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皇帝年号

秦朝:昭襄王(嬴则,又名稷)(56)-前306

孝文王(嬴柱)(1)-前250

庄襄王(嬴子楚)(3)-前249

始皇帝(嬴政)(37)-前246

二世皇帝(嬴胡亥)(3)-前209

西汉:高帝(刘邦)(12)-前206

惠帝(刘盈)(7)-前194

高后(吕雉)(8)-前187 (ZHI)

文帝(刘恒)(16)-前179,后元(7)-前163

景帝(刘启)(7)-前156,中元(6)-前149,后元(3)-前43 武帝(刘彻)建元(6)-前140

元光(6)-前134

元朔(6)-前128

元狩(6)-前122

元鼎(6)-前116

元封(6)-前110

太初(4)-前104

天汉(4)-前100

太始(4)-前96

征和(4)-前92

后元(2)-前88

昭帝(刘弗陵)始元(7)-前86

元凤(6)-前80

元平(1)-前74

宣帝(刘询)本始(4)-前73

地节(4)-前69

元康(5)-前65

神爵(4)-前61

五凤(4)-前57

甘露(4)-前53

黄龙(1)-前49

元帝(刘奭)初元(5)-前48 (SHI)

永光(5)-前43

建昭(5)-前38

竟宁(1)-前33

成帝(刘骜)建始(5)-前32

河平(4)-前28

阳朔(4)-前24

鸿嘉(4)-前20

永始(4)-前16

元延(4)-前12

绥和(2)-前8

哀帝(刘欣)建平(4)-前6

元寿(2)-前2

平帝(刘衎)元始(5)-公元1 (KAN)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3)-6

初始(1)-8

天凤(6)-14

地皇(4)-20

更始帝(刘玄)更始(3)-23

东汉:

光武帝(刘秀)建武(32)-25

建武中元(2)-56

明帝(刘庄)永平(18)-58

章帝(刘炟)建初(9)-76

元和(4)-84

章和(2)-87

和帝(刘肇)永元(17)-89

元兴(1)-105

殇帝(刘隆)延平(1)-106

安帝(刘祜)永初(7)-107 (HU)

元初(7)-114

永宁(2)-120

建光(2)-121

延光(4)-122

顺帝(刘保)永建(7)-126

阳嘉(4)-132

永和(6)-136

汉安(3)-142

建康(1)-144

冲帝(刘炳)永嘉(1)-145

质帝(刘缵)本初(1)-146 (ZUAN)桓帝(刘志)建和(3)-147

和平(1)-150

元嘉(3)-151

永兴(2)-153

永寿(4)-155

延熹(10)-155

永康(1)-167

灵帝(刘宏)建宁(5)-168

熹平(7)-172

光平(7)-178

中平(6)-184

少帝(刘辨)光熹昭宁(1)-189

献帝(刘协)永汉(1)-189

中平(1)-189

初平(4)-190

兴平(2)-194

建安(25)-196

延康(1)-220

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7)-220

明帝(曹叡)太和(7)-227

青龙(5)-233

景初(3)-237

嘉平(6)-249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3)-254

甘露(5)-256 元帝(曹奂)景元(5)-260

咸熙(2)-264

三国蜀:昭烈帝(刘备)章武(3)-221

后主(刘禅)建兴(15)-223

延熙(20)-238

景耀(6)-258

炎兴(1)-263

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8)-222

黄龙(3)-229

嘉禾(7)-232

赤乌(14)-238

太元(2)-251

神凤(1)-252

会稽王(孙亮)建兴(2)-252

五凤(3)-254

太平(3)-256

景帝(孙休)永安(7)-258

末帝(孙皓)元兴(2)-264

甘露(2)-265

宝鼎(4)-266

建衡(3)-269

凤凰(3)-272

天册(2)-275

天玺(1)-276

天纪(4)-277

西晋:

武帝(司马炎)泰始(10)-265

咸宁(6)-275

太康(10)-280

太熙(1)-290

惠帝(司马衷)永熙(1)-290

永平(1)-291

元康(9)-291

永康(2)-300

永宁(2)-301

太安(2)-302

永安(1)-304

建武(1)-304

永安(1)-304

永兴(3)-304

光熙(1)-306

怀帝(司马炽)永嘉(7)-307

愍帝(司马邺)建兴(5)-313

东晋:

元帝(司马睿)建武(2)-317

大兴(4)-318

永昌(2)-322

明帝(司马绍)永昌-322

太宁(4)-323

成帝(司马衍)太宁-325

咸和(9)-326

咸康(8)-335

康帝(司马岳)建元(2)-343

穆帝(司马聃)永和(12)-345

升平(5)-357

哀帝(司马丕)隆和(2)-362

兴宁(3)-363

海西公(司马奕)太和(6)-366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371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3)-373

太元(21)-376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5)-397

元兴(3)-402

义熙(14)-405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419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武帝(刘裕)永初(3)-420

少帝(刘义符)景平(2)-423

文帝(刘义隆)元嘉(30)-424

孝武帝(刘骏)孝建(3)-454

大明(8)-457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1)-465

景和(1)-465

明帝(刘彧)泰始(7)-465

泰豫(1)-472

后废帝(刘昱)元徽(5)-473

顺帝(刘凖)昇明(3)-477 齐(479-502)高帝(萧道成)建元(4)-479

武帝(萧赜)永明(11)-483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1)-494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1)-494

明帝(萧鸾)建武(5)-494

永泰(1)-498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3)-499

和帝(萧宝融)中兴(2)-501 梁(502-557)武帝(萧衍)天监(18)-502

普通(8)-520

大通(3)-527

中大通(6)-529

大同(12)-535

中大同(2)-546

太清(3)-547

简文帝(萧纲)大宝(2)-550

元帝(萧绎)承圣(4)-552

敬帝(萧方智)绍泰(2)-555

太平(2)-556

陈(557-589)武帝(陈霸先)永定(3)-57

文帝(陈蒨)天嘉(7)-560

天康(1)-566

废帝(陈伯宗)光大(2)-567

宣帝(陈顼)太建(14)-569

后主(陈叔宝)至德(4)-583

祯明(3)-587

北朝:北魏(386-534)道武帝(拓跋珪)登国(11)-386

皇始(3)-396

天兴(7)-398

天赐(6)-404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5)-409

神瑞(3)-414

太常(8)-416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5)-424

神嘉(4)-428

延和(3)-432

太延(6)-435

太平真君(12)-440

正平(2)-451

南安王(拓跋余)承平(1)-452

文成帝(拓跋濬)兴安93)-452

兴光(2)-454

太安(5)-455

和平(6)-460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2)-466

皇兴(5)-467

孝文帝(元宏)延兴(6)-471

承明(1)-476

太和(23)-477

宣武帝(元恪)景明(4)-500

正始(5)-504

