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最新资料推荐------------------------------------------------------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技术规范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国家麻醉质控中心消化内镜技术为消化系疾病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随着患者对舒适化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展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操作的单位越来越多,普及和推广舒适化消化内镜诊疗也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镇静 /麻醉下消化内镜诊疗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的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消化内镜诊疗的安全,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共同组织内镜和麻醉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操作技术规范。

一、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相关的管理要求、布局和设施、设备要求、人员配置及职责、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操作流程、并发症预防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工作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消化内镜诊疗的镇静/麻醉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物和(或)麻醉性镇痛药物等以及相关技术,减轻患者在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痛苦和不适,消除患者对检查的恐惧感,同时为内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三、管理要求(一)医疗机构管理要求1.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

1/ 17

醉可开设于能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有麻醉资质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最新资料推荐------------------------------------------------------ 2.应设立单独的区域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

3.应将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纳入医疗质量管理。

4.医疗机构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管理履行以下职责: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镇静/麻醉诊疗区(室)的工作人员。

落实岗位培训制度,将镇静/麻醉相关专业知识纳入人员继续教育计划。

对镇静/麻醉诊疗区(室)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核。

负责设备购置的审核(合格证、技术参数),设备维护和定期检修纳入医疗机构的设备统一管理,并建立档案。

保障镇静/麻醉诊疗区(室)的水、电等的供给,定期进行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二)操作管理要求1.常规镇静/麻醉前认真评估患者,完善知情告知相关文件。

2.镇静/麻醉中须保持静脉通畅,做好呼吸和循环的监护和管理。 3.镇静/麻醉后苏醒时应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状态,严格掌握患者离院标准。

四、布局及设施设备要求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除应具备常规消化内镜的基本配置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每个诊疗单元面积不宜小于 15m2。

2.每个诊疗区域除应配置消化内镜基本诊疗设备外,还须符合手

3/ 17

术麻醉的基本配置要求,配备常规监护仪、供氧与吸氧装置和单独的负压吸引、静脉输液装置、常规气道管理设备(麻醉机、简易呼吸囊、麻醉咽喉镜与气管内插管用具等)和常用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等以及心血管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必要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或)有创动脉压力。

---------------------------------------------------------------最新资料推荐------------------------------------------------------ 3.具有独立的麻醉恢复区域,建议麻醉恢复室与内镜操作室床位比例不低于1∶1,并根据受检患者数量与镇静/麻醉性质设置面积。 4.消化内镜诊疗区域须配备困难气道处理设备(如喉罩、视频喉镜等)和抢救设备如心脏除颤仪以及常用急救药品。

五、人员配置与职责要求1.消化内镜诊疗的轻度、中度镇静可由经过专门镇静培训的医师负责。

麻醉/深度镇静下消化内镜操作应由麻醉专业医师负责实施。

2.根据消化内镜患者受检人数与受检方式以及镇静/麻醉的性质合理配备麻醉医师人数。

每个诊疗区域至少配备 1 名具有主治医师(含)以上资质的麻醉科医师,根据消化内镜患者受检人数配备足够数量的麻醉科医师负责所属单元患者的镇静/麻醉以及麻醉恢复。

麻醉恢复室的专职护士数量与床位比宜为1∶2~ 4 配备,负责监测并记录患者麻醉恢复情况。

六、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所有因诊疗需要并愿意接受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患者。

2.对消化内镜诊疗心存顾虑或恐惧感、高度敏感而不能自控的患者。

3.操作时间较长、操作复杂的内镜诊疗技术,如 ERCP、EUS、EMP、ESD、POEM、小肠镜等。

4.一般情况良好,ASAⅠ级或Ⅱ级患者。

5/ 17

---------------------------------------------------------------最新资料推荐------------------------------------------------------ 5.处于稳定状态的ASAⅢ级或Ⅳ级患者,可酌情在密切监测下实施。

