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具体要求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4)规律的概念。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

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教师归纳。)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所以,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既包括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外部联系)。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43页至第44页第2自然段,以巩固和加深对联系含义的理解)提问: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着?(可问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我们找不到一个事物是与周围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这恰恰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所谓联

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方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个重点问题,课本上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首先了解并回答课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进行论证的?(阅读第44页第3自然段至第46页第l自然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论证,课本是从三个方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的。三个方面,即:事物的内部、外部、整个世界,两个角度,即: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下面请第一组同学从正面论证第一个方面,即: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请第二组同学从反面论证第一个方面。(提示:引用实例,表明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如果没有内部联系,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请第三、四组同学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二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提示:描述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如:第45页小栏目"想一想","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诗句讲述的就是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朗一事物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样,请第五、六组同学也分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三个方面,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提示:哲学讲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方面。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

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同学讨论,教师提出要求:必须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引用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进行分析也可以。)(教师最后归纳。)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使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即: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板书)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以上作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的信服程度和理解深度。)总之,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么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强加给事物的呢?人想有怎样的联系就会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不是的。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

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武汉市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80年代以前,这里湖水清澈见底,鱼类丰富,环境优美。其后,随着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大量排入,湖区污染日趋严重,湖水臭气熏人。甲鱼、鲫鱼、蚌类等水生动物早因无法生存而绝迹。1997年5月6日这一天,5o多万公斤死鱼茫茫一片地漂浮在污染严重、呈墨绿色的湖水中。死鱼的第二天,武汉环保部门调查的初步结论是:湖水长期受到污染,以及此间天气气温高,是导致死鱼的主要原因。据环保监测人员介绍,在1997年4月22日和5月78两次对墨水湖监测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水中溶解氧从每升796毫克下降至每升3.65毫克;湖水透明度从42厘米降至32厘米,已极不利于鱼类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已殃及鱼类,给人类以警告。(又如:淮河污染最严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靠买

矿泉水煮饭了。)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不是。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问题: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例如:书上例举的京九铁路、计算机网络的事例。又如:“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O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由于太阳活动突然加剧而导致卫星"失踪"的事件已多次发生。而1971年至1986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有70%与第四环境有关。除此以外,第四环境对普通百姓也不是毫无关系的。如1989年在加拿大由于来自太阳的电磁波在长距离电线

上引起了出人意外的电流,控制装置开始跳闸,在9o秒内整个魁北克省都断电了,花了12个小时才恢复正常。正因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太阳活动预报,如预报黑子数目、位置及爆发剧烈活动的时间、强度等等,以此来估计可能对日地环境;人造天体及通讯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近年,一门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的新学科--空间天气学正在兴起,主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太阳望远镜一一至今世界范围内也还没有先例,它的先进程度可与美国用于夜间的哈勃望远镜相媲美。它一旦投入使用,将在太阳活动23周峰年期间,为空间天气预报和对人类灾害影响的研究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以上事例说明,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正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联系的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是客观的。小结:(可请学生作小结。)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李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C、D)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请学生以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为下一课时作准备。)(3)调查当地生态农业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和科技兴农重要性的认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和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节课框题设两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从教学内容来讲本课属于方法论部分,紧紧承接上一节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观的内容从方法论的角度具体分析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及其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在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2)理解: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3)运用: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 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树立自信,增强前途光明的坚定信念。 (2)在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注重量的积累,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学难点是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说学情 高二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不断扩大,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并且由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加速,高二学生具备了探讨更深层次哲学问题的心理基础。对感性材料分析能力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课稿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评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教学过程

【范文】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课稿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 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 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学生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 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旧事物的 含义 衡量新旧事 物的根本标 志 新事物为什么能够 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 么不是一帆风顺 的? 运用事物的发 展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统一的 原理来正确看 待我国社会主 义在前进中出 现的困难以及 人生道路的曲 折 1、分析“活 动探究”教 材和图片 2、比较新 旧事物、量 变与质变 3、哲学典 故的运用、 名言警句 蕴涵的哲 理 4、问题探 究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 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困难、曲折,增强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 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 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 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 折。 3、树立矛盾分析的观 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 4、树立远大理想,奋斗 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 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 责任感,从我做起,从 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的含义 质变的含 义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 统一原理 在量变 与质变的关系上形 而上学有两种表现 形式 运用量变和质 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来探讨方 法论的要求,重 视量的积累;不 失时机地促进 飞跃。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法指导】 理解: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作是一 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 地位,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用创造精神看 待我国社会,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导学检测】 1、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 , 但绝 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 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①事物的产生和②事物的灭亡。 2、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是变 化发展的, 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 事物就是过程。因此, 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 察它的现状, 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 预测它的未来。 3、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 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 还是即将灭 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③和地位的准确判断, 来确定我们对

