急不可待地分析朝鲜的军事情报。在这关键时刻,突然传来了朝鲜北方向韩朝分界线韩方一侧发炮,并且造成军人死伤的消息,这一下子日本防卫省的警戒级别提高,所有休假官员都要回到岗位,马上按照既定的方案实施对策,这个所谓的既定的方案就是朝鲜半岛有事情况的对应指南。 其实日本对于朝鲜半岛有事(特指韩朝战争)的预案早就有,并且对此案的补充一直没有停止过。据日本防卫省OB(原来的军官)告诉我,从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日本内部根据联合国军(GHO)的指示,马上制定了朝鲜半岛再次战争的应对计划。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朝鲜日本古钱币

xx·xx 391 【xx重宝】 朝鲜高丽王朝时穆宗王诵二年(998年,宋真宗咸平元年)始铸。形制仿唐乾元重宝,然唯见平钱,径约 2.5厘米。面文“乾元重宝”隶书,直读,“乾”字亦按古体,写作鱼钩乾,背穿上下可见“东国”二字,意其国在中国之东。传有光背无文者,未见。另有铁钱,形体稍大于铜钱,为穆宗前成宗王治十五年(996年)所铸。此二品传世绝少,今极难一见。 392 【xxxx】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二年(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所铸平钱。面文“海东元宝”为仿宋真书,直读,质厚字大。“海东”则示其国在黄海之东。径约 2.4厘米,重 5.1克,背漶漫,穿下似有字而碍难辨析。海东元宝存世绝罕,旧谱多所不载,今可见者唯开城出土之孤品而已。 393 【xxxx】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七年(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所铸平钱。钱号“海东”意其国在黄海之东。此钱仿宋制面文有篆、隶、真、行四体,篆书尤佳,多见为旋读,亦有真书直读钱,甚少。文字端庄,规格整齐。径约 2.5厘米,重 2.6~

3.2克,均光背无文。海东通宝铸量较丰,除赏赐文武朝臣,亦作市场流通币用。 故传世尚多,犹不难见。 394 【xx重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年)所铸平钱。其形制及文字特点,或造于通宝钱先;形体浑厚,文字质朴,近乾元重宝。面文真书,旋读,光背无文。径 2.5厘米,重4克。此钱流入我国不多,较为稀少。 395 【xxxx】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一1104年)铸。制同海东通宝,亦系仿宋钱制作,除小平外更铸折二钱;面文书体有篆、隶、真、行四种,多为对读,真书旋读者至罕。版式较多,大小有变。一般径 2.3~ 2.5厘米,重 2.4~3xx,均光背无文。 折二钱径3厘米,重约 5.8xx;xx出土,制作精良,然极罕。 396 【xx重宝】

中国古钱币名称速查表按拼音分类

中国古钱币名称速查表(按拼音分类)B 布一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半两战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铸。 半两秦朝始皇帝(公元前221~前210年)铸。 半两秦朝二世皇帝(公元前209~前207年)铸。 半两西汉高帝(公元前204~前195年)铸(榆荚半两)。 半两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始铸(八铢半两)。 半两西汉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始铸(五分钱)。 淳佑元宝南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铸。 淳佑通宝南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铸。 淳熙元宝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铸。 淳熙通宝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铸。 D 大中通宝元朝吴朱元璋宋龙凤年间(公元1356~1367年)铸。 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国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吉铢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大安元宝辽代道宗大安年间(公元1083~1091年)铸。 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安宝钱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宋元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宋通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铸。 大明通宝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公元1646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百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端平重宝南宋理宗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铸。 端平通宝南宋理宗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铸。 F 阜昌元宝金朝齐刘豫阜昌年间(公元1130~1137年)铸。 阜昌通宝金朝齐刘豫阜昌年间(公元1130~1137年)铸。 阜昌重宝金朝齐刘豫阜昌年间(公元1130~1137年)铸。 飞龙进宝五代十国南汉高祖大有十四年(公元841年)刘岩改名时铸福建省造中华民国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铸。 福建通宝中华民国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铸。

