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方案

传播学学术网站及参考书目

关键词:传播学学术网站,传播学参考书目

(一)中国大陆研究网站:

1. 中华传媒网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2.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3. 传播研究网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4. 《新闻记者》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5. 西祠胡同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main.asp

6. 新华传媒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newmedia/

7. 人民传媒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8. 《新闻战线》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gb/xw/xw.htm

9. 媒中媒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10.慧聪网?报刊资讯行业http://www.m 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1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xw/index.asp

12.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gb/index.htm

13.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14.媒体安都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报纸观察Link传媒研究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chuanm eiyanjiulianjie/

16.紫金网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17. 传播学论坛(阮志孝)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18. 新传播资讯网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19. 五洲传媒网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new/

20.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CDDC 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二)台湾、香港、海外华文网站:

1.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 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cca.html

2.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ACCS)

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comstudy/ACCS/home.html

3. 中华传播学会(CCS) 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tw/

4. 中文传播资料库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tw/age/WebApp/

5. 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tw/

6. 《新聞學研究》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tw/Mcr/

7. 文化研究学会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tw/

8. 传播学生门阵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scstw/

9. 香港传媒教育计划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hk/~alicelee/media-education/

10.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http://jmsc.hku.hk/index.asp

硕士培养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纲目)

( 本方案适用于2006 级硕士生)

一、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文学门类)

学习年限:2—3 年,英语新闻采编方向3年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的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2 (英语新闻采编方向不少于38学分)。跨学科考生补修学分另计。

专业基础课(≥ 5学分)

新闻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史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介发展史专业核心课(≥6学分,英语新闻采编方向≥12学分)

媒介发展史新闻史研究影视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传媒产业及其管理

数字媒体设计新闻学经典论著研究现代媒体采访与写作高级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媒体研究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媒介经营案例研究

三、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用于直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学年。论文应观点鲜明,言之有据,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硕士学位论文在引言或导论部分应对与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动态做出述评。硕士学位论文应达到(或经过修改后达到)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

传播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纲目)

一、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文学门类)

二、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实行导师负责制。成立包括导师在内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导师为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应为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并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

2、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为主。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需要,确定个人培养计划,使学生具备宽广的学术基础,掌握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并在学科前沿有所建树。

3、脱产的在读博士生可以担任工作量为一年的助教,以聘任合同的方式确定工作内容与要求。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按照国家教委对文科博士生的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2、外语课按照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3、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1。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 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2.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3、学科综合考试

4、社会实践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6、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精品课程

新闻理论研究刘建明新媒体研究熊澄宇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尹鸿传媒产业及其管理陆地传播学研究方法金兼斌跨文化传播史安斌

研究项目

专职教师

(按照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硕士学位课程:(厦门大学)

新闻学: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国传播思想史、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综合实务、新闻理论研究。

传播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史、广告研究方法、综合实务、广告理论研究、公共关系研究。

广告学系:广告学专业(厦门大学)

广告学专业主要培养广告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以下能力将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平面设计、文案写作、广告策划、影视制作、媒体策划、广告管理、市场调查以及公关能力等。本专业的就业面向国内广告公司、企业、媒体机构,是国内就业面最宽的专业之一。由于厦门大学广告专业是国内首创专业,是中国广告教育的摇篮,被誉为广告界的“黄埔军校”,拥有多名富有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的知名教授,出版了大量的专著、教材,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本专业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深受实践界的好评和青睐,20几年来,学生一直是供不应求。目前,在国内

广告界,在主流媒体、大型企业、外资广告公司以及各种广告人聚集的场合,经常都能看到厦门大学广告专业毕业生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

主要课程包括: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史、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学原理、传播学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写作、公共关系实务、广告心理学、广告管理学、广告设计基础、CI策划与设计、广播电视广告、印刷媒体广告、网络广告设计、广告摄影、广告创意与案例分析、媒体策划、广告美学、品牌管理。

大事记

2007年

3月30日由我院和人民网共同主办的国内第一个综合性媒介批评专业站点——媒介批评网正式开通,网站域名为https://www.sodocs.net/doc/0e13052910.html,。

3月26日我院李希光教授主编的《人权报道读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北京正式发行,该书是亚洲首部《人权报道读本》。

1月18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高层研讨会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以及我院院长范敬宜等共同为中心揭牌。校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宣读了校务会议关于成立该中心的决定。中心主任、我院院长范敬宜教授介绍了中心的成立背景及指导思想,常务副院长、中心第一副主任李希光教授汇报了中心未来工作设想。

07年我院开设亚洲首个“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该项目包括一个面向中国和世界各地招生的两年硕士班和一个针对全国在职记者的财经报道高级培训班,旨在满足全球对财经新闻记者、编辑的迫切需求。

2006年

12月25-26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受中宣部和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委托主讲的全国宣传部和主流媒体负责人艾滋病防治培训班在京举行,李希光老师的讲课和案例解剖得到了中宣部、国务院艾滋病办公室有关领导和与会学员的好评。

