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6种脉象

26种脉象

26种脉象
26种脉象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

这种情况下,对脉与症的综合分析非常重要。前条所论,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属太阳表证,其脉应“浮”而反“沉”,说明平素阳气不足,里虚较重,故用四逆汤救里,此为寓解表于回阳救逆之中。这说明,《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舍脉从症”,从而体现了脉位变化对“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第三百零一条是太少两感证。病在少阴,不应发热而反发热,故谓之“反”。此“发热”,是外感风寒之邪在表。此脉沉,是心肾阳虚不足以鼓动。《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妄行取舍,而是在脉象与病症的“常”、“变”之中辨析其病理机制,弄清脉位变化与症状不符的内在原因,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法。其内在原因是平素心肾阳虚而复感风寒,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这些实例说明,对脉位变化的分析,应该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某脉主某证”的一般认识。若脉症不符,更应该深入分析。

2,辨别和分析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

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分三类:一是迟脉,二是正常脉的至数,三是数脉。临床错综复杂的“至数”变化,不外乎这三类。其他脉象若脉的“至数”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促脉是“数”脉再兼“时一止”。再如,脉沉迟是迟脉与沉脉相兼,脉沉数是数脉与沉脉相兼。

“至数”变化最容易辨别,可用“呼吸定息”或“计时法”测定。一般认为,正常脉的至数是一息四、五至之间。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都是数脉。按计时法算,每分钟脉动50次以下为迟脉,正常的至数每分钟60~90次,若超过正常脉的至数则为数脉。小儿脉的至数当另论。

对至数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数脉主热,迟脉主寒。但是,这只是“迟数”二脉最一般的诊断意义。实践证明,迟、数二脉对分析病证的寒、热确有很大实用价值。除此之外,脉的至数变化还有更广泛的意义。比如,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以及痛证、痰证、饮证等,都可通过脉的至数变化提供诊断依据。特别是“脉症不符”的情况下,对至数变化的分析尤其重要。如《伤寒论》第二百一十三条说:“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此条所论,其脉迟,非虚非寒,乃阳明腑实热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析脉迟的成因,不能认为是“脉证不符”。因实热壅结于里,气血阻滞,阳气受遏,也可导致脉迟。因此,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除燥结。这说明,中医对脉的“至数”变化有独特的认识方法,必须辨明成因、性质、病位、所主病证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分析病理机制,才能充分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再如促脉,其实质,是在数脉的基础上又出现“时一止”的变化,表明“阳盛及阴”或“热极伤阴”,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方法。由此说明,虽然脉的至数只是心脏的搏动次数,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脉的至数变化具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因此,对至数变化的分析,既要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要兼顾至数变化的实质是心脏搏动次数的变化,二者结合起来,更能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

3,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

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分三类:一是正常脉体,二是洪脉,三是细脉。临诊所能触及的脉体大小,不外乎这三类。其他脉象若以脉体“大”或脉体“细”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虚脉”是脉体“大”再兼“迟、空、软”等条件。“微脉”是脉体“细”再兼“软”。

脉体大小的辨别,以正常脉体为依据。若比正常脉体“大”,都是洪脉。若比正常脉体“小”,

都是细脉。正常脉体的标准因人而异,可参考划分“五部”的方法确定。详见第六章,不另重复。

对脉体大小的分析,一般认为,洪脉主实主热,细脉主虚。其实,这是洪细二脉主病的一般规律。除此之外,这两种脉象都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比如洪脉,《脉学阐微》说:“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此脉象虽为洪脉,绝不是主实,可以肯定是“胃气已绝”的真脏脉,不然的话,则未必是“阳盛阴竭之凶象”。这说明,对洪细二脉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论。必须结合兼脉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古代医家将虚实二脉确定为常用脉象,就是对洪脉及其主病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洪脉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辨别虚实,不能认为洪脉都主实证。

《伤寒杂病论》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将脉、病、症、治并举,综合在一起,辨脉辨症与辨证密切结合,进行全面分析,并将脉诊灵活机动地用于诊疗实践。这是最能体现脉诊诊断作用的重要方法。

4,辨别和分析脉的流利程度

滑、涩二脉是反映脉流利程度的脉象。脉的流利程度分三类: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二是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脉。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涩脉。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滑脉和涩脉,则是脉的流利程度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体会正常流利程度的脉形,为辨别滑、涩二脉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滑涩二脉的辨别方法很难掌握。这是因为,脉的流利程度,要根据脉的多方面变化来判断。但是,其目的,并不是诊察脉的其他变化,而是专门针对脉的流利程度。因此,辨别滑涩二脉比较困难。其关键技术是,将指目按在寸口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然后,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变化综合体会。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只难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反复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积累诊察正常脉流利程度的经验,才能准确辨别滑脉和涩脉。

对滑涩二脉的分析,一般认为,滑脉与涩脉是相对的,性质正相反。但是,其所主病证和诊断意义,不能拘泥“相对”或“正相反”的形式。有些脉书习惯用“相对”或“相反”的形式论述脉象及其主病,其实,这种作法便于区分脉形和性质,却不能准确表达脉象的诊断意义。并且,若拘泥这种形式,则使机动灵活的脉法变得呆板僵化,不利于发挥脉诊的重要作用。比如,主病的滑脉多属实邪为患,但涩脉的主病则有虚、实之分,不能因为滑脉主“实”而认为涩脉必然主“虚”。并且,滑脉的主病,也未必都是主实证。所以,对滑涩二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必须根据脉的流利程度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5,弦脉的辨别和分析

