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方法

人人离不开方法,事事离不开方法。克罗德.贝尔纳就说过好方法的重要性,可见学习方法论很重要。方法论上的人物有维纳、海森堡、拉普拖斯、库恩等。其中有著名的库恩“范式”,表明的是提出一种假说,证明一种假说。

方法的构成要素是:1.主体与目的;2、主体要把握的客体;3、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媒体。

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论密切相关。方法并不等同于客观规律。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基本特征,简单归纳:1、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有所遵循;2、明晰性,方法本身可以辨识;3、富有创造性或富有成果;4、可靠性;5、经济型或称以花费最小的物力和时间得到最大最好结果;6、移植性,多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7、动态性;8、多样性,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可以很多;9、选择性,这就需要方法的运用者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所具有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以获得自身条件的方法;10、满意性。

二、方法论

方法论是培根首创,以方法的体系武装科学。方法论的性质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具有导向性,间接性,普遍性,主体能动性。

三、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包括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又包含自然科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地理学方法等;

思维科学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辩证逻辑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

而社会科学方法包含了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和法学方法。

四、早期的社会学方法论观点

(一)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

(二)另一创始人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

即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孔德还具体论证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社会学的适用性。

(三)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最先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问题。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4)一书中,他把社会现象界定为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和社会感受。他认为社会现象既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和心理现象。社会现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和观念,它是可以观察的社会事实。通过这种界定,社会学就能够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与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是源于哲学、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潮。19世纪末期,德国曾发生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德国社会哲学家W.狄尔泰指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他认为,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任务不仅是客观描述社会,还必须涉及伦理、宗教、艺术等价值观念。此外,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类行为既没有规律性也无法预测。社会历史现象都是独特的、偶然的,对此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规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阐述和记录。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主张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及其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支配的,与行为者的价值是相关的,但同时受环境的制约,理性行为并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它受着具体的必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会学既反对人文学派的主观唯心论,也反对机械的实证论,主张“价值相关”和“价值无涉”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两条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

五、各理论学派所侧重的分析层次有所不同

(一)宏观社会学理论注重研究社会整体与社会结构。例如,孔德、马克思、斯宾塞等人把社会视为一个体系,强调整体分析或功能分析,迪尔凯姆从客观角度对社会分工和自杀等现象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马林诺夫斯基、

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提出要以结构功能的观点研究各种文化模式。

(二)微观社会学理论注重在社会心理的层次上分析个人行为和倾向。V.帕雷托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来自天生的本能,但人往往用虚假的意识来掩饰真实的行为动机,因此社会学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真实动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等学派都主要从事微观研究。

(三)互动理论既不从社会整体和社会结构入手,也不从心理层次入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侧重分析个人之间、个人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交

换理论也是从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入手,以沟通宏观结构与具体行动者的联系。

(四)研究者在选择研究策略,特别是在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时,必然要受其理论假设的影响;尽管各种研究方法并不属于各特定的理论学派专用,但不同的理论学派往往有自己较固定的研究模式以及相应的一套具体方法。实证主义学派和宏观社会学研究常常使用较严格的定量方法(如结构式的问卷调查或统计调查),对数据进行较精确、复杂的统计分析,通过严谨的操作化和逻辑推演来验证理论假设。反实证主义学派和微观社会学研究则常常使用定性方法(如参与观察、访问、个案研究)、文献研究,对资料进行归纳、综合并结合主观思辨或阐释得出研究结论,建构理论假说。使用不同研究模式的社会学家在对不同资料的质量及可靠性、不同证据和解释方式的有效性等问题的认识上往往存在着根本分歧。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社会学方法论不同于社会学理论,前者是工具理论,它只涉及科学发现与检验的逻辑及规则,但不涉及具体的社会事实;后者则是包含经验事实的实质理论。社会学方法论也不等同于研究方法或具体技术,它是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价。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1、社会现象的性质;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

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论这两层含义。

在哲学层次上,马克思在认识起源问题上摒弃了先验论的假设,强调经验事实先于理论而存在,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主张以现实的“市民社会”和人的活动作为哲学思考的重心。

他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了传统的静态分析,认为客观世界的各种矛盾与对立的现象,并非是一种静态的关系或属性,而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具有动态特征的认知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及其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只有通过对历史过程的认识才能解释人们的社会活动。

马克思还指出,知识的发展也是一个辩证过程,因为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经过思想加工的文化世界,这种文化世界体现

了人类所创造的思想产物,即社会价值、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知识以及上层建筑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辩证观、历史观和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和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七、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基本要素、基本过程