中医药传入日本与朝鲜

中医药传入日本与朝鲜 发布时间:2010-02-11 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摘要】中医药传向海外具有悠久的历史。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而且产生长久影响的是日本与朝鲜。中医药传入日本: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针经》传入;唐朝以后,是大规模的医药传入;宋朝以药物传入为主;金元时期以医学传入为主。特别是《本草纲目》的传入,引起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近百年来,日本汉方医学虽然加入自身的研究重点,但其基本理论体系仍然承袭了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传入朝鲜: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两晋南北朝时期则逐渐频繁。到了宋代,中医药则是全方位地传入,向朝鲜“送书、送药、送医”。朝鲜分裂后,韩国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未脱离中医理论的基本架构。【关键词】中医药传入日本朝鲜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瑰丽的明珠。作为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医药学的发展自然成为世界尤其是亚洲的中心,因此,中医药传向海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就传统中医药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而且产生长久影响的日本与朝鲜,作一历史性的回顾。传入日本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秦汉以来,就开始了文化交流。由于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因此,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单就医药来说,一直是以汉医药为主导。早在南北朝时的公元552年,我国就给日本送去《针经》一套。公元562年,吴人知聪又携带《明堂图》和其他医书164卷东渡日本,对该国后来古代医学,尤其是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迨至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华学医,并于公元623年学成回国,随船带回《诸病源候论》等重要医籍。中日大规模的医药交流始自唐朝。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制定的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就基本以我国唐代医药制度作为蓝本。《疾医令》规定,医学生学习医药,都要以《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中国医典为必读课本。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随遣唐大使前来中国留学。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荣睿、普照的足迹又随小原来到扬州,当时正在大明寺里讲律的鉴真和尚,有感于他们的—再邀请,下决心东渡日本讲学。鉴真除佛学外,兼明医学,因此,有不少日本人士请鉴真诊病。其后于公元805年,又有日本医家营原清在我国学成回国,再一次把我国医药带回了日本。宋元时期,中日两国政府文化交往虽然处于低潮阶段,但民间交流活动仍较频繁。其贸易品中重要部分就是药物,当时我国输出日本的主要是“香药”,如福州客商周文裔在公元1028年到日本献给右大臣藤原实资的方药中,就有“麝香二脐,丁香五十两,沉香五两,熏陆香二十两,诃黎勒十两”等等。这一时期,还有宋医郎元房入日本,侨居镰仓达30余年,得到北条时赖和北条时宗的知遇,担任他们的侍医,对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我国“金元医学”兴起后,中日医药交流更为频繁。日本学者田代三喜来中国留学,尤其崇尚东垣、丹溪学说,归国后将丹溪学说等传入日本,授予曲直濑道三,并建立“丹溪学社”,在日本传播,影响很大,逐渐成为日本医学“后世派”。公元1492~1500年,日本坡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与仲景学说,并将《伤寒杂病论》带回日本,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仲景学说,受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