12月23日范敬宜院长以高票入选“2006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是在我国精神文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获奖者之一,颁奖典礼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12月21日著名作家梁晓声,“2006年北京市师德标兵”应邀来学院,与学院教师畅谈师德建设和从教感受。

12月7-2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和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赴高校系列讲座走进我校,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分别在我院进行演讲,其演讲题目分别是:《编辑素质与版面操作》、《北青集团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和《创新“三贴近”,打造强势广播》,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

11月7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我院胡显章教授撰写的《清华精神,我们的宝贵财富》,11月8日新华网全文转载。

10月21-22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东方卫视、和美国杜克大学中国媒体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周年论坛暨首届中国全球新闻传播研讨会在我校主楼报告厅成功举行。

10月11-13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首届公共卫生传播论坛。

9月8日北京市召开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我院李希光老师获得“2006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9月8日我院“首届范止安奖教金”评选结果揭晓,17名在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获得该项奖教金。

8月30日中宣部新闻局《新闻评阅》第463期刊发《精心策划精心采编精心制作-河南日报<在京创业的河南人>很精彩》一文,高度评价由河南日报头版开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与该报记者近距离观察、合作采写的《在京创业的河南人》栏目20篇卓有成效的通讯报道。

8月8日我院和海南报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海南报业集团教学科研基地,共同开展教学科研与新闻实践业务方面的探讨活动,旨在实现互助共赢。

7月17日-21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受教育部高等教育新闻学科指导委员会委托,承办暑期新闻采访与写作高校师资培训班,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7月7日我院召开全院教职工会,讨论《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草案。常务副院长李希光阐述了学院对未来5年的学科建设、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设想与思路。

5月1日由我院教师赵曙光带领王雪冬等53名本科同学联合撰写的《首都大学生“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接受和评价调查报告》受到中宣部刘云山、吉炳轩、李东生等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并批示将报告印发《决策参考》。

4月23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二界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等11位顾问委员发言,充分肯定了学院“实践为本、素质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方向及开展马克思主新闻观实践教学的特色,对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指导意见和建议。校党委书记陈希在会上致辞。

4月12日“2006年清华传媒产业论坛暨《传媒蓝皮书》发布会”在清华举行。国内学界和传媒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会上,有

关专家总结了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并对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做出预测,提出建议。

4月7日清华大学宏盟楼命名典礼在中央主楼接待厅举行,揭牌仪式在院馆门前举行。宏盟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Wren、胡和平副校长等参加命名典礼。校务委员会主任陈希接见了来宾。

3月29日清华和宏盟集团(Omnicom Group Inc.)签署合作协议,资助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馆的维修改造工作,双方商定将院馆命名为“宏盟楼”。

2月我院李希光、熊澄宇、李彬三位老师被教育部选聘为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李希光老师被聘为该委员会副主任。同时,熊澄宇老师还被聘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2月18日继李希光获“2004年度全国十大教育英才”之后,范敬宜院长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教育英才”。评选活动是由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发起,联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等共同主办,颁奖典礼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

2月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培养深爱国家和人民的当代大学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一文。

1月1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调查组撰写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调研报告>的通知》,号召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有关高等院校学习。

1月15日我院学生李强荣获2005“十佳三农人物”,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在校大学生。范敬宜院长应邀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评选活动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央视《聚焦三农》栏目承办。

2005年

12月30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结束。

12月8日由我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共同主办,博客网协办的以新媒体和新思维为主旨的“新新论坛”在北京举行。“新新论坛”是一个集学界、业界和政府三方智慧而召开的一小规模、高层次论坛。本次论坛以“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及其社会影响”为主题。

11月24日首届范止安奖助学金颁奖仪式在学院媒体演示厅举行。香港景范教育基金会在我院设立“范止安教师奖励金”、“范止安学生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学院在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或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

11月9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历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一行14人访问我校,并与我院师生进行“用心做记者”主题座谈会。座谈会前,校党委副书记张再兴在工字厅会见了访问团。

9月15日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正式开始。学院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我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行性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9月8日开学典礼举行,全院教职员工和所有新生参加大会。范敬宜院长和我院高级访问学者曹景行先生发表讲话。

2005年学院共招收新生108人,其中本科生55人,包括留学生16人;研究生53人,包括硕士生47人、博士生6人。

8月27日由清华大学主持的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评审专家会在紫光大厦举行。经专家投票,我院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申请获得通过。

7月12日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黄传芳一行来学院考察。 7月8日中宣部新闻局和教育部高教司相关同志组成的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调查组来学院考察,召开了有范院长和部分教师和学生等二十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对我院在把专业教育与实践结合方面进行重点考察

7月5日中宣部《内部通信》2005年第13期“经验交流”栏目刊登本院经验:“坚定不移走‘三贴近’之路,努力培养高素质新闻工作者”。

6月30日校党委书记陈希来到学院,与即将毕业的新闻1班进行座谈。新闻1班是我院第一个四年制本科班,曾获得北京市先进集体、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清华大学优良学风班、甲级团支部、先进党支部、社会实践金奖支队、优秀党课小组等多项荣誉。