弦脉是反映脉体张力的脉象,其实质是脉体的张力增强。若寸口脉的张力正常,一般认为是“微弦”,这是脉有胃气,其具体表现为脉弦而有“和缓”之象。弦脉并不都是主病的,有主“平”、主“病”、主“死”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胃气的多少,可根据弦脉的“和缓”程度辨别。主“病”的弦脉,即“胃气少”的弦脉。主“死”的弦脉,表明胃气已绝,是“真脏脉”的程度,故主死。

弦脉的辨别方法是:先触及脉体,再对脉体进行按压,其指感特征是“按之如弓弦状”,若举指,其脉体不随手而起。这是脉体张力增强的表现。

弦脉的出现率很高,历代脉书对弦脉及其主病都有很多记载。一般认为,弦脉有生理性弦脉和病理性弦脉之分。生理性弦脉是肝脉与春季相应的季节脉。病理性弦脉多为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所致。其主病,多为肝胆疾患或寒证、痛证、痰证、气郁、气滞、瘀血、癥瘕积聚、疝痛拘挛等。除一些常见的病证外,支饮、悬饮、癖病、瘟热等,皆为弦脉所“主”之证。《脉经》说:“疟脉自弦”。《脉学阐微》说:“肝炎病脉多弦”。这说明,古代医家对弦脉及其主病的分析,多与常见病或多发病密切结合,总是不断融汇新知,逐渐积累经验,并非拘泥“脉症对号”的一种形式。

6,紧、缓二脉的辨别和分析

紧脉和缓脉性质正相反。紧脉的实质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缓脉的实质是脉体“舒缓”或“缓纵”。这两种脉象都是病脉,没有“常脉”之说。其辨别方法是:紧脉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有“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的指感特征。缓脉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

缓脉应与迟脉相鉴别。《脉经》唯恐后人将迟脉与缓脉相混,其序言特别作了说明:“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这是提示后人,对“缓脉”与“迟脉”,必须严格区别。否则,就会误诊误治,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二者的根本区别是:迟脉诊察至数变化,缓脉诊察脉体“舒缓”或“缓纵”的程度。绝不能混淆。

紧脉应与弦脉相鉴别。其区别是:弦脉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紧脉则是脉体“紧张”或“拘急”,且有“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的指感特征。这两种脉象同中有异,在脉形和程度上都有一定区别。因此,弦脉有常脉和病脉之分,紧脉都是病脉。

有的脉书误解了缓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所以,对紧脉或缓脉的分析有些欠妥。比如,《诊家正眼》说:“缓为胃脉,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其实,这都是误解了“缓脉”与“脉来和缓”的概念。实际上,“脉来和缓”才是胃脉。“缓脉”并不是脉来和缓,这是两种不能混淆的概念。因此,说缓脉“不主于病”是不对的,说“取其兼见方可断证”也是不对的。比如,《伤寒论》第二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便是单赁缓脉辨证的实例。这说明,缓脉不结合兼脉也可断证。这说明,《伤寒论》并没误解缓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再如,《伤寒论》第三条说:“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条与第二条相对应,说明紧脉与缓脉性质正相反。因此,应该澄清对缓脉的曲解误说,不能将缓脉认为是正常脉的表现。

7,对长短二脉的辨别和分析

长短二脉的辨别非常简单。按“持脉轻重法”的操作规范,若寸口脉在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

长脉一般是体质强壮的表现。短脉虽非常脉所期,但并非都是主病的脉象。若矮人脉短,且

无其他不适,可不按病脉论。

一般认为,主病的长脉多属实证,短脉主病多属虚证。其实,这是一般规律。比如短脉,其主病并非皆是虚证,临诊时,因气郁、气滞、气逆、气机不畅而脉短者并不少见。因此,对长短二脉及其主病的辨别和分析,不能只按一般规律,更不能形式化。

8,散脉的辨别和分析

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且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的主要区别是程度不同。因此,散脉的辨别和分析主要是根据散脉的程度。

近代以来,散脉的应用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近代脉书没理解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近代脉书对散脉及其主病的分析确有欠妥之处。

在近代脉书中,散脉是“浮散无根”之脉。这实际只是散脉的一种程度,只能见于危重病证。其实,散脉并不都是这种程度。作为常用脉象之一的散脉,并不以“浮散无根”为必备条件,也不是只能见于危重病证。它既可以是病脉,也可以是常脉,有时还是疾病向愈的佳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所谓软而散,即散脉的脉形。显然,其主病有轻有重,还可以是疾病向愈的表现。所谓“消环自已”,即疾病向愈。这说明,不能将散脉认为是只见于危重病的脉象。

9,芤脉的辨别和分析

芤脉是一种特殊脉形。它综合了“浮、大、软、中央空、两边实”等多种构成条件,以“中央空、软,两边实”为基本特征。其实质,是大量耗伤津血,脉管血量不足,脉管收缩与失血量不协调的脉形变化。因此,在诊疗实践中,芤脉的出现率不高,往往是一过性的脉象。若慢性病见芤脉,说明自身调节功能极差。