紧急抢救时,ASAⅢ级或Ⅳ级患者在详细告知患方风险,取得患方知情同意并签字后,可在密切监测下实施。

(二)禁忌证 1.有常规内镜操作禁忌证或拒绝镇静/麻醉的患者。 2.未得到适当控制的可能威胁生命的循环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心绞痛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发作期等。

3.肝功能障碍(Child-PughC级以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严重贫血、胃肠道梗阻伴有胃内容物潴留的患者。

4.无陪同或监护人者。

5.有镇静/麻醉药物过敏及其他严重麻醉风险者。

七、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操作流程(一)镇静/麻醉前评估1.麻醉前评估主要包括 3 个方面: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重点判别患者是否存在困难气道;是否存在未控制的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可能导致围手术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情况;是否有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肥胖、哮喘、吸烟和未禁食等可能导致围手术期严重呼吸系统事件的情况;是否有胃肠道潴留、活动性出血、反流或梗阻等可能导致反流误吸的情况;是否有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2.患者知情同意。

应告知患者和(或)患者受托人镇静/麻醉的操作方案,并向患者

7/ 17

药剂科质控指标.docx

药剂科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自治区二级综合 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公共部分见“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科室药事 工作的考核细则” ,每项指标达不到扣一分(每分扣绩效工资10 元:责任到人的扣个人、无责任人的扣科室): 一、药剂科质控指标: 1、有与药事相关的各种管理制度、组织、流程、培训、演练。 2、制定本院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目录”,每年药品增减调 整率≤ 5%。 3、制定本院的“高危位药品目录”、“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精麻 药品目录”和“抗肿瘤药品目录”、“突发事件急救药品目录”。 4、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 种。 5、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 2 种,具有相似或相 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6、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 2 个品规。 7、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 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 个品规。 8、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 3 个品规。 9、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 4 个品规。 10、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 5 个品规。

11、临时采购抗菌药物每年不超过 5 次。 12、建立药品质控体系(小组、职责、检查记录、会议记录、分析、 总结、整改、落实)。 13、执行药品招标制度,无违规采购,供应商资质齐全。 14、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资质、工作记录)。 二、药房质控指标: 1、质控小组(小组、职责、检查记录、会议记录、分析、总结、整改、落实)。 2、药学人员熟练掌握与调剂相关的各种制度、流程、并有会议和检查记录。 3、处方(医嘱)总复核率100%( 抽查100 张处方 )。 4、处方合格率≥95%(抽查100 张处方 )。 5、通用名使用率≥ 95%(抽查100 张处方 )。 6、年发药出门差错率<0.01% 。 7、药品帐物相符率99.9%,有记录。 8、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高危药品警示标示符合率≥95%,专人负责:易混淆药品警示标示符合率≥90%,专人负责。 9、病区(房)无需要使用的药品定期办理退药,有管理记录。 10、有药品分装的制度、设施、流程、记录。 11、审核处方人员资质符合要求,对不规范处方有:干预、沟通、 分析和整改。 12、严格“四查十对” ,有第二人核对和双签字。 13、设用药咨询窗口并由符合资质要求的专人负责、有记录。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ICU患者收治率和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定义:ICU患者收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ICU患者收治床日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床日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床日数的比例。同一患者同一次住院多次转入ICU,记为“多人次”。 计算公式: ICU患者收治率= ×100% 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100% 意义:反映全部住院患者ICU患者的比例及收治情况。 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收治率(入ICU24小时内) 定义:入ICU 24小时内,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 注:具有信息化自动收集能力的医院建议直接提取APACHEⅡ评分,并按照<10分,10-15分,15-20分,20-25分,>25分进行分层分析。 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感染性休克诊断后3小时内完成:测量乳酸浓度;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培养;予以广谱抗菌药物;低血压或乳酸≥4mmol/L 给予30ml/kg晶体液进行目标复苏。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并全部完成3h 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计算公式: = ×100%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四、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在3h 集束化治疗(bundle)的基础上加上:低血压对目标复苏效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 . .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