永平(5)-508

延昌(4)-512

孝明帝(元诩)熙平(3)-516

神龟(3)-518

正光(6)-520

孝昌(3)-525

武泰(1)-528

孝庄帝(元子攸)建义(1)-528

永安(3)-528

长广王(元晔)建明(2)-530

节闵帝(元恭)普泰(2)-531

安定王(元朗)中兴(2)-531

孝武帝(元脩)太昌(1)-532

永兴(1)-532

永熙(3)-532

东魏(534-550):孝静帝(元善见)天平(4)-534

元象(2)-538

兴和(4)-539

武定(8)-543 北齐(550-577):文宣帝(高洋)天保(10)-550

废帝(高殷)乾明(1)-560

孝昭帝(高演)皇建(2)-560

武成帝(高湛)太宁(2)-561

河清(4)-562

后主(高纬)天统(5)-565

武平(7)-570

隆化(1)-576

幼主(高恒)承光(1)-577 西魏(535-556):文帝(元宝炬)大统(17)-535

废帝(元钦)(3)-552

恭帝(元廓)(3)-554

北周(557-581):孝闵帝(宇文觉)(1)-557

明帝(宇毓)(3)-557

武帝(宇邕)宝定(5)-561

天和(7)-566

建德(7)-572

宣政(1)-578

宣帝(宇赟)大成(1)-579

静帝(宇阐)大象(3)-579

大定(1)-581

隋朝:文帝(杨坚)开皇(20)-581

仁寿(4)-601

炀帝(杨广)大业(14)-605

恭帝(杨侑)义宁(2)-617

唐:高祖(李渊)武德(9)-618

太宗(李世民)贞观(23)-627

高宗(李治)永徽(6)-650

显庆(6)-656

龙朔(3)-661

麟德(2)-664

乾封(3)-666

总章(3)-668

咸亨(5)-670

上元(3)-674

仪凤(4)-676

调露(2)-679

永隆(2)-680

开耀(2)-681

永淳(2)-682

弘道(1)-683

中宗(李显)嗣圣(1)-684

睿宗(李旦)文明(1)-684

武后(武曌)光宅(1)-684

垂拱(4)-685

载初(1)-689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天授(3)-690

如意(1)-692

长寿(3)-692

延载(1)-694

证圣(1)-695

天册万岁(2)-695

万岁登封(1)-696

万岁通天(2)-696

神功(1)-697

圣历(3)-698

久视(1)-700

大足(1)-701

长安(4)-701

中宗(李显,又名哲),恢复唐国号。神龙(3)-705

景龙(4)-707 殇帝(李重茂)唐隆(1)-710

睿宗(李旦)景云(2)-710

太极(1)-712

延和(1)-712

玄宗(李隆基)先天(2)-712

开元(29)-713

天宝(15)-742

肃宗(李亨)至德(3)-756

乾元(3)-758

上元(2)-760

(1)-761

代宗(李豫)宝应(2)-762

广德(2)-763

永泰(2)-765

大历(14)-766

德宗(李适)建中(4)-780

兴元(1)-784

贞元(21)-785

顺宗(李诵)永贞(1)-805

宪宗(李纯)元和(15)-806

穆宗(李恒)长庆(4)-821

敬宗(李湛)宝历(3)-825

文宗(李昂)宝历-826

太和(9)-827

开成(5)-836

武宗(李炎)会昌(6)-841

宣宗(李忱)大中(14)-847

懿宗(李凗)大中-859

咸通(15)-860

僖宗(李儇)乾符(6)-874

广明(2)-880

中和(5)-881

文德(1)-888

昭宗(李晔)龙纪(1)-889

大顺(2)-890

景福(3)-892

乾宁(5)-894

光化(4)-898

天复(4)-901

天祐(4)-904

哀帝(李拀)天祐-904

五代:

后梁(907-923)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5)-907

乾化(5)-911

末帝(朱珍)乾化-913

贞明(7)-915

龙德(3)-921

后唐(923-936)庄宗(李存勖)同光(4)-923

明宗(李亶)天成(5)-926

长兴(4)-930

闵帝(李从厚)应顺(1)-934

末帝(李从珂)清泰(3)-934

后晋(936-946)高祖(石敬瑭)天福(9)-936

出帝(石重贵)天福-943

开运(4)-944

后汉(947-950)高祖(刘暠,本名知远)天福-947

乾祐(3)-948

隐帝(刘承祐)乾祐-949

后周(951-960)太祖(郭威)广顺(3)-951

显德(7)-954

世宗(柴荣)显德-955

恭帝(柴宗训)显德-960

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4)-960

乾德(6)-963

开宝(9)-968

太宗(赵炅,初名匡乂,赐名光义)太平兴国(9)-976

雍熙(4)-984

端拱(2)-988

淳化(5)-990

至道(3)-995 真宗(赵恒)咸平(6)-998

景德(4)-1004

大中祥符(9)-1008

天禧(5)-1017

乾兴(1)-1022

仁宗(赵祯)天圣(10)-1023

明道(2)-1032

景祐(5)-1034

宝元(3)-1038

康定(2)-1040

皇祐(6)-1049

至和(3)-1054

嘉祐(8)-1056

英宗(赵曙)治平(4)-1064

神宗(赵顼)熙宁(10)-1068

元丰(8)-1078

哲宗(赵煦)元祐(9)-1086

绍圣(5)-1094

元符(3)-1098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1)-1101

崇宁(5)-1102

大观(4)-1107

政和(8)-1111

重和(2)-1118

宣和(7)-1119

钦宗(赵桓)靖康(2)-1126

南宋:高宗(赵构)建炎(4)-1127

绍兴(32)-1131

孝宗(赵昚SHEN)隆兴(2)-1163

乾道(9)-1165

淳熙(16)-1174 光宗(赵惇)绍熙(5)-1190

宁宗(赵扩)庆元(6)-1195

嘉泰(4)-1201

开禧(3)-1205

嘉定(17)-1208

理宗(赵昀)宝庆(3)-1225

绍定(6)-1228

端平(3)-1234

嘉熙(4)-1237

淳祐(12)-1241

宝祐(6)-1253

开庆(1)-1259

景定(5)-1260

度宗(赵禥QI)咸淳(10)-1265

恭帝(赵顯)德祐(2)-1275

端帝(赵昰)景炎(3)-1276

帝昺(赵昺)祥兴(2)-1278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10)-907

神册(7)-916

天赞(5)-922

天显(13)-926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927

会同(10)-938

大同(1)-947

世宗(耶律阮)天禄(5)-947

穆宗(耶律璄)应历(19)-951

景宗(耶律贤)保宁(11)-969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982

统和(30)-983

开泰(10)-1012

太平(11)-1021

兴宗(耶隆宗真)景福(2)-1031

重熙(24)-1032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10)-1055

咸雍(10)-1065

大康(10)-1075

大安(10)-1085

寿昌(7)-1095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10)-1101

天庆(10)-1111

保大(5)-1121

金:太祖(完颜旻,本名阿骨打)收国(2)-1115

天辅(7)-1117 太宗(完颜晟)天会(15)-1123

熙宗(完颜亶)天会-1135

天眷(3)-1138

皇统(9)-1141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5)-1149

贞元(4)-1153

正隆(6)-1156

世宗(完颜雍)大定(29)-1161

章宗(完颜璄)明昌(7)-1190

承安(5)-1196

泰和(8)-1201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3)-1209

崇庆(2)-1212

至宁(1)-1213

宣宗(完颜珣)贞祐(5)-1213

兴定(6)-1217

元光(2)-1222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9)-1224

开兴(1)-1232

天兴(3)-1232

末帝(完颜承麟)天兴-1234

元朝: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22)-1206

监国(拖雷)(1)-1228

太宗(~窝阔台)(13)-1229

乃马真后(称制)(5)-1242

定宗(~贵由)(3)-1246

海迷失后(称制)(3)-1249

宪宗(~蒙哥)(9)-1251

世祖(~忽必烈)中统(5)-1260

至元(31)-1264

成宗(~铁穆耳)元贞(3)-1295

大德(11)-1297

武宗(~海山)至大(4)-1308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2)-1312

延祐(7)-1314 英宗(~硕德八刺)至治(3)-1321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5)-1324

致和(1)-1328 天顺帝(~阿速吉八)天顺(1)-1328

文宗(~图帖睦尔)天历(3)-1328

明宗(~和世喇)天历-1329

至顺(4)-1330

宁宗(~懿璘质班)至顺-1332

顺帝(~妥懽帖睦尔)元统(3)-1333

至元(6)-1335

至正(28)-1341

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31)-1368

惠帝(朱允炆)建文(4)-1399

成祖(朱棣)永乐(22)-1403

仁宗(朱高炽)洪熙(1)-1425

宣宗(朱瞻基)宣德(10)-1426

英宗(朱祁镇)正统(14)-1436

代宗(朱祁钰)景泰(8)-1450

英宗(朱祁镇)天顺(8)-1457

宪宗(朱见深)成化(23)-1465

孝宗(朱祐樘)弘治(18)-1488

武帝(朱厚照)正德(16)-1506

世宗(朱厚熜)嘉靖(45)-1522

穆宗(朱载垕)隆庆(6)-1567

神宗(朱翊钧)万历(48)-1573

光宗(朱常洛)泰昌(1)-1620

熹宗(朱由校)天启(7)-1621

思宗(朱由检)崇祯(17)-1628

清朝: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11)-1616 太宗(~皇太极)天聪(10)-1627