脉诊发展史表明,历代医家都以“中央空、两边实”为芤脉的基本特征,基本上没争议。因此,对芤脉的辨别和分析比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现芤脉,表明血管收缩与失血量不协调。失血量过大,血管“空”,血管应随之而收缩,若机体失血性调节功能较好,则血管收缩与出血量相适应。若迟迟不见适应性的血管收缩,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已差。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反映机体机能状态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在诊疗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诊疗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根据脉象变化分析机体机能状态,这是脉诊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之一。

10,虚实二脉的辨别和分析

虚实二脉以脉体“大”为前提。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是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辨别虚实。若脉体不“大”,则不具备虚脉和实脉的构成条件。

一般认为,脉体“大”主实,脉体“细”主虚。其实,这是一般规律。脉体“大”并不都主实,必须进一步辨别和分析。虚实二脉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其辨别方法是: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若兼“迟、空、软”等条件,则是虚脉,主虚证。若“大而长”兼有“微强”的表现,则是实脉,主实证。

诊疗实践中所能诊触及的脉体,除正常脉外,不外乎洪、细两类。“洪”代表大于正常的一类,“细”代表小于正常的一类。因此,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辨别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将虚实二脉进行改革,并列为常用脉象,其目的,即在于此。脉诊的发展史可以说明这一点。

由于虚实二脉是相兼脉,其性质非常明确,所以,对虚实二脉主病性质的分析比较简单,凡虚脉都属虚证,凡实脉都属实证。

11,微、濡、弱三种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微、濡、弱三种脉象,以脉体“细而软”为前提。其中,微脉不兼其他条件。濡脉兼“浮”。弱脉兼“沉”。这三种脉象同中有异,应予辨别。若非“细而软”的脉体,则不具备形成这三种脉象的基本条件。

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误认为微脉只能见于危重病。所以,影响了以上三种脉象的辨别和分析。其实,从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看,微脉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因此,微脉并不都是见于危重病的脉象。濡脉和弱脉,都含微脉的构成条件,即脉体“细而软”。在脉体“细而软”的基础上,若兼“浮”,是濡脉;若兼“沉”,是弱脉。这说明,这三种脉象都不是只见于危重病。因此,对这三种脉象及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应以实际表现时的程度为依据,不可一概而论。但总的说,这三种脉象反映患者的体质条件较差,气血不足,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12,动脉的辨别和分析

对动脉的辨别,一般是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对号入座”,对得上就是动脉,对不上就不是动脉。这种辨别方法太机械、太死板。结果是,很少有人见过动脉。其原因,是没弄清动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由于脉诊经典文献难理解,动脉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了。以《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经典文献的记载为依据,可以将动脉的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现已证实,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所以,对动脉的辨别,应该结合非窦性心律脉形的特点,不必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对号入座”,其辨别方法可灵活掌握。如《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脉经》又说:“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从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这说明,古代医家也不是按一种方法辨别动脉。只要明确了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辨别动脉并不难,临床并不少见。

对动脉主病的分析,必须结合动脉的实质,若只按脉形进行分析,往往离题太远。

13,结脉的辨别和分析

结脉的辨别方法很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需要说明的是,若脉“数”而时有“间歇”,为促脉。这是从“结脉”分化出的一种脉象,因其另有诊断意义而被确定专用脉名。因此,可将结脉和促脉区别开。

结脉主要反映心律失常,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窦性停搏。促脉除反映心律失常外,可以反映病证的寒热属性出现转机,对辨别“厥”证寒热具有重要意义。对结促二脉及其所主病证的分析,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还要体现中医的特色理论。这是因为,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脉象变化有独特的认识方法。比如,促脉是在数脉的基础上出现一止,但中医认为,这是“阳盛及阴”或“热极伤阴”的病理机转。这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认识。

14,辨别和分析脉的更代

代脉反映脉的更代,对辨别脉象变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有些脉书对代脉及其主病的辨别和分析已离题太远。

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可以将代脉的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现已证实:代脉主要反映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按脉象随“四时”变化的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若春季其脉不弦,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按这种方法,可以辨别一年四季的脉象是否与“四时”相应,是否主病。并且,可以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以辨明脉象与病症的内在联系。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这些实例说明,辨别和分析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因此,不能将代脉认为是脉有间歇的脉象,那就违背了代脉的实际意义。

15,辨别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

在疾病过程中,脉象发生变化或转变,由一种脉象转变为另一种脉象,古代医家称其为“革脉”。脉的更代有一定规律,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也有一定规律,代脉和革脉分别按这两方面的规律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这是革脉和代脉的区别。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是否符合规律,这对分析病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验越丰富,这两种脉象的重要意义越明显。但是,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很难理解,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都被埋没了。

据考证,近代脉书由于埋没了代脉和革脉的实际意义,使现在的诊脉方法失去了原来的灵活性。并且,对脉诊充分发挥诊断作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现在的诊脉方法,若与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确显逊色。

从脉诊经典文献的记载看,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不仅非常实用,而且机动灵活,但是,