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朝鲜_韩国古代史学略述

史学史研究 1998年第3期 朝鲜、韩国古代史学略述 田廷柱 提 要 自古以来,中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就有着睦邻友好的政治关系。广泛的 文化交流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三 个时期:在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国鼎峙时期,是史学的发生与建立时期;在统一新罗 时代,是史学的发展时期;到了高丽王朝,开设了史馆,设置了完备的史官,建立了修 史制度,编修了大量的多种体裁的史书,标志着史学已进入了繁荣时期。至今尚保存 的不少历史巨著名作,说明朝、韩国已成为世界历史上史学较发达的国家。 关键词 朝鲜 韩国 史学 综观朝鲜、韩国古代史学的发生,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高句丽、新罗与百济三国鼎峙时期(公元前一世纪公元668年),是史学的发展与建立时期;统一新罗时期(668935年),是史学的发展时期;高丽王朝时期(9361392年),是史学的兴盛与繁荣时期。分别论述如下: 一、三国时期史学的产生与建立 中国的史籍很早就传播到朝鲜半岛国家。!周书?卷四九!高丽传?云:#书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而!旧唐书 高丽传?记载较详,曰:#其俗多爱书籍,至于衡门 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重爱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都属纪传体史书,习称#前四史?。孙盛系东晋人,所撰!晋春秋?为编年体史书,专记东晋史事。 !旧唐书 百济传?也记载了百济国的情况,只是甚为简略:#其书籍有!五经?、子、史,又表疏并依中华之法。?由于此处仅用一个#史?字概括之,所以究竟是指哪些中国史籍传入了百济国就不得而知了。同书对中国史籍在新罗的传播情况记载也不多,只记载了贞观二十二年(648)新罗真德王遣其弟金春秋等人来朝,唐太宗#因赐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这是史书明文记载的中国史籍在朝鲜半岛三国的传播情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五经?当时虽被尊为儒家经典,但在有识的学者看来,经书也是史书。班固早就有#言为!尚书?,事为!春秋??之说,把它们视为记言记事的史书。这些中国史籍源源 %#高丽?即高句丽。自隋初文帝封高句丽王高汤为高丽王后,遂称其国为高丽,至唐相沿不变。按!晋阳秋?即!晋春

朝鲜唯一的名将李舜臣: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牺牲

[键入文字] 朝鲜唯一的名将李舜臣: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牺牲 1592 年春天,日本的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帮助日本攻打中国,调集近20 万大军,700 艘战船,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日军在朝鲜登陆,仅3 个月的时间,就接连攻陷了朝鲜的京都汉城及平壤、开城等重要城市,国王逃到鸭绿江边躲藏了起来,整个朝鲜如覆巢之卵,岌岌可危。丰臣秀 吉见初战告捷,颇为得意,他狂妄地对部下说: “你们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头呢,要不了多久,朝鲜、中国的臣民就会俯伏到我的脚下,听候我的驱遣!” 可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海上他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因为他们碰到了朝 鲜的爱国名将李舜臣率领的海军。李舜臣出生于1545 年,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县城的狱吏。因为他刚毅勇敢、足智多谋,被首相破格提升为全罗道左水使,扼守朝鲜海峡, 他早就看出了日本想吞并朝鲜的狼子野心,他非常重视训练水师,并特别改进了传统 的龟船。 龟船是朝鲜人很早就发明的一称战船,船身装有硬木制成的形似龟壳的防护板,故 叫龟船。李舜臣改进了龟船的结构和设备,把船身造得更大。每艘船身长十余丈,宽 一丈多,甲板之上有厚木制成的顶盖,并且裹上铁板,可以掩护船上水军避免敌人火 器投射,顶盖上和甲板旁,装着许多尖锐的大钉和铁钩,使敌人不敢攀登,船头上安 装着一个大龙头,上穿两个大炮眼,头尾都装有金属尖杆,必要时可用来冲击敌船。 船身前后左右有74 个枪眼,射手可以伏在内部施放火器。船身两则又各设10 只大桨,全部划动,急驰如飞。加上船身很大,可以装载很多饮水和粮食,这使龟船更适 于水面久战了。 龟船有许多优点,指挥它的李舜臣又多谋善断,深韬武略,难怪日军在他面前要撞 得头破血流了。 1

古朝鲜历代君王

古朝鲜历代君王 古朝鲜为东北亚强盛一时的古代国家,其势力范围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与今朝鲜半岛的北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今天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古朝鲜历代君王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古朝鲜历代君王一:箕子胥余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纣愈奢靡,旦夕酒作乐而不理政。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古朝鲜历代君王二:高丽太祖高丽太祖(在世时间:877年-943年;在位时间:918年-943年),姓王讳建、字若天(약천),是朝鲜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有关他的生平