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内镜室护士消化内镜技术培训计划

内镜室护士消化内镜技术培训计划 一、消化内镜的发展及电子镜系统构成及原理(姚国和)已讲 二、临床常用内镜选择(姚国和) 1、胃镜 2、结肠镜 3、变焦放大内镜(放大胃、肠镜) 三、消化内镜室布局和配置(林海) 1、消化内镜室总体环境的设计理念 2、设备系统的配置 3、操作间的布局和设备及物品配置 4、消毒间的布局和设备及物品配置四、消化内镜预约登记和资料管理(徐华超) 1、预约登记的准备 2、预约与登记 3、资料保管 五、消化内镜相关规章制度(孙小明) 1、消化内镜室相关人员的配置 2、消化内镜护士的培训制度和资质考核 3、消化内镜护士的角色 4、消化内镜各班次护士的工作职责 5、各层次护理人员职责 6、消化内镜室相关的工作制度 7、告知制度 六、消化内镜消毒、维护及故障指南(徐华超)

1、消化内镜室的感染管理 2、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剂的选择 3、胃肠镜消毒的方法 4、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和保养 5、常见故障指南 6、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七、内镜常用附属器械的使用和保养(孙小明) 1、冷光源的使用和保养 2、注水和吸引系统的使用和保养 3、高频电发生器及其器械的使用和保养 4、氩气治疗机的使用和保养 八、目前内镜室现有的内镜治疗附件的介绍与使用方法(徐华超) 1、内镜下常规检查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2、内镜下止血相关治疗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3、内镜下肿物摘除、剥离术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4、内镜下食管狭窄相关治疗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九、消化内镜检查前患者准备(徐华超) 1、胃镜(鼻咽胃镜)检查前患者准备 2、肠镜检查前患者准备 十、几种特殊疾病内镜检查的要求(张兰玲) 1、慢性便秘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2、肝硬化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3、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4、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重症医学科质控监测指标统计表

重症医学科质控监测指标统计表科室:ICU 月份: 出院人数: 1.ICU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分子:单位时间内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重症医学科转出患者的例数 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率(‰) 分子:ICU患者在使用呼吸机的情况下抬高床头部≥30度的日数(每天2次) 分母:ICU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所有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4.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总日数 5.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总日数 6.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因为危重患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评价死亡率要根据不同的危重程度区别计算。 (1)APACHEⅡ评分大于15分的患者 (2)APACHEⅡ评分小于15分的患者 分子: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死亡人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 7.重症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因为危重患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评价死亡率要根据不同的危重程度区别计算。 (1)APACHEⅡ评分大于15分的患者 (2) APACHEⅡ评分小于15分的患者 分子: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发生压疮患者的数量 分母: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除外:进入ICU时已经有压疮的患者 8.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发生人工气道脱出的总例数