从《脉经》以后,脉诊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原来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现在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脉诊经典文献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一些脉名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了,脉诊的实用技术没全部传下来。其中,革脉和代脉,都不是专指脉的某一种形态,而是代表对脉象变化进行辨别和分析的两种重要方法。代脉是按生理性的脉象变化规律进行辨别和分析,革脉是按病理性的脉象变化规律进行辨别和分析。因此,这两种脉象的临床应用最灵活,最机动,既可用于诊察脉象是否主病,又可用于分析脉象与病症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用于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和预后转归。比如,《脉经》说:“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毫无疑问,这是专指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意思是说,若卒病其脉即发生变化和转变,表明机体适应能力或调节机能尚可,此为脉有生机的表现,故曰“卒病得之生”。若病的时间很久其脉才发生变化和转变,表明机体适应能力或调节机能很差,此为脉无生机的表现,故曰“长病得之死”。再如,失血量过多的患者,其脉当沉细,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若不转变为沉细脉,则不符合规律,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太差,是脉无生机的表现。如扁鹊说:“病若吐血复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所谓“牢”,与“革”正相反,指脉象不发生变化和转变。扁鹊的意思是说,反复失血的患者,其脉当变为沉细,若浮大之脉不变为沉细脉,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太差,故主死。所谓“浮大牢”,是浮大脉不发生变化或转变,而不是浮大脉与牢脉相兼。从脉诊经典文献对革脉和牢脉的记载来看,若脉象随疾病的发展规律而发生相应变化或转变,则为革脉。若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转变,则为牢脉。这说明,在诊疗实践中,按疾病发展规律诊察脉象的变化和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疾病的发展有一定规律,脉象的变化必然有一定规律,若脉象变化不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则需进一步辨别和分析。这对临床辨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绝不可忽视。

以上说明,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意义都很重要。但是,由于二十六种脉象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影响了对脉象的辨别方法,同时也影响了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因此,应该根据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掌握每一种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方法,这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

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 (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 脉、24 脉、27 脉或28 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

26种脉象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

二十八脉脉象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滑脉 6、涩脉 7、虚脉 8、实脉 9、长脉10、短脉11、洪脉12、微脉13、细脉14、濡脉15、弱脉16、紧脉17、缓脉18、弦脉19、动脉20、促脉21、结脉22、代脉23、革脉24、牢脉25、散脉26、芤脉27、伏脉28、疾脉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迟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 ;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正常人中常见脉象的研究(一)

正常人中常见脉象的研究(一) 【摘要】目的观察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脉象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出现的比率分别为13.75%,10.26%,5.46%,4.33%,11.11%,12.90%,15.35%,9.23%,8.85%。洪脉则未出现。结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皆可在正常人中出现,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这些脉象时,必须注意辨别是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 【关键词】常见脉象正常人比率 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除了出现平脉外,还可出现28脉中的多种脉象,可反映不同的机体状况,对防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对脉象的研究中,定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笔者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对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观察对象共1062例,为2003-04~2007-01广西中医学院进行脉诊实验课程学习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医疗美容、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均身体健康,无全身器质性病变病史,无任何自觉症状,无阳性体征;年龄19~23岁;男524例,女538例。 1.2研究方法 1.2.1医师诊脉以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常见脉象表现为标准〔1〕,由具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并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专业教师用寸口诊脉法进行诊脉。 1.2.2脉象仪检测采用上海中医大科技发展公司2003年出产的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受检者取自然坐位,于左手寸口脉关部安置脉象换能器,调节换能器压力调节螺旋纽,对50、100、125、150、175、225g6个取脉压力段的脉图进行连续采样、储存,并从6段系列脉图中由仪器自动选择最佳脉图、调整参数后,调整到屏幕所提示的最佳取脉压力再次采样,并由脉象仪进行分析、辨脉。 1.2.3脉象确定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一致者即确定脉名。对于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不一致者,则让受检者休息15min后,再次用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脉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相同者确定为该脉,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者以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同者为准。 2结果 1062例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沉脉为109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0.26%;迟脉为5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5.46%;数脉为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4.33%;弦脉为11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1.11%;细脉为137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2.90%;滑脉为16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5.35%;缓脉为9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9.23%;实脉为94例,占受检者总数的8.85%;洪脉则未出现(注:相兼脉者分开计算,如浮细脉分别计为浮脉和细脉)。 3讨论 浮脉脉位表浅,见于表证,也可见于虚证。但浮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浮脉。本研究中,13.7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浮脉。生理性浮脉的出现多与体型消瘦有关,各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伤寒杂病论》曰:“瘦人当浮。”《脉说》曰:“瘦人得浮脉,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医碥》曰:“瘦人多浮,有变于时令者,春夏气升而脉浮。”瘦人肌肉薄,脉位表浅,故出现浮脉。