崇德(8)-1636

世祖(~福临)顺治(18)-1644

圣祖(~玄烨)康熙(61)-1662

世宗(~胤禛)雍正(13)-1723

高宗(~弘历)乾隆(60)-1736

仁宗(~颙琰)嘉庆(25)-1796

宣宗(~旻宁)道光(30)-1821

文宗(~奕詝)咸丰(11)-1851

穆宗(~载淳)同治(13)-1862

德宗(~载湉)光绪(34)-1875

(~溥仪)宣统(3)-1909

战国:齐、楚、燕、赵、魏、韩、秦。

韩:河南省中部,山西省东南角一带。

魏: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大梁

秦: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咸阳

燕: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蓟城

赵:河北省南部和陕西省中部。--邯郸

楚:湖北省、湖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齐: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东南角。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佑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佑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佑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佑元年 宋英宗: 公元1064年:甲辰,治平元年 宋神宗: 公元1068年:戊申,熙宁元年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年号列表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唐朝皇帝年号列表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唐朝皇帝年号列表唐代皇帝列表唐代皇帝世系表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年号一、唐朝618年—690年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626(8年)武德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649(23年)贞观627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683(24年)永徽650年-655年显庆656年-661年龙朔661年-663年麟德664年-665年乾封666年-668年总章668年-670年咸亨670年-674年上元674年-676年仪凤676年-679年调露679年-680年永隆680年-681年开耀681年-682年永淳682年-683年弘道683年中宗(被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嗣圣684年睿宗(被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690(6年)文明684年光宅684年垂拱685年-688年永昌689年载初690年二、武周690年-705年则天大圣皇帝武曌690-705(16年)天授690年-692年如意692年长寿692年-694年延载694年证圣695年天册万岁695年-696年万岁登封696年万岁通天696年-697年神功697年圣历698年-700年久视700年大足701年长安701年-705年三、唐朝705年—907年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705-710(5年)神龙705年-707年景龙707年-710年恭宗殇皇帝李重茂710唐隆710年睿宗(复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710-712(2年)景云710年-711年太极712年延和712年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712-756(44年)先天712年-713年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762(6年)至德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唐朝皇帝列表唐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唐朝皇帝列表唐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高祖李渊于 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在其鼎盛时的公元7世纪,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北括玄阙州、西及安息州、东临哥勿州的辽阔疆域. 在690年,67岁的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 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 年(907年)灭亡。唐共历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 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 唐朝重要历史人物: 李世民: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武后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哲),四子李旦。 代宗:不哑不聋,不做家翁升平公主郭暧《打金枝》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 唐懿宗: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 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唐昭宗?一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 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但是唐朝已经积弱难返, 回天无力。这种境况恰恰是昭宗的哥哥僖 宗(公元873—888年在位)造成的。 唐宪宗贬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李白(701年2月28日一762) 杜甫(公元712 —公元770) 白居易(772年?846年?)

你认为唐朝在哪个皇帝最有作为?C李渊,唐高祖,唐朝开创者; C李世民,唐太宗,开贞观之治; 李治,唐高宗,开永徽之治; 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唐朝皇帝年号表

年号起讫时间使用时间备注 李渊(在位:618年—626年)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 9年九年二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唐太宗(在位:626年—649年) 贞观627年—649年23年一作正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 即位沿用 唐高宗(在位:649年—683年) 永徽650年—655年6年650年,新罗开始使用中国唐朝年 号 显庆656年—661年二月6年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 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 又作光庆 龙朔661年三月—663年3年 麟德664年—665年2年《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 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 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 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 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 记载相差半年。 乾封666年正月—668年二月3年 总章668年二月—670年二月3年《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 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 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 咸亨670年三月—674年八月5年 上元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3年 仪凤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4年 调露679年六月—680年八月2年 永隆680年八月—681年九月2年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 朝人多称永崇 开耀681年九月—682年二月2年 永淳682年二月—683年2年 弘道683年十二月1个月 乾封666年正月—668年二月3年 唐中宗(在位:683年—684年) 嗣圣684年正月—二月2个月 唐睿宗(在位:684年—690年,684年九月后,武则天临朝称制) 文明684年二月—八月7个月 光宅684年九月—十二月4个月