记载不详,现存有多种说法。不过,已知他出生在今开城,是一名世居朝鲜半岛的汉人,族属开城王氏,家谱显示其源出太原王氏,是东周太子晋的直系后裔。原是后高句丽建立者弓裔的部将,其家族是朝鲜半岛西南岸专门作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豪族,死后得庙号太祖,谥号应运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圣太皇帝,后改为应运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圣大王,葬于显陵。其家人共29人(王太后3人、王后3人、大夫人1人、夫人4人、院夫人18人)。 王建,朝鲜高丽王朝开国君主。877年在弓裔部下历任松岳城主、铁原太守;918年推翻弓裔,自立为王,定都开京,改国号为高丽;935年降伏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古朝鲜历代君王三:李芳果元至正十七年(高丽武宗7年,1357年) 七月,出生于咸兴姚王洞的李成桂私邸。仕高丽,官至将相。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丽,李芳果受封为永安君、官拜义兴亲军卫节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戊寅,靖安君李芳远在都城举兵发难,朝鲜发生第一次王子之乱,世子李芳硕被杀。其时李芳果居长(长子李芳雨已死),于是被拥立上台,册封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禅让于景福宫勤政殿,是为朝鲜定宗。 李芳果即位后,只是名义上的国王,实权在拥有兵权的五弟靖安大君李芳远的手上。即位当年,李芳果便离开了充满血腥戾气的汉城,回到高丽故都开京,先后居住在高丽故宫寿康宫、昌乐宫中。当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宫去开京。李芳果为人宽厚中庸,喜好在开城宫中玩击毬之戏。吸取高丽朝臣专擅的教训,在定宗2年(洪武三十二

古币五十珍图谱_最全、最新

古币五十珍图谱 中国钱币文化博大精深,品种浩繁,本人参考资料整理,抄袭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1 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 三孔布:圆足布之一种。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齐明刀之一种。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

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背面铸有三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这种刀币的钱范。 4 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刀、赵刀。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 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范围。 6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 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铸。“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其中规则直一在始建国元年(9)已铸,大泉五十则在西汉居摄二年(7) 已铸,始建国元年(9)又铸。

中国古钱币年表(唐石父)

先秦 天然贝随葬习俗夏末-春秋晚期 天然贝“货贝”商-西周 铜贝.无文铜贝商晚期 铜贝.保德铜贝商晚期 铜贝.包金铜贝春秋中期 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成”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王畿及邻近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七”“卜”“下”等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王畿及邻近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臧”“东周”战国早期-战国晚期王畿及邻近大型斜肩弧足空首布 小型斜肩弧足空首布“武”“卢氏”“三川釿”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王畿及邻近大者尖足空首布.无文大空首布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晋国、卫国等大者尖足空首布.“***黄釿”尖足空首布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晋国、卫国等小尖足空首布.“幺金”尖足空首布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晋国、卫国等平首布.大尖足布.“甘丹”战国(中晚期)赵国 平首布.尖足布.“离石”战国赵国 平首布.尖足布“大阴”大小二型战国赵国 平首布.类方足布“榆即”战国赵国 平首布.尖足布“榆即”同铭大小二型 平首布.类圆足布“平匋”战国赵国 平首布.尖首布“平匋”同铭 平首布.桥足布(釿布)“安邑二釿”战国魏国 平首布.桥足布(釿布)“安邑一釿”战国魏国 平首布.桥足布(釿布)“安邑半釿”战国魏国 平首布.桥足布(釿布)“安邑二釿”战国魏国 平首布.桥足布(釿布)“梁重釿百当寽”战国魏国 平首布.桥足布(釿布)“梁重釿五十当寽”战国魏国 平首布.桥足布(釿布)“梁正尚百当寽”战国魏国 平首布.桥足布(釿布)“梁半尚二百当寽”战国魏国 平首布.方足布.“梁耳”方足布大小二型战国魏国 平首布.方足布.“戈耳”方足布战国魏国 平首布.方足布.“宅阳”方足布战国魏国 平首布.方足布.“皮氏”方足布战国韩国 平首布.方足布.“涅”方足布战国韩国 平首布.方足布.“肆(?)子”方足布战国韩国 平首布.方足布.“彘邑”方足布战国赵国 平首布.方足布.“同是”方足布战国赵国