《中医诊断学》习题-第4章

第四章切诊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下列除哪项外,脉率均较快 A.结脉 B.疾脉 C.数脉 D.促脉 E.动脉 2.下列何脉脉位较短 A.紧脉 B.涩脉 C.动脉 D.滑脉 E.长脉 3.下列哪两种脉不能相兼 A.弦脉与滑脉 B.洪脉与数脉 C.濡脉与细脉 D.沉脉与紧脉 E.涩脉与滑脉 4.下列何组脉象主湿证 A.细、弱、微 B.缓、结、弱 C.濡、细、缓 D.结、代、促 E.细、散、微 5.下列哪项是濡脉与弱脉的共同特征 A.脉来无力 B.沉而无力 C.浮而无力 D.细而无力 E.脉细如线 6.下列哪项是紧脉的主病 A.痰饮 B.寒证 C.实热 D.血瘀 E.气滞 7.胃脘胀满不适,按之柔软而不痛者,当属下列哪项 A.食滞 B.结胸 C.臌胀 D.癥瘕 E.痞证 8.右少腹痛剧,按之痛甚或有反跳痛者,当属下列哪项 A.肠痈 B.气滞 C.痞证 D.虫积 E.臌胀 9.按虚里,下列哪项属病理表现 A.按之应手 B.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 C.节律清晰 E.动微不显 10.浮脉主要表现为脉象哪种因素发 生变化 A.位 B.数 C.律 D.势 E.形 【A2型题】 11.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是 A.<濒湖脉学> B.<内经> C.<诊家正眼> D.<伤寒论> E.<脉经> 12.形成脉象的最主要脏器是 A.肺 B.心 C.脾 D.肝 E.肾 13.脉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称为 A.六阴脉 B.真脏脉 C.有根脉 D.六阳脉 E.有神脉 14.下列不属于病脉的是

A.弦紧脉 B.沉迟脉 C.浮滑脉 D.斜飞脉 E.弦细脉 15.戴阳证时,可见 A.细脉 B.浮脉 C.短脉 D.芤脉 E.代脉 16.脉象特征为沉按实大弦长的脉是 A.紧脉 B.革脉 C.实脉 D.牢脉 E.涩脉 17.洪脉的脉象特征是 A.浮大中空 B.浮而搏指 C.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D.厥厥动摇 E.轻刀刮竹 18.既可见于病人,又可见于正常人的 脉象是 A.革脉 B.紧脉 C.缓脉 D.细脉 E.代脉 19.既可见于里寒证,又可见于里热证 的脉象是 A.迟脉 B.实脉 C.革脉 D.牢脉 E.疾脉 20.下列脉象脉律不齐的是 A.芤脉 B.弱脉 C.短脉 D.疾脉 E.散脉 21.腹部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 处者,属 A.瘕聚 B.癥积 C.虫积 D.食积 E.痞满 22.腹部按诊时,病人应取 A.正坐位 B.左侧卧位 C.右侧卧位 D.俯卧位 E.仰卧位 23.按中府穴有明显压痛者,为 A.肝病 B.胃病 C.肺病 D.肾病 E.心病 【B型题】 A.从容、和缓、流利 B.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C.不沉不浮,不大不小 D.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E.脉率不快,强弱适中 24.脉有“胃气”主要指 25.脉有“神气”主要指 26.脉有“根”主要指 A.洪脉 B.芤脉 C.弦脉 D.濡脉 E.涩脉 27.失血常见脉象为 28.血瘀常见脉象为 29.疟疾常见脉象为 30.湿证常见脉象为 【X型题】 31.应指宽大无力的脉象是 A.散脉 B.濡脉 C.芤脉 D.微脉 E.弱脉 32.下列哪些脉象与疼痛有关 A.革脉 B.动脉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四)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八纲辨证 A型题 1.下列对“辨证”的认识哪项不对: A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的认识 B是通过现象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C是医生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D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的认识 E是对病因、病性与病位的认识 2.“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为: A《黄帝内经》 B《伤寒正脉》 C《伤寒质难》 D《景岳全书》 E《伤寒六书》 3.八纲辨证的内容在《景岳全书》称为: A治病八字 B八种纲要 C治病大法 D二纲六变 E二纲六要 4.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 A感受外邪所致 B起病一般较急 C必发展成里证 D病较轻病程短 E恶寒发热并见 5.表证的转归,下列哪项不可能出现: A经治疗而愈B“自然”痊愈 C演变成半表半里 证D演变成里证 E恶化而死亡 6.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 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 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7.关于里证的特点,错误的是: A病情一般较重 B无表证特征证候 C都是慢性起病D病程一般较长 E以脏腑证候为主 8.下列类似于半表半里证概念的是:

A肝胆病证 B少阳病证 C气分病证 D中焦病证 E厥阴病证 9.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A阳气亏虚 B阴液不足 C阴寒内盛 D阴邪致病 E阴气偏盛 10.热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 A便溏臭秽 B口干口苦 C面红尿清 D舌苔黄腻 E脉细而数 11.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错误的是: A寒证恶寒喜热,热证恶热喜冷 B寒证口渴喜冷,热证口和不渴C寒证大便泻泄,热证大便秘结 D寒证舌苔白润,热证舌苔黄干E寒证脉迟或紧,热证脉数或洪 12.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 A虫积 B痰湿 C血瘀 D内 燥 E气逆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主要含义是: A营血相对亏虚 B正气必定亏虚 C正气相对亏虚 D阴液必定亏虚 E经络相对亏虚 14.下述哪项最应归属于阳证: A表实寒证 B里虚寒证 C肾阴虚证 D表实热证 E里实热证15.与( )中内容相对而言,下述哪项不属阴证 A久(新)病 B血(气)分证 C三阴(三阳)病 D脏(腑)病 E 燥(湿)证 16.下列哪项是实寒证与虚寒证最主要的区别点: A病程长与短 B怕冷之症新与久 C脉象有力与无力 D病势缓与急 E疼痛喜按与拒按 17.阴虚的兼并证,下列哪证最少见: A阴虚阳亢证 B阴虚内燥证 C阴津亏虚证 D阴虚里寒证 E