垂拱685年—688年4年 永昌689年正月—十一月11个月 载初689年十一月—690年八月2年从元年起用子正 武周年号 武则天(在位:683年—705年) 天授690年九月—692年三月3年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 如意692年四月—九月6个月用子正 长寿692年九月—694年五月3年用子正 延载694年五月—十二月8个月用子正 证圣695年正月—九月9个月用子正 天册万岁695年九月—十一月3个月用子正 万岁登封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4个月用子正 万岁通天696年三月—697年九月2年用子正 神功697年九月—十二月4个月用子正 圣历698年—700年五月3年用子正 久视700年五月—701年正月2年元年十月复寅正 大足701年正月—十月10个月 长安701年十月—704年4年 唐中宗(在位:705年—710年) 景龙707年九月—710年六月4年 李重茂(在位:710年) 唐隆710年六月—七月2个月或作唐元、唐兴、唐安 唐睿宗(在位:710年—712年) 景云710年七月—712年正月3年 太极712年正月—四月4个月 延和712年五月—八月4个月 唐玄宗(在位:712年—756年) 先天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2年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29年 天宝742年—756年七月15年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唐肃宗(在位:756年—762年) 至德756年七月—758年二月3年称“年”为“载” 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闰四月3年元年二月复载为年 上元760年闰四月—761年九月2年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号,称元 年,以建子月为岁首 宝应762年四月—763年六月2年元年四月十五日改元,并恢复寅 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唐代宗(在位:762年—779年) 广德763年七月—764年2年 永泰765年—766年十一月2年 大历766年十一月—779年14年 唐德宗(在位:779年—805年) 建中780年—783年4年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分享到: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汉孝哀皇帝刘欣义陵、汉元宗(后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kàn )康陵 西汉(前206年—8年)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汉太祖 (汉高祖)[1] 高皇帝刘邦-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2] 刘盈-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3]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4]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元、后元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前87年—前74年 --刘贺[5] -前74年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黄龙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绥和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前7年—前1年 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元始前1年—5年 -孺子皇帝[6] 刘婴居摄、初始 5年—8年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西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昌邑王刘贺。昌邑王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建文元年己卯建文二年庚辰建文三年辛巳建文四年壬午1399 1400 1401 1402 洪熙元年1425年

成化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65年1466年1467年1468年1469年1470年1471年1472年1473年1474年干支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成化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纪年1475年1476年1477年1478年1479年1480年1481年1482年1483年1484年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成化二十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 纪年1485年1486年1487年 干支乙巳丙午丁未