事物的态度。 4、要坚持④,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常考考点: 要有创新精神, 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学会创造性 思维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就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 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站在事物①的立场上, 与 时俱进, 积极培养② 精神 ,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一切 静止的观点, 思想僵化、安于政底的观念, 都是错误的。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2、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里写道:"塞北梅花 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 柳枝》。"这首古诗体现的哲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不能抱残守缺,要有 创新精神 D.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李艳梅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学情 由于该班是理科班学生政治基础较差,学习政治知识的态度不够端正。故在整个教学中以强化基础知识为重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及要求: 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 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新旧事物的标准; 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学案导学法。其中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请批评指教!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一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课程标准》 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 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本课是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中的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 发展的形式;运用相关原理,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 )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 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3 )觉悟目标 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培养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 。 (2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二、说教法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 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 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第一课中,学生学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学生身心特点:经过一年半政治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很强,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问题。但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 难问题,利用团队合作和多种信息资源整合解决问题。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说课稿 黄龙县职教中心王燕燕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重要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节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整个辩证法知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下节的人生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从理论上说,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对待人生和社会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的角度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2、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内容有三大块:一是“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二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一块内容包含了本课的难点,为了使条理更清晰,学生更易掌握,我把它具体分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和“发展的实质”两部分,以此为基础层层展开。第二块内容是重点,可以分别从“前进性”和“曲折性”两方面加以理解。第三块内容侧重方法论意义,主要发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发展的实质和新旧事物的含义以及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运用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发展的实质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和总结反思法,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3分钟) 由问题“对比以前的黄龙和我们的校园与现在的黄龙和校园有什么变化”来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身边的实例来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使知识的理解比较容易。 (二)新课讲授(约35分钟)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通过出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变化的图片,得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结论。 然后由此结论引出发展的概念,指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历史事例、小品内容等形式,具体阐述新、旧事物的含义以及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和应注意的事项。最后,出示习题幻灯片,进行巩固练习。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由材料“新中国的成立”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结论。 再通过典型的图片对比,形象直观的进一步解释事物发展趋势前进道路曲折的原因。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习题精选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精选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1.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阶段,是因为() A.事物的发展都分为阶段性 B.事物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C.这样做符合邓小平理论的要求 D.要正确认识事物 2.之所以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因为() A.用发展观看问题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B.用发展观看问题才能达到辩证地看问题的目的 C.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发展观 D.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3.现代科技瞬息万变,认为一种名牌产品可以优势长存、一劳永逸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并不存在相对静止状态 4.“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 A.鼓励人们看问题从整体着眼 B.要求人们不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C.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 D.鼓励人们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和自觉性 5.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 ①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②弄清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④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和凝固不变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的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7.之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C.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 D.整体总是大于部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杨柳枝词》组诗八首,其首篇中有一句:“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诗人刘禹锡有《杨柳枝词》组诗九首,其首篇中有一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据此回答8—10题。 8.这两句诗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抛弃旧事物 C.事物发展、运动与变化相统一 D.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运动是事物变化的形式 9.“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并且不断地呈现新的内容。”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0.“必须放弃任何‘只顾今天’的哲学”,这是说() A.看重今天是错误的 B.事物的未来重于现在 C.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D.运动是绝对的 11.有的人总喜欢将我们年轻的社会主义祖国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的比较,最后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这样看问题的错误之处在于() A.混淆了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一组题为“可持续发展”四幅漫画,分别道出了被定为“某开发区”的经历,狩猎中心、木材超市、根雕蕊苑和沙漠公署我。这组温画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 C.违背客观规律就必须遭到惩罚 D.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任何组织,任何事业,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生生不已,保持旺盛的活力。”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新陈代谢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动力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旧事物总要被新事物所代替④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3.邓小平同志说:“不要拒绝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一观点反映了如下哲学道理() A.事物的变化就是进步 B.事物只有在运动变化中才能实现发展 C.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于人的推动 D.只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4.资本主义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我们所以说资本主义是旧事物,这是因为() A.又产生了比它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B.它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 C.它已经暴露出许多缺陷 D.它自身具有无法解决的矛盾 5.恩格斯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一论述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相同