朝鲜王朝历史上的三大祸国殃民的妖女是谁

[键入文字] 朝鲜王朝历史上的三大祸国殃民的妖女是谁 朝鲜三大妖女,是指朝鲜王朝时期权倾一时的三个女人,她们言行恶毒,手段残忍,在朝鲜历史上非常著名。 一、张绿水张绿水(?-1506 年),朝鲜王朝中期的暴君燕山君(1476-1506 年)的宠妃,她的生年和出身无太多记载,只知是成宗十九年(1488 年)文科及第、文义县令张汉弼的庶女,由于朝鲜王朝的阶级制度、嫡庶关系非常严重,和中国相比,朝鲜要严重得多,中国的妾侍生了儿子或者是得到丈夫的喜爱,有机会母凭子贵,而朝鲜则依旧不会这样,所以依照朝鲜王朝从母法推断,张绿水的母亲应是贱民出身的女子(妓生、官婢) 张绿水继承母亲贱民的出身,成为妓生(妓生是古代朝鲜为朝鲜国王、文武两班等提供歌舞表演的艺妓,一般是穷苦人家的女儿因经济所迫被家人卖掉的,也有些是出身贱民的少女为改善生活而成为妓生,妓生的女儿也是贱民,通常会继承母亲的职业。),初为燕山君堂叔齐安大君的家妓,一次宴会中,燕山君见她姿色出众,不顾仁粹大妃等人的反对,破例将张绿水封为淑媛,后再封为淑容,张绿水入宫后不久,得到燕山君的宠爱,为燕山君生下庶长女李宁寿,她利用燕山君的残暴性格,大肆扰乱宫廷,残害看不起她低贱出身的尚宫和王室成员,甚至掌握了左右朝廷运转的权力。公元1506 年9 月18 日,由于燕山君的暴政,晋城大君李怿(后来的朝鲜中宗)发动政变,燕山君被迫退位,史称“中宗反正”,张绿水与淑容田氏、淑媛金氏一同被处以斩首。 二、郑兰贞郑兰贞(?——1565),朝鲜明宗时期的外戚尹元衡的小妾,父亲是都总官郑允谦,母亲是官婢出身(和张绿水出身相似),有一名嫡兄郑淑,一名庶兄郑淡及两名庶姊,郑兰贞为了摆脱自己卑贱的身份而接近尹元衡,成为了他的小妾。 1