消化内镜培训新模式的建立与探索

·CME 实践· 以材料科学、医用激光等理论和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基础, 微创技术的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 使得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1], 急需要培养出大批合格、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以满足临床发展的需要。但是, 我国消化内镜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指南。因此, 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培训模式, 使学员短期内掌握相关技术, 同时又不降低评估标准, 成为教学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研究背景 1. 1 消化内镜专业人才培训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环节 消化内镜教育和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 消化内镜技术是结合了医学、影像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技术, 要求从业医师及技师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消化内镜中心是既不同于临床科室、又区别于外科手术室的工作单位, 有其特殊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消化内镜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 因此对于 从事该技术操作的医师进行专业培训非常重要[2]; 消化内镜技术培训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师资, 无法通过医学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立足于继续医学教育。 1. 2 我国消化内镜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 我国的消化内镜 消化内镜培训新模式的建立与探索 杜奕奇,王宇欣,王 东,吴仁培,金震东,邹多武,廖 专,刘 枫,王洛伟,李兆申▲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433) 【摘要】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迫切需要大量的内镜专业人才。然而, 我国现行消化内镜医师的教育和培训缺乏一套成熟高效的体系, 培训模式良莠不齐, 内镜医师的培训效果尚不能充分满足临床需要。本中心从培训经验出发, 逐步摸索建立出一套系统的消化内镜专业人才培训模式和教学体系,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 消化内镜;专业人才;培训模式【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763(2014)01-0001-03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4.01.001 Establishment and exploration of a new made of digestive endoscopy training system DU Yi-qi, WANG Yu-xin, WANG Dong, et al. Changhai Hospital of Second Military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varies so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series of new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there also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endoscopists. However, a mature and efficient system to educate and train endoscopists has not been constructed. Here we set up a new system of training upon many years’ experience. The training system obtained satisfied effect in the clinic use.【Key words 】 Digestive endoscopy; Professional endoscopist; Training model ▲通讯作者:李兆申, E-mail :zhsli@https://www.sodocs.net/doc/0e14342002.html, 技术发展迅速, 但人才培训发展缓慢。 2013年12月公布的全国消化内镜医师执业情况普查阶段性结果显示:在12383家医院中, 有3325家医院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占总数的26.85%;其中能进行肠镜检查的不足2/3, 开展高级消化内镜诊治的医院比例则更低, 可进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医院占19.43%, 超声内镜(EUS)仅占7.34%, 完全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以ERCP 为例, 目前可以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有450家, 每年仅完成54850例ERCP 诊治, 但我国胆胰疾病的每年新发病例达数百万例。同时, 既往ERCP 医师大部分未经正规培训, 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约15%), 与国际公认的ERCP 并发症低于10%的要求相差甚远。 1. 3 既往我国消化内镜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 3. 1 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世界胃肠病组织(WGO)1985年就提出针对内镜培训者的“3T”理念(Train-the-trainers)。但是我国与国际接轨晚, 当时的消化内镜培训还只能满足学员所在医院的临床需求, 尚无条件开展扩展培训。因此, 在我国开展消化内镜继续教育之时, 在培训理念上还是空白, 需要首先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培训理念。就目前来说, 除一小部分内镜中心采用内镜模拟系统外, 大部分内镜培训 均使用传统方式[3] 。1. 3. 2 培训模式照搬国外 在欧美发达国家, 内镜的培训模式日趋完善, 如美国内镜培训周期是1~2年, 要求学员达到一定的例数要求, 如诊断性胃镜培训最少要操作100~500

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一、解读 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类重症医学(ICU)单元的重点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了解医院重症医学(ICU)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总体情况。 二、监测指标 (一)ICU-1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指标名称: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对象选择:所有自重症医学科转到其他病房的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在重症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之前需要对患者有一个评估。如果评估结果提示目前患者病情稳定,转入重症医学科的病因已经去除或得到控制则患者具备了转出条件。但如果转出24小时或48小时病情就再度出现恶化,并且需要转回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说明转出前患者潜在问题没有被发现或未受到重视,之前的评估存在缺陷。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是衡量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分子:单位时间内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重症医学科转出患者的总数。 (二)ICU-2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率(‰) 指标名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率(‰)。 对象选择:ICU中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升高。 设臵理由:在ICU中,接受呼吸器治疗的患者,全身情况许可无禁忌、应提高床头至30度或更大,有助于防止和降低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与压疮、溃疡的风险。 分子:ICU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情况下抬高床头部≥30度的日数(每天2次)。 分母:ICU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计算公式: ICU患者在使用呼吸机下抬高床头部≥30度的日数(每天2次)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率(‰)=----------------------------------------------×1000 ICU所有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三)ICU-3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 指标名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 对象选择:ICU中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的一个频繁发生的医源性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明显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极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所在科室的医疗和护理质量。 呼吸机相关肺炎定义: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症状及实验室依据。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所有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1.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1)人员配置 ①医师 a.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 b.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c.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②护士 a.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b.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不短于2个月,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③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