当代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对于社会科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在美国教育研究百科全书中指明:探索人类关系的各种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复杂程度不同;2、因果联系不同;3、受认识主体的影响不同。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概念-反映事物特点的名词;定义-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以例代定义,界定端和被界定端范围不一致)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是:先选择研究课题,再做研究设计,分为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实地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属于定量分析。文献法和实地法属于定性分析。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果。

八、马克思的方法论思想极具综合性

它能为各种理论学派提供思想武器。例如,匈牙利的G.卢卡奇对阶级意识和异化问题的研究,意大利的A.葛兰西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注重考察个人意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都借鉴了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概念与分析方法;

法国的L.阿尔杜塞则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对思想体系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与马克思后期在《资本论》研究中对宏观社会结构的分析有很大相似之处。

马克思的观点对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也有很大启发,在历史社会学、批判理论、冲突理论等流派中都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或学者起着重要影响,如米尔斯、A.W.古尔德纳以及法兰克福学派。

九、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更为多样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更为多样化。这是容易理解的。从历史起源上看,社会学来自思辨与经验这两种传统思想;从目前发展状况上看,社会学包罗了哲学研究、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主题与方法。试图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尚为时过早,况且许多社会学家对是否有这一必要仍持有疑问。

社会学方法论研究的新的进展与趋势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逐渐普及,以及多变量统计分析和资料搜集技术的

发展,实证研究的方法及其定量化程度日益接近科学化的准则要求。

但是研究方法的发展却无法消除社会学理论—方法论的分歧与困境。按照科学史学家T.S.库恩的观点,一门学科若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说明这一学科仍处于“前科学”阶段(见社会学范式)。有人据此认为,社会学的派别林立以及方法论的多样性是这门科学尚未成熟的标志。

但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能用自然科学的尺度去衡量社会学的方法。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知识模式,它根据不同性质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模式。确实,自社会学产生以来,建立统一方法论的企图无不遭到失败。结构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期由兴盛走向衰落之后,社会学理论—方法论曾向不同方向寻求出路,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语义哲学、认知理论都对方法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但到80年代末为止,在西方社会学中没有哪一个学派能占据统治地位。尽管分歧仍然很大,但通过方法论的争论,特别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使社会学理论—方法论中出现了相互补充的现象,产生了一些新的综合。

十、总结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翻阅科学方法论类的书籍,多关注科学方法理论,学会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观点运用到我们的研究中,论文写作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并注意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先提出和选定科研课题;再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收集和掌握科学事实;再通过思维加工、科学抽象来提出科学假说;再检验假设;最后建立理论体系。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2008-01-06 22:15:47| 分类:社会调查理论|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作者:骆玲发布时间:2007-12-31 信息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要: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方法论"二元结构",突出地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学科的思辨性与学科的实证性对立统一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的方法论及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则是各有千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在不同的社会学大师们手中,二者交替地充当着重要的研究导向.我们应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两大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传统,从不同角度去解析研究对象,新的眼光有助于新的发现. 关键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基于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截然不同的假设,大致可分为形成于19世纪英、法、美等国的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统一科学论)的方法论和形成于19世纪德国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它们构成了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二元结构”中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统一及互补关系。 一、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1.代表人物。法国学者孔德是“社会(物理)学”术语和实证社会学的创立者,而同为法国学者的杜尔凯姆所著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和《自杀论》则被公认为酣畅淋漓地表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经典著作。 孔德相信“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物质世界,同样,社会