日本对待台湾和朝鲜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比朝鲜苛酷得多。一、台湾总督为武官,拥有军队指挥权。二、朝鲜有地方制度上的选举,而台湾无。三、朝鲜官吏任用范围广。四、朝鲜人有行政高官而台湾没有。五、台湾有保甲制度,朝鲜没有。六、朝鲜有数家朝鲜人发行的朝鲜语报纸,台湾没有一家台湾人发行的日报。不论是统治制度,原住民的官吏任用,言论自由,显然都是台湾的政治比朝鲜尤为专制。台湾完全没有政治的自由。 再加上湾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是以甲午战争的战利品从清朝割让的,日本对此战利品完全有自由处分权。朝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国王一直抵抗,被迫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起码是以主权国家同意的形式,依照条约的规定必须平等对待朝鲜人,让朝鲜人参加地方政治。而且台湾作为一个岛屿,主要以本地土著文化为主,没有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和特别强大的统治阶级,无法对日本人形成严重的抵抗;但是,朝鲜作为一个藩属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根深蒂固的王室统治,日本人要想统治朝鲜就要首先对付朝鲜王室,而对于王室又不能采取残酷镇压的手段。 还有一点就是,朝鲜人民在遭受日本殖民统治后,进行了不间断的,从无组织到有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反殖民起义和游行,这些反殖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统治当局造成了冲击,使得日本不得不放宽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这一系列的反殖民运动能够越来越成功,主要是由于与台湾人相比朝鲜人有着更加强烈的民族情感。朝鲜的文化起源比日本古老,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相当独立,边界也维持相当安定的状态。李氏王朝(1392-1910)在朝鲜持续了518年,在东亚算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王朝。在1876年日本以军事压力强迫签订「日朝修好条规」的不平等条约以前,朝鲜与日本的关系也算是对等的。加上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过程中,朝鲜人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情感,日本对于朝鲜的殖民统治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抵制情绪。 相比之下,台湾的土著文化盛行,一直以来清政府也没有对台湾进行有序的改革和治理,使得台湾人民并没有强烈的民族情感(那些台湾的汉人还有一些对于大陆的感情),当地的土著人主要以自己的土著文化为主,部落分散,没有凝聚力。因此在日军占领台湾后,台湾人的抵抗没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并没有给日军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使得日军能够各个击破最终成功占领台湾。 总的来说,日军对于朝鲜和台湾的不同态度主要还是基于两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关系为基础的,并不是日军有意的区别对待。 王柯

朝鲜古代是中国的吗

朝鲜古代是中国的吗 秦灭六国后,一个叫“卫满的人在朝鲜半岛建立了政权,史称“卫氏朝鲜,这个政权后被汉武帝所灭。 三国时期的魏国、北魏、前秦、唐、辽、金、元等朝代都曾一度全部或部分拥有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可以肯定的是朝鲜在中华民国之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 一直是,唐朝以后是宗主国;偶尔独立.朝鲜民族一直称是东夷族的后裔,东夷作为华夏族的一部分,历史有明确记载;殷商时期,朝鲜半岛还是蛮荒之地,商亡周代,箕子不食周禄,奔朝鲜半岛,周武王封其为诸侯,世袭统治辽东和朝鲜;箕子朝鲜一直存在1000余年。 到汉初,卢绾叛逃,其下属卫满到朝鲜推翻政权自立。 到汉武帝时,分朝鲜为玄菟、真番、九真三个郡,中央直接管辖。 其后一直是汉初郡县;魏晋时期,册封制,后时常自立、时常为郡县;后分为3个政权,新罗、百济、高句丽;隋炀帝3征朝鲜。 一直到唐高宗灭高句丽、新罗为州县,设安东都护府,首府在汉城(首尔);宋代是宗主制,元代为州县;明代李氏朝鲜建立,为宗主制,一直延续到满清,1895年满清败于日本,日本控制了朝鲜半岛,清朝被迫承认朝鲜独立。 并将其变为殖民地,二战后,美苏化38线为2个国家。 古代朝鲜与中原的关系,是一个独立,被征服,再独立的关系,古代越南也是如此,越南最后一次作为中原王朝疆域的时候是明朝,