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2)检查室 ①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m2,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②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③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④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⑤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3)基本器械 ①内镜数量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0min。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②内镜的使用与报废制度各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档案卡,记录内镜购置时间、使用频度、检查人数及维修情况。对不能维修使用的内镜实行报废制度,性能不良的内镜不得用于临床检查。 ③器械购置对各类辅助器械与治疗器械,购置时须严格检查“三证”,未经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器械不得使用。

消化内镜培训计划

消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手册 xxxxxxxx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消化科培训基地

xxxxxxxx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镜诊疗技术培训中心 一、培训目的: 內镜的培训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內镜工作质量的改善、內镜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才能培养出大量合格、优秀的內镜医师,才能整体提高內镜工作的水平,从而有效地保障内镜诊疗的质量。本中心长期以来构建消化内镜中心,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进先进的模拟机设备和动物实验室,增加学员的实践机会,实现手把手教学,培养合格的内疚专业诊疗技术医师。 二、培训目标: ①掌握内镜下各种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②熟练掌握内镜治疗患者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 ③熟练掌握治疗内镜术前仪器及附件的准备工作; ④熟练掌握各型内镜的部件名称及功能,掌握正确的测漏和洗消方法及基本维护与保养; ⑤熟知各型内镜有何不同、适合做何种检查与治疗; ⑥掌握内镜或主机不能正常工作时,简单故障的查找及排除; ⑦认知各种附件,掌握可重复使用附件的检查、修复技巧及正确的洗消、保养方法; ⑧掌握内镜主机面板功能键的正确使用; ⑨熟练掌握主机后面板各端口的功能及与线的连接; ⑩熟练掌握主机周边设备的功能、调试和正确使用方法; ?熟悉超声内镜主机键盘各功能键的正确使用; ?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图文系统的基本维护; ?熟悉资料的收集、查找、整理及统计; ?了解消化内镜远程示教情况,掌握示教图文、操作场景切换方法; ?掌握放射线机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熟练掌握内镜下常规治疗的术中配合。 三、培训内容: 1. 食管、胃、十二指肠镜

质控规则

Westgard多规则质控图 由Westgard等人提出的“多规则”质控方法采用了一系列的质控规则来解释质控结果。由于选择的这些规则其单个的假失控几率都很低(0.01或更小)而且其联合规则的假失控几率也很低。这些规则特别是对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均敏感,这样提高了误差检出几率。 该方法要求在质控图上绘制平均数±1s,2s和3s质控界限线,这样通过加入一组或几组质控界限就可在Levey-Jennings质控图上应用。 使用了下列质控规则: 12s:一个质控结果超过平均数±2s,仅用作“警告”规则,并启动由其他规则来检验质控数据。 13s:一个质控结果超过平均数±3s,就判断失控,该规则主要对随机误差敏感。 22s:两个连续的质控结果同时超过平均数+2s或平均数-2s,就判断失控,该规则对系统误差敏感。 R4s:一个质控结果超过平均数+2s,另一个质控结果超过平均数-2s,就判断失控,该规则对随机误差敏感。 41s:四个连续的质控结果同时超过平均数+1s或平均数-1s,就判断失控,该规则对系统误差敏感。 10x:10个连续的质控结果落在平均数的一侧(高或低于平均数,对偏离的大小没有要求),就判断失控,该规则对系统误差敏感。 多规则质控方法的使用类似于Levey-Jennings质控图的使用,但是质控结果的解释更具有结构化。为了使用多规则质控方法,应遵循下列这些步骤: 1、至少20天由受控制的分析方法检测质控样本。建议两个不同的质控品具有适当的浓度水平,但单个质控品也可使用。计算每一质控品结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建立每一质控品的质控图。质控结果应标记在y轴上,设置的浓度范围应包括平均数±4s。绘制平均数、平均数±1s、平均数±2s、平均数±3s的水平线。对于这些线最后采用不同的颜色,可以将1s、2s、3s分别用绿色、黄色和红色表示。x轴应标记为时间、天或批号和根据要求进行标记。 3、在每一分析批中检测两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两个浓度各测一次。记录质控结果,并将结果绘制在各自的质控图上。 4、当两个质控结果落在2s质控界限之内时,接受分析批,报告患者结果。当有一个质控结果超过其2s质控界限时,保留患者结果。用13s、22s、R4s、41s 和10x规则检查质控结果。当这些规则其中之一指示出分析批失控了,则判断分