B.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变成别的社会制度 C.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的 二.辨析题 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发展。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C 6.①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了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②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由坏到好、由好到坏,由落后到进步、由进步到落后等,都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所以,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题中观点肯定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正确的,但误以为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又是不科学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高品质版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说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说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上面的这个材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昨日的织布机为后期计算机的发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 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既形象又生动的情景设疑,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下文打下了基础。与课本内容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认识冲突,激活思维。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0分钟)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1)以故事引入,知识迁移: 教师: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12(人教版必修4)1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认识和明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方面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 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难点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下面看故事体会 导入新课: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吴主孙权常常劝他学习。 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有一次,在与吕蒙的辩论中,甘拜下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 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 讲授新课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齐声朗诵三句话)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 (提问) ——老师的做法是建立在学生过去成绩基础上的,正确地运用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你理解老师的行为了吗? (提问)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解“去脉”) ——错误;在处理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 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道路。 小结: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来 龙去脉”,对于我们建设祖国、理解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默 写本要点)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老师领读) 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制作人:宿振环校对人:宗玉园1课时使用时间:2015/11/11 领导签字: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二、学习重点: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及方法论。 三、学习难点: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问题导学】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何理解?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何理解? 3.如何区分新旧事物? 4.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5.量变与质变的联系? 6.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合作探究(一) 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二) 如何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合作探究(三) 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合作探究(四) 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五)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六)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知识抢答】 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2、质变就是发展 3、质变就是由事物数量上的增减才引起的。 4、质变比量变更重要,因此只有质变才有意义。 5、事物的变化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完成了。 1.关于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以事物产生的时间顺序为标准,先产生的是旧事物,后产生的是新事物 B.以事物的力量强弱为标准,力量强大的是新事物,力量弱小的是旧事物 C.以事物是否完善为标准,不完善的是旧事物,完善的是新事物 D.以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为标准,符合的是新事物,不符合的是旧事物 2.下列诗句中蕴涵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要求】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 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重、难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自学过程】 自主探究基础知识(抓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 (2)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 (2) 1.想一想: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辩一辩:凡是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对吗?为什么? 3.想一想:新事物的发展会一帆风顺吗?为什么?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 (1)含义: ①量变: ②质变: (2)辩证关系: ① ②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1) (2) 4.议一议: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这种看法对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5.查一查:什么是“激变论”?什么是“庸俗进化论”? 【知识测评】 一、最佳选择题: 1.新事物是指 A.后来才出现的、又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事物 B.发展速度比较快、力量又比较强大的事物 C.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式比较新颖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④计算机算命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⑥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3.“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辨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的这段话说明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世界历史是不断循环往复的 D.新事物也可能违背客观规律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编辑部陆国苑编撰 【教学目标】(四号宋体,加粗) 1、认知目标(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1)理解: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 过程,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还 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3)运用: 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 史地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能力目标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 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等。 【教学重点】(四号宋体,加粗)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教学难点】(四号宋体,加粗)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和地位。

【课时安排】(四号宋体,加粗)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号宋体,加粗) 导入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复习提问 (l)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今天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知识准备,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对待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发展的观点。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板书) 教师提问: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这句话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完整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后练习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以“神舟十号”为代表的航天技术是新的,固然让人欣喜,但是那些在“神舟”飞天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技术,更让人倍觉珍贵。这说明()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②新事物要汲取旧事物的某些营养③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成长起来的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纵观人类防治疾病的历史,许多疾病早已被人类征服。2013年甲型H7N9流感有扩大和蔓延之势。但我们坚信凭借着人类的探索精神,这些疾病的防治难题也一定能够破解。可见()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3.若将“腐败”二字拆解开来,就是“广(病)”“人”“寸”“肉(肌体、灵魂)”“贝”“文”6个偏旁部首,将这6个各具含义的字串起来,加以提炼,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便跃然纸上——“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D.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 4.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

不动,那么就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积极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挫折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5.“闪联”是由联想、TCL、康佳、海信等企业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只要植入符合“闪联”标准的芯片,不论计算机、通讯设备,还是各种消费类家用电器,都可以自动识别,无线联通。而作为一个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的新名词——“闪联技术”,它与电视等传统家电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它() ①克服了传统家电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 ②汲取了传统家电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③增添了为传统家电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7.2013年3月29日至4月1日短短四天内,吉林省八宝煤矿发生两起瓦斯爆炸事故,截至目前已有36人不幸遇难。很多煤矿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管理人员思想麻痹,监管不到位,隐患排查与排除、技术、现场管理、监管等方面存在亟须弥补的“漏洞”。煤矿安全必须从细节抓起。从哲学的角度看,必须从细节抓起是因为() A.从细节抓作风,往往能够产生实效 B.细节决定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性质 C.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认识和明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方面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 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难点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下面看故事体会 导入新课: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吴主孙权常常劝他学习。 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 点儿瞧不起他。有一次,在与吕蒙的辩论中,甘拜下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 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讲授新课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齐声朗诵三句话)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 (提问) 老师表扬乙进步了,鼓励他继续努力;老师批评甲退步了,帮助他分析问题。 ——老师的做法是建立在学生过去成绩基础上的,正确地运用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你理解老师的行为了吗? (提问)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解“去脉”) ——错误;在处理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 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道路。 小结: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来 龙去脉”,对于我们建设祖国、理解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默 写本要点)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老师领读) 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