而朝鲜最后一次作为中央王朝疆域的时候是元朝。 汉代之前,朝鲜尚属独立政权,但在汉武帝时期,朝鲜北部地区被汉王朝征服,此后直至西晋时期,朝鲜北部一直为中原直辖,五胡乱华后,高句丽势力乘机南下,夺取了朝鲜北部地区与辽东,并在此基础上经常南下寇边,隋朝建立后,隋王朝开始对高句丽用兵,高句丽开始转为守势,到了唐朝太宗期间,辽东被唐军夺回,高宗时代,灭高句丽,百济,败日本,将朝鲜半岛大部分土地纳入其统治之下,直到武则天时期,唐军又再度退出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第一次进入大一统时期,到了蒙古汗国时代,朝鲜又被蒙古征服,并纳入蒙元统治之下,但保留了其王室,明朝建立后,蒙元退居大漠,朝鲜再度独立,改国号为朝鲜,与明建交,从此明清两代都为中国藩属国,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超越清成为东亚第一强国,朝鲜之后被日本吞并,灭亡近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脱离日本统治,在国际因素的介入下,进入朝韩两国南北对峙时期,直至今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绝大部分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但是如今三省的朝鲜族人散居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及其文字(所有朝鲜族人都会使用朝汉双语)。 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字 序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字序: 一三么大小中五元天太支文半四布平幼弘正民永光同次至西利壮孝宋序良两周定延招明治直金长阜保咸契宣建政昭洪皇致贞重飞唐差泰益高干崇常康得凉淳清祥第统绍货通景开隆顺嗣会祺万圣裕道 一刀战国燕 一刀平五千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三铢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么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中通宝元朝吴朱元璋宋龙凤年间(公元1356~1367年)铸。 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国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吉铢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大安元宝辽代道宗大安年间(公元1083~1091年)铸。 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安宝钱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宋元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宋通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铸。 大明通宝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公元1646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百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当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二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五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唐通宝五代十国南唐玄宗中兴年间(公元958~961年)铸。 大夏真兴东晋夏真兴元年(公元419年)铸。 大康元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康通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朝通宝元朝蒙古未改国号大元以前(公元1206~1259年)铸。 大顺通宝明朝大西国张献忠(公元1644年)铸。 大义通宝元朝汉陈友谅大义年间(公元1360年)铸。 大蜀通宝五代十国后蜀后主明德年间(公元934~937年)铸。 大齐通宝五代十国南唐烈祖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铸。 大德通宝元朝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 大德元年元朝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 大历元宝唐朝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铸。 大辽天庆辽代天祚帝天庆年间(公元1110~1119年)铸。 大观通宝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铸。 布一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小泉直一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铸。 中唐朝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铸。

古朝鲜若干问题

古朝鲜若干问题 林坚① 朝鲜半岛(或韩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迹。关于古朝鲜,也存在一些争议。这里对“朝鲜”之称、远古时代遗址、“檀君朝鲜”、“箕子朝鮮”和“卫满朝鲜”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讨论。 “朝鲜”之称谓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朝鲜”一词的有:《管子》、《山海经》、《战国策》、《尚书大传》、《史记》等。 成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先秦有“朝鲜”之称无疑。 朝鲜最古的史书《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中也将箕子朝鲜作为“朝鲜”一词作为国名出现的开始。但从周朝至汉朝,“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见《魏书·东夷记》)。公元前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乐浪、玄菟、真番、临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朝鲜”一词消失在中国典籍中。 此后,朝鲜半岛历经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代、后三国时期和高丽时期,国名均与“朝鲜”无关,中国史书中也以朝鲜半岛各国之名相称,并未将其统称为朝鲜。 高丽时期,编纂史书,尊箕子朝鲜为祖先,同时檀君朝鲜也作为开国神话写入史书,“朝鲜”一词再次出现于文字史料中。 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在以“权知高丽国事”名义给明太祖朱元璋的奏章中,草拟了两个国号请其代为选定,一为“和宁”,一为“朝鲜”。其中,和宁为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在高丽朝任万户时的就仕之地;朝鲜则为古名,有“朝日鲜明”之意。朱元璋认为“东夷之号,惟独‘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其本名而祖之”。李氏政权遂以“朝鲜”为国号。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在李氏朝鲜时期,朝鲜人自称多为“东国”、“大东”、“海东”、“东邦”。此外,朝鲜文人在一些著作中还以“震域”、“槿域”、“青丘”、“鸡林”、“八道”、“三韩”来指代朝鲜。 由于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朝鲜民族的形成和朝鲜文化形成的也开始于这一朝代,因此在李氏朝鲜建立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仍然继续以“高丽”作为朝鲜的别名。 远古时代遗址 在整个朝鲜半岛,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年,在图们江沿岸的朝鲜咸镜北道钟城郡潼关镇附近发掘出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年在咸镜北道雄基郡屈浦里,年至年在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郡长岐面石壮里发掘出旧石器遗址,在石壮里还发掘出中石器和新石器的遗迹层。石壮里遗址在韩国忠清北道公州郡,被认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丹阳金窟、祥原黑沾洞窟等遗址大约处于万年前到万 ①林坚(1964—),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导师,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交流学者,延世大学(原州校区)哲学科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科技哲学、企业文化、历史文化等。