卫计委下发ICU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

重要消息| 卫计委下发ICU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 2015-04-13中国护理管理 近日,卫计委制定并下发6个不同专业的质量控制指标,供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使用。其中,重症医学、急诊、及医院感染质控指标中均有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内容,本刊微信平台将分期发布相关信息,供护理同仁学习参考。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卫计委组织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医政医管子站下载),供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使用。 卫计委要求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辖区内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的培训指导,加强指标应用、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版) 一、ICU患者收治率和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定义:ICU患者收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ICU患者收治床日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床日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床日数的比例。同一患者同一次住院多次转入ICU,记为“多人次”。 意义:反映全部住院患者ICU患者的比例及收治情况。 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收治率(入ICU24小时内) 定义:入ICU 24小时内,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 注:具有信息化自动收集能力的医院建议直接提取APACHEⅡ评分,并按照<10分,10-15分,15-20分,20-25分,>25分进行分层分析。 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感染性休克诊断后3小时内完成:测量乳酸浓度;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培养;予以广谱抗菌药物;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给予30ml/kg晶体液进行目标复苏。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并全部完成3h bundle 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四、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在3h集束化治疗(bundle)的基础上加上:低血压对目标复苏效果差立即予以升压药;脓毒症休克或乳酸≥4mmol/L容量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需立即测量CVP 和ScvO2;初始乳酸高于正常患者需重复测量乳酸水平。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全部完成6h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最新资料推荐------------------------------------------------------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技术规范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国家麻醉质控中心消化内镜技术为消化系疾病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随着患者对舒适化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展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操作的单位越来越多,普及和推广舒适化消化内镜诊疗也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镇静 /麻醉下消化内镜诊疗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的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消化内镜诊疗的安全,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共同组织内镜和麻醉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操作技术规范。 一、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相关的管理要求、布局和设施、设备要求、人员配置及职责、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操作流程、并发症预防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工作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消化内镜诊疗的镇静/麻醉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物和(或)麻醉性镇痛药物等以及相关技术,减轻患者在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痛苦和不适,消除患者对检查的恐惧感,同时为内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三、管理要求(一)医疗机构管理要求1.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 1/ 17

醉可开设于能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有麻醉资质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最新资料推荐------------------------------------------------------ 2.应设立单独的区域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 3.应将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纳入医疗质量管理。 4.医疗机构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管理履行以下职责: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镇静/麻醉诊疗区(室)的工作人员。 落实岗位培训制度,将镇静/麻醉相关专业知识纳入人员继续教育计划。 对镇静/麻醉诊疗区(室)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核。 负责设备购置的审核(合格证、技术参数),设备维护和定期检修纳入医疗机构的设备统一管理,并建立档案。 保障镇静/麻醉诊疗区(室)的水、电等的供给,定期进行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二)操作管理要求1.常规镇静/麻醉前认真评估患者,完善知情告知相关文件。 2.镇静/麻醉中须保持静脉通畅,做好呼吸和循环的监护和管理。 3.镇静/麻醉后苏醒时应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状态,严格掌握患者离院标准。 四、布局及设施设备要求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除应具备常规消化内镜的基本配置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每个诊疗单元面积不宜小于 15m2。 2.每个诊疗区域除应配置消化内镜基本诊疗设备外,还须符合手 3/ 17