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西元1506年1507年1508年1509年1510年1511年1512年1513年1514年151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正德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 西元1516年1517年1518年1519年1520年1521年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支 嘉 靖 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纪年1532年1533年1534年1535年1536年1537年1538年1539年1540年 1541 年 干 支 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嘉靖二十一 年 二十二 年 二十三 年 二十四 年 二十五 年 二十六 年 二十七 年 二十八 年 二十九 年 三十年 纪年1542年1543年1544年1545年1546年1547年1548年1549年1550年 1551 年 干 支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嘉靖三十一 年 三十二 年 三十三 年 三十四 年 三十五 年 三十六 年 三十七 年 三十八 年 三十九 年 四十年 纪年1552年1553年1554年1555年1556年1557年1558年1559年1560年 1561 年 干 支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嘉靖四十一 年 四十二 年 四十三 年 四十四 年 四十五 年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数及分支对照表 从已知的公历年计算分支的年份:年数减3,余数除以10为天干,余数除以12为地支 根据已知日期计算主干和分支日期的公式为 g = 4C+[C/4]+5Y+[Y/4]+[3 *(M+1)/5]+D-3Z = 8C+[C/4]+5Y+[Y/4]+[3 *(M+1)/5]+D+7+I 其中奇数月份i=0,偶数月份i=6,C为世纪1月和2月是根据前一年的13个月和14个月计算的。[]表示四舍五入g除以10的余数是天极,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部支持日期,清宣彤元年,1909年,清德宗年,载湉光绪年,1875年,义海年,清穆宗载年,1862年,淳同治元年,清文怡咸丰元年,1911年,清宣宁道光元年(1821年),清仁宗元年(公元1796年),清元年(公元1736年),清雍正帝元年(公元1723年),清叶璇元年(公元16年)62年(公元1644年),仁贤生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沈嘉年(公元256年)+ 年(公元1621年),明太祖元年(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公元1621年),明朝太仓元年,朱常洛、光宗、16XXXX、庚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年,明朝的贵由、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年,明朝的丁卯、师宗、朱厚熜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朝的朱厚昭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明朝的朱由堂弘治元年(公元1506年),公元1488年,朱见深成化元年,明宪宗于公元1898年,公元1466年,徐兵年,朱祁镇天顺年,明英宗年,丁丑年,朱祁钰景泰年,明代宗年,武庚年,朱祁镇郑桐年,明英宗年,1436年,明朝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仁宗朱高炽弘熙年(1425年),伊势年(1425年),明朝成祖年(1403年),朱迪永乐年(1368年),文健元年(1399年),贵妃年(1368年),公元年的乌审年元 年的皇帝年数、公元日期、干部供养日期、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40年的、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35年的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年、陀玛特木尔年、元元年、1333年元宁宗年,林逸之班年,顺三年,任申年,元朝年,屠铁木年,元朝年,顺元年,1330年武庚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元年、明太祖元年,清元元年宗海山铁木尔达德元年宗海山,贞元元年铁木尔渊,贞元元年忽必烈 南宋, 皇帝年号:元年,许,宋端宗元年,赵昌景延元年,宋公宗元年,赵显德祐元年,宋度宗赵琪元年,贤淳元年,宋理宗昭丁运景宋理宗昭云开清远年,宋理宗昭鲍云祐元年,宋理宗昭云淳祐元年,宋立宗昭云嘉熙元年,宋立宗昭云段平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天兴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邢凯元年,西夏一元化主宋理宗赵云少定,西夏末

(整理)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含照片)gxj

唐朝皇帝世系附帝王像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 年~626年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 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

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炅(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 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赵恒: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赵祯: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 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祐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祐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祐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 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祐元年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唐朝初期 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在献陵。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病死,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3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病死,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中宗(为武后所废)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被毒杀,时年5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睿宗(为武后所废)李旦(662年~716年)684年在位,高宗第九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享年54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之丰山)。 武周时期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享年81岁,葬于乾陵。 唐朝中期 中宗(重祚)李显(见684年)705年—710年,在位5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 少帝(殇帝)李重茂(694年~?)710年,在位1个月,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1个月后,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睿宗(重祚)李旦(见684年)(662年—716年),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712年—756年在位,共44年。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病死,享年78,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葬于泰陵(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朝代故事:开元之治、安史之乱。 肃宗李亨(711年~762年),756年—762年在位,共6年。唐玄宗第三子。病死,享年52岁,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之武将山上)。 代宗李豫(726年~779年),762年—779年在位,共17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病死,享年54岁,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檀山上)。 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780年—805年在位,共26年。唐代宗长子,病死,享年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葬于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嵯峨山)。 顺宗李诵(761年~806年),805年—806年在位,1年。唐德宗长子。病死,时年46岁,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葬于丰陵(今陕西省富平县东瓮金山)。朝代故事: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八司马事件。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 武帝刘彻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昭帝刘弗陵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 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元帝刘奭 初元:前48年—前44年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南宋、金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宋卫王赵昺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戊寅年宋端宗赵昰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丙子年宋恭宗赵显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乙亥年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乙丑年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庚申年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己未年宋理宗赵昀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癸丑年宋理宗赵昀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辛丑年宋理宗赵昀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丁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甲午年

唐朝历代皇帝

唐朝历代皇帝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 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 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後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 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後,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历代皇帝顺序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唐朝历代皇帝顺序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唐朝皇帝列表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後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後,李世民经常出征,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後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後,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