《马关条约》后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吞并和对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

2005年7月 第13卷第4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SOClALSCIENCES Jul.,2005 V01.13No.4《马关条约》后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吞并 和对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 谢俊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20) 摘要:日本吞并朝鲜、对中国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经历了一个野蛮、狂暴的征服过程,充满了欺骗和血腥,激起了朝鲜、台湾人民的坚决反抗。征韩、征台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两个有密切联系的具体步骤。对韩国的征服和对中国台湾的占领,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也为日本积极筹划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提供了战略物资基地和兵员库。 关键词:日本;吞并朝鲜;殖民中国台湾 中图分类号:K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5)04-0014-03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先后抛出了“征台论”和“征韩论”,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中国和朝鲜。1894年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一手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最后强迫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日本将朝鲜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夺得了中国的台湾。1904—1905年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火并厮杀,最后击败俄国。1910年,日本悍然吞并朝鲜,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抗战,和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一道,最终于1945年8月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台湾重新回归祖国,而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也由此获得了独立。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韩国光复独立60周年。回顾甲午战后日本对朝鲜以及对中国台湾残暴的殖民统治,对于加深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激发中韩两国的民族精神,增进中韩两国相互信任和友好合作,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让朝鲜自主是假,吞并朝鲜是真 1894年7月(清光绪二十年六月),日本一手挑起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开战前,日本声称:“此次战事,日本意在欲令朝鲜自主。”所以,《马关条约》第1条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也就是说,中国清朝与朝鲜李朝的宗藩关系废除,朝鲜将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日本如此热心帮助朝鲜,真的是让朝鲜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日本后来的所作所为都证明了这不过是一个骗局。 早在近代之前,日本就曾多次侵略朝鲜。14世纪,日本丰臣秀吉率兵大举侵朝,当时的中国明王朝曾派援军与朝鲜军民一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政权更迭,西南强藩少壮军人拥戴天皇,执掌朝政,鼓吹“开拓万里波涛,耀皇威于海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69年日本函馆战争尚未结束,维新重臣木户孝允等就制订了侵略朝鲜的计划。1871年,另一个狂热分子西乡隆盛也鼓吹“征韩”。1879年日本吞灭琉球后,接着又抛出“征韩论”,决意要把朝鲜变为日本殖民地。 朝鲜与中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有着数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当时中国的清王朝与朝鲜王朝保持着一种关系极为密切的宗藩关系。这种关系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学说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运用,是“三纲”中封建君臣关系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延伸,它通过朝贡的形式来进行,是一种封建的不平等的关系。但正如一位西方学者研究后所指出的那样:“对属国而论,尊奉中国为上国,求册封,定名分,只要照儒家的模型生活,并履行他们的义务,遵行有关的礼仪制度,这些国家大部分是自主的。对中国而论,既不以其土地和人民为利,也不干涉其内部行政,而且当这些国家遭到外来侵略或内部发生骚乱,中国还得维护其安全,尽其对属国的义务和责任。”[1]日本要将朝鲜变为它的殖民地,首先必须割断中国与朝鲜的藩属关系。于是,日本在所谓“朝鲜是一个自主之国”的题目下,同中国清王朝展开长期的较量。1876年,日本入侵朝鲜,武力胁迫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收稿日期:2005—05—20 作者简介:谢4爱美(1942一),男,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