重症医学科质控监测指标统计表

重症医学科质控监测指标统计表 科室:ICU 月份: 出院人数: 1.ICU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分子:单位时间内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重症医学科转出患者的例数 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率(‰) 分子:ICU患者在使用呼吸机的情况下抬高床头部≥30度的日数(每天2次) 分母:ICU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所有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4.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总日数 5.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总日数 6.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因为危重患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评价死亡率要根据不同的危重程度区别计算。 (1)APACHEⅡ评分大于15分的患者 (2)APACHEⅡ评分小于15分的患者 分子: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死亡人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 7.重症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因为危重患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评价死亡率要根据不同的危重程度区别计算。 (1)APACHEⅡ评分大于15分的患者 (2) APACHEⅡ评分小于15分的患者 分子: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发生压疮患者的数量 分母: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除外:进入ICU时已经有压疮的患者 8.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发生人工气道脱出的总例数 分母:无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与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

关的辅助科室与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她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与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与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与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与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与其她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

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与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内镜护士培训计划

篇一:内镜室护士消化内镜技术培训计划 内镜室护士消化内镜技术培训计划 一、消化内镜的发展及电子镜系统构成及原理(姚国和)已讲 二、临床常用内镜选择(姚国和) 1、胃镜 2、结肠镜 3、变焦放大内镜(放大胃、肠镜) 三、消化内镜室布局和配置(林海) 1、消化内镜室总体环境的设计理念 2、设备系统的配置 3、操作间的布局和设备及物品配置 4、消毒间的布局和设备及物品配置 四、消化内镜预约登记和资料管理(徐华超) 1、预约登记的准备 2、预约与登记 3、资料保管 五、消化内镜相关规章制度(孙小明) 1、消化内镜室相关人员的配置 2、消化内镜护士的培训制度和资质考核 3、消化内镜护士的角色 4、消化内镜各班次护士的工作职责 5、各层次护理人员职责 6、消化内镜室相关的工作制度 7、告知制度 六、消化内镜消毒、维护及故障指南(徐华超) 1、消化内镜室的感染管理 2、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剂的选择 3、胃肠镜消毒的方法 4、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和保养 5、常见故障指南 6、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七、内镜常用附属器械的使用和保养(孙小明) 1、冷光源的使用和保养 2、注水和吸引系统的使用和保养 3、高频电发生器及其器械的使用和保养 4、氩气治疗机的使用和保养八、目前内镜室现有的内镜治疗附件的介绍与使用方法(徐华超) 1、内镜下常规检查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2、内镜下止血相关治疗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3、内镜下肿物摘除、剥离术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4、内镜下食管狭窄相关治疗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九、消化内镜检查前患者准备(徐华超) 1、胃镜(鼻咽胃镜)检查前患者准备 2、肠镜检查前患者准备 十、几种特殊疾病内镜检查的要求(张兰玲) 1、慢性便秘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2、肝硬化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3、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成立药事管理组织,制定药事管理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药品招标采购的规定,新药临床使用严格执行申请和审批的制度;落实岗位操作规程;②认真组织药学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定期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③不断完善调剂、药库、制剂、药检及特殊药品管理等主要岗位SOP,要求内容规范、可操作性强;④药学部(科)主任具备药学专业或药学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本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⑤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考核方法:抽查至少2家经销企业资质和2种药品;现场询问门诊患者;查看100张处方。 改进措施:①门诊药房实行大窗口或柜台式发药,有文明服务规范及公约,有合理用药的宣教设施,有为特殊(如伤、残)病人服务的措施;②门诊设有药物咨询窗口或咨询台,有药师为门诊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并记录合理用药方面的咨询;③加强咨询药师素质,不断提高用药咨询服务水平;④调剂药品时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发出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并交待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门诊处方有审核、调配、核对、发药人签字。处方合格率≥95%;⑤不断完善药品召回制度,健全规范;⑥做好周密安排,保障药房24小时服务;⑦进一步完善岗位操作规程,制定标准调配操作规程,并悬挂于工作室醒目位置。 检查标准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记录本