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15种常见脉 象的疾病对应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中公卫生人才网带着大家学习几种常见脉象对应哪些疾病。 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4.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5.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6.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7.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11.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中医内科学试卷-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课程试卷(1)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答题说明 1、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 2、A型题:为最佳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3、B型题:为配伍题,请为每一道试题配伍一个与它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在每组试题中,每一个备选答案可以被选1次,几次或1次也不选用。 4、X型题:为多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包含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请根据题干要求选出全部正确答案。 5、全部答案做在答题纸上。 [试题册一] 一.是非题(每题1分,计10分) 1.白头翁汤是治疗湿热痢的主方。() 2.癃闭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3.内伤腰痛不外乎肾虚,外感腰痛总离不开湿邪为患。() 4.越婢加术汤是治疗水肿湿毒侵淫的首选方。() 5.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6.头痛且空,眩晕,腰痛酸软是肝阳头痛的主症。() 7.鼓胀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受病导致气血水瘀积腹中所致。() 8.中医学将钩虫称为伏虫。() 9.不寐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10.肺痈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 二.A型题(每题1分,计20分) 11.咳嗽之凉燥证的首选方是() A.三拗汤合止嗽散 B.参苏饮 C. 桑菊饮 D. 杏苏散 E.桑杏汤 12.主张眩晕“无痰则不作眩”,提出“治痰为先”的学者是() A. 张景岳 B.朱丹溪 C.张仲景 D.孙思邈 E.陈无择 13.喘证痰热郁肺证的首选方是() A.桑白皮汤 B.定喘汤 C.麻杏石甘汤 D.清金化痰汤 E.桂枝厚朴杏子汤 14.明确指出肺痨的病因是“肺虫”的著作是() A.《济生方》 B.《丹溪心法》 C.《普济本事方》 D.《十药神书》 E.《外台秘要》 15.某男,45岁,胸胁刺痛4天,呼吸、转侧疼痛加重,伴有寒热往来,身热弛张起伏,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数。治疗首选() A. 越婢加半夏汤 B.小柴胡汤 C.十枣汤或控涎丹 D.涤痰汤 E. 柴枳半夏汤 16.消渴的其病位主要在() A.肺肝肾 B.心肺肾 C.肝脾肾 D.肺胃肾 E.心肝脾 17.着痹的特点是() A.关节肿大变形 B.关节酸痛重着 C.关节痛不可解 D.关节强直畸形 E.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18.内伤咳嗽忌用() A.敛肺 B.收涩 C.宣肺 D.补肺 E.益肾

正常的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

或28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中医28种脉象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脉象。 一般而言,脉来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属于平脉。而常人的脉又会随着时令、年龄、性别、体力、生活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于这些都是因为季节而有的脉象变化,因此并不属于病况,所以称为「平脉」。年老人脉较快且硬,成年人脉较慢而柔,小儿脉更快;男子脉较慢,女子脉较快,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脉象差异;至于经常劳动体力的人,脉多大而有力,经常用脑的人,脉细且无力。 在运动后、饮酒、洗浴、激动之后,脉会较快。相反地,安静或睡眠时,脉会较慢,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平脉。大体而言,这些脉象的变动,只是会稍微地变化,与正常的脉象并不会有太大出入。 在切脉时,必须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小儿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则。如果超过了这些范围,又出现了其它的病象时,就属于病脉。 ◎病脉 与「平脉」相出入时,就称为「病脉」。古人将它分为二十八脉:浮、沈、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弦、虚、实、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各自描写出不同的脉象与主病。在临症上,言二十八种脉象,很少只见一种脉象,通常都是兼见几种的脉象。为了便于记忆,清代名医陈园将这二十八脉分为八大类,并且以浮、沈、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纲,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与主病。 浮脉:(附洪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濡脉) 浮脉的脉象,是指用轻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脉象,虽然彰明易见,但是重按反而不见。它的主病,是表症、阳症与腑病。在浮脉相类的脉象中,又包括洪、虚、散、芤、革、濡等六种脉象。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脉,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无力的是虚脉,主要是气血虚弱;浮且中空如管的是芤脉,主病为失血;脉象浮而散乱的是散脉,主病是肾气衰败;浮而外强中空较芤为剧的是革脉,主病是阴阳不交而极为细软的是濡脉,主要为阳虚有湿。以上各病症与脉象,是以浮脉为纲。 沈脉:(附伏脉、牢脉、弱脉) 沈脉的脉象,是用重的指力才能取得的脉象。用轻的指力,是无法取得的。主病为里症、阴症与脏病。在沈脉相类脉象中,又包括伏脉、牢脉与弱脉。凡是沈而着骨,隐伏不现的叫做伏脉,主病是病邪深沈在里之症;脉来大而弦实,沈取才能得到的叫牢脉,主病是坚积寒实之症;脉来细小而沈,重按才能得到的叫弱脉,主病是阳气衰微之症。以上的各种脉象与病症,都是以沈脉为纲。 迟脉:(附缓脉、涩脉、结脉、代脉) 迟脉的脉象是脉来次数减少,一息只有三至,甚至两至,主病的内容是内脏阴寒之症。在迟脉相类脉象中,包括缓脉、涩脉、结脉、代脉。凡是脉来宽缓和匀,一息四至的,就叫做缓脉,