学也应该采用类似手段研究社会”。杜尔凯姆则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和研究,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如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都应该被看作事物,同样也可以被直接地加以观察和客观地加以测量,正如物质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同样,人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即人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事实的外界强制作用的反应。假如对人和社会的性质采取这样的看法,那么社会事实也就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了。继杜尔凯姆《自杀论》一书开创了西方社会学经验研究之先河外,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亦倡导经验社会学并对人口与犯罪、工业化等社会问题作了社会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也十分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关于城市社会的经验研究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社会学界形成了一种风气,即特别强调数量化、模型化的分析方式,相继有布劳、邓肯、霍曼斯、科林斯、西蒙、兰德等学者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系列的社会学实证研究。可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2.理论基础。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因此,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该方法论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物质,都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着同样原则的支配。人的行为是由社会事实决定的。人类行为、社会变化与自然物质变化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并能够被客观地计量,因而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研究程序也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建立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社会学完全可以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践方法论 纵观哲学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尔的《方法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都涉及到方法论研究,而马克思一生则鲜有此类著作,仅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粗略陈述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究其原因,一些人认为,“说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方法论著作是错误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生吞活剥的方法论巨作,是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统一,是一部科学方法论的典范”。这个说法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却有两点不足:一是犯了范畴错误,即无论《资本论》包含多少方法论思想,都不能算是一部科学方法论著作。二是“科学方法论”并不就是最好的方法论。它具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不仅会经常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现象主义、反人道主义错误,也包含着诸多非理性内容。再者,马克思也从未褒奖过科学方法。他只是将科学看作一种“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力量。”[1]后人给马克思的哲学冠以“科学方法论”并不是褒奖。因为他更注重的是社会实践和能动的辩证法。这才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持续展示其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一)拯救人类的社会实践重于一般方法研究 在德国,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既是黑格尔哲学占优势的时代,也是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开始觉醒和对古典哲学产生巨大厌恶的时代。特别在一些科学家眼里:它充满空话和幻想,缺乏真正的知识和切实可靠的研究;它只能形成一连串粗鲁的经验错误,毫无价值的批判或不加任何评判的引文堆积;“即使您看一看现代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以及他们的同谋者,您也会由于他们的规定而毛发悚然。”[2]这种把哲学当作远离社会现实的玄学,像康德那样一辈子没有离开哥尼斯堡也能够成为哲学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快就被他所唾弃。特别是1848年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扫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借助新生阶级充满朝气的活力,推动德国的科学家深入自然,研究自然,投身社会,改造社会,试图改变德国的落后状态之后,这种气势磅礴的革命热情也就激励着哲学家从天上回到人间,从虚幻回到现实,不再企盼用高谈阔论和思辨的方法来解救一切。 由此,尽管马克思早年是一位忠诚的、习惯于沉思冥想的黑格尔信徒,然而,随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了悟,对资本主义不合理制度的明察洞鉴,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分析,自1841年之后在他的学位论文及笔记中就开始怀疑黑格尔哲学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认为那只是彼岸世界而非此岸世界的真理;那只是对天国而非对尘世的批判。在1843年发表的《黑格尔的“权利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黑格尔整个哲学存在的缺陷,认为他的哲学是绝对的抽象,是纯粹的方法论概念。在1844年完成的《巴黎手稿》中,又继续对黑格尔进行了系统批判,并将其延伸到更广泛和更有争论性的青年黑格尔派(如《神圣家族》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普鲁东的著作中(如《哲学贫困》),明确认定:人生目的就是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幸福,而不是仅使自己获得安逸;为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斗争,将是每个人最崇高的责任。关于从抽象的哲学研究回到对社会现实的虔心关注,他在给李斯基的一封信中给予了真切、清楚的表述:“对我来说,推动这种确有裨益的发展,呈递一部驳斥迄今为止的德国哲学和德国社会主义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为公众准备我的‘经济学’观点是必要的。我的经济学立场本身就处在以前的德国科学的对立面。”[3]面对这个把普通劳动者变成魔鬼,剥夺其一切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渠敬东 2013-09-12 解题: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是方法论,而不是方法Method; 2、强调logos逻辑 3、Social科学几百年而已 涂尔干(法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奠定了学科的方法论。 方法论:看待世界的方式。 社会学与现代性紧紧连在一起。 Economics的对象:family Politics的对象:polity、city(两者都起源于古希腊) 社会即是一个晚近的概念,而社会学则更是近代才诞生。但,社会学不是剩余学科。 社会学关注总体性totality。例如:《资本论》可称为“人性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即商品;韦伯认为,理性主义在资本主义和宗教上是一致的。 学科的知识谱系:古希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 古罗马(empire治理术——法学) 基督教时代(交汇出现在皇权和民权之间,organization组织出现 了;更重要的是宗教的渗透性,冲破一切障碍。)中世纪后期(自由:航海、贸易、文明化等) “民情”是社会学最初的概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不是自然法、罗马法或者神圣法,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法:1、nature整体;2、principle(由内而发的品性)——sentiment(情感)。 这里,“法”即社会学中的methodology方法论。 最早有关社会科学的概念:马基雅维利:people;霍布斯:passion;笛卡尔:self(与社会并生);亚当-斯密:sympathy(是exchange交换的基础)。 Political——economics (国) ——(家),两者之间即是社会。 社会学家是要理解身在的世界。 方法论恰恰是反对纯粹的知识的,而是观察世界的艺术。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中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就必须依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正确转化,并必须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中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系统中,实事求是方法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方法,而是作为根本方法始终贯穿于具体方法当中。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它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因此更有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的科学抽象性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可以有效地创建或改进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更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实践的转化。我们在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目的就是通过实践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世界观实践基本方法转化