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科室__重症医学科_ 记录年度_2012年_

科室质控小组名单 姓名职称职务组长副主任医师主任 副组长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副主任医师副主任组员主治医师无 主治医师无 科室质控小组职责 1.科室质控小组由科室负责人、质控医师等相关人员5人组成; 科主任是科室质量第一责任人: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

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的质控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 3.在医务部和护理部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护质量控制检查工 作,抓好科内诊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文书书写质量; 4.做好科室的质量自测自评,分析科室医疗质量数据、病人投诉情 况、质量缺陷问题,自我查找医疗隐患,自评工作优劣。 科室质控小组工作制度 1.质量控制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管理监督、 指导、检查,开展每日质控、每月质控; 2.质控小组的活动应至少每个月一次,每次应认真分析评判本科室 质量动态,总结归纳、对需改进的内容提出整改措施,并认真做好质控活动记录; 3.对科室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通过具体的诊疗示 范操作、每月组织各级医护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规范,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 4.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进行检查(病历、处方、申请单、护 理文件),对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

XXXX医院重症医学科 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 一、重症监护病房布局合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间紧密协作,保障诊疗工作需要。 (1)加强重症监护病房能力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床位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专业化、合理化。达到医师与床位之比>0.8:1,ICU床位使用率75%的质量指标,确保临床工作需要。 (2)重症监护设备每天有专人检查,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做好交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按照要求建立各类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的交接班制度 (3)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

消化内镜的培训

消化内镜技术虽然在我国开展较晚,但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消化内镜操作安全性,现有的内镜检查培训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兆申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和完善消化内镜医师的培训工作,他对如何开展我国消化内镜培训有深入思考。 通过胃肠道内镜诊疗模拟器,学员可以练习使用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等器械,进行模拟上下消化道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超声(EUS)等操作,还可以模拟诊治息肉、溃疡,处理突发性出血。 关于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达到6点要求 通过系统培训,要求消化内镜医师掌握各种消化内镜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替代手段;安全完成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正确识别内镜下所见,给予合理的诊疗;认知各种并发症和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客观认识各项消化内镜技术的局限性;形成对个人技术的客观评价,掌握求助上级医师时机;按照规范化术语,对内镜检查结果和内镜治疗方法进行描述。 关于培训方式 将培训中心分为3级 传统的教育培养方法是从讲课、见习到手把手传授,近几年出现了计算机模拟教学系统,或者使用动物模型模拟操作过程。计算机模拟操作器适用于上、下消化道内镜,ERCP等操作的模拟学习。并能模仿内镜下活检、息肉切除、止血、乳头切开、碎石、狭窄扩张等操作。 我国的内镜培训中心最早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目前已遍布全国各地,但尚没有统一分级,也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参照欧美和日本的方式,可以把培训中心分为3级。 第一级只教授胃肠镜的诊断和简单的治疗技术(包括息肉切除,黏膜切除活检等)。这一级别的培训中心负责该地区基层医院消化科医师的常规内镜的教学和考核。第二级包括ERCP 等胰胆内镜治疗技术的培训,同时负责针对第一级培训中心教师的培训。第三级培训中心主要负责针对第二级培训中心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主办各种形式的教学培训班和短期继续教育会议,并且组织实施消化内镜相关的多种临床科学研究,制定相关操作指南。 每个教学中心需要有专职的教学人员监控和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准备教学资料和课程,定期回顾和调查培训质量,根据学员反馈调整教学人员和教学方法。培训师必须是相应操作的专家,同时也要有教学培训的技能和意识。 关于培训考核 操作数量结合操作能力

相关主题