古今脉象的情景记忆法

古今脉象的情景记忆法 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可快速关注导读“脉理精微,其理易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本文以李时珍先生的濒湖脉学为例,详述古今脉象的情景记忆,以风花雪月,斐然文采来刻画脉象意境,取类比象,至臻传神,懂脉形,更懂脉心,情景记忆法即是开启脉法钥匙。 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脉法最得人心的当属李时珍先生的濒湖脉学28脉,是我们中医诊断学脉诊讲课的蓝本,与现代脉法中齐向华老师的系统辨证脉学的25对脉象要素相得益彰。我认为系统辨证脉学最大的优势在于用其物理语言描述脉象特征使初学者找到入手点,有经验的临床工作者找到未曾命名的脉法或手下感觉,让复杂混乱的脉法找到规范客观的指标,为执着于脉诊研习却习不得法的人找到练习方法。 在系统辨证脉学培训班上,我的师兄师姐演示过,他们诊脉的一致性。多人诊同一个人的脉,用系统辨证脉学进行分析,其诊得的脉象要素,背景脉和局部脉象以及分析体质、性格特点和病因、病机结果是一致的。 《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典型的脉名就有:

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 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传统28脉: 浮脉类:浮洪濡芤革散 沉脉类:沉伏牢弱 迟脉类:迟结涩缓 数脉类:数动疾促 虚脉类:虚细微代短 实脉类:实紧长滑弦 25对脉象要素: 脉体要素:左右、内外、曲直、寒热、清浊、浮沉、上下、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1、各种脉与主病: (1)浮脉 浮脉脉图 [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 表证。亦主虚证。 [说明]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 沉脉脉图 [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

迟脉脉图 [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故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4)数脉 数脉脉图 [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鉴别,还当脉症合参。 (5)洪脉(附大脉) [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气分热盛。 [说明]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常见的脉象口诀整理

常见的脉象口诀整理 脉诊在中医中广泛应用,为了帮助中医确有专长考试的考生更好的准备考试,医学教育网的小编特为大家整理了这份常见的脉象口诀,与大家分享。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中浮木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伴(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壮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脉行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壮,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触之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边实中间空,形似软而按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

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命必丧。 沉脉:沉脉状似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紧滑弦细数迟微,数头机关勿误人。微脉:微脉细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得重采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牢脉沉而伏力强,牢形实大与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迟脉寻按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脉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中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应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

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中公卫生人才网带着大家学习几种常见脉象对应哪些疾病。 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4.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5.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6.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7.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11.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12.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13.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14.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15.代脉: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常见脉象区分心得(精)

脉象区分心得(常见脉) 一、浮 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诊察“浮”的豚象,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打个此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象微风吹动鸟背上的毛羽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象摸到轻柔和软的榆钱一般;又象戚封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象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 二、沉 沉脉的脉象,有如绵絮裹砂,外表好象柔和,里面却是刚劲有力。因为沉脉是出现在较漂的部位,就象投入水里的石子一样,必须摸到水底,才能摸到。 三、滑 滑脉的搏动,一往一来,一前一后,都是极其流利的,令人有一种反复旋转、圆活自如的感。滑脉的搏动,是很流利地持续不断地旋转着,很象一颗圆滑的球子在指下转动一般,同时又有些象水的流动,总是一往无前地(欲脱)流着。 滑脉的形象,好此圆珠似的,一往一来,一前一后,总是持续不断地、极其流利地搏动着。临床时切不要把滑脉与数脉混同起来,因数脉显然是至数的增加,而滑豚只是搏动的流利而已已 四、涩 涩脉的形象,细小而短;涩脉的搏动,往来迟滞,投不流利;

甚至还三,五不匀。前人诊察涩脉有多种比方;有的比做“轻刀刮竹”,这是形容滞涩不前的样子;有的北做“如雨沾沙",这是形容涩而不流的状态;有的此做“病蚕盒叶”,这是形容迟缓艰涩的形象。 五、虚 诊察虚脉,用指轻按,觉得大而迟缓;稍加重按,更显得松软无力,甚至还有一种极度空虚的感觉。虚脉和芤脉都有浮大的现象,但两种艨象毕竟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虚脉,愈加重按,愈是显的软弱,芤脉于浮大之中却似慈葱那样地边实中空。 六、长 如果脉来“如引绳”,就象拉直的绳索那样,毫无柔和气象;或者象顺着摸抚长竿那样地感到硬直,便都是属于病变的长脉。正常的长脉.不仅它的长度超过寸,尺部位,它的搏动也具有一种柔和的气象,这是正气旺盛的征象。 七、短 短脉与长脉相反,它在寸,尺部位,都表现为不满足,或者是寸部不满足,或者是尺部不满足。它的搏动也非常短暂,刚一应指,便立即回避开了。 八、洪 洪脉的形体在指下的感觉是极其粗大的,它的搏动,不仅来的时候显得势极充盛,即去的时侯也是缓缓减弱,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消逝,这就叫做“去衰”。