第一章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说是真理,是因为它总是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入分析,是为了能够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弥补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为了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为了更直接地指导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更多的是着重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说是研究某一个或者两个具体方法,也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相对独立性、辩证本性以及它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主题的转化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现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生活,回答现实问题,全面地审视历史发展,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精密地梳理历史逻辑、准确概括历史规律,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方法 人人离不开方法,事事离不开方法。克罗德.贝尔纳就说过好方法的重要性,可见学习方法论很重要。方法论上的人物有维纳、海森堡、拉普拖斯、库恩等。其中有著名的库恩“范式”,表明的是提出一种假说,证明一种假说。 方法的构成要素是:1.主体与目的;2、主体要把握的客体;3、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媒体。 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论密切相关。方法并不等同于客观规律。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基本特征,简单归纳:1、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有所遵循;2、明晰性,方法本身可以辨识;3、富有创造性或富有成果;4、可靠性;5、经济型或称以花费最小的物力和时间得到最大最好结果;6、移植性,多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7、动态性;8、多样性,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可以很多;9、选择性,这就需要方法的运用者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所具有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以获得自身条件的方法;10、满意性。 二、方法论 方法论是培根首创,以方法的体系武装科学。方法论的性质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具有导向性,间接性,普遍性,主体能动性。 三、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包括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又包含自然科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地理学方法等; 思维科学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辩证逻辑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 而社会科学方法包含了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和法学方法。 四、早期的社会学方法论观点 (一)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 (二)另一创始人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共学写了20 课时,对于学生生涯最后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我倍感珍惜,每次课都比较认真地听讲,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作为一名工科学生,进入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领域后,感觉非常震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就是开拓。结合了网上的内容,对这门课的基本知识,我进行了一小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由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实事求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展开。此外,辩证逻辑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尽管从学理上来说不能直接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体系内,但是给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以启迪和补充。比如系统方法,它很显然的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所以是很有价值的。(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个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在30年代末,毛泽东就明确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进行新的解释,赋予了哲学命题的含义。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系统阐明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这样的解释“,实事求是” 就是用中国语言表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是与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根本对立的,也是在与之作斗争中形成的。 主观主义是一种从主观意志和愿望出发,从书本和某些原则出发,不顾客观 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以书本为出发点,照抄照搬已有的结论和别国的模式;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忽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从主观出发,脱离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寻求客观规律,都是极为有害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必须时时处处防止和纠正

风笑天+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整理).docx

社会研究方法 (顾书第十一章“社会工作研究(资料搜集和分析技术)”补充) 一、导论 (一)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a) 人的特殊性;b)研究的干扰性;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二)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 a.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 b.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②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a.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b.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③资料的收集;资料收集阶段略。 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二、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研究 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三个层次。 1.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效用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即中层理论,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几个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3.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实际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具有三个重要特征:a.由一组命题构成;b.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c.命题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等。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1.概念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社会学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会现象或抽象事物如社会地位。概念由定义构成,只有在做出定义之后,概念才能有意义。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越明确和丰富,所表达的事物的特征就越清楚,但外延狭小即涵盖面窄。若抽象层次高,则对事物特征的表达就越含糊。 概念可以分为两类:标识某类现象,如太阳,称作常量;往往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念,如性别、职业;称作变量。 对概念的要求: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约化为子概念);精确、明了,不易产生歧义。 2.变量 ①变量的含义: 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也是概念的操作化。 ②变量的四种类型和测量层次: 变量有四种类型: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比率变量。 相对应的四种测量层次为: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③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 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当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就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是主动的变量,因变量是被动的变量。 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3.命题 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关系:概念构成了命题,而理论由一组命题构成。如“工业化水平高”是关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陈述;“工业化使得人际关系疏远”是关于“工业化”概念与“人际关系”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 4.假设 假设是命题的常用方式,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三)理论检验的步骤: 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过程,了解具体的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了解资料分析的方法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社会科学领域常见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社会调查)、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社会调查概念: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 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社会调查的特征:首先,社会调查在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是一种 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的类型:调查对象范围——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收集资料方法——问卷调查(自填问卷与邮寄问卷)和访问调查(当面访问与电话访问);调查目的或作 用——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调查性质和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 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 社会调查的题材: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指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优点:抽 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可以比较 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准确性高。 传统社会调查和现代社会调查: 1、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o(╯□╰)o 2、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 a) 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选题阶段) b)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准备阶段) c) 资料的收集(实施阶段) d)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分析阶段) e)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总结阶段) 选题阶段的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客观:社会环境 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工具准备(对 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问卷的准备和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 资料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