6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温家宝总理给范敬宜院长的复信。信中说:“《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读后让人了解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

5月27日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在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47期关于“文汇报刊登清华学子的《乡村八记》,热情鼓励学生《在书本与实践中寻找平衡》”一文上批示:“炳轩、周济同志: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经验值得总结,李强同学深入调研及他的《乡村八记》就是很好的例证。敬宜同志送过《八记》一文,认真阅读,感受颇深。新闻专业的教学一定要和实践结合,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了解基层,了解实际。”

5月26日我国首部传媒蓝皮书《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在

京首发,该书由我院教师联合学术界众多专家共同编撰。

5月19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在“人民时评”栏目刊登文章《从费孝通到大学生李强》,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5月17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编纂的《全球传播报告》首发式在清华大学教授俱乐部举行。

5月12日就李强同学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文汇报》在第一版发表文章《懂得中国才能引起共鸣》;同时,该报的第五版“新闻点击”栏目中又刊登文章《在书本与实践中寻找平衡》。

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笔致信范敬宜院长,对李强的撰写的《乡村八记》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体现了总理对年轻学子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也为我国的新闻工作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4月17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汇报会”举行。会议展示了学院三年来的实践教学方面的成果。胡显章作题为“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主题报告;多位教师介绍了实践教育上的探索与体会;来自人大、复旦、中国传媒大学、社科院新闻所的同行们也做了交流发言。校党委书记陈希参加了会议。

4月16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学院举行。来自社科院、北大、人大、复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30余位国内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4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发我院大二学生李强《乡村八记》中最平实、最精彩部分《二姨家的收支明细帐》,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2月16日李希光教授在《求是》杂志2005年第4期发表文章《西方新闻自由

悖论》,受到中宣部有关领导和理论界好评。

1月12日人民日报社在我院学生实习结束之际,专门召开总结座谈会。总编辑张研农,我院负责同志范敬宜、胡显章、王健华,教务处处长陈永灿,以及报社相关负责同志和指导老师、实习学生等20余人参加了座谈。

1月8日我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协议暨教学科研基地挂牌仪式在中国教育台举行。教育台副台长兼总编辑陈力主持仪式,台长康宁与我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显章代表双方签字并讲话。

1月6日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会召开,会议对实践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研讨和总结。副校长谢维和、教务处和文科处部分领导及范敬宜院长和学院教职员工参加了研讨会。

2003年

12月我院本科生新闻1班主题团日“做人民的好记者——追忆穆青同志”活动获得中央有关领导高度评价。

10月学院成功举办“2003报业经营国际峰会”,国内外100多家报社的社长、主编等参加了盛会。

9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我院设立传播学博士点。

9月 46名本科新生入校。经过修改的体现宽基础、重实践、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新教学方案开始实行。62名研究生进校,生源质量优秀。

8月熊澄宇教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上,作了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讲课,受到肯定。

7月学院成立后第一届研究生毕业,且就业情况良好。60 %的毕业生成为公务员或在各大主流媒体单位工作。毕业生中党员占71 %。

7月学院成立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其中约二分之一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余绝大部分进入重要媒体单位工作。毕业生中党员占34 %,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5月-6月我院师生以高昂斗志和严格的纪律迎战非典。学生在人民网上开设“非典时期的清华园”专栏,发表文章60篇,受到《人民日报》网络中心的来信表彰。我院学生的《心灵撞击论“奉献”》在《人民日报》第 5 版发表。

2002年

11月由学院主办、范敬宜院长亲笔提名的《清新时报》创立。该报主要成员皆为我院学生。

9月-11月学院第一届党总支选举成立。学院第一届团委、学生会选举成立。

9月在学校“211”和“985”经费的支持下,学院装饰一新,具有先进水平的“新闻与传播综合实验室”建成,并于暑期后全面投入使用。

9月我院第二届本科生和第二届转系学生走进学院,由此学院具有了本科一至四年级的完整建制。30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入校,由此学院的教学工作覆盖了由本科至博士的所有层面。

4月由我院承办的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数字图像与视觉艺术”北京国际会议(EVA)在清华大学举行。

4月21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大会隆重举行。原《人民日报》总编

辑范敬宜同志为首任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同日召开。 2002年4月17日清华大学校务会批准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建院以前】

2001年11月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及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1年10月“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和“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成立,熊澄宇教授和尹鸿教授分别担任主任。

2001年9月通过高考面向全国招收新闻学专业新生39名,这是按照4年制培养的我院第一批本科生。 2001年7月从校内其他院系大二学生中招收转系生35名,按照“2+2”模式培养。这是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 2000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传播学硕士点。

1999年9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成立,李希光教授为中心主任。

1998年10月清华大学校务会议通过成立传播系(隶属与人文学院)。

1996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新闻学硕士点。

1984年9月清华大学开始在中文系中设立编辑学专业,培养校内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