十二种脉象

十二种脉象 本贴收到5朵鲜花 浮脉: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 无力。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 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 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 表现。 沉脉:沉脉与浮脉相反,脉象显现部位较深,轻按不明显或无搏动的感觉,重按才有 明显搏动的感觉。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主里实,说明内脏的邪气盛,正气也不很弱。沉而无力,表示里虚证,里虚是指正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都可见沉而无力的脉。 四肢水肿的脉也可以沉,所以脉沉还有水饮为患。 迟脉:迟脉是指每一息脉跳动不足四次,即每分钟脉跳在六十次以下。这种跳得很慢 的脉,表示寒邪为患。寒则血凝,使血气运行缓慢,所以脉搏跳动也慢。迟而有力是 实寒证,即实实在在的寒邪致病。迟而无力是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 液运行。这种寒是因为阳寒引起的,如冬天的寒冷,是因为阳光弱一样,并非实在的 寒邪或寒水,所以脉现迟而无力。 数脉:数与迟相反,指一息脉跳五次以上,即每分钟脉搏在九十次以上。脉搏动快, 是有热的反映。数而有力为实热。邪热鼓动,血流加快,热邪与正气搏斗,所以脉快 而有力。数而无力为虚热。这种热不是来自外界六淫之热邪,而是内脏阴阳失调产生 的虚热。阴虚内热,脉现细数无力。阴虚,脉管中津液阴血都不充盈,所以脉细小, 虚热虽可使血流加快,但鼓动无力,所以脉即细小又快而无力,是阴虚内热或阴虚火 旺的典型脉象。虚阳外浮,也可现脉数大而无力。虚阳外浮常是由阴盛格阳,阳气不 能入于阴,而向外浮越,这无根之火,如那无油的灯火样,快熄灭之前,火焰要向上 窜几下,显得特别明亮,可是很快就灭了。虚阳外越也是如此,那快消失的虚阳向外 浮越,使脉形浮大而数,但散乱无根,即无力,又不均匀。这是人将死亡的先兆,应 及时抢救。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一】曲×新,男,24岁,住院号:581764,住院日期1966年1月14日,出院日期1956年2月12日. 主诉:全身起红色皮疹,奇痒,已半月。 现病史:半月前因患急性咽炎后,发现躯干部出现红色皮疹,当时未注意,后来遂渐增多,而表面有白滑,瘙痒明显。会在xx医院诊断为“急性牛皮癣”,经过半个多月西药治疗,未见好转,皮损泛发全身,遂来我院住院治疗。 检查:一般内科检査未见异常。 皮肤检査:头发内、躯干、四肢泛发髙粮粒至榆钱大之红色斑,表面附着较薄之银白色鳞屑,日光下发光,鳞屑周围有明显红晕,基底呈红色浸润,鳞历强行剥离后底面可见筛状出血点,下肢皮损部分融合成片。 脉象:微数。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微红。 西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血热受风,发为血热型白疕。 立法:清热凉血,活血散风。 方药: 生槐花一两鲜茅根一两五钱生地一两紫草根一两白藓皮一两蜂房一两刺蒺藜五钱土茯苓二两 清血散(附方92)一钱,日二次。 上方连服十一剂,红退,上半身皮疹基本消退。去鲜茅根加丹参八钱、当归一两,又服三剂后,改白疕1号(方见227页)方服十五剂,红斑、鳞屑全部退尽。住院期间仅用凡士林润泽皮肤,未给外用药,配合楮桃叶、侧柏叶煎水

洗疗每日一次,共十二次。共住院29天,临床痊愈出院,追踪四年半未见复发。 本例患者属于血热型,而且热偏盛、病程较短,仅用中药内服未用外用药,效杲较好。追踪四年未复发,除服汤药外另外配合清血散以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清血散服用后,皮肤红斑消退较快,多服则易引起腹泻。 【例二】王×珍,女,22岁,住院号:607982,住院日期1966年3月24日,出院日期1966年4月21日,主诉:全身起红色皮疹,瘙痒,已六年余。 现病史:六年来四肢、躯干发生红色皮疹一直不愈,经xx医院诊断为“牛皮癣”。多年来,经多次、多种疗法,一直未能痊愈,而且连续不断有新皮疹出现。发病原因不明。 检查:一般内科检査未发现异常。皮肤检査:由头开始向下四肢、躯干泛发大片红色皮疹,表面覆盖多层性厚的、银白色鳞屑,鳞屑强行剥离底面有筛状出血点,鳞壻周围有明显红晕,四肢、躯干均有多数较小的新发皮疹,同时又有大片肥厚之皮损。 脉象:沉弦。 舌象:苔白滑。 西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血热发为白疕。治法:清热,凉血活血。 方药:白疕1号,外用5~15%的黑红软膏(方见318页)。按白疕1号全方,连续服二十八剂,配合外用药,皮损逐渐消退,共住院28天,临床痊愈出院。 【例三】刘××,女,41岁,住院号:575198,住院日期1965年12月6日,出院日期1